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站都将这部片子放在性方面推荐给别人!
觉得真的让人很伤心,因为整个电影根本没有充斥着任何的色,倒是寂寞的人让人觉得更伤心!
推荐大家看此片,因为绝对值得!
我们应该注意到,金基德在国际电影节上很少得到最佳影片,而总是得到最佳导演奖。
这大概是因为他的电影很难得到最广泛的认同,特别是难以得到传统道德观的默许,除了《收不到的情书》,他也很少明确自己的历史批判立场(历史批判,常常,这都是获得最佳影片的有效手段),而是多注意男女,多注意边缘人,特别是失意的女人。
我曾说过,《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其脱胎换骨之作,而《撒玛丽娅少女》则是他的转型或突破,这之后他的故事还会保留血腥,但不再以彻底的绝望告终。
《空房间》果然成为一则温和寓言,尤其后半部,已经近乎于态度无限暧昧的超现实主题。
金基德电影里的男人多少言寡语,在《空房间》里则是男女主人公同时缄口不言。
不言,是隐藏的开始,但面对这样的一个“他人即地狱”的现实世界,个人真的可以隐藏起来吗?
很多电影里都有“空房间”这个喻体,比如《重庆森林》,比如《爱情万岁》,尤其《爱情万岁》,蔡明亮要表现台北的冷漠,都市生活的冷漠。
金基德大概看过这部电影,因此他比蔡明亮更抽象,更明亮,也更多义——蔡明亮的缺乏幽默感,是他一个很大的局限。
看《空房间》,你真是不能不佩服导演的想象力,他能把低成本电影像这样一部一部地拍下去,而且做得如此变化无穷,左右突围,不但冷峻而且有趣,实在难得。
虽然到目前为止,金基德还没有一部绝对好的作品,但在韩国导演里他确实是最具大师潜质的一个人,唯一可与之平分半壁江山的,也只有朴赞郁。
今天在学校看了《空房间》。
前半段我很喜欢,男孩子入狱之后的情节,我不是很喜欢。
饶是如此,他们接最后一个牛逼的吻的时候,我还是热烈鼓掌了……韩国电影一贯展现出对国家势力的厌恶,以及个人对体制的抵抗。
暴力也相当直接。
下手真狠。
相反,他们的电视剧就一点也不承载这些内容,一厢情愿的风花雪月国泰民安。
所以,电影的出去拿奖,电视剧的在亚洲赚钱,大家真是各司其职啊!
空房间里头,看到漂流,还有极端的,对现代社会中,对其他人生活的“介入”。
一个非常浪漫,也非常温和的方式。
我一直在想,这个电影里,没有所谓对人物前史的介绍,也不在乎之后的命运……男主角一句话也没有讲。
对误解他的整个世界,没有必要讲。
沉默是反抗。
对他的爱人,不需要讲。
他们之间,有交流,但是没有对白。
真好。
王小波《2015》里一段对一个贼的描写就是特写,众位看过电影的同学不妨看看,只是我没去追究哪个人的想法更早。
“此人是唐山一带的农民,在京打工已经十年了。
他是个很好的木工、管子工、瓦匠,假如不偷东西,还是个很好的人。
据说他溜进每套房子,都要把全屋收拾乾净,把漏水的龙头修好,把厨房里的油泥擦乾净,把垃圾倒掉;然后才翻箱倒柜。
偷到的钱多,他会给检查机关写检举信,揭发失主有贪污的嫌疑,偷到的钱少,他给失主单位写表扬信,表扬此人廉洁奉公。
他还备有大量的格言、人生哲理,偷一家、送一家。
假如这家有录相带,他都要看一看,见到淫秽的就带走,以免屋主受毒害。
有些人家录相带太多,他都要一一看过,结果屋主人回家来把他逮住了。
从派出所到居委会,都认为他是个好贼,舍不得送他进监狱,只可惜他偷得太多,最后只好把他枪毙掉,这使派出所的警察和居委会的老大妈一齐掉眼泪。
这个贼临死还留下遗嘱,把尸体捐给医院了。
我有个同学考上了医科大学,常在福尔马林槽里看到他。
他说,那位贼兄的家伙特别大,躺在水槽里仪表堂堂,丝毫也看不出是个贼,虽然后脑勺上挨了一枪,但不翻身也看不出来。
每回上解剖课,女生都要为争他而打架 ”说实在的,《空房间》里我最喜欢的恰恰也是这个片段。
ps:我看《空房间》在《2015》前。
早先看过宰熙跟韩彩英演的《豪杰春香》(一部很好玩的电视剧,音乐很不错,每集结尾的古装片段颇为爆笑。
),他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相当丰富。
最让我忘不了的要数他学说春香的口头禅“要你管”和“搞笑”,尤其是韩语发音的“要你管”从他嘴里讲出来还真是别有趣味。
废话少说,言归正传。
一个孤独的男孩,每天骑着摩托车把传单发到人家的门锁上,以此判断这是否正是一个空的房间。
开锁技术一流的他会进入室内,听电话录音看自己可以在这儿呆多久,然后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洗澡、看电视、看书、听音乐,偶尔还会顺手帮主人家洗洗衣服,修理坏了的东西。
女人的丈夫每天辛苦工作赚钱,但是估计脾气太烂,回到家总要搞点家庭暴力,把女人折腾得鼻青脸肿。
女人因此没好脸色给尽白眼,但男人理亏只能一再道歉。
要是我肯定甩那男人两个耳光扬长而去了(打不过就把两个耳光省略掉),但女人许是已经习惯了此之外优厚安闲的生活环境,于是她只沉默着。
但她应如旋转木马,盼望有一双翅膀,渴望飞翔。
她的心被自己紧紧锁起,等待有人来开启给与自由。
男孩的一次闯入成就了她的自由。
然后他们一起开锁进到别人的空房间,仿佛有了两个人共同的家。
两个人心照不宣幸福地生活,洗衣,做饭,修理……又一天,他们打开一扇门,门里是一位已经因为癌症悄然逝去的老人。
女人拉住男孩把老人安葬,却也因此两人进了警察局。
女人被她的丈夫带走,男孩却入狱服刑。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终于拉开了帷幕。
女人回到曾与男孩一起去过的地方。
她径入厅堂在两人初次相吻的长椅上安然入睡。
男孩在狱中开始进入一种玄虚的状态,试图在他人视线所看不到的180度里生活,在对狱警一次次的捉弄后,他终于成功了。
男孩深夜到了女人家里,女人的丈夫惊觉,但未寻到。
女人却看见男孩的身影从门外闪过。
夜半她起身寻他,面对着镜子打开微笑,镜中显现出了男孩的笑颜。
男人起来问女人在做什么,女人看向他说出第一句台词:“我爱你。
”男人惊愕,颤抖着拥抱住这个天天给他白眼和冷背的妻子。
女人伏在男人的肩头,却伸出了左手,拉过了藏在黑暗中的男孩的手。
于是便出现了上面海报中的一幕。
清晨女人欢喜地准备早餐,说一声:“吃饭了!
”饭桌上,男孩站在男人背后手捧一只碗,女人向着男人不住地笑,男人同时不住地问妻子:“你笑什么呢?
” 结尾,女人伸展双臂把男孩向后围起,转身迎向他,两人双脚踩在体重计上,指针指向零。
——谁能说的清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中还是幻想中呢?
(这个问题是不能深究的,否则会精神失常人格分裂的。
) 只是沉默。
男孩习惯了独来独往存在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始终一言不发。
女人在想挣脱的禁锢里估计话语能力也丧失地差不多。
两个人遇见,只对视,感觉,跟随,相伴……心与动作只轻盈若蝉翼,绝世之尘嚣和浮躁而于上,在光影中尽情翔舞。
引人无限想象,予心最深沉的安宁。
最是无声处,引动有心人。
看完之后,内心里非常安静。
没有了外界无数此起彼伏的喧闹,只有心灵生出了洁白的美丽翅膀,随自己的心意逐风飞翔。
想到了舞蹈之绝美。
(因为是在线看,所以有些顿,实是遗憾。
) 片名的解: 《空房间》的英文片名《3-iron》源自金基德一次看到自己家门的钥匙孔里贴着传单,他立刻想到那些一直贴着传单的门户一定是没有人居住的空屋。
由此激发他拍摄一套有关孤独、与世界疏离的故事,金基德渴望表达一个男子透过进入这些空屋并把它注入温暖的故事。
“3 iron”是一枝较少人使用的高尔夫球球杆,因其较一般球杆长,导致打击时的倾斜度相对较低,难以瞄准入洞;金基德对此做了很有趣的解释,他说很多人买了三号球杆,却只知道放在球袋里蒙灰,“你有个家,有家人,却只知道留她(他)在家里,和空房子有什么不同?
”想像它一直被放在名贵的高尔夫球皮革袋而从不被选用,那种孤独感就好像哪些被遗弃的人或被空置的房子一样。
观看《空房子》全因被它的宣传海报所吸引,带着一探究竟的心态走进了这个故事。
故事主人公之一泰石(在熙饰)是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每天骑着摩托车挨家发传单,将它塞入钥匙孔中。
如果过几天传单还没有被人拿掉,泰石就会撬开锁进去小住一段时间,在那洗澡做饭拍照。
作为交换,他会帮主人家做些家务、打理房间。
看似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泰石就这样循环往复的自自然然的住进了一个个陌生人的空房子里,仿佛他住的就是自己的家一样,诺大的城市里泰石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
偶然间,泰石他在一所空房子里遇见了被丈夫施虐折磨过的女人善华(李丞涓饰),惊慌逃走的泰石却记住了善华眼神里流露出的哀怨和她浑身的青肿,善良的泰石放心不下受伤的善华再次返回她家时,恰好碰上善华的丈夫正在虐待她,他当即出手并带走了她。
于是一个孤独的男人和一个受伤的女人这就样阴错阳差的走到了一起,一起漂泊流浪的住进了一间间空房子里,开始了他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流浪生活和一段若即若离的爱情。
《空房子》里的爱是理想的、单纯的又是现实的,这是一部韩国导演金基德在2004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银狮奖的影片,被认为是导演金基德最好的一部电影。
整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在于,除了结尾的一句对白:我爱你!
整场戏犹如默片,没有对话。
只通过男女演员的眼神、动作完成所有的表演,但却不觉枯燥乏味,可以看出演员的表演功底、导演的制作水平都是比较高水准的。
导演用最原始的默片形式,给观众讲述了一个最原始的爱情故事,让观众享受到了发自内心的最原始的感情冲动,你我心中也许都存在着一所空房子吧。
《空房间》是金基德看了《爱情万岁》后拍的,虽然讲的也是“私闯民宅”(在房屋主人不在家期间使用其空间)的故事,情感内核却相反。
“爱情万岁”里没有爱情,“空房间”比主人在家时更温暖。
同属“城市孤独边缘人”,《爱情万岁》的主角们是实实在在的底层,《空房间》的男主角却是“主动边缘化自己”(他有辆价格不菲的摩托车,学历不低,却选择了发传单的工作。
在无数个家庭里生活,却像鬼一样不被发现。
不是哑巴,全片却没有说过一句话。
在监狱里练习消失,最后真的成了“隐形人”)虽然这种主动某种意义上也是被动(无奈)。
被广告传单覆盖多日的钥匙孔,意味着被“遗弃”的空屋。
“3 iron”是一种高尔夫球球杆,因其较一般球杆长,导致打击时的倾斜度相对较低,难以瞄准入洞。
很多人买了三号球杆,却只知道放在球袋里蒙灰,“你有个家,有家人,却只知道留她(他)在家里,这样和空房子有什么不同?
孤独死的老人,貌合神离的夫妻,家暴的男人……这些房屋里少见幸福,空无一人时,它是温暖的,主人的归来让它失去安宁。
男主是陌生的闯入者,但有他在的时候,房屋才是“家”,每到一户人家,他都会跟墙上的照片合影,为房屋主人洗衣服(手洗)、浇花、修电器,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但离开前都会让一切回归原本的样子,粗心者可能甚至不会发现家里来过人。
“明明有洗衣机,为什么还要手洗?
” 家暴的丈夫这么问妻子。
女主也是一个不说话的人,但她的台词比男主多了一点,一句是对着电话那头的丈夫大喊“啊——”,一句是对男主说的“我爱你”。
他们因为相同的原因沉默——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家暴的丈夫,面对他,我们不想说话。
影片最开头就是高尔夫球一次次被击出,后来这个动作也出现了很多次,是整部电影里最核心的动作。
不论出于愤怒、无聊,还是本能,都是暴力。
就连小男孩的玩具手枪也一样(它也确实打伤了人)(btw,这部电影里,男人攻击女人,男人内部互相残杀…)更别提那双拳击手套了。
挥杆的动作里力量和脆弱并存,挡在杆子前面的女主更勇敢。
但她没挡住,直到那位无辜的路人女士(又是女性)不幸被高尔夫球击伤,男主才嚎啕大哭。
结识男主以后,女主把摄影师挂在墙上的自己的那张照片剪碎、重组。
(重新塑造自我)这两个不说话的人互为对方的屋顶,也是唯一能看见对方的人。
家暴男、警察、那些屋子的主人都看不见他们。
一开始的“看不见”只是“不能真的看见”,到了影片结尾直接变成了“真的看不见”了。
男主从“隐形人”变成了隐形人。
——————刚认识他的时候,他问如果把我们写成故事,这两个家伙的结局会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说,他们一起消失了。
当时我的脑子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什么,只是强烈的消失欲一直在心中,所以脱口而出。
后来有一天聊未来职业,我们在大学时期都在苦思冥想怎么去海上工作,离开大陆,或者在原始丛林里观察动物,离开人类。
我说,我们一起成为无国籍,无身份的人吧。
这个念头也是突然自发地从脑子里冒出来的,他问,怎么做。
我也不知道。
后来,我才明晰,outside society的结局是成为失踪人口,让社会意义上的“我”消失。
消失是最好的。
最后,那个男孩真的隐形了,除了她,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最后,他们两个一起站在体重计上,重量却是0。
原来我想过的东西早就有人想到并且拍出来了。
这也很自然,毕竟,谁想待在这里呢?
曾经有过那样的梦想吗?
到一个深山老林或者无人居住的孤岛去独自生活,告别物欲横流的社会离开虚伪麻木的人群,过完全纯净简单的生活。
片中的年轻男孩也有着同样的梦想.他穿梭在每个主人不在的房子里,躲藏在人们看不到的角落中,过着简单真实的生活.有人说男孩是个游手好闲的边缘人物。
我倒认为金基德在他身上安插了更多现代都市人的元素,比如开着BMW的摩托车,比如将普通人玩不起的高尔夫球玩得出神入化,比如他的大学学历....但是那都是他的过去,无从考证的过去,金基德并不想着重解释这些.我只能想象他,曾是个过着优越生活的都市人,却因为心灵过于纯净善良而发觉越来越无法适应这个社会这些人群....也许受到过重大的创伤或者欺骗,以致转为自闭,孤僻到不想和任何人交流....因为心灵纯净,才会帮每一个走进的家庭洗衣服,整理房间,修理电器. 因为心地善良,才会忘不了那个被丈夫虐待的女孩哀怨的眼神,回去解救了她...... 救出女孩后,他们无意中走进了一个摄影师的家,看到了女孩的过去-一张女孩做摄影模特时的照片.女孩一直望着照片中的少女,回忆着当年那个心境纯净完整的自己,她取下了照片,将它撕成了一块一块,又散乱地贴合在一起,就像现在支离破碎的她...第二天,男孩看到了那幅修改过的照片,他会帮她恢复的,不论是照片还是她的内心.但是撕碎了就不可能彻底还原,有几张碎片已经无法再找到它原来的位置......幸好,她的到来并没有破坏他自由的生活方式,她显然很乐意成为一个加入者.幸好,她的心灵也足够纯净善良......甚至愿意为一个死去的老人料理一切后事...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逃避着这个世界,却用相机记录着自己的生活,证明自己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上. 他们放弃了语言,只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语言中包含了太多的欺骗,虚伪,伤害的元素,还有多少可信性?只有行动才是最为真实的表达方式. 他们随意的穿行于各种人家中,看到的是他们的虚荣,欺骗,自私.伤害....其实他们只想找到一个能够安详睡去的地方...最后他们找到了,却仍然必须离开.可他们一直留恋着那户生活祥和的人家....高尔夫是当今社会中最高雅的运动之一,却在影片中设计成唯一的暴力宣泄的工具.这是导演嘲讽的方式吗?越是高雅的就越隐含着暴力的存在......有人说其实男孩后来死了,最后的相遇只是女孩的幻觉罢了.我倒认为他还活着,最后的相遇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的视野范围只有180度,消失在人的视野范围之外生活其实一直就是男孩的梦想,金基德利用电影帮助他实现了这个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所有看过之后觉得不真实的地方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理解,有什么不可以呢?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或许金基德也曾经有过同样的梦想,却可惜不是活在电影中的人物......金基德在结尾写道:很难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现实还是梦......每个人都会有过很多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有些实现了,有些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很多人或者失去或者放弃了梦的机会,接受了如行尸走肉一般生活着的权利.这样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人群,再多起来就形成了社会,那些仍然单纯地怀有梦的人们就成了少数的异类,成了边缘人群.....成了孤独的人...... 这是我从这部影片中看到的,遗憾的是我也不是活在电影中的人物......
韩国电影在亚洲乃至全世界能有如此大的进步与影响力,除去他们电影自身特有的娱乐性,像金基德这样的导演也是功不可没,他可以说是韩国电影的一面旗帜,屡屡在各大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就是对他的极大肯定。
韩国电影在我印象中就是金基德与朴赞郁的天下,除去老导演林权泽,其他导演根本一点印象都没有,朴赞郁更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金基德之前只看过《撒玛利亚女孩》,谈不上喜欢,这次看了《空房间》,感觉要好于前作。
《空房间》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
画面淡雅,除去结尾部分,构图都很工整,白白净净的少年,甚至监狱里都是很干净的。
我们知道金基德最善于表现的就是情欲与暴力,这两项正是人类最本质特征,在前作《撒玛利亚女孩》中,援较女孩以及父亲最后的复仇,都是赤裸裸血淋淋的,甚至父亲最后打死嫖客的场所都选在肮脏的厕所,再遥想早期的《漂流欲室》,那个鱼钩更是生猛,不知是不是金基德刻意的转型,在《空房间》中虽然也涉及情欲暴力的原始主题,但在画面的表象上收敛了很多,没有正面的色情画面,甚至接吻都很少,暴力也是借助高尔夫球这项高雅运动来完成的,甚至都没有流血发生。
因此我说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在某种层面上说这种干净是相对的,是相对于金基德原先作品的一种干净,这样的“干净”应该会让他的电影更讨人喜欢。
在我看来影片的三个主角都是有些偏执的,少年是偏执的,在他的年龄完全可以去找一份好的工作,他却偏执的选择了这样空房子的生活,在警察问讯时他本可以开口为自己辩解,他在一次偏执的选择缄口不言,而得到的则是一顿暴打,就连他与女人的爱情都是有些偏执的,二人的沉默不语若不是偏执的力量,这样的爱情怎会长久。
女人是偏执的,在丈夫的一次次电话威胁下,女人就是不接,这也是一种偏执,女人本可以就这样过一辈子富贵的生活,可是她对爱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渴望,只有这样她才会坐上少年的摩托车,与少年走进一个个空房间。
丈夫也是偏执的,他知道女人已经在一次次的受虐后对他由爱变恨,但依旧对她不肯放手,甚至睡觉时都紧紧地抱着她,以至于后来怕少年回来而想到搬家,他的偏执体现在对女人近乎疯狂的占有欲上。
最后三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女人与少年终于也能在一起,这样的结局也不如说是一种偏执的胜利。
《空房间》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沉默不语的,这让我想起了蔡明亮的电影,只是这里金基德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少年与女人的沟通已经超越了语言而达到了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一切语言在这部影片里都显得相当苍白无力,也许金基德在告诉我们,语言是迟于爱情产生的,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语言的。
这部电影最后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方法无疑是点睛之笔,少年究竟是真的学会了隐身术还是已经化为幽灵在与女人沟通,没人能说清,导演留给了我们足够的遐想空间,从结局来看本片也是足够温和,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简简单单的爱情电影来看,虽然没能逃脱道德上的悖误,说到底导演给我们讲述的还是一个第三者的爱情故事,最后真正的受害者还是丈夫。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希望少年与女人的关系能暧昧一点,再暧昧一点,甚至超越这种爱情关系。
不要想得太多,《空房间》的确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更加想看《弓》了,希望会更好。
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ps:片名3-Iron是指打高尔夫球的三号铁杆金基德导演作品 《弓》(2005) 《空房间》(2004) 《撒玛利亚女孩》(2004) 《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 《海岸线》(2002) 《坏小子》(2001) 《收信人不详》(2001) 《漂流欲室》(2000) 《真相》(2000) 《雏妓》(1998) 《野兽之都》(1996)
《空房间》,第一部看的金基德电影。
之前就知道他的电影有东方思想中的逃避现实的倾向——我实在是只菜鸟,对此不知如何讲起,但还是勉为其难地错漏百出地说几句话——这种倾向在《空房间》里也有很明显的表现。
首先,从男主人公的身份讲起。
一个大学学历的青年,却在做着发广告单的工作,而且甚至无家可归。
无家可归可以理解为家庭出过变故,但工作——我理解为,他无法融入社会的机体中。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不符合他的理想”,他作为个体无法被社会兼容——试看这个社会,粗暴、冰冷——从警察对他的态度,充满权钱交易——从女人的丈夫收买警察进行报复。
像他这样寡言内向不善交际同时不甘受辱、内心纯良清洁的男子,无法被这样的社会包容。
所以他只好通过送广告单和住空房间过活。
前者不需要和社会打交道,后者是靠他人的残剩资源过活。
他只需要一点点东西。
他寄身于社会的狭小缝隙中,只需要一点点空气供喘息就可以活下来。
但即便如此,社会依然无法容忍他。
早归的夫妇暴打他,死去老人的儿子将他送进警局。
特别是由于他从世界里攫走一个女人,他便受到更残忍的对待。
女人丈夫的报复,无良警察的不时暴打。
于是他只好再次选择逃遁,加倍游离于世界之外——练习幽灵术。
这是活人最大限度的逃遁了。
再也不会妨碍到任何人了。
在他选择避世的过程中,我觉的,似乎女人起了作用。
当男子用线系着高尔夫球练习时,女人总拦在他面前,似乎害怕他选择报复会伤及无辜。
当他误伤了一位车中人后,他大约就放弃了为女人报仇、反抗社会的念头。
爱情总是给人安慰。
女人很美,爱情很美。
情人嘴角的微笑可以抵消所遭受的一切苦难。
爱情亦不失为一种精神超脱的方式。
它让人的身体从地面升起,摆脱了尘世的一切重量。
拍什么“空房间”,直接拍“隐形人”得了,不伦不类的,硬是搞成超自然电影了
电影拍得太糙,欣赏无能。我对一部电影产生探索欲的前提是,它能触动我。
看到后面就明白了,每个人的心灵就是空房间,其他人只要掌握开锁方法便可以轻易地进来。女主的丈夫始终将女主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却从没想过女主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才被男主轻松带走;简单地相互窥视便可确定关系,原本作为娱乐的高尔夫也可变为暴力工具,男主便是我们背后一直漂浮的幽灵,是不确定性及变数的象征。金基德将台词尽可能的抹尽,仅依靠视听语言与肢体动作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肉体关系并不牢靠,你永远无法为她上一把完全牢固的锁,走进那座空房间才是关键。结尾的那一长串主观视角手持摄像是对那一对对男女关系的审视,金基德在提醒你:总有人在看,总有人会撬进空房间。体重秤为零的结尾定格画面真是太好了
谁翻译的空房诱奸,普普的电影硬被拉升到R级片
永远搞不懂韩国电影特么在搞什么飞机啊
空房间,无所事事。。。。
无声的革命
补记
=.= 感觉金基德比蔡明亮高一个等级
看过的主角台词最少的戏。
区别于伯格曼的轻浮的做作。前四十分钟所有的干扰事件都是房屋主人归来。男主女主的长相都不喜欢,在熙长得太正了。不能理解为什么善待了意外死亡的老人后二人还要留在屋里等待儿子喊警察来抓他们。打斗戏都那么慢,只会用眼神瞪来瞪去。→如果这些都可用理想主义的幌子来解释那学年作品很可以借鉴。
吾愿生为幽灵 隐匿于世 生于你的梦中 不带涟漪
没人觉得男主角像春哥吗?让人入不了戏啊
吴克群吗?
亏导演想得出啊,人的视觉只有180度,心的视觉却是无限的,同一个空间,两个世界
虽然韩片以装B出名,但装得像这部这么厉害的也真是罕见了。这部片是从头到尾都散发着极度的装B气质啊(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基调倒保持得挺好),最后也是以一段装B的话出现在屏幕上结束了装B之旅。
还蛮好看的~ 男女主角一句话都没说过
搁着给我扯犊子呢。
感觉真好,安静
那个亲吻的镜头其实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