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吾爱吾诗(台),幼稚園老師(港),天才诗童

主演:玛吉·吉伦哈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奥托·布兰克森-伍德,利比亚·普格,迈克尔·切鲁斯,安娜·巴瑞辛尼科夫,罗莎·萨拉查,黛西·塔汉,萨马拉·查卡拉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以色列,英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8

《幼儿园教师》剧照

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7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8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9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0

《幼儿园教师》长篇影评

 1 ) 中年女文青破碎前的孤注一掷

这是第一次看完一部电影,翻了几篇影评,觉得都没说透,或是说得跟自己理解的大相径庭,所以想出来说点什么记录给自己听。

女主是个有着二十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耐心,优秀子女,安稳老公。

但在这一切表象美好之下却有其无法忍受的一面: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变得机械无趣,子女虽然优秀却没往自己期望的路径发展,老公支持自己事业却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追求,自己虽然追求诗歌却碍于没有天赋受尽嫌弃,一切的一切在心中越堆越高,中年加中产,几近崩塌。

男孩在教室里无意间呢喃出的几句诗让她重拾了生活的光亮,20年教学经验告诉她这种天赋来之不易,在职业潜意识的驱动下,为了避免天才莫扎特的埋没,下一个梵高在世间活成一个阴影,女主在对世界诉诸无门的情况下终于孤注一掷,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保存天才的火苗。

无奈事实分分钟打脸,故事以小男孩报警绑架告终,留下女主一个哀莫大于心死的空白。

接着来说说片子里面的三类人和两首诗。

女主自己属于典型中产,受过教育饮食健康物质优渥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但所谓的中年危机都是从一切细小的事情上失控开始的。

子女不往自己期望的路径成长,老公不再是那个自己认定的soulmate,自己向往的人生成就好像跟自己也八竿子打不着。

其次是那个老师,代表的是另一类附庸文雅之人。

我觉得老师的崩溃觉得女主欺骗了他是其次,重点在于知道那些诗歌来自一个五岁男孩的真相让他接受不了。

女主第一次进他办公室他自己就承认说这么多书可能只看过10%而已,女主最后选择让小孩登台而不是像老师说的窃取,这是女主真正追求诗歌之美与老师的本质差别,女主关注产生美的事物本身,而老师在意创作者经历本身。

第三类人是以小男孩父亲为代表的这个世界上世俗的大多数人,他在上一次老师擅自带着他儿子夜不归宿的去参加读诗会开始灌输儿子基本的防范意识,导致最后一幕男孩懵懂报警的剧情伏笔,对于男孩诗歌的创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个如僵尸般走来走去,自言自语的怪胎行为而已。

两首诗歌,《安娜》写得是是女主视角,小男孩所拥有的才华就是女主眼中的安娜。

而《公牛》则是小男孩视角,那双忧郁的蓝色眼睛盯着他,风吹过树梢,而他说,我只是个男孩。

 2 ) 天才诗歌少年的泯灭

女主角的方法用错了,她可以负责记录,但是应该一开始就说明是男孩写的,男孩父亲不同意儿子去参加诗歌会,但女主还是带去了,说明女主也是有名利的私心的。

最后,女主像是“绑架”的做法反而把男孩的天赋推向深渊,她是很想挖掘男孩的天赋,可却导致了男孩在警车里说出“I have a poem”,一个天才就此泯灭。

如果女主角只负责记录,不参加诗歌会(毕竟对孩子来说,不太合适),不和男孩父亲交流,或许还可以挽救。

但是,男孩的父亲也没错,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过个普通孩子的生活,毕竟搞艺术的人“疯掉”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诗人。

另外,女主只能算个文艺爱好者。

艺术创作是需要天赋的,男孩的灵感创作可能比她绞尽脑汁写出来的要好得多,这就是现实啊。

 3 ) 幼儿园老师

一次次的鼓励与信任,让Jimmy逐渐接纳了Lisa。

她如痴如狂地在Jimmy力量巨大的诗中汲取生命的养分,也小心翼翼地发掘、呵护他被神吻过的天赋。

她带他一起感受自然,感受天然的水流,聆听簌簌的雨声,他们以两个成人的姿态,进行富有诗意的对话:“it’s beautiful,isn’t it?

”“it’s beautiful…and sad-looking too.”“Sadness never ends.”

 4 ) 我有一首诗

本片主要探讨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环境问题,同时带出了对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论的讨论等颇有意思的话题。

对于这种以文学或艺术为重要元素的电影,我个人有着天然的偏好。

导演今年获得柏林最高奖的《同义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奈何我对《同义词》的理解实在不足以支撑一篇长评,只能在这里稍作提及。

《同义词》作为一个寓言文本性质的作品,其中文学、词句作为重要的符号出现,这种运用以及人物看待文学、讨论文学的方式令我着迷。

而在本片《幼儿园教师》中,虽然也有着较强的文本性和表达性,但比起《同义词》显得更加“亲民”,而诗歌也是作为叙事元素而非符号本身出现,这更是增添了一分趣味性。

本片通过丽萨的视角来讲述,通过描摹作为庸才的她和拥有天才的五岁男孩吉米之间的关系作为叙事重点。

这种手法让我想起福尔曼的《莫扎特传》,虽然两部影片所要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

影片整体透着一种哀伤而略带绝望的气质,除了精巧的视听设置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的打光方式。

我们可以发现,本片的打光策略是“尽可能地使用自然光”,室外场景自不必说,在室内场景中,除了少数必须使用灯光的场景,其余大量的室内场景导演都采用自然光源拍摄。

例如从不开灯的幼儿园教室,家中的大多场景也是不开灯的。

这样的处理使大多镜头显得有些清冷而昏暗,缺乏活力,非常贴合主人公的心境。

尤其是最后那场在旅店中的戏,昏暗的室内、窗外带着雾气的山林……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有人工光源设计的场景中,师哥朗读会那一场做的最为复杂,整个场景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典雅的仪式感,与其他没有光泽的场景形成反差。

本片最重要表达的是对于现代社会中,日益热烈的消费主义与娱乐主义对于人们的侵蚀,越来越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侵蚀了艺术的生长土壤。

在丽萨与女儿因为大麻发生争执的那场戏,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女儿也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她有着聪明的头脑,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但是这样本来有希望的孩子却被声色犬马所迷惑;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吉米坐在车上说着自己有一首诗了,但是却无人应答……片中类似于这样的、表意明确的细节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于丽萨这个人物的刻画。

最后她与吉米在浴室门前的那场戏设计非常真实,她试图带吉米走、试图保护他的天赋,但是同时又无奈地知道这一切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无奈?

她曾说“这种天赋是稀少而脆弱的。

”确实如此,但是是什么让这种天赋在如今看起来尤其脆弱?

讨论这样的主题,就难以逃开对于天才理论问题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从艺术生根发芽的那一天就一直没有停止,大多数哲学家、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康德说过天才这个词是只适用于艺术的,我部分认同,同时,由于艺术天赋是“在特定艺术规则下表现出来的与生俱来的敏感”,由此,不同的艺术,因为其艺术规则的不同,其天赋的特质也有所不同。

对于诗歌、音乐这样的艺术天赋,是更难以承受的,这样的时间艺术具有更直接的表情性质,因此也更容易在很小的年纪就体现出来。

这样超乎常人的敏感会让拥有禀赋的孩子难以驾驭、无法承受,因此也需要更为精心地呵护和培养。

而对于向文学和电影这样更为综合的艺术来说,往往需要创作者进行大量的积累和观察,之后才能有所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心智慢慢成熟,也更容易驾驭天赋。

说到这里,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问题也不请自来……这个电影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有赖于导演精准的掌控力,这种圆融的设计感,类似于《阳光普照》,有别于《比海更深》。

 5 ) 长大后我成了你,可曾想过我愿变回你的年纪

小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大人的愿望,“要是那个孩子是我儿女就好了”,他们的眼里找不见我的影子,我站在黑暗的海底,只有天才的光芒才能照亮他们的人生。

这部片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如冰冷的镜面,映射出在不可抵挡的现实中逐渐消亡的自己。

他们同样深处海底,早已明白路的尽头还在遥远的前方,但另一个尽头已在身后。

那声遁入黑暗的“I have a poem”,终敲响了最后一位诗人的丧钟。

 6 ) 公主还在燃烧,屠龙的少年却已死去

天才多半是疯子,有时候理想主义者也是。

Lisa的工作能力突出,儿女健康聪明,爱人常伴左右,时常给予她鼓励和安慰,一切井然有序。

但一开始,电影就通过诸多孤单消沉的镜头告诉我们,她并不觉得幸福,甚至感到灰暗。

与家人互动的几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她为何不快乐。

对于Lisa来说,现实太过漫溢。

巴掌大的手机屏幕里不能徜徉思想、与社交媒体捆绑的摄影无法感受美的诞生。

她需要的家,应是优秀个体的活动场所,她认同的优秀个体,应拥有世俗之外的精神追求。

然而你们却与他们无异,这里与那里无异,快餐,大麻,分割开来的个人空间,这一切都加速了Lisa的枯竭和爆发。

物与现实或已达到富足,人的精神却不会停止伸张。

她想要追寻物质基础以外的精神安慰,获得超然物外、超现实的富足。

诗歌就是她的精神希望,而Jimmy正是点亮这团希望的火种。

两段关于身体的戏份:一个被诗打断,一个因诗发生与儿子争吵气结,相濡以沫的丈夫及时给予Lisa拥抱安慰,第一段关于身体的戏份由此展开。

当二人的身体即将合体时,Lisa的电话响起,她知道那是Jimmy和他的诗歌。

她立即从身体的激情中跳出来,顾不得半裸的身体跑去接电话,丈夫难以置信地问出“Really?

”,她全然不顾,认真记录着Jimmy天才般地诗歌。

她的丈夫懂她,所以默默走开。

Lisa去找诗歌老师,欣喜地知道自己被老师选中,将继续留在诗歌班里学习,并将参加小范围的诗歌俱乐部。

随后,她颇为主动地与诗歌老师发生关系,这便是第二段关于身体的戏份。

Lisa太热爱诗歌了,在她眼里,这位男性诗歌老师是抽象诗歌的具象化身,被男老师侵入身体,代表着她愿意为诗歌献出自己。

这段关于身体的戏份没有前一段那样的激情,更多的只是冷静和平淡,它更像是一个仪式,像是一场对精神和理想的献祭,通过与诗的化身进行身体交融,来完成表达对诗的完全奉献。

或许从这里开始,Lisa就下定决心,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一定要为神圣的诗歌保护好Jimmy这团火种。

这两段戏刚好形成对比。

一方面,代表身体的激情,被代表精神的诗歌打断;另一方面,主动与代表精神的男诗歌老师发生身体关系。

在这里,身体成了精神的表达和延续。

Jimmy的天赋:不经意间大肆绽放安娜是谁?

Lisa教了他很多个答案,都不及Jimmy的回答经典。

Anna could be anyone you love. For me, she is my kindergarten teacher’s helper Meghan.Jimmy这片宝藏,在不经意间,就这么平淡地大肆绽放。

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又多么深刻的回答,眼前的这个5岁半的年轻人是个与生俱来的、彻头彻尾的诗人,一个天赋异禀的诗歌莫扎特。

一瞬间仿佛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满足。

被女儿施以恶语时,Lisa也不曾改变她的沉着与风度,但在这一刻,因着一句充满哲理的回答,她的情绪被推上了一个顶点。

再也无法做到波澜不惊,她一失常态地泣不成声。

吞噬前的告别Jimmy走时,Lisa再次哭泣。

这天下班回家,她一反常态地用欢快的语调说话,积极主动地处理与家人的关系。

她亲吻了丈夫,买了相当多的食材想要为家人做一桌好菜,说服女儿儿子留在家里共度晚餐,获得了女儿的道歉,也一定程度上与儿子达成了和解。

第二天,她看着镜中几乎赤裸的自己,再次陷入沉默。

穿好衣服,她深深亲吻了这个一直给她支持的丈夫,提着行李箱走出家门。

她做了一个决定。

她明白,这是一个可能会吞噬她的决定。

她爱她的家人。

对于家人来说,她的这个决定可能有些自私,可是怎么办呢,她有更爱的东西。

那是一种心灵的指引,她没办法忽视,更不能忘却。

她最后一次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纠缠,但不同的是,这一次她已经做出了选择。

于是,在执行这个决定之前,她最后一次命令自己回归现实生活,略带补偿性地处理与家人的关系。

她虽有不同意见,但不再坚持,她明白,各人有各人的追求与使命。

她也要去追求她所重视了东西了。

吾爱吾家,但吾更爱诗歌。

“I have a poem.”一次次的鼓励与信任,让Jimmy逐渐接纳了Lisa。

她如痴如狂地在Jimmy力量巨大的诗中汲取生命的养分,也小心翼翼地发掘、呵护他被神吻过的天赋。

她带他一起感受自然,感受天然的水流,聆听簌簌的雨声,他们以两个成人的姿态,进行富有诗意的对话:“it’s beautiful,isn’t it?

”“it’s beautiful…and sad-looking too.”“Sadness never ends.”正如Lisa认为不应将Jimmy看作小孩子,他确实已经不再是小孩。

他会自己洗澡,会在洗澡时拉上窗帘,会在洗完澡出来时,把自己包裹严实,等到Lisa走进厕所再换衣服。

他已经受到了现实的教化,否则怎能选择性地听取Lisa说的话:对Lisa哭着描绘的生活无动于衷,却在报警时相信她给出的地理位置。

他报警称被绑架,但他相信Lisa并不是坏人,否则怎么在最后主动拉起了她的手。

在Lisa完全被理想主义支配时,Jimmy给她来了一记当头棒喝,让她在走得更远之前停下脚步。

Jimmy报警,到底怎么理解?

欢迎指教或讨论。

一种理解,是在他被激发潜能之后,为艺术创作所做出的行为艺术。

正如他体验了大自然之水后灵感突现开始作诗,在Lisa被捕之后,他再次说出“I have a poem”,好像这一切是他有意而为之,故意打破美好来激发灵感,有种艺术家们所共有的病态的疯狂。

另一种理解,是Jimmy年纪虽小,但已经现实化和世俗化。

Lisa所代表的理想,最终抵不过Jimmy所代表的现实,希望本身被希望的种子所扼杀,戏剧性地宣告理想的完全毁灭。

最后这句“I have a poem”好像是在为理想唱悼歌。

无论如何,Lisa和诗歌本身,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公主还在燃烧,屠龙的少年却已死去。

当“I have a poem”再次响起,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空白。

AnnaAnna is beautifulBeautiful enough for me.The sun hits her yellow houseIt’s almost like a sign from God.The BullThe bull stood alone in the backyard.So dark.I opened the door and stepped outWind in the branches.He watched meBlue eyesHe kept breathing to stay alive.I didn’t want himI was just a boy.Say yes,Say yes anyway.

 7 ) 《幼儿园教师》——贪婪引诱人走入深渊

丽萨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她热爱着那些仅由简单词语组成、却又深邃迷人的诗词,可惜她能写出来的,只是那些看起来美丽繁杂、却毫无意义的枯燥文字。

她的平庸,导致她对生活再无激情,宛如枯木行走在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把自己关起来,“惩罚”着如此无能的自己。

吉米是她班级里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吉米有着惊人的诗词天赋。

他是天才,宛如莫扎特一般,而她,或许将成为近在天才身边瞻仰的人。

丽萨把吉米视作自己的神灵,她发现了他的天赋,而她要将这样的天赋发掘并保护好,向那些庸俗的世人展现出来——看!

如此惊世绝才!

在丽萨眼里,吉米或许身躯幼小,但他的天赋惊人,她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引导,让他不被世俗淹没。

于是她利用着自己的职务之便,让吉米的保姆关注吉米的动态,好及时记录下那短暂的灵感涌现。

可她又是生气甚至于愤怒的,世人皆庸俗之辈,无论是老师、保姆还是吉米的父亲,都认为这不过是孩子的自言自语,他是个有些怪诞的可怜虫而已。

她总是引导吉米去创作,好去感受自己永远不可能拥有的灵光乍现。

丽萨有个深爱她的老公,尽管不理解她对于诗词的执着追求,却依然包容着她。

她的儿女们似乎也进入了叛逆期,和她无法沟通起来,她对这个家已然没了耐心。

正如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去上课、去逼迫自己写诗一般,她把自己变成了艺术的奴隶,不过短暂接触的事物,就成了她毕生追求,为此她甘愿打破一切、牺牲自我和他人。

吉米是个小男孩,他的父亲忙着工作无暇照顾他,叔叔偶尔会陪伴他,给他读一些诗词文章。

他是特殊的,不爱说话,纯真的大眼睛里总是带着丝丝成熟,和周围的环境相比,他更像是一个不小心开启了错误开关的小孩,所以他偶尔显得格格不入。

他会和班里的小孩一样玩耍,也会偶尔在那里来回走着,嘴里碎念着天然的诗词。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天才是生来不同的。

吉米是天才,他敏感又有些忧郁的内心,使他比别人更能接触到凡事背后的深意。

他似乎都懂,又似乎都不懂,那一首首称得上精彩绝艳的诗词,是他向外界倾诉表达的唯一工具。

这样的天赋,却被别人忽视,看起来颇为可笑,所以丽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才会自诩为他的护卫,意图为世界再添一位“莫扎特”。

丽萨早就承认自己毫无天赋,于是在遇到吉米前,她的背景音乐都是那般平静到压抑的,在遇到吉米之后,她的生活照进了一屡阳光,从而有了欢乐。

为了吉米的天赋,她变得愈发冲动,甚至越过了那道警戒线——她带走了吉米。

她带着吉米去玩耍,去欣赏画作,去游泳……她想要和吉米建立更深的链接,成为走进他心中的人,就像丽萨的老师评价她那样,她在剥削,剥削一个孩子的快乐,剥削他的感知,剥削他的才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那是吉米无法意识到的侵略,所幸他最后拨打了报警电话,警察带走了丽萨,制止了这个女人的疯狂,也带走了吉米。

黑幕里吉米稚嫩的声音说着“我有一首诗”,只是如电影落幕时的黑暗,他的诗将不会再有人关注,他也许将如丽萨哭诉那般,最终被世界磨平成和丽萨一样的平凡人,泯然于众。

《幼儿园教师》讲述着关于丽萨的故事,她冷落了自己的生活,把它变成灰暗的色彩,偏执的去追那道光,想把它留在自己身边,成为冉冉升起的太阳。

不过她失败了。

世界不需要她那样出格的勇气,只需要安稳的前进,孩子也不需要她强加的拯救,只需要真挚的关爱。

从一开始,她的行为就掺杂了自己的欲望,并不纯粹,她早就被物质和欲望染得透彻,才会无法以纯粹的目光去看待事物。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和偏执的故事,它太真实,也太残忍。

与其说丽萨爱诗词,不如说她爱想象中星点笔墨集成大作的自己,爱想象中成为饱受追捧的艺术家的自己,爱不随世俗孤独追寻艺术的自己……

球波关注,蟹啦\(≥▽≤)/

 8 ) I have a poem!

I have a poem,我想到一首诗。

这是一句多么好听的话,如同一首好听的诗,出自天才宝贝的口,来自常人摸都摸不着的天赋灵感,让丽萨顶礼膜拜、视若珍宝,也让她走火入魔、坠入深渊。

因为玛吉·吉伦哈尔,我选择看这部影片,没想到被这最后的小天才的一句话,完全击中:这个小男孩的诗会怎么样?

这些随意流淌却随时干涸的天赋诗意会到哪里去?

它们来过了,它们能留下吗?

它们最终去向哪里?

原谅我把诗放到了宝贝的前面,这个拥有天赋却不自知的男孩、这个小小又脆弱的诗意灵魂、这个既有不世出的才情又有入世的机灵劲儿的男孩,会怎样?

会写下传世的诗作还是会赚很多钱?

丽萨是被这五岁孩子的巨大天赋震撼到了,谁叫我们都是如此庸常的人呢,用尽蛮力也还是扔进纸堆找不到主人的一个个字,无法让它们充满个性和灵性,无法成为那闪光独特的诗!

她太需要这天赐的诗意了,即使不是她的,即使只是一个幼儿园小小孩子的,她太想触摸这从来不曾有过的天之所赐了,想过了。

 9 ) 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培育天才的故事,这是一个包法利夫人的故事

许多评论都在讨论女老师如此培养一个天才儿童是否合理。

我想说这个问题虽然很值得讨论,但根本不是本片的重点。

Jimmy的天才是很耀眼,但他在片中只是一个道具而已。

这个片子不是关于天才。

正如片名所言,这个片子只是关于一个“幼儿园教师”。

在影片的结尾,女老师Lisa隔着浴室门哭着对Jimmy说:如果没有我帮你,几年以后,你的天才就会被社会抹去,你最终会和我一样。

这句话泄露了Lisa对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

Lisa认为,自己是个有诗歌天赋的人,只是被社会扼杀而没能让天赋之花绽放而已。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客观来看,Lisa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她是一个人到中年,写的诗连在成人教育这种水平的课堂上都无法获得老师认可的人。

若她真是自己定位中的那种天才,至于如此吗?

Lisa的女儿说:我不用怎么学习成绩都是全A,妈妈你呢,你拼了命成绩都不怎样。

虽说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一定意味着没有文学天赋,但是我们从这些细节中看到的真相就是:Lisa大概率是个智力及天赋都极其平庸的人。

她写不出好诗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她根本没有天赋。

平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

Lisa的生活虽普通,但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非常幸福的: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物质环境,非常支持她创作的丈夫,两个挺优秀的孩子,也有闲暇时间追求自己的爱好。

但在平静生活的外表下,是她的不甘。

她不曾实现的自我,她希望在子女身上实现。

然而第二轮的希望又破灭了,子女也没按她想象的方向发展,她慢慢相信都是物质社会的错。

总之这些东西多年来在她心底的角落里越堆越高,像一堆等着被点燃的柴火。

有一天,毁灭的火种终于来了,她看到了更高、更远、更美的东西:诗歌,她找到了一个天才儿童诗人。

在那道火光的衬托下,平凡幸福的生活瞬间变得庸俗可憎,肥胖普通的丈夫、平庸不合作的子女突然之间都变得令人无法忍受。

第一次站到舞台中央,朗诵着美妙的诗歌。

被重视、被仰望、被爱慕。

第一次有人那样望着她,倾诉如何被她的才华迷倒。

第一次感受到了超越庸俗生活的非凡意义,诗歌、美、那种飘飘欲仙的狂喜她怎能拒绝。

就算自己做不到,她也要借着一个天才儿童,拼尽全力把这个美丽的幻想延续下去。

哪怕再延续一秒也好——因为那一秒钟的满足,远超过一辈子庸庸碌碌的生活。

所以她铤而走险,做的事情越来越疯狂。

与其说Lisa是想好好培养一个天才,不如说她发现了一个道具,一个能填补她内心的空洞的道具。

她后来做的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根本不是为了那个孩子,她只是为了把自己的美梦能拖长一秒是一秒。

Lisa就像包法利无人。

包法利夫人因为读过浪漫的骑士小说,能画几笔美惠三女神,知道巴黎最时髦的衣服和最动人的歌剧,就再也无法忍受小镇医生夫人的平庸生活。

世界上明明有那么有意义的人生,有那么多美妙非凡的东西,有那么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凭什么我就不能拥有?

难道因为我没有天赋,我就不配追求那些东西吗?

在知道了那些更高、更远、更美的东西以后,她们如何能再忍受平庸而毫无意义的生活?

所以她们宁愿一把火毁掉自己的人生,也要借着那火光再看一眼梦中的美丽世界。

Lisa和包法利夫人错了吗?

我也不知道。

假如我们平庸到永远爬不出阴沟,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坚持仰望星空,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在沟里呆着呢?

 10 ) 不是那么回事

看了很多影评,觉得一楼包法力夫人那个写的最好。

确实,很多影评写得不是不好,不生动。

只是核心肯定是偏差了。

这个电影的主题肯定说得不是天才与疯子,现实与理想。

我承认有这个成分,但实实在在的就只是装饰。

小孩本身就跟个能写诗的道具一样。

说话都费劲的年纪,指望这个孩子演出啥呢?

多了只能是过度解读而已。

重心更不在诗歌上,别看这是剧情的关键,但整那么两首云里雾里的也是幌子。

重心是什么呢?

除了之前的包法利夫人的观点之外。

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就是这个女导演的倾向,价值输出。

每个电影都存在这种价值输出。

本片亦不能例外。

片名叫《幼儿园教师》,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讨论她这么做,对不对的问题。

包法力夫人理论是人物的核心。

影片的问题核心呢?

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么干,对不对?

而且导演给予了这个教师所有的正义性。

孩子跟她在一起,发挥了写诗的能力,而且越来越好。

朗诵会上,老师那么渴望才华渴望认可的人设,竟然没有昧着良心占为己有。

还不断地训练小孩演讲朗诵。

小孩跟她去玩,游会泳诗兴大发,写诗了。

小孩害怕,要报警,她告诉号码,告诉地址。

不断的强调没有恶意。

最关键的是,小孩被关进警车,说要写首诗。

这个结尾有很多解读,有的偏离地很远。

电影的关键点就不在这个小孩身上。

最后他要写诗,再也没有人给他记录,重视,给予回应了。

这才是最后的重击。

导演要说,她这么做,对。

不管之前多少情节都打压这个老师的意愿。

最后都是,老师做得对。

这样人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和才华。

可惜我们身边都没有这么一个奋不顾身的幼儿园教师。

影片暗示了这个所谓天才儿童的几种未来人设。

然后用女教师的行动证明,这样对他做好。

小孩的爸爸说应该务实,搞钱。

有毛病吗?

对小孩的人生肯定没有毛病。

他认为照这么发展发展就变成他叔叔,连编辑都不是,也白扯。

发展成她儿子中二少年,她女儿大麻青年,她老公中年油腻,都不好。

或者不够好。

最后她的融入家庭不全是强迫自己回归生活。

更像一种跟家人的道别。

因为镜头直接就切她拿个行李箱走了。

她已经下定了决心用她的方式保护莫扎特或者她心中的莫扎特。

但是结果是早就注定得了。

所以我认为,影片的核心是,突然产生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幼师干得这么好。

《幼儿园教师》短评

另一个小男孩的角色塑造为零,女主角撑起全片。

6分钟前
  • 沙客
  • 还行

我只知道,在我们这里是不会有这样的老师的。

11分钟前
  • 陌上烟雨心上尘
  • 推荐

没看过原版。就一个新电影来说,看着看着都觉得像是我能写出的(剧本)风格和点都work for me…铺垫推进翻番和底 虽然有点套路但都是非常合格的剧本了。我喜欢结尾的底,I had a poem,but“nobody cares” 我也喜欢最后一战前的所有铺垫,安娜是另一个老师、和老师说“你只是一个艺术的欣赏者而不是创造者。” 一直非常喜欢看天赋小孩的作品,但是这孩子真的有点凑数,感觉背过“自己写的诗”已经及格了,没有灵气。Maggie的表演后半部蛮好的 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变态”,实质上这老师不坏,只是desperate,怎么才会更好,如果说需要更多微表情怼脸拍,到底是演员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作为导演编剧,镜头至少没拖后腿。总体还是成功的,这个老师(妻子/妈妈)角色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13分钟前
  • 小巨鹿
  • 推荐

前面差一点就把我感动了,结果这个结尾...互相毁灭。

17分钟前
  • Kazia
  • 还行

美好的东西,你不能占为己有

22分钟前
  • 通叔
  • 推荐

幼儿园教师丽莎参加了诗社,却苦于无法写出好诗。当她发现班级里的少年吉米拥有超群的诗歌创作灵感,她希望用尽全力保护吉米的天赋。

23分钟前
  • 小孩的爱
  • 较差

中年危机的女人,还有中产女性对于才华的崇拜,果然都是让人觉得可悲无比的东西。

28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我想”并不等于“我是”吗,“我看见”和“我拥有”之间有距离吗?我迷惑而难过。电影和她都轻盈而郁结,像飞不起来的蝴蝶。她的痛苦在现实和诗的两边世界里都孤立无援无人共鸣也无从说起。

30分钟前
  • 力荐

自以为是的文艺中年,太可怕了。追星追到有点病态,把主观期望强加于人,却没有尊重小孩独立的人格。才华又不是为了拿来在舞台上展示、出书的。觉得无人回答就消磨了,自言自语就是浪费了?只能算走火入魔的功利的艺术追星族吧

31分钟前
  • Yixin ZHANG
  • 还行

Complicated

32分钟前
  • 蔡鸟
  • 推荐

女主心理有点扭曲

33分钟前
  • 素苗
  • 较差

女主开始绑架后就显得有点冗余了,后面剧情发展展开诡异。其实只是不同角度的当孩子是工具罢了,疯魔与崩塌都是意料中。“I have poem”又如何,也还是看命运啦。

34分钟前
  • 鸡蛋煎蛋煎鸡蛋
  • 还行

一星半 一厢情愿

36分钟前
  • ...
  • 很差

这是一部真正诗人的电影,无处可寻的视角让悲伤永无终结,失望的毒性里生出诗意,用诗的语言完全对诗的诅咒,恶的世界不需要敏锐的观察。

41分钟前
  • 真的天空
  • 力荐

孩子自己报的警,可见幼儿园的教育重要性。他可能会成为天才一世也可能平庸一生。

46分钟前
  • 寻找大象的萨糯
  • 还行

本以为是伤仲永,结果拍成了我国大多所谓望子成龙的父母。伯乐的工作不是变成千里马,而是辨别千里马。

48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非常抓人。虽然是翻拍,但是影片的社会背景、人物设定都非常本土,没有二次加工的痕迹。用高度戏剧化的手段表达女主角的无力感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节奏、镜头、情节和表演都非常精准,一部出色的黑色电影所应具备的阴暗面、惊悚感和技术处理在本片中都能看到。如果是Brian De Palma或者Paul Verhoeven拍的话可能会更加惊悚。原作是2014年一部以色列电影,导演Nadav Lapid最新作是《同义词》,看完本片让我更加期待今年的金熊获奖片了。

52分钟前
  • 小A
  • 推荐

真是个美丽又悲伤的故事

56分钟前
  • 我要去玩
  • 推荐

对自我平庸的逃避、对天才的爱护与羡慕,就会在成年人体内造就极强的撕裂感,进而演变成扭曲的爱,或是毁灭的癫狂

57分钟前
  • 莫辞
  • 较差

女主总是一副高潮的迷迷糊糊的样子,自私不讲究方法,想保护孩子的天赋没问题,但从头到尾都感觉是在满足自己

58分钟前
  • __啾儿宝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