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洲

杨梅洲,Song of Silence

主演:李强,尹雅宁,吴冰滨,余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长沙方言,湘潭方言年份:2012

《杨梅洲》剧照

杨梅洲 剧照 NO.1杨梅洲 剧照 NO.2杨梅洲 剧照 NO.3杨梅洲 剧照 NO.4杨梅洲 剧照 NO.5杨梅洲 剧照 NO.6杨梅洲 剧照 NO.13杨梅洲 剧照 NO.14杨梅洲 剧照 NO.15杨梅洲 剧照 NO.16杨梅洲 剧照 NO.17杨梅洲 剧照 NO.18杨梅洲 剧照 NO.19杨梅洲 剧照 NO.20

《杨梅洲》剧情介绍

杨梅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湖南某临江小城。生性倔犟的小静(尹雅宁 饰)自幼聋哑,早年父母离异,如今的她跟着外公和舅舅(余宣 饰)一起生活。常年的不能与他人正常沟通异化了她的性格,小静逐渐变得令人难以琢磨,使她滑向了伦理道德的边界。酒吧歌手小梅(吴冰滨 饰)狂放不羁,在与母亲大吵一架后流落街头不再回家,但残酷的现实令这个涉世未深的女孩深感迷茫,她不知如何走下去,只靠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内心支撑苦苦挣扎,她不知道哪里才是温暖的归巢。警官张昊阳(李强 饰)自觉生不逢时,他已鰥居多年,与前妻离婚后一心再想找个女人,却总碰不上合适的,他想再要个儿子,尽管他曾有过一个聋哑的女儿...... 本片获得2012年,第3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最佳影片“火鸟大奖” 2012年,第十届海参崴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NETPAC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俺物语烈火营救人生典当行之三世乾坤摇滚吉他梦大姐绿色地狱对立而已亲爱的活祖宗特工凡人修真张天师一个船夫的故事潜龙风云好女难寻舞女纯情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福鼠送吉正义的重量人间大炮3花季年华塞尔日·甘斯布:英雄人生石磨的婚事我们包公生死劫画魂缠身Star☆Twinkle光之美少女看电影白色大厦摩亚男孩第一季偷来的女儿折翼空之境界第六章忘却录音

《杨梅洲》长篇影评

 1 ) 禁忌之爱

在moma看《杨梅洲》的时候导演就坐在我旁边,不过我在看完的时候他离开才发现这一点。

然后他跑上前台,准备作映后交流,还准备了点儿吃吃喝喝给到场的记者和观众们,姿态很低。

我真得佩服这位陈卓导演,他的长片处女作竟能如此动人。

其实是一个相当重口味也饱含痛苦的故事,两位女主角一位是来自乡下的哑巴少女,父母离异孤单寂寞终于与自己的亲舅舅乱伦;另一位是个小破“山寨”酒吧驻唱女,起初是因为金钱关系成为了一位离异警察的女友(情妇?

),而这位离异警察就是前一位哑巴少女小静的父亲。

关于这位警察的身份导演有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警察是一个掌控了一部分权力的人,掌握权力的人在这个国家中的表现是他非常关心的话题。

况且这个角色设定在后面产生了一个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描述父女关系时,起初女儿对父亲是抗拒的,于是在江边洲头女儿逃跑后父亲用手铐将两人铐在一起。

而后来在酒吧女打掉自己的孩子后,父亲对女儿说你爱我吗,你不能说话你能说爱我吗,女儿却因为害怕分离而重新用手铐把自己和父亲拴在一块儿,也许这时她还不知道自己怀上了亲舅舅的孩子。

父亲口口声声说要送女儿送聋哑学校,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成行,父亲显然还是关怀女儿的,不过他对得到一个儿子并且不聋不哑的愿望还是超过了对女儿的爱。

这也是老调重弹的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

酒吧女显然是爱着警察的,否则她不会在警察家里甜甜地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在面对警察要给她钱的时候又如此抗拒,她希望这不是一种金钱关系。

然而在母亲打牌输钱没钱还,小兄弟也出事之后,她又只好在酒店开房等着找警察要钱。

其实关于警察的这种行为能够过审拿到龙标也挺不容易的,虽然没有明说,不过这种类似包养的关系也是他对权力的一种滥用。

这时这种关系仍是虚无的,直到酒吧女怀了警察的孩子,对得到一个儿子的热切盼望终于使两人的关系固定下来。

酒吧女的表演在这里看来是相当合适的,尽管是非职业演员,并且她的表演一直有一种明显的做作,但是在由金钱关系产生的肉体关系的基础上来看,这又是合情合理的,在后来在警察家里遇到警察的女儿并与之长期相处的时候,表演就有了相当轻柔的改变。

酒吧女成了警察的女友,女儿从乡下被接到城市准备去上聋哑学校,两个问题少女就在这里相遇了。

作为两个悲观价值的主要角色,在最初的冲突之后,和解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这里有一场拍得非常有想象力,女儿和情人隔着阳台的一层玻璃门用口红在上面涂写交流,两人画了房子,画了雪花,画了太阳,然后寥寥几笔找到了共同话题,是一幅非常滑稽的父亲(情人)光着身子弯腰在地上捡肥皂的场景。

女儿会心地给父亲屁股上添上了一朵菊花,两人的情绪开始重合。

酒吧女和哑巴女和解后的基调明亮了许多,但紧接着的是必然的危机的出现。

情人和女儿达成共识,父亲也愉快地加入,三个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但是如果再有一个生命加入这个家庭会如何呢?

尤其是,如果是一个男孩?

于是警察的情人做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就是打掉孩子,让警察继续疼爱女儿,维持这段来之不易的父女关系。

那一刻她的表情宛如圣母。

全片有很多细节处理地相当好,人物刻画非常细腻。

在女儿方面,女儿是一个非职业演员,当时还是传媒大学的学生,作为一个哑巴全片又不可能有任何一句台词,因此动作和表情就非常重要。

一方面说,影片中有很多细节,比如对绘画这样一种平面艺术的热爱,她会拿着口红在鱼缸上画鱼,一遍遍地刮掉重新画;而刮的过程却是相当刺耳,工具是父亲情人的梳子,同时她还喜欢用空的矿泉水瓶刮墙,同样发出相当高频的刺耳声音,这是对声音的渴望;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和鱼缸里的金鱼的“互动”,鱼同样是不能说话的动物,女儿要和鱼交流而不得,于是把鱼捞出来,挂在衣架上晾干,一般来说杀动物在电影中是一种不可饶恕的行为,而女儿本身就是一种悲惨的集合,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绝望。

另一方面来说,演员本身就有相当严肃的棱角和倔强的眼神,演好自己就成了一个相对容易的选择。

还有很多难忘的细节,女儿和她的舅舅在乡下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在一起吃槟榔,槟榔从舅舅嘴里吐出来再由女儿吃进去,这是一个形象的接吻,而后来在江上船中,两人一起用放烟花,用电击捕鱼,也终于发生了肉体的结合,这是感情的升华,也为舅舅最后用电击自杀埋下了伏笔。

而一个产自警察的情人的意象——纸船,最初出现在警察家里早已没有活鱼的鱼缸里,由情人叠出,被女儿撕碎。

而之后在情人打胎之后,父女关系和情人关系都相当紧张之后,女儿的梦中也出现了江上被烧毁的船,这意味着三人关系,以及女儿和舅舅在“杨梅洲”上建立的感情连接,已经走到了尽头。

女儿的梦中还有灯红酒绿的舞池,同样是映射多人关系的,在父亲的情人工作的酒吧的舞池这样一个迷幻的背景下,她看到了自己的舅舅,这寓示着女儿美好想象的崩塌。

这样女儿流产,父亲得知乱伦,舅舅自杀,故事完全陷入了绝望的高潮的深渊。

还有几个小问题吧,电影可能还可以更完善。

一个是警察情人酒吧女的手语问题,警察本人看不懂手语,却需要一个前面没有任何交代会这项技能的情人来帮助警察和女儿交流,似乎有点不大合理。

还有女儿在流产前做梦的梦的剪辑问题,舞池和江上纸船焚烧的两个梦之间没有任何解释性的衔接,虽然都很有内容,但是叙事上似乎有间断。

另外就是舅舅的线太弱,作为片中的两组禁忌之爱的涉事者之一,舅舅却总是游离在三个人之外的,戏份最少,背景也没有太多交代。

而全片由女儿流产产生危机,以舅舅的赎罪式的死亡作为最后高潮,似乎不太平衡。

关于本片的英文名“song of silence”,导演如是说:大意是这个题目包含了歌和哑两项内容,更主要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些话我们想说却不能说,只能被迫失语。

能反映现代社会而不是很久以前或是什么黄金年代的价值矛盾,在当代中国导演中,相当不易。

 2 ) 生活还残忍和未知的 你不知道

我一直一直在等 小静和小梅来自自身的呐喊 面对生活和命运的压迫 小梅最多摔打自己的吉他 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 连愤怒时候的关门都没有歇斯底里 小静的愤怒只是更加沉默 奔跑 蜷缩 剐蹭东西 残害金鱼那部分真是令人发指还有点怜惜她 直到最后她梦到发生悲剧的船炸毁才发出全片最响亮的呐喊 而那是解脱还不是愤怒/小梅帮助小静关系更近一步 之后 感觉到心塞的表情太到位了 在没得到父爱的时候 小梅认为和小静是同一种人 所以愿意帮助她 潜意识里 两个人都是渴望的 在小静得到父爱之后 小梅突然意识到变化 以及产生了不忍心破坏他们父子感情的事情 她应该也意识到孩子生下来 对于这个家庭 对于小静来说可能又是一种伤害/但我内心还挺希望小梅生下来孩子 然后一家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的 但生活是残忍和未知的 你不知道

 3 ) 不错的一个实验电影

作为一个通过表现特定群体小人物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和各种状态的影片,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这部影片还是值得一看的。

但是,话剧的色彩略显浓重,各种技法的运用和体现目的性偏强,小人物个性、生活与电影主旨之间的衔接也略显生硬。

预祝导演未来的指导越来越好

 4 ) 沉默如谜的生活母体

在我的印象里,以湖南话为原声的电影出现在影院银幕上,这还是第一次。

杨梅洲是位于湖南省湘潭市的一个江中岛屿,在地图上微乎其微。

而影片的主旨和这个混杂着工业进化与生态旅游的小公园并无多大深刻的关联,更不存在植入广告的嫌疑,这只是导演陈卓到过的一个地方,故乡记忆中的应许之地。

潮湿与阴霾的氛境,才是这里不可磨灭的情感渊源。

正因为《杨梅洲》沉淀于此,影片才渗透出一种湿冷与幻念的气息。

《杨梅洲》的故事一半是基于真实,一半是基于想象;但无论真实还是想象,都源自于生活,或者说是作为母体隐喻的生活。

影片最值得称道的,便是那些极其微妙与耐人寻味的隐喻,并且多数是与水相关的能指,在这些女性符号的背后,则是母体与归宿的所指。

矿泉水瓶、船、鱼缸、电死的鱼、寂寞的鸭子……不约而同地,共同指向一个女性无助呐喊的声音。

正如影片的英文片名——沉默之歌。

在现实中,沉默作为一种声音的存在,是极其沉重与压抑的。

这就不难说明为什么在小梅这个半真实人物的背后,导演有意创作一个哑巴的小静的角色。

两者相辅相成,交错立体,再加上作为情人的父亲角色,三者构建了一个男权社会下沟通障碍的家庭缩影。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伦理诉求的指涉下,男人的责任与重男轻女的伦理怪相凸显出来,成为这部女性电影真正值得探讨的话题。

影片多处映射出重男轻女的不辨事实:小静在父亲生活里的不得宠,父亲参加下属同事儿子百日宴时的仓皇世故,小梅得知情人要求生儿子时的复杂表情以及影片最后她回到父亲身边时的孤独无助。

导演的沉稳之处,就在于将这些隐忍如谜的细微心理,克制于舒缓、平静的剧情之中,不矫情做作,却又极富戏剧化。

说到此处,《杨梅洲》是一部需要耐心观察而非全盘接受的艺术电影,它的敏锐视角为观众开启了一个潜望社会的透视镜,它放大的是现象,而非教理;提供的是思索,而非意义。

这需要作者特别深厚的美学判断和艺术修为,以及真诚的情感表达。

所以说,《杨梅洲》虽说是处女作,却超出了一个年轻导演的创作预期和部分艺术影迷的欣赏预期。

此外,《杨梅洲》的故事是带着悲愁的情绪感染观众的,但其中也不乏希望之色。

爸爸捡肥皂的笑点即便是出了影厅,也要贻笑他人。

影片对绿色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鱼缸里丰美的水草、医院门外的葱葱绿树,就连片名字幕的旁边都不忘圈笔留痕。

而影片的结尾,父女并坐于木舟之上,撑伞同望,激昂的龙舟破雨划过。

对未来还怀有想象的家庭,在现实苦痛的风暴之后,应该说对生活前景仍然抱有希望。

这是作者内心的愿景,也是影片缓伤的折中。

这样的处理,我认为是对社会伦理的儒学重建,并不起到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显得有些呆板麻木。

反倒是小梅回家的那个段落,让我觉得更加真实确凿,父亲胡琴的转婉之声,与沉默有异曲同工之妙,谜一样的开放剧情,足以映照出作为生活的母体镜像,百人百味,归宿如斯。

总之,《杨梅洲》是近期影院里难得一见的艺术影片,是在大片与明星片的垄断荒原上冒出来的一枝绿芽,它带给乏味的电影市场一幅新鲜的图景,也是未来艺术院线绿影成荫的无限可能。

原载于2012年11月14日深圳特区报

 5 ) 雪白透亮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主题曲也太好听了。

这么说是因为先知道了这首歌,再在偶然的机会下看了这本片。

去年的很多时候,会突然很想听这首歌,就在上班途中带上耳机,单曲循环的一直听。

我一直很享受在安静或是嘈杂的周围环境中,我的耳中及心中波涛汹涌,而外面的人什么都不知道。

关于电影,讲不出更多。

就是在过年的节日气氛里,看了这么一部沉静的电影。

小姑娘瘦瘦长长,挽起校服的袖子,坐在船头,或给别人做画画的人体模特。

外面的世界在她这里只有些许的波澜,但她的内心也许是那样的起起伏伏。

三个人的家庭开始和气的过日子,逛街,吃饭,玩游戏,笑的那么开心,我想,能这样一直幸福下去就好了,就这样一直幸福下去吧。

但脑海中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确定,不会的。

因为知道不会,所以才这么希望着。

伴着接二连三的意外,也可能不是意外,电影走到了尾声。

结尾像散落的珠串,各自走向不知道在哪里的未来。

最后还是谢推荐给我听这歌的Lucky。

虽然我当时一直笑你雪白透亮来着。

 6 ) 短评140字不够我写我只好写影评

最为一部文艺片,吸引我去看它的原因首先是GALA,其次它足够文艺,迷茫女青年和心灵缺陷少女与中年坎坷的警局科长在一起快凑成了一部戏,整部片子的色调偏冷,给人的就是一种HIGH不起来的感觉,但是两个女人用口红画画那段简直是神来之笔,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要画个房子,表达想有个家之类的意思,结果画爸爸捡肥皂 ,诙谐,也可能是我阅片不足看过的文艺片并没有这样子搞笑的。

这片子有些细节都做的挺有意思的,还有那段小静的梦,值得琢磨琢磨。

总之我看完挺满意的,顺带问一句,湖南原产的芙蓉王好抽吗有没有当地友人寄一条给我我感觉我这买的都是假的。

 7 ) 混乱与迷失

对于国产文艺片向来“敬而远之”,《杨梅洲》是一次观影聚会活动看的,怎也想象不到那些所谓抄袭和致敬的弊病背后,也蕴含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

《杨梅洲》是一部地方电影,导演陈卓将故事背景放到了湖南,在展现地方特色与人文关怀之余,人物关系的错位与弥补是现今中国导演很少去用甚至去关注的潜暗关系。

电影如许多类文艺电影般充满了晦涩的电影语言与肢体动作,当然更无刻意渲染巧妙对白和夺目技术,当然,这也绝非导演陈卓想要的,电影更多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救赎。

有趣的是电影两位主角,一个是内心封闭的聋哑女孩,一个是开朗奔放的驻唱歌手,她们两者形成了对比鲜明且冲突强烈的镜像关系,因为家庭立场和处境的原因爆发了多次激烈的争端。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两人对着空空的鱼缸相视,而鱼缸中的金鱼早已被聋哑女孩电死,聋哑女孩在鱼缸上用口红描绘上了金鱼,但此刻因一些延续性的举动引起了驻唱女孩的反感甚至是情绪崩溃,驻唱女孩一怒下摔掉了吉他。

然而在后来,口红却成为两人沟通以及化解恩怨的重要道具。

类似口红、鱼缸以及鱼这样的道具在电影中出现频繁,每一次出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都对应着不同的人物境况甚至是人物命运,女孩将鱼电死到后来迫不及待将鱼幻化和还原,也表达了一颗亟待死灰复燃之心,当然起点和根源是因警察父亲欲重组家庭之后缺失的父爱带来的内心震荡及刺激。

然而警察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从特殊身份上来说多包含了一种对于社会与权利的隐喻,浓缩于这个小小的家庭之中,他在片中费劲周旋,并非是保持人物理智的作用,相反更混沌、更黯然,弦外之音,是一种介乎与两个女孩沉默与迷茫一种平衡的发声。

要说说电影海报的设计:两版海报形成了两两交错又相互呼应的关系,然而与警察父亲对应的其实是一直暗恋聋哑女孩的舅舅,较之聋哑女孩的自卑,驻唱女孩的叛逆,不能尽职的父亲,舅舅的性格最单纯,他最后等不到侄女儿的归来,便一头扎进了通电的湖水中。

(虽然电影模糊交代了人物结局,但从一而终,舅舅都是整日在湖面捕鱼,表现了未受城市(世俗)风气污染的底层群众最简单直接的勇气,以不伦的关系表现出自责或痴情的发散性格,却正好与毫无顾忌、与几乎与女儿同龄的驻唱女孩相恋的父亲之作风形成相反)。

若从其余角色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可能的乌托邦,那么父亲的角色其实还是最真实可信的,你也可能说他庸俗,但反转过来说却是最普遍的人物特性。

真实和虚幻交织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特点,也构成了残酷的释怀的出色美学,尤其是片中大量非专业演员的演出更让电影充满了可信度,让既电影生活化又荒诞不经。

直至结尾我才悟出,所谓“杨梅洲”并不是指定故事要特定发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从这个似乎没有沾染一丝尘埃气息的片名来说,它起到的是净化和洗礼的衍生作用,其实剧中性格各异的几个人物才是叙事的重点:无论哪一个主角,都可能是发自我们心底的声音或者来自某一种极端思维,有理想主义同时也有悲观色彩。

整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是要告诉我们世间并无绝对的好与坏,如何端正自己的位置与放稳自己的良心,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

 8 ) 真。

第一次看到楚翼推荐来的杨梅洲的预告片看得呆住了。

后来又看了无数无数遍,仍是觉得余味不断。

湖南本土的导演不多,能留下来的更是微乎其微。

除开最近一年话剧市场慢慢有了起色,这块几乎没有任何文化氛围的土壤他们也坚持下来了。

有的从独立导演走上了影视广告的康庄大道,有的一边接活儿一边坚守自己的纪录片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抛开演技、剧情这些不说,光是制作的精良画面的唯美已然打动了我。

支持本土导演是二话不说的。

拍摄在湘潭,团队都是湖南人。

看完预告片的第一时间告诉陈导回家乡做首映的话我一定会想办法帮忙。

前几日在月湖的千年时间邀请了一些朋友做了个简单的放映会。

终于看到了全片。

我一直觉得影评是个矛盾的东西。

片子拍出来了就像一个走出去的孩子,他能遇到谁,会发生什么样的对话已经和导演最初的想法无太多关联。

我想表达是我的感受,无须认同,但是听到别人说的又会觉得不认同。

有人说这个故事说的不好,我真觉得没什么不好。

就像现场朋友说的,文章也分很多题材,有的是好莱坞大片,有的是晦涩看不明白,而杨梅洲是一篇行云流水感情饱满的散文。

从头至尾,它充满了情感碎片的小亮点。

比如两次出现的手铐,比如纸船、比如鱼缸里的鱼和塑料绳编制的鱼。

导演的确想表达的太多。

有时让我模糊了视角。

有的时候他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有时候又会变成那个聋哑的小女孩。

我更喜欢前者,像个面无表情的手术医生,一层一层剖开给你看,也不管你受不受得住。

所以小舅舅一上场我就泪流不止。

说的知音点,其实也就是两个残缺的被社会遗忘的人互相取暖而已。

他们取悦彼此的方式如此简单,看上去甚至有些笨拙的可笑。

可是我就是被这些美的无法呼吸的镜头和细节感动了。

这一切,大概是因为“真”吧。

我不太喜欢各有归属的结局。

虽然这样的结局确实是他们命运的既定方向。

结局不一定就是归属,也可以只是过程。

杨梅洲的过程非常的丰盈,我无法从专业影评去说这个电影的叙事、镜头、演技怎么怎么样,我只能从情感上说,只要你曾经与你的父亲关系不好过,只要你曾经遇到或者向往纯净如天空的爱人过,这对你来说,就是一部有共鸣的片子。

当然我的理解非常的狭隘。

宏观上说,支持本土导演是义不容辞的。

虽然有些人说这片子不具备上院线讨好观众的任何要素,但是我还是很期待真正在电影院看到它的那一天。

因为我知道,坚持的你们和我们,在台上的你们和我们,都是如此的快乐和满足。

 9 ) 日暮江关何处是,杨梅洲上使人愁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杨梅洲》对我还有着另一层的意义。

首先,电影拍摄和故事发生的城市,是我大学期间生活过四年的地方,甚至被用作片名的那个江心小岛,也曾经留下过些许青春的回忆。

其次,夹杂着湘潭话与长沙话的对白虽然少得可怜,但就如同《饮食男女》中的梁伯母那满口的乡音一般,能够听到家乡在大银幕上被声音所演绎,也难免高看三分。

其实,以方言嵌入电影,对于大多数不以此方言为母语的人而言,更多的则会是产生一种间离的效果,甚至是以一种粗暴的方式,阻挡观众入戏的脚步,让观影者能够冷静的呆在戏外,用旁观者的角度和上帝视角鸟瞰全局。

对于本地观众来说,若是喜剧中夹杂方言,自然会让人感觉到亲切,但如本片般似侯孝贤一样沉默的电影,偶尔响起每天都会在你耳边回荡,却极少被搬入银屏的语言,却不会让人感觉更加真实,而是平白添加了些许荒谬感。

语言的熟悉和叙事的陌生,碰撞出一种怪诞的氛围,让你能够更好的审视,电影里的一切,是如何从真实的生活中变形而出。

自然布光和绿荫斑驳,近景的肢体表演和浅景深的运镜,开篇的种种细节,让人很容易联想起一位亚洲导演——来自越南的陈英雄。

《杨梅洲》的前半部分有着某种类似于陈的处女作——《青木瓜之味》的气质。

灿烂、柔和、温润,一切都在沉默中默默发生着。

演员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一个眼神流盼之中,内心戏就自然而然的展示出来。

但终究,陈卓不是陈英雄,湘江也不是湄公河。

我以为,影片后半段的氛围,才更加符合湘潭这座城市的气质。

潮湿、阴冷、破旧。

作为红色中国时期某种意义上的龙兴之地,湘潭有着一种固步自封般的固执和落后于时代的自暴自弃。

走在老城区的街道中,有时会给人一种穿越到上世纪的感觉。

高楼林立、充满生机的开发区远在“城”外,而湘江两岸的灰墙青瓦,却犹如亘古不变般,任由外来游人讥笑着,一如既往的破旧下去。

而本片中的影像,无论城市、农村,都吝于以光鲜的一面出镜,在冷色调的定格下,永远显得那么颓唐。

原始的农作经济与后工业化时代的杂乱无章满坑满谷的占据着视线,叙事中产生的残忍和绝望的冰冷气息,在这样的环境衬托下,更加显得无处藏身、无可逃避。

让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本片的片名——《杨梅洲》。

这是一个江心小岛,洲头被开辟成公园,供游人游园烧烤,洲尾是业已荒废的厂房与仓库,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兴衰。

而洲中的大量土地,依旧被以最原始的方式耕种着,包容着与不远处的城市格格不入的另一种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

至始至终,影片也没有交代主人公与这座小岛的具体联系。

或许那是小静与舅舅的渔舟偶尔停泊的港湾,或许那是外公生活的乡村,甚至或许,那是他们都未曾到过的一片净土。

但这并不重要,杨梅洲作为作者想要表达主题的一种现实母体,其斑驳复杂的生态、在城市发展中被逐渐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和岛上居民的生存现状,都与电影有着或深或浅的丝丝联系。

或许,将杨梅洲视作一个隐喻存在,才能更好的理解导演的用意。

相较而言,影片的英文名定为“Song Of Silence”,就稍显直白。

静寂之歌,既是主角小静的处境,也暗含了导演陈卓想表达却无法言明的一个主题:在一个集体失语的时代,如何唱出你想唱的声音。

而联想到影片中双耳失聪的小静,不停的用矿泉水瓶和梳子制造别人难以忍受、自己却无法听见的噪音,更证明了被导演深埋在叙事后的野心。

而就像这标题所包藏的一种韵律之美,整部影片,也就在空镜头、长镜头和角色模糊的表情之间,以一种散文诗般的模式荡荡漾漾的拓展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但《杨梅洲》却没有一丝现实主义的血缘。

与同样以拍摄独立电影而成名的贾樟柯相比,陈卓的影片少了些天苍苍野茫茫的浑然天成,多了分精雕细琢的匠人气息。

美术教师出身,让他对构图的把握异常精美到位,场景调度也走向精致讲究的路数。

就整个拍摄格局而言,导演所采用的技法是封闭式的,运用大量的隐喻和蒙太奇的手法,演员的发挥内敛而寓意十足。

纸船、鱼缸、手铐、口红,几乎每一件细小的道具都被导演赋予了能指的意义,而这些隐喻多数都围绕“水”而存在,陈卓想表达的东西琐碎而繁杂,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却因零散无序而产生了一些遗憾。

但总体而言,这仍然是中国大陆近年来完成度最高和质量最上乘的独立电影。

在许许多多含糊不清的隐喻之中,有些却明显被赋予更加清晰的意义。

如手铐意味着父女之间的情感,纸船象征着小静的过去。

特别在小静流产前的梦里,导演用很明确的象征场景,将她心中亲情的冷漠、对舅舅的依恋和过往生活一去不复返的绝望,以意识流般的三个片段具象化,将影片的主题盖棺定论般归结。

虽然男主角张昊阳作为小静的父亲和小梅的男友,在影片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戏份,但毫无疑问,本片是一部女性电影。

所有叙事的焦点都集中在两位女主角的身上,而张昊阳,则更多的提供一种串联作用,将叙事线索环环紧扣,并让小静与小梅之间产生某种交集。

小静与小梅在各方面看来都截然不同,但她们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许多共通点。

单亲家庭的成长环境,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缺失,让她们在情感上成为不完整的人。

无论是小静与舅舅的不伦之恋,还是小梅献身于成熟男人,都是在这样一种厄勒克特拉情结下所作出的非正常反应。

小静永远离不开水,即使来到都市,也总围绕着家中的鱼缸,她将金鱼放在晒衣架上曝晒而死,却又用口红在鱼缸上画下金鱼的图案。

这种暴戾之举一方面彰显着小静自我毁灭的意识,另一方面又昭示着她对新生活的憧憬。

这种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让人物形象丰满,也更加让人同情与深思。

小梅总无法摆脱的,是烟。

在红唇间吞吐的过滤嘴,除开有一种性的暗示之外,更多的还是喻示着她的寂寞。

她卖唱甚至卖身,为母亲偿还赌债,又帮以前的兄弟解决麻烦,但却依然无法找到归属感。

直到怀上张昊阳的孩子,住进他的家中,再与小静从矛盾重重到化敌为友,影片从“爸爸捡肥皂”开始,忽然转向温暖。

但短暂的温情脉脉之后,小梅堕胎,小静流产,张昊阳尚在腹中的儿子与外孙先后死去,在这种节奏忽然转换带来的戏剧张力之下,小静与小梅个人的悲剧色彩,以及全篇令人绝望的阴冷气质,达到了顶峰。

如果说小静的悲剧开始于张昊阳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和对婚姻后代的不负责任,那么小静最终的救赎也只能来自于他。

片尾,父女二人撑着伞,默默观看着江中竞速的龙舟,与其说是为影片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不如说导演用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把未竟的话语浓缩成两个孤寂的背影,留给观众思考。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的事,就不必再拆穿。

最后,还想说一说中国文艺片的生存问题。

《杨梅洲》获得了一些奖项的肯定,却无法带来经济上的回报。

虽然挤进主流院线上映,票房却仍一片愁云惨淡。

其实,被电影业界呼吁了多年的艺术院线的建立,才是解决这一类实验电影生存问题的根本药方。

从网络的热议来看,类似《杨梅洲》的影片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想看的人找不到大本营,而影院耗费相对较为昂贵的观影厅资源,却难觅知音。

如果能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影院,专门为这些小众电影开辟一片天地,同时再提供诸如“沙龙”、“交流会”之类同好者的互动活动,将整个城市的艺术电影观影氛围调动起来,培养一批忠实拥趸,则如此一来,影院不愁生存,又为电影从业者提供了造血的功能和受众基础,往大里说,整个城市气质和文化氛围也将焕然一新。

惜乎在这个金钱就是一切的时代,谁能迈出这一步,第一个吃上这只并不肥美的螃蟹,我们只能继续拭目以待了。

 10 ) 剧情有点费解

总的来说杨梅洲是一部让人难懂的电影,假如前期没有任何背景的了解,很难懂其中的含义,我之前稍微看了一些简介,但即使如此,我也觉得比较费解。

影片英文名叫:Song of silence。

沉默之歌。

Song代表女主角这一的小梅的开朗,而Silence代表另一女主角小静的压抑。

两个女主角在片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的主题是很悲情的。

剧情好不容易给了小静一点生活的希望。

然后又将这个希望破灭,给小静带来巨大的打击,也给观众在迷惑中带来深切的震撼。

影片的结构比较凌乱,我觉得这跟导演美术出身有关系。

每一幕镜头,更像是一幅一幅的画面,而伴随着画面的结束,都是黑屏。

开启下个画面的,可能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或是一段看似无关的声音。

我觉得在连续与衔接上,导演应该花点功夫。

内容上,以小静为主线,她的各种遭遇,其中穿插小梅的情况,直到小静与小梅的相遇。

两个人说是相遇,不如说是相撞。

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与性格的差异,使两人火药味很大,生活中充满争吵与冷暴力。

然而两人在一次争吵后莫名地和好了,这当然是观众喜欢看到的,但是以这种形式、如此迅速地和好,实在有点太微妙。

导演说,这是以女生细腻、敏感的角度出发的。

但是这段剧情能否被广大观众接受,我觉得还有待后续的检验。

这是一部写实的影片,片中出现了很多反映社会阴暗面的东西,有些甚至为了审批而删减。

其中,小静去当画家的裸模、与舅舅的不伦恋等等都充满争议;而小梅与张昊阳的关系、悲剧的家庭环境、混黑社会、在酒吧卖唱等等也非常写实。

男主张昊阳是警察,他在其中是很多中国男人的涉影,承受着家庭的阵痛,但又有一点希望,无论怎样都要面对生活。

整部影片的市井味很重,拍摄手法也很真实,在压抑的气氛中,整个电影艰难地向前行进。

观众唯有带着释然走出结尾。

《杨梅洲》短评

三星半。全程无尿点,主旨表现节制收敛,某些桥段的情绪表达却过了略显造作,构图有舞台置景感,最后的迷幻效果过长。看到家乡景貌时因为有置身处地的回忆大为感动。另外吐糟,导演你和鱼是有多大仇。国产独立电影中,是可以一看的电影。

5分钟前
  • 陈River
  • 推荐

因为在家乡的原因,很久每砍独立电影了。好在这部期待很久的电影很快出了网络资源。晚上一个人看的时候仿佛找到了前年在南大蹭ciff电影节看片地感觉。影片是一贯的内地独立电影的风格,一座城、很多长镜,旁视、躁动、带点边缘化与社会暴力。小女孩演的很好,导演镜头很美。吉他女2次情感变化稍显仓促

10分钟前
  • 山藥炖鴨舌頭
  • 推荐

「 成长在她们生活里潮湿又阴郁。张昊阳,使两个姑娘宿命般相聚,又自然分开,克制的情绪未爆发,却更深长。她们之间以静默来抗拒、沟通、治愈和妥协,正如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 <Song of Silence>。」

13分钟前
  • 谢谢你的鱼
  • 较差

整體的確不錯,兩線發展,有想像空間,也有寫實的一面。這種色調不錯,有特式。飾演小靜的演員做得不錯。

17分钟前
  • Dorothy
  • 推荐

做美术的拍东西还是比较讲究,不像有的人眼睛就是看不出来自己作品里糙得简单粗暴的地方。故事好,剧本站得住脚,cast相当好,其实非常值得看。只可惜摄影、配光和音乐这三样简直在谋杀这部电影。

20分钟前
  • Virgohi21
  • 还行

本来是为了gala的一首歌!但全片也只有那非主流唱了两遍,难听死了!不过摄影还不错…

25分钟前
  • Solomon
  • 较差

那个哑女太孤独了。

27分钟前
  • cookiecan才不
  • 推荐

独立电影也看过不少,整片各片段设计过于刻意表演也突兀且表面化,没有独立电影的深度,可以算亮点的是配乐和几个漂亮的风景画面。

32分钟前
  • 王军
  • 较差

装逼与不知所云 完全没学过叙事的感觉 符号太多 意向太多太混乱 构图既不油画也没有别的美 除了一些空镜 人物的行动动机混乱 事情的起承转合逻辑缺失 为了表现而表现 没有内在 实在是难受 看不下去

33分钟前
  • 很差

还有的元素都有 还有段落小结 mark一个符号再重复 整得还挺工整

35分钟前
  • 醒着夢遊
  • 很差

开头有点水

40分钟前
  • 影子
  • 还行

对舅舅的爱是真的,对爸爸的感情也是真的,但,她只能如此表达

42分钟前
  • 可风
  • 还行

情节的架构上有不少生硬和不成熟的地方,意象过多以至于最后集体迸发的梦境有些混乱,视点和取舍都欠精准,倒是非职业演员的表现让人惊喜,挽救了人物塑造上的符号化…但我还是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拍出了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中少有的诗意,一些场景的处理有日系电影的细腻,且难得让我不觉得装逼

46分钟前
  • levitating
  • 还行

宽大过臀的校服,熟稔的长沙口音,骑摩托拽小妹的乡间地痞,亲切的三十平米小区住宅,电视中夸张的护肤品广告~~一切都真实的让人屏住呼吸。以至于我都难以察觉其中任何一丝造作,觉得里面的大叔、酒吧歌手、哑女,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毫无距离感。

50分钟前
  • 林 大 大
  • 力荐

我想起《通天塔》里的那个女孩,又想起《十三棵泡桐》。表演欠火候。

53分钟前
  • 较差

这种叙事风格的电影一向比较吸引我。

54分钟前
  • 长猩猩
  • 力荐

很多人是因为Gala才知道,而我是因为聪慧才知道,到现在聪慧还没看成,反倒把杨梅洲先看了,哈哈,亮点是爸爸捡肥皂..其实我也会喜欢Moca的Q&A环节的..可惜了..

58分钟前
  • 7
  • 推荐

脱去文艺那成皮什么都不是~万恶的文艺片

1小时前
  • 狗不理酥皮面包
  • 较差

太纪实了点,长沙人满哥也许看得开心吧

1小时前
  • 索马里水稻
  • 较差

对文艺片渐渐接受不能了...........

1小时前
  • majo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