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压抑到尾,大量的近距离特写,女主的焦虑透过屏幕压得人喘不过气。孩子除了最后的镜头都没有脸,让女主显得更加孤立无援(也是一种封闭,令人想起Rosetta)没记错的话全程没有人叫女主的名字,她只有身份:母亲、咨询师、租客……第一反应是此片融合了Kleinian psychoanalysis(good mother and bad mother)和Lacanian psychoanalysis(hole and lack)。有几处音效实在太吓人了,在电影院看得要出心脏病了🤣tube就像是脐带,把女主和孩子死死地连在一起,其absence的缺失(诅咒般的永远的presence)正是其恐怖之处。情绪稍微铺得有点满,如果不是在电影院一次看不完。
42分钟前
momo
推荐
forum 总算今年又有一部能看的了。身体恐怖的部分真的很强很有代入感,看完回家走在公寓的走廊里感觉空间都有点变形。(是不是还得A24,要不期待一下至尊马蒂?
44分钟前
猫猫
推荐
实在是A24又一次玩儿“极致”,从头至尾的面部特写放大“疲惫”和“神经质”的特质,也隐去了他者,立场非常响亮:母职是天然形成的,而孩子和伴侣是需要justify自己的存在的。心理医生和自己照护的病人处境形成鲜明的对照:作为伴侣的男性在关系中是隐形的却又无处不在,上位的,永远理智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男性在一切时间都掌握着话语的霸权。孩子厌食症的设定非常有趣,可能存在的女性间的代际创伤不仅能够顺应人物逻辑,也在类型上推波助澜了氛围推进。声音设计把场景中原本的声音处理成持续的高饱和底噪,无法忽视的耳膜体感。剑拔弩张地探讨what is motherhood,用精神分析里里外外全方位展示open wounds,把女性所面临的窒息现实无条件拉近,就这依旧会让在场的电影节媒体场男观众哈哈大笑。(真想给这些人一人一个大耳刮子!)
@75thBerlinale 看到结尾飞字的时候发现竟然是用柯达电影卷拍摄的胶片电影,可以说本人完全没有看出来。另外,当你在电影院看电影时,你对电影的评价就不可避免地包括了观影体验,明年现在我可能不会记得这部电影,但我一定会记得旁边讨厌的一对德国情侣,男的每次都发出震破耳膜的笑声,女的每次都配合巨大声叹息。如果有枪我会鲨了他们
很triggering,伴侣不靠谱别要小孩
女主的心理医生身份并不奏效,没有和女儿的疾病做出文本上的互联,也没有讲述医者难以自医的心理困境,而这恰是本片最缺失的部分。其实惊悚和喜剧的部分都不错,但真的喜欢不起来不由分说地将人推向极端,而从不向人心发出问询的影片,被碾压的仓鼠、坚持要查ID的女服务生这样的情节现实性和趣味性皆无,他们的作用只不过是给女主的枷锁无脑地层层加码,强行将人物拉入深渊而已,似乎让天塌下来,让人物崩溃掉,影片的目的就达到了。但不是这样的,她在寻找人生出口的时候,为什么那条逃生的路塌方了,是什么将她堵死了,这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我想知道天花板破掉的洞到底为什么不能补上,而不是听女主和房东从头至尾歇斯底里的争吵。
# 75. Berlinale4迷茫焦虑的呢喃核一代已然步入中年家庭的泥沼,我们在对罗斯·伯恩不断挣扎的面孔特写中,体验解离性精神障碍作用下在时空中的间断跳跃,并直面具象化焦虑甚至于惊悚的情绪冲击。屋顶破洞(-女儿肚子上的造口)的意象,和主角作为心理医生-接受心理诊疗的病患家长的身份均有双重性的设计;而不论哪一重,都持续扩张着源自“家庭”的无底黑洞。A$AP Rocky所饰演的邻居角色在为影片提供幽默调剂的同时,曾数次给予故事走向以好转的希望,但似乎别无选择地,影片的基调仍急转直下并一路堕落下去,以至于在结尾我们终于看到女儿从未正面出现的面孔时,无法确认这是积极的信号,或是下一轮恶性循环开始的标志。
赶场饿爆看的我无名火,好无聊的berlinale ,有A$AP做babysitter谁还恐育啊!生10个我都愿意
看得我非常之难受
主题很好,女主演技很好,洞的象征和不给女儿正脸的刻意略有点pretentious了。
片尾制片人里出现Josh Safdie的名字让我茅塞顿开,因为这片太想拍成母亲育儿版《原钻》了。但萨福迪兄弟懂得如何通过让电影的喘息空间来制造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也绝不会依靠滥用超现实场景来让观众走进主角的内心
这大开大合一直重复一点也不收着点的拍法是真欣赏不来
[Alamo Drafthouse] 抽离了具体疾病等细节、甚至故意不拍任何定场镜头,就是为了把情绪放到绝对中心,使我能共情但不一定能想出解决方案。也许主角有时间维持友谊会好点吧
啥啊
CFF25@Dendy 类似《母亲!》那种把景框牢牢扣在主角脸上的拍法,而本片更为极端,全程小景别,抛开多余的调度,让角色用表演去掌控镜头的情绪。乃至重要的女儿角色到最后才露面,而她其实一直在场,无论是就在身边还是作为母职惩罚的一根束带,拉扯主角的神经。洞、脐带、插管,关键符号的建立也是贯彻到底的。PS. 约书亚·萨弗迪参与本片制片。确实让人想起同为 A24 发行的《原钻》,其高密度的节奏不断将戏里和银幕的焦躁情绪推向高潮。本的《粉碎机》就不再是之前他们合拍电影的感觉了,不知道约的乒乓球会不会拾起老路数。
不是 是谁归类为喜剧……气氛很压抑 随时崩溃着 但是生活仍然得继续 就奔溃着活
从头压抑到尾,大量的近距离特写,女主的焦虑透过屏幕压得人喘不过气。孩子除了最后的镜头都没有脸,让女主显得更加孤立无援(也是一种封闭,令人想起Rosetta)没记错的话全程没有人叫女主的名字,她只有身份:母亲、咨询师、租客……第一反应是此片融合了Kleinian psychoanalysis(good mother and bad mother)和Lacanian psychoanalysis(hole and lack)。有几处音效实在太吓人了,在电影院看得要出心脏病了🤣tube就像是脐带,把女主和孩子死死地连在一起,其absence的缺失(诅咒般的永远的presence)正是其恐怖之处。情绪稍微铺得有点满,如果不是在电影院一次看不完。
forum 总算今年又有一部能看的了。身体恐怖的部分真的很强很有代入感,看完回家走在公寓的走廊里感觉空间都有点变形。(是不是还得A24,要不期待一下至尊马蒂?
实在是A24又一次玩儿“极致”,从头至尾的面部特写放大“疲惫”和“神经质”的特质,也隐去了他者,立场非常响亮:母职是天然形成的,而孩子和伴侣是需要justify自己的存在的。心理医生和自己照护的病人处境形成鲜明的对照:作为伴侣的男性在关系中是隐形的却又无处不在,上位的,永远理智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男性在一切时间都掌握着话语的霸权。孩子厌食症的设定非常有趣,可能存在的女性间的代际创伤不仅能够顺应人物逻辑,也在类型上推波助澜了氛围推进。声音设计把场景中原本的声音处理成持续的高饱和底噪,无法忽视的耳膜体感。剑拔弩张地探讨what is motherhood,用精神分析里里外外全方位展示open wounds,把女性所面临的窒息现实无条件拉近,就这依旧会让在场的电影节媒体场男观众哈哈大笑。(真想给这些人一人一个大耳刮子!)
asap rocky每次出来都好想笑啊
坐立不安。视听营造的焦虑,一团糟的生活都让人被拉进压抑的漩涡里,直到丈夫出现把洞补起来之前,我都以为这就是世界末日了。
喜欢
焦虑 上一部让我感到焦虑的也是A24的《博很恐惧》 这部要弱一些 可能是因为我没当过母亲但当过孩子吧 这部最恐怖的一点是在女主一次次撞向海浪后 睁眼看见女儿 并给自己洗脑“妈妈会好起来的。” 为Rose Byrne的演技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