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night,and,good luck!
影片中反复重复着这样一句话,而在这句话之前的人是一个意气风发勇敢的执着的人,而说完这句话,一切光影黯淡的时候,他多少表现出了他的那些软弱和无奈。
一个不停的与一种远远超过自己的力量斗争着的人,需要的勇气是别人不能想象的,他的软弱恰也是别人所不能看到的。
这是一部充斥着黑白色调50年代风情的电影,充斥着油头大脑西装笔挺的绝对典型美国人的形象。
我们的主角总是要叼着一根烟来主持节目,总是从眼睛的上方注视着镜头,总是没有表情,总是衬衫和背带,尤为的正统。
这是一部半纪录片的电影,然而依然充斥着美国人的审美和英雄主义的思想。
主角是一个抛头露面的人物,一个勇敢的和当局者作对的人,面对周遭的非议和压力,依然做着正义的事情,似乎凭借着一己之力走在了正义的风口浪尖上。
不得不说多少是英雄主义的体现。
不过,这也是美国人所熟悉的框架和手段罢了。
不得不说的是演员的演出,虽然多少有装酷的嫌疑,但依然很有功力。
永远阿玛尼的乔治克鲁尼还是那么帅,不多的演出仍然看到了他的大明星的风范。
而我们的主角从头至尾的一贯的表演,恰到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细节,比如第一次与麦卡锡正面对抗的节目时,莫罗的脚不自觉的轻微颤抖着,还有每次节目结束后,他所拥有的霎时的空虚和疲惫。
这些细节的处理让人物的内心更加清晰的得到了展现。
由于是半纪录片的性质以及片长的缘故,影片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而显得非常平淡,叙事的风格也很平淡,多处运用了长镜头,加上黑白的效果,使得影片虽然不出彩却多了一份韵味。
想想中国的舆论,要么在导向中迷失了方向,要么完全忽视导向胡乱报道。
不知道真正的所谓的自律的撰稿人,现在还有多少。
“回顾过去,我扪心自问,并没做到事事正确毫无偏差,但我总努力的追求真相,并且将其报道。
”如果每个中国媒体人这样要求着自己,我们的社会也许会更加的如导向所说的那样和谐了。
作为一个多少和媒体沾边的人,看到这样的电影是很伤感的。
想到了XX周刊的很多事件。
关于克鲁尼和黑白,楼上的豆友说了足够多了。
基本上完全赞同。
这是一部回归传统经典样式的严肃电影。
我对于他在这里面得演技也很赞,他在『辛那瑞』和这里得表演都估计是增肥一点后把所谓的帅抛得足够远了。
帅和美,就是这样一种累赘的标签。
我喜欢这部电影里铿锵的语调、从容的节奏,杀伤力绷紧在每一个能杀人的眼神里、每一次播出现场的静默中。
连同法庭对峙的那场纪录片式的戏码,我也很欣赏,并没有人工仿造真实感的印象。
仅仅是一支烟时间的单口秀节目,电影却告诉我们,背后的工作量、审查制度的高压有多么沉重,相比之下,那一支烟从点燃到熄灭,只能越发让人屏气凝神,不敢轻易露出表情。
作为被挑战一方的McCarthy其实从来没有在镜头里出现,他却无处不在,这是导演、编剧和表演共同搭成的有效舞台。
David Strathairn的表演相当精悍收敛,足以让人击节称赞。
这些念白是值得“读”的,不是用来交待剧情、也不是满足观众的,它们滔滔不决,又坚决毅然,沉着清晰的吐字,之后在祝您晚安、好运时,让一丝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浮上镜头,浮上看似漫不经心、匆匆忙忙的一眼。
这些念白落在纸上就是一篇篇犀利的好文章,尤其是引用莎士比亚的那段还有几分学者记者的幽默。
媒体需要的智慧、勇敢、坚持、幽默、沉着。。。
多少优秀品质啊,聚焦于CBS主持人Murrow这一人物身上,立足得足够尖锐集中,又巧妙地回避了泛泛的批判。
这是那种深有凡人心、又懂得充分利用个人聚焦权的媒体人。
这是一向缺少的灵魂榜样。
而克鲁尼稳妥地踩在Murrow的建树之上,亦是一场机智、自信的单人秀。
他在这个电影里似乎没有笑过,当然,面对无聊的观众访谈节目时的笑容是不能算的。
我们会看到,当别的所有频道兴高采烈毫无后顾之忧地讲述香烟美妙时,Murrow主动承载的挑战是一种孤注一掷。
而他并非是一个人,在媒体,一切有魅力有正义有胆略的挑衅都不可能是孤身英雄。
整个团队在默默支持,你看得到他们的紧张、在节目后的等待、在压力面前诚实的妥协以及撤退。
我很喜欢Murrow在开会时说的那句话,如果压力已经到达了我们这个房间,那就越发应该予以反抗。
你看到媒体人应该如何面对诚实的愤怒。
以及那自杀的记者、忐忑的高层。
影片在表现的同时不予以刻薄愚蠢的评价,它只是默默地压抑地表现,一切杀人的压力都附着于普通的厨房、普通的香烟、普通的握手之中,不失血,也足够狠。
In A Nation Terrorized By Its Own Government, One Man Dared to Tell The Truth。
这样一部电影,完全不具有娱乐性。
但也绝对不是枯燥的国民教程。
其中无处不在的压力感虽然是以“历史片”的面具出现,但我们看来更多是扎实犀利的现实感。
巨多人对这部片不吝激赏,因为这一段“捍卫新闻自由或者说是为了个人权利与尊严而斗争”的真实历史,因为让他们想起了“南周”“新京”等等。
而我不准备仅为一部电影准备讲述一个多么伟大的事实或观点就鼓掌。
道理谁不明呢?
谁说到人的心坎上,谁才是高手。
仅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来看,我只能说这片子“凑合”。
对于驾驭一个大的题材,乔治克鲁尼显然还处在摸索与练习的状态。
方向是没错,越有份量的东西越无须花哨的表现。
不过讲的实在有问题。
看的出来,他手上有太多的材料可用,太多人的经历可讲,多到他完全可以讲出一个群体而非只是一个莫洛,可以讲出几个人的顽固怎样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可正因为什么都有了,怎么取舍,才成了最大的难题。
拍不好,是他的责任。
没取舍好的结果,就是自我分裂。
莫洛部分非常明确,可莫洛之外的部分--力挺莫洛的主编,CBS的大脑袋,隐瞒夫妻身份的一对儿,自杀的“左派记者”,因前妻而被调查的那一位--都非常模棱。
有些情节的出现完全让你跳开电影,心想这是在说什么,结果发现,它什么也没说出来。
看似散淡,可不能真的散淡啊!
拍得好的,总会在当时就有空间留给你去感受和呼应。
什么都留到观众看完之后狂翻资料、总结思想的电影,对我个人来说,不是真正的好电影。
BTW:要我选择,我会把开头那么个长长的群像,放到片尾。
1,俗而有力起初看名字以为是什么家庭伦理剧言情片之类的呢,后来网上看了介绍才知道全然不是这个类型的。
国外好多电影名字都特别普通,比如《The Rock》,弄不好还让人以为是某一集讲岩石的“探索”系列节目。
不过大陆港台的译名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The Rock》,咱们就叫:勇闯夺命岛(陆)/石破天惊(港)/绝地任务(台)——用阿雅的话说,俗而有力。
还有那个《肖申克的救赎》,竟然还能叫“铁窗岁月”“刺激1995”......真服了你们了,真能糟蹋电影。
幸好这两三年来译名规矩了好多,《第九突击队》《钢琴师》《战争之王》......以及这部《晚安,好运》,都没被“糟蹋”。
我猜想这种译名质量的提高可能和网络下载电影的普及有关。
以前电影进到国内,被一些低文化水准的商人胡乱翻译,译名被垄断于他们之手任其糟蹋。
而如今,由于网络发展BT下载普及的缘故,最先获取国外电影的已经不是这些商人了,而可能是某个DVD破解小组或是某个字幕组,总之,最先接触到国外电影、并且最先翻译的群体变了,因此译名的风格也变了。
真要感谢网络上D版电影的“横行”霸道,终于使素质相对高一些的人掌握了译名的话语权。
我现在还在YY,如果按照“刺激1995”的风格去翻译“晚安,好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恩......“惊悚演播室24小时”“CBS正义总动员”“谁动了我的发言稿”“生命不能承受之左”“都是麦卡锡惹的祸”。
2,假装玩儿内涵的一小撮分子黑白片感觉就是好啊,上次有一个《辛德勒名单》,黑白片效果,看着就倍儿"内涵",现在这个《晚》也是,剧中黑白两色和光线的搭配感觉特好。
不过也不是什么片子改成黑白片就成的,一定要是那种低沉的冷峻的基调的片子才适合。
把《战争之王》改成黑白片也不会增加内涵的。
想起了国内“第某代”导演中的一小搓分子,他们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开始用手提DV,镜头摇来摇去让人看着晕,假充内涵,最反感这种电影,《苏州河》之流是也。
这一小搓分子,摇来摇去的镜头玩腻了,也许下一步又要开始整黑白片儿了吧。
3,帅看《晚》,欣赏里面的主人公在镜头前翘着腿微侧着身手里拿着半根烟半举在脸庞的姿势,觉得特“男人”。
估计这是当时那个年代的流行的“样板”姿势吧。
再加上主人公的内敛而执著的正义感,就觉得帅。
所以我才觉得,这种片子不是给MM看的,因为我总觉得,男人心目中的帅和女人心目中的帅是不一样的。
每当大批大批的女生为韩国的那个什么什么冬天的男主人公尖叫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在尼古拉斯.凯奇等这些人面前整个就是一幼儿园大班小朋友。
4,原来美国也“文革”- 《晚安,好运》向人们展现了美国新闻业的一个可以载入历史的经典时刻,它记录了CBS的传奇主持人爱德华?默罗和参议员麦卡锡的冲突。
默罗的呐喊最终使恐怖的麦卡锡主义走进了历史。
默罗坚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原则,他和他的战友们顽强的以行动和事实反抗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迫害,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
-不看电影还真不知道这段历史,50年代美国反对共产主义的运动如此极端,只要认识某位无产阶级人人士,或者看过无产阶级阵营的书籍报纸,甚至不是自己而是亲戚,自己都有可能因为“危害国家”而“犯法”。
结果搞得人人风声鹤唳。
这就是“麦卡锡主义”。
整个一文革的美国版。
5,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麦卡锡,1908年-1957年 美国政治家,狂热极端的反共产主义者。
在全美国清理共产党制造的影响,指挥调查委员会调查美国民主党成员以及他的政敌、对他有意见的新闻人物,不少人被撤职、逮捕甚至被处死。
看到电影里麦卡锡如此的低级恶心变态吃饱了撑得没事干却还滔滔不绝的喊“保卫国家”的口号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我就在想:一切祸根还在于人。
虽然历史学家可以把“麦卡锡主义”归结为政治现象,但政治毕竟也是由人发动的,归根结底还是人。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这种人存在。
只不过有权力的人搞这些,就成了“政治”;平常老百姓的话,就成了“办公室政治”,虽然级别上有天壤之别,不过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6,人是进化不了了......看历史书总是感慨,都多少年了,人怎么还是这个德性呢。
怎么从来就没长进呢。
用人性和科技的发展来对比的话,科技的发展是层层叠加的,利用前人的成果更上一层楼,为后人打下基础,于是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科技水准是1,2,3,4,5......但人性水准就无法叠加,因为人死了就完了,新出生的小孩儿又要从新开始。
于是就变成了 1,2,3,1,2,3,1,2,3,.....所以千百年来科技不断发展,但人本身从来不曾变化,以前什么德行现在还什么德行。
只能靠相对健全的法律来做一些弥补。
所以,假设有一种理想的生物,可以在人性上也能进行“叠加”,那进化的幅度肯定要远超于人类,这么比较起来,人类还是比较劣等的生物啊。
人类也就限于地球这块地方,和些花花早早啊猫儿狗儿啊比,显得多进化似的,矬子里拔将军。
宋神宗曾经为司马光写的史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用现在的话说,吸取教训,与时俱进。
想得美。
马克.吐温说了一句特搞笑的话,可以算作对宋神宗小朋友美好的理想的一个最完美的答复:“历史的教训说明,人类从来不从历史中汲取任何历史教训。
”
刚刚开始看〔晚安,好运〕的时候,对片子知之甚少,多少怀有一种对商业片的期待,毕竟是大帅哥导的片子嘛,结果突然发现是部黑白片,顿时失了兴致。
过了些日子,养了些精神,这才再翻出来看。
然后又让我发现了一部令人惊喜的严肃影片。
影片采用黑白色调,并非是SIN CITY那样的增强视觉冲击的后现代手法,相对于全片节制的表达和故意散漫的节奏而言,更多的是为了和商业片划清界限。
对于G克鲁尼冲击奥斯卡的野心,我想更多的,是我产生对这样一个貌似花瓶的男明星的敬意。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首当其冲的就是生存压力。
人的异化总是发生在生存压力扭曲了人性与良知的时候;文明的进步,也正是努力将生存逻辑与伦理逻辑纳入一个相对统一的范畴之中,让人们在追求公正与真理的同时,不至于面临衣食无着、饥寒交迫的尴尬和残酷。
影片通过回顾爱德华 R 默罗与麦卡锡对抗的这一历史片断,彰显了美国民主传统的坚实力量和人性理智与勇气的光辉,也让我们看到,在面对强权与高压的时候,对抗与坚守所需要的巨大勇气――常常就是爱德华 R 默罗那支未燃完的香烟,静夜里敲击连响的键盘,还有那一声GOOD NIGHT,AND GOOD LUCK问候背后数秒的静默。
作为美国新闻史上的大人物,爱德华R默罗,我同样是知之甚少的,倒是对鼎鼎大名的麦卡锡主义心存犹疑,一个近百年民主传统的国家,竟也有迈“文革”步子的时候?
然而事实上,即便存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也发现这个有着百余年民主传统的国家通过一群勇敢的媒体精英以及许多怀着良知与之反抗的人们,――现在人们称他们为英雄――以各自的方式,顶住多方的压力,捍卫了历史的尊严。
有人说这部片子联系着美国出兵伊拉克后的政治现实,有人说这部片子让人想起国内周刊换血事件。
这不能不让远隔重洋的我们心怀激越。
追思一些往事,的确可以让我们发现现实的荒诞,但面对荒诞的无力感才真正让人觉得害怕,赞美英雄、呼唤英雄并不等于要践行为杀身成仁的英雄,这才是本土的哲学。
所以国内有众多的记者,却难有无冕之王。
也正因如此,片中的台词才显得格外醒目――We are proud becaus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is nation man can walk upright.No matter who he is or who she is. He can walk upright and meet his friend or his enemy.And he does not fear that because that enemy may be in a position of great power that he can be suddenly thrown in jail to rot there without charges and with no recourse to justice.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麦卡锡在美国掀起的运动,是一种“二战后遗症”。
二战之后铁幕降临,两个阵营默默地一面恢复生产,一面加强对舆论和传媒的控制。
在二战中,德国人把宣传工具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这让两个阵营都开了眼界。
于是,即便是号称“民主”的联邦制国度,也被阴影笼罩——这层阴影并不是针对某种“主义”的剿杀,而是对“自由”的忧虑和惶恐。
经历了一战、大萧条以及二战的洗礼后,任何一个国家在20世纪前50年内遭受的创伤都很难在短期内治愈。
创伤并非只是物理形态,精神形态的创伤,正如后来的“越战后遗症”等等名词,才是长期让人感到痛苦的。
保卫自由是必须的,只是当麦卡锡开始挥舞大棒的时候,遭殃的往往是无辜者。
PBS电视台的这档节目反映了这段反压迫的历史:当自由的概念被奉为神圣之时,我们究竟要如何去捍卫它?
是把那些异端邪说一网打尽?
还是把异见者统统放逐?
当以暴易暴的方式开始盛行后,“自由”这面幌子也就失去了象征意义。
镜头下的麦卡锡,不断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异见者的材料,以此来恐吓和挟持民众与其一起“清洗”异见分子。
每一个人,每一个被认为是异见者的人,都是渺小的;尤其是考虑到麦卡锡的“证据”,或许这些“证据”只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但是没有人不会害怕,因为每个人都有弱点,都有自己不想为人所知的一面,也都不希望自己的不幸会殃及身边的人。
大部分人的人心是向善的,而那些邪恶之辈则利用了这一点。
这部影片里,在第一期针对麦卡锡的节目播出后,编导们坐在吧厅里,等待着次日凌晨的报纸。
在取报纸的那段时间里,周遭一片寂静。
他们的行为是正义的,但是却不知道是否是“适时”的;如果民众依然被麦卡锡的恐吓所蒙蔽,如果其他的媒体没有支援、不站在他们这一边,等到他们的或许并不只是“辞职”那么简单。
社会总会有伤痛,只是平复伤痛的时间可长可短。
在一些专制的国家,高层领袖宁愿人民被愚化得忘记自己的伤痛,仿佛自己置身于一片祥云之中;在另一些国家,当镇痛剂的分量被加大到超过疼痛本身后,会有一些人首先表现出不安,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从沉睡中醒来。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从情景上来看,最好的翻译是“谢谢欣赏”。
这既是一天的尾声,也是一段时光的尾声。
很自然地想到南周1999年的新年贺词.相对于中国的记者们,美国的"新闻工作者"做这些报道所背负的压力,简直就不是压力了.我们期待着没有censorship的那一天.附:南周1999年的新年贺词.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
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
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
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
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象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作准备。
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
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
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与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
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
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
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
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那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他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
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有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
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泪珠,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看这部电影时是在新华社礼堂,在党国的喉舌举办内部电影周时选择这个电影,其实有一丝讽刺!
美国没有中宣部,美国的媒体是私有的,这也决定了即便是在麦卡锡主义猖獗的年代,崇尚自由的声音仍然可以见诸于媒体。
而在我们历史上所学的所谓“白色恐怖”的年代,似乎也不是一言堂。
我是新闻工作者,任何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目前的中国这个行业的现状,不跟着中宣部的旗帜走,下场只有一个。
其实中宣部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目前我们的大部分国人已经习惯了混混噩噩,头脑中充斥的大都是油米柴盐、低俗的娱乐以及无处发泄的对社会的不满。
梁启超先生百年前评论中国人的话目前依然适用:“故其所营营者只在一身,其所孳孳者只在现在。
凝滞堕落之原因实在于是”。
公民的自治能力,是西方国家建立法治社会的根据。
公民的自我权利以及民主思想,则是建立民主社会的根基。
在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已经深入社会骨髓,媒体只是充当了一个对这个公民权利的点化作用。
梁启超百年前评论说,华人目前“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共和政体万不可行于今日中国”。
原因是“共和国民应有之资格,我同胞虽一不具”。
到目前看,这样的情形仍未改观,我们的悲哀的国民性导致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市民阶层无法成为社会的主流,社会的进步只能体现在GDP上,而无法体现在诸多软实力以及国民思想上。
看了这个电影胡说几句,不知道有几个豆友会看这部不甚知名的电影以及看我的评论,就此打住。
一、猜疑的年代 18世纪末的一天,臭名昭著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端坐着一众神父和红衣主教,他们传看着戈雅的画作。
泛黄画纸上是一番狰狞的世界:狞笑的魔鬼,憔悴干枯的女人,因痛苦而痉挛的男人,笼罩着仇恨与无知的薄雾,粗糙土地上苟延残喘的生命。
虽然早在15世纪,宗教法庭就开始把异教徒推上火刑架,但是所谓的圣战对于残忍的教廷从来都是不够的,远远不够,他们的势力需要更多献血的祭奠。
于是,洛伦佐神父站出来,带领神父们以上帝的名义记录人们的窃窃私语,观察人们的举止,让每个“异教徒”都无所遁形。
这是“戈雅之灵”在开场展示给人们的世界,充满猜疑、质询、信仰规范。
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曾这样评价音乐对宗教的影响,“音乐仅次于对上帝的爱,理应被颂扬为人类情感的主人和统治者……再没有什么东西比音乐能和《圣经》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戈雅也用他的画笔记录着他眼中的宗教,巫魔们的夜会,传达着他的疑问与恐惧。
1957年5月2日,美国曾经的非美活动委员会主席约瑟夫•麦卡锡因为饮酒过度引发疾病气绝身亡,那场闹哄哄的 “麦卡锡事件”的影响余波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
之后,对此事件的反思一直持续到今日。
2001年有金•凯瑞主演的“忘了我是谁”,2005年则有乔治•克鲁尼执导的“晚安,好运”。
两部电影正好是从电影和电视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行业视角,讲述了身处“麦卡锡事件”中的人们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调查,众口一词的指控。
他们有些人逃离家园,随波逐流,有些人则坚守岗位,愤然抗争。
实际上,仅凭麦卡锡的一己之力,肯定不会将二战过后没多久的美国搅得天翻地覆,人心惶惶。
二战后的美国,面对强大的苏联和日渐崛起的中国,开始变得焦虑重重。
其实,在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中的人们对共产主义者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干脆就把“一切社会改革都包括在内”,对于那些保守主义者来说,任何给美国带来改变的人都“形迹可疑”。
在“麦卡锡事件”的前后几年间,联邦调查局辞去了378个人的职务,传讯了 2961人,初步控告了9097个人,全面调查了1万人的家世行踪,在300多万的美国民众中甄别权衡。
当戴维•利连撒尔被指责为曾包庇过共产党时,他掷地有声的回应这些捕风捉影的指控,“这些人不管用拐弯抹角的方法,或者用含沙射影的方法,把莫须有的东西加在一个人的身上,窃去他最可贵的东西——他的名誉……而特别不幸的是,有时这竟是以民主的名义进行的。
”共和党忙着搞他们政治上的迫害,以民主的名义剥夺人们的人权。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到处搜集任何可疑的资料,证据不够就伪造证据,不给当事人辩白的机会就匆匆塞给他们一份认罪书,让他们签名了事。
这种行为与几百年前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倒是惊人的相似。
宗教裁判所并不直接执行或判决“异教徒”的死刑,而是把可疑的人关起来,折磨他们逼迫他们承认自己的罪行,然后把他们交给世俗法庭,并建议对他们处以火刑。
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战争的另外一种形式,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态度和生活。
政治的问题可以交给学者们去研究,我更关注的是处在政治事件中人们的不同应对方式。
[戈雅之灵] 二、 忘了我是谁 “事实是,我从不是一个有伟大信念的人,一点都没有。
坦白说,我认为我缺乏勇气。
我不像路克• 川普,他让市集上的人群也关心那些事情。
我从没见过他,但我觉得我想认识他。
因为,我不得不对他说的感到诧异,我想他可能会告诉各位,这房间所表现出来的美国,并不是他誓死捍卫的美国!
”——彼德•阿普顿 上世纪50年代,电影业受到了电视发展的巨大冲击。
人们对电影的狂热逐渐消退,他们更喜欢穿着睡衣,抱着甜品筒倒在沙发上,面对一个14英寸的荧幕无所事事,也不愿意盛装打扮,举家出行,排很长的队到影院里去看一场电影。
电影人得想尽办法把观众拉回影院。
“忘了我是谁”就开始于一个剧本讨论会,形形色色的人对着彼德•阿普顿的剧本指手画脚,把故事修改的面目全非。
他虽然非常不满,却也只能强颜欢笑。
他毕竟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三流剧作家,只能写些B级片的剧本,没有能力维护什么。
年轻时的一次社团经历让彼德卷入了不久之后的“麦卡锡事件”,非美调查委员会编制着关于他的一些谎言,并要求他对这些“罪行”供认不讳。
失意的彼德喝醉了酒,开车冲下了桥,并因此失去了记忆,顺水漂到了加州劳森镇的海滩上。
因为长相酷似哈里•川普在二战中丧生的儿子路克•川普,他被爱子心切的哈里当成了生还的路克来疼爱。
彼德的出现让死气沉沉的劳森镇又焕发了生机,人们开始从二战的噩梦中苏醒过来。
彼德不断融入了路克的生活,并拥有了路克的朋友、老师、恋人和家人,他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和路克之间的不同。
彼德•阿普顿不是什么伟人,不是英勇赴死的斗士,他只是个普通人,一心只想有自己人生的普通人。
他从善如流,只求安静的活着。
当路克迫不及待去拯救世界,彼德却乐得不用冒险。
他宁愿卑微的活着,也不愿意伟大的死去,成为机枪扫射下的亡魂。
他只想躲在电影的幻想世界中,一偿他的英雄梦,让故事中的男主角冲锋陷阵、英雄救美去吧,他只要默默在一旁欣赏就好。
我想,这不仅是彼德,也是大多数人面对事情的态度。
人们颂扬英雄,却鲜少有人愿意成为英雄,因为英雄就意味着牺牲。
没人愿意做领头羊,开辟道路,为全人类的理想和未来奋斗。
为自己的理想还忙不过来,又有人愿意为别人的理想奋斗呢?
路克•川普在奔赴战场之前,就知道自己注定无法回来。
他深信,总要有人站出来守护家园,总要有人为了我们努力争取实现的梦想挺身而出。
平时人们把崇高的理想挂在嘴边,可知道很多人用生命和鲜血来实现这些信仰。
可毕竟英雄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碌碌无为。
我们这些平凡人到底能做些什么?
在听证会上,主席显然并不想听彼德的辩解,只想听他念那份早就拟好的声明,敲敲他的小木槌就宣告结束,阿普顿就能滚出他的视野了。
可是彼德并未像以往那样妥协,他选择站出来慷慨陈词,说出他真正的想法。
路克•川普在信中写过,“当恶霸强权兴起时,我们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去打倒它。
这是个单纯的想法,但是已比任何事情都有价值。
”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英雄。
彼德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哪怕他的作为无法改变整个事态的发展,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鼓舞。
每个像他一样平凡的人都有可能变得勇敢,站出来说出自己心中的话。
就像最后,彼德对着胡乱篡改他剧本的顶头上司终于可以释怀而潇洒的说出,“这真是我听过最愚蠢的想法。
” 其实,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生活的能力,只是他们都无法迈出第一步。
就像加州劳森镇的人,他们都知道彼德并不是路克•川普,但他们宁愿相信他是,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希望,一个幸福的启示。
他们缺乏的只是一点勇气。
[彼德•阿普顿身上反映了平凡人的恐惧] 三、 晚安,好运 “对反对参议员麦卡锡那套做法的人们说来,现在不是保持沉默的时候。
我们可以不顾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历史,但我们对后果不能回避责任。
一个共和国的公民是没可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的。
”——爱德华•罗斯科•默罗 与阿普顿不同,爱德华•罗斯科•默罗恰恰是在高射炮弹的轰鸣中屹立不倒的那个人。
没有电视的时候,他就用广播在现场播报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灾情报道出去,没人见到他因为在身边爆炸的几颗炸弹而动摇。
在影片的最后,虽然默罗的努力迎来了胜利——麦卡锡的垮台。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老板佩利先生却因为他带来的麻烦和政客施加的压力,准备削减他的节目。
他无奈且又愤慨的对固执己见的默罗说,“你该去教新闻学!
” 事实上,默罗一直遵守并追求着他心中的新闻的意义和价值:准确、客观、及时、简明扼要。
他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主义者,他当不了总经理,做不了资本家,因为他不懂经营管理预算那套理论,更不忍心解雇员工压缩成本。
他是新闻界的艺术家,精确的遵循着历史,坚持着“事实胜于雄辩”。
电视媒体在默罗的经营中不再是娱乐大众的玩具,也不再是逃避现实、隔离于社会之外的世界。
他兢兢业业,用真实的播报重现历史。
你不会看到他挖什么明星的八卦,谈论当下的时尚流行,说些不切实际但是无伤大雅的笑话。
他会去访问赫鲁晓夫、麦克阿瑟、安妮•李•莫斯等等。
当记者们都指望着捕捉到艾森豪威尔幕后操纵之类的新闻时,只有默罗提议报道米洛•瑞杜维奇被空军扫地出门的事情,大多数人只觉得他是个倒霉的人,看看便过去了。
默罗与其他人看一样的报纸,却能发现更多有待挖掘的真相,那些与西方文明价值标准相违背的事件。
很多时候,真相不是被很好的隐藏起来了,只是被我们习惯性的忽略掉了。
默罗在给父母的信中曾写道:“我不时会错,但我要努力像个传道士那样讲话。
要讲真话不一定要当牧师。
”他并非像很多人想象中的满怀信仰,信守规条。
他虽然是个保守主义者,但是他相信个人荣誉感,相信他所做的正确事业,相信他所见到的真实。
当人们在疑云重重中度日,安慰自己说麦卡锡会倒台,等着他自己玩得过火的时候参议院去对他进行调查,只有默罗坚持为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人们说话,认为儿子不应为父亲背负偏见。
很多事情不该归咎于盟友、敌人,往往追根究底正是我们自己做错了,这是比被敌人击倒更可怕的事情。
面对环境的突变,大多数人选择忍气吞声的适应现况,甚至由此“大出风头”,沃尔特•迪斯尼和伊利亚•卡赞便是饱受非议的两位名人,他们揭露了上百个圈内的好友或者相识的人,为了自保或者出于狭隘的嫉妒,这都不得而知。
当记者们因为“身世不干净”而退出节目制作组时,默罗却带着他常有的语气,半认真半调侃地说:“如果我们都没看过所谓的‘危险’书籍,结交持“异见”的朋友,或者从不参加任何提倡‘革新’的组织,那我们就成了麦卡锡所期望的那类人了。
” 当人们嗅到恐怖气息的第一反应都是逃避时,只有默罗这样的人选择站起来,因为这恐怖的气氛已经来到身边了,不能再任由他嚣张,否则人们将就此失去自我,成为了被人摆弄的布偶。
“晚安,好运”这个名字出自他做节目的习惯结束用语,“晚安——祝你好运”,像一个朋友临别前谨慎、真诚的祝愿。
只可惜人们还是喜欢拿他手中犹如明星一般从未间断的香烟做文章,哪怕是播放他去世消息的时候,还不忘紧接着追加一条香烟的广告。
不过,正如埋在地下的电缆一样,默罗的精神顽强而影响深远,真相总有一天通过这条电缆传到每家每户的电视中。
[你该去教新闻学!
] 四、 光荣与梦想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 1945) 以上援引自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碑文。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1492年开始屠杀犹太人,当年西班牙国内的伊斯兰教徒也没有说话。
十年之后的1502年,宗教裁判所的屠刀又伸向了穆斯林,他们起义反抗,却孤立无援,只得被暴力镇压。
从此西班牙成为了基督教在欧洲抵抗伊斯兰教扩张的桥头堡。
历史在无形中,不断地重复,一次又一次成为了这句碑文的注解。
总有一些电影或者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也许,我们注定不是那闪耀的百万分之一,无法像默罗一样冷静沉稳,成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时代的丰碑式人物,但是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让自己对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置若罔闻,倾听那些孩子的呼喊。
平时,我们都是像彼德•阿普顿一样安分守己,甚至可以说胆小怕事,但总有一个时刻,当我们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我希望自己的抉择会让今后想起来都感到骄傲。
谁都会犯错,但是一定要活得真实。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648743/
Good Night,Good Luck看着Murrow当年在CBS的一切,回想对岸的TVBS中的2100全民开讲,我不由得感叹民主国家的一路走来的历程是如此的坎坷。
专政体制下的国“你可以跑,但你没地方跑”“你可以说,但你发不出声音”“你不沉默,我强迫你沉默”。
在这种体制下,你听到的、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巨大喉舌下面许多细小喇叭同时发出的同样的声音。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马在雾月十八》中说过这样的名言“他们不能表达自己,他们只能被表达”。
Murrow说“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该如何发展,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不能把异意当作不忠,指控不能当作证据”
看不下去
莫洛指尖夹烟,用冷峻深邃的目光凝望镜头道出“Good Night, and Good Luck.”的镜头肯定会留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夺人眼球的炫技,片中几首爵士歌曲曲动听,足以为影片加上一星。麦卡锡本身是个很不错的题材,但总感觉功力不够导致需要靠大量台词助力
94分钟的电影看了16分钟果断放弃。虽然浪费了16分钟,但若看到底就会有浪费94分钟的风险。
麦卡锡主义的臭名昭著与克鲁尼父辈的媒体渊源,使观众很容易不自觉地将爱德华·莫罗放在二元对立的绝对正义一方,可实际上两个配角/支线桥段却在有意去瓦解他在主线博弈中所形成的伟光倾向!一个是小唐尼和克拉克森的违规隐婚,一个是支持莫罗但过分敏感易受恶意舆论影响并自杀的同事。它们就发生莫罗身边,同样是不公正的受害者。可对于前者莫罗仿佛从不知情(结尾处他曾问制片人公司是否知道隐婚之事说明他自己不知)?对于后者他拒绝施予援手,认为恶意中伤的专栏作者不该是主攻的对手!而这种放小逐大舍近求远,其实在暗示莫罗本人存在人性关怀的缺失,所以博弈结束后他与麦卡锡的殊途同归——没被CBS和参议院开除而是留任却失焦,便不再被单纯解读为在讽批CBS使英雄蒙冤,而更像是某种程度的“咎由自取”?
在一边倒的政坛舆论下,电视节目组坚持用自由发出声音。全片类似新闻业的职业道德电影,坚守新闻人的职责义务。虽然结局并不完美,但并不失为叫屈鸣冤的声音。黑白色调追求53年的感觉,但整体还是感觉闷。
差点闷死我了,我不是美国人,这种与国家有关的政治、历史始终引不起我的共鸣,一直看一直想睡。
一个直言不讳的记者,一个爱国主义故事。只是表现形式太严谨,觉得好闷。。。好吧,是我水平太低。
题材不感兴趣
看的时候总是想起最近的《新闻编辑室》,忍不住感叹。”新闻理想“一词于他们是一段值得用电影去致敬的历史,也是今天仍在延续和被传承的美德;而于我们的从业人员和民众来说却是一个遥远的梦,一个神话传说。
麦卡锡主义。。。
这样的斗争也太没难度了
如同作业。
一个好故事,却被拍的如此平淡缺乏力量,流水账一般,寡然无味。
全片基本没有正面的矛盾冲突,更多聚焦在媒体人处理压力上。克鲁尼做导演,总是让人摸不到节奏。这种给美国媒体打上自由光环的影片,如果没有最近两年的现实对照,的确把人忽悠到沟里去。
来源于新闻界众人运用媒体力量打垮政客麦卡锡的历史事件。故事背景很出名,但乔治克鲁尼确实拍的太零散。
文戏太散。戏剧冲突太平,典型的一手好题材打得稀烂。麦卡锡作为一个呼风唤雨的大人物被塑造得像一击就破的蚂蚁。通篇没有看到反抗多艰难,给人的感觉像录了几期节目就能打胜仗一样。。每次节目录制结束后灯光暗下去的画面很有味道。以及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节目在国外竟然不会被封杀。。。
看过很多黑白片,这部的质感很足。中间2次酒吧戏不错,给足了剧情的缓冲时间,并且大量密集的台词与众多专业术语亦需要空隙来调剂。
学新闻的同学看过来啊,看看美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新闻史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如何去抗衡,监督立法、司法、军队力量的。故事发生在1954年。中国落后多少年呢?没有制度建设,没有多党,没有监督,新闻独立,自由都是口号。
麦卡锡时代的斗士!
全内景,黑白摄影很有张力和年代感,据说主要是为了使用麦卡锡的影像资料。“群像”的处理不甚成功,以演员阵容之强,倒是拿下了这个题材。比起《The Front》,此片直接与麦卡锡交锋并战而胜之,这便是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不同了。此片针对的是后911的再一轮“恐惧”,顺手讨论了电视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