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试映场现场
见面会赠品個人評分:7.5/10原本应该在9、10月份尝鲜的试映在特殊原因下突然撤档改期延迟了两三个月,虽然比正式上映要提早,但是还是有点人走茶凉的不尽兴。
因为不想被剧透所以一直只是关注豆瓣的评分,但从接近8分一直跌至6.8也是让我有点存疑,但毕竟是部上了东京电影节的作品,应该不会太差。
也的确如此,看完正片后我能理解试映观众打分逐步变低的原因,但是在此也必须正名下这部片可看之处还是不少的——相比大部分国产作品而言。
1、关于故事背景。
关于故事出处,豆瓣友邻也在最热门的那篇影评里有很具体的讲述,甚至如果有细看的话,其案件故事的精彩程度不亚于电影。
不过在现场映后交流会中,导演倒是有点不想过多讨论这个历史事件的意思,没记错的话导演原话大概是“那个案件是那个案件,这个故事是这个故事”。
大概还是想观众把焦点放在电影本身吧,毕竟导演还是通过电影在这个案件中融入了一些个人风格,从而让一个本来比较耸人听闻的故事混入了一些诙谐色调以及黑色幽默。
不可否认故事的一些地方的确很有《杀人回忆》的格调影子,但是因此就判定了电影就是“模仿”我觉得是不是也有点不太公平,纵观电影史近百年来大大小小的电影题材以及套路都基本被拍透,你很难寄望日后的电影每一部都能保持完全创新独立性(指的是完完全全),难免会有这里和那里的相似熟悉感,而我们作为观众其实可以更加关注电影在此之外有什么惊喜。
2、关于片名。
关于片名,《东北偏北》。
其实这个问题导演说基本每场试映会都有观众问道:这片子跟希区柯克的经典作《西北偏北》有什么关系,是致敬还是噱头?
导演现场的解释也显得有点无奈与无力:他承认片名的确有受《西北偏北》片名的启发,但故事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且最开始电影不打算叫这个名,片子开机时本来打算叫《捉鬼记》,但广电局过审时要求不能出现“鬼”这些字样,于是提议导演给鬼子打上双引号,导演拒绝了。
后来这电影在拍摄时一直处于有剧本没片名的状态,直到导演迷茫了好一阵,终于有一晚心血来潮决定将拍摄地也就是东北上甘岭这个在东北北部的地方作为片名,同时也取巧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多少能更加吸引些观众吧,我倒觉着无可厚非。
3、关于结局。
电影的结局采取了一个比较调皮的玩法——在凶手逃到铁路另一边的田地后先黑屏,然后下一幕就是连场记拿着场记牌的片段都不删就接着开始,然后找到凶手。
导演说这部电影进行过删减和补充,而删减片和加拍段则先不打算透露,后来我忍不住在现场将自己对加拍片段的猜测与理由分享了出来,导演才不得已说了其实删减的其中一段重要片段是凶手最后再对面田地上当场阉割了自己,而并非完全是我想的那样。
不过比较好玩的是,导演对于我提出的观点和猜测也是觉得很有趣与有想法,而我的猜测与观点则是(注意这仅是我的观点,导演证实我的猜测并非他们的用意):为了过审(弘扬主旋律),凶手最后必须抓到,不能让这案件成为个坏人没抓到的悬案(其实这也是本片跟《杀人回忆》的区别,不能论两者谁更有深度,但个人觉得耐人寻味的结局总是会更意犹未尽一些),因此结尾必须加拍一个凶手被抓住的版本结局,因此就有了黑屏后特地为过审而“准备”的结尾;但是其实从场记拿着场记牌的这个动作开始,我就是理解为电影正片在此之前已结束,这之后你可以理解为另一个结局,也可以理解为花絮,但是导演所表达的,在场记牌出现前已经表达完了,要过审嘛,那我特地给你补拍一个,但是电影在哪里已经结束了,场记牌仿佛就是个暗示的标志。
当然,导演假如不是为了不得罪广电而否认了我的想法,那则说明是我的想法和理解跑偏了,但就我对结局的理解与感受,我还真觉得我的这种理解仿佛更说得通。
4、关于东北。
最后说说电影所呈现的东北。
由于今年年底我即将跑去东北旅游,所以在我想象中的东北是个到处是积雪长年处于深冬的冰雪天地,显然跟电影所呈现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大概夏秋季节的东北有所区别,不过得益于影片的出色摄影,电影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外还将非雪季的东北很原生态地呈现了给我们,没雪的东北感觉更像是中原的村落,这也许也是让我对东北的印象的一种补充吧。
看《东北偏北》之前,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只依稀记得在去年金马奖的提名名单里见过它。
看了十来分钟,才发现这部片竟然是奔着中国版《杀人的回忆》做的。
开场的历史时间点、公安在犯罪现场取证被围观群众干扰,已经让人闻到《杀人的回忆》的味道。
等到强奸、抓捕这些桥段出现,自然可以确认。
即便是不熟悉韩国电影的观众,可能也听说或看过《杀人的回忆》。
这部韩国名导奉俊昊2003年的作品,以一桩奸杀悬案为切入点,把类型片和历史表达成功结合,既卖座又有深度,是韩国电影的杰作,放眼全世界类型片领域也属尖货。
《东北偏北》以这样一部电影为标杆,等于对自己也提出了高要求。
平心而论,虽然整体水准无法比肩《杀人的回忆》,但《东北偏北》是试图将之本土化的一次出色努力,并且做出了自己的味道。
《杀人的回忆》是奸杀案,《东北偏北》变成入户强奸;《杀人的回忆》警力不足是因为警察忙着镇压民主运动,《东北偏北》则是文革刚结束,公安忙着平反。
从影像和表演上来说,《东北偏北》也对得起自己的企图心。
它的摄影优于一般华语片,提名金马最佳摄影奖即是明证。
导演张秉坚是学美术出身的画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78班,跟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第五代”同届,其实是一位“老导演”,但他此前主攻当代艺术,只拍过两部剧情长片、一部纪录长片。
《东北偏北》的影像品质,想必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
至于演员,《杀人的回忆》是双雄主角,《东北偏北》则是男主角(和宋康昊一样是胖子)VS老太太——80多岁的李滨在片中全无老态,2011年她凭《玩酷青春》获得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配角,表演功力早已广为人知。
不过,这片子最有趣的还是结尾。
在看似正常、凶手在逃脱过程中被发现的结局前,《东北偏北》加插了片场打板的镜头和“第N场(我忘了N是几)第3次”的报板画外音;而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是打板,导演在画外说:停,吃饭。
明眼人当然看得出,这电影原本的结尾,就是凶手再次逃脱、逍遥法外。
但电影审查和资本压力,可能都不允许这样的结尾。
导演的小玩笑,不但带着对“修改结尾”这件事的幽默戏谑,还创造出新的解读可能:真凶在虚构的电影里才会被抓,真实生活里的凶手,早已扬长而去。
这种解读甚至可以指向那段历史,“吃饭”更可视为对歌舞升平的当下的指涉。
这真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内地电影结尾。
唯一的不满足,是这结尾又让人想起别的电影:阿巴斯,《樱桃的滋味》。
但,那又何妨?
据说是搞笑片才下载的,没想到才看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太晃了,镜头又切的碎,看久了还头晕想吐,这样子还怎么看的下去,老老实实的讲故事,不要玩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行吗,最近看了两部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和幻影车神,人家在打斗的场景中不但不晃镜头,还经常给慢镜头,反而把打斗的激烈更好的体现出来,中国现在的电影都是好的不学学坏的,评价低了就怪观众不懂欣赏文艺片
寒假把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翻了出来,周三收到first青影展微信平台的推送,说有一部片子叫《东北偏北》,就顺便来看看。
正题。
东北的林场和农田、贯穿村庄和影片的铁轨和火车很像《杀人回忆》中的环境。
片中李占山队长的前列腺问题让我想起了《疯狂的石头》中的郭涛。
类似《西北偏北》的片名告诉观众这是一部有些悬疑元素的影片。
看完电影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主题有犯罪、悬疑、喜剧、人性、文g(这样的排序并不代表各种主题在影片中的主次)。
如果说本片的主题是犯罪,在这里类比一下《杀人回忆》。
两部影片对犯罪行为及现场的呈现比较含蓄,但《杀人回忆》呈现出来的犯罪现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让观众明白案件的恶劣,手脚被缚遭受残暴性侵的女尸足够将观众的心提到嗓子眼。
而本片中案件的定性和受害人的反应并没有类似的作用,先是案件定性由流氓变成强奸,对于犯罪现场的呈现只有小翠和彩凤两个角度,其中小翠的段落到了跳河之后就再没交代,而彩凤回了娘家之后又毫无征兆地出现并且几乎看不出犯罪留下的伤害,这样的处理显然削弱了观众对犯罪题材的注意,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如果说本片主题是悬疑,明快画面、光线以及前前后后大量轻松谐谑的配乐和对白恰恰将观众的情绪引导向了相反的方向;如果说本片定位为喜剧片,我觉得还算比较贴切,只是几个承担着搞笑任务的情节点的逻辑与对白有点生硬;至于人性和文g,本片只是打了擦边球,片中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文g结束后的口号、语录还是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人性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对情节的推动都没有太大作用。
然后片尾曲用了流行歌手汪峰的《东北偏北》,真的感觉不到和上述哪个主题有应和。
虽然说一部影片可以有多种主题上的定位,但本片导演貌似没有把上述若干主题表达清楚,片子是不错,看得出导演很卖力,只是差了点火候。
几个槽点除了以罪犯身份出场之外,嫌疑人出场只有一个兽医蹲在地上收拾医疗器械的镜头,不超过两秒,结尾告诉大家,罪犯就是他。
没有铺垫,真的很唐突;罪犯最后面对被控制住的李队长,第一反应不是跑,而是交代自己的犯罪动机和家庭背景,等警笛响了才跑,呵呵;猪倌儿蔡教练的设定有点奇怪,在侦破案件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她的作用甚至比李队长的作用都大;李队长的前列腺问题貌似和情节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难道是为了突出罪犯的精力旺盛?
罪犯供述自己是被母亲管的太严了,初恋姑娘上了别人的床,所以才触犯了犯罪行为。
事实上,从大多数案例看来,恰恰相反,被父母一方严格约束的孩子更多发生的是伤害性犯罪行为,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最后成长为他们自己的父母,要求的是外人对本人的绝对服从,当遭遇反抗的时候,遭遇挫折的时候,心理的愤懑和抑郁会最大限度释放,通常表现为连环杀人、分尸,本片中的连环强奸实在是……并且这样的孩子不太可能将半拉瓜凶狠地按在地上加以恶狠狠的威胁(“狼都怕我!
”呵呵了,你那个大褂和针头,也就吓唬吓唬家畜了),更多的遭受父母过分严格要求的孩子表现出来最多和半拉瓜一样胆小懦弱,在夜里面对女性可能很吓人,但是在白天他一定是个胆小鬼。
本片取材于北京“双桥老流氓”案,案中的罪犯恰恰就是一个懦弱猥琐胆小的家伙,谁都认为他跟连环强奸不可能有关系。
而触犯他犯罪的动因并不是怕老妈,而是怕老婆。
因为在家里受老婆欺负,所以晚上要去欺负别人家的老婆。
因为他遭受的压迫来自于并不那么权威的配偶,所以他的犯罪心理外化的结果更多的是侵犯性犯罪,比如强奸、偷盗。
强奸犯、盗窃犯和杀人犯之间气场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片中的兽医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现实中的“北京双桥老流氓”比电影呈现的要精彩太多了,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遗憾。
最后,不管导演是否有意借鉴了《杀人回忆》的叙事手法,本片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说了那么多都是批评的,我也夸两句。
敢于借鉴《杀人回忆》的叙事手段,实在令人敬佩;画面风格很讨人喜欢,把东北林场、村庄、田野拍的很接地气;摄影很棒,镜头衔接让人看起来很自然;罪犯从水缸里出来侵犯彩凤的段落拍得很漂亮,真的很有悬疑的感觉;那个年代大家对“抓流氓”的热衷还是很令我们这代人“感动”的;片尾两个打板接罪犯落网的段落处理的很轻巧。
希望导演再接再厉吧!
本片摄影就令人眼前一亮,不愧为提名金马最佳摄影奖的影片。
把东北小乡村拍的相当唯美浪漫。
开头的公安进村,后面的小翠出嫁,还有最后队长去抓老流氓时候单车经过一片金色的原野,那风光都令人神往。
作为东京电影节的入围影片,导演在影像风格化和叙事上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这对于一直被商业大片包围的国产艺术类型片来说更显得难能可贵。
因为在敏感年代发生的敏感事件。
结尾还是以老流氓被抓这一正义战胜邪恶收场。
但依然能看到导演的坚持。
在老流氓随着远去的列车消失后,大银幕黑屏,导演画外音出现,然后是片场打板的镜头和报板画外音。
熟悉片场拍摄工作的朋友很容易就看出这是剧组常见的补拍的场景。
导演用一种戏中戏的手法,算是把双结局都呈现在观众面前。
即保留了对艺术的坚持,又避免了资方压力和审查压力给出了“光明”的“结局”让我们能在院线看到这部相当风格化的类型片。
也算难能可贵了。
据说《东北偏北》的故事灵感来源于真实的案件,那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双桥老流氓”案。
看过相关案件资料,发现真实案件比电影来得更为曲折离奇,也更具有荒诞农村犯罪的意味。
影片从开始到中段,情节比较紧凑,虽然讲的是犯罪,但颇有几分黑色幽默的意思。
然而到了后段,就显得平淡无奇,有些事件和情绪没有好好的渲染和发挥,草草了事,比如小翠的结局。
没有刑侦知识的公安队长,劳改下放的老教授,这样一对破案搭档,可谓“秀才遇到兵”,他们在破案当中不断产生的碰撞、磨合,本指望会有新鲜而妙趣横生的种种情节,但是似乎都过于轻描淡写,流于一般。
罪犯最终落网的结局,显得有些敷衍仓促,甚至于他的犯罪动机,也没什么说服力,让人不太理解。
不过摄影挺出色的,影片是在东北的一个林场拍摄,天空、林海、草甸,秋天的昏黄萧瑟,冬天的茫茫雪白,挺美的。
进入12月以来看的国产片中,最喜欢这部《东北偏北》,甚至超过的《师父》,一部很特别的电影,有点复古的80年代侦破题材,有点朴实的东北往事,在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中,演绎了一宗跌宕起伏的抓流氓的故事。
且不说厚重的思想探讨,就风格和叙事所体现,都足够精准。
《东北偏北》的故事背景放在文革之后,人们还处于小心翼翼的阶段,但已经有了张扬个性的苗头,这样一个妙微的时代的背景,让这个抓流氓的故事具有了深度,张秉坚导演很正确的并没有急于展现时代的症结,而是扎扎实实的做足了讲故事的功课,从性侵案接连发生这一悬念着手,一步一步展开粗中有细的李脚印队长和有学问的中医教授老太太联手破案的剧情,引出了一连串的闹剧。
剧情非常紧凑,旁枝末节很多但处理的干净利落,大老粗队长通过看脚印,明查暗访,大致摸清了罪犯的身份和习性,老太太通过科学和缜密的推断出罪犯的犯罪心理,从而给抓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可是真正落实的抓捕上,却是一次次的落空,无论雨夜的大追捕,还是集群众力量的围猎,最后都无功而访,就像那部著名的韩国犯罪片《杀人回忆》,神秘的流氓一次又一次与警察擦肩而过。
围绕“性”这个敏感的元素,影片不夸大不回避,无论对罪犯的动机,还是包括李队长、偷窥犯,以及蔡老太,小翠、春苗、彩凤等女性角色,对这些角色都有深入细致的性心理描写,而且该隐晦的隐晦,该直白的真白,这是本片的可爱之处。
犯罪题材一直都是营养丰富的温床,这里面有暴力、情色、阴暗、扭曲、欲望等等恶之花,总有优秀电影能从中饮,得出雅俗共赏的果实,例如那个让王保强入行的《盲井》,令曹保平成名的《光荣的愤怒》,还有看过了都说好的《白日焰火》,今年有《心迷宫》《十二公民》《烈日灼心》,一部比一部带劲,给乏善可陈的银幕带来了更多野性的力量。
和以上提到的这些电影不大一样,《东北偏北》的故事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质感,这场闹剧里有很多黑色的、讽刺的、幽默的桥段,使其全程都没有尿点,一点一点不知不觉的把观众进入了一个悬念的迷宫,为了谜底而挠头,一边欢乐,一边开脑,这个叙事技巧非常高明,远胜过那些只会用不合逻辑的剧情制造阴暗氛围的类型模版片。
在那个朴素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抑,以及生理和心理双重的“营养”不良,李占山和对象的屡次好事不成,肾不行,嘴还硬,不喝老太太的药酒,却偷偷藏起一把淫羊藿,种猪的壮阳大餐,巧审偷窥狂的趣味,都深入生活,非常鲜活,再例如彩凤在做诱饵的过程中竟有了快意,小翠被退婚后跳了河,这都是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和生理上的缺失相比,他们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粮食,还好,在几年之后,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东北也不再封闭,蔡老太在海边遇到了新一代的少年,认识了“耐克”,她在海边似乎在沉思,将来,会不会有人怀念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
一直很喜欢推理题材,欧美、日本以及国内的推理小说看了许多。
电影中也素来偏好希区柯克,于是当看到《东北偏北》的片名之后,以为是一部致敬《西北偏北》的悬疑片,查了资料之后发现这是一部非传统的颇有趣味的片子。
影片的主演班赞是我在《十二公民》注意到的,虽然戏份不多,却也令人印象深刻。
他饰演的公安队长李占山,只会看脚印找线索,却始终被“老流氓”甩得远远。
本片的时间背景很巧妙,放在了文革结束(好像是1979年)东北的一个小镇上,相对与世隔绝的氛围,朴实的民风,让故事的发展合理起来。
(不然这样的警察过不了审查)老戏骨李滨老师饰演的老教授蔡滨十分出彩,将文革期间遭到打击却不绝望,将知识带给小镇,将心留在小镇的老教授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
用中医知识破案也有趣的很。
看这部电影一定不能当作侦探电影来看,因为追捕老流氓的公安队长实在蠢萌的可爱,虽然很尽职尽责,偶尔也有灵光一闪,但整体还是不适合做一名侦探。
剧透会极大影响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下面就谈谈这部电影几处吸引我的亮点,说说为什么这部电影值得看。
首先是画面,最近看的几部电影画面都极美,《东北脸呗》的很多场景拿出来都可以当作壁纸,可以说赏心悦目。
摄影也可圈可点,看后才想起这部电影提名了金马奖最佳摄影。
其次是配乐,这电影的配乐令我印象深刻,影片出现了多次追捕,仔细分辨会发现每一次的追捕配乐都不一样,这也就给每次追捕带来了不同,增添了几分趣味,特别是其中一次追捕配上了大喇叭喊着的诸如“革命是一个阶级用暴力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文革口号时,其效果令人捧腹。
再次,片中笑料频出,如果对思考主题,感受导演意图不感兴趣,单纯当作喜剧片休闲一下也是不错的。
而嬉笑之余,想想影片背后也蛮有意思。
关于影片的最后,影片结束的时候导演的一句“停,吃饭”实在有趣。
结尾为了通过审查作出了一定的妥协,而这一句画外音,让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变的模糊,也让影片余韵悠长了许多,聪明至极。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看过之后没两天就得到消息影片因为“技术原因”档期推迟,等新版上了看看删去了多少,再写篇有剧透的影片主题分析的文吧)总体给三星到三星半之间。
全片完全根据作家萨苏的那篇文章:文革时期双桥老流氓案件抄袭的。
几乎原搬作者手稿,编剧和导演都没什么太大创意,草草了事,忽悠没看过萨苏文章的盆友们。
比萨苏文章写的内容差远了。
创作内涵比较丢人,没诚意。
去看看《京城十案》萨苏的文章,你懂的……浪费了原本好好的悬疑故事,唉。
电影创造者的悲哀…………
《东北偏北》,因为我是东北人,看到电影里的东北就感觉非常亲切。
这是一个讲述文革结束后一场抓流氓的荒唐事。
本来以为会是喜剧,其实是黑色幽默,但总是要用文艺的手法来拍就真觉得没意思了,市场不会关注太多,观众也不会喜欢。
片中唯一的亮点在它的结局方式,观众会觉得耳目一新。
总之,爱看不看。
摄影非常好,但是剧情差了点意思,悬疑度不够,轻松搞笑程度也不够,确实有点杀人回忆的感觉,结尾很有意思,双结局糊弄广电,5分
不闷,细节上可以更讲究,两个结尾各有各的妙
真是一部政治上严谨,细节上又不失幽默的农村刑侦剧。 可惜为了衬托老太,胖队长智商在发动民兵那段断崖式下跌,让最后高光破案有点失真。 东北偏北,杀人回忆,导演玩的很high。
就是,太一般了……
节奏拖沓,剧情奇怪,莫名其妙
乡村风光荒诞欢乐喜剧片
片子借鉴<<杀人的回忆>>,虽有不足但挑战经典勇气可嘉。
摄像真不错 算烂尾了 就真实案件来讲改变的不好
剧情设定不错,就是处理的拖沓了,节奏控制不好,给强奸犯加一段成长回忆叙述是为了讽刺什么?有些多余
事件原型很好,拍得真心一般
客观上制作+意图可给两星,但在影院里看得我那叫一个坐立难安啊,只想它赶紧结束,这种观影体验也是罕见。类型杂糅的乱七八糟,各种节奏紊乱(剧情、剧本、表演、剪辑)。想要的太多,适得其反。
还算不错
为这个结局加分……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闹哄哄的文革性冲冲的人,阳光灿烂的日子,举国抓流氓,毛主席保佑吃饱饭的人民。李滨、吕中、金雅琴…岁月增戏人增寿
头一次看完一部片子产生想把导演脑袋削放屁看看里面有多少大便的冲动,但能有点人文关怀和自觉就不能把一个如此的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单纯地处理成一个毫无内涵和反思的闹剧,你他妈处理成歌颂公安无敌的洗脑片也行啊。导演拿抓捕强奸妇女犯的过程取乐,这他妈是能够取乐的事情吗?这他妈导演脑子里得有多少大便啊?让观众跟着他一起嗨皮?南朝鲜的杀人回忆就是部不咋地的被过度吹嘘的电影,但是人家主创还他妈起码有点人文自觉,你妈的你给搞成一部喜剧,最后还来个间离效果这种贼几把low的处理把前面的本来就稀释的剧情彻底解体殆尽了。可以说是傻逼中的傻逼了,真几把无语,光腚总局能让这样的电影上映也是傻逼了。这些主创已经没有一点羞耻心了。
确实有几分《杀人回忆》的样子,摄影很不错,但到最后答案解开的时候泄了气,差了点意思。PS:第二个结局用打板很有意思,但其实可以做的更好,比如像《智取威虎山》那样。
不到五个人,基本上算包场看了;风景太美了,打光摄影很干净,配乐选得莫名喜剧感;结局应该是打板前那个吧╮(╯_╰)╭犯人摘下口罩开始时整个人尴尬得不行。。。强奸就强奸,整啥恋母初恋啊
结局的真相大白实在是画蛇添足。
荒诞可以讽刺,一旦失控就会变得可笑
后补 不记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