柯蒂斯
Curtiz,柯蒂斯:卡萨布兰卡之父
导演:Tamas Yvan Topolanszky
主演:丽丽·博尔丹,卡罗琳·博尔顿,Nikolett Barabas,Björn Freiberg,Declan Hannigan,扬·费尔德曼,斯科特·亚历山大·杨,Kata Sarbó,Rafael Feldman,罗德里克·希尔,埃斯特·纳吉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语言:英语,匈牙利语年份:2018
简介:迈克尔·柯蒂兹是著名的匈牙利裔美国电影导演。他一生中执导了一百多部作品,是历史上最高产的导演之一。他凭借《喋血船长》(1935)、《罗宾汉历险记》(1938)、《春闺四凤》(1938)、《胜利之歌》(1942)、《卡萨布兰卡》(1942)五度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并最终凭借《卡萨布兰卡》获得该奖项。影片《柯..详细 >
Modern Art Orchestra 為電影譜寫的Jazz配樂值五星!!!!
#BJIFF#80后青年导演的剧情长片处女作,总体上是令人惊喜的,重现经典《卡萨布兰卡》的诞生过程,零零碎碎展现了一个生活中的柯蒂斯,或者说是家人眼中的柯蒂斯,视听效果打造得很有舞台感,男主角还可以演一下希区柯克!!!另外翻译也太坑爹了,North Africa 能翻译成南非...
Corny enough. 特别喜欢模仿经典好莱坞影片那些绕着弯的corny台词。影片里有两个黑trump的梗“Reagan is trying to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和“alternative facts”。可惜BJIFF的受众get不到。
看之前还以为是导演的纪录片,发现是剧情片时真是个惊喜。完全按照老好莱坞黑色电影的美学呈现,很old school。在戏剧化导演柯蒂兹拍《卡萨布兰卡》幕后故事的同时,兼顾他与女儿疏远的关系,基本上是个棚拍室内剧。爱国主义和部族主义的差异化通过配角发挥作用,两条线都影响到《卡》剧本结局的走向(不妥协的主角最终向某人妥协)。迷影色彩做的很细致,原片多场景重现,各种小细节段子统统塞入片中,演员完全是那个年代的口吻和状态演出的。看完回家果断又重看了《卡》的几场戏回味。
非常丰富的互文线索,甚至包括复古的视听风格。当代传记片所涵盖的信息,变得愈加立体而全面,常常有着超越目录学的意义。
卡萨布兰卡的拍摄与生活中的困境相互映衬……
很浪漫。西班牙式的浪漫。
既不喜欢导演,也不喜欢他女儿
2019. 6. 22. 20: 45 上海影城6号厅 | 不知道是音乐还是什么的关系,大部分时间都觉得有种三流制作的廉价感,但是到最后那里又有点被打动了,有点想哭。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
哈哈哈哈
三星半吧,超出预期。音乐和镜头都非常美,作为传记片来说稍微弱了一点点关于人物的塑造,但总体还是非常惊喜的。也算是致敬《卡萨布兰卡》的重要意义吧。
央视电影频道2022年5月9日首播。
五味杂陈
16-16匈牙利《柯蒂斯》北非谍影幕后戏,暴君导演掣肘史。前任妻女讨旧债,分管审查严相逼。神作也曾无头绪,随拍随改不由自。黑白凝聚高光刻,奥奖丰碑代代记。
SIFF 黑白片就是质感高级 很适合电影节的大闷片
私心来讲还是想给四星的,这是我最初在北影节最想看的一部片,因为关于《卡萨布兰卡》,关于一个匈牙利导演,是匈牙利的片子,好像总有情结。Curtiz果然像众多导演那样,脾气不好,自我中心,喜欢睡不同的姑娘…但他已经近乎失去了自己的国籍。他还是痛恨德国人,但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纳粹。虽然把前妻女儿弄到了纽约,但女儿似乎不太领情。他最后还是跟那个德国演员打了一架…我近乎体会了他的苦,也接受结尾的转变,所以还是看哭了。文艺氛围浓厚,舞台感挺强,当然不同于好莱坞。
北京电影节:《柯蒂斯:卡萨布兰卡之父》。中间看的时候有想到一句华语电影台词:谁要毁了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孟小冬说:知道。而在大洋的那段,1942年二战正激烈时,导演柯蒂斯也一样,孤独、却才华满溢的释放着自己。他一辈子也没有和女儿达成和解,没有选择回归保护好家庭,却用那部《卡萨布兰卡》凝聚了惨烈战火中的人心。是失败的父亲,也是伟大的导演。并且在拍摄期间,没有向政治妥协,偏激却坚定自我,这才把爱情的可贵与家国情怀全都展现出来,让感动与振奋同在。喜欢《卡萨布兰卡》的,都可以去看这部,佳作就是这样诞生的。4月17日还有一场。
很好一部片子,导演在视听造型上的掌控力已趋成熟,整体运镜和场面调度都非常老练,对开头一场圆桌群话戏360°推轨的长镜头印象尤为深刻,丝毫看不出是一部处女长片,严重期待后续新作。
一部好莱坞元素堆积的无聊情怀片 黑白两色倒是给画面增添了不少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