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这是一部狭义的现实主义影片,在时代和经济剧烈的变化中,社会对人产生的影响,成为人性和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切的一切都围绕着一个字:钱。
金钱的罪恶,人性的扭曲都是时代的产物,2008年的春天,美国大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电视中广播里奥巴马在叫喊着:一个美国,一个家。
金融危机浩浩荡荡,银行证券房地产商们的倒闭破产正在于浩歌狂热之际,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当。
但人们的生活依旧,在荒凉残败的陆地上,赌徒们需要赢钱,瘾君子们需要刺激,杀手们需要吃饭,妓女们需要干活,小老板们需要外快,大老板们需要生意,游手好闲的小年青们需要闯荡江湖。
导演Andrew Dominik 把George V Higgins 1974 年的小说 Cogan’s trade 拿到了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用不同的新现实主义视角表现了小人物的人性。
之所以说他不同是因为大多数此类电影的主题往往是鞭打社会的不公正,同情小人物,小人物的故事是悲剧性的,这种悲剧往往是他们对社会反抗的结果,也或是他们对自身身份抗拒的结果,昆丁的电影大都如此。
有时候,小人物往往甚至是可爱的,那些滔滔不绝连绵不断地honey bunny的对话会让你觉得这些小人物虽然无知,但他们并不愚蠢,他们的心里也是有灵性的光。
又或者像马丁那样干脆把小人物彻底浪漫主义化,捏成小英雄小马哥,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看看最近的《Lawless》 那三兄弟不是如此吗?
但是Dominik 手下的小人物却不是如此,他们贪婪又好色,懦弱胆小又欺软怕硬,愚蠢又无知,可悲却不可怜,像敌敌畏那样充斥着社会,像臭虫苍蝇那样让人恶心,甚至连上帝也要放弃了他们,恨不得他们的妈妈当时做了流产手术,恨不得把他们快点送进地狱,恶性的利鏃已经腐蚀了他们的心。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Dominik导演却偏要雇用一个柔情的杀手迅速地结束他们的生命,没有恨意的,没有仇怨的,没有肉体接触的,没有多余痛苦的。
那杀手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没有去做一个善恶的道德审判者。
这样一来,那种黑色的悲观的冷峻的现实主义气息覆盖了整部影片。
方式:这不是一部黑帮伦理道义情谊的惊悚片,这也不是一部暴力美学技惊四座的枪战片,这更不是一部小人物当道浪漫来袭的黑色喜剧,这是一部苍白的冷静的理性的纪录片。
影片的叙事方式几乎可以让你联想到《低俗小说》,漫无目的的对话,接近真实的近距离暴力,段落式的情节,那些让你感觉像从街上拉来的演员,简陋的街巷,倒塌废弃的楼群,贫民窟的酒吧。
但不同点在于,对话没有了戏剧张力,更多的是直白的生活对话,生意洽谈。
暴力失去了shot Marvin in the face喜剧效果, 只是迅速的击毙,唯一的一次体现主题的子弹时间也是姗姗来迟,当音乐响起,女声酥麻吟唱时,扭头一看,傍边的先生已经呼呼酣睡。
等97分钟电影完结后,我向四周看看,几乎走了一半的人,只有我孤独一人坐在中央,看着苍老美丽的皮特,他盯着那老板说:美国不是什么一个国家, 美国就是一桩生意,快点付钱。
Barack Obama (on TV):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Driver: You hear that line? Line's for you.聽到了嗎,那句適合你。
Jackie Cogan: Don't make me laugh. One people. It's a myth created by Thomas Jefferson.別逗了,我們是同一民族,那是湯瑪仕傑佛遜創造的神話。
Driver: Oh, so now you're going to have a go at Jefferson, huh?喔,現在你又要扯到傑佛遜了嗎?
Jackie Cogan: My friend, Thomas Jefferson is an American saint because he wrote the words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words he clearly didn't believe since he allowed his own children to live in slavery. He's a rich white snob who's sick of paying taxes to the Brits. So, yeah, he writes some lovely words and aroused the rabble and they went and died for those words while he sat back and drank his wine and fucked his slave girl. This guy wants to tell me we're living in a community? Don't make me laugh. I'm living in America, and in America you're on your own. America's not a country. It's just a business. Now fuckin' pay me.朋友,湯瑪仕傑佛遜是美國聖人,因為他寫下了那句「人生而平等」。
他自己根本不相信這句話,因為他讓他的子孫們活在奴役之中。
他只是個厭透了繳稅給英國的有錢勢力鬼,就是因為這樣,他寫下那些動人字句煽動暴民為之賣命,而他舒服的喝著美酒並操著自己的女僕。
這傢伙(指Obama)竟然說我們是個共同體?
別說笑了,我可是生活在美國,而在美國你得靠自己,美國才不是甚麼國家,只是樁生意罷了,現在快給我他媽的錢。
我一点都不会隐瞒我去看这部电影的动机,就是再看到一部snatch.一样充满干净利落剪切风格的黑帮电影。
预告片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这部电影似乎可以满足我的这种欲求。
真实的观影体验是这样的:我在大概迟到了五分钟的情况下走进电影院,首先惊讶于本来就已经比较小的影厅也显得比较空荡。
然后开始了。。。
一开始是预谋抢劫赌场的桥段,我以为在那一刻我的愿望要达成了,噢噢噢,等等就是弹壳飞散,血花飞溅。。。
两小哥还在街头摆了一颓废造型(其实就美国垃圾青年范,这个跟中国城乡结合部非主流经典造型一个意思,太普通了)。
结果是!
赌场就那样简简单单的被抢劫了。。。
然后就是各种你可以想到会发生的事情。
暴力是真暴力,可节奏是真慢啊。
然后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小时,中间那段慢镜其实挺没意思的。
主要是整个都在那种冷笑话一样你不知道应该怎样的节奏下面。
最后,其实我也不知道结局是怎么样,主要是朋友忍不住中途离场了。
好吧,其实我没有看完也不好怎么写影评,但有几点是我想说的:中间的笑话是真冷,即便笔者英语不好,但还是大致懂得笑点在哪里,而且笔者笑点不奇怪。
皮特是真帅。
美国萧条的时候是真没钱,主要是美国人过日子的方法跟咱不同。
盖里奇厉害是有道理的,他至少在能说清楚故事的情况下让人觉得爽,而且让人付钱的情况下不觉得亏。
还有我其实还有点想看结局的(这个是最不透露关键剧情的review有没有,因为笔者也不知道剧情是怎么样)。
最后,如果你不想看,看看预告也差不多。
由于我没有看完,给个力贱吧。
与其说《温柔杀戮》是部剧情片不如说其是部文艺片,电影从头到尾都透着几分文艺气息。
片子差不多围绕着一个职业杀手而铺开,没有复杂的情节线路,没有激烈的黑帮火拼场面,连杀人的过程都被拍得像MV一般的写意,就跟电影名称一样,杀戮,却很温柔;也许你会思索片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片尾的最后一句台词便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美国不是国家,只是桩生意,他妈的现在快付钱给我!
”
影片以美国的自由演讲为开场,中途不断通过收音机或者电视等方式插播政治内容,以直接批评奥巴马演讲为结束。
剧情是为批判米国而服务的,从头到尾一大篇无聊对白也是为这个服务的,严格地说,除了慢镜头刺杀描写那一段外,整部电影都在传达“美国政客的话冠冕堂皇,什么共同体一起奋斗,人还是要靠自己”这个观点。
对于在米国生活的人来说,它或许能起到一丁点督促政府做事实的作用,但对于中国群众来说,还真没啥意思总体评分:3.0/5.0(故事一般,节奏极慢,整部片子都在看各种抱怨了)娱乐指数:0.5/5.0(别期待枪战之类的,本片没什么娱乐元素)回味指数:0.0/5.0(就是零分)票房表现:成本1500万,雨中开枪那一幕应该用了不少,但这么无聊的电影观众也不大买账,北美首周为681万,反倒是国外的观众更喜欢看,有2290万的票房,全球票房3793万,看来要拍闷片的话,成本控制很重要
1.“I like to kill them softly from a distance,don't like feelings”2."America has the most talented and entrepreneurial workers in the world"(极讽刺的一句,不作为的黑社会混混准备不劳而获偷钱时,电视上布什说的一句话)3.42分及57分的插曲,十分喜欢Brad Pitt最后说的一段:Don't make me laugh,‘we are one people’(我们是一体的)it's a myth created by Thomas Jefferson,my friend.Jefferson is American saint,because he wrote the words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words he clearly didn't believesince he allowed his children to live in slavery.He was a rich wine snob who was sick of paying taxes to the Brits,so yeah,he wrote some lovely words and aroused the rabble and they went out and died for those words while he sat back and drank his wine and fucked his slave girl.This guy(指奥巴马) wants to tell me we're living in a community.Don't make me laugh. I'm living in America,and in America,you're on your own.America is not a country just a business.now pay me the fucking money!全片贯穿着政观海的讲话,打劫赌场,还以为是暗喻中美经济差距,以为和中国有关可看到后面已知真相的brad pitt 把毫无关联的trattman也杀死时,看不懂了看到结尾才恍然大悟,为了生意,为了生活,即使是熟人也得下手,不过是kill them softly而已。
其实哪个国家的人不是on your own呢生活逼人
像极了《神枪手之死》,却又完全不像。
每个段落都很长,Brad Pitt甚至直到第23分钟才出场。
全片用了大量小布什和奥巴马关于美国经济危机的长篇大论。
时代背景应该在小布什即将卸任之后奥巴马当选新一任总统的那段时间,正值美国乃至整个全球陷入次贷经济危机之中。
经济萧条影响之大甚至替黑帮解决麻烦的杀手们办事的价格也一路下跌。
片中是随处可见的工薪阶层美国人的生活场景,Brad Pitt在片尾的那段话也许是导演的真正所指:“I'm living in America,and in America,you're on your own.America is not a country,it's just a business.我生活在美国。
在美国,你得靠自己。
美国不是国家,只是桩生意。
”这是Brad Pitt 在《神枪手之死》之后第二次和导演Andrew Dominik合作了。
同样是关于黑帮和谋杀,但这部片子里掺进的政治色彩更多,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杀手们和在电视上口若悬河想要拯救国家经济的政客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题目起为“无言”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对于今天看过的电影《温柔杀戮》并没有太多想说的;二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我话总是很多,然而大多都是用来取乐或表现自己性格的废话或者是因没有“一言以蔽之”的总结和概括能力而引出的一系列解释语,对于这样的自己我也是挺无耐的。
我性格外向,但我却渴望做一个沉默的人,尤其是在我确定了要做编导这个理想以后我就更渴望自己能安静下来,因为我只有在沉默的时候才能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一点点本质,才能安下心来做我真正喜欢的事;三是因为最近自己通过看的一些电影包括与哥哥的讨论中得到这么一条结论:世上有两种人最可怕,一个是毫无畏惧的人,另一个则是沉默的人。
因以上种种原因,我渴望“无言” 在周五下午接到哥哥的那通电话后,似乎看电影对我来说就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无法再把它当作一种无聊时的消遣,当作作业可以拖沓着写完的理由,并告诉我自己我并没有玩而是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梦想而努力来聊以自慰,可是事实却是我看电影只是走马观花,了解它的故事梗概,为的就是当别人说起这部电影时我可以怯怯的说一声:我也看过,然后能和别人对上大概的情节,而在这之后呢?
我便只能默默的听别人的深刻体会与专业讲解。
我一直认为自己与普通人看电影的的初衷与视角并没有什么不同,可能差就差在我总是故作文艺的去看高分电影,就好像自己很博学,不那么肤浅一样。
以至于现在感觉自己无比的势力,是高分的就可能还会看,不是高分的我连瞟都不瞟,也是因此我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因为我总觉得那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内容,远不如自己在家里舒服免费的看经典电影。
我似乎总是把自己看的很透彻,可是好像却并没有什么用处,日子还是照样的过,每一天都碌碌无为的,毫无计划,毫无充实感,活得像个行尸走肉一样,也因为这个我从来都不敢在人面前大声说出自己的目标是……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即使内心还是有理想的火苗,有生活的热情,可我就是不敢,也许我如果苦读过,好好的充实过自己,就不会有那样的自卑感了,班主任对我们说过:什么时候最尴尬?
技不如人的时候最尴尬。
如今,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有时候想想,自己真的好无能啊,就像个弱智儿一样,毫无自制力,整天贪图享乐,总是向别人索要无尽的关怀与照顾,自己却不曾努力过什么,觉得生活不过如此嘛,很容易啊,然而当我听到同学作文中的一句话时我不禁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生活从来都不易,如果你觉得容易,那么一定有人替你承担了你的那份不易……我开始有了负罪感,也开始慢慢找寻应属于我的那份不易,直到现在,内心似乎是平衡了一些,可自己的状态却始终让自己无法满意。
直到周五我接到哥哥的电话之前生活还是杂乱无章的,过一天是一天,我知道,人都是有奴性的,也因此我需要有人来要求我,我从来不怕自己被约束,只要是能够完善自己的我都欣然接受,我甚至会主动让别人命令自己。
在家中,学校中,社会交往中,我因一些明的暗的规定而做的还算说得过去,可唯独在梦想的路上少了什么,而令我十分庆幸的是,现在得我找到了,有那么几个人,几件事就好像是把正深陷泥潭中任其下沉的我拽了出来,我的人生至少在短时期内有了目标,有了规划,那么我也就再没有理由懈怠了。
说到写影评,其实我是抗拒的,因为这就好像是写作文,而我的作文水平并不高,从结构到内容无一处出彩,还经常被老师当反例说,处境十分尴尬,可是呢,我偶尔还是会用文字来记录一些东西,总要留些痕迹嘛,而且每次写完都有种轻松的感觉,似乎写出来心里的话就少了一样,还是挺有意思的。
那现在来谈谈《温柔杀戮》这部电影吧,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看了一下豆瓣评分,并不高,只有6分,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看,而最后我选择看,因为电影的好坏因人而异啊,我们不得不承认有许多小众口味的电影是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如《电锯惊魂》其实是惩恶扬善的片子,包括像《沉默的羔羊》这样的也不是说人人都感看的,而像《低俗小说》那样的无厘头的好电影也并不是人人都会理解的。
我本来是怀着能看上一部大片的电影来看的,希望自己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然而看完后还是不免失望,这部黑帮片中有许多冗长的对话让我看着有些烦,不知道导演试图表达什么,还有一些扑朔迷离的镜头切来切去,难道是罗素那时吸毒了才产生一种云里雾绕的感觉?
不过这部影片有些地方我还是很喜欢的,就如在两个混混抢玩赌场之后,其中一个人买了辆新车,两人在车旁那对话还是很有乐趣的,与《低俗小说》的感觉有一点像,又如在马基被杀时的慢镜头还是很有感觉的,还有这部电影中因罗素的贩狗身份而使镜头中出现了几次狗,以罗素牵着一条小黑狗过马路为例,是十分好笑的,算是黑色幽默吧。
再从整部影片来看,是以08年金融危机为背景的,时不时穿插着竞选总统的拉票演讲,一方面是候选人作出的各种各样让人们过上幸福日子的保证,另一方面却是笼罩在经济危机下的萧条生活,小到洗衣店老板,大到黑帮都在不顾一切想方设法赚钱,如此对比之下将美国政治的丑陋好好讽刺了一把,最后以“美国不是个国家,只是个生意”结尾,更是揭露了他的本质。
在这里我还想提的就是饰演马基的雷·利奥塔在《温柔杀戮》里竟被打得那样惨,让不由得想到他在《致命ID》中不折不扣的坏蛋形象,我还是比较喜欢他的,长得就像坏蛋,让人害怕,再加上演技,那真是简直了!
关于这部电影我能想到的就这些了……
新年第一篇影评,献给布拉德•皮特,永远的阿喀琉斯。
——题记“美国不是国家,只是一桩生意”,当老型男布兰德•皮特说完这句话时,电影随着节奏激昂的片尾曲响起和导演名字的显现而结束。
这时我真正发现,整个九十分钟的冗长、冷峻和阴郁,只不过是创作者对美国制度或者是奥巴马演讲口才的一次吐槽。
相比好莱坞大片的气势恢宏和光彩鲜丽,《温柔的杀戮》算是一部反映社会某类型人物生活状况的现实主义影片,它在四年前美国大选的背景下叙述这个罪恶故事,但所用的手段却像美国经济一样疲软,以无趣来彰显有味,最后却变成无聊。
故事以两个出狱的小混混抢劫了一家地下赌场为情节起因,这造成黑帮经济的崩溃,于是便请了职业杀手杰克(布兰德•皮特)来调查这件事。
接下来,就是电影的主体和杰克的独角戏,他以丰富的经验和稳准狠的特点,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了整个事件。
对于这样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完全与通常意义上的犯罪类型片不同,缺乏悬疑和转折,回到了经典时期善于营造气氛和塑造人物的特点上。
这种慢性子风格在多米尼克的上部电影《刺杀神枪手》中就有所体现,只是《温柔的杀戮》要更温淡,其主题诉求要大于故事叙述。
因此,与其说它是一部商业片,不如说是一部作者电影。
整部影片充满了喋喋不休的对话,语言的戏份完全盖过行为,人物常常是在汽车、酒吧和旅馆中“坐而论道”,讲黄色段子,充满生活气息的台词偶尔会闪出几下智慧的光芒。
从开头十几分钟来看,会以为是昆丁•塔伦蒂诺的电影,所以期待着接下来的升华和爆发。
但是电影没有这样做,他一直以冷静甚至是冷漠的口味来讲述。
这种阴冷的气氛与画面上的肮脏、晦暗、阴雨和迷糊相得益彰,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如果细细品味,会有一种越嚼越有味的感觉,这种感觉便是对生活无奈和生命无常的感同身受。
其实,电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杀手杀人,一条是隐线,即美国总统的政策宣讲。
电影在展现人物行为的时候,会利用车中的广播和屋里的电视来呈现美国的政治走向,开头是奥巴马的竞选演讲,结尾是他的就职演讲。
因此,电影中人物的命运便成了时代的悲剧,他们的生活与经济大崩塌紧密相连,当生无着落时,就会走向歧途。
而杰克在故事中的掌控力,就像总统在危难面前的使命。
在某种程度上,电影把资本主义与黑帮团体相对比,其立意看似具有批判性,但是讲得不够深刻,而政治背景的插入又过于僵硬,便少了艺术意蕴。
尽管如此,影片中某些黑色幽默情节还是挺有趣味,如劫匪认为抢劫是一种自力更生的行为。
当律师说纽约的杀手米基价钱太贵时,杰克说在这个经济条件下,也贵不起来了,而米基在酒店还坚决不给妓女小费。
这些细节都是对美国经济危机的一种嘲弄,正如布什在演讲中所说:“今天的行动并非我们所愿,但我们必须采取这种行动。
”而劫匪和杀手无不都是身不由己的行动,电影也通过他们的自我叙述来展现了他们背后的痛苦。
这样结构也是当前犯罪片的普遍形式,务必要关照到不同层面人物的心理。
而对于题目中的“温柔”两字,电影中没有明显解释,如果要往上套的话,那就是杰克对杀人的态度。
他不能杀熟人,因为当对方求情时,他会感伤。
而对于陌生人,他会快速地解决问题,不给被杀者造成痛苦。
所以,这是一个“盗亦有道”的刽子手。
此外,电影在展示杀人画面时也很有浪漫味儿,利用慢镜头和特写,多方位摄录枪击的动颤、子弹在空中的飞行、窗玻璃的破碎、血浆蹦出脑袋时的碎花等,再配上幽怨的音乐旋律,渲染了暴力美学的意境。
故事简单易懂,叙述拖沓平淡,我很难在《温柔的杀戮》中找到让人兴奋的点,如果说有,那就是布兰德•皮特气场饱满的表演。
对于这位帅哥,他在最近几年的文艺转型让人心生佩服,尤其是蓄起胡须后的老男魅力,要远远超过年轻时的性感和奶油。
他的存在起码保证了影片会有一定的关注度,但口碑和票房明显没有达到成功,这或许就是这种徘徊在文艺与商业之间的影片的共有命运,如果自己都找不到定位,观众就更摸不透取向。
(文/陈令孤)2013/1/5
喜欢这种格调的电影 黑色而且讽刺 对白一看始会觉得很无聊 多看了几遍发现很有趣 喜欢布拉德演的老油条的杀手 很有美感 这部电影甚至让我对他如此痴迷
配乐大赞;服装,汽车,枪支,场景设置处处复古。路口枪击一幕堪称经典,pitt行刑干净利落。情节慢热,但在高潮处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美版夺命金,非常杜琪峰。3星半。
我觉得故事没有什么意思,可能欣赏不太动,而且我能说皮特作为主演是去打酱油的吗?
安德鲁·多米尼克真是位“社会派昆汀”,视觉花枪也很受用。
冲着皮特,给三星,,,
奥巴马和大美帝又躺枪了。
摄影大赞,被类似黑色幽默多次刺中笑点,错以为是老马丁的作品。American in not country,American is a business,now fucking pay for the money.
美国就是一桩生意,在美国你得靠自己。
我很欣赏这种电影,经融危机下的黑帮,说教吗?又不是,动作枪战更加谈不上,但这两点却又做的非常好,改细的地方细,该扯皮的地方一定扯足十几分钟,该耍酷的地方截然而止,好!
经济萧条下的杀手环境
pitt出场时背景乐赞,结尾pitt那番彻头彻尾对美帝的吐嘈和唾弃仅为要钱又让他成为现实中各路债主的圣人了
有点无聊,一部cult片非得上升到政治国家的层面没必要。
片头出现分级18的时候,还小小激动了一下。可结果却是我听了一场充满fuck的电影,而不是看了!
美国精神就这么颓了~
冲着皮特哥看的。片名“温柔地杀戮”,却一点也不温柔,没有选择的命运罢了。预告片已说明一切,加上特傻的一些话语就凑活成了部电影。导演2010年的处女作,两年后的这部片,搭上皮特哥也丝毫没有长进。再者说,这电影主角到底是皮特还是奥巴马?我已经不想了解。怂!
经济危机背景下的黑帮故事,剧情很简单,情感相当细腻,支线情节蕴藉在对话和表情中,使情节具有延展性。
米基这个死胖子唧唧歪歪的念叨那那糟烂的狗B情感生涯,厌烦得我只想一枪轰爆他那颗装满狗屎的臭头!导演疯了吧照这么个蠢货演这么个毫无存在必要的烂角色?PS:这片唯一的亮点就是布拉德•皮特在片尾说的那番话:"美国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桩生意。"其余都是烂狗屎!
这黑帮太抠门了,拍得家长里短地...
多米尼克是个典型的伪左派。
还行 但也没特别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