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
什么样的人会想要我们?
如果都合适了,是不是真的能过一生?
我是带着情绪看的,也许评价不准,最近什么都不确定。
照例在睡觉前下部片子看,所以看的时候有些模糊,印象中,除了"性"似乎没有其他了,不过也很真实,在女人的日常世界中,除了"男人""爱情""性"还有什么是更能让她们关注的呢?虽然觉得情节有些苍白且混乱,但是看过之后,还是会感觉到女性的那种寂寞,伤感,无奈.只要是女人,无论是什么类型,什么想法,都会希望有个人在身边知冷热问寒暖,都希望被呵护被疼爱.这与爱情和性无关,是女人甚至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一夜情,滥交,纯情,同性恋......无论什么样的选择,最后为的不过是那一点点的感动和温暖.女人想要的就是这些.她们只是希望有人关注,有人在乎,有人陪伴不再孤单.虽然片子很一般,演员也没什么突破,可以说整个片子不会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无论单身与否,看看无妨.
以前,有个朋友的签名是“我就是单身公害。
”我还问了一句什么意思?
可没等答案来就想到了。
今天看了“单身部落”,电影最令我动容是一对情人因为不懂做爱而分开,各自经过一段性爱旅程后,又碰到一起,终于完成了两个人的第一次做爱。
这恰恰是一个无预谋的故事。
首先,VI是那种让男人忘不了的女人。
时代的女子大多如此。
男人不是喜欢玩么?
我陪你玩,我还比你更能玩。
在这个方面,男人一般都会被迫或乐意记得那个竟然赢过自己的女人。
至于纯情澳洲男,只合适纯情小女生。
他们两个人肯定不长久。
这种男人尝到甜头之后一般都会移情别恋。
上床是个转折点,只不过很多女人目光短浅,偏偏相信傻傻的男人幻想的爱情。
人是会变的,尤其是经过转折点。
其次,KIT是那种传统女人向时代转变的女人。
有点自愿,有点勉强。
这种女人在中国其实还是很多,决意要坚守处女阵线,把第一次留到结婚。
那就看看电影里结婚的那对,新郎在婚前有过多少次一夜情,婚后又可能会有多少个情人?
这就是这类女人在这个时代的后果。
做爱也是一件讲究技术含量的事情。
谁会以为本来什么都不懂的,哇,一结婚就什么都懂了?
如果你是老板,面对一个有该职位工作经验,一个没有,你会招谁?
那如果你是成熟男人或女人?
诚然,处男和处女们是体会不到个中意义的,因为小女生小男生对于爱情总有百毒不侵的浪漫想法,所以人在非处之前永远不懂处与非处的区别。
KIT幸运的碰到了性爱高手,使她后来能够在床上驾驭大多数的普通男人,更超越了那个曾经无数次试图和她做爱都失败的前男朋友。
她说,过去我是你女朋友,每天担心你被人勾引,现在成了我勾引你,多轻松啊。
可谁知道,这洒脱的心态是从何而来的呢?
最后,我非常支持女同性恋。
男人不好,没良心没本事没钱没房没车,就舍弃,找更好的女人,天经地义。
可床上运动终究是为男女设计的,或者定时想换口味,因此越来越多的女同性恋者转变成双性恋者。
这也是天经地义。
人类的发展倘若一切都自然而然该有多好。
电影散场,文章搁笔,故事却在生活中不断上演。
这就是看电影的益处。
燕迹秦清2007年11月5日夜
很欣赏谷祖琳的表现,流露滑稽夸张的神态和反应都是点到即止,让人忍俊不禁。
电影中的3种情感的转变,感觉还是很真实的,但不是每个人能够接受,我倒并不觉得有多白痴--存在的就是有意义的。
半夜睡不着,随便拣个电影看看,结果看了这么个电影。
本来就没打算用什么脑子,况且这男男女女的那么多,前面也没记得谁是谁了,只记得那个看起来老老的女的,貌似经验很丰富的,传授了别人恩多知识,还搞了不少有趣的段子出来,最后似乎被一个痴情男搞定了?
完了说李彩铧,唉其实也没那么典型的人物吧就记得她从小白兔变成大尾巴狼了。
最后好像结果还不错?
真不记得了看起来最幼稚的小朋友(唉,我一个名字都没记得,果然半夜不能看电影)得到了比较纯粹的爱情。
而且骆看起来比较漂亮,ok过关!
半夜一个人看,嗤笑一下如果你还独身,看下吧,挺好玩的
上架:http://shop62306294.taobao.com
最后董敏莉在床上跳的玩,安雅偷看董敏莉的手机,看到一条短信,好像是他前男朋友给她发的,说明天要怎么怎么样。
后来安雅要董敏莉明天去按摩,董敏莉说她妈妈生日,要回去。
这个情节我有点看不懂,貌似董敏莉背叛了安雅,是不是?
但是董敏莉看起来年少无知,喜欢的貌似是安雅阿。
最后那个装清纯的女生总结了一句:“其实上不上床,上多少次床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你以什么身份、什么心态去上”这部电影的宗旨就是告诉人们,谈恋爱不能只是精神上的,容易导致出轨。
分手之后改变个形象回来可能会挽回,可见凡事必有原因啊
四个女人一台戏。
《单身部落》,真的让人“大开眼界”。
整部片子都充斥着性与爱——滥交放荡、移情别恋、同性恋lala,让人“见识不少”。
不过,低成本的片子,也许就只能卖弄一下这些敏感的题材,才可以收回成本。
看电影的时候,真的没有看下去的意愿了。
因为故事太过凑巧,而且情节都是为了“性”而发展的。
Vivian放荡,Kit因为感情受伤从斯斯文文成为了另一个极端,而美华也因为自己的男友受抛弃后受到了上司的爱护而变成了lala。
忽然觉得这部片子除了“性”,还有什么呢?
后来结局让人大吃一惊。
Vivian变成了纯清少女,Kit却勾引回自己的前男友,而美华也要和男友重新开始了。
这时才发现,电影讲的不仅是女人对于“性”的看法,还有在告诉女人,如何去快乐地生活,如何去面对性与爱的关系。
所以独影随行的碟人说:“导演李保樟应该在“女性性心理学”方面算是很有经验的,虽然所导电影不多,但此片对于女性性心理演变的阐述,既典型又到位。
此片对于当前迷茫的单身女性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另外,四个女人的不同经历,确实有让人心酸的成分在里面。
Kit的男友因为“性”而抛弃了她,而后来又因为“性”而要重新和她复合。
这时让人不禁发问,爱情难道就是为了性吗?
忽然想起了毕淑敏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女博士对“睡觉”的认识只有“性”,因为她的男朋友就是为了和女博士“睡觉”而跟她好,后来又因为她不会“睡觉”而抛弃了她。
这时,女博士就像Kit一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泛滥地和男性交往,最后导致自己得了病。
女人啊,要懂得保护自己。
这时毕淑敏对那个女博士说的话。
本来这样的电影我不屑讲多几句的,不过今晚有点失眠!
在无聊+失眠时看这样的电影,效果是非常良好的,即刻呵欠连连。
自从90年代末(我没记错的话),“sex and the city”开演后,关于女性、失恋有魅力的女性、单身有条件且思想放得开的女性,这几个关键要点凑成的女性电影不计其数。
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桥段了,桥段老没问题,但内容至少要饱满要“IN”要特别,不是随意去拉几个美女就成的。
显然,我太刻薄了,低成本的这类香港电影卖的不是卡士、不是剧情,那么卖啥?
我不知道,可能赚赚一点小钱吧。
台北的《朝五晚九》拍得比它成熟和丰满多了,我还是喜欢朝。
噢,谷祖琳的演绎挺出位的,特别是关于那个up and down的动作,笑死我!
专业呀..
the fuck is going on...... 如果Ari Aster是那种对精神病和流浪汉或者pedophilia这样的边缘‘群体’(不准确,不光是边缘)极度的好奇并且花很多时间来迷恋和结构,并且诚实直白的体现自己的都称不太上恶趣味的口味给大家并且那种感觉就是,多猛!多牛B,刺激不刺激,的白男,有恶心到吗?
这是什么鬼东西😅后面些转折也根本救不了一点🤬Epi人表示从口罩一秒都忍不下去,开头就直接想要这白老登爆头godie好吗
这阵容怎么难看成这样…
太抽象了 太好了 太颠了
艾斯特的野心膨胀了,本片或是他迄今为止议题最丰富的一部,也许是当下美国的政治气候令他不禁也投入了这个创作领域。有点小失落,毕竟还是更喜欢他的前作,在视听和主题上更聚焦一些。从小矛盾逐渐失控,引向不可收拾的大矛盾,这个结构想法还是不错的,但顺拐之处也颇多。议题的丰富,只能以戏谑和荒唐收场,最后疯狂的惊悚枪战并未带来更深刻的主题阐释,同样以戏谑和荒唐收尾了。看的时候还是有high到,华金疯癫的样子令人发笑。
试图塞满各种议题的大乱炖,立场先行而故事讲得七零八碎——倒是看出来你们美国人这五年多以来精神状态确实抽象
2025.7.22在巴黎,各种美国社会问题的奇观化堆砌,后半部不知道为什么就杀疯了…男主胸口中了两枪头上被插了两刀还得了新冠都没死,白人还真是有特权啊
Ari Aster現在一部比一部"?" 大多时候根本不知道银幕上在发生什么 短暂的western还算小亮点
#Cannes2025@ Arcades抛开立场是还算有趣的美国电影,节奏舒服,格局铺很大,对现代的各种现象的展示与讽刺很幽默。但是不抛开,这是最脑残的那种墙头草电影…自由派与保守派都有病,搁这众人皆知你独醒呢。
Loved it! 荒谬中带点合理,合理中又带点荒谬。
不能再多了 什么鬼
右翼电影,议题先行,所以束手束脚,让这部电影没艾斯特前面几部电影那么牛逼,男主角2020年竞选市长,反对疫情强制口罩令,叠加黑命贵运动、z世代的TikTok舆论战、傻逼红脖子信的阴谋论、邪教、新能源工厂等等要素,戏剧冲突不断提高,但导演呈现的太多,收尾泄了气。
1.0/10 #Cannes78 将所有已知的美国社会问题奇观化,扮左打右,饰右讽左,用更大的阴谋论来攻击阴谋论本身,本可以更复杂的结构关系被一锅炖,戏谑成为唯一的方法,配上精致但毫无新意的视听,然后最后还是沦为了一种绝望的论调,身份的转变逐渐沦为无谓的疯狂,为一种糟糕的类型片服务。艾斯特既然已经决定将所有冲突全部囊入他的攻击范围,那又凭什么继续对亚裔的问题视而不见呢?通过旧时的影像范式来调侃新兴媒介,却在选题和文本上重新落回其圈套,方法与态度上令人作呕。他不试图表示任何一种关心,冷酷的宣判了价值的死刑。完全依赖于观众对美国的判断来获得人物动机,而我们凭什么与他们一起堕亡?我们绝不需要这样的电影,开场前对于A24的嘘声是如此的恰如其分。
毫无意义的对BLM和口罩自由的指涉,更是毫无指向或准确性的政治之争推演,如果说美国在2020年大选期间最有效的姿态确实是“寄生虫”和“小丑”的在乱世犬儒虚无之态,特朗普2.0时代后对任何左派,暴民和有色人种的批判词汇均需推翻重来,仍旧蜷缩娱乐于制造混乱的风暴中,本身即是悠然身在事不关己的信息茧房中的证明。邪教,妻子的性创伤,口号的虚伪和舆论的伪造性,没有一条线索有始有终,艾玛斯通的接戏选择未来几乎可以成为避雷针….
whyyy???
配乐真是可圈可点
是很好笑但就像故事的问题一样 我也想问"What’s the fucking point of all these" My brain is fuckeddd upppp 2.5 #AMC Americana with 安安
镜头舒服 演员到位 内容丰富不管以什么为背景、题材,首先它得是部电影,完了你要表达的东西才能更好的被观众接受。反观某些地区的电影,上来就是主旋律,我们都尼玛不是小孩子了。
前一个半小时的散点素描似乎都为了后一小时的铺垫,仍然欣赏Ari Arster的不做简单价值批判,不管观众喜不喜欢至始至终贯彻自我。迷人的视听每次都能把不够清晰的表达拉回一个作者导演的基本水准。7.5
一部新东西,社会议题大杂烩。全片充满着各种环境音,营造疯狂,愤怒,暴躁的氛围。电影极度符合现在这个时代(也可能是疫情爆发后的几年),浮躁的社会和人,看完好想发泄,但在此地又无法。羡慕其他地区的创作者,可以拍任何激进、现实、真实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