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一部讲述青春的影片。
我们在其中看到的不是阳光下旖旎的青葱岁月,而是非主流的青春,交织着现实的冷漠甚至残酷,然而又是动人的,像年轻的身体里,血脉的鲜活的搏动。
在这个故事里,主角是两个男孩,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
郭连贵是来北京打工的“祥子”,努力工作着,唯一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
小坚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孩子,高职学生,想和同学们一样有一辆炫目的单车,家里却买不起。
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怀揣同一个理想,简单的心事背后,是他们落寞或张扬的表情。
贵是一个漂泊的符号,在陌生的城市里寻找自我的认同。
他贫瘠到无以挥霍,除了青春,于是他选择了北京城里最普通的交通工具作为进入这个城市的第一步——那将是汗水之后的回报。
这样的小人物我们每天都能在自己的城市中发现,他们无所适从,面目模糊,和我们擦肩而过就消失在这个城市中最不起眼的角落里。
你可曾认真注视过他们,在略显张皇的眼神下隐藏了不属于城市年轻人的沉默和倔强。
贵将他的执著发挥到不可理喻的地步,其中却不难找到几分无奈。
当我们看到他误入桑拿室后近似哀求的辩解,对快递公司老板的苦苦相告,被人当作小偷时的无力挣扎,以及那些无助的失声痛哭,才开始了解这样一种苍茫的青春,被现实蹂躏得失去了质感。
然而,他毕竟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会轻易放弃梦想。
他的执著在让我郁闷不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新鲜可人。
王小帅想传达的这一种青春是悲伤又不乏希望的。
与贵境遇相同的是不苟言笑的少女红琴,虽然我一直不太理解周迅在这部影片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但她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状态下的城市打工族。
一个忧郁的有些神经质的女子,她的艳丽的妆扮和苍白的面容,这些太符合都市的特点让别人,甚至她自己都分不清自己的身份了。
琴和贵是没有交点的,不过却同是在寻找着认同感。
两种灵魂,一样的青春,被物欲颠沛,无处可逃。
另一种非主流青春来自城市里的一群普通的孩子。
坚是他们的代表,有着热烈的自尊和耽溺的虚荣,像很多17岁的少年那样轻狂,却小心翼翼的张望爱情。
这时候,一部单车可以给他很多信心,这是属于他的一种认同:可以在同伴中炫耀,可以追随陪伴爱的女孩。
但是坚没有这样的本钱,他的17岁的心灵在沮丧中寻找出路,他偷了家里的钱从二手市场上买到了心仪已久的单车。
于是可以骑着车在阳光下飞奔,穿越过那些称羡的目光,和女孩肩并肩,在残败却温暖的老北京胡同里。
当然,他有他的骄吝,当不可告人的秘密被戳穿,当心爱的女孩只接受别人的注目,青春的躁动掀起无以复加的愤怒。
他和他的伙伴诉诸暴力,青春里野蛮的潜力,一样的张扬,加于和他们一般大的贵,只为夺回一切自尊。
镜头远远的近于冷漠地注视着一群纠缠在一起的少年,其中的骄横跋扈和软弱无力同样的显露无疑。
一瞬间,美好的青春现出它狰狞的微笑。
听见贵撕心裂肺地叫喊,我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
是什么让年轻的孩子们痛心疾首?
在他们最好的时候,却这样的泪流满面。
最后,贵居然不可思议的和坚成了朋友。
虽然他们的关系仅系于一辆自行车,但当看到他们互问姓名的时候,我知道一种青春对另一种青春的冲突就要散场了。
我想导演一定不想让人们相信现实就是如此圆满,所以他安排了更大的风波,让贵和坚都卷入其中,变成真正的“青春残酷物语”。
板砖、尘土、追逐,胡同变成纵横交错的暴力迷宫,贵和坚迷失在其中,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坚又破又脏的校服;贵扛起变了形的自行车,走过人们诧异的目光。
他们就是这样成长了,非主流的青春在生命里留下痕迹,并非草长莺飞。
然后知道,青春,原来还有这一种模样。
2002.5.(为了应聘翻出来的老文字)
整体而言,这影片不错.就是觉得有点乱,不够纯粹。
感觉里面符号化的东西太多,成长,代沟,伦理,城乡,社会,理想,执着,信念,压抑,两条主线,两个年轻人简单的理想,两段朦胧的感情,处处似乎都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却并没让我感觉到丰饶充实,反倒总觉得多了点什么,总之有点莫明其妙。
然后我认真想了想,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就像有人批评《白鹿原》是刻意往史诗性小说跟前靠的作品一样,我认为电影的遗憾也是王小帅的野心造成的,明明是一道素炒小菜,他偏偏要再加点盐加点糖加点酱油。
如果《十七岁的单车》只被定义为青春片,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说到青春,我不知有多少人会从中真正体味出而不是不过脑子地想起“残酷青春”这个字眼,仅凭单车、失恋和板砖这样几个符号,青春就是残酷的?
打死我都不相信!
起码,很多地方,包括追逐和打斗部分,很多情节我都是笑着看的,就是禁不住地想笑,憋都憋不住。
在情节处理上,王小帅似乎太固执了点,我的意思是,好的东西,也经不起一用再用。
比如影片中几场车祸,(贵从河畔骑着单车飞驰,坚在后面紧追,贵一头往倒退的小货车撞了上去;贵骑着失而复得的单车去老乡的小卖部,在拐弯处撞翻周迅;坚骑着单车拎着板砖拍向大飞。
)那种瞬间发生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摄影采取的都是逃避的方法,往往是“乒”的一声开始,彼时镜头可能对着的是一堵墙,或者是旁观的人群。
然后是静,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再然后,镜头依然对着旁观的人群或者当事人之外,都是木然或者惊愕的表情,最后是当事人的挣扎,不论是贵、周迅还是大欢,都没有呼天抢地,仍然静着。
演员演得好的地方是贵和小坚在小坚的父亲面前争执车的所属问题和小坚的同学在烂楼上抢贵的车时,特别是后面那个场面,那种幼稚的谈判,属于年轻人特有的脱口的无遮拦的故作成熟的话语,让人感觉到久违的随性的味道,起码,我想起了《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絮絮叨叨却又直抵生活本原的东西。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自然是贵和小坚被大欢带着一帮哥们绕着胡同追击的场面。
依然是动静的对比,每个胡同的拐角,在贵和坚飞奔而过的尽头,总会坐着一个木然的老太,或蹲坐着几个仿佛入定的下棋老者,再要么,就是远处正慢慢慢慢蹬来的一辆单车。
在那么快节奏的追逐中,摄像给人感觉也是非常沉着的慢,它甚至就守在那里,跑吧跑吧,看你能跑多快。
果然,几秒钟后,又有追逐和被追逐者绕回到了镜头里。
《17岁的单车》像那个17岁一样过去很久了,用牛皮纸包装的VCD里面的青春却总是新鲜的, 周迅,还有高媛媛,以及崔林,李滨.同时让我想起岩井俊二。
阿桂,骑上单车的他总是觉得像在飞翔,他在城市送快递,那辆自行车是他青春所有的寄托,是他的家他的天堂.阿健偷出家里的钱,为自己换回一个可以兑现的承诺,还有青涩的爱情。
同一辆单车,两个孩子在分享中成了朋友,可最后在一场打架中单车却被砸烂了。
阿桂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失去了青春的力量和勇气.这部片子的节奏和画面是自然和干净的,让人有点舒服有点感伤。
年轻的爱情就像后海边阳光里面的单车,柳树和一些跳跃的影子。
结尾却是关于他们的爱情和那些梦想从枝头跌落,带着遗憾和乌黑的味道. 青春的故事总有些许残酷的意味,这也是王小帅当年在拍完《十七岁的单车》以后说的.
《十七岁的单车》导演:王小帅导演语:“要尽量摆脱技法本身的束缚,人的本体,最深处的东西拍出来,才是电影的真谛”。
主题:寻找“寻找”主题的阐释通过多个途径完成,中包括了通过“物”的存在与消失反复唤起的自我意识对于自身价值的寻找;也包括了通过“他者”的刺激而发生的矛盾冲突中对于生存状态以及意义的寻找;更包括了以点带面,用琐碎细节所串联而成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撞击所带来的人性本质真善美的寻找。
“寻找”的过程充满艰辛与苦涩,甚至滑稽与讽刺,“寻找”的结果却是了然,导演只是通过电影设置了一次询问,朴素的小贵以及好强的小坚,可以找到完好的或者破碎的自行车,找不到的,却是明确的答案解释荒谬的生活。
分论点:(一)情节与主题两种方式阐述:一:寻找“自行车”二:寻找自身价值(二)存在或消失自行车的存在或者消失在影片中作为最主要的线索贯穿始终。
它的存在引起了电影中所有角色的关注。
以自行车为符号象征的“物”的存在价值,这部电影中被导演赋予了更加沉重的意味。
它与人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悲哀的是,“物”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人的存在,“物”的消失,赤裸的验证了人的社会价值意义的消失。
贵(自行车是孤苦无依的他的求生工具,是他生存在这个城市的唯一依靠,穿红色裙子的小保姆则是始终作为小贵窥视的欲望客体出现的,那身红色的裙子,那双红色的高跟鞋甚至那红色的嘴唇,都成为小贵想入非非的诱因。
当小贵找回自行车后兴冲冲地赶回小商店时,撞倒了惊慌失措的小保姆时,他的欲望呼之欲出。
当然,导演并没有将人物心理的渴望设计成猥亵的占有,而是让昏倒在地的小保姆躺在了自行车旁边。
这幅画面在某种程度上蕴含了在小贵的心中,自行车代表着欲望的满足,自行车亦是实现欲望的工具,有自行车的他才能获得城市带来的喜悦与认可。
)坚(与女朋友潇潇的情感基础。
自我满足的手段以及抗争命运的方式,“寻找”直至“抢夺”的过程体现了小坚对于无奈的生活以及平庸人生的一种反击,自行车的“存在”是战胜困境片刻的成功与胜利,自行车的“消失”成为命运无情的戏弄与嘲讽。
)“物”的存在与消失,成为被异化了的“人”的幸福感与满足感的象征。
(三)坚守或逃逸电影《十七岁的单车》所表达的主题有着多元的阐释角度。
导演通过一辆自行车所联系起来的,是当今生活在城市中的两种人群,自农村的打工者以及城市的平民,们的共同点是同样面对着进退两难的生活困境。
这两种人群在城市中交锋,绎着酸甜苦辣的生活进行曲。
他们似乎属于永恒的夹缝状态,不能够甘心于现状又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
例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辆自行车上载着一台冰箱,三个路人的撑扶下摇摇晃晃的前行。
在接下来的镜头里,自行车终于支撑不住巨大的压力而翻倒在地。
这个含义丰富的画面似乎在通过自行车暗示着承受并不能成为人生最终的结局。
这个含义丰富的画面似乎在暗示自行车在中国人的生命中承载了太过沉重的负担。
于是,一对矛盾呈现在我们面前,“坚守”还是“逃逸”,为不能够避免的又一艰难的抉择。
自行车所联系起来的正是当今中国城市中的两种人群,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和城市居民。
换车的一个场景中,小坚问“你叫什么呀?”“郭连贵。
”“我是小坚。
”然后,小坚伸出了右手。
小坚的主动握手,象征着城市对农村的欢迎。
电影的高潮部分,小贵与小坚终于在共同拥有一辆单车的前提下结成了同盟,另一伙少年无情的追赶。
胡同里穿梭的戏份并不仅仅满足了戏剧冲突的需要,更是在隐喻的层面上表达了导演对于面对困境是选择“坚守”还是“逃逸”的探讨。
故事在高潮中结束,小坚在爆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逃逸”,小坚放弃了自行车,喻示着城市底层百姓对过去无奈的决裂,放弃了对于自行车的占有,似乎更是放弃了作为生活的斗士获得胜利的最终权利,寻找”的过程于他而言,刺激而痛苦的,不堪的现实与无法摆脱的城市优越感之间,始终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无法确立面对困难的最终态度,一切在粗暴的混乱中宣告结束。
虽然最后他善良的挣扎着试图推开小贵,“那不关他的事”的疏离去表白作为坚强的自我最终的勇气。
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试图完成压抑在城市底层的平民对于农民工的告诫,这样的安排显然有着浓厚的寓言意味。
然而一切徒劳,小贵选择“坚守”,小贵扛起自行车毅然走进人群中,期待着一个新的开始。
这是城市发展给农村和底层城市带来的不同选择,似乎具有某种启示意味。
小贵扛着破烂的自行车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虽然迷茫,仍满怀期待。
“寻找”将成为以小贵为代表的人群的生活状态,虽然,这样辛苦的“寻找”,或许是没有答案的漫长等待。
“寻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却往往使人感受是辛苦的状态;“寻找”是一种浪漫主义的人生想象,却无法摆脱现实带来的伤害所导致人性深处的彷徨。
观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置身事外的角度,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使人在不断自知与自省的过程中去深刻体味,人生是一条神秘莫测的艰辛之路。
叙事:线性叙事导演王小帅回到比较传统的叙事方式上,几乎直线型的叙事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
并以一种冷静和客观的现实主义态度,对生活予以真诚的关照。
符号:自行车(①17 岁少年的青春和梦想; ②急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带给城市和乡村的困顿和迷茫。
小坚和小贵两位主人公,正是在这种追求和困顿的夹缝中生存,艰难前行。
丝巾烟两个女生(扁形人物)影片中意象化的符号设置与话语表达成为影片的重要部分,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和展示人物内心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巴赞语:“意大利电影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现实的密切关注。
”“然而,请告诉我,当你看完一部意大利影片,步出影院时,你是否感到自己高尚些,你是否强烈希望改变事物的秩序?
”马基德•马基迪 《小鞋子》老舍 《骆驼祥子》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赛尔乔·莱翁内 《美国往事》风格:后现代 现实主义视听语言:客观记录 平视视角导演将艺术主旨聚焦于画面和声音话语元素系统,并通过声画造型形式外化其艺术追求和旨向,呈现某种风格化倾向。
长镜头多组长镜头仰拍:郭连贵对北京这座城市生存中的光影交错,纷繁复杂的迷惘;贵单车被偷后,长镜头的远景来表现其内心张皇失措又焦急的活动;当夜幕降临,郭连贵才恍然惊觉快递并没有送到李先生手中,镜头特写,他奋力奔向目的地,这种奔跑的急切和他呼吸声的沉重通过长镜头表达了他内心急欲冲破这种束缚,急欲走过这泥泞生活的述求;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长镜头拉远,小坚在胡同口练习单车的场景正交换突显了单车对他的意义;当小坚忍受不了别人抢走了潇潇时,他的小宇宙爆发了。
他用砖块去砸那个人时,音乐间断而紧张,画面组接了他和小贵的蒙太奇,这也暗示着他们的青春因为一辆十七岁的单车而交织;影片最后,小贵扛着单车,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导演用固定的长镜头来拍摄,郭连贵落寞而寂寥地走过纷繁的人群,背景音乐是清淡而萧索的,烘托出异乡人的悲凉。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用长镜头来叙述这个城市的车水马龙,表达了这个社会的隔膜与渺小。
叠化镜头片头、无数自行车轮出现字幕蒙太奇组接搜寻单车的蒙太奇组接表现了小贵性格中的执着与坚韧;当小贵找到其父亲说单车是他的时候,导演用蒙太奇的组接来表达小坚内心的愤怒;多次出现小坚和妹妹的蒙太奇组接,他们的眼神是寒冷的,更浸出他们内心的悲凉。
特写开头面试场景中,以主观视角对乡村人进城面试的脸部进行特写,灰头土脸的造型,面试者的方言与面试官正宗的北京话形成对比,表达出外乡人在这座城市的格格不入与求生艰难;周迅脚步特写然后镜头向上推表现出贵两人对这位“城里人”的羡慕与欲望;色调:红琴穿的那件艳丽的红裙和红鞋以及红嘴唇;小坚跟踪大欢时出现的几面鲜红的围墙暗示人物内心的激烈情绪。
如其中有一个镜头。
画面先是一黑一红两面墙,利用摄像机角度构成对称构图,黑红两个色彩各占画面的1/2,然后小坚骑车入画停在红色墙的一面。
黑色代表沉重压抑,带有理智色彩;红色代表激情欲望,带有冲动色彩。
小坚两次上房顶时呈现的青灰色的影调也是人物压抑心理及情绪的反映音响:在郭连贵丢车的一场戏中,运用了一个长达1分40秒的镜头,把机位设在马路的对面,与人物拉开距离,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发生了什么事。
同时马路上来往的汽车鸣笛声、震耳欲聋的秧歌锣鼓、画外的警报声掺杂在一起,营造一种真实而噪杂的环境,再结合人物四处的找寻动作,马上呈现人物的心理;导演在表现小坚和潇潇试图和解的两个段落里运用胡同的纵深,都是把人物放置在摄像机远端,拉开距离,只能听到隐隐约约的两人对话的声音,进行虚化处理,巧妙自然;影片中还有一个长镜头跟拍小坚从屋里出来去上学发现自行车不在的一个镜头,时长1分28秒。
肩扛摄像机,抖动的画面,夹杂各类路过的街坊——打太极的老人、倒痰盂的妇女、洗漱的人们、买早点回来的街坊等等,配合期间自然音响,如京韵大鼓、姜昆的相声、洗漱的声音等等同期录入,增加了影片的写实性。
同时通过摄像机的画面也展示了堆满杂物的巷道,人物的狭窄的生活环境。
导演的调度尽量显示出自然真实的一面。
构图:较多的静态构图,尤其在几个运动镜头之后,不表现动作过程,直接通过音响揭示然后以静态画面展示动作结果,比如阿贵被小坚追撞到拉面粉的车上,郭连贵撞倒红琴以及小坚拿板砖拍大欢等等。
通过静态画面与运动画面形成对比,加强了影片的节奏,同时也给影片增加了一些轻松的喜剧效果。
另一种解读方式:标志阅读(罗兰·巴尔特“标志”概念,西南大学虞吉)
影片开始,快递公司的老总对一群年轻的员工(男主以及他的同事)说:你们就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
后来果然如此。
男主郭连贵,真的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
故事也真的围绕丢车找车丢车……进行。
故事到了后面,小贵和小坚轮流骑单车,每人一天。
这不禁让人想起伊朗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小鞋子》。
真正优秀的杰作,可以跨越种族、信仰、时空,让人产生共鸣。
我相信,即使00后去看王小帅一个60后导演出来的这部展示80后年少青春的影片,一样会有共鸣。
小贵的十七岁,是农村失学少年的十七岁。
小坚的十七岁,是北京中学生的十七岁。
但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导演借着少年十七岁的一段经历,讲述了青春的疼痛和迷茫,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缩影,而且非常成功。
现实主义题材做好了,真的超有魅力。
高圆圆那个角色,还不如周迅打的几分钟酱油。
虽然没台词,但周迅那个角色,其实是一个底层农村少女的青春啊。
她偷穿雇主的衣服、高跟鞋,甚至偷卖雇主的衣服。
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保姆,向来为人唾弃。
但导演并没有苛责这个角色,甚至能让观众感受到他对这个角色一定程度的理解。
放眼看看现在的电视剧、小说,以及各种对底层人民态度冷酷的弹幕、评论,再回头看看十七岁的单车,这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底层人民的温情,对一个禁不住诱惑犯了点小错的农村少女的理解,挺难得的。
当然,理解不代表认同,更不代表她没错。
《十七岁的单车》、应该是段唯美的青春爱情吧、那些雏日里同行过的恬静小道,那些暮阳下并肩过的繁华长街。
踩过一串串法国梧桐疏淡的倒影,经过一连连市井街头喧嚣的回响。
略染青色的胶片缓慢流淌,一如故事中少年的青涩。
少男微微上翘的嘴角,少女脉脉下垂的眉眼。
云朵在天际下,翻卷出青春隐秘的心事。
蓝天白云,蓝衣白裙。
白色纯洁,蓝色清澈。
十七岁,灼灼光华的年岁。
生命理应如此般美好。
但,故事不是这样的。
这不是一部矫情的文艺片。
那么,我想这会是一个少年们为理想奋斗的故事?
十七岁,高中的年纪,面对着太多光怪陆离的诱惑,如何在动摇之后,重新坚定信念走下去。
也是一个不错的电影主题。
但,故事也不是这样的。
这也不是一部奋进的励志片。
反之,这不是一部美好的片子。
它打碎了年少的爱情,它颠覆了年少的梦想。
它灰暗,它丑恶,它肮脏。
它让十七岁的少年什么都不再相信,连自己都不信。
它扇了爱情一耳光,告诉十七岁你太嫩。
它踹了梦想一飞脚,告诉十七岁别扯淡。
它让你在十七岁时就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
它让你在十七岁时就开始憎恨社会和人类。
但,它是部好片子。
它让我们在十七岁做梦的年纪,看到了现实的残忍。
它让我们在十七岁纯情的年纪,看到了生活的绝望。
故事由一辆单车穿针引线,展现给我们天朝根下两个少年的十七岁。
这辆单车是贵子的命,是小坚的魂。
没了这车,贵子就没了工作,也讨不到生计。
没了这车,小坚仅有的一点颜面,也扫地无光。
来自农村的贵子,来自底层的小坚。
就如此被一辆单车改变了命运。
或者说,被时代改变了命运。
农村的贵子,木讷执拗。
城市的小坚,桀骜倔强。
但他们却都是悲惨的。
一个由外,一个由内。
贵子让我们看到生计是如此下贱。
小坚让我们看到尊严是如此脆弱。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小坚对贵子的轻蔑,再到黄毛对小坚的挑衅。
极度的失调导演着故事走向失控。
而贵子,整个故事里都是被动的角色。
他唯一的主动,只是重复着“这是我的车。
”而这样的坚持抑或固执,不可避免地拖着贵子走向更悲惨。
影片无意于刻画人物,所有对人物的临摹,对故事的叙述,都只是为了主题——生活。
影片想展现的,是北京城里,小人物的生活。
故事的副线,是周迅饰演的女子。
甫一出现的时候,我误认为饰演的小三。
独守空房,寂寞难耐,换衣自怜。
而在第二次出场的时候,红裙红鞋,顾盼生辉。
骄傲满足的神情,又暴露了骨子里的卑微。
短短四个场景,无一句台词,但却是画龙点睛,使得观众于主题有了更多的体会。
电影总是这样的无情,刻画出须臾的美好,再将之击得粉碎。
影片渐至发展,情节渐至推进,故事开始失控,列车呼啸着脱轨,大火咆哮着燎原。
然后停在,最惨烈的当口。
结束。
我们无从揣测十七岁之后的命运,但那注定,是灰色的,甚或是,没有的。
观影后的第一感受,是压抑,憋屈,有苦说不出。
影片跟我们开了一个严肃的玩笑,在2001年,在申奥成功的2001年,在中国入世的2001年,在双喜千年的2001年,在天朝首都,北京城下,会有两个十七岁的少年,为了一辆普通的山地车,赌上了各自的命运,赌上了各自的一切。
影片中多有少年抽烟、斗殴的情节,基调灰暗。
许也是个未能在内地上映的原因。
但根本的,还是本片触动了这个时代的硬伤。
影片最后的斗殴,发生在胡同弄堂。
老婆子依然安详可亲地带着婴儿, 老头儿依然兴致盎然地下着象棋。
身边这群你少年,你追我撵,鸡飞狗跳。
未曾斜过一眼,未曾言过一句。
就像一切发生着的,都未有发生。
可以说他们冷漠,可以说他们无情。
只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他们,生在解放前的他们,走过大跃进的他们,从文革里活下来的他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他们,却仍在窄巷破屋里苟延残喘的他们。
已经倦了,已经厌了,已经无心了。
影片摄于2001年,十年前。
十年前社会的不公,生活的艰难。
如今更甚。
趟过股市的低迷,翻过物价的攀高。
跑过城管车的围追,反过拆迁队的堵截。
躲得了猫猫,躲不了跨省。
现在,反而怀念十年前,那个略显老旧的时代,万般美好。
只是,时代的更迭,义无反顾。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们听着最好的新闻,我们看着最坏的现实。
这是巨龙腾飞的十年。
腾飞的远方,远到我们都不知是何方。
前路幻影幢幢,未来扑朔迷离。
无星无月,夜漆如墨。
你这是绝望了么!?
你这是颓废了么!?
不,不是的。
重温《十月围城》,李重光的台词绕梁在耳:“我闭上眼,看见的是中国的明天。
”彼时,李重光年仅十七岁。
百年前,十七岁的少年,已投身国是。
孙文先生说,“欲经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在今天,2011年,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的2011年。
欲经改革之幸福,必经改革之痛苦。
而这痛苦的经历者,是我们。
为了后辈的未来,这痛苦,我们得承担。
为了中国的明天,这痛苦。
我们得承担。
我们见着太多的黑暗,我们见着太多的丑恶。
我们丧失了道德,我们唾弃了公信。
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嘲讽社会,因此而游戏人生。
我们还有信仰,我们还有希望。
我们还要去相信光明,我们还要去相信共和。
时隔月余,我再次作文。
且将之为启示录,警醒自己,耽迷于眼前幸福的同时,莫忘时代之痛苦。
失落的单车,可以找回。
可失落的时代,一去不再来。
1个月前看了这部电影,昨天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你能理解那辆单车对小坚和小贵究竟有多重要么?
如果条件好,觉得不就是一辆单车而已的朋友可以设想一个情况自己二十年按揭才刚刚供好的房子,首期到最后还是欠着父母的,却因为做生意做了抵押,结果生意被骗,这个房子要被人强行拍卖。
或者另一个情况:公司车自己开着玩的时候却被偷掉了,其实都是一样的感觉小贵是乡下来城市奋斗的青年,别人告诉他城市人和乡下人很不一样,他不明白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能一样,他急切的需要城市的承认。
小贵的单车是他积极劳动所得,而且只用了一个月,这个时间他相信由城里人来做也做不到,这辆单车也代表着他的工作。
好好的工作也就是城市对他最大的承认,单车也代表着小贵的身份,当单车丢了,也就意味着要丢掉了工作,也就是剥夺了他在这个城市当中所做的所有努力,断送了他未来的希望。
而所有这些感情和力量全部寄托在这辆单车上面,于是,他抱着单车的力量,会是多巨大?
那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力量一起的总和,那是歇斯底里的坚持。
单车对于一个在中学的学生小坚,是一张通行证,有了这张通行证,才能在自己喜欢的女生面前抬得起头,才能和哥们潇洒出入大街道,才能够出场面,一起玩花式。
哥们之间不是不用说条件么?
对,哥们之间不用讲条件,要能和别人成为哥们,你需要身份。
所以即使要偷家里的钱,也要把车给买下来。
他们两个就是要为了这一辆单车抢得你死我活因为那单车不单是单车,那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一个乡下人,一个城里人,因为他们之间的身份差多远最后却握了手,因为他们是最接近的人乡下人和城市人之间的隔阂看来小于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隔阂说完这个电影之后,我想到了一个后续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社会就把物质和我们的身份要联系得这么紧呢!?
为什么70年代要有单车手表缝纫机才能结婚?
为什么80年代要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才能结婚?
为什么现在要有房子车子才能结婚?
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都将物质看得这么的重要,所以青年一代才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扭曲的成长,就像最后扭曲了的单车一样,什么用都没有了。
熙熙攘攘的街道很像曾经我下班要穿过的那条,运气不好要等很久的红灯,不知何时能再走一次。
如果只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话,眼中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个样子吧,在小贵的好友眼里,大城市里的人缺少人情味的那部分都被狡诈填满了,而大城市的女人更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像他这样连名字都被忽略的外来务工者数不胜数,像是不经意抓住超人斗篷被带上天,俯视过更大世界的璀璨后,便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存在,既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也不愿回到家乡踏实务农。
他和周迅扮演的保姆是同一类人,眼里看得见都市的繁华却看不见奋斗的可贵,艳羡嫉妒着城里人的高贵却惰于充实自己的内在,心气高志气短,徒有一颗做大梦的心。
小贵的倔劲儿主要还是因为年轻,初来城市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目不暇接,但沉默寡言的他骨子里幻想的成分更多:自行车代表着他来城市获得的第一份礼物,代表着城市对他的肯定和包容,很有吉祥物的涵义。
他对周迅扮演的保姆是有好感的,一如小坚对潇潇的感情,少年少女懵懂的爱情萌芽,小贵对自行车执着的一部分动力也有这份感情的功劳。
虽然导演没有交代小贵的家庭背景,但相信都是淳朴的老实人,才能培养出小贵一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的犟脾气。
只是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天理和法制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自行车被偷他就偷回来,这也是边缘人物的一个很典型的心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处境或死活。
曾经柔软的心就是这样慢慢被磨得麻木坚硬,然后变成最普通最大众的人群。
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通过努力得到了一辆自行车就招来如此多的不幸,未来又会拿走小贵的什么作为代价呢。
小坚的个性与小贵完全相反:好面子、爱耍酷、同伴多、自私扯谎、自以为是。
父亲的再婚和偏心让他的性格一天比一天暴戾,物质是他最大的痛处,也就成了他唯一证明尊严的标志。
自行车对于他来说就是维系友谊和女友的唯一方法,他渴望的是表现欲和拥有的成就感,而非真正的友谊或者关心。
潇潇最后选择的那个男孩不论是被痞性吸引、还是他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在小坚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女友的离开令他面子扫地。
少年的无法无天凭的就是这股气,其实也是因为在他们心里或身外,什么都没有。
当他和小贵因为自行车不打不成交后,在小贵身上他看到的是自己对生活幼稚的理解。
小坚的朋友们皆是这类痞子少年,学会了古惑仔的行却不懂他们的义,在他们还不成熟的人生观里,成熟的标志仅停留在抽烟泡女人上。
最后小贵和小坚被追杀的满胡同逃窜把我也绕晕了,像是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的胡同将这些小人物仅仅的缠绕其中,不幸的是,在这里我所看到的又是一次弱者互轧。
他们丝毫不反抗这座城市的不公和冷漠,甚至取其糟粕去之精华的吸收这些负面情绪,等待着哪天的炎炎烈日烧焦他们最后一根流淌正能量的神经。
尽管片中到处是打太极的悠闲老人,裹头巾的慈祥大妈,阳光柔和尘土微飘的民风胡同,也掩饰不了由内散发的现实恶寒。
喜欢王小帅的文艺片!
看了让人沉默 让人深思!
十七岁的单车BEIJING BICYCLE导演:王小帅炎热的夏日,下了一场小雨,挺伤感的,看了一部王小帅的片子。
夹杂着太多情绪融入到电影中。
感觉影片围绕着两条线路:农民的朴实纯真与十七岁的恋爱注定凋谢。
阿贵是中国众多农民进城打工的典型,性格纯真朴实,做事塌实,为人过于老实。
他进入了一家快递公司,公司发配给每名员工一两山地自行车。
由此故事开始,故事也围绕着那部自行车发展延伸。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几处:小坚与同班女孩的恋爱。
十七岁的恋爱美好而纯真,彼此可以骑着单车上学放学,周末可以甜蜜的坐在湖边,一起看看日出。
彼此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只是太容易破碎,似乎年少的爱情注定凋谢。
不由的想起自己十七岁时的恋爱,回想起来真的很纯真美好。
还记得我和她家的住地是两个方向,每天放学我会先把她送回家,自己再骑半个小时的车程回家,那时什么都不会去想,只是一个劲的甜蜜。
偶尔早上还会偷偷的起很早,特别是寒冷的冬季,一路上飞驰,耳边能清晰的听见风的声音,说辛苦当然辛苦,只是为了能早些见面,能同路上学。
偶尔还会故意善意的欺骗她自己单车坏了,然后傻乎乎的用她的车载她回家,自己再赶公车回到学校取车回家。
那时的恋爱像清澈的细水般毫无瑕疵,如今的爱情太多包含功利的关系,始终认为女人爱谁跟谁。
小坚与阿贵的相识充满戏剧戏的过程,却又源于真实的生活。
从掉车,找车,枪车再到因车而彼此相识。
故事的结尾给人深思,小坚的旧相好跟了有钱的公子哥儿,他已无力挽回,内心充满愤怒。
最后偷偷找了一块砖头向那男子砸去,年少时的愤怒导演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由的想起读书时男生为一个女孩子跟别人打架。
很多人即使打得头破血流也未能明白该女生究竟喜欢谁,很多女孩子见了那场面往往两个都不敢选了。
影片的最后,阿贵满身伤痕的抗着废弃的单车穿过人群,穿过大街,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城市。
他还需要走多久,还需要哭多少次,还需要留多少泪才能生存于这所巨大无比的城市。
还需要过多久才能学会与城市的人相处?
才能学会为人奸诈,处事圆滑?
才能学会再社会中生存的规则?
是否他还会一尘不变的诚实的走下去,是否他原有的纯真朴实的性情会被这个残酷的社会同化,周遭的人群依然喧嚣,城市的夜空依然寂寞。
这部电影, 对我个人而言,是对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及其后果。
剧中所有的人物都不可逃离这样的边界条件:从两个男孩,到小保姆,到其他默默努力,或渴望某种归属的角色, 无不如此。
尽管每个人的境遇各有不同,而其失落,怅惘,迷茫,绝望,却是共通的。
这种对不完美的普通人的深切怜悯,对我们人生存在的“悲”的认识,渗透于大多数王晓帅作品之中:“二弟”,“扁担姑娘”,“青红”,无不如此。
这是我们看到的中国电影中,最接近小津安二郎或成濑己喜男的“物哀”情感的了吧。
所谓“悲天悯人”的人文传统终于又见于中国影坛。
非但影坛,即使包括小说,歌曲,剧作,王晓帅和贾樟柯是目前中国硕果仅存的两位 humanists. 王小波庶几泉下有所安慰。
这片子完全没有被禁的理由啊。。难道是因为打酱油的周迅真的一直在打酱油吗。。
看着烦的片子
【5】粗砺感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如出一辙,但精心设计的情节编排又消融了它的本意。
我没有看完,觉得不好看。
中国的好电影和外国的就不一样,貌似都要反映个什么社会问题,越深刻越好,越被禁越好(好像被禁已经成为好的标志了),却少有那样轻松活泼又让人感动的。20071124【2001年柏林评审团大奖】
第2320部,算是一年一度都会看的上课课件。用这部电影讲中台两地的“新浪潮”运动其实再适合不过。第六代人的城乡二元对立和小混混的视角,台湾新电影常有的少年的欲望和暴力,融合在这部焦雄屏监制王小帅导演的电影。但是在少年的自行车成了诉诸欲望赤裸裸的通货:农村来的小贵以自行车换取在城市生存下去的地位,但被老务工人员的教唆直接盯上了对面阁楼里那个花瓶般的‘花姑娘’。城市老破小里的小坚的自行车而是为了实现自己泡美女的决心,实现自己在家里失宠的菲勒斯权力。可以说,两个在菲勒斯失衡的少年成就了第六代因为自行车而成的homo联盟。第六代导演呈现的欲望总是那么赤裸,从张元,到娄烨,再到王小帅,但由于演员稚嫩,却无法让一切的赤裸呈现出那么一丝真实。但这就是第六代时代下的粗劣龌龊。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我的十七岁,一个社会底层孩子的十七岁,叛逆,缺乏自信却又自尊心极强,追求并维持着一份朦胧的爱情,过着现在看来无忧无虑的生活。王小帅讲故事的能力很强,这是一部让人有点忧伤的电影。
很北京的片子。青涩倔强的爱总是很深刻却没有办法KEEP。
高圆圆撅嘴的样子可真好看
快递员那砖头包含了太多的分量,自己可以受伤,但是你不能破坏我的车,那是我的青春我的梦想,看着让人心疼的孩子啊....找到了很多自己中学时候的影子,不管高圆圆演中学生多么的突兀,不管小女孩朗诵般得台词,这依旧是一部好片子,关于青春的印记
谁他妈把这个片子放在中国十大禁片的种子里面?完全坑人。我觉得这部片子的节奏线索都不怎样,情节太散,没什么强有力的核心。保姆部分处理太粗糙,两条线汇不在一起,人物特点不明。说青春也带不来什么特青春的感觉。我也不喜欢小武
跟我想象中完全不同,我还以为是一部青春小资电影。王小帅把电影的叙事衔接的很好,台词好,都合情理,少年的表现也自然。我挺喜欢的。片子就应该这样拍。我不觉得它代表青春或成长,倒是很社会,很好。
虚假的剧情。偏见的观点。自以为是的导演。
内校服是日本的那种学生制服么,服装怎么想的,跟胡同里穿学生制服,也太做作了八
王小帅太刻意了,确实他还没到那份儿,照着阳光灿的日子,小武学了点, 但是还差的太多太多了,这片子能得奖,应该是胡同多的原因吧, 得奖跟片子无关
7.7 1.总是感觉文艺片中经常见到的非正常性格、刻意沉默或蹦台词戏很别扭。2. 十七年后解禁,老师偏挑今天放,真巧。3.为了让阿贵发泄自己的愤怒,故意留下一个小流氓踹了十分钟的车,越想越无语。
我对王小帅一向不感冒,总是什么青春,斗殴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好学生嚷嚷着自己也做过坏事,拿过别人一块橡皮什么的,挺幼稚
为了剧情需要太丑化农民了.而且有很多很多不合理的细节.节奏完全没必要这么慢.饱受好评的烂片
其实我一星都不想给,不过是一个窝囊废的故事。
听见单车两字我就想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