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终点
Sirat,After,Sirat. Trance en el desierto
导演:奥利维尔·拉克谢
主演:塞尔希·洛佩斯,布鲁诺·努涅斯,斯蒂芬妮娅·嘉达,约书亚·利亚姆·亨德森,理查德·贝拉米,托宁·詹维耶,杰德·欧基德,艾哈迈德·阿布,阿卜德利拉·马德拉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法语年份:2025
简介:父亲Sergi López带着儿子深入摩洛哥南部山区,闯入一场锐舞派对寻找数月前在此类永不停歇的迷幻狂欢中失踪的女儿兼妹妹Mar。置身于电子音乐轰鸣与陌生而原始的自由氛围中,他们不断向人递出Mar的照片。希望日渐渺茫,却仍追随一群锐舞者奔赴沙漠中的终极派对。当父子俩深入灼热荒原,这场追寻之旅终将迫使他们直面自身的..详细 >
#78th Cannes#Competition 当然是一流的作品无疑,和24年柏林奇遇那部<The Great Yawn>有同工之妙,但在声音和调度显然更加极致:绝不长久痴迷于对某个核心议题或终极目标的追逐,随着两次叙事重心的偏移,影像真正做到了使观众的视线持续附着在人物而非事件之上。既有的观影期待被反复形塑、超越和打破,现实关切和政治议题成为搭建这个异托邦空间的骨架。他们在rave中祭奠狂欢,受洗的灵魂大张着嘴准备迎接长久的虚无,而电影又何尝不是献给这虚无的供物?
终于明白为啥大家看完都一副被shocked到又说不出啥来的样子了
rave版恐惧的代价,后面紧张得我反胃。sirat指的是一条连接天堂和地狱的桥,这座桥像发丝细像剑尖,但现实中的sirat是一片无垠的沙漠,你恐惧的那条路,有人每天在走。
很有生命力的电影,父亲带着儿子深入摩洛哥南部山区,闯入一场锐舞派对寻找数月前在此类永不停歇的迷幻狂欢中失踪的女儿妹妹。置身于电子音乐轰鸣与陌生而原始的自由氛围
看完之后有一种西西弗斯推石头的虚无感,就好像人生这条路上困难永无止境,不知前路在何方。
“他们踩着地雷了思密达”
家人们,最近看了那部在戛纳超有争议的《接近终点》,给我整得五味杂陈。开场,父亲带着儿子在沙漠找失踪女儿,这设定很抓我。可看下去就懵了,几乎没什么对话,全靠人物动作和环境来推进。16毫米胶片质感是独特,沙漠景色也美到震撼,但剧情太散,我完全get不到导演想干啥。电子音乐和沙漠画面融合,听觉视觉冲击拉满,可这也不能掩盖情节的稀碎。有人说这是对人性、自由与命运的深度探讨,但对我来说,实在太抽象,看得好累。这电影就像一桌摆盘精致但味道古怪的菜,好不好吃真的因人而异!
一秒都看不下去,云里雾里,中间的爆炸也让人费解
8.2
在电脑上都能让人连呼卧槽的片子。其实没什么深刻表达(即便跟《千惊万险》相比),但导演这股不管不顾地剥削观众感官的劲儿以及极其刻薄的幽默感都让人过目难忘
#nziff不带任何预设,没有任何了解,甚至不知道片名什么意思,就进了影院。前半部迷迷糊糊,后半段一惊一乍,这是让我惊得说不出话来的一部电影,编剧太狠了,一群人付出了很多却什么也没收获到。绝不会看第二遍的。前排大哥太高了,挡了我三分之一的字幕……
看了,意外的好看,喜欢电视剧的节奏,一点拖沓没有,干净利索,大大超出预期。画面、BGM、色彩、剪辑都合我心意。不费脑不纠缠不油腻,很清新很意外很流畅。
蹦迪和炸弹把我耳朵都震麻了 关于没有好好告别:对儿子的最后一句话是去拉刹车,突然想起来自己曾经很mean地和对方说你将记得的最后的场景就是我们争吵的模样
开篇是音乐会蹦迪搭配炸裂的电子乐,精准折射了当代人混乱的精神状态,整个故事虽然粗糙,却饱含宗教意味,片名Sirat预示了这是一场命运的审判之路。它既是废土灾难片,又是公路电影,既荒诞不羁又从另一种角度揭示现实。这种疯癫又无聊、混乱又贫瘠的观影体验,放在戛纳实在太独特了。对标去年的《目的地汽车旅馆》。
庄严却又迷幻,没有困于某种模式,在沙漠的舞台展示着残缺肢体的动线。在面对未知的危险时,闭上眼睛,继续舞蹈,这是一种如此稀有又珍贵的姿态,拉克谢以此回答了我们为何在这。
牛!很震撼,很独特的片,讲的故事不多,但节奏,展示的方式都刚刚好,所以在一种依赖对话讲故事,产生共情的片子中就很特别,通过edm,舞蹈,摄影,和剧情来推动故事走向。设定也牛。
在德彪西厅看Sirat简直是一场视听享受,心脏随着鼓点的震颤从开头一直跳动到结局。从车行悬崖开始,剧情就像失了控一般一环接一环。好看,本次戛纳最佳,非常震撼的公路片。沙漠的最深处的狂舞,肉体一具接着一具消失,灵魂在苦难的土地上挣扎生存。
具有实体故事和具象的电影。而是直指抽象之物,影片的解读和留白是目前看到的电影中空间最大的,是真正的能让灵魂解放的影像。
+
CANNES25-主竞赛|满分百分,sirat就是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