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国所依欧美世界建立的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地基,依然是近代笛卡尔式的“孤独个体”即“i-objectified”。
但其代谢的大写“I”形而上学和工具理性现代性困境的核心症候,还是海德格尔式的“Sein✖️”(存在之衰微)——而后现代“différant解构”和“nomadism游牧”的思想努力实际都没有真正直面这一难题——也只有海德格尔希腊化国家社会主义在现代历史上做过尝试…希腊化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以战斗、鲜血和死亡激情的终极生存论情态重铸Sein的“轴心”意志,再以于大地之上的诗意栖居,扎根诸神-Volk人民共同体轴心力量的永不衰微;“Sein轴心-诗意共同体”是其基本哲学范式,而“诗意共同体”才是Sein轴心葆有的终极政治哲学理想。
但这依旧陷入“提取-耗费”的悖论困境,因此Sein与Ereignis本有之间被轴心国思想家认为是“变异”与“退转”关联,鲜血与诗意的急迫同一性实质是两者的完全重合,但仍有其深意。
轴心国的思想困境和政治失败延续了后现代式进路的苟延残喘,但这只是现实历史的轨迹。
在全景式思想地图中,解构和游牧的后现代式“生机”依然无法回避“Sein✖️”的深刻诘问——如“名言”在“空性”摧毁之下将生起更深沉剧烈的“名言”观想,这不是更深和强烈的抵抗,而是“空性”本己的涵义之一。
physis的神秘性之一就在于,“空无”与Sein的反复性是波段式的,重复的空无性反而涌起更强的Sein生存论激情;后现代思想时间性“之后”才是希腊化国家社会主义的真正“开端”时刻;后现代思想遗产应当被国家社会主义继承和超越,而非反之。
但是这一思想性视野被现实历史进程狭限…但在美剧《高堡奇人》设定突破的空想历史中,轴心国军事胜利的战后时代,它的思想困境依然会有其后现代式延续,换言之,国家社会主义Ereignis之思于后现代思想的可能性不再一定是失败再失败,尼采将不再以后现代式新尼采主义之名抵抗海德格尔,而是后现代和海德格尔皆成为其超人意志的一环…希腊化国家社会主义对后现代的抉择,即是以Saturation-饱和现象(时空穿越)对Essence-意识本质(高堡电影)的充实和启示。
Sein本身与Ereignis的同一性的实质,不在于后者本身之中的生存论急迫,也并非是鲜血和诗意共同体的重合——国家社会主义应该重复其对后现代“Sein✖️”之诘问而继续诘问自身——Sein在极致的“空性”环绕中,“名言之他空”的名言空性,将化然现起意识本质极限体验式的自我确认,并已在与外境的无离合之中。
“时空穿越”在思想事件中的最浅层涵义即Saturation诸识融合,亦即坛城时空的瑜伽行交错变幻…外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实践和政治轴心实际由此被其内义“解构”:轴心不再是Sein,也不是Volk人民共同体,Sein只是Saturation融合的显现性事件之一而被超越,Saturation本己相应的轴心才是帝国天启的“神圣之名”(divine name)…
看了两季,感觉更搞不懂剧情了。
其实就是两人玩vr游戏,一个是老了被儿子老婆嫌弃,脾气暴躁的公公,一个是刚生了孩子,不甘心这样平淡交代一生的媳妇。
于是他们来到vr游戏,公公成了力挽狂澜维护世界和平的大臣,媳妇被各种男人围着,各种改变世界。。
最后还有一个提供各种提示和游戏维护的gm,他叫高堡奇人
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主要矛盾:一是围绕德国鹰派企图挑起德日战争,妄图统一世界;二是抵抗组织试图撼动德日的统治。
电影仍然是最重要的道具,这一季展现了这些电影是从其他平行世界穿越来的。
而且也通过这些电影影响了当前世界的历史进程。
穿越的原理仍然不明。
目前已知的是,除了贸易大臣可以通过冥想主动穿越外,他的助手是从别的世界被动穿越来的。
穿越后,他甚至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了一段时间,那么原本在那个世界的自己去哪儿了呢?
另外,大量的平行世界影片在暗示能够穿越的人非常多。
女主的故事线很有意思,她扮演的角色是那种全凭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行事,最终却无意中影响了重大历史进程的人。
她对帮助抵抗组织毫无兴趣,对为德日当权者服务当然也不感冒,她唯一的目的是追寻妹妹所知道的“真相”。
但是又身不由己受这些势力的摆布,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
即使境况如此艰难,她仍然富有同情心(比如很同情德国军官的妻子),并且从来没有忘记所爱的人(危急时刻第一时间给家人通风报信)。
这样一位主角却似乎不受观众待见,我周围很多人看完纷纷表示女主就是作……我也是理解不能。
难道主角一定要是一身正气,大义凛然,毫不犹豫就为国赴死才行吗?
相反,我倒是觉得本片的人物塑造还算成功,至少显得很真实。
剧情上亮点倒是不多,还是美剧常见套路,一开始铺垫半天,到最后希特勒死之后,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大爆发一波,末了再埋个大坑,让你翘首期盼下一季。
有点公式化,不过还是蛮期待的。
看这节奏也许下一季就能揭开穿越之谜了。
《高堡奇人》是一部好剧。
它来自于一部好的同名小说。
(本文来自我的微信公众号:与自己同行)很多人嫌弃美剧总是在讲一个人拯救世界的故事。
但是我想如是一部好的片子,这一点是最可以被忽略的。
因为足够的宽度和深度的故事本身,是丰富而吸引人的。
那个人代表的只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
代表的是和她一样的人。
1。
劫难的锻造。
摧毁与重生。
这里边的第一个亮点就是,女主朱丽安娜经历了车祸,幸存下来,但是浑身重伤骨盆碎裂,无法生育,在身体的层面上是不完美的。
但或许劫难本身令她拥有了更坚韧和强大的自我。
不完美的自己,也是好的。
某种意义上可能更好。
经历可能会改变人,让一个人到达灵魂和心灵的的更深处。
这一点后面剧情的弗兰克,在经历差点死掉历经痛苦,成为一位残疾人。
他深刻反思,灵魂得到升华,后面有了属于自己真正的作品——表达他内心强烈感受的画作,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的标志。
经历了这一切,他终于走上了自我实现的路。
他的心灵得到了自由的滋养。
女主和帝国的“完美要求”,形成强烈对比。
以她这种身体,是属于“不合格的产品”。
是要被淘汰处理的。
有基因缺陷的少年托马斯,开始有症状,最后可能会导致他终身残疾。
他内在有一个受到非常正统的帝国家庭教育而产生的“自我要求完美”的机器。
让他选择慷慨赴死——我不够好,所以我得去死。
这一点除了学校和环境带给他的最主要还是父亲带给他的。
换句话说,他的内在有一个要求完美的父亲。
被视为一种英雄行为,被奉为帝国青少年的榜样。
一个孩子就是这样“为国牺牲”的。
虽然被戴上很高的帽子,但是托马斯的妈妈海伦内心的痛苦悲伤,成为愤怒和恨积压成抑郁。
当最糟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头上的时候,自己的世界被摧毁,重要的人死去,切肤之痛,才会真的去思考——这一切为何如此?
这是对的吗?
我和家人应该被如此对待吗?
我还能这样活着吗?
我想要怎样?
我需要什么?
我能做点什么?
2.弗林克——代表所有被压迫,逆来顺受的忍者。
普通底层人。
女主的男友。
很有艺术的天赋。
可惜帝国需要的是一颗听话服从的螺丝钉,不是一个艺术家。
不被允许发挥所长。
他只能掐灭心中感觉的火焰,用理性按住自己低头做一名养家糊口的工人。
基本上,不要惹事,平安活下去,生存。
是他的信条。
摁着自己,低头做人。
可因为是犹太人,劣等人种,命如草芥,任人宰割。
面对亲人逝去,他在悲痛中升起了愤怒复仇的火焰。
意味随时可能会没命。
但是他已不再惜命。
家人的死,让他被迫反抗。
3.两个世界的两个约翰.史密斯。
史密斯一家是最大亮点。
纳粹的副指挥官约翰史密斯,极其聪明有手段,也是心狠手辣,追逐权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为了他自己也好,为了自己的孩子,他都可以让挡他路的人死。
在被他谋杀的医生的追悼会上,他讲出了当时的真心话:家人高于一切。
可是当他站在权力的高台,面对万人敬礼的时候。
他彻底的迷失了。
不,他彻底的臣服于权力,成为权力的奴隶。
或者“集体”这台机器,已经主宰了他的内部世界。
统治者制造了一台集体的机器,反过来它又推着所有的人,每个人都成为它的一个细小的部件。
身不由己的往前走。
或许对于约翰来说,他很清楚所有这一切。
他内心是一个自私的人,可以用全力为自己做一些事情。
但是终究,他还是一个帝国机器的,当然也就是统治者的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虽然他自己是一个受害者,但是他停不下来。
他中毒太深了。
他已经把自己当做了这个机器的一部分了。
失去儿子,让他开始了良心不安的部分。
在某些时刻里,他内心的某个部分会告诉他,他的双手染满了鲜血。
他和他的帝国是泯灭人性的。
他有不安,尽管他极力的压抑。
但是他做出了选择,而且这是一条不归路。
观众总是抱着理想的愿望。
期待这样的人觉醒,但他中毒太深太久,自我被权势绑架,一边活在对上面的恐惧和绝对服从里。
一边控制和碾压别人。
他本身是这台残酷的机器的最好代表。
对上面是恐惧顺从,对下面控制和利用。
这就是事实。
他也在他的强迫性的内在动力里面,被挟持住,无力挣脱——虽然他知道家人是最重要的,但他还是屈服于权势,集体意志。
他无能保护家人。
儿子的死有给他带来打击。
(在被他谋杀的医生的葬礼上的这番内心话之后,他渐渐的失去了他的家人,也失去了他的自我。
他只是被机器主导的傀儡,越来越空。
越来越不安。
)把自卑弱小的自己藏在冰冷的头脑理性和对权力的追逐后面。
集体意志其实就是上面那几个人的想法。
当权者代表了正确,当权者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意志。
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开始。
如果说希特勒是个精神病人,那么,一个精神病的国度摧残的是无数的人。
一个自恋控制狂魔,其实也是一个严重的施虐者。
他的内在有追求完美的机器。
当他成为一个当权者,权力无限大时,他可以把自己塑造成所有人的神。
坐在这样的位置上,拥有这样的权力,可以在所有的人心中造一台追求完美的机器。
这台杀戮的冰冷的激情,可以灭绝所有的人性。
可以摧毁一切。
可以让亲人之间反目成仇,互相揭发。
尤其是纯真的孩子。
为了逃开内在虚弱的不够好的自己,把它投射在外面,就是要除掉那些不够好的人,大清除。
不断的清除。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完美。
内部的分裂越加严重。
外部分裂也就更严重。
严重的追求完美催生了迫害,悲惨的世界——悲惨的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
导致严重的冲突。
这股强迫性的动力,带来了毁灭世界的力量——对内部世界对外部世界都如此。
(图:帝国部长的理想世界计划之一,计划中地中海的大坝,将带来改变人类的能源宏伟理念。
事实上它可能会给地球带来生态的大灾难。
这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落差。
一个完美的假象,代价是后面的人要去承担的。
当事人可以用权力活在自我感觉很厉害的幻觉中。
)特别欣赏作者的一点是他懂人性和心理。
另一个世界里的约翰,选择了不同的路。
因为恐惧被权力主宰裹挟迷失自我,选择了一条平凡的路,当了一个普通人,一名保险推销员。
他说自己的父亲是个银行家,但后来是患了抑郁症。
在战争中他遇到一些事情,他害怕那种东西促使他做了一些选择。
虽然看似普通但是拥有平淡幸福的家庭生活。
而这个世界的约翰,是纳粹帝国大元帅,跟随了他的父亲走上追名逐利的路。
掌握权力却如履薄冰。
婚姻破裂,夫妻反目。
他的孩子们,被洗脑的小孩,会做自认为最正确的选择--揭发家人亲人,揭发老师。
主动赴死。
为了“绝对正确”。
追求完美的傀儡。
控制施虐的冰冷机器,代表了无比正确的真理,催生了一代受虐者,受虐者又反过来成为施虐者。
作者懂得人类所承受的苦难,作者如同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一样,写出了这部作品。
4.被抛弃的小孩最终成为父亲的继承者——一个完美的工具。
乔.布莱克,这个年轻人一直在副指挥官约翰的手下干活。
聪明能干,头脑灵活。
他成长过程挺悲惨的,从小就没有父亲,妈妈说父亲抛弃了他们,妈妈在贫困中死去。
而他一直与妈妈相依为命,后面自力更生。
为了见父亲一面,他还得花老大的劲。
要付出很多。
甚至冒生命危险。
有可能他是在为了自己谋求,因为他本来是在工地干活的工人。
一个人虽然有才华但是没有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也是一件特别郁闷悲伤的事情。
而他的父亲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帝国部长。
更有甚者,是因为想要改变现状,改变世界,推翻希特勒让世界变得更完美的人。
他很挣扎,内心自尊的感受的部分让他一直在表达,他不需要这种抛弃他,一直不顾他和母亲死活的父亲。
其实抛弃是一种很严重的虐待。
但是他的行为在不断的靠近他,努力的靠近。
他内心深处可能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越是越被伤害被抛弃就越是渴望得到那个人的认可。
二十多年的漠不关心不管不顾,最终还是孩子自己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这受虐倾向也是够严重的。
这股强大的吸引力每个人都有,越受伤越抛弃越渴求被爱。
最终父亲去世了之后,这个从小被抛弃的小孩,这个被“再教育过”严重摧残后的年轻人,最终深切地认同了父亲的理念。
完美延续了父亲的意志。
所以我们国人一直崇尚的之下出孝子是有原因的。
如果你很严重的虐待和伤害一个孩子,长期如此。
他会有很大的可能性成为乔.布莱克那样的人——一位斯德哥尔摩症患者的完美青年。
绝对的孝顺。
虐待别人,孝顺父母。
会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永远依附于父母的意志。
权威的意志。
成为一个完美的工具。
还有更多可能是患上严重的精神或心理疾病。
此剧属于历史推演题材,而非架空历史。
架空历史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历史推演剧不能。
《高堡奇人》假定盟国失败而德日瓜分世界,这个起点很高,如果能够在多线叙事中通过事件推动与人物推动的相互作用,来证明这个结局的概率,以及基于这个概率之上又如何通过棋局中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而再次产生历史走向的扭曲,那就会相当牛掰。
可惜的是本剧没有做到。
甚至多个故事线高举轻放虎头蛇尾。
举个例子,剧中既然有平行宇宙又有可以穿越不同时空能力的traveler,这样的设定应该有很强的功能来使人看到各宇宙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贸易大臣穿越回去,除了与亡亲重拾旧情外就是拿回来一盘录像带、而这盘录像带的功能只不过是虚构日本实力骗过德军,并且成为化解世界毁灭的关键,这大大削弱了剧情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尤其接受不了的是二季结尾的鸡汤式总结。
由于整部剧对大格局中的博弈解构无力,无法环环相扣地推演出事态的必然,最终以一个姑娘的goodness来一言蔽之。
比虎头蛇尾更严重的是多个故事线存在不了了之。
比如,用好几集的戏来呈现Julianna与John/Helen一家的互动,也许是后两者的演技带动,女主在这几集的表演也很在线,可惜花这么大篇幅的戏,最后的功能只是Julianna通过夫人俱乐部探听到希特勒病危的消息、然后导致抵抗者组织开始行动而Julianna逃亡,John/Helen在这些戏中的功能变成了打酱油。
除去历史假设和推演,本剧在世界棋局中呈现的、很难以黑白定义的三种力量——德、日与抵抗组织,其实与The Expanse(苍穹浩瀚)类似。
亮点在于,本剧较有精确地模拟出这两种专制压迫的细节、以及人性的回应。
期待下季。
PS. 有种感觉,编剧对Joe这个人物,貌似寄托了某些现实中的厌恶,这个人物没有主心骨,在Smith, Julianna, Nicole和其父Hausman之间倍受支配,其经历颇为煎熬,最后莫名其妙地黑化,据说到第三季被Julianna割喉(还没看到那)。
可是话说回来,这个人物对整个剧情的意义在哪呢?
准备到第三季写一篇来分析这个人物。
第一季感觉不错,颜值质感都在线的剧,第二部突然又精致了很多。
人物逐渐施展开拳脚,性格多元性随着情节的铺开,更加立体。
斗争不再是一边倒,配乐也好棒呀!
副总指挥气质和气场太赞了。
女主依然有点惹人讨厌,但也逐渐立体起来。
总之还得沉浸式观影,一眼不看就会错过重要线索。
喜欢所有的道具服装和摄影,电影级的画面。
在知乎上写了个回答,忽然觉得可以作为一篇小剧评,是以贴过来。
抛开平行时空的大背景,单讲讲对各个主要人物行为动机的认识。
John Smith, 本季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之一。
作为一个归降纳粹、且位高权重的前美国军官,对他最准确的定位应当是爱家狂魔。
他的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可以追溯于此,为了家庭利益可以牺牲其他任何人的利益,类似于孟子学说中的“小爱”。
即使在季末试图阻止战争,也并不是因为他有多高尚的社会理想,而是他知道一旦战争,他的家庭的幸福将完全破灭。
而相对之下日本城户官的做事动机则要向上一层,他所秉持的,是对国家的忠诚,一切从日本帝国的最高利益出发。
并且这是理性考量下的最高利益,而不是野田将军之流盲目自大的最高利益。
贸易大臣始终怀有对人类生命的悲悯之心,超越国家界限。
也正是这种悲悯,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前两者那样行为果断、手段凌厉的高级权谋家。
两边共同的敌人Resistance里的各位,以杀手Gary为代表,层次就要低多了。
他们的理念是有仇必报,伤敌一千不惜自损八百;以恶制恶就要比恶者更恶——为此,连基本的契约精神也丢失了。
其实纵观世界历史,这样的抵抗组织有太多太多原型,到最后即使成功,也不过是换一个阶级、以新的独裁取代旧的独裁罢了。
Joe Blake在这一季中的价值观很游离,除了知道杀人不对之外,他无时无刻不被身边的人影响着,左右摇摆,因此彻底成为花瓶小鲜肉。
相比之下,一直影响Joe的Nico则态度鲜明: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她带Joe去的酒吧,是德国“优种精英”们优越生活下腐烂精神生活的最真实写照。
尽管如此,Nico依然是一个令我喜欢的角色,她的自然、愉快的带着德国腔的语调,提亮了整部剧的精神色调。
Ed大概是你能想象到的最忠实的伙伴。
当他被城户官放出来、达成某种秘密协定,并在与frank交谈时露出神秘莫测的小眼神时,我几乎以为他要黑化。
不过事实证明,老实人也可以很聪明。
他凭一己之力,达到了赚钱、解决黑社会、赢得日本人信任和保护朋友的多重重任。
古董店老板说得很对,他与frank的友谊是不平等的,永远是他在忍气吞声地付出,而frank永远粗暴地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意见。
为什么会这样?
编剧在季末很贴心地给所有人揭示了原因,那一段湖边喝酒畅谈的旧事,揭示了Ed的动机之源,同时我想,Ed是喜欢Jules的,只是他的心太好,宁愿把这份喜欢深深藏在心底,全力保护Frank和Jules。
最后说女主角。
我认为她的动机是一股子追求真相的执着,和不甘于命运束缚的倔强。
想知道电影背后的秘密,这是她在第一季中的主要动机;想改变电影中发生的事,这是她第二季中的核心动机。
同时,她又具有女性角色特有的温柔、脆弱和善良。
因此是非常讨巧的拯救世界的角色。
希望在第三季中,她能突破第二季里中孤独暗淡的主心情基调,呈现更多活力。
个人看法大概就是这样。
总之我觉得,一部好剧,不仅要有精彩的情节和考究的布景等,人物动机的诠释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这个动机最好不要是报杀父之仇这种简单粗暴naive的设定,当然也不能由人物自己喊出来,而应当结合人物的生存环境和个性,通过无数细节慢慢堆砌起来。
如此,他们才会丰富立体地站在我们面前。
我们无力改变历史,那就索性创造一个平行的世界。
可是那个世界并不荒诞,因为不仅有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的映衬,还有穿梭于两个世界的人们去沟通协调。
高堡奇人把另一个世界的命运交给了Juliana,最后的救赎,就正源自于她的selfishless action和goodness。
完整,完美,正能量。
如果还有下一季,希望能解答这么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的Obergrupenfuhrer John Smith的身世到底是怎样的?
他在华盛顿被nuke之前应该是美军将领的身份吧?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物可以穿越,而有些人却不能?
比如Tagomi,应该是穿梭于两空间的人物,但他如果出现在一个空间,就会相应的在另一层空间消失。
而我们的女主Juliana 为什么会在另一个空间有一个自己的镜像或者复刻呢?
影片描述了一个世界。
纳粹和小日本赢得了二战。
就叫高堡世界吧。
高堡世界里面有人可以自由穿梭平行宇宙,还可以把里面的东西带出来。
这能力其实比什么原子弹强大太多,还要什么原子弹,还要啥自行车。。
但是原先的影片我们看到不是贸易大臣带过来的,也就是说能够穿越的不止贸易大臣一人,那个高堡奇人应该也可以穿越,在各个平行世界力搞事情。
在高堡世界里希特勒不支持灭掉小日本。
但是却选择了死后传位给希望灭掉小日本的男主他爸。
这个其实并不矛盾。
希特勒在二战打败美国之后,就希望整合帝国一段时间。
虽然在他在位的时候已经整合的差不多了,但是如果在他晚年去打小日本。
如果能打掉小日本是好,如果出了点意外就损了他英明神武的一生了,所以希特勒的小九九就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的继任者。
在看男主,完全就是个玩世不恭的官二代,虽然看起来愤世嫉俗,但骨子里还是希望有个位高权重的老爸。
所以他老爸搞定他也没用多久。
女主就是傻白甜,被N多人利用然后拯救了世界。
抵抗分子其实就是恐怖分子。
他们乐的民众和官方关系不好。
小日本枪杀美国人报复的时候眉头都不皱一下。
在这里高堡世界里就没什么救世主。
强权和阴谋诡计才是主流。
这剧10级感觉有点紧,后面几级有点台突兀。
除此之外没什么缺点,感觉年内最佳影片吧。
西部世界虽然好,但是到中期就崩了,多线不同时间,现实和想象构筑在一起然后就成了一坨东西。
然后就讲讲剧里面几个纳粹的头子。
长的高高的那个名字忘记了,就是灭绝非洲黑人那个,副总指挥在他面前就是圣人。
希莱姆老奸巨猾,男主爸爸当上代理总理他并不急。
他就等着他老爸出问题,然后他就可以借机发难了。
副总指挥给他的电影和黑材料,其实他都知道是假的。
但是没关系,假的也足以搞死男主他爸。
最后副总指挥把他的录影带放到希特勒的录影带屋子的时候,他就明白希莱姆完全不在乎真假。
在看希特勒人家当领导不是没理由的。
故意装死,弄死了戈林。
在看小日本,垃圾的一笔,有战术但是没有战略,他们从始至终都没看到录影带的价值。
然后搞半天造原子弹被反党军一个炸弹搞定。
但是编剧也是脑洞大。
纳粹高官的下一代竟然是环保主义者,这里其作者想表达一个道理。
不管是怎么样夺得世界的,管理世界总是一样的。
胜利者在后世看来也都是伟大的,也许经历过几代之后就和其他平行世界没什么差别,看不出纳粹的影子了。
也许后代还会忏悔祖先犯下的罪行,给他们立个碑,允许黑人开赌场什么的,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
影片明显是在映射现实社会中的种种。
纳粹的科技比战后美国攀的还要快。
要不了多久就可以星辰大海了。
这部剧其实还是要给欧美观众看的,小日本虽然也牛逼但是和纳粹比还是差远了。
常说幸福千篇一律,不幸就各不相同,而用在电影评论上似乎正好相反:好电影是各有千秋,烂电影就基本是近亲孪生,而我是更愿意对自己力荐打满分的电影写点什么,而不喜欢的则尽量少说,除非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如最近的《长城》和《血战钢锯岭》,这俩新片在豆瓣上我分别给了3.5星和2星,相当于7.1分和4分,分别高于豆瓣的5.4分和低于豆瓣的8.8分,这得全拜水军过于汹涌所赐,常听人抱怨不自由、被限制、受压抑,这样的情形古今中外都没能免疫,然而当有了自由、当不被限制、当再无压抑之时就无法适应了吗?
就要无底线的发出不自己的声音来极力的挽留不自由、重现被限制、再次受压抑的氛围吗?
无论是为了怎样的一种利益,无论是为了满足怎样的个人私欲,汹涌的水军就是对大多数人言论自由的一种赤裸裸的暴力戕害!
在一个环境下还可以在一起分享资源,也是满口的反不自由、反被限制、反受压抑,可等到换了个地儿,等到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小网站,或是光荣的被某支水军部队给征用了,就立马变脸,或是大兴文字狱,或是极尽谎言、瞎话之能事,或是坚持极端的罗卜白菜论,不管这是积极参与还是潜意思行为,实际结果却都只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唯恐不是不自由、被限制、受压抑的急先锋和得力帮凶!
言论自由不包括水军和无底线的罗卜白菜,水军那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无视自我,无底线的罗卜白菜是拿无知当个性,鉴别水军和无底线罗卜白菜没有什么难度,根本不需要目光犀利与思维缜密,只要水军和无底线罗卜白菜一露头,就会立即曝光,立即曝光之后最好就是原地爆炸!
■ 关于剧名的翻译,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高堡奇人》据传说是台湾叶李华版中文译本的译名,据传说是因为这本书我没查到具体的信息,但是我感觉高堡奇人的译法可以接受,要比目前的2个大陆中译本的《高城堡里的人》要好,原文还是最好的,因为英语的阅读习惯和中文的肯定不同,英语的A MAN或者The Man用英语读可以读的很有感觉,如若电影的英语预告片那样偏沙哑低沉男中音拉长声,有表情的读A MAN。。。
或The Man。。。
就更加的带感,记得有一回奥斯卡颁奖礼前面搞笑短片就是玩的这个梗儿,但用中文读“一个人”似乎就很难出戏,而《高堡奇人》还算是没有偏离直译太远,用一个奇字很好的平衡了直译与意译之间的落差与尴尬,我个人是更多支持直译的,即使是那些普遍被认为很经典的英译汉片名我也更倾向直译,如魂断蓝桥,如廊桥遗梦,在没有更合适的直译之前,就先凑合着用吧,哈哈。
■ 关于细节和小道具目前已经播出的20集《高堡奇人》优点很多,其随处可见的、用心设置的小道具肯定是这些优点之一,刚看完的第二季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那筷子和梯形的纸盒是典型的中式快餐的包装,这样的中餐包装在很多不同题材、不同年代的欧美电影里出现过很多次,但惟独这一次的感觉不太一样,因为这是在日本占领下的旧金山,作为中国人,之前在欧美电影里看到这筷子和纸盒时总会感觉有点亲切,别误会,不是自豪,就是会有点淡淡的、不易觉察的温暖感觉飘过,但这回看到这阴暗画面下的、日本占领下旧金山的中式快餐,感觉就有那么一点点不自在,高堡剧组就算声明这不是故意的,但给我这样一个中国观众的感觉确实就是这样的,这就好像《罗曼蒂克消亡史》导演程耳,虽然他认为渡部在大野地里不是处心积虑,而是临时起意的,实际上也确实用军车和樱花耳环这样的细节来交代了,但我还是倾向于其是早有蓄谋的,证据也有:日本妹夫叠过手绢。
其他的细节
这个场景还展示了很低调的穿越,很欣赏这样的、关于穿越的处理方法
■ 关于英文字幕的一个疑问,由于喜欢,就比较注意细节、抠字眼,看到这个新名词就立即暂停、摆渡,一查只有Manzanar而没有Manzinar
开始还以为是中字小组再次输入造成的错误,可同帧调出原版的CC字幕,也是Manzinar,看来就是原版娘胎里的错误了
还有过一部以Manzanar为题材的电影
Manzanar的历史照片
■一处镜头衔接上的小小疑问全剧的镜头转承问题不大,前后关联也基本顺畅,唯独这个镜头有点小疑问,高堡世界中日、德之间是有中立地区做缓冲的,小朱从日占领区的旧金山一下子就跪到了德国一边,尽管有这个提示牌我还是陷于惯性而没有立刻看明白
后来局部放大这一张才弄明白,原来小朱投奔的是德帝国领事馆
■喜欢的美剧也可以更积极的学几句英语,这句对话很有意思
■感觉希姆莱选的不太像,关键是脸型不对,再老再脱相,骨骼轮廓也不会变啊
■ 关于高堡世界的地图,亚马逊的这套电视剧到目前的第二季为止,基本只展示了两个平行世界,一个是我们的REAL WORLD,一个就是占主要篇章的高堡世界,而另外一个英美的蚱蜢世界在第二季中只有一个镜头。。。。。。
,基于这个德日二元的高堡世界,出现的地图就是这样的
按着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THE REAL WORLD,再参看高堡世界的地图,我们的新疆全部和西藏、青海、甘肃、内蒙之部分为中立地区,俄罗斯(苏联)则是按着洲界,亚洲部分中立,再往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中立,这样中立地区的出现,按着高堡世界中的解释,一个是胜利者不稀罕如苏联中部那样的不毛之地,再就是在德日两个帝国之间设立了一个缓冲地带,看高堡世界里的地图,北美和南美的中立还正常,而俄罗斯的就太过广袤了,高堡世界的德国鬼子和小日本就不担心那一天从冰冷的西伯利亚旷野上杀出无数带着冰碴的苏联红军来,实现高堡世界里的攻占柏林和诺门坎?
■本剧的摄影很讲究,尽管全剧的画面色彩都处理成了不饱和的失色或暗色,但仍然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两个桌面般的镜头
下面这个美丽的夕阳西照更加的反衬了残酷的故事内容
再有就是同样被残酷剧透的这一张了,上一篇说说只是在看完第一集时的感想,没曾想在第5集竟然真的又复刻了
就是说同样角度的曼哈顿大桥在电影中出现过3次(如果还有敬请补充),色彩以闻香最阳光,往事次之,高堡最黑暗
■很期待亚马逊后续其他的剧集制作
■另外眼镜男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瞬间脱掉圆领老头衫,而戴着的厚边老式眼镜却可以丝毫无阻,对于同是也穿圆领衫的眼镜人士的我来说,表示有点惊奇,并立即实验之,我是每每都把我的眼镜给刮掉了,没有一次像剧中那样成功过。
■再有就是高堡世界里的奇景了
第二季最后的最后,比较模糊的几个场景,个人判断是在挖坑,为第三季做铺垫。
说说美剧《高堡奇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40591/?tab=comments#comments更多老K影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 老KK影
一定要看到最后
💩
坑填不上了
看了两集感觉一般般,陈词滥调煞有介事,还很悬浮,主角警探一点警察样都没有,宗教主题的犯罪场景设计的不够精巧,只有第二集最后那个有一点酷,像装置艺术似的,这种题材有太多剧珠玉在前惹,如果后边很精彩再改分数吧
哈??
别被猎奇犯罪现场骗进来了。。。
把女主的戏份全删了会紧张刺激很多。///看到第六集了,没看过的赶紧跑。实则把我给看笑了
很奇妙的一部剧,特别飞,特别怪,你觉得它要烂了吧,最后3集又让之前的怪诞离谱变得合理,最后3集以为会是个happy ending,又开始陷入癫狂了。所有人都像话痨一样不断输出,就像对这个世界的嘲讽永无休止一样,越看越觉得这像一场无尽的噩梦,而女主到了最后反而是一个“破地狱”的践行者。
惊人的完成度,导演超绝控制力,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觉得很无聊的类型
还不错
瑞恩墨菲的水平越来越差了,低开扑走,感觉还想搞第二季的意思,不过选神父的眼光还是可以的,尼古拉斯很性感,好多镜头都让我幻视伊万小可爱了
前两集还不错 期待后续
一开始以为是美食剧吗【松饼一家人那种😩 热评racist大赏,妮西还不够好?她讲台词的节奏和腔调太对味了,strange fruit式飘大了的风格之下,又能演出原本是白男domineering世界中的noir味,配合ep07的反转,前面的dream-like scenario又都转向了女性as a prophet, 真的很棒。凯瑟琳·亨特意外地非常出色。Trav演正剧有点劝退,但人很帅子,等退役以后有机会跟凯凯演兄弟吧!求求了!🙏🏼【p.s., 现在呕美juan网红演员演技都这么差的吗,卖肉男的吓人演技看得我口眼歪斜,跟妮西的对手戏被queen压得好像不是在演同一个场景
不值得看,不如刷一遍汉尼拔
奔着尺度来看的梦境???WTF垃圾剧了,别出第二季了
大半夜看完后被冷汗直流的程度 太恶心太细思极恐了 凶案现场顶级的恶心 故事没圆好 期待第二季
其實蠻好看的,顛來倒去的詭祕之夢,夢裡經已離經叛道仿佛末日了,回到現實卻讓人更咋舌。女主角那句「我是不是還在夢裡?」妙得不行。
几场杀人场景超有创意。第七集突然所有角色转换之前六集的案件原来都是洛依丝的梦境,家庭婚姻也是一场狗血。第九集更扑朔迷离,洛依丝的梦境照进现实,现实却一塌糊涂。最后一集差点看晕了,真假虚实分不清,结尾突然明朗又戛然而止…想探讨的东西有些多,尤其男人俱乐部那场戏很莫名其妙,不知是否下季的伏笔。
嘿嘿,我最爱的宗教恐怖➕刑侦探案,像和美恐结合的真探
grotesque ind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