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老妈依旧继续欣赏着央视八套的电视连续剧《茶馆》,是大结局,看完之后的老妈,显然有些意兴阑珊。
之前几天,连续看过,但终究没有耐心再看下去了。
没有耐心的原因是,我不喜欢这个改编版。
老舍的原著,我读过,很熟悉,因此改编的版本,哪些情节是添加的,哪些情节是立体重塑的,我能很分辨清楚。
整体上来说,改编的茶馆,情节是蛮丰富,人物也还蛮鲜明的。
但其中最不能让我容忍的,便是强化了王掌柜的儿子二栓子的“革命事迹”,因为我觉得这与老舍的创作初衷是南辕北辙的。
老舍自己出身于北京市井,对于周围生活着的“小市民”是存在着很深的感情的。
但这种感情,又不同于鲁迅那种“怒其不争”,充满批判性的,而是一种“我佛慈悲”式的同情与怜悯。
鲁迅直眉冷对,希望自己用笔来“指出一条道”,然而老舍则是意在描摹,希望其他人来给他笔下活生生的人物“指出一条道”。
所以,老舍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是在活着,是作为一种生命本体本能的在活着。
昔日,看武侠小说,或者帝王小说,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词语“逐鹿”,意即竞争天下的意思,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鹿,性情温顺,善良,对于人往往没有很强的畏惧心,还一身是宝,往往被人们随意宰割,这不就是人民的象征吗,不就是天下的象征吗?
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小市民,很多时候是不会关心国家大事的,什么国耻什么政治他们一概都不想知道,更不愿意明白。
就像先前老舍在《四世同堂》里说得那样,日本鬼子占领了北平,祁老太爷根本不会关心,他只关心“粮店有没有关门?
粮价有没有涨?
”所以类似于,二栓子成为革命党这种改编,实在是不太靠谱的,也实在是太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了,当然在央视八套放的电视剧,你不能指望它脱离这个时代的主流色彩。
也许有人会说,老舍在原著里面不是有隐隐约约写康顺子是革命党吗?
看看茶馆的创作时间,就知道了。
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
那一系列对于知识分子的改造什么的(其实我最讨厌这个词了,我觉得是思想统一束缚还差不多),老舍还会不明白吗?
连丝毫不懂政治的张爱玲最初写《半生缘》的时候,还要写有的角色奔延安了呢,何况老舍呢?
再说,老舍在解放后根本没有写出什么值得称赞的小说,只有一部话剧《茶馆》倒还值得研究研究,反正解放后的文艺创作,大家心里都明白,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不知是冥冥之中我就有自虐的倾向还是一个偶然,最近无论是看的电视剧《茶馆》,还是郎教授写的《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无奈》都让我心理堵得慌,或许,无论是什么由头,这当今的世道也无外乎就是这一套,不堵也难。
从古到今都是有钱有权的才能说的上话,没钱没地位的就只能干受欺侮,即便是你有钱,但如果你还有良知,你没有被这黑暗的暗涌所冲垮,那你的下场依然是两手空空。
古有强取豪夺,如今也会是变着法儿的把你强取豪夺了,本质是相同的,只是看表面工作做的怎么样了。
本分老实的小老百姓,即使是一辈子点头哈腰的过日子,也不免要遭到政府的,外强的、流氓的、狗腿子的、汉奸等等的压迫和欺凌,各种苛捐杂税,各种无赖索要,让顺民们一忍再忍,不忍又能怎么办呢?
一家老小要活命不是?
等到年岁大了,哈不动腰了,那群丧尽天良的相关恶棍们终于等不及一天天来榨取钱财了,干脆来个一次性搞定,直接连屋子也给侵占掉,让年过七八旬的老爹爹上大马路上自生自灭去!
假如有会恶报,那该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我是不相信现世报一说的。
那两个在街面上当差的王八蛋不照样把缺德的本领统统传授给了自己的子嗣吗?
那两个鸡鸣狗盗的混子生出来的小混子不是越发把穷苦的老百姓欺负的无以容身吗?
报应不会来,反而会传宗接代呢。
是啊,一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一直都有老百姓就是牺牲品,那些个有钱有势的大爷们从来都是安安稳稳的做着缺德事,一辈子荣华富贵。
人都是有尊严的,谁也不愿意窝窝囊囊的死去,那山东喝农药自杀的菜农,还有那一辈子吃苦受罪的老掌柜,有谁甘心这样结果自己的生命呢!
他们只是心寒了,生无可恋了,世道是不明所以的世道,未来是看不到希望的未来,活着只是受尽屈辱受尽坎坷,活着,还有意义吗?
当我看到剧终之前小宋恩子小吴祥子往白发苍苍的老掌柜身上狠命踢上一脚的时候,当我看到老丫头的老婆扑过去要扇他耳光的时候,当我看到小刘麻子光明正大想要侵吞老裕泰的时候,我只想祈祷最后的结局是老掌柜一把火烧掉这六十多年的心血!
苟且而活,已无意义了,不是么?
还好,作者成全了我这唯一的小心愿,让我在堵了39集的电视剧里平静了下来,当我看到老掌柜点燃火柴开始焚烧那些纸钱的时候,接下来那一幕,是他年轻时的模样,我知道,老掌柜他不愿做出这一步,这是他爸爸给他留下的祖业,是他半生的心血,是六十多年的老字号,然而,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让它留下,因为留下的它,已然不会是它原本的模样了,到那个时候,亲眼见着自己双手铸造的生命之物被人蹂躏和践踏,那定是比死还难受的!
老掌柜安息不下,因为他的下一辈,还有下下一辈,他的世世辈辈都跟他一样,过着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
陈宝国主演的《汉武大帝》具有雄才大略,主宰天下的“霸气” ;在《北平无战事》中的饰演擅于玩弄权术,城府极深的‘徐铁英’,有一股子“阴气” ;在《大宅门》中,陈宝国饰演个性张扬,具有反叛精神的‘白景琦’ ,具有极其强烈的“豪气” ;《钢铁年代》---在剧中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正义耿直的钢铁工人形象,透彻出一身“正气” 。
话剧《茶馆》主人翁‘王利发’是一个小人物,表现出一腔“和气” 。
但是陈宝国的确不适合。
因为王利发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老实本分的生意人,在那个 动乱的时代里,竭力地维护着祖宗留下来的老字号茶馆,竭力维护着自己的饭碗,只想能把茶馆开下去。
他安分守己,谨言慎行,勤劳本分,对权贵也要卑躬屈膝,对自己的主顾不会得罪,他懂得陪笑脸,懂得和稀泥。
处世圆滑,心思缜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对社会上每一种人的心理都揣测拿捏得相当准确。
同时他还有一颗 向善的心,他虽然不能帮助 穷苦人,但却对难民有着 同情,他是千万可怜的遭难的平民百姓中的普通一位。
王利发’这样一个市井小人物,满腔的“和气”.陈宝国演的并不到位。
喜欢哈佛公开课里对铁轨问题的场景变换。
1v4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愿意保全4人。
但当场景变换为主动谋害1人来保全4人,则几乎无人敢挑战良知。
那么,我也来变换下场景,如果对面是40亿人呢。
相信又会动摇一批人了吧。
那么,这是一个数字的问题吗?
什么数字是值得的呢?
喜欢那位教授的小结,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并没有教你新的知识,只是让你重新认识已知的世界。
不过,期间有两个风险。
1当年认知后,就再也回不到innocent的童真状态(很像囚徒困境),2在你成为更好的人之前,或许会变成坏人。
无所谓对错,有的人类愿意活在低光速的黑墓,子子孙孙,如同永远不走出大山的民族。
有的人愿意在火光中回过头来接受刺痛,直面“真特么黑”的宇宙。
回到茶馆。
初读时自然也感慨于底层人民的苦难,感叹于军阀和某些当权者无能,感叹救世主的出现。
不过回头想想,或许这就是另一个铁轨问题吧。
不用丑化了来要粮的军队,也不用可怜忠厚的茶馆老板。
决策者的愿景与现实,决策者的果决或偏执,决策者的牺牲或保全。
真的像刘备拖着几城百姓渡江的负重前行大概最后只是感动了自己,拖垮了全盘。
大多数人放到铁轨问题前,大概只会惊吓地抛掉方向盘,但决策者不能。
茶馆不过是民间众生一隅。
青山枯骨,良帅虎将,还有太多视角。
看看就罢。
我们知道老舍先生的《茶馆》是根据多个场景来写在北京城的剧变。
看了原版的,再看这个电视剧,觉得很不错,剧本改编的很有功力,能够看出了原来的影子。
看茶馆,不就是看个世间的人事兴衰么?
清朝末期,民国开头再就是抗日结束的三个部分。
而平头老百姓看这些就是体会世事和人生么?
为什么想宋恩子,吴祥子是一代接一代的祸害百姓呢?
为什么想唐铁嘴,刘麻子之流是越来越光明正大的作奸犯科呢?
王利发只是一介小民,他只懂得保护自己的茶馆,让它继续开下去,让祖宗的产业别断在了自己手上了。
这么简单的目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都满足不了。
真是应了一句话: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看茶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国家如果从根烂了的话,上位者的一个小小的决策,对于老百姓都是天大的灾难。
在那个时代,政府,警察,巡警不过算是光明正大的强盗集团而已。
难道我说的不对么?
所以说,乱世人不如狗啊!
里面有个情节就是:老丫头宁可把两肉包子给狗吃,也不施舍点给大傻杨。
这世道,让人看了怎么不能心酸呢?
在看的时候,不禁想:为什么?
为什么可以群魔乱舞,天下大乱。
公正,平等在哪儿去了呢?
在茶馆里面,同样也透露了一股希望。
这就是以二栓,喜贵和大力他们代表的抗日分子和游击队分子。
在这个时候,他们是希望的象征。
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摆脱茶馆没落的命运。
茶馆的没落是一个典型。
在那个时候是如此常见。
我们再来看看人物。
首先:王利发作为老掌柜,从上辈接下了茶馆,只想让茶馆兴旺起来,他用了多少方法啊:留声机,收音机,相声,评书,打鼓,和那个秀岑不成功的京戏。
但是不管他如何努力还是上不了座为什么呢?
这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整个国家的衰败,老百姓都没钱了,大家还怎么去茶馆吃茶呢?
有钱的都是些妖魔鬼怪,他们来茶馆干嘛?
想刘麻子之流来了茶馆,王利发又不待见他们。
这里我觉得有点奇怪的事:王利发作为一个市侩之徒吧,他一心想赚钱,一心想茶馆好,但是他不是两个眼睛都看钱上的。
刘麻子,唐铁嘴他们在茶馆谈他们的勾当,不是买卖孩子就是下套骗人的活儿。
他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只能冷眼对着这些人,仅有的一点良心就是在这里体现了出来,但是他只是一种被动的反抗,他没有能力,最后也没能阻止事情的发生对吧。
康顺子还不是一样被卖到了庞太监那儿啊!
就我个人的观点,王利发这个人没有这么大的正义感,他的功利性应该更强。
不然怎么可能在北京这个势力眼横行的地方生存下来呢!
大栓也是自己想努力帮着父亲把茶馆搞好,他是王利发的儿子,在他父母这对良民手下是怎么可能变恶呢?
所以他也是只能无力的反抗而已。
二栓则不同,他初打日本鬼子就说明自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无畏之心。
这一点可以说收到了其他人的影响。
常四爷是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有骨气,能担当。
能够在众人慌乱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定,能够支持自己的而且去干革命,能把自己的家变成个交通站,在这里他的身份就是半个革命者了。
他的正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老百姓的脊梁。
他敢上宪兵司令部去找人评理,他能力排众议理解秦利民。
可以说,这几家人算是他最有主见吧!
松二爷是一个典型的好吃懒做。
平日里什么事情都不做,小事情不愿做,大事又做不了,在家里面只靠着二秀的工作和周围大家的接济。
做人是失败的,但是他还不自觉。
对现实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的脑子还活在清朝呢?
而且他把思想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秀岑。
头脑僵化,思想保守。
秀岑不想谈,我们知道这个人的思想是多么的丢人。
如果这个人在现在,应该活活饿死。
宋恩子,吴祥子,清朝是密探,民国了是特务,日占时期是汉奸,到了抗日结束又是政府的人了。
他们这种人,属于那真正能够管到老百姓欺压老百姓的人。
可以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
属于合法的强盗。
二德子只能算是一个打手而已。
有着几膀子力气。
但是还是骑在百姓头上。
唐铁嘴和刘麻子开始的时候只是单打独斗,也是属于下三滥而已。
但是到了抗战结束,成个转型,成了党的人了。
身价的上升找了棵大树,升级了。
现在对这些人没有什么恨了?
只是觉得他们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是合理的。
我顿时想我们当代社会,正是我们看多了这种事情,才觉得刘麻子之类的算是小打小闹吧!
老舍的作品《茶馆》已经播放了二十来集了,因为以前看过陈宝国的片,觉得挺好,所以一集不落的看了。
觉得真真的好,就好比纯正的老北京豆汁,回味悠长。
乱世动荡,大清完了,接着就是民国,民国完了接着就是军阀混战,永远没个尽头。
一个勤奋,心眼儿不坏的小生意人,从年轻到慢慢老去,他极力想改变命运,想买房子不受别人的威胁,想有钱活个心安,和一个老街坊(张秀英)产生了朦胧的爱情。
结果是什么呢?
娶老婆是他大舅妈做的主,辛苦经营的茶馆是越来越不好,官差,地痞流氓,假洋鬼子,谁都欺负他,欺骗他,他还谁都不能得罪。
我看到这样无奈的人,他每天最多的表情,就是哭笑不得。
最后相依为命的老伴还叫军队的车撞死了,最后他和两个老哥们一起在自己的茶馆里给自己撒纸钱,然后和茶馆一起付之一炬。
剧中也正面的描述了年轻一代,比如代表正义改良的北大学生,年轻的代表工人利益的资本家少爷。
但是,剧中的李三爷说的好,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这个待人圆滑,处世干练的人,由踌躇满志,漫漫到灰心失望,最后只希望能平安死去。
这个人物穿越了上百年,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生活着。
是你,是我,是他。
所以他是如此的真实,仔细咂摸,那彻骨的悲凉。
这个就是五千年来中国普通人的形象,我们少有欢笑,少有豪迈,甚至少有荒诞。
有的只是调侃下,给自己找点乐子,还有,就是最最原始的丛林法则,成者为王败者寇,很少去关注一个普通人。
并且这思维已经深入骨髓。
我们的人字永远是模糊的,灰色的。
有人说,是人民创造,或者说推动了历史,这个我还真没看出来。
老舍先生若是知道他的作品在百年后的中国原样儿重现了,不知道他是该哭还是该笑。
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的看过这样一部剧完全被茶馆的兴衰成败感动着那里有着王利发一样的“顺民”,一心想着茶馆红红火火,不断改良进取,表象懦弱怕事,实则是无力反抗哪个崎岖的社会,善良又颇圆滑的性格成就这样一个令世人慨叹的茶馆掌柜实业救国的民族企业家“秦二爷”,有着颇多的祖业,本可以逍遥过活,怎奈他不是安于世事的纨绔子弟,而是想着民族的兴亡,夹缝中成长的民族企业是脆弱的,支撑脆弱的企业的秦二爷是坚强的,令我这一介小小平民为之感动不已“常四爷”,角儿,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台上是响当当的大武生,台下是除暴安良的好汉,怎奈台上可以除妖斩魔,台下又怎能凭一己之力救己救民,唉“大傻杨”,市井的乞丐,被人嫌弃,却自由率性生存,时代的变迁没有改善那样的生活,而他数来宝唱出了各色人色生活百态,唱出不公的社会,反映民间的疾苦异样的社会形态中有异样的良知和丑恶,无奈无奈...
坑蒙拐骗者有,欺善怕恶者有,买卖妇女者有,为虎作伥者有,含冤入狱者有,怀才不遇者有,小小一方茶馆,形形色色各路茶客,一张说尽好话的嘴,如此小心翼翼结局还是无尽唏嘘,常四爷说“我是爱国家,可谁来爱我,吴祥子宋恩子儿子们对着王掌柜的那一脚,也大概疼醒了他对活着和守着茶馆的最后一点感念。
老舍的京味文学从清政府的没落,到中华民国,军阀混战,裕泰茶馆见证了时代变迁,人生百态,一个小小的茶馆,汇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见证了底层小人物的辛酸、无奈、挣扎和绝望,无论时代怎么变,百姓的穷苦生活始终没变。
王利发:茶馆掌柜,八面玲珑,油腔滑调,平衡着与各方势力的关系,尽量讨好每一个人,该低头时低头,该“行贿”时行贿,掌柜的身份迫使他不得不做一个圆滑的人,但骨子里却也是个善良正直的人,没做过坏事,头脑活泛,适应时代新变化不断改良茶馆,只是生不逢时,一生的心血都给了茶馆,最后叶落归根,吊s在茶馆,上天辜负了一个努力了一辈子的穷苦人,落得这样悲凉的下场。
常四爷:正直、仗义的北京爷们儿,是不同于松二爷的旗人,自力更生,有着一腔热血和爱国之心,但也只能眼看着民族危亡国家衰败,“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常四爷的这句巅峰台词,讽刺效果拉满,道出了底层百姓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绝望。
秦二爷:主张实业救国,以民族危亡为己任,但与常四爷的爱国相比,或许是站位不同,面对吃不上饭穷的要卖孩子的妇女,常四爷给他们买了两碗面填饱肚子,而秦二爷却不屑于此,认为开顶大的工厂才能从根上救得了穷人,并不能说谁才是对的,常四爷站在底层百姓的立场,深知一碗饱饭对他们而言或许比天还大,国家大事对于他们太遥远,今天吃饱明天就能不s,而秦二爷也并不是置身事外高谈阔论,社会分工本就不同,就好比底层螺丝工固然重要,少一个螺丝机器都无法运转,但平台和大方向也同样重要,从无到有、搭建框架、战略布局终归是需要有人来做。
松二爷:跟常四爷一样都是老北京旗人,但他软弱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逗鸟,宁愿饿s也不会动手打拼,s了的棺材还是常四爷买的。
庞太监: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一种特殊产物,从他的呼风唤雨到没落,告诉我们靠平台和靠山作威作福的人,当他失势的那天没有了平台和靠山,必定会s的很难看刘麻子 唐铁嘴:社会的蛀虫,刘麻子买卖妇女儿童,毫无底线,唐铁嘴靠算卦混饭吃,钻空子干投机倒把的生意。
宋恩子 吴祥子:狗仗人势,狐假虎威,以权谋私的官府走狗,压榨百姓,欺软怕硬,典型贪污腐败社会的产物。
大傻杨:走街串巷的乞丐,其实一点也不傻,反而活的很明白,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困苦都能在他数来宝的台词里听到,也是一名正义人士,关键时刻帮了不少忙,像是游离于当下社会之外的一个人物,平平安安活到了最后。
看电视剧的时候整体觉得很压抑,有一种被黑暗吞噬却无力挣扎的感觉。
把自己代入到王利发的角色,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茶馆生意惨淡,无论怎么改良,越改越凉,全家加上店里伙计,十几口人的支出、电费水费、改良的成本、房东的收租涨租、社会的动乱、烧杀抢夺、政府官员的压榨、给宋恩子吴祥子上供,这样看不到头的日子,在想如果是我,任意拿出一两条,我都觉得是迈不过去的坎,或许这茶馆我早就不开了,转念一想,逃避并没有用,茶馆倒闭这些事就不存在了吗,平民百姓就能安安稳稳过一生了吗,什么都不会变,穷苦的被剥削压榨的生活不会变,变的只是没有了营生,全家人等着饿s,那个年代是没有选择的,忍气吞声的把茶馆开下去,是为了生活,为了父亲留下的基业不至于毁在自己的手上,咬着牙也必须坚持,不是所有的疼痛都可以呐喊,真切的感受到了那个屈辱的社会,最底层小人物声嘶力竭深入骨髓的绝望和彷徨,想到鲁迅先生的那句:“如果动物光吃不胖,那他肚子里一定有寄生虫,如果百姓勤劳却不能致富,那社会一定有吸血鬼。
”茶馆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但无论怎么变,百姓的穷苦生活没有变,官字两个口,先喂饱上面那个口,才能喂下面那个口,穷与富极端的差距,政府官员抽洋烟住洋房,百姓连吃一碗热汤面都是奢望。
小刘麻子 小唐铁嘴 小宋恩子 小吴祥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些败类子承父业并且发扬光大,投机倒把的生意越干越大,无恶不作的坏人在社会上稳稳立足呼风唤雨,善良勤劳靠自己双手打拼的好人连温饱都成问题,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会享福的人享一辈子福,百姓没有话语权,只有被支配的命运,像秦二爷一样也曾尝试过努力过,想改变穷人的命运改变社会现状,但底层小人物终究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最后都是在现实面前妥协。
“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呢”
乱世是个什么摸样,我想大概就该是电视剧《茶馆》里演的吧。
小老百姓做不踏实小老百姓,生意人做不安稳生意人,王八蛋得志活得滋润,维新君子被拉到菜市口咔嚓一下,脑袋搬家了。
茶馆里常贴常新的【莫谈国事】,不敢说,不能说。
像今天中国互联网上的敏感词汇,谁也不是傻逼,心里明镜似得揣着明白装糊涂。
电视剧看到了十三集,只看得人心酸。
戏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的王利发太难了。
小门小户挣点辛苦钱,三教九流中左右逢源,夹缝求生。
正道是:做人难,做乱世人更难。
一肚子苦水,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茶馆里的常客:刚正不阿的常四爷,软弱善良的松二爷,面冷心热的富商秦仲义,欺软怕硬的兵匪二德子,一肚子坏水的唐铁嘴,坑蒙拐骗的刘麻子,狗仗人势的教民马五爷,敲诈勒索的官差,说和搭桥的黄胖子……芸芸众生,人生百态,在这方寸之地-裕泰茶馆上演,如同一幅清末民生的浮世绘。
热闹的表象下是那人情冷暖,是那世态炎凉。
有泪是流在了心里,有血也咽在了肚子里。
什么是乱世,大概这就是吧
名家名篇经典。陈宝国演出了新高度。
没有主线敌人故事,但是很有时代感
淡淡茶香,浓浓京味
还是于是之演的王利发更接地气一些。
挺棒的。老舍留给我们的财富远不止“抨击旧社会,热爱新社会”那么简单。
看了一遍又一遍
看到第6集,弃。话剧抻长了,水很多,情节较弱。台词听不清,又没字幕,bgm比台词声音都大,简直无语。
🤢
除了陈宝国,再没亮点,不论编剧演员
没字幕
一个茶馆,一个老掌柜,一个100年的故事,令人叹惋的世道
演技有,但是讲的事情是有很多不真实的仇恨宣传。
很喜欢看马恩然
结局改的真升华。。。还是原著深沉
本子和演员还可以,其他没啥好的
本来觉得还不错,坟头戏越来越多,看的都恶心了!完全把原著的质量拉下了好几个档次
原剧本和舞台表演都是天花板。连续剧看着难受,瞎编瞎演。
虽说不习惯京腔 但还是蛮喜欢的
看看电影版的就挺好,拍这么长什么意义,红线加的乱七八糟
这部剧看了得有半拉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