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电影除了Al Pacino,其他人的表现都比较差。
首先是台词,莎士比亚这样的讲话还是舞台效果好,在电影里老这么颠三倒四的念白,演员不得不总端着,憋了半天好不容易该松口气了,下一句又拉开架子了。
让人想起来中国的古装戏,非得用文言对白。
情节不多,愣要拖长,最后夏洛克要刺杀安东尼的时候,那个拖沓、那个肉、那个企图制造悬念却又悬不起来的劲头都快赶上电视选秀的结果公布环节了。
看完觉得这片子不过就是个电视剧的水平。
不得不提的是这个电影还算是干了件正事,在片子前面介绍了当年犹太人在欧洲遭到歧视的状况。
那个说法修正了反犹煽情作品里面的观点,和严肃的历史研究中的介绍是很接近的。
当年犹太人在欧洲不能拥有土地,不能进入很多基督徒才能进入的工作岗位。
而基督教圣经里到对借贷收取利息的行为又表示不屑。
不能从事农业、不能参与打仗、不能做很多事情的犹太人没有其他的生存空间,只能从事被人看不起的借贷行业。
犹太人从事的这个行业基本上就是现在金融业的雏形。
不过当年的银行家不被视为社会精英,而是被人视为过街老鼠。
恰恰就是因为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偏见。
没想到,随着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化,现代资本主义得到发展,需要通过借贷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越来越多,那些鄙视借贷的欧洲贵族不得不更多地依赖犹太人进行资金拆借。
在经济上没有被压制成犹太人,反而让他们出其不意地发达起来了。
相比之下,当年的欧洲贵族,自以为自己比犹太人人格高尚,就不拿人家当人对待。
高个屁,这个电影如此说。
小白脸为了绑富婆,不惜拿朋友的性命作抵押。
反而是夏洛克说得实在,你们找我借钱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装什么假正经啊。
虽然夏洛克不该要对方的命,但是小白脸傍上富婆,马上回来拿钱砸人,以为钱什么都能买了?
活脱脱一个暴发户的嘴脸么。
看看夏洛克这段台词:To bait fish withal: if it will feed nothing else,it will feed my revenge. He hath disgraced me, andhindered me half a million; laughed at my losses,mocked at my gains, scorned my nation, thwarted mybargains, cooled my friends, heated mineenemies; and what's his reason? I am a Jew. Hathnot a Jew eyes? hath not a Jew hands, organs,dimensions, senses, affections, passions? fed withthe same food, hurt with the same weapons, subjectto the same diseases, healed by the same means,warmed and cooled by the same winter and summer, asa Christian is?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us, 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revenge? If we are like you in the rest, we willresemble you in that. If a Jew wrong a Christian,what is his humility? Revenge. If a Christianwrong a Jew, what should his sufferance be byChristian example? Why, revenge. The villany youteach me, I will execute, and it shall go hard but Iwill better the instruction.除了最后一段,放在现代社会,这就是一段要求人权平等的宣言了。
看着夏洛克遭到的境遇,他不过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中国进城农民工。
不过农民工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很难再找到一个像金融业这样能让自己很快发达起来的产业了。
第廿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參展作品,一齣很嚴謹的荷里活作品。
導演選擇了鍾於原著的手法,處理這部著名的莎士比亞作品。
未看本片之前,先讀了一些影評,原以為最爭議的,就是當中反猶太人的情節。
由於沒有看過莎士比亞的原著,所以沒法比較,但單憑內容而言,沒啥特別。
受壓多年的猶太人滿腔仇怨,等待機會報復,乃是人之常情。
與波蘭斯基的 "鋼琴家" 相比,亦不見得表逹出甚麼種族情仇。
有此誤會可能是因為原著有另一個名字叫 "The Jew of Vencie" 所致。
另外,若果不嫌影帝阿爾柏仙奴的現出過份誇張的話,演員的表現應該沒有令大家失望。
影評可參考 "電影司南" http://moviecompass.blogspot.com/2005/04/merchant-of-venice.htmloriginally posted at http://idpt0000.mybesthost.com/wordpress/index.php?p=102
In the cast of characters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Shylock is sure to be the fullest, the most vivid one. He is portrayed as a round, three-dimensional image, rather than a flat one. Shylock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character in this play. He is absolutely very malicious, vicious, mean, a merciless man with no sympathy. But if you only judge him by these words, and describe him in this way, I am afraid that you will miss the other respects of his personalities and fates, which are, maybe the more important parts.Shylock, is a tragic person in this play. He is a Jew, and believes Judaism. But at that period of time, Christianity is the orthodoxy, while Judaism is supposed to be the paganism. Therefore, many Jews are inferior to Christians, and they are often bullied and took advantage of. In this situation, this Jewish merchant, who lent money to a Christian, just had his own plan, he calculated the deal’s value in heart. Getting the maximal amount of interest is every merchant’s purpose and duty. Is it wrong for him to do that? It’s good to be sagacious and efficient in the business, as long as you don’t get that money by stealing or robbing. If you get money in a proper way, lending money at interest is not excessive, this way of business is not too bad. All of this is just understandable, is reasonable.From the dialog between Shylock and his daughter, you can feel his love for his daughter. He loves his only daughter, and wants to protect her. Because he does not believe the Christians, he does not allow her to marry a Christian. He does this just because he is afraid that the Christian may hurt his daughter, that ‘s also out of his deep love for her. From this point, he is a good father. So he just planed his daughter’s life, gave her the material comfort, without caring her feelings about all of these. We may say that his love is absolute, but the way is not so suitable and correct.There are many conflicts in this play. At first when Antonio asked money for Shylock, the dialog between them showe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person. But different thoughts came to the same point, that is , money. Antonio has his good reputation, and just because of this, Shylock at last lent him money. The conflict appeared here but didn’t reach its climax. There are a group of contradictions: The contradiction of Shylock and Antonio’s way of business;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ir religion and believe;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what they really think and what they behave in reality. All of these contradictions just prepare for the real clash in the climax. It’s the prelude, the first step to make the strong conflicts and acted as a catalytic agent in the process of sharpen the conflict.In the end, Shylock lost everything. His daughter, his property, and his believe. His daughter eloped with a Christian, which is a heavy blow to him. He was forced to believe Christianity. The two things are sacred in his heart, which support him all the time. But now, nothing left to him. And what’s more, he is marked as a bad man forever. Maybe this is the most deplorable thing to him.A pitiable and hateful man, makes you sometimes gnash your teeth, sometimes feel your heart ache for him.
笑不出来的喜剧——碎评《威尼斯商人》一部看起来心很凉的喜剧,三滴泪落在心里的威尼斯,很小涟漪。
虚枉的爱情不得不遗憾的说,这部戏里唯一的爱情可能只存在于巴萨尼奥与安东尼奥之间。
更令人遗憾的是,安东尼奥与鲍西娅一样,爱上了同一个配不起他们这样浓厚感情的人。
剧末孱然一身被晾在客厅的安东尼奥,拂晓的晨曦能不能带给他一丝丝温暖?
或许他宁可在夏洛克的刀子下死去,让鲜血证明他那笃韧的爱情。
鲍西娅同样是痛苦的,无论是在法庭上听到自己丈夫将自己当作筹码豪财友谊,在船上紧攥着那枚象征誓言的戒指,还是最后在晨光中娇媚的引诱和邀约,她最后的妥协不无凄凉。
“要是你懂得给你戒指的人一半的价值,你就不会把它送人。
”唯有和一个懂得和你在一起是多么幸福的人在一起,一个女人才真正可能幸福。
鲍西娅实在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将戒指递给安东尼奥,由他转交给自已的丈夫,这样的隐喻实在妙极!
当安东尼奥以灵魂为巴萨尼奥作保,要求他恪守对这个女人永远的忠诚时,我仿佛听到了鲍西娅心里的笑声,得意却并非完全的快乐。
一个女人,为自己只需保持原样就足够美好,而当她爱上一个人,就会强迫自己变得百千倍美丽万倍富有。
“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
”只因爱上爱情。
不平等的慈悲“为了显示我们的精神和你们不同,不用你乞求我们就放过你。
”公爵的这句话我听不出哪怕一点慈悲。
倒是夏洛克如释重负地放弃处罚让我听到了一颗善良的心的低语,“上帝,你是对的。
”在鲍西娅“且慢”惊起四座的一刹那,发出最大吼声的是这个“凶残无耻”的犹太人!
仇恨让他举起刀子,而良心让他停住了颤抖的手。
可这绝不证明犹太人和基督徒一样慈悲,他们不平等的地位使天平永远向一边倾斜着。
对一个站在更高阶层的人来说,慈悲往往意味着炫耀和虚荣;而相反的,对于站在较低地位的人,慈悲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它是冲破了自身所受苦难的咒怨,与心中的复仇女神斗争后得来的。
基于以上理由我更尊重后者,这才是人类真正的同情。
一无所有的人剧末最后,卡西亚眺望威尼斯的身影划下了这个喜剧的句点,也决定了所有的不完满。
那个从窗口看着自己老父亲的身影,说出“如果一切顺利,我将失去一位父亲,你将失去一个女儿”的女孩,在离开自己贫民区里的家之后脸上几乎不再浮现笑容。
放弃了仅余的亲情,毕生的信仰,只为追逐那飘渺如暮霭的爱情,真的很难说真就那么美丽。
那枚已经换了一只猴子的绿松石戒指,最终最出现在她的手指上,但是这戒指曾经经历的爱情和曾经寄予的祝福,是否已经荡然无存?
贫民区破旧的大木门吱压着关上的时候,我们最后一次看到了夏洛克混浊的眼睛,是绝望么?
让一个人的灵魂在死神来临前就游离出躯体。
“卡西亚,我的孩子。
”他对女儿的爱多于对自己的同情。
年轻的我们总是追求与父母意愿相悖的爱情,渴望着理解,尝试着判逆,可我们真的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份仅仅由蜜语甜言海誓山盟构筑的如海滩上孩子用泥土堆成的城堡,真就和父母花费半生心力为我们苦心营造的砖室坚固吗?
我们义无反顾冲入泥筑的围城,破碎一地的,是两颗最爱我们的心。
不被父母祝福的爱情,单想想都触目惊心。
我实在不愿去想卡西亚孤身一个大清晨跑到海边的原因,一无所有固然意味着无限可能,可同时意味着,我们贫乏到只剩下了自己。
总觉得,在法庭上被审判的不是安东尼奥,而是同性之间柏拉图式的精神恋情,有趣的是,为它辨护的居然其异性恋的情敌;申诉的也不是夏洛克,而是一个长期被欺辱残害的坚强民族,而正是这个民族教给世上这世界上最博大的爱;结果看似皆大欢喜,实则每个人都在将永不可能圆满的生活继续。
昨天,无意中在电视频道看见这部意大利、英国、美国在2004年拍摄的莎剧。
恰巧看到庭审那部分,最著名的 “一磅肉”的那场戏。
可惜,扮演鲍西亚的女演员Lynn Collins似乎是有些木讷,肢体和眼神缺乏灵动与热情。
那可是被无数名演员诠释过的聪慧、机敏、热情的大美人啊!
整部片子的色调和服装是我喜欢的,扮演夏洛克的演员Pacino是最出色的,可惜配音质量实在不能恭维。
带着痛苦的感觉看完这段戏,实在没兴趣去看他们回到鲍西亚庄园后再调情的那部分了。
2006年9月11日伦敦雾
关键是法律保护的不是外族人的利益最恨的就是律师他们才真正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来为主子服务基督教徒觉得世界上只有他们懂得mercy于是莎士比亚让仇恨蒙住夏洛克的眼睛然后利用法律的邪恶本质堵住夏洛克的嘴巴再让金钱捆绑住夏洛克的手脚最后让基督教徒的mercy一点一点地放干夏洛克的灵魂剥夺了夏洛克的的信仰还好心地让夏洛克的女儿找到好归宿来对比夏洛克所说的“我宁愿随便找个渔夫做我女儿的丈夫,也不愿她嫁给一个基督徒”有点类似现在美国梦,和某些顽固不化种族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颠覆?
翻案?
抑或拨乱反正?
歌德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语。
昆德拉说,真正的小说,是探讨存在的某种可能性。
说颠覆,只因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只是教科书这一路传统的诠释。
如同当前的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
或许,每探讨一种可能性,我们就更接近原本的、真正的、真实的莎士比亚?
夏洛克,一个何其丑陋的人物啊。
唯利是图,残忍暴虐冷血,靠放高利贷盘剥他人血汗的犹太商人。
艾尔·帕西诺对莎士比亚长久以来钟情有加。
此剧终于一尝夙愿。
过了一把莎剧瘾。
就此剧而言,很想问一句,到底是莎翁成就了帕西诺,还是帕西诺重塑/还原了莎翁?
可以回答说,两人在各自的领域早已光芒万丈,独树一帜。
莎翁自不用说。
艾尔·帕西诺的影片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从《码头风云》到《巴黎最后的探戈》,到《教父》,马龙·白兰度总给我一种隔的感觉。
不是演技不到位做作的隔,而是他的特点,角色的风格,让我亲切不起来。
如同大洋彼岸一般遥远。
(可能是我尚无法欣赏这个人物,这种角色吧。
)而从早期《教父》中英武帅气生就教父气质的麦克·克里昂、《热天午后》中犹豫惶恐的银行劫匪,到后期《情枭的黎明》中试图偕同情人退隐而不能的另类情枭,《魔鬼代言人》中的力压基努·里维斯的撒旦,《闻香识女人》中暴躁如雷的退役老军人,艾尔·帕西诺饰演的角色总给人留下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印记。
标志性激情演讲在《威尼斯商人》中也两番上演。
一是控诉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无端诬陷辱骂,二是法庭上简短有力的复仇怒火的迸发。
艾尔·帕西诺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夏洛克,一个有血有肉、有恨有爱的活生生的犹太商人。
《威尼斯商人》划归为喜剧真是天大的讽刺!
我们被教科书欺骗的太久了,或者,被莎翁蒙骗的太深?
说《威尼斯商人》是不折不扣的悲剧,可能会令人诧异,但,看过此片,我们不得不如是说。
夏洛克,一个反角,引发的却不是鄙夷厌恶反感,而是深深的悲悯与同情,我看到的是他的无奈与无助。
看起来儒雅、高贵、彬彬有礼的安东尼奥,,为何不对自己对夏洛克的辱骂诬陷人身攻击的言行做出一个字眼的解释?
而总是支吾和沉默?
夏洛克的悲剧宿命在于,他的每一步人生轨迹都是命定的,是别无选择的无奈之举。
宽厚仁慈的安东尼奥,或许并不把非基督徒当作自己的同类,即使在帮巴萨尼奥借钱的环节,他也从来没有一刻尊重过夏洛克。
他的低头,卑躬屈膝,在前是为了帮朋友借得三千金币,在后是为了请求夏洛克手下留情放他一马。
他何时尊重过夏洛克的人格?
让我们设想一下,一个人一直以来收到周围人的无理谩骂羞辱,甚至时常被人往衣服上吐唾沫(对方还是个谦谦君子,虔诚的基督徒),而他数十年来只能默默忍受所有的屈辱,一天,这位基督徒,一个从来没有尊重过自己人格的人来向自己借钱。
而他并没有坐视不管。
而订立契约的时候,他出于长久以来的愤恨,半开玩笑的在自我想象中满足一下自己对长久以来精神上鄙夷自己的自以为是的高贵者反戈一击的快意。
(安东尼奥的船出事纯粹是偶然的意外事件)。
所以,夏洛克一开始并非有意的有谋划的复仇。
然后,意外发生了,先是女儿跟基督徒私奔,再是安东尼奥的船出事。
法庭上他的滔天怒火,缘何而来?
长久以来默默忍受的屈辱,被人鄙夷,看不起,现在,他的机会来了,他要控诉,控诉自己这一辈子所受的种种屈辱。
先前他怒吼到犹太人跟基督徒同样都是人,有血有肉有感情而基督徒却从来不把犹太人当人。
这次,在法庭上,他质疑人们可以对自己用钱买来的奴隶任意处决,而他却不可以拿走他用三千金币买来的安东尼奥的一磅肉。
这两次声声血泪的激情控诉几乎无懈可击,让人哑口无言。
因为他说的句句属实。
与其说是复仇的怒火淹没了他。
不如说想借此此生惟一的机会捍卫自己的做人的尊严,捍卫自己的人格。
如果夏洛克一开始就不声不响的撕毁契约,只要会迟到的本息,威尼斯的人们,基督徒,安东尼奥,会对他心存感激么?
我不相信!
人们会一如既往地辱骂他,毫无缘由地仇视他。
就因为他是犹太人,就因为他有息贷款。
真正奸诈的最为儒雅的安东尼奥,侵吞钱财,他从来不屑。
但这种落井下石趁人之危才是最为可恨最为卑劣的。
如果拒绝夏洛克的一半家产确实显出他的仁慈和宽厚。
那么,借此机会逼迫一个犹太教徒改信基督教,就太卑劣了。
并变相地逼迫夏洛克认可自己女儿下嫁基督徒并改信基督教背叛犹太教的事实。
或许这是历史上基督教不择手段侵蚀犹太教的活生生的例子吧。
我很讨厌此剧中的安东尼奥。
原因有二:1、从头至尾如此彬彬有礼高贵儒雅的安东尼奥,是如何做出诋毁诬陷辱骂往人身上吐口水的行为的?
纵使穷尽我的想象力,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他的虚伪,也无法将这张仁慈的嘴脸与这些言行挂起钩来。
2、落井下石趁人之危。
趁夏洛克别无选择的时刻逼迫他放弃自己的信仰,改信基督教。
我并不赞同夏洛克的复仇举止。
但我完全可以理解他。
理解他的愤怒,感受他的仇恨。
只是觉得,要指责,首先指责的造成他如此愤恨的充满敌意的外界环境,要说罪,威尼斯的所有人都无法逃脱判决。
我很想化身基督,现身法庭,一声怒吼:你们中间,谁没有罪?
最新电影版的《威尼斯商人》有阿尔帕西诺、约瑟夫费因斯、杰利米艾恩斯这些明星出演,去年的电影杂志给过新片简介。
老莎的作品只看过五悲一喜,《威尼斯商人》只在英文课文里学到了情节梗概。
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这次找了个女文学教授点评犹太人复杂个性的塑造,这也是新版电影的着力处。
此外,影片也花了很多功夫铺垫当时犹太人的艰难处境与不公待遇,以至于让人怀疑这部片子的资方或导演是否有犹太背景。
电影拍得古典精细,台词应该全文引自原著,中文配音也还不错;不过约费古装扮相显得脸太长了;夏洛特的女儿貌似黑人混血,应该算bug。
另外两路求婚者喜剧色彩颇浓,表演挺成功。
女主角(忘了叫什么了)的古典气质非常深厚,并且果然是男装扮相要俊俏得多。
至于为古犹太人鸣不平的意图,可以说相当成功——老戏骨居功甚伟。
脑海中夏洛特讨厌的犹太佬的形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失去了女儿(跳窗和情郎私奔)、财产(被判一半给安东尼,一半身后由女儿女婿继承)、声誉(想想人人遇而唾之的情景吧),甚至信仰(被判必须改信基督教,老莎够狠)的、处境悲惨的可怜老人。
如果我是导演,很可能在片场临时改戏,让夏洛特一病不起,郁郁而终——但导演不,他安排犹太人最后的一个镜头,是独自站在街上,失魂落魄、令人心碎地望着前教友们身着黑袍,在祈祷室门前鱼贯而入。
看完这部电影,如果我有时空穿梭机,那么我要回到古威尼斯,振臂高呼:“全世界被压迫的犹太人,联合起来!!!
”据说在拍《大买卖》的时候,罗伯特德尼罗演同马龙白兰度的对手戏时小心翼翼,爱德华诺顿则紧张焦躁得像个孩子。
估计《威尼斯商人》的演员在面对阿尔帕西诺的夏洛特时,也不会好受到哪里去吧。
很少看到好坏都如此突出的莎剧。
Al Pacino的表演绝对是五星级的,这表明至少导演在矫正历来对这部莎剧的老套理解方面努力不少,也相当成功。
但反过来,剧的另一面,则完全变成了喜剧性的:Lorenzo、Gratiano这些人的浮华言行,一边与Shylock的沉痛,另一方面与Antonio的悲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增加了《威尼斯商人》的悲剧性。
但问题是Portia代表的智慧和仁慈也很快从求亲的喜剧变成了一场闹剧,这显然不是导演的意图, Lynn Collins的糟糕表演即使不是唯一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有人会称赞她。
她的表演(以及她的奴仆)轻浮鄙俗,和整个剧里基督徒的糜烂生活完全是一个调子。
看到最后,她的那些自作聪明、缺乏深度的肢体动作,令我只能相信,Bassanio将她比作Brutus的Portia是莎士比亚的反讽。
这样做的结果是,与犹太的沉重生活一面相对的,所有基督徒们的生活完全是一种放荡无聊的现代生活。
这些人满嘴自以为正确的道德高调,却对友谊、爱情、法律、慈悲和智慧都一无所知。
当最后Pacino的Shylock被这帮小人压倒的时候,我们只能觉得这部戏并非莎士比亚以最深刻的方式结合悲剧和喜剧的复杂作品,而象Troilus and Cressida一样,属于莎士比亚最阴暗的悲剧。
最后Jessica的痛悔来得太晚了,增加而不是减少了这种戏剧效果。
不过导演对现代生活的低俗和轻薄的表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电影变成了R级),无论是否出于有意,还是很有想象力的,特别是面具的使用,造就了Bosch式的场景,使Shylock最后的割肉行为显得非常合理。
如果导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怕一部反-反犹电影,甚至如果你相信莎士比亚也是如此的话,那么你可以相信这属于最好的莎剧现代之列。
Jeremy Irons的表演中规中距,可惜在这部过于片面的戏中,他没有Pacino的发挥空间。
因此,最后的法庭戏,并没有我期望的那种真正重量级的对抗。
Joseph的表演有些进退维谷,似乎不知道究竟应该是象Antonio一样更严肃些,还是象他的那些狐朋狗友一样更轻浮些好,不过反正,他还是力图成功证明了,自己和Portia是般配的,无论这样做是多么难。
看了《威尼斯商人》,Michael Radford的,理解不能。
没看过原著,不论是英文还是译文。
看过高中课文上的一小段,Shylock被说成是一个凶残,贪婪,狡诈的商人,满心只有钱,为了惩罚他的贪心,救出Antonio,Portia依据法律,处罚了他。
其实一开始我也觉得挺奇怪的,他不是贪钱么,怎么不要多出好几倍的赎金,而要且别人一块肉呢。
但是没有好好想过。
可是,看电影的时候,分明就是Shylock在受欺负啊。
一开篇就说,在威尼斯犹太人受到非常不公平的待遇。
Shylock在镜头上,眼睛里全是惊恐和无助。
当他战战兢兢的跟Antonio打招呼时,Antonio向他吐了口水。
Shylock以为他是自己的朋友,那个人却向他吐了口水,因为他是个犹太人。
他很伤心,然后离开了。
换了是谁,估计都不会再跟那个人打交道了吧。
然后,风流倜傥的Bassanio要求婚去,还偏偏跟Shylock借钱(说实话,没钱就别讲排场呗,借着钱都要比阔-_-|||),Antonio做了担保人。
在他离开去求婚的当晚,Shylock的女儿带着父亲的财产跟着B的朋友Lorlnzo,走了。
Shylock伤心欲绝。
然后,人们都知道,Antonio还不上钱了。
然后法庭上,Portia靠着小聪明让Shylock成了没有女儿,失去财物,连自己的房子都不能住的可怜老人。
更可怜的是,他们居然要求他放弃自己的信仰,成为基督教徒。
不然他就只能死。
Shylock在我看来,是不愿屈服于基督徒的统治和不公对待,不被女儿理解,被那些自以为高尚的小人所欺压的社会的牺牲品,最后,他的抗争完全败了下来,还凄惨地被人看作收取高利贷的吸血鬼。
而在那样的时候,放债是犹太人为数不多的几种活命方式中最有效的。
绝对不能理解他怎么不是可怜人的代表,而是成为一个善恶分明故事中恶的一方。
觉得Shylock好可怜,觉得她女儿好过分!
看过原著的麻烦指点一下,跟书比较一下,改了很多么?
对白尬到了
其实Shylock并非一个十足的坏人,作为犹太人他也有他的无奈。
估计年轻时的阿佳妮可以演出神韵
莎士比亚是上帝的诗人。。。只是,那样的浪漫的诗人,究竟明不明白,火一样的爱情,灼烧的是爱情本身。。。在生活里,戏剧化,只是沧海一粟,伟大的莎士比亚,你是太了解生活,还是过于迷惑?
大腕云集啊,还有Fiennes兄弟俩~服装和场景设置很漂亮。
夏洛克当然可怜,但有那么多人把他当好人,我也是震惊的。
定情的戒指在各带目的的人手间辗转,只有那枚不值钱的绿玉指环被“放高利贷的贪婪狡猾的犹太商人”Shylock珍视。曾经不懂Antonio对同性挚友Bassanio坠入情网,看到要挖干干瘦瘦iron叔的心更难受了,“I am a tainted wether of the flock, meetest for death; The weakest kind of fruit, drops earliest to the ground. You cannot better be employ'd, Bassanio, than to live still and write mine epitaph."和从前感受完全不同了,喜剧只是特权阶级和基督徒的笑料, 悲剧却由Shylock和暗恋者Antonio承担。
阿尔·帕西诺怎么总是瞪着眼睛说话,看着好累呀~~
当时看完这部电影就想:这怎么可能是一个喜剧?这怎么可以是一个喜剧!重温2015.11.15 陪爸妈又看了一遍,老爸简直为夏洛克的遭遇义愤填膺。
拖踏冗长,装腔做势,混淆是非,言过其实,无端的嘲讽,虚假的智慧,愚蠢的电影,失败的舞台剧。
没太看,因为实在是越看越困
初三时班上放的电影。女主显老,没想象中的美丽。夏洛克也很可怜啊,犹太人不该受到歧视。
阿尔·帕西诺演的真好,琳恩·柯林斯长的真是不美,台词还原度真高,其他就没什么了。
奪去財產和生命又算得了什麼,生生地剝奪別人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殘忍
三星都给Al Pacino不过,音乐那是相当的惊人,还是live的。
因为忠实还原莎士比亚喜剧手法和语言而绝逼无聊到吐血
只有夏洛克是个正常人。。。
Al Pacino的Shylock很给力
看来不只我一个觉得SHYLOCK是个好人。好吧,强烈鄙视基督教对犹太教和犹太人的不公正待遇。
我想可能违背了莎翁的初旨,竟然觉得那一帮人在欺负可怜的夏洛克。Al的夏洛克是一个让人同情的可怜老头,女儿跑掉了,钱也捞不回来。其实放债是多正常的一件事呢,自古以来有几个人真的像安东尼奥一样放债不要利钱呢?!另外对女扮男装这一行径,一直不能容忍。有些女人喜欢逞强好胜,却不是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