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城》怎么看都像是精剪版的电视剧。
故事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徽班进京”,讲述一众“戏痴”的爱恨情仇。
其实作品有着一个很讨巧的题材基础,在那个年代作为娱乐明星的“角儿”们,他们一生为戏痴迷,他们一生渴望感情,但他们身份卑微,命运只能由他人掌控。
这些特点都赋予了故事很强的戏剧冲突,同时也给予两位男主足够的表演空间,而其中富大龙的“岳九”更是把角色演出了血肉,一个地道的西北汉子,能把一位旦角儿塑造的如此到位,离不开他的努力和用心!
但把这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就是我们的导演胡玫,全程单一生硬的淡进淡出转场,将故事切割的七零八落,全片所谓“四平八稳”的叙事节奏,可能只是导演技法穷尽的另一种说法吧。
4分。
Ps:虽然确实没啥可比性,但看到这种题材还是会想起那部经典中的经典《霸王别姬》。
看电影的契机很奇妙,先看了好友推荐的《东邻西厢》漫画,抱住放松一下的心态去接触京剧类题材。
最早对京剧感兴趣要说小学时期的《梅兰芳》漫画,更多是沉浸于精美的画工,对京剧还是蛮陌生的,再尔是喜欢看戏曲节目的母亲,因为“喜欢他们的扮相”,最近期赶上元旦晚会央视播出了《戏曲》,1.3日凌晨碰上电影卫视播出《进京城》,有了《东邻西厢》建立起对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等的初步认识,在观看《进京城》时更好地了解了。
电影讲述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徽班进京而带来京剧繁荣的故事。
我对此最初步的认知止步于历史课本零星的几个字,更多的是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电影。
画面:跟随镜头像是在看纪录片,想到荒木说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创作出触动人的作品。
”对中国戏曲的初步印象是“武功与舞蹈的完美结合”,一身华丽的行头,都有过人的基本功,力量与美感相融。
一瞥一眼,一个手势一个身段都是身体肌肉的控制。
我很喜欢反差感,褪去凤冠霞披十年如一日的枯燥练习,一身薄汗衫,素净或是布满皱纹汗水与油脂的面容,与精致舞台宛如神仙的竟是同一人,他们能忍,为了那三声好,他们能忍。
最喜欢的画面是监狱里九爷清嗓子然后起舞的片段,哪怕处于深渊。
对比囚徒绝望双眼的特写,只能说震撼,这得是多大的热爱啊,对比接触过的人与事特别是自省,我从未有过这些付出,有些人之所以青史留名是他们应得的,因为他们只是想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含一丝功利之心。
语言:我真的太喜欢角色对戏的寒暄了,中国语言真是博大精深!
特别喜欢格格和润生之间的谈话,其次是东家和润生的谈话。
格格通过试探让润生抓住老爷戏的精髓,说话之道三分点到为止,听着很舒服!
东家在润生因周身刺耳的声音想放弃唱戏时,邀请他去见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抓住扰乱润生思绪的源头托人带回情报,嘴上说着把决定权交给润生,但怎么想都是润生欠下了好大一个人情。
最后凤格格拯救两人于水生火热之中,润生前来感谢,两人对诗的画面虽然有点牵强,但颇有日式热血少年漫中歌颂的友情与义气。
特别喜欢格格这个角色,大气,说话稳妥不紧不慢,临危不惧,认真思考步步为营。
惜才,爱才。
浓郁的老北京味,在纠结怎么回报格格时,九爷一句“演好你的戏就是对格格最大的回报”。
印象很深的词是九爷提的“惜福”。
对比电影外的我们面对诱惑总是产生太多的贪欲,应该惜福。
转换为实践者的角色,用俗气的话语来讲述这才是工匠精神吧,没有退路,没有人看好,但心中怀揣梦想,没什么高低贵贱,自重自爱用心做事就好。
今年看的48部电影,富大龙老师演的真棒,那一跪,我的乖乖,这不是影帝吗!
润生演的,有点走过场。
剧本有点流水化作业,其它的还好,灯光摄影,看那部片子,感觉都不差。
剪辑,不记得是富大龙老师,还是汪润生,自己练戏时,几个截图,看的有点尴尬!
然后,最后富大龙老师给皇上表演,润生去见到了王子文,然后回来,富大龙老师才死,这样处理,感觉就有些奇怪,我感觉把润生见子文,放到最后,可能会稍微不那么尴尬。
演戏–见子文–富大龙老师去世; 演戏–富大龙老师去世–见子文;虽说给润生和子文交代了一个结尾,但是这个结尾处理的不好,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或许,进京之前,就要让润生见子文,然后子文鼓励润生,然后富大龙老师和充满斗志的润生去北京演戏,最后富大龙老师去世,这样子,或许会稍微会好一些。
由于是表现民粹的片子,所以多加一星,4颗星。
家附近的电影院没有排片,为了看我家娇俏的春荣小媳妇,解锁了一家很偏僻的小影院🤦♀️🤦♀️🤦♀️戏份不多,只有几分钟,但也很满足了回到正题(涉及剧透,文笔逻辑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全片共两条线一是因父母双亡无奈被卖作伶人的汪润生,从被人看轻、自我看轻,在现实的打击和江老板、岳九、凤格格等贵人们的引导下,通过进京贺寿这个机会,逐步成长改变的过程,典型的成长型主人公剧本二是视戏如命的岳九,在被逐出京城后,因结交汪润生并随着春台班重返京城唱戏,带病坚持为圣上唱戏获赞后撒手人寰,完成自我升华的过程两条线相互穿插,透过徽班进京的历史故事,共同呈现出一代伶人戏比天大的态度全片取景美,服化道精致,各位演员演技在线,片尾各位名家介绍科普等等,足以体现出导演满满的诚意,值回票价了👌唯一不足的是,矛盾细节铺垫不够导致部分情节的出现略显突兀,节与节之间转接稍欠顺畅,希望能更多地采用布景台词镜头小细节代替文字旁白体现时代变迁
其实最后还是蛮讽刺的:因为乾隆的深得朕意,所以老婆孩子都回来了,戏子不再是下九流了。。。
所以意义是什么:意义是博得大众的自爱,是博得皇帝的认可?
还是自身对戏的痴迷,对戏的精益求精,对戏的那份热爱?
人一世,为何评价体系都是大众和权位的认可?
他们说好便是好?
皇帝未拍手叫好众人不敢叫出好一个字?
艺术,美,精神的追求,不应该是遵从个人的内心,把自己爽,自己的精益求精,自己的热爱放到第一位么?
这很难,毕竟我们是社会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准则和道德来让维护社会的秩序。
可是,如果对美好的追求都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生而为人,谈何自由?
周末上午,去看
等待进场时,看到门口《进京城》的广告牌,好像还不错哦。
一查下午一点多就有一场,于是吃了简单中饭,又坐进电影院。
电影一开始,看到什么出品方制作方,就预感不妙。
看下去,真想抽自己划手机的右手,心里忿忿然:都是电影,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人家阿方索在肥皂泡沫水反复冲刷的方砖地上倒印出天空中划过的飞机,第一个镜头就如此高妙,而我们著名的编剧导演还在用哭闹喊叫推动情节。
不高兴咱就打架骂人,高兴咱就在雪地里打滚,快死了就有带血的小手绢,生气了咱就来几句豪言壮语……问题是这么些手法还不管用,还得不断配字幕。
而最让人产生“电视剧”观感的是熟悉的影视城布景以及那些穿着不合体戏服、拖着脏辫子、表情和眼神或呆滞或犹疑民工气质的群演们。
简直就是,别人在画“蒙娜丽莎”,我们在临摹石膏像;人家在跳探戈芭蕾,我们在做第六套广播体操;大家各唱天籁之音,我们齐唱“东方红”。
如果说三四十年前,第五代导演走在观众和时代前面,这几十年他们都在干什么?
哦,他们也都忙着拍电影,还得奖呢。
电影唯一的收获是富大龙的表演,挑战男旦,成功了。
焦晃老师不是演得好,他不用演,换上行头他就是皇帝(当然必须是乾隆康熙这样的大帝)。
马伊琍演的不错,但我以为这个格格角色不难演,我脑子里闪过相似的几个女演员的定妆照,好像都行。
更有意思的是,两场电影,票价只差一毛,满场都是五人。
中国市场对它们倒很公平。
取材徽班进京,说的是春台班波澜曲折,汪润生年少坎坷,岳九爷人为戏痴,进京搭台唱戏,得到乾隆爷的赏识,从此露脸扬名的故事。
看时不觉,现在写起来,倒觉得有些地方,意味深长。
汪润生,一个下九流的臭戏子,私奔未遂被捉回。
那一刻,每个人都意识到,他的一生注定是无法改弦易辙的,就如东家说的,三代以后才能考功名。
唱戏,学戏,入戏,戏在人在,戏亡人灭。
他进京城,就像是赶考,就是他的功名,就是他能够量变到质变的唯一途径。
这样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走向权力中心,走上最高舞台,让更多人看见,让更重要的人看见。
春台班进京城,东家死后,连生活费都难,何苦进京城?
和润生异曲同工,同样是干这一行,百花齐放意味着无人问津,独占鳌头才是每个戏班子的追求。
都是穷苦出身,如润生般没爹没娘,才沦落到唱念做打,反正已经无亲无故,反正已经一贫如洗,反正已经是下九流的,人生谷底,又有何惧?
不如迎风赶浪,搏一个万人空巷也未可知。
格格的叔儿,从电影中推测,虽是近臣,但并非机要重臣。
他力推徽班进京,显而易见,为的是自己的宠信,自己的仕途。
他的未来,也已经和春台班荣辱与共了。
但他并不是退无可退,他并非一贫如洗,所以他为的不是戏,而是自己;听的不是戏,而是口谕;看的不是戏,而是万岁爷的喜怒哀乐。
岳九爷进京,倒是最有生气最有执念的。
当年被赶出京城,鹅毛纷飞,十里飘雪。
回到京城,同样白梨飞舞,却是瑞雪兆丰年的气象。
他说为的是争口气,是不甘心。
可是当年的哈爷再也没出现过,而今的京城,却仍有许多人惦着九爷。
换作谁,会甘愿蜗居在边远小镇?
为戏痴,为戏狂,但戏总还是要唱出来的,总还是要在舞台上风发意气的,总还是要有人看有人听,用他的话说,为了那个好的。
所以九爷总是想回京城的,这里有人看他的戏,有人听他的戏,有人能赦免他,让他能一辈子随心所欲的唱戏。
所以,片名不叫徽班进京,不叫春台班,不叫京剧的故事,而只简单的三个字,说明故事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焦晃爷。
说到底是为了唱给他听,演给他看,看的是他的脸色,听的是他的吩咐,拿的是他的赏赐,在乎的是他的御批。
全片最最失败中的失败,我以为是春荣的角色设定。
私奔后拜天地入洞房尚且可以理解,之后远嫁山区还怀着长庚也就罢了,结尾处莫名回归真的是忍无可忍。
为的是让润生全情唱戏?
狗血到狗都鄙视。
马司令真是人中龙凤,做贝勒英气逼人,做格格端庄婉约,虽然年纪是不小,虽然镜头要加滤镜,但是难掩其万种的风情和无尽的潇洒。
电影双男主主线表现的内容厚度完全不对等。
富大龙老师的岳九,对行业的热爱和追究近乎执拗。
尤其是那句“我咽不下这口气”然人觉得这口气自己也憋住了。
舞台上的表现也确实足可以震撼汪润生。
但是汪润生的线条有点力度不足,虽然感觉到是两个大师的行业传承,但总觉得汪润生消极的没什么意义。
包括后来格格对于他技艺的指点和提拔都交代的有点浅薄。
总的来说是个很不错的片子,如果能更偏重岳九的戏份感觉会更好看。
ps:富大龙老师演技确实碉堡了
看到有富大龙老师我才充满了期待。
发现上映了可排期少得可怜。
看剧情介绍难免会和霸王别姬比较。
但是从时代背景到人物冲突完全没法比。
虽然影片一开头想用戏子下九流等在当时不被世人看得起来的卑贱身份来突出人要高看自己才能被人看得起的立意,但真的塞得有些生硬啊。
有种为了冲突而冲突的感觉。
看完全剧的感觉不像部大戏,像科教片。
四星给富大龙和马伊琍。
影片一开头的特写镜头,没有用滤镜去柔化明显的脂粉感和略粗糙的手就是为了贴近岳九这人物,用他戏里的话,虽说是唱旦角的可是他还是个爷们。
他和程蝶衣一样都是戏痴,但不一样的是程蝶衣活在戏里他活在戏外。
从他一刻都不放松的练功和拚尽全力要争回的一口气,他有戏魂更有戏骨。
富大龙老师的演技实在是不知道要怎么夸他。
他饰演的旦角媚而不俗。
既有旦角的柔美又有骨子里爷们的硬气。
最喜欢他的两场戏一是求班主带他入京搭戏。
这个表演可谓层层递进,既有有求于人的无奈也不失名角的身份与气度。
最后那一下眼神透出的光,明明是求人我却看到了秦王的虎狼之态啊 哈哈哈。
话说开头我好像看到嬴华了?!
二是,给乾隆演戏前他已经支持不住 靠着金针强撑,那奋力的抬眼拔针。
最后我愤愤的想,润生何其幸运,有凤格格这样一个知音,而九爷何其不幸,可能连那句深得朕心都没听见。
转念一想,我又有什么资格替九爷感慨,九爷什么都明白呀。
马伊琍实在很适合清朝阿哥的妆扮啊。
最后一次见润生前悉心妆扮的那几个镜头很美。
我搞不懂,明明化那么美,为什么转头又是死亡芭比粉色系的唇彩。
她可不可以不要涂那些颜色啊,我瞬间会跳戏到罗子君。
她饰演的格格是个赋予上帝视角般的人物,完全是一个教科书般的现身说法教你怎么做合格的观众。
捧角儿的行为规范示范。
立意很好,可人物之间关系与冲突就淡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戏里 马伊琍说人要活得有规矩才踏实。
以前觉得人要任性才不枉活一场,像蝶衣,不疯魔不成活。
后来才知道,所有任性的背后都是岳九爷那样十年如一日的练豆子功在支撑着。
自从5月初上映以来,一直想到电影院看进京城,奈何拍片实在太少,终于赶在快下映的时候跑去看了。
一个很小的影院,一个很小的厅,意料之中的不多的人。
在场的看客普遍年纪都很大了,更是有几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这个片子可能真的很小众。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徽班进京的故事,富大龙饰演的岳九是一位旦角名角儿,被陷害被赶出京城,这成为了他的心结,终其一生就为了能重回京城唱戏,岳九的原型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魏长生先生,据说这位老艺术家是惊才绝艳,艺术登峰造极。
他是最后演完了一场戏,然后死在后台上的。
戏大如天即是如魏长生也是如岳九。
为了能跟春台班搭班进京城唱戏,岳九不惜丢掉尊严跪求班主;为了能在皇上面前唱戏正名,已经病入膏肓的岳九靠扎针刺穴顶着一口气坚持唱完;终于在听到皇上御批:”甚得朕意“后微笑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戏大如天,戏重于一切,重于金钱、重于尊严、重于生命,在岳九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电影中,有一场“踩豆子”的戏,体现了练功之辛苦,据说是富大龙和导演聊出来加上的,在豆子上的稳和美让人感叹,角儿就是角儿。
很难想象富大龙并没有用替身,一颦一笑,婉转身段,都是富大龙“演”出来的,富大龙就是岳九,就是那个名冠精华的角儿,真的是要吹爆富大龙的演技了。
说完男主角,再来说说其他角色,不得不说,胡枚导演选角选的很好,每一个角色都很贴合,没有任何违和感。
年轻有为的润生、清纯温婉的春荣,甚至是东家、班主都完全与角色合二为一,很自然,很带入。
特别要说的是马伊琍饰演的格格,马伊琍把皇家格格的大气演绎的淋漓尽致,把对润生的爱和爱而不得表演的深入人心,让我觉得那个爱戏懂戏的格格就该是那个样子的。
徽班进京是历史上的大事,50年后诞生了国粹京剧,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多少个戏班多少人付出的结果。
戏子,在那个时代代表着下九流,但借用格格说的一句话,别人贱看了你,你不能自己把自己看矮了。
在电影的最后,导演细数了从同光十三绝开始的京剧名家,四大须生、四小花旦,这些角儿用自己的毕生让人们爱上了京剧,让别人看得起了“戏子”。
人之贵贱,不在于身份,只在于自己。
整个电影风格很“传统”,画面精致,服饰走心,美中不足的就是有些地方的剧情转换略显生硬,可能是受限于时长限制吧,很喜欢这个题材,不过可能真的有些小众吧,小众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喜好本身就不是能强求的。
电影中,班主给润生的儿子起名长庚,影院里依稀2-3个人同声轻轻道出了程长庚三个字,值得会心一笑。
很喜欢,唯一感觉别扭的是背景乐选的略微现代了点,有点出戏,整体质感偏剧化,有种章回体小说的意思,但是整体下来连接的很好,很好看!
开头还敢喊一句“要全天下都是雅戏,那就没有男女之事,也没人生孩子了”,末了还是说老百姓喜不喜欢不重要,得看合不合圣上的心意啊……富大龙长得太阴鸷了,演旦角阴阳怪气的,月下练功那段不仅毫无美感还让人瘆得慌,当然如果本来就是要这效果我也没话讲
尴尬癌都犯了。这电影早该过时了吧?
是什么力量让人周六起了个大早舍近求远还花了80块坐在vip包厢忍受两小时古早风cctv8古井贡酒热播剧场剧情稀烂的杰克苏传奇电视电影?那是对富·驷·大龙老师爱得热烈深沉……
邹静之老师的剧本,徽班进京的故事,一段在历史的尘埃里逐渐在被边缘、遗忘的故事。因为它传统、规整,好像看起来有点“老”,可它老得珍贵。胡玫导演的镜头细腻唯美、故事处理的干脆利落。徽派的白墙灰瓦,京城的红墙飞檐,很美;一曲西厢曲未了,我叹你是知己,很美好。富大龙饰演的岳九,柔中带刚,其中岳九跪的那场戏,那种忍的分寸,魅力十足,那一刻没有富大龙,只有岳九。
五分全给九爷
题材和富大龙的表演加起来给1星。电影感严重缺失;故事推动莫名其妙;人物更是纸片化,总得看来陈导的《梅兰芳》都可爱了起来。
徽班进京的故事!服装美术都很漂亮,男主角如果再帅点就好了,有点硬梆梆的!
富大龙终于又演电影了,还是影帝一样的演技
太传统了 一板一眼讲故事 功底有余进步不足 富大龙出彩 马伊俐也有力 焦晃出来就几下 全程抢镜
电影节没抢到票 还好院线排片了 非常好看 优缺点也很明显 节奏和剪辑不太象电影 但演员们的表现都恰如其分 特别是富大龙和马伊琍 他俩的角色是不同的戏痴 九爷铮铮风骨 格格谆谆教导惜才 人贵在自知自尊 不轻贱自己 不怠慢他人 争的就是那样一口气 片尾曲犹为好听
“人生在世,就这此时此刻,比什么都金贵。”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是轻松的调侃,那是多少苦辣酸甜都融在里头了。台下给喝彩的,那是痴醉于表演的风光精彩,而挑着灯笼给送行的,那是敬佩背后数十年的苦功夫啊。马伊琍扮男装真好看,焦晃中气十足的发音和不怒自威的气场实在厉害,富大龙无愧于国宝演员,演得真太他妈的好了,看每一个表情动作真是令人沉浸折服……剧本不算差,就是整体不够紧凑,服化道布景布光均上佳,可镜头没能再古朴一些,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没有想象中的好,可能预设是经典了。搞不懂胡枚邹静之的组合制作的戏怎么这么乏善可陈,平庸无奇。
电影院看两小时电视剧
三星全给富大龙,演技真是进化境了
一般
想象以上,九爷绝对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那身段和眼神,为戏痴狂,献上了绝唱。。。润生的武生动作潇洒很帅,马伊琍虽然戏份不多但演技到位,胖子的角色很讨喜逗人一笑,小猫咪也很可爱。幼时曾最喜欢京剧,喜欢模仿着甩袖子,觉得那是最美不过的动作,随着长大渐渐淡忘,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在这50年后才形成了京剧,然而现在该国粹却被人们慢慢的淡忘,就像电影里说的,戏唱的好,那也得有听的出好坏的听众。。。国粹加油!
影像水平一般,拘泥于像电视剧一样叙事,没有像电影一样去舒展,但剧本确实好,故事的内容好,只一个凤格格就写得很厉害,媲美宫二,她男装听戏,两次都只是听,不以扮相来耍古灵精怪,到了真正出场戏她和汪润生见面,不是寻常格格和戏子的倾慕,仍旧是男装教润生演英雄的细节,不失威仪又专业。格格回京城时赠行头赠班指,给汪戴上时就四个字:好好唱戏。一直到京城再见时,对汪也只是说没想到你在大街上也能唱红,好看好听就该这样。那是从寺里出来,下台阶时汪扶了格格的手,是唯一的亲密接触,最后的诀别,她竟及时的制止了汪的表露心迹,在此时身份虽是他们的阻碍,也成为了他们珍贵感情的证明,她要他别看轻自己。而对二人之间的感情,不着爱字,不着情字,就只说,人生在世有此时此刻比什么都矜贵。自此两人再未相见,格格写的好,真情感真磊落
真的太像电视剧了。这本子肯定不是邹静之自己写的。
呵呵。怎么都这么喜欢强行加感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