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版大逃杀《贝尔科实验》想到两个设定→_→: office逃杀,可以是圣诞节前夜,依然封闭的办公大楼,完全隔音与外界彻底失联(必要条件)。
神秘而古老的公司为一百位上层精英举办的party,公司一共准备了一百份圣诞礼物,自由选择。
接下来开始公布游戏规则,bulabulabula,规定时间内不死到某种程度就放毒气之类的,武器嘛 就是你们手里的礼物…ok大家开始惊慌,拆礼物…接下来就…各种血肉横飞伴随着圣诞夜的音乐……镜头来到两个街区外,一个落魄的母亲带着孩子回家,小孩抬头望向灯光如昼的大楼,满脸羡慕,母亲告诉她:“那是有钱人的狂欢。
”镜头回到满地血肉脑浆的室内,音乐填满画面… 嗯,艺人大逃杀…可以设定为一个神秘的颁奖礼…奖金十分丰厚,排场极大,且(这是重点)面向全球直播(可以是架空社会)…所以吸引了目前最火的各路偶像艺人来参加咯!
这个故事背景人设会很精彩…接下来,依然全封闭但开通直播的场地,只有艺人和选定的记者进入,欢乐画面bulabulabula神秘人讲述规则(这部分规则没想到特别有趣的),武器嘛…自己找…这个点最重点的是“直播”,最好看的部分是看偶像不为人知的一面,谁先扯下虚伪的面具开始杀戮…镜头扫向场外,那些平时对爱豆们“你若静好”的粉丝,开始变得疯狂,继而为自己的偶像杀死了第一个人而尖叫,狂欢…… 这种为了生存互相杀戮的主题真的可以有很多设定,人多人少时间长短场地不同罢了…反而不喜欢这种片子拔高人性,最好不要强行煽情,会更过瘾。
铺垫也不需要太多,建立人物完全可以从杀戮开始后着手,不把太多时间给“好时光”,会累赘。
最必要的是,一定要有几个符号型人物,这点深作欣二版的《大逃杀》就做到了,而且完成得非常完美!
还有…圣母型人物少一点,太吵了,其实人在危机情况下,特别是生死已经无法由自己掌控的情况下会瞬间失控,但只是瞬间,大部分人还是会冷静的极速思考,选择邪恶面、正义面会是自救都很正常,但一直失智的哭喊或是惹事儿,这种角色真的少一点,而且早点被杀是上策…… 总的来说,贝尔科实验偏温和,10分能给个6.9分,想站在一个道德高点讲故事,剧情不够迅速镜头不够血腥(全片最暴力的镜头是女主举斧子砍头,嗯,特写了头,还有男主最后砸的内两下)…全片过半才开始精彩起来,叽歪的成分多了,铺垫过长,男女主人设都不讨喜,反派很弱鸡…当然,最后的镜头指明示了还有幕后大boss…但…男主活下来真的蛮刻意的… 最后一张图是《大逃杀》里最爱的安藤政信,这才是互杀游戏里最应该存在的“符号型杀人狂”。
职场大逃杀 情节紧凑个性鲜明 各种死法大洒番茄酱 最开始死的老维修工真是可惜了 就因为找了个猪队友 话说一开始总是骚扰女主的那个变态男最后被女主连接几下斧头砍成稀巴烂真是神清气爽以及 遇上危险一定不要乘电梯 原本一直逃命很厉害的女二号就因为出了电梯被一枪爆头男主最后的反杀相当精彩然而也仍然只是神秘组织实验中的小小一环而已毕竟能发动战争死上成千上万的国家 岂会把小小的80人放在眼里
第一个问题:在最开始的时候有三个保安(在2:30左右出现第三个保安在阻挡当地员工)在检查车辆,还拉了狗子去一起。
我的问题是“检查什么”,如果只是排除当地员工的话,完全不需要检查车底跟后备箱,如果是检查武器好像又不是很严格,毕竟车内没有进行检查。
第二个问题:在5:00左右出现旧机库控制台,里面有三个人,大概二十个监控屏幕。
我的问题是“这如何能监控近十层楼的大楼”,从后面的剧情可以知道摄影机的密集程度,光是一个卫生间就有三个,旧机库控制台是如何通过这区区三个人跟踪八十个人的?
特别在中间剧情杀人计数开始,是如何准确的监控每个人的杀人数?
说实话,我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脑海里想的是背后有个人员较多的监控团队,亦或者有个摄像数据AI系统,可以自动判断在乱战尤其无灯光情况下的杀人计数,当然如果监控方并不关心太具体数据的话就是另说了。
第三个问题:在20:00的时候,死了一个哈草的妹子(第一个),旁边的黄毛还在装逼的时候,妹子开始有头痛反应,紧接着三秒左右爆头身亡。
我的问题是“为何在最后主角反杀控制台的时候,并没有一点延迟直接爆炸呢?
”难道是因为距离近无延迟?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在楼顶跟一楼的延迟时间也会不一样啊?
第四个问题(不太算是个问题,算是对导演的吐槽吧):维修工的死亡安排有点故意了,年轻维修工貌似有点精神问题,外界稍微一刺激便能失手杀人,有强烈的暴力倾向,但是之前并没有铺垫这点,总感觉有点突兀。
我的槽点是“维修工为何必须最先死”,试想下如果维修工不死,会对实验稳定性有什么影响?
个人觉得导演一开始安排维修工死亡是为了消除观众对于维修工的期待,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真正的杀人实验中。
第五个不是问题,是槽点(这个我很想吐槽啊!
):在34:00左右,经历了爆头测试之后的巴里(也就是领导)竟然直接开始打算杀三十个人了,而且是开诚布公的告诉其他人(兄弟啊,我要是有这种打算直接就去强拆武器库了,你这样无所谓的说要杀三十个人,谁都害怕啊),特别是后面还有一句坐下来好好谈谈,谈尼玛嗨啊,三十个人谁先死吗?
我们会替你们好好活着的?
第六个也不是问题,是亮点(哈哈哈,我感觉已经离题了):在62:00左右,女主拿刀准备杀男主曾经好友的时候,正好是第一个任务的倒计时,只要杀了他就能多活三十个人,然而女主手下留情了,在前面的铺垫中女主是属于很明白人性自私这个道理的,而且也好几次跟男主讲过,然而出乎意料最后却无私了一回,反而导致了随机三十一个人的死亡,这个随机死亡中很有可能包括女主自己、男主等,无异于自杀,当然像女主这种看过剧本的就无所谓了(反正老娘不会死,老娘男票也不会死,滚蛋去吧),在倒计时的最后时间里给了好几个场景,我当时甚至觉得要是有人自杀多棒啊,这样还可以演长一点,可惜没有>_<!
之所以觉得是亮点,是因为中间的反转让我觉得有起码三种可能性,一是女主杀人,但是时间过去;二是女主不杀人;三是有人自杀,这样才有意思啊第七个问题:巴里在最后一个任务里,杀人计数十一,已经是最高的了,第二名杀人计数七,其他都是一,也就是一开始他是有绝对优势的,首要目标是肯定是先杀第二名,其次再杀掉两个人就可以躲起来等待胜利了,然后我们来看看接下来的演变,巴里首先杀了性感女,杀人计数十二,第二名杀了五个(卧槽,这兄弟好猛,虽然说最后被女主杀了,但是巴里并不知道),杀人计数十二,人事主任把副手杀了(电梯挤死的那个应该算意外死亡)。
我的问题是:“在最后与男主的对峙中,巴里看到了第二名(对,我不记得第二名的名字)的尸体了,为何还要追?
”,拜托,这个时候谁杀的人有你多啊,还去追男主干屁啊,找个地方舒服的坐下来,开瓶红酒稍微庆祝下啊,你是CT啊,等待时间结束就OK了啊,当然导演肯定是不干的,得让你们命运对决啊,结果特种兵出身的巴里被男主干趴了,Orz,导演,你这剧本好烦啊,就不能让巴里躲着,然后男主不想死疯狂找巴里吗?
这样感觉没那么怪了,不过你是导演你说了算。
第八个问题:最后两个保安押送男主的时候,为什么直接这样走进来了,没有麻醉枪先来个半麻吗?
大厦里面是有手枪的哎,这个距离如果男主有枪的话,起码一换一吧,而且你们的目的也不是让男主死吧?
而是要采访他吧?
没有什么限制措施吗?
最后男主杀了库房的五个人,三个监控者,两个保安,记得我在第一个问题里写的三个保安吧?
也就是起码还有一个保安在暗处,而男主一出大门就把枪扔了,后果可想而知,而且从最后一个镜头来看,这个实验起码有近一百八十次,从这个套路来看,一年多的炸弹准备,全套防御的大厦,完全隔离的信号,为啥最后为出现这么不专业的采访?
为什么不在楼顶放火产生浓烟引起远处人的注意呢,可比横幅有效多了。
好蠢。
明知道有监控,一个个还大声喊出自己的想法,生怕监控的人不知道。
好蠢。
躲在电梯井里面的女的,知道要躲,但躲了三次都被发现。
好蠢。
30个人爆头加上配乐,有点致敬王牌特工,血腥版王牌特工。
片子看着感觉还行,题材值得一看,但是剧情确实是没好好琢磨,当血浆片看了。
本片总的来说,并不是一部可以满足爽点的血浆片电影,相反,多数剧情的发展反而会让人产生一些憋闷,结尾处,经过那个扑街的假黑手提及,他们只是想要做出一个概念性的社会实验,大概也就是一个生存或者死亡,苟且或者激进的一个选择题。
一般这类电影,都是由几个标志性的符号人物作为代表来进行开展的,广义上的正邪两方,然后进行一番爽快的杀戮,最后男主历经劫难成为了最后一个幸存者。
这便是这类电影的普遍发展模式。
结果嘛,就是众所周知的正义必胜。
但是,我在前面说过,这是一部并不足以满足爽点的血浆片电影,问题就在于,这部片中所谓的正义,与整部电影之中的实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说过于……乌托邦。
当整栋大楼被封闭之后,人心惶惶,男主和那个COO的选择是做站出来的人,安抚大众情绪,这很重要,在不确定事件情况之前,清醒或者说尽量轻松的氛围,更有利于保证思考与做出应对方案。
而后,有人随机死亡,并且得出了所有人都被安置了炸弹在脑袋里后,这种尽量轻松的氛围假象就会向混乱进行坍塌,人们再也做不出那故作淡定的假象,而后群众的意见产生分歧,懦弱者,理智者,激进者相互碰撞,从而展现出人性最大程度的纠结。
当然,这部电影并没有想要表达这些的意思,直接便一笔带过草草了事。
而后,男主站在了人性的善良面,从这里开始,分歧加大,男主坚持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评判别人的生命,他所认为的生命,是神圣的(这句话是结尾那个假黑手所说的),而后,男主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混乱而又莽撞的做法。
他看到激进的领导联合几人想要强行破开武器库,除了进行了简单的阻止之后,上楼告诫了一下众人小心这个领导,并没有继续做出任何的防范措施。
我实在不知道这个应该如何理解,在领导已经明确的表达出了希望有三十人死亡从而换取剩下人生存的念头之后,而且那位领导已经开始对武器产生了想法,他竟然还能放任对方不管,这到底算是对人性太过自信了,还是只是他的心比较大。
而后,他在天台上,有展示了自己充分鲁莽与无法审清局势的一面,当警告已经进行,自己的生命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时候,他的反应竟然只是迎难而上,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勇敢和愚蠢只有一线之隔,而男主便很好的展示了这一点,他过分的愚蠢,导致的结果只是让自己的同伴受伤。
当然,这里可以解读成他只是想要生存下来而努力,但是我们需要考虑这么一个前提,那就是就算他挂上横幅,幕后的人也可以用炸弹来威胁人把横幅摘下,更别说那个领导之前便已经说过了此地偏僻的话语,也就是说,横幅挂上,短时间内也根本不会有什么改变发生,男主却依旧还是不管不顾的往前冲,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男主的表现过于愚蠢。
在充分的慌张与混乱之后,激进派摇旗而上,掌握了武器,便相当于掌握了权利,而后,发生了全片对我而言最应该注意的地方。
注意领导的选人方法,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有已满十八岁孩子的人。
我不知道到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两点,但是我认为,从这里的表现拉看,领导到了此时,反而才是场间的理智派,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得到了审判权就肆意杀戮,而是以一种理性的方法在人群中做了减法。
这一刻,我倒是觉得领导并不像是反派,他只是过分理智。
所谓的激进,可能便是不被理解的过分理智吧。
当然,主角光环在此刻展现,短期内建立的权利迅速被打破,而经过被审判的恐惧与充分扩张的混乱因子结合,场面变得彻底混乱了起来,人民拿起了武器,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杀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选择题的答案开始出现了倾斜。
而到了这时,男主却还是保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就好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跟女主两个一对纯洁。
这并不是坏事,人就是应该有所信念,才能够保持自己的前行不会迷路。
但是,注意我这个转折……。
下一刻,一切的一切开始峰回路转,女主死亡,男主疯狂,奋起反抗,然后实现了反杀……,男主坚持了整部电影的信念因为爱人的死亡而瞬间崩塌,这里的发展由此所表达的点,那就是男主其实并不在意其他人的死亡,或者说其他人的死亡并没有给他的心灵产生触动。
这一下子就让整部电影的格局都跌落到了谷底,男主之前的一切坚持啊行事啊之类的,一下子都变成了小打小闹的形式主义,露出了里面所隐藏这的虚伪本质。
而后,一切实验结束,这里有发生了我所觉得第二个有趣的点,那就是在男主一进屋之后,就事先在假黑手的身上安置好了炸药,然后,才是假黑手的提问,男主的反杀。
也就是说,男主其实在进来的时候,便已经做好了要杀人的准备,这一刻,他已经彻底抛弃了自己的信念,或许是因为愤怒,或许是因为恐惧,而后,全片完,同时扔出了一个彩蛋,表达出了如果电影成绩不错的话,还有续集的可能性。
这个转折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让片子变得主流,却让笔者变得一脸憋闷。
到了这时,男主之前的所有表现,就已经不能在用理想主义者来形容了,而只剩下了两个字,窝囊。
女主的死亡,我根本不想怪罪给领导COO,因为当时领导已经是全场杀人数最高的人了,如果事情继续发展,男主和女主也不过只是延缓了死亡罢了,领导只需要找个地方等待时间结束,他便算是赢得了这场实验的胜利了。
那么女主的死亡,应该归罪于谁呢?
是幕后黑手,他们的残忍实验导致了所有人的扭曲与死亡。
但是同时,也是男主。
在事情发生之后,男主并没有考虑到让自己变得强大,从而掌握局势保护身边的人,反而是连累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之后,才醒悟过来,那一刻,男主心里到底有没有后悔这种情绪,我不知道,但是我的心里充满了憋闷,这是真的。
这个片子如果最后处理成,领导准备享受胜利果实,男主冲出去杀了领导,而后与女主告个别在自杀,最后让女主持成为最后的幸存者的话,那倒是显露出了一些人性实验的影子出来。
或者与之相反,也可以凸显这个实验的残酷性。
但是对于这个结局,我只能说,导演你开心就好。
首先,有剧透这不是一篇专业影评,我只是说出我观影之后的想法,你可以不同意,但你不能阻止我说话的权利。
57分44秒,主管拿着枪一个个处决那些人的时候,那个妹子说了句:“who the fuck are you to decide who lives and dies?”我就在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我其实是同意主管的做法的:必须有30个人死掉,来避免更多的人死亡。
但是谁来决定或者说凭什么是你决定谁生谁死呢。
后来我得出了结论:因为他妈的他有枪!
突然我想到这和这个世界多么的相像,某些有实权有资源有枪杆子的集体何尝不是在控制人的生死?
他们决定了谁能获得工作谁又会失业在家,因为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每个人都有房子住,每个人都能填饱肚子。
必须要有一些人“死去”才能让剩下的人活下去,就如同电影中的规则一样,你不杀掉30个人,更多的人包括你自己都会死去,那么为了生存就去他妈的道德和人性吧。
再想想前几天的高考,大家不都是想着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吗,努力“干掉”别人,让自己活下来。
我想这个电影就是放大了这个社会的阴暗面吧。
最后,我想澄清一下,我并不是憎恨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阳光才有阴暗,并且这所谓的阴暗面就是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至少现在还无人能更改、违背,我只是想告诉一些人,这个世界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
略略略。
电影又名办公室大狂杀,我是被这个名字吸引的,试想一下整个办公大楼的人在玩大逃杀,那种血浆纷飞的场景,重口味的观众可以尝试一看。
但说实话除了猎奇或者寻求一点刺激外,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甚至连幕后BOSS为什么要开展这种实验都未交代清楚,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
无论大逃杀也好,狼人杀也罢,想活下去,对智商、情商、体力、心理等因素要求还是很高的。
恰好这部贝尔科实验里的人们,将精华的部分舍弃得差不多了,连主角与外派的生死战也是匆匆一瞥,不太能提起情绪和兴致。
大结局时一堆屏幕出现在镜头前,才终于有了大逃杀的味道,不知道这电影有没有第二部,如果能把故事背景交代清楚,至少完整性上会饱满很多。
一个处在郊外的豪华办公大楼,某天早上被特种士兵给围了起来,所有哥伦比亚籍的员工都被赶回了家,其他员工则照常在贝尔科公司里工作,大家像平日一样有说有笑。
一道广播彻底打破了这份和谐,现有的80人被要求进行一场死亡游戏,第一轮是半小时内任意杀死两名同事,否则都将会受到惩罚。
大楼所有出口和窗户随之被封死,运营官说这是恶作剧,他们一边安抚众人情绪一边试图查明情况,只有迈克认为事情没那么简单。
每个在贝尔科工作的外国人都以安全为由,在后脑被植入了定位芯片,便于发生走失、绑架等事件时可以营救。
四人突然死亡,迈克发现是有人引爆了芯片,可被威胁之下只能默默听从。
第二轮要求死30人,大家都在做各种自救的尝试,但运营官则认为关键时刻,必要的牺牲在所不惜。
几个支持运营官的人打开了武器库,并挑选出一批人进行枪决,唯一没被聚拢的人关掉了电闸,让大家疯一般的逃散,无情互杀开始。
因为规定时间未杀够人数,结果幕后BOSS在30人基础上又多杀30人,公司仅剩16人存活。
最后一轮杀人最多者可存活,迈克在女友被杀之后彻底暴走,怒杀排名第一的运营官,成为了贝尔科唯一的幸存者。
迈克是个聪明人,他一开始就怀疑是政府搞的某种人类实验,结果他猜对了,而且他也成功击杀这些测试人员。
可当他以为解脱的时候,噩梦才刚刚开始,像极了狼人杀里的初选获胜者将进行全国大比选了。
先说闲话:办公室Play算是新奇,但是在密室设定类里,Cube心慌方和电锯就精彩得多。
本片中COO是一个精英人设,但是干不过党委书记一样的傻白甜男主角,可以说男主角就是躲在主角宝贝球里活下来的。
并且最终决战局简直脑残,如果是杀人最多的活下来,男主角这种小鱼小虾应该躲起来等高玩杀光对方或者围攻最终选手。
0比0比0,能怎么样?
高玩也是,为什么要浪费精力,明知道有武器的、有竞争力的就那么几个人,互杀高玩,剩下小玩家就稳赢了。
最后的混战根本不合理。
广播应该增加积分转嫁制度,谁杀了人可以继承人头,这样小玩家才能暴走逆袭,高玩们草木皆兵,最后才有看头。
我们COO命真苦啊。
虽然在别的电影里,(必败的)(男二号)精英常常塑造成好吃做懒有勇无谋肥头大耳可能董事会打牌把title输掉了才任命的,但是在本片中,COO 表现出了一个优秀职业人具备的所有素质,足以当做高级经理人培训案例,写满一个月的HBR推送:(凭记忆考据相关情节需要增补)公关意识:广播出现时,虽然情况不明,但是先摆出政治正确安抚人心。
各种套路场面话耳熟能详。
临危不惧:第一次爆头时,所有人吓得屁滚尿流,只有COO伸手去看了尸体,首先找出了致命来源。
对于天天面对最危险的武器不过裁纸刀的白领,这种胆识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在人设中提到他曾是特种兵。
反过来想,他不过四十岁上下,当过特种兵还能做到这么大一栋楼的COO,也是有勇有谋(长的也不错)的正牌精英了。
判定局势:面对事实,COO快速接受现实,大家的小命已经任人鱼肉,必须杀人续命。
此处在策略上,COO体现了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稳准狠地找到优势,就是意识到必须抢夺武器。
这一点对于剧情后面他能以寡敌众占领求生高地有决定性作用。
人事管理max:在大系统内,长传下达依赖的是层级制度。
但是在扁平化管理中,面对面交流和赢取人心则成了实现管理的最重要手段。
1. 在向保安索取武器库钥匙时,他理论不成,适时搬出了Title权威,策略上是稳健的。
小黑威胁辞职也是萌萌哒,你就告诉我这会儿你辞职能咋地?
但是COO看出这娃脑子轴,没有计较。
2. 另一方面,在这种混战中,能够快速找到同道中人(价值观上同意杀人续命也有能力拿枪),这种人事效率简直顶上五个猎头。
3. 虽然个中有怂包,居然怂包还能举报男主角,其人格魅力简直飞起。
4. 赋予他人权力(枪)的同时,掌握子弹来源,是非常典型的delegation和权限管理。
策略性优势:虽然在群众里出现了多个以神经病、傻白甜为中心的小团体,COO的团体清楚自己的杀伤力是最大且最有用优势,行动时而分散时而集体,节奏非常好。
决定了杀人续命,就再也没有什么良心闪回,一切以效率为先。
综上所述,COO是美国商界的理想精英,杀伐果决,难怪男主角出场就是个小兵。
可惜我们都不是活在贝尔科实验里,而是广告狂人。
电影中反派的智商设定其实是对剧情至关重要,《唐伯虎点秋香》里有一招,一个白痴和高手打架,只要高手花样百出,白痴就算只是拿刀往前插都显得很有技术含量。
电影中的反派一旦智商下线,正派一切推进情节的行为都像傻狍子咬尾巴。
在另一个烂片《王牌特工2》评论中,有人说反派为啥智商下线,投毒品不直接扔进全世界排水系统威胁所有人。
反派女王人设是自认为无异于烟酒大亨的女商人,她投毒才能展示自己庞大的业务网络和对毒品事业的爱,恰恰体现了一个商业人士的自尊。
西少推送,冲着办公室解压进来。
看完不知所云,结尾像生化危机,游戏待续…在单位再大的不爽,我也不想杀人。
明智的是组织大家,把脑袋里面的东西都排队集中取出来并缝合伤口。
顶楼没有手机信号牛逼了,完全有组织陷害。
唯一“电车难题”是,主动凑杀一个,还是被动被爆头30个,爆头那一刻,有灭霸打响指的感觉,不知道怎么我是不是被消灭的宇宙那一半人!
我不怎么会写影评。
因为看完后想法确实挺多的,对电影本身的评价就少了。
(其实是写给自己看的。
)永远不要考验人性,到最后谁都双手沾满鲜血。
我也许觉得自己是Mike类型,不愿夺走他人的生命,我会想办法不让人们自相残杀。
任何理由,我都无权决定他人生死。
大部分人也应该都是这么想的。
Mike最终也杀了人。
如果自己真被放到如此处境会是怎么样的,我不敢太自信。
我了解的自己只是一个正常有序生活下的自己。
在正常有序的生活下,I've always been a fighter. 我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做任何事情都想做到最好。
But what are you fighting for? 不过短短一生罢了。
……Anyway, 电影确实值得一看。
细节刻画到位,节奏把握得也不错。
办公室的Idea也很新颖。
平日朝夕相对的工作伙伴到最后兵刃相见的反差。
看后也可以稍稍想一下。
但是不用深思。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大部分人都知道。
电影里面还专门做一个Experiment来证实这一点,简直残忍得毫无意义。
打发时间看看还行,但是即使是血浆片,在同类的“大逃杀电影”当中也很一般了。
别废话!让领导先死!
私心揣测先有high点才有整个电影,导致并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因为你的电影不过是为某种割裂开来的high点巨婴准备的摇篮,怎么都不舒服。在那么多人物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人物跑出,在玩法的设计上也十分无聊,不过就是分一分而已。
这种题材在2016年来说,已经算过时了,且除了血腥没有拍出新意和内涵。社会学家被黑的最惨的一次,各种直播都比这值得研究吧
三星和二星之间,最终决定二星还是因为片子做得太糙了。只有概念么有故事,且办公室这个空间感也没有合理利用。如果没有武器,用办公用品厮杀一番是不是更有意思。
喜欢所有大逃杀影片。最后反转略像楚门的世界-你以为你逃出生天。却是又一场表演的开始。事实证明,拒绝办公室恋情可以保命,同事之间没有友谊,只有关键时刻的你死我活。
办公室的大逃杀游戏,荒诞之余又有人性的考量,整部电影弥漫着血腥味,在生死徘徊与道德判断之间做斗争,简单而粗暴,犀利又讽刺。
对于一部甚至不到90分钟的片子来说节奏实在是过于慢了,而且杀的一点也不爽
如果有隐喻的话,那么男主起初是有济世情怀的理想主义者,然而最后为了生存也流向杀戮一族的合污。最后结局没有升华,而是将人性黑暗化,把全剧套入杀人游戏的恐怖电影俗套。很可惜,也为编剧有这种血泪一样的悲惨觉悟感到惋惜。
电影里stoner都活的迷之久远
简单,粗暴,毫无深度。
跟《大骚乱》比起来差的有点多。
这种大逃杀,少了点鲜明的人物
学学SUR,BB怎么玩人性实验的。这叫意淫不叫幻想。
California Dreaming还能这么用…
封闭空间,杀戮命令,同事情人之间如何相处?创意不错,但逻辑不强。
好多熟面孔!
爽片
故事都往预想的方向走,平淡乏味,除了芯片雷这点小浪花外。我很努力的想让自己产生更多惊恐或悬疑的赶脚,可惜,连这点主观都不让我做得到。更致命的是,导演很想用人性之善投射出人性之恶,但事与愿违,既语焉不详,又逻辑混乱。一言以蔽之——我不知导演想表达什么。
7.0/10,办公室大狂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