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棒的电影,用很温情的手段,点亮了一个人的人生,却摧毁了一群人的梦想。
虽然片中的小团伙头目面目可憎,可最终在停车场遇见警察立刻蹲在地上默不作声的无奈还是让人心生不忍,最终在daniel家俯瞰巴黎的落地窗前嚎啕大哭更是把电影推向了高潮。
非法移民内部的混乱,暴力,黑暗,爱情,和无助,一览无遗。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男二号一样幸运,遇见爱自己的人将自己救离苦海,这部电影表象传达的男男版灰姑娘的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可取的。
在巴黎欢庆节日的爆竹声中,有些读出了快乐,可对有些人却是想要急切摆脱的噩梦。
仿佛那激烈的战火,在数年千万里路的逃亡后,一路追到了巴黎,再没有藏身之地。
所以可以想象,daniel的一个拥抱,是怎样温暖了小男二的心。
但在巴黎,不只有一个被战争摧残过的孩子,其他人呢,是不是也有一个明亮温暖的家,一个爱自己的人,一个温暖的怀抱?
影片中很妙的选择了黑人女孩作为小团伙住的宾馆的看门人。
同是移民的处境,一个非法和一个合法的区别, 很好的对称了各自的社会处境。
也因为彼此根源的共同性-移民,所以宾馆中才存在这样一个黑色地带,寄宿那些非法移民。
电影很讽刺的地方就在于,最终daniel以法国公民的身份领养了男二,以一个英雄的姿态。
但是法国这个国家, 却对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非法移民们紧紧的关上了大门。
以观看故事的角度出发,最后看到的是拯救男孩后的慌乱和一群弱势群体的不幸,不禁想他们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和命运,两人的故事又显得不那么主要了,男孩遇到了男人,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最后是整个群体的灾祸,不会评价电影手法什么专业的,只能说出一个普通观众的最终的想法。
看的boss哭泣听到他无助地骂声是,心里是同情的,导演的想法应该已经传达了吧
这个故事的情节虽然不快,但是非常紧凑如果一个男孩除了肉体,无法用其他来换取生活费,还叫不叫MB呢电影一开始就将人性的善与恶、人性的性欲与贪欲非常赤裸地摆在观众的面前可是接下来,情节一转男孩和大叔就用50欧元一次的性爱联系在一起进而一点一滴有了生活的感觉当大叔慢慢地尝试将男孩从东欧贫穷地区流浪汉团体中挽救出来时出现了一般商业电影都会出现的灾难情节手法老道地进行了收尾这部电影特别在于讲述故事的节奏好像别的电影都是按照节拍来讲故事而这部电影是用两个节拍之间的空隙,形成自己的节奏,来讲故事第二个特别就是镜头感里面欧洲味道很重如果去过欧洲,一定会被吸引住第三个特别就是台词的简约简约到让整部片子非常的干净甚至让人感觉自己平时在生活中讲了太多的话而真正地了解、爱情并不是依靠语言来强迫形成的第四个特别就是这部电影讲了欧洲文化中对人性的观点当爱情在比较大的年纪时,就不会那么浓郁反倒是人性的光芒越来越强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话来说电影中的大叔,谁不爱!
四星半!
四个篇章四个起伏移民和富人的冲突就像童话一样的相遇和结识没有太着重于强调深刻的社会问题而是在非法移民的背景下刻画缺乏安全感的男孩形象两个人的爱情平淡却富含张力而电影中着重叙述的小群体只是凭借利益关系维系的所谓的兄弟情其实就如塑料一般只不过是以多数强势一方压倒另一方而已“吊儿啷当”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用强硬的人际和手段霸凌弱者虚假、愚蠢而且自以为是
“章回体”电影,四个章节转换地干净利落,用场景以分别,切合题目。
两个小时下来,两位男主所形成的关系,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可以挖出厚度。
而从这段“老少恋”里牵扯出来的移民现状,好像已经从情绪里升华出来,以问题的形式展现。
导演对于混乱场面的掌握十分娴熟,室内抢劫的和宾馆的桥段,爆发出蓄意已久的张力,虽然人物微有扁平,东欧少年的依赖倒可以理解,大叔的转变似乎不具有说服力,但亮点不少,包括开头的俯视镜头,空旷的公寓,和混乱的抢劫以及宾馆里所发生的困囚和解救再次困囚,冷静克制的惊悚代入感很强。
最后收束的时候,是一个治愈的爱情故事,从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变成了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并且帮助你。
无意中发现这部电影,看完有种说不出的压抑和失落,却也有些许感动和温暖,剧情还是太平淡,叙事有点散,缺少高潮点,结局还是过于理想化,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想给五星,因为我自己也感同身受,更渴望有一天我也可以拥有那样纯粹而又珍贵的幸福!
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见色起意,性冲动是人类最本真的欲望,可是性欲背后埋藏的人类的爱和善才是维持一份真感情,获取幸福的最终王牌!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够有幸遇到那个让我心动为愿意疼爱我的暖男大叔,我愿意放下所有内心的防备,摒弃一切世俗的流言蜚语,后半生与他共看潮起潮落,共同见证人世浮沉,繁华落尽!
如果至始至终我也没有那份幸运,就让我一个人到老,为自己而活,虽然有时候我也无力地想哭,可是当我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那一刻开始,我的后半生的路就已经注定充满了艰难险阻!
这部电影很奇特,最原始的欲望开始,在黑色的危险陷阱中破土萌芽,在肉体的欲望中升华,在争执怀疑中重新寻找定位,在濒临死亡的绝境中回到亲人的简单温暖。
最让人称赞的部分是,台词出奇的少,画面干净,把很多时间交给演员去演绎,给观者留下很多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两个主演一个不惑之年成熟内敛,但内心依然想要找寻告别孤单的渴求;一个青春年少冲动简单,早年战争的动乱带给他的不安如影随形的折磨着他。
一个渴望安定的温暖,一个想要找人来照顾,于是他们就在不可能的情况之下,令人不解的相爱了。
——这样的爱,放在以前,我肯定会认为是天方夜谭,可现在对于已经而立的我而言,竟然有一丝的感动,因为这种不安和渴望,如影随形。
对于很多敏感的话题,比如移民,MB之类,并没有在道德上批判,而是告诉我们他们为何成为这样!
谁都有故事,可Ta的故事可信吗?
是真的吗?
除了Ta谁又真的知道吗?
换而言之,能找个人相信你说的故事,而你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么你是幸运的。
电影中有个细节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最后敢于直面这帮东欧gang的人竟然是一个黑人女子——一个可能在一个白人主导的社会中收到种族歧视的人,让人颇为值得玩味!
而哪句反复出现的“这是不对的!
”仿佛是一种控诉,对这个社会不公的不满,对战争摧残的不满,对寻求真爱的路上的不满,对这世界多数人不理解少数人世界的不满!
只不过,就算是不对的,又能如何呢?
还有这电影算是有个Happy Ending,只是现实的世界里未必也是如此。
唯一的不足就是影片太长了,第一篇章第二篇章中有很多部分可以压缩。
“什么让我们在一起”是法国电影《东方男孩》四个章节中第三章的标题。
《东方男孩》首先当然是一部爱情电影,讲述了法国中产阶级男人丹尼尔和东欧男孩马列克由肉体买卖关系发展到爱情关系并终于“在一起”的曲折过程。
但是因为两个主人公的国族身份,电影很明显还具有政治影射的层面,即对西欧和东欧、东欧内部、欧洲大陆各国族等等关系的梳理。
而标题《什么让我们在一起》这八字已然明确表达了编导罗宾•坎皮略对于欧洲大陆各国族“在一起”的诉求,并且显然也已经找到了实现这个统一梦的关键。
那么,关键是什么?
一、东方和世界虽然丹尼尔雇佣的保洁阿姨来自菲律宾,在第四章《霍特宾馆•地牢和龙》里也有很多黄皮肤的非法移民,但是根据剧情发展判断片名《东方男孩》的“东方”并不指向和法国隔着千山万水的远东。
罗宾•坎皮略在《东方男孩》里目力所及的世界仅限于欧洲大陆,他的东方因此仅指东欧。
《东方男孩》影片名称用“东方”起首,很难不让人猜想电影将着力于展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因文化差异造成丹尼尔和马列克交往的各种障碍和冲突。
虽然东欧和西欧之间的文化差异没有远东和法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大,但是小差异不等于无差异。
比如宗教信仰,即使都以基督教为主流,但法国主导的是天主教,而东欧主导的是东正教。
再比如法国是最古老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乌克兰等东欧国家在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才结束共产主义进入资本主义。
只是猜想终归只是猜想,电影根本没有涉及这些形而上意识形态的领域。
罗宾•坎皮略关注的是更为基本的吃穿住行、谈情说爱,而这些领域在法国人和东欧人之间是你有我有,并无二致。
马列克是来自车臣的乌克兰裔非法难民。
他和一帮来自俄罗斯、摩尔多瓦、土耳其斯坦、乌克兰的男孩们混迹在巴黎北站,以坑蒙拐骗为业,顺便也出卖青春肉体。
正是后一点让他勾搭上了中年大叔丹尼尔。
第一章《女王大街》除了勾搭的重头戏,罗宾•坎皮略用了更多的篇幅来描绘这群男孩们在车站晃晃悠悠的生活,他们喜欢吃全球化的快餐,还有一组镜头特别表现了他们得到一双耐克球鞋的兴奋。
第二章《我是人质》里,丹尼尔因为非法召妓所以被男孩们要挟,并入室洗劫了他的家。
在洗劫之前男孩们用丹尼尔的苹果电脑玩游戏,在客厅里伴着电子舞曲跳舞。
再之后进入第三章《什么让我们在一起》,马列克瞒着伙伴们和丹尼尔偷偷来往,丹尼尔提出每月的包养费但是马列克宁愿要一部苹果手机。
因为偶尔会留宿,马列克希望丹尼尔给遭劫的家再添一台电视机,第二天丹尼尔便扛回了一台三星电视机。
耐克、苹果、三星、快餐、电子游戏、电子舞曲,《东方男孩》里随处可见的都是这些西方的、现代的、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标签。
来自东方的马列克及其伙伴们热烈拥抱着这样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
没有人回头看一看自己出身地的文化传统,并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坚持传统。
除了马列克被同伙控制这一外界的障碍以及因此引发的冲突,丹尼尔与马列克之间唯一的差异和障碍便是语言。
第一次在北方车站勾搭,丹尼尔问马列克姓名,结果马列克用英语回答:“抱歉,我不会法语。
”后来法语的教学便成为他们一项爱情活动,“手”、“手指”、“手臂”、“肩膀”、“胸部”、“乳头”、“脖子”、“下巴”、“嘴”、“笑容”、“我的笑容”、“你的笑容”。
在罗宾•坎皮略的镜头下语言被搭建成一座沟通的桥梁,他让丹尼尔和马列克从身体跨向精神,他们带着“笑容”带着希望前行。
同样关于语言,希腊导演赛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永恒与一日》却恰恰与《东方男孩》相反,在该片中语言是向后退的。
老诗人亚历山大计划续写19世纪希腊民族诗人的一首长诗,他曾经向老年痴呆的母亲倾诉:“为何我一生都在漂泊?
为何当我难得有机会使用我的母语时我才有家的感觉?
当我仍能从寂静中寻回失落或遗忘的话语,我的脚步才会再次回荡家中?
”但是这个续写计划难以为继,除了因为他罹患绝症来日无多,更因为母语已经失落已经被遗忘。
所以在《永恒与一日》,语言是无望的。
诗歌失去了栖息的语言,亚历山大失去了他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的祖屋。
因为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祖屋被女儿女婿卖给开发商将拆除改建成公寓楼。
同样失去家的还有被亚历山大赎救的阿尔巴尼亚小男孩。
小男孩跟随老乡塞林逃离被战火摧毁的家乡,在希腊短暂停留,却不想落入了人贩子的魔掌。
小男孩得救了,塞林却在意外中丧生。
葬礼上,小男孩吟唱着一首挽歌:“哦,塞林!
海洋如此辽阔,你将前往何方?
我们将前往何方?
就算有险峰山涧、警察军人,我们也从未退宿。
如今我面对无尽海洋。
夜晚我见到母亲,悲伤伫立门口。
那是圣诞夜,山峰覆雪,铃声响亮。
但愿能听你畅谈那些港口,马赛、那不勒斯,和那辽阔的世界。
哦,塞林!
说说这个世界!
哦,塞林!
说吧!
”亚历山大失去了家,小男孩失去了家乡,亚历山大跟小男孩告别:“你将踏上旅程,走遍港口,走遍世界。
”世界很大,何方是家?
而马列克幸运地在丹尼尔这里找到了家。
有一场两人在超市购物的戏,推着购物车冲着镜头走来,马列克坦诚他的真名是罗斯兰,在车臣战争中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
但就在这场戏里罗宾•坎皮略却意外插入了一个丹尼尔家的空镜头,镜头沿着房间走廊往里推。
之后再次切回超市。
为什么要插入这个空镜头?
这并不是平行蒙太奇,因为在房间里没有另一个情节发生。
但细思下来却会发现这是罗宾•坎皮略的神来一笔,它隐隐约约表现出在马列克心里丹尼尔的家已经代替了他失去的家。
当然最后丹尼尔帮马列克摆脱了团伙的控制,并通过法律程序收养马列克为儿子,正式成为一家人。
如果说赛奥•安哲罗普洛斯对世界对人生是悲观的,他的视角是回望的;那么,罗宾•坎皮略在《东方男孩》里对爱情对人生对世界肯定是乐观的,他注重的是当下和未来。
无论曾经的东欧和西欧是否属于两个阵营,终究属于同一个欧洲。
二、男孩和男孩们《东方男孩》的英文名是Eastern Boys。
Boys是复数,确切的中译名应该是《东方男孩们》,除了马列克,还包括他的同伙。
男孩们的团伙结构明显取自现实。
大BOSS控制着所有成员的身份证和护照,所以马列克不能随意脱离团伙,一如苏联在解体之前对东欧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控制。
即使苏联已经解体多年,俄罗斯依然对东欧各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2014年春乌克兰的内战便是向西方(欧美)转还是向东方(俄罗斯)靠拢的分歧所致。
关于这三方,罗宾•坎皮略在电影中设计了一个别具深意的意象,当丹尼尔决定要马列克脱离团伙的时候,窗外刚好飞过三架军用飞机,而且这个军用飞机的意象连续出现了三次。
紧接着的故事便是丹尼尔前往霍特宾馆拯救被大BOSS囚禁的马列克。
所以那三架军用飞机绝对不是拍摄时偶然飞过窗外,它们预示的是一场战争,是丹尼尔、马列克和大BOSS三人之间的战争,在象征意义上则指向西欧、东欧和俄罗斯。
当然,现实远比电影复杂,至今乌克兰内部还存在亲西方还是亲东方的分歧,而电影在第三章结束时马列克就已经完全与丹尼尔结成了同盟。
罗宾•坎皮略通过五场床戏一步一步完成了这个结盟的过程。
第一场,马列克主动送上门希望完成在北方车站协议的买卖。
马列克在床上全程背对着丹尼尔,完事后他接过五十欧元便一声不吭地离开。
第二场,马列克又主动送上门,不过这一次他在床上和丹尼尔面对着面,甚至双臂环上了丹尼尔的脖子。
完事后也没有立即离开,却怡然地拉上被子睡了一觉。
之后更是自己去厨房找了吃食。
第三场,这一次是在上床之前进食,而且是两个人一起。
事毕后则是两个人在床上教学法语的那段情节,语言随着指尖在两个人之间流淌。
可惜这场床戏的收场并不愉快,丹尼尔希望马列克做一个艾滋的检查,马列克觉得受了侮辱愤而离去。
而丹尼尔也抱怨马列克为什么“从不在这过夜?
”第四场,马列克开门见山告诉丹尼尔当天可以留下过夜。
然后两个人慢慢吃饭洗漱。
上一场的吃饭是隔着窗玻璃拍摄的一个短镜头,没有声音。
这一场的吃饭是一组镜头,丹尼尔忍不住想要抚摸马列克,马列克傲娇地拒绝了:“吃东西的时候不动手动脚。
”在床上丹尼尔情难自禁地颂扬马列克的美,一寸一寸亲吻他的身体。
马列克幸福地微笑。
在第五场床戏之前是那场重要的超市购物戏,马列克跟丹尼尔坦诚他被战争摧毁的家世。
被震惊了的丹尼尔回家后一直沉默无言,当晚甚至拒绝了马列克主动的求欢。
这最后一场床戏以失败告终。
上床之前面对沉默的丹尼尔,马列克曾经爆发。
马列克:“为什么不相信我?
我说的是事实。
”丹尼尔:“冷静点,马列克。
我相信你。
”马列克:“罗斯兰!
”丹尼尔:“罗斯兰。
是的……”马列克:“你甚至不相信我叫罗斯兰。
”丹尼尔:“我需要时间适应。
改变称呼并不那么容易。
”马列克:“如果你不相信我叫罗斯兰,那你根本不会相信我的一切。
这不对。
我的名字,你不在意。
我的家庭,你不在意。
炸弹、战争,你不在意。
这些都是真的。
我没开玩笑。
用法语怎么说‘信任’?
”丹尼尔:“信任。
”马列克:“我信任你。
”丹尼尔:“你信任我。
”马列克:“而你呢?
你不信任我。
”其实丹尼尔不是不信任马列克。
他用之后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他的信任。
他不再和马列克上床,继而为马列克将书房改造成另一间卧室,因为“我不想再和你做生意。
” 并且希望马列克能找一份正当工作,因为只有等某天马列克独立了强大了而不只是一个战争遗孤,两个人才能摆脱买卖的剥削关系,才能在平等的前提下发展一段真正的感情关系。
五场床戏两个人,是一个循序渐进关系慢慢改变的过程,马列克从开始的冷漠抗拒到主动示好,而丹尼尔则是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热情洋溢,进而跨入一个实际性的阶段,为马列克也为两个人的未来做长远规划。
他们将彼此的未来托付给对方。
三、信任安德烈•德尔沃是比利时著名导演,而比利时是法语区和德语区交汇的地方,鉴于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可能的冲突他曾经发表如下观点:“仅仅让多种语言共存,让多种文化自我在一个空间中共存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考虑文化的‘交流’如何建立,如何激发,又如何完善地将‘自我认同’的概念干净地还予人。
” ①虽然《东方男孩》放弃了东欧和西欧在文化层面的差异和冲突,着重于政治对人造成的阻隔,但把德尔沃句子里的文化替换成“人”、“国家”、“民族”却可以十分妥帖地表达罗宾•坎皮略关于欧洲大陆统一的梦想。
丹尼尔和马列克在电影里如何建立,如何激发,又如何完善地将“自我认同”的概念干净地还予对方,就是西欧和东欧就是整个欧洲大陆国族之间如何建立,如何激发,又如何完善地将“自我认同”的概念干净地还予对方。
电影完成了目标;现实,任重道远。
建立、激发、完善的关键是什么?
“在一起”的关键是什么?
正是马列克所要求的那个“信任”。
参考书目:①弗雷德里克•索谢:《安德烈•德尔沃:欧洲电影备忘录》,第3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说实话,我觉得这部电影全程都给我一种比较糟糕的观看体验,真的很想只给两星,前面戏份真的很拖沓,大叔的一系列反应和中途有些地方都莫名其妙不合逻辑。
也许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糟糕,只是之前我看了一部同类型的《野性》,一部豆瓣评分并没有《东方男孩》高的电影,但是相比之下,《野性》却给我全程良好的观看体验,同样也是站街男妓,同样也是大叔爱上了男妓,帮助男妓回归生活,但是《野性》就能做到虽然高于生活但不脱离生活的感觉。
野性里面大叔很爱男主,东方男孩里大叔也很爱男主,但是东方男孩的大叔在经历了那么一次被洗劫的经历后还能那么为男主付出,抱歉,我知道是电影,但我还是不能接受,而野性里面大叔也为男妓付出了一切,但是就是很自然,很不突兀。
而且野性最后也没有把爱上的人认做"儿子"来结尾。
如何评价一部电影是好的电影,就是这部电影总归要给人带点什么吧。
博得观众哈哈一笑,还是给人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内心上的深思,抑或是宣扬某些理念,让某些观念和思想深入人心。
《东方男孩》带来的有二,一是感官上包括心理上的冲击。
电影中的配乐一直是中提琴(我猜的)的不断反复,男主自始至终的愁眉紧锁的面容,让我的心一直在揪着,直到最后听完律师的解说,内心才稍稍有些宽慰。
如果有哪部电影让你揪着心看完了,让你内心思绪复杂的看完了,那么这电影至少成功了一半,从我的角度来看就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不至于说电影无聊到无法抓住观众的内心,平淡到最后昏昏欲睡。
其次,就是这电影反应了很强的社会问题。
巴黎的社会治安状况在电影中表现的堪忧,中产阶级的男主有颗处事不惊的心和机智的头脑才能最后领养这个干儿子。
小小的一部感情片,却能牵扯出很多社会问题,令人深思。
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信任,当然这种近乎父亲的关爱只有生活阅历足够的人才能给得了。
电影缓慢的镜头,描画出了一个很有文艺范又很有情调的房间,冷色系的装潢显示出了独到的品位。
这样的品味并非是有钱就能拥有的,还有曾经挂在墙上的铁丝网一般的装饰品,看得出来导演的确独具匠心。
窗外的温馨风光导演给了许多不同时段的镜头来表现这一片美景。
但就这样一座温馨的居所最后还是一场空,虽然空但留有真情在。
都说喜剧是以婚礼结尾,这片子最后没有缔结民事关系,而是想确认领养关系,看样子这不是喜剧,但很难说这不是更好的一种结局。
坎皮略的“社会与爱”主题,大环境与个体感情诉求的冲撞对比,克制的镜头下暗潮汹涌,冷峻的色调中爱意盎然。一场堪称惊悚的打劫戏看得人紧张咋舌,又把主要角色的轮廓都描绘清楚了。特别喜欢开场俯拍镜头。
情感是眼缘、是了解、是包容、是接纳,是最自然的一种人性融合!
有了怜爱之心 就栽了
几乎是今年看过最好电影。导演不愧是编剧出身,成功平衡了爱上妓女(男)的俗套爱情戏和令人紧张的"动作"悬疑戏。之前上课的老师是本片场记,曾把"轰趴"那场戏的剧本和素材给我们看过,当时就印象很深。摄影方面,一直选择日暮时刻营造了令人难忘的氛围。
大叔太加分了,超爱。
叔控福利
毫无萌点,情节也不咋地
很流畅,平静中蕴含深情。我们都处于阴沟里,但其中一些人会仰望星空。
不痛不痒的
剧本是很大的亮点,四个章节各有风格却又统一,开场俯拍的纪录片式镜头,第二场迷幻下又隐藏不安的情绪,第三场温暖生活化的感情戏,第四场克制的惊悚。简单触及法国的移民社会问题,最后被性关系向父爱突变的孤独中产阶级拯救。影片的制作和年轻男主角的演技稍差。多金又会照顾人还教法语的大叔哪里找
not my type
3.5。前40分钟值五星,之后就朝着平庸走到了底。
典型欧洲文艺片的节奏。同性恋只是切入点,主要还是凸显社会矛盾。非法移民是这种体制不可避免的话题,暴力也是法国永恒的主题。只是最后这个结局太惊悚太震撼太出人意表了!接受无力。。。
爸爸真的变成了爸爸
結尾看到男孩光明正大地走在陽光下,心裡還是起了一點溫暖的波瀾
真心没啥印象了。。
竟然是分段式的电影,不过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探讨了非法移民问题,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总的来说这有纪录片的感觉。
5,这是在干嘛?开头入室抢劫那段我血压就飙高了。怕被人家告猥亵儿童?笑死,一个正统本国公民哪里沦落到用怕一群见光死的非法移民去造谣诽谤?至于后面欲望转大爱,救大命,除了衬托出大叔多金忠诚又慈悲外,我真没看出这个男孩有哪里配得上这般天赐福分--靠编剧的金手指吗?全片看完,除了郁闷就是疑惑,不是我看不懂你这片想挖的深度,是你人物关系都没塑造好就别上价值观行吗?气愤!
觉得一般却反复看了几遍的电影
Unreal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