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之咏赞⭐⭐⭐⭐⭐讲述韩国的民国时期(朝鲜的日据时期)的电视作品(真实故事改编)。
可以类比一下陆小曼和徐志摩之间。
果然民国的爱情很动人。
最后男女主殉情了,跳船了,一起死在大海里了,如同Titanic一样,我认为这是happy ending。
所以再次说明,我们个人的悲与喜,生活与理想,乃至爱情的实现,都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的进程。
我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死之咏赞,第一个感受是心里憋屈、堵得慌,好想大哭一场,但不知何时要哭,感情刚想释放,镜头就拉远了男女主牵手走向大海的背影,只剩下皎洁的月亮,后来月亮也没了,只剩下无尽的黑。
整个基调都让人感到很绝望,无处释放,无处宣泄,所以这就是我不给五星的原因,我认为是这样的。
这部剧仍旧是我最爱的悲剧,题材选自朝鲜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出身封建大家庭但是却希望用文学拯救国民精神的作家金祐镇,和出身贫寒却希望让国人听到洋乐的女高音歌唱家尹心德相遇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们因排演一部新剧结缘,之后坠入爱河,但是迫于时代的压迫、家庭的阻碍,最终选择将身体永远的殉葬于茫茫大海之中,永不分开。
这个结局仍旧是无法解开的。
金祐镇是从小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他不能够对父亲不孝、对妻子不忠,但是他又留过洋,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所以他希望用文学拯救国民,用艺术唤醒这个早已丧失独立的民族,同时,他也爱上了乐观率真的新女性尹心德,他进退两难。
尹心德需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弟弟妹妹需要读书,父亲母亲也需要赡养,在那个时代,古典歌唱艺术不受重视,即使她站上了更大的舞台,也无法解决整个家族的生存困难,特别是又受到流言蜚语的影响,她连最爱的舞台也无法登上,只能出卖自己的灵魂去给侵略者歌唱,如果反抗全家人都会有生命危险,与此同时,她深深的爱着金祐镇,她希望和金祐镇平等的相爱,所以她也无法接受金祐镇的金钱支持,她进退维谷。
所以只有死亡才是出路。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推动男女主殉情的关键线索就是日本作家有岛武郎和情人自杀,金祐镇和尹心德第一次讲话就是金在诵读有岛的诗篇,尹闯进来,那是他们爱情的开始。
鲁迅先生曾评价有岛武郎是资产阶级作家中的一个觉醒者,只是觉醒者一般都孤独且痛苦着,他与情人自杀前曾写下“在爱的面前迎接死神的那一瞬间竟然是如此苍白无力”。
金祐镇说,他以前一直以为有岛是逃避生活的现实,但是他在经历了生活的重重压力,分享了尹心德的无边痛苦后,他明白了有岛是为了活得更像自己,因此才选择死亡,“死亡才是真正的活着”,这是一种力量,一种绝望的力量。
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但是人自始至终都有两个生命,一个是真实的生命,一个是灵魂的生命,如果真实的生命不能活成我的模样,那我希望我的灵魂永生,我的肉体灰飞烟灭。
"还以为 殉情只是古老的传言"
浪漫至死不渝第一集刚开头,我认为男女主是悲惨的,但真正结局的时候,这种想法却改变了。
浪漫至死。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们依然在一起,携手步入一个新的地方,没有现实的压力,只有他们二人。
这便是我希望也是我理解的结局。
"死,是为了真正地活着""有多相爱就会有多痛苦吧,因为是不能爱上的那个人"一直认为心真是悲惨不幸的那个。
上天安排了二人相遇,"灵魂的相遇并非偶然",同样,二人的相爱也并非偶然。
因有岛武郎的诗结缘,他为她的歌声吸引,她为他的思想吸引,也逐渐被他影响,热爱并乐意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自己也许不为人知的奉献,这也许也注定了心真后来断然拒绝日本政府的邀请。
他因为她的一句话"我喜欢你的文字"而继续了写作,也为了她和自己压抑许久的家庭决裂。
后来的二人,因彼此而加深了本身就已不幸的命运。
"有多相爱就有多痛苦吧"我一直认为,他们的命运,在那个时代,是注定的。
"我激烈地听到了对自己命运的诅咒"在这恶魔般的包围中是她给了我心灵的安慰"
在遇到她之前,他的眼神里满是忧郁。
自幼失去母亲,父亲则是一心逼他继承家业,甚至娶素未谋面的女人为妻,内心对于写作对于文学的热爱长期被压制。
直到遇到了她,她会下雨天跑到家里来探望并亲手煮粥给他喝,她会彻夜独自在警察局外等待着情况未卜的他。
她的坚强 乐观照亮了他的世界,也激励了他重拾写作,也赋予了他勇气,与他的家庭,与这个社会,对抗着。
"因为是不能爱上的那个人"生不逢时,死之咏赞。
如果换个时代,他们的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
遇到她以后,他的眼里便有了光,也有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两个灵魂的重逢同样并非偶然
死的赞美 (2018)8.62018 / 韩国 / 剧情 爱情 传记 / 朴秀真 / 李钟硕 申惠善时代的绝美悲剧
什么是浪漫,一起坐火车,一起散步,一起去海边,一封封来往的书信,在你身边休息,从春天到秋天再到春天,什么也不用去想。
其实,他们两个都没有错,每个人都是时代塑造的产物,在民族独立的背景下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故土的爱恋。
看完以后没有像大多数观众一样久久不能走出,反而不emo,并且看的透彻,每一帧的镜头都给到足够美。
片尾处天色已晚,黎明时分,两个人从未如此的清醒,甲板之上互相拥抱,跳着生命中最后的舞曲,墙角处欠下的吻也在此时相望相闻,睁开眼睛,四处游荡的海风,空无一人的游轮,他们向着远方奔跑,他们的前方不仅是漆黑一片的大海,还有明亮的月光。。。
男生虽已成婚,但没有感情的婚姻终究是空无一字的白纸,对心上人的想念,可以翻山越岭,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一个是被迫继承家业的文学才子,一个是生活所迫的歌唱才女,都是面对命运的无力,而此时此刻,两个人可以相互依偎的休息了,他们即是彼此的救赎,也是压抑生命里的一道光得知是真实故事改编而来,让原本精彩的剧情,增添了无数倍的敬畏之心。。。
사의잔미 《死之赞美》日据时代的朝鲜,云心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第一位公费留学生,日后成为第一位女高音歌唱家以及第一位灌制唱片的女歌唱家,开启了朝鲜大众音乐的新时代。
金祐镇则是木浦大户人家的长子,先是奉家长之名去了日本农业学校,后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英文系。
金在大学期间就与大学同窗进行新剧创作和演出,去世时留下48首诗,5部戏剧,和20多篇剧评。
他是朝鲜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云心悳 号水仙
金祐镇 (右)号水山两位本属于那个时代最出色的一群,却在30岁时(1926年8月4日)双双于玄海滩自沉。
他们殉情的原因也经历了后世的种种猜测。
1991年韩国电影《死之赞美》从伦理角度试图分析两人的选择。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D%BB%E4%B9%8B%E5%92%8F%E8%B5%9E/14443538)在家庭伦理和爱情自由之间挣扎的云心悳纵身一跃,投身大海,将一切纷争抛在了身后。
这部剧上演时在韩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在韩国青龙奖和大钟奖两个重量级的电影奖上斩获多种奖项。
电影《死之赞美》而这部SBS的独幕剧对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更多更细腻的挖掘,为这出悲剧提供了一种理解方式。
1921年两人因为在日韩国留学生的戏剧协会相识,互相萌生爱意。
乐观向上的云心悳为金祐镇的才气倾倒。
金祐镇生活在日本和父亲的双重强权下,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宣泄口,与云心悳的相遇让他得到安慰。
爱情的确认可以细微到别人根本无法察觉。
心悳看见大街上的时髦女士戴着礼帽很不以为然,认为作为新女性不应该矫揉造作。
金祐镇一句无心的“我觉得挺好看的啊” 种在了她的心里。
下一次见面心悳带着一顶帽子出现在祐镇的眼前。
祐镇眼里的欣喜和苦涩混在了一起。
微妙的感情在两人之间变得明目张胆,但很快就熄灭了。
被邀请到祐镇家里的心悳发现她的心上人是个富家子,并且已经有了妻室。
心悳留下了自己的爱情宣言---帽子离开了。
祐镇保留着这顶帽子,在两人决意自沉前为心悳带上了。
金祐镇的妻子是家庭包办的,虽然两人没有感情,她看见祐镇一直保存的帽子,祐镇离开之后消失的帽子,也明白了一切。
这顶帽子标志着了两人之间爱情的确认,爱情的挫折和对爱情的守护。
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死亡呢?
编剧的理解是(也许并非历史)两人在当时都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
金祐镇深处父亲的威权之下,无法投身反抗日本帝国的斗争,更无法通过写作来疏解自己的愤懑。
接受过的教育与伦理世俗的金祐镇却无法一走了之。
云心悳是一家之女,也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虽然是留学归来的女高音歌唱家,但当时朝鲜民众对古典乐并不了解,所以不得不转向大众音乐。
历史记载云心悳经常为当时上流社会聚会演唱歌曲,因此在剧中有了弟弟妹妹听到流言的一幕,家人的不理解压垮了云心悳。
日据政府的威胁进一步逼着她走上了绝决之路。
为日帝唱歌,为他们的文化统治效力,会让她的灵魂死去。
云心悳和金祐镇相遇时,祐镇正在阅读有岛武郎的书籍。
有岛武郎出身于日本贵族官僚家庭。
与金祐镇相同的地方是他们都热爱文学,却读了农业学校。
有岛武郎在招幌农业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历史学和经济学, 深深受到以惠特曼及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欧文学社会主义,与及柏格森和尼采等人的西欧哲学所影响。
1916年因为父亲和妻子去世转向文学写作,很快在文坛声名鹊起,成为对日本现代文学影响巨大的”白桦派“的代表人物。
他是日本最早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之一。
他以行动贯彻自己的信仰,把他在北海道农场所有的土地分给佃户,把庄园住宅分给农民居住;并变卖私产,作为工人运动的经费。
1923年和女记者波多野秋子一起在轻井泽的别墅上吊自杀。
心悳和祐镇也分手了。
看着大街上盛传的“大作家与有夫之妇殉情”新闻,心悳对此非常不解,认为感情不被祝福分手即可的她却不知道这也会成为自己的结局。
1926年两人再次在日本相遇,同样进退两难,身心疲惫。
于是他们对有岛武郎的殉情有了新的看法。
选择“死”是为了选择“自由的生”。
有岛武郎云心悳和金祐镇的死是因爱情而起的,却绝对不只是因为爱情。
也许这部剧的意义在于,让人对“死的赞美”这个字眼生出更多的理解。
这不是感伤主义的矫揉造作,而是追求自由的反抗呼声。
于是号中带水(云心悳号水仙,金祐镇号水山)的两人选择在朝鲜和日本之间的玄海滩结束自己的生命。
“你现在活着吗?
” “没有,但是在等待着死,为了真正地活着。
“ --- 1926年5月4日 《生死论》去世之前,云心悳自己填词的《死之赞美》成为了两人生命的总结。
这首歌的曲子是俄国作曲家奥西夫·伊凡诺维奇(Iosif Ivanovici,1845-1902) 的《多瑙河之波》。
由云心悳演唱的这首歌作为韩国大众音乐历史上的第一支HIT歌曲而被载入史册。
剧中结尾出现了云心悳和金祐镇共同做诗的场景,也许就是这首歌词。
《死之赞美》在荒漠的狂野中奔跑的人生,你要去何方孤独的世界,荒漠的苦海,你要去找何物满是泪水的世界上,我死便可了结寻找幸福的人生,寻找你太空虚微笑的花儿,哭泣的鸟儿,命运都相同热衷于生活的可怜的人生,你是在刀片上挥舞的人。
独幕剧海报
几天前刷短视频软件偶然看到了这部剧的剪辑,忍不住好奇便找来看了,看完之后,我陷入了很深的悲伤之中,并决定写一点东西记录的感想。
情节听上去似乎有点老套,爱而不得的虐恋,这是十年前韩剧常有的套路。
但是,为什么它又与其他的故事不同呢,因为它是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
虽然只有短短三集,在其他的电视剧里,三集似乎还不够男女主角培养感情制造回忆,可在这里,三集已经将这个悲伤爱情故事刻入了观众心里。
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此时日本势力早已深入朝鲜半岛,怀着救国梦想的男主金佑镇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了同样留学于此的音乐系学生尹心德,但是封建制度和家庭因素的牵绊,让二人在长达五年之久的时间里无法联系,爱而不得是对相爱之人最重的刑罚。
有不少人争论这部剧的三观问题,站在正常的人伦道德的角度上,男主与女主确实是婚外恋,简而言之,女主是小三。
但是有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就是,我们用今天衡量小三的标准去划分了那个社会背景下的角色性质,或者说,用单一的标准去划分多面立体的人物本来就是存在问题的。
我不争辩女主是不是小三的问题,或许是,或许不是,但是不应该将角色标签化。
毫无疑问这是个悲剧,但是悲剧不止因二人凄美的爱情而悲,更因时代而悲。
“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二人相识是因为组建回朝鲜表演的剧团,之后为了完成唤醒朝鲜民众的共同理想走进彼此的内心。
男主的婚姻,完全是封建家长制度的产物,他和自己的妻子并无任何的感情基础,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对于她,“只有万分歉意”。
他也曾想按照父亲的愿望走完人生的路程,情到深处想吻心德的时候也因为为人丈夫的责任而极力克制,邀请女主一行人来家里也是为了委婉地告诉她自己已有家室,也按照父亲的想法放弃了热爱的写作去承接了公司的业务,爱人离去,业务繁多,家里的压力,种种一切,压的金佑镇喘不过气。
这些事情,不是他能做主的,因为这是别人认为他在那个社会背景下应该承担的责任。
关于尹心德,她悲苦的命运,也满含着时代的悲哀。
拿着国家公费去日本学习最喜欢的声乐,回来之后成为朝鲜最厉害的女歌唱家,是这个小女孩设想的美好未来。
在遇到男主之前,她甚至不知思念是何滋味,精妙绝伦的演唱里总是少一点情感色彩。
自信可爱的女主在和男主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也回不到最初无忧无虑的状态。
是啊,她怎么可能无忧无虑呢,父母等着她养活,弟弟妹妹还需要她的供给去上学,她是家里的支柱,舞台上闪闪发光的状态与她少得可怜的薪水根本不成正比,生活的压力,父母的逼迫,都让她的眼里常含泪水。
男主的原配,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看到她,我总能想起《白鹿原》里的冷秋月,二人身上有着很多相似点,从小接受封建礼教教育,天理道德是她们的行为标准,相夫教子是她们的人生任务,贤妻良母是她们的人生理想。
但是拥有这样的想法的人,对于接受了新式教育的金佑镇式的人物来讲,甚至没有能够与之沟通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夫妻关系,中间隔了一整个世界。
爱是不能强求的,妻子也从未希望能从男主这里得到关爱,她承受了很多,但她什么都没做错,她只是按照人们希望的标准做自己。
所以当女主被家里人要求嫁给能负担他们生活开支的有钱人时,谁又能保证女主不会成为下一个类似男主妻子这样的悲剧人物呢?
故事以男女主双双跳海结束,细究他们跳海的原因,绝不止爱情不能被成全这一个点。
如果仅仅是因为相爱而不能在一起,他们大可以私奔,世界这么大,总有相爱之人的容身之地。
他们怀有对时代的无奈,如果不选择跳海,女主将会为日本人歌唱,将在自己热爱的国土上宣传日本文化,否则一家人都会面临死亡;如果不选择跳海,男主将继续回到家里继承家业,像父亲说的那样不能关心国家命运并进行写作,做一个只关心自己生活的普通有钱人还要接受家庭强加的夫妻之情。
这种惩罚,对于两个热血青年来讲,是比死更难受一万倍的事情。
死亡,让他们结束煎熬,让不轨之人结束幻想。
结局有这样一句话:“你现在活着吗 没有 但是在等待着死 为了真正地活着”。
我一直相信宇宙有平行空间的存在,在我们看不到的世界里,金佑镇和尹心德不会受到任何牵绊,无关时代伤痛、人情世故、物质压力,在那里无忧无虑长长久久的快乐地生活下去。
二人商量殉情的时候,真的让我悲伤情绪到达顶峰的时候,是怎样深厚的感情,让这样两个人在做出死亡决定的时候如此冷静。
赴死之前,他们度过了一段很快乐的时光,跳海之前,先跳完了最后一支舞,回归现实之前,先沉浸在浪漫里。
“感谢有你,让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是美好的场景,我走向死,也走向生,最重要的,是我走向你……”看到弹幕上一些疑问,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男主不和妻子离婚?
”从男主妻子的装束和行为以及讲话方式上我们不难看出,妻子是严格恪守传统的人,而男主的父亲也总把“人伦”挂在嘴上。
这样的情况下,先不论当时是否有离婚制度,男主是不被允许对婚姻有任何质疑想法的。
也有人说男主可以找理由休了妻子,但是问题有二,其一男主并无正当理由休妻,其二被休之后的妻子或许会因名声受损而死。
男主在剧中的处理方式,可能是一种保护措施。
“电影版里男主有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妻子还要和她生孩子?
”先把男主想象成完美的人,从这个角度,如果男主没有帮妻子留下孩子就自杀,封建思想里依附丈夫活着的妻子就会成为奇怪的存在,更有可能背上“克夫”的骂名,留下孩子,是给她继续活着的理由,也是给她一个情感的寄托,这一点,在冷秋月乞求鹿兆鹏给自己一个孩子的情节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可是,男主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完美,是人就会产生欲望,有人能禁住考验,但大多数人不可以。
把男主当成普通人再来想这个问题,似乎简单了许多,孩子不一定都是爱情的结晶,也有可能是欲望的产物。
个人拙见,多有担待。
核心创意好浪漫:即使国家被蹂躏,也要把文化保存下来,传播出去。
5分吧。
整体太平淡了,没有吸引人的剧情,人设也很单薄,两人的感情也没有足够的情节和细节来支撑,感觉不到乱世中荡气回肠的、值得殉情的爱情。
男主有点小坏,老是暗戳戳的欺负女主,但是也没有原因。
硕硕的文艺气质很不错了,可还是觉得不太像艺术家,不知道为什么?
情节处理的有点简单,女主说了两句大家就不害怕了?
硕硕的表演沉稳了很多,但不够精彩。
硕硕还是太干净了,杂质太少了,还需要修炼啊,我亲爱的。
脸上有疤的军官演的真好!
被打成这样还能潇洒的出来可还行???
女主居然在演唱中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跟男人跑了……千万不要原谅我。
我的天这种话真的太可怕了
俩天时间很快就看完了短短三集 情节并没有什么很新的东西 也可能因为短 常有一种怅怅然的感觉 女主非常打动到我 每次落泪时的情绪 还有最后一集的状态 观者也觉得生活之无奈和疲累 这部短剧是那个历史时代背景下爱情主旋律的短剧 但又不是 感觉更多的是在表达国家被控制 不能自己做主 命运格外会开玩笑的时代里 年青人向往自由 寻找自由恋爱 自由理想 自由发声 自由主张的生活的一个方式 爱情是杂糅在里面的 是完完整整生活里的一部分但是我正盼望着死亡 为了能真正的活着
看完之后其实有点不会评分了,也不知道怎么形容我看的过程。
那我就说说我对几个人物的看法吧。
金佑镇的妻子:从她的出场就可以看出是一个传统女性,就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型,一直做好自己作为一个妻子一个儿媳该做的事,非常听公公的话,完全就是公婆想要的儿媳样,她也做的很到位,完全就是公公的左膀右臂。
同时她的身上也有悲剧色彩在,嫁给了一个不会产生爱情的丈夫,在夫家这么过完一生也挺惨的。
金佑镇:很善良,也有分寸,即使已经爱上女主,也能控制住自己不越已为人夫的线,虽然后来也和女主表明心迹,但我还是觉得可以理解。
尹心德:不能否认他父母是好的,但我的认知一直是既然没有能力养孩子那就别生或者别生那么多个,可能他的父母为了家庭要她嫁个有钱人也是无奈之举,但对她本人是真的太不公平,而且后来她的弟妹还不信任她,对她说出那种话,我是真觉得一颗真心喂了狗,白白的付出了很多还不被理解。
如果是我我真宁愿别生下我。
男女主的死亡我觉得是很正常合理的,因为如果我是他们其中一个,我想我也会选择自杀。
首先感情不是想控制就能控制的,他们只是有了很深的爱情,而且出轨我觉得他们也算不上。
如果后来不是女主无奈要选择嫁人,再加上传闻的恶劣影响,还有总督府的逼迫,男主那边呢,既要放弃自己的爱情,又被父亲发现,一如既往的被生生逼迫做不喜欢的事,我想还不至于会坚定他们想死的心。
反正最后这样的结果我觉得是“内因外患”的双重原因导致,死亡真的是最好的选择。
看了之前在b站被种草的一部电影《死的赞美》电影内容大概是,朝鲜时代的剧作家金祐镇热爱祖国热爱写作,却被父亲强迫继承家业经营公司...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在有妻子(父亲搞的包办婚姻)的情况下,和声乐家尹心眞?
相恋。
但二人均不被自己家庭祝福,无法忍受分别后一生的思念双双殉情。
由真人真事改编。
【喜欢】1、故事本身是很动人的,涉及内容点也很多,家国情怀、写作梦想、自由意志、包办婚姻和自主恋爱2、导演真的很会选,男女主哭起来全都好好看,楚楚动人!
哭戏真绝美,一边吻一边眼泪恰到好处的流下来,怎么那么会控制...主要就是被b站上这段剪辑给吸引住了!
【不喜欢】3、李钟硕的表演还是那么淡..赞同豆瓣其中一个短评说的:“虽然男主人公性格中有压抑的一部分,但情绪情感的流露还是不够明显,对女主的爱、对文学写作的热爱、对家国民族的情感”。
李钟硕在剧中的表演,放到他之前出演的电视剧也毫不违和...一个模子..4、不够细腻。
有个场景,为了突出女主喜欢男主,男主在她身边她就会很安心,是这样表现女主内心戏的:“女主登台进行第一场公开演唱时非常紧张,紧张到两只手都死死拽着衣服。
然后她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男主,就不紧张了,紧握着的双手张开了,裙子也松开了”这两个对比还特意给了一个专门的镜头...太刻意了....可能没有更高级的演技来表现人物动作和心理变化了吧...差不多3个小时看完全集(看了2h弃了)。
这时间不值得。
看20分钟b站“精华”就好了。
又一次安利《那年我们》,今年看过的最细腻的爱情剧。
崔宇植和金domi真演技派。
从片名到时代设定再到人物性格都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悲剧,两个演员都演得到位,这部剧看到了李钟硕的内敛,挖掘了申惠善的优雅,以前觉得她可爱之中太小家碧玉了。故事放在中国肯定是不能过审的!文艺青年挣脱不了命运的舒服,是时代造成的悲剧。死不足惧,但死得悲壮便多了怜惜。故事高潮再激烈一点也许会更好。
我没有办法接受这种类型的剧,虽然它很短,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但是看得我内心非常的不爽。所以对不起,我要弃剧了。
李钟硕怎么空有一张脸啊😭
看不下去。。。
真的不好看🙂主要不喜欢女主。
那个年代全亚洲都是这个服化道吗?乍一看还以为30年代上海滩。
也太悲剧了,但实在唯美。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选择死亡,他们活着。
终于看懂了这个故事。女主灵动我见犹怜,男主真是个木头【粉丝不要打我】事实证明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女孩子那就是要远走高飞才对。
“在荒漠的旷野奔跑的人生,你要去何方,孤独的世界。荒漠的苦海,你要去找何物?满是泪水的这世界,我死了就能了断。寻找幸福的人生,寻找你,太空虚。微笑的花儿,哭泣的鸟儿,命运都相同。热衷于生活的可怜人生,你是在刀片上挥舞的人……”好悲伤啊……女主好漂亮,属于耐看型的,衣服也好漂亮,男主的演技稍微差点,他们的服装好时尚。中日韩的父母都是一样窒息,家庭环境也是一样窒息。
好久没看韩剧 只是想看看钟硕选剧的眼光是不是还那么准 结果总共三小时哭了两小时????是不是有病。。。。都怪插曲太好听 好喜欢女主的颜
可能这剧太深奥了啵 女主的长相跟这部剧的剧情一样太平淡了 没有惊艳到我 附:二硕也有发福的一天胖了不止一点啊😔首先这是一部爱国情怀的独幕剧 其次它的慢节奏和凄美悲惨的爱情故事个人不是很喜欢over
打个标记。钟硕笑起来又孩子气又深沉。
富家少爷和歌女,爱情大过天。真是一个挺俗的故事。也许只有放在那个自由至上的年代还有些合理性。尽管如此,片子拍出了古典的优雅感,细腻温润。
虽然是个很凄婉的故事,但是也没必要拍的这么温吞拖沓啊,俩人没有CP感不说,拿捏的劲儿也让人受不了。
이 가슴이 너는 밖에 없어.좋은 결말.
韩国人对家国大义的想象还停留在《家》的水平?这剧本就把男主角感动了零片酬出演😓天啊,韩国的革命资源是有多贫乏……好家伙日据时代的场景做得比横店还新,要是不说我真看不出来这讲的是100年前的事了,还以为是当代偶像剧。另外真确定那时候朝鲜有那么多有钱人???换个场景谈恋爱而已……
李钟硕和申惠善俩人不来电,前者演的痕迹太重了,后者唱歌则太端着,不敢做大表情,点不像个高音。姐姐公费留学去的开销相对不那么大的日本,弟弟妹妹自费赴美还学消费大于投资的音乐是什么鬼啊….还得心悳任劳任怨去筹钱,流言四起了俩死小孩先跑来质疑姐姐,爹妈更是为了苟活直接卖女儿,幸好提亲对象还蛮善解人意哦….尹心悳你朝鲜樊胜美哦。
2.5 那位演戏永远都是一个感觉
嗯,婚外恋啊。
男女主装造倒是很适合 剧情就一言难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