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这片子是王朔导演的,不如说这片子充满了王朔和冯小刚甚至是叶京的气息,而这气息又都是王朔赋予这些人的。
片子里主要的配乐就是《爱的奉献》,这和叶京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主要的配乐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异曲同工。
北京胡同儿里的怂逼爸爸和倔逼儿子都唤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其实哪个人的爸爸没有怂逼的时候?
你真当了爹,你为儿子复仇时手也会抖。
冯小刚说话的节奏和语速都很迷人,他说话时往外喷溅哈喇子的概率很高。
电影最后的结尾很温情,怂逼也牛逼了一回。
这片子和冯小刚很多的电影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好笑的段子。
但它也有不同,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感受到摄影和一些细节的凸显,这在日后冯小刚的片子里再难见到。
2010年12月12日
父母想教育好孩子,一开始当然是心平气和的讲,但当孩子不顺自己心时便忍不住要动手了。
一动手教育的性质就变了,父母对孩子的暴力实质既由体格的悬殊和经济控制对孩子的“不正确”行为进行扭正,但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只要我比你强,那么我说的就是对的,你就不能反抗我的错觉。
暴力行为是父母的懒政,言传身教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而暴力行为则不同,不听话打一顿就行,暴力行为只能使孩子表面顺从,抗拒和副作用暗暗埋下。
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的,剧中马林生对马车说你吃我的,住我的,那么你一切都是我,这种逻辑是错的。
国家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公务人员的吃惯用度都来自人民,那公务员要给人民跪下喊爹么 尊重是相互的,孩子虽然小但他也会有自尊心,只是有时天性使然使点性子,假如家长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又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马车给柜子上锁不过是想要点隐私,小孩子能有什么秘密,不过是给自己保留一点自尊罢了 。
老梁对冯小刚“曲线救国”的评价还是有道理的,冯导演技一点不输其导演才能,很大程度上因为他有自己的腔调,相貌委婉、瘦骨嶙峋、京味儿甚浓、常有“爷们儿”包袱,似乎影坛里很难寻到可以替代他这种风格的人,而这个时代最可贵的就是“不可或缺性”。
鲁迅对如何做父亲做了先进而有益的探讨,但父亲角色在一般性原则下还有许多特殊性,社经地位、孩子性别、夫妻关系等等都是变量,虽然马林生与马车的关系模式很特殊,但马林生对当父亲的思路代表了六七十年代生人的普通情况,而这个代际循环可能时至今日也尚未式微,毕竟,学习乃至教授教育与教育学是一码事,但反观自身、不断矫正却是另一码。
——2016.12.9
有一天我把QQ签名改成:我是你爸爸。
小漠说,嘿,你怎么占人便宜啊。
背景音乐一直是爱的奉献,听着我一直在乐。
后来他和朋友们在客厅爆发出笑声,而他一个人坐在屋里喝着小酒的时候,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差点就哭了。
他是你爸爸,不管他有没有本事,会不会打架,时而斥得你时而关怀你,有时候想显示自己的权威,又有时候想和你认真的做个哥们儿,吃面条的时候会出声,不会讲话,有点小敏感,有时候会有点失去理智而大嚷大叫,可是就像一直放着的爱的奉献,他一直都是因为爱你。
他说:我这是为你好!
他说:你怎么都不知道我根本不需要你为我好。
而后他去喝酒,却会醉醺醺的说:我的儿子,very good。
十年前我过十岁生日,我第一次请朋友们来家里,他们给我买了蛋糕,老妈做了香菇油菜。
我们在这边吃饭嘻嘻哈哈,而他们俩在另一个屋独自吃饭,我们把蛋糕抹在对方的脸上玩的不亦乐乎,而他们吃也没吃一口。
他是我爸爸,常常自恋自己有播音员的声音,长的不高,吃面条和西瓜的时候会发出声音,头发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早白,有时候会大嚷大叫,有点小文青,会呵斥我,有时候有点大男子主义,不爱喝牛奶,无论说了几百次还是爱用香皂洗澡,一点都不注重生活质量。
可是,他会写东西,有好听的声音,极有毅力,即使在特殊时期不能上学派往工厂一干八年,也自己奋斗着看书学英语考到了研究生,他有能力会抓住机会,口才好。
最重要的是,他爱我。
他爱我,小学的时候帮我写作文,初中的时候教我英语,高中的时候教我背历史,他一步步的努力,为我创造一个又一个条件。
他曾经只是个小职员,小编辑。
他有梦想很难实现,他为了结婚有房子养孩子不能去喜欢的报社和电视台工作,他为了生存不能继续读博,他是个小人物但并不可怜。
他们说马是个小人物,他卑微,他懦弱,他空虚而守旧,他的父权可悲又可笑。
而他在我眼中是个大人物,他理性,他给予我足够的空间和权利,他有权威而从不滥施,他从不滥施暴力或摇尾乞怜,然而他是我的哥们儿。
马车是个早熟的叛逆少年,也许每个人十几岁的时候都会突然发现我们的父母很讨厌,他们的行为我们很看不惯,甚至有点看不起。
卑微懦弱但却又极力想维护自己父亲权威的爸爸和叛逆早熟性格倔强的儿子。
但这一切都像背景音乐一样,他爱你。
我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值得他们自豪与骄傲。
暑假某一日我去到他的办公室,他的学生看着我说:你就是陈老师的女儿吧,你爸老是说到你。
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你为我自豪的。
好片!对老北京胡同的生活有超级现实的描写,语言绝对北京味儿,而且才发现冯小刚还有这么好的演技让我意外的是,导演用"爱的奉献"作背景音乐贯穿了全片,用心良苦啊!
个人认为,《我是你爸爸》是王朔写得最好的小说。
第一次看小说的时候,自己才二十三、四岁吧?
然后,却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做了2年代理家长了。
跟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侄儿一块生活,一块成长。
那些年的经历和心理历程,使我觉得读马林生就是在读自己。
父母亲是这个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工作。
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是不可能做好这个工作的。
这份工,直接反映了一个人自身的修养、信心、内涵、性格个性特征,它可能使你的一丝丝的阴暗面都暴露无遗。
我能充分理解马林生,因为有过同样的处境。
王朔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骨三分。
语言简洁,富有画面感。
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能让人身临其境。
所以一直认为他的书确实很好拍电影。
但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没看过王朔其他的电影。
《动物凶猛》我不是很喜欢。
所以不评论了。
昨天出去逛街,在天河电脑城旁边的小摊上发现了这部电影。
喜出望外。
回家一看,超出了我的期望。
冯小刚的演出很到位,很传神。
胡小培的表情非常有表现力。
原著叫《我是你爸爸》,标题就透着一股嘲弄父权的劲儿;电影叫《爸爸》,去掉“我是”两字,变得温和了,如果不了解王朔会误以为是温情家庭伦理片。
电影大致分三个段落:父亲教子、父亲结婚与父亲发疯。
分明对应了父对子高高在上、父对子朋友以待、拒绝做父亲三种位置变幻。
马林生痛苦地寻求自己在父子关系的位置,表面是为了父子之间的温情,实则是为了活着的尊严。
一个中年男子最丧失人格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是连自己的儿子都看不起自己的时候。
马林生在一次次努力建立父权/父亲形象,又一次次崩塌,最终退出了“父亲”的这个角色,又在“弑父”行为中成为了父亲。
影片第一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被邻居摁在床上的时候。
一个父亲打不了/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还要当着儿子的面受旁人管制。
男性气质荡然无存,只剩下令人恶心的呜咽声。
第二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要帮儿子马车出头。
在激越的鼓点下,当了缩头乌龟。
一副为人撑腰、做儿子保护伞的伟岸父亲形象变成了虚张声势的闹剧,尽显猥琐。
马林生对马车有没有影响?
有的,在砸了自家玻璃之后,马车“臣服”了一次,当众念了检讨书。
至此,马林生和马车完成了第一次较量,父权的建立失败了。
于是马林生转向另外一种策略(也就是影片的第二个段落“父亲结婚”):嘴上说是与儿子做朋友,实际上是讨好儿子,跟儿子撒娇。
马林生与儿子一同喝酒、抽烟、看报;马林生拿了奖状后,第一时间是找到马车炫耀;马车过生日,马林生忙前忙后,最后一个人吃饭……由最初的看上去和谐,转向了父子异位——当父亲的马林生成了一个需要被儿子马车照顾的“儿子”。
在关系错位中,马林生迎来了第二次崩溃——婚姻。
一个有理想的单纯老百姓,遇到什么事情会感到悲哀?
无爱的婚姻。
在这个段落里,马林生是娶了虎妞的骆驼祥子的当代演绎。
与祥子不同的是:祥子是模糊的苦痛,马林生是清醒的苦痛。
马林生清醒的知道自己不爱这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也冷静异常地告诉他:不需要他爱,连装都不用装,嘴上说说就行。
有人的生活是恋爱后的一地鸡毛,有人的生活是直接成了鸡毛掸子。
马林生的痛苦之处还不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在于他的婚姻不是因为爱情、幸福、过日子,而是因为儿子马车要把自己赶出这个家。
精神得不到满足、物质得不到满足,最终连自己乞求的地位都成了奢望。
一个父亲遇到了人生至暗时刻——遭到儿子的放逐。
因此,马林生的婚礼像是葬礼,画面一片黑白,难得配乐没有出现《爱的奉献》,新配乐却更加悲哀。
第二段落结束时,马林生在这个家已经没有了。
而真正促成他“消失”自我的认识是“父亲疯了”这场戏。
原本做好事送疯邻居进精神病院的马林生反倒是自己身陷“囹圄”。
让他认识到自己不是做父亲的失败,是做人的失败,不是在家没有地位,是在人间没有地位。
至此,他选择了退出马家,既是对父亲身份的放弃,也是对人间尊严的放弃。
我们终于看清:一个试图教育儿子、凌驾儿子之上的父亲,实际是一个以儿子为自己信仰的男人。
信仰崩塌的后的马林生信了气功,一个颇类似邪教的组织,却让他有了翩翩起舞的位置。
(私以为这一段堪比《小丑》)倘若电影在这里结束,确实是中国早期商业《小丑》,呈现了某一类人的精神面貌,可影片还要继续往下走,为的是探析这类人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原因。
“失去”父亲的马车很快丢掉了那套“马车同学,你危险了”的束缚,卷入混子斗争之中。
当报复来到马林生家中,马车才是真正徘徊在危险边缘了。
在威胁中,马林生一贯的忍辱负重终于找到一次发挥的精神,谁能想到挨打也能成为一种保护?
在挨打后,卑琐的马林生反而建立了父亲形象,实现了与马车的和解。
为什么马林生拼了命的讨好马车?
为什么身为父亲的马林生特怕马车看不起?
结尾说明了一切。
故事发生在现代,是改革开放的故事,可人物的精神状态不是现代的。
马林生一张口地道老北京,他的父亲为什么是做火车回来?
去旅游了?
家庭环境不像。
马林生是外地打工进京?
口音不像。
只有一个解释:96年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
唯有经历过十年动荡的人,才会如此小心的活着,才会稍一犯错便认真深刻的作出检讨,才会急赤白脸说出:“我是为你好!
”“检讨就得这么写!
”一个人猥琐、平庸、浅薄的气质,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塑造。
我想这才是本片意识形态最危险的地方之一。
它借用一个父亲身份上的尴尬,指责了一个不敢提的时代。
影片的人物形象都很有意思。
马车挨揍之后,马林生带他去医院,里面躺着各式各样流血的年轻人,有人说是影射“89”,我认为依然是对十年的反映。
带搬砖的马车、打台球的胖子、黑社会猫子是不同身份的一类人。
要么是大院子弟,要么是胡同流氓。
一批人父亲不着家,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父亲扣帽子流放,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在打倒一切中,自己做了父亲,形成了北京城无业青年四处流窜、互找靠山的局面。
是什么让年轻人“危险了”?
是教育吗?
是时代。
马家父子与邻居也构成了奇妙的对照。
邻居一看就是那种看不惯四处惹祸的类型,自家闺女却当了班干部,学习不错。
而马林生一直小心翼翼,养出的儿子四处惹祸。
其他如老师、演员,各有特色。
马林生和台球胖子就是我大爷们的真实写照。
有跟自己孩子称兄道弟的不?
别地不知道,北京尽是。
也不是称兄道弟,就是一块喝酒、抽烟、蹦迪啥的。
大爷们在传统礼法和现代开明之间游刃有余,逢年过节的规矩、酒桌、待客、外场种种,门儿清,跟自己孩子身边,说急就急,说不急也挺爱装孙子。
我捉摸半天,北京有避重就轻的幽默。
跟郭德纲相声似的:郭麒麟说我跟同学打赌了,明天非拿刀杀了他!
郭德纲训斥道:说得什么话!
小小年纪!
怎么能赌博呢!
杀人与赌博,不抬杠的讲,哪个事儿大点?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譬如按照现在功利观点,学习好、学历高是没错的。
但是在大爷们那儿就跟你客气客气,但是轮到自己孩子说要去外地学习,那还不如在家窝着,啃老也比出去强。
有意思之极。
要说有没有在孩子面前没模样的老子?
也有的是,很多事难说,但是做了确实很容易让孩子看不上眼。
今年春节,五六十岁的大爷们还在饭桌上上演了一场一言不合抽大嘴巴的戏码。
你可以说为老不尊、情绪化、没起子(没出息),可这样的狂野与血性,现在少见了,我很失落。
到我们这一代人嘴炮居多。
大爷们在街上看小孩儿们呛呛起来,根本不屑一顾:“吵什么?
拿板砖往死弄,光动嘴有什么意思。
”现在的大爷们已经不是很冲动了,毕竟是当爷爷的人,但是我总是摸不准他们的脾气秉性。
大爷们老了以后总是喜欢讲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
可他们的故事背景总是透露出不一样的底色。
他们的孝道总是在生命危急之时迸发的,比如有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被捅到医院去了就想起对不起父母,出来以后一定好好孝顺父母;下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让人拿板砖卸了……我就忍不住好奇这些故事背景,是发生在认识孝顺之前还是认识孝顺之后,认识与认识之间怎么又冲动了?
我好奇,但是不敢问。
要问这么狂的人怎么过得现世安稳。
其实是幸存者偏差:一波同样狂的人,出现过“打赢坐牢,打输太平间”后就安稳多了。
更重要的是,北京城一共这么大,打来打去最后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也就无趣了。
(这句话是我想象。
)现在想想《老炮儿》说冯小刚是讲江湖规矩又对公权俯首帖耳,他们是不了解老炮儿。
混子们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弄死你。
什么手段无所谓,重要的是结果嘛。
冯小刚:《爸爸》这部影片正解:在爸爸高压之下,儿子噤若寒蝉。
父心血来潮欲建立平等民主父子关系。
儿信以为真,与父平起平坐渐至蹬鼻子上脸。
父自尊受辱忍无可忍一顿暴揍撕毁协议。
儿屈服。
父痛心疾首与子议和,儿学乘(乖)不接招俯首称臣。
从此父子貌合神离。
该片被追毙,次年获洛迦诺最佳影片奖。
投资打水漂。
2012-8-29 03:27来自新浪微博
当讽刺变成生了锈的铁锹,一块块铲出隐藏起来的懦弱,无知与无能狭路相逢谁会获胜。
马车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场景,刚刚要奔三十的人们是否还似曾相识又恍如隔世?
老马跟儿子说,“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了你好呢",”我不是你爸,我特么不干了。
“ 马车也往地上一蹲,”你怎么就不知道我不需要你为了我好呢。
“当教育者本身没有搞清教育的目的,教育到底是教育还是教唆,受教的反抗终究是得救了还是无药可救了,但愿将会有子女的我们不会成为下一代的绊脚石。
铺天盖地的道理永远都明晃晃的摆在那,听到看到和领悟到始终是教育过程里希望与现实的不可调和,自觉和觉它始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终归结底无论弯路还是捷径全部是百年生命里的体验,因为不管有没有来生,在死亡这个节点上除了体验我们什么也不能够带走,体验本身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整个91分钟里都充满着讽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揭伤疤的幽默最是细痒的抓心挠肝,不带着点痛感怎么才能知道这幽默本身就不是个幽默呢。
尤其是老马送鹿志国去精神病院的一段,自己却被当成精神病关起来了。
到底是他对于精神病算是精神病还是对于正常人算是精神病,我也搞不明白了。
我们创建了一切也赶走了一切,却并没粉碎中规中矩的儒家信奉,压抑、禁欲、”与大众不同既是不成熟“仍然根深蒂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却从未自问过是什么样的文化,是适应人性的文化还是泯灭的文化。
十年过去了,变化改变了很多无足轻重的时代标志。
然而一旦把生活中的主流人群放到荧幕上,主流却成了另类和滑稽,可回到现实的时候却一如既往的盘踞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讥笑着身边的”另类“。
如果到了我们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就得当成精神病去看的时候,我还是认为是精神病成了褒义词,而不是我们成了精神病。
如果发出声音然后就会被淹没掉,所谓的不合群以及付出的孤单代价那就是成为精神病的价值。
任凭无知和无能拼死的对抗建设、反省和开放,肆意的说,”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好吧,那就让你的梦想和时间一起见鬼去吧。
吃晚饭的时候看了《冤家父子》,就是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的电影,王朔和冯小刚的作品。
之前看完了电影《看上去很美》之后又在网上把小说翻出来看了一遍。
恐怖的事情是,我永远都没有办法在看这些说小朋友并且同时说着大人们的故事的时候笑出来,疼痛感从电影或小说的开始就在心的深处起起伏伏,并且要一直蔓延到故事说完之后很久,手脚冰凉。
专家们老是能从故事的细节,比如某个镜头,某段背景声,中间找到些隐含的意义,从而得出高深的结论。
这些我都不懂。
我所能够看到的只是那些赤裸的直白的不加掩饰的苦难。
从马车小朋友到方枪枪小朋友,那些聪明又顽皮的小鬼被妖魔般的成年人们这样那样的欺负,被扼杀掉天性里那些活跃的敏感的脆弱但是无比珍贵的东西,后来就变成妖魔般的成年人了,周到谨慎政治正确,或许在社会大环境里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说真的,这样活着,有意思么?
有的时候我畅想啊,如果所有的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的成年人都不要对小孩强加这样的教育,都保护和纵容那些美好的天性发展,或许小孩们长大了以后也会彼此伤害而慢慢学会些技巧,但是大环境会不会就变得更宽松,更自由,不那么操蛋,也不再那么大声地宣扬和继续地培养傻逼了呢?
好吧,大人。
我猜想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我们的家长的,并且我固执地自我中心地觉得我们的家长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都没有办法在国内外、历史上下找到合适的比照对象。
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一个贫瘠的年代,受到的宣传蛊惑和内外压迫比什么时候都多,从还没来得及开化的青春期等于是一脚踏进了成年人社会,伙同着那个时代(操,我发现我原来竟然这样痛恨“那个时代”这个字眼。
)所特有的种种矛盾与压力,因此他们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到整个的价值观都与我们不同,并且是我们很难进入的。
比如说,我现在可以大叫,苟且偷生还不如去死,但是我爸妈小的时候呢,能够苟且偷生已经是最大的侥幸了吧。
说真的我同情他们。
他们是真正被传统价值和毫无人性的颠覆性的社会变革两头挤压到没有空间的一群。
尤其是那些更加固执、对某些东西有着确实的信仰的成员,在没有办法两头兼顾的情况下,他们也许真的永远也没有办法达到心中所想要的境地,没有办法在正常的渠道之下获得认可感和成就感,没有办法完全地觉得幸福和满足。
甚至,他们不会意识到其实他们心中之所想都是些孩子们才有的美梦。
所以,当他们自己的孩子又开始怀有些类似的美梦的时候,他们潜意识里就想到了自己曾经被怎样的压抑和打击,仿佛是处于对孩子的保护,他们继续压抑和打击他们的美梦,或者,彷佛是很pitch in的催促着孩子们赶紧结束还一心想着做梦的儿童时期,也一脚就踏进成人的世界,勤劳实干,奋发图强,用自己的汗水啊为革命事业或者不怎么革命的事业添砖加瓦。
到底是谁更可怜呢?
很多时候我感觉到迷惑。
如果说到了我这把年纪还梗着脖子不肯妥协是不懂事,而同龄人中那部分正在努力添砖加瓦的是懂事,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事错了呢?
我就老是痛恨那帮老梆子用那种高高在上气定神闲的口吻说,你啊,现在想得天好地好,到时候你就知道味道了。
那你说,我现在体会到的是不是味道呢?
按照国际惯例到底是几岁上的感觉算是人一辈子的终极结论呢?
好吧,就算是过了几年我吃了苦头撞破了脑袋后悔了现在所说所做的一切了,我就算是毁了么?
total loser了?
你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准确预言,会不会感觉到“I told you”的那种满足得意,并且继续高高在上地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心痛和惋惜,从中得到快感?
两代人真是很矛盾的存在啊。
所以后来就很理解像蔡康永这种,不管多大都不肯把自己归到“大人”那类里去的做法。
这个家底丰厚又名气堂堂的家伙实在是幸运。
而我呢,其实我还是很害怕的。
怕以后我还是会过他们那样的生活,变成他们那样的人,一生在不满中度过,始终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和g spot,莫名其妙地在抱怨和被抱怨中熬过一天天,搞不好还要拿比我更小的撒气。
虽然对于幸福这件事情没信心,还是不甘心现在就放弃。
有机会要看看原著
及其讨厌那时候的老师
没啥意思
2004.12.18 DVD 学校放映室
我终究还是你爸爸。。。。
喜剧,悲剧,闹剧,cult片,90年代的北京
画质太差了
蛮有意思
一点七五星 挺乱的
书好看点。。。
奏是个小品好伐。音乐品味极差。
田松的推荐。
有些地方完全不知道他在表现什么,王朔导演的也忒次了
一路走好!
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小慧,,你危险了~!
小说写得好不代表电影能拍好 就故事和台词能看 想看隐喻的话看书比这强多了 爱的奉献放了全片要听吐了 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夸这配乐
相较老炮儿,同为父子,冯小刚表现出明显的怯懦,小跟头挑衅他儿子,他拿块蜂窝煤没敢上,平日在家只对儿子耍狠,打架不中用,可到了道上人寻到家里,要他不认这儿子,他义正辞严,我是他爸,一下子让关系紧张的父子拉近了距离,这个父亲并不孬。
全程充斥音乐,用台词推动故事,整部影片毫无结构可言,严重失控,支离破碎。这部失败之作充分的证明了导演不是谁都能当的
40
被禁的原因主要应该是中间医院那十几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