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一直买不到,很难对比。
以英剧来说,BBC版的已经非常温吞、波澜不惊了。
这版的更是风波不起,中间很难说有什么高潮或者跌宕。
有这群强大的演员,自然不用说,不过鉴于小说也是三部曲,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样来看倒是觉得可以。
如果后面的“荣誉学生”和“斯迈利的人马”也能拍出来,连成一部“寻找卡拉”,倒是可以期待。
不过这部戏里卡拉的部分太少,很难引起后面的东西。
剧情比起电视剧做了很多的减法,也许这样更符合电影的创作本身,但正因为减少了不少东西,反而让人性的东西不丰满了。
勒卡雷的小说都是深刻的人性反映,这部应该也是关于友谊与背叛的。
在英剧里多少还是能看出海顿和吉姆的关系,但是电影里就弱化的有些过了。
片子在国内上映是不可能的了看来,而且就算上映也不会得到好评的,因此倒是宁可别上了。
它有他应有的架势和内涵,还是不要让它受到过多的菲薄。
+++++++++++++++++以下和上文分割+++++++++++++++++++++++my good boy PeterBC缺亲爱的,站在奥德曼身边一点也不掩光芒三件套西装什么的,穿在身上sexy for awlays 听到那句“what for?
”顿时销魂了,这样的穿越完全可以的啊!!
英剧里的peter是个大叔,比起来巴缺果然美型多了。
打手一样站在斯迈利背后也一样的光彩动人啥的,脸红,虽然多少有点路人的说。
原著小说似乎完全在YY亲爱的达西先生和黑爵士,片子里面却只有深情的二次对视………科林叔这算是飞跃么之前一直都是苦逼的好好先生,这次既当了花花公子又当了内奸,啧啧,达西先生也不能总是苦逼下去嘛
虽然现在已经是公元21世纪了,但同为一种娱乐方式,小说和电影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当你观看一本小说时,你可以在漏掉某个重要线索后,回头翻看前面的情节,但观看一部电影呢?
往往不会,为什么?
因为和小说相比,电影天然的就给你制造了一个梦幻般的“视觉虚拟空间”,使你不忍回头翻看(REW)以前的情节。
但问题就来了,当一部线索庞杂的悬念小说被改编成一部电影后,就需要适当的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线索,免得观众看得观众们丈二和尚摸著着头脑,最后失却了继续观看它的兴趣。
但很可惜,本片导演Tomas Alfredson看来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观众往往可以容忍电影的制作者把他们当做白痴看待,甚至会达到乐此不疲的程度(参看绝大多数“名侦探”电影),但是,观众们却往往难以消受导演把他们当做“名侦探”看待。
很遗憾,我就是后一种观众。
原著看了N多遍,越来越觉得影像化的难度很大,一个要把人物关系和事情交代清楚,更主要要表现出全篇弥漫的失落和感伤。
大概一年前看到生肉的79版,主要人物也只有亚力克•吉尼斯爷爷比较合意(然而还是不够胖嘟嘟)。
新版从看到预告片就很不乐观,今天下了全本,拖着进度条看的,同时心里话:彻底瞎了。
势利眼地说,这样的烧脑片,即使诺兰接手稍有不慎都要翻船,更何况一个瑞典拍惊悚的导演,掌控不住是一定的,就因为这个对本片没了幻想。
再说卡司,老中青三代演技派,可以说是近年少见的梦幻组合,但通篇看下来,居然满是槽点,吐的嘴都合不上。
老橡树乔治•斯迈莱George Smiley,狂风吹过万物尽毁唯独他屹立不倒。
Gary Oldman的问题不是身材,不是聪明度,是气质,原著里的Smiley,出场的时候就是半退休状态,老婆又跟人跑了,手头拮据要去卖藏书,十足的loser,但他是莫斯科“中心”卡拉最忌惮的人,在被狠狠揣中情感软肋后仍保持头脑冷静,最终揪出埋藏最深的“地鼠”;与卡拉的冷酷刚硬不择手段不同,Smiley始终是人性的怜悯的,如同大海,表面风平浪静,软弱被动,实则内涵深邃力道万钧。
即使“最后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对那“万恶的”叛国者也更多地给予理解和同情。
圆场地震后他低调地收拾残局(影片中Gary Oldman在一片掌声中得意地坐上首席,通篇的格调因此降了几个等级,说白了就是低俗),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他很清楚这不过是一个回合的优势,比赛还要继续,在灰色的间谍世界里没有最后的胜利者。
比尔•海顿Bill Haydon,间谍大师,既当导演又是演员,最后迷失在自己的游戏里。
当初看书的时候就觉得这个角色最好的诠释者是Dirk Bogarde,印象来自他演的《蛇》,无论怎样十恶不赦仍然优雅迷人,再怎样罪大恶极也叫人钦佩不已;其次是Peter O'Toole,原著里Haydon就有“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气质。
其实《剑桥风云》里Samuel West也不错,他演的Anthony Blunt比金•菲尔比都厉害,不但没叛逃还封了爵(80年代被褫夺)。
没人质疑新科影帝Colin Firth的演技,但科林叔真的好闷,也实在谈不上风流倜傥,他来诠释这个角色就像是芭蕾舞者穿上了铁鞋。
吉姆•普莱多Jim Prideaux,“作证计划”最大的牺牲品,挨枪受刑,好容易回国却只能在一个私立学校临时代法语课,表面粗暴但极其爱国,被学生们起了个绰号“犀牛”。
原著里赤红的脸沟壑纵横,火红的大胡子,肩膀一边高一边低,后背还有个大包,但是行动敏捷。
强力叔(Mark Strong)的外形差的不是一般的大,好在演出了Prideaux的阴郁愤怒。
罗埃•布兰德Roy Bland,工人阶级出身,外表大大咧咧的,喜欢拍人肩膀喷出头一天的酒气,可以毫无困难地混迹于东区的工人阶级中,让Ciarán Hinds来演显得太老辣了(话说希德叔最好的角色是《罗马》中的凯撒),个人认为《火星生活》的Philip Glenister更合适,至少块头够大。
“小托比大罗埃”,这片最大的槽点就是托比•伊斯特哈斯Toby Esterhase,临危不乱总把自己捯饬得利利索索的白发小个儿,片子里变成个秃顶的大叔,David Dencik,一堆英国演员里的瑞典人,要说不是导演夹带的私货没人信(就像当年沃尔夫冈•彼得森拍《特洛伊》让戴安•克鲁格演海伦,为这德国美人打十年仗脑子要进多少水啊),后面被Smiley 一讹吓的涕泪横流,气的只能不停地自我安慰“这货不是托比这货不是托比”。
说到托比,Toby Jones的潘西•阿勒莱恩Percy Alleline是个大块头的苏格兰人,喜欢虚张声势,在总管死了以后接替圆场,能力不足野心不小,为了向上爬默认地鼠的存在,琼斯叔更适合比较鬼祟的阴谋家,做圆场的头头气场不足。
整个故事的起点就是奥利弗•拉康Oliver Lacon找Smiley说有地鼠,他是内政大臣和圆场之间的联系人,Simon McBurney以前的角色都有些喜感(最出彩是莫过于《烦恼的牧师》中与时俱进的副主教),而且类似啮齿动物的外形也不太适合拉康这样的高级官员,《神探夏洛克》里的麦哥(Mark Gatiss)派头十足,平时笑咪咪的一旦板起脸也不怒自威,有他再搭上Andrew Havill演内政大臣(就是201里和麦哥同来王室代表Harry),齐活!
在找内奸的过程中,多愁善感的圆场女王康妮Connie十分关键,Smiley登门请教的时候,她得了风湿病,关节僵硬,酗酒、肥胖,但记忆力依旧惊人。
是她最早敏锐地嗅出了地鼠的存在,也因此被打入冷宫,强迫退休。
Smiley捡起她留下的线头,扯出了地鼠。
英国各种类型重量级的奶奶都有,不明白为什么选择Kathy Burke,看了一个镜头,OMG,这肥坨坨的双下巴,人家是虚胖不是痴肥好不好?
“水汪汪的大眼睛”呢?
眼睛后面透出的精明呢?
彼得•纪尧姆Peter Guillam,剥头皮小组的组长,从名字上看有法国血统,书里说年纪接近四十,但行动敏捷,容易被误认为大学划船队的。
因为同情Smiley一直不受上层待见,但跟一般职员关系很好,在整个行动中主要为Smiley跑外勤。
因为偷文件、最后揭盅这几个关键的场景被导演处理成温吞水,所以BC这次又酱油了。
最最不能容忍的是原著里Guillam和一个年轻貌美头发花白吹长笛的姑娘同居,片子里居然换成了秃顶的大叔!!!
(看到这里已经出离愤怒了)阿福和roommate就算有暧昧是另一个剧好不好!!!
多找个漂亮MM会死啊!!!
一个剧三个秃顶大叔(强力叔、瑞典男、同居男),辨识度很低很容易弄混的,懂不懂啊!!!
吐了几千字,还只说了角色,累的没劲喷场景了。
总之,如果没有看过原著,这片应该在中上;套句伏尔泰的话:他的成就属于自己,他的不足归于时代——前句送给演员(瑞典男除外),后句扔向导演。
p.s.原著党的预测:去年的影帝是科林叔,老美未必有心胸连着两年封英国人影帝,老人叔这个角色的含金量不及成名作《杀手莱昂》,路还很长哦。
【高亮】本评腐/BL/耽美向,正直粉勿入,勿评论主Haydeaux,辅以Guillarr。
夹杂原著梗。
已经有千千万万个故事向我们讲述,在特别时代,人类渺小的情感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在我们看来,黑暗年代的主色调就如TTSS一般昏昏沉沉,连那么一个云破日出五光十色的机会都没有。
满眼都是人性的丑陋:自私,偏执,疯狂,嗜血。
在那个年代能够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于是那些活下来的人就会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掩埋在瓦砾和灰尘之下的一些光芒,那些给了他们勇气,给了他们力量的微笑的光亮,支持着他们挺了过来。
对于Jim Prideaux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Bill Haydon就是那束光芒。
牛津大学时代的校友,性格和喜好上相辅相成。
举止优雅,行为得体,外表英俊,才智出群。
Haydon是那样的耀眼迷人,如辉煌的灯塔一般照亮了Prideaux的人生,让他为他甘愿赴汤蹈火付出一切,让他默默为他暗生情愫。
然后一切本都是那么幸运:他们一起进了情报部门,Haydon凭着自己完美的形象平步青云升入高层,Prideaux也稳扎稳打地成了部门之首。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Merry christmas,都是那么的甘甜,仿佛废墟中盛开的花朵一般,刀光剑影的Cambridge Circus里,正在孕育着与子偕老的童话。
但这个童话,正如诸多其他战时故事一样,被无情地击碎了。
Prideaux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老友可能就是局里风传的那个内奸,而自己也终于被老总派上前线调查此案。
结果情理之外又是意料之中地落入敌手,受尽折磨。
等到终于回归故里之时,早已沦落为惊弓之鸟。
而自己一切不幸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个最为信赖的身边人。
曾经美好的记忆,开始在仇恨与背叛的烈焰里熊熊燃烧。
Prideaux端枪瞄准,镜头里Haydon平静的脸。
Haydon望向这边,他的神色毫厘不动,举重若轻。
他在那短短两秒钟内默默地给Prideaux下达了狙杀自己的许可,仿佛是狙杀另外一个毫无干系的敌人一般。
泪珠般的弹孔,是Haydon祈求原谅的最后遗嘱。
仿佛一唱一和似的,栅栏这边,Prideaux流下了一滴清泪。
其实Haydeaux这看似微乎其微的不幸,却早有预料。
与Guillam和Tarr不同,Guillam和Tarr虽然在表面上鸡犬不宁,原著中充斥着各种Guillam恶意吐槽Tarr的桥段,以及组长漫天飞舞的不屑白眼。
但是在这种纷乱的表面之下,Guillam和Tarr却享有彼此无条件的信任。
当全系统都在追缉Tarr的时候,Tarr在给Lacon的电话里还是毫不犹豫地推荐了Guillam给自己担保,而Guillam也并没让他失望;后来Guillam在偷文件的惊恐之余又雪上加霜地被Alleline盘问,却本能性地开起了玩笑为Tarr开解。
Guillam的两次所为风险都是极大的:第一次若是Lacon得到了他的保证之后还是选择不信任,那么他逃不了通敌之名;第二次则更是明显,完全没有任何明哲保身的价值。
而Tarr千里迢迢潜回英国,只不过是相信Guillam会相信自己的,等于把自己的脑袋都交给了Guillam. 在一个人人为我的年代,这才是真正的童话。
而Prideaux对Haydon的信任在某一点开始早就摇摇欲坠了。
相较于Guillarr自然而然的相信彼此,Prideaux更像是为了惯性而强迫自己去相信Haydon. Prideaux的匈牙利之行,在他自己看来早已是场盛大的殉难,抱着对爱侣一厢情愿的清白记忆,面对摧毁自己的深渊般的背叛。
你太完美了,太迷人了,止不住地让人想要相信你——Prideaux会这么想吧。
为什么你那么完美,那么野心勃勃,那么不肯满足呢?
为什么一条苏伊士运河,就摧毁了你的信心,还陪葬了我们的友情呢?
你为什么就不能安贫乐道一点,就尽职尽责地作自己的事情呢?
你的苏伊士旁边,可是我亚历山大灯塔的废墟啊!
一个人宁可埋葬一切,包括爱情;另一个甘愿牺牲一切,就算生命。
这注定就是一场悲剧。
玉壶飞转,竹马生尘。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只愿来世,君情我意,永不相负。
间谍号称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职业(第一据说是妓女),也是被电影业糟蹋最多的职业。
所谓糟蹋,是指电影业把间谍世界的本来面目彻底颠覆,无数的红男绿女们被忽悠得以为那个世界非常刺激美好,大家都可以成为詹姆斯•邦德或者玛塔•哈丽,或者某些国产谍战片里那些神人妖人。
真实的间谍世界是什么?
就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以下简称《锅匠》)中Circus里那些发福或干瘪的谢顶中年男人,以及有些颤颤巍巍的老头儿,女人也有,康妮•萨奇斯算一个,但无论如何算是邻家的胖大婶。
这些人,洒到人群里扬不起一点儿尘烟,却凭着睿智的头脑和手法,左右着间谍世界的风云变幻,间接左右着国家之间的博弈制衡。
他们不是超级英雄,不是妖女,也不是种马,因为那样风格的间谍早已死光光了。
《锅匠》的影像风格是精准的,以冷色调为主,室内人物除了高光勾出的面部和轮廓,很多时间大部都存身于阴暗之中。
这好象就应该是间谍世界的主色调了,他们一旦被迫或不被迫地选择了这条道路,等待着就是在不同的生活间流浪,没有家,没有爱,随时可能如一枚棋子一样被抛弃,或者毫无声息地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没有鲜花也没有承认。
能够支撑着他们的信念,也许只是那个无情世界里不合时宜又不肯放弃的一点希冀。
间谍的道德观是独特的,以虚假应对真实,以真实创造虚假,这是一个秘密里面有秘密的世界,一个不知道明天的世界,就是在爱偶尔闪烁的时候,也是冷的。
比如像吉姆•普里多在圣诞晚会上对着同性恋人比尔•海登背影的那惨然一笑,在这个无情世界里,变节意味着绝路,吉姆看出了比尔的马脚,为自己仅有的一点爱的破碎而心底流血。
吉姆试图守护这一点爱,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到布达佩斯殉难,但结果如何?
自己也成了变节者,苟活于世间,而比尔最后也没有保住。
为了这一生的代价,吉姆向比尔射出了那一枪,他解脱了,更重要的是比尔也解脱了。
这就是间谍残存的感情世界,冷冷的。
曾经谍海沉浮的勒卡雷在小说中写出了真实的间谍世界,《锅匠》也准确地移植了出来。
《锅匠》是间谍世界的教科书,告诉你一个标准版本的间谍必须谨记的禁忌。
首先是爱对于间谍来说往往是多余而有害的,前面谈到的吉姆•普里多是一个例子,而对于比尔•海登来说,因为他对吉姆还有侥幸的希冀,所以当布达佩斯事件发生后,匆匆赶到总部,目的是救下吉姆。
吉姆因此保住了性命,但正是这匆匆一行和一条在间谍行当里不能留下的性命,成了斯迈利揭穿比尔的突破口。
而对于斯迈利来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妻子被比尔猎获,却因为爱而受制于对手,这份爱对他的生命很重要但对他的事业却很致命。
最后,当擒获比尔的斯迈利疲惫地回到家中,和妻子重聚,影片在室内运用长镜头棒极了,含蓄中蕴含千言万语。
斯迈利守住了爱,但代价有多么沉重,只有他自己知道。
其次,间谍是不能有激情和欲望的。
里基•塔尔是典型的例子,这个影片中最帅的低级湿活(外勤)间谍很机灵地选择伊琳娜做为突破口,但不该真的爱上她(也可能更多的是同情),更不该在捞到大鱼后急于用功劳来扬名立万,发了那封邀功电报,结果一下变成了敌我两家共同追杀的目标,如果没有彼得•吉勒姆和斯迈利,他的归宿可能就是某个城市某条沟里的一具无名尸首。
《锅匠》这本教科书还告诉人们,间谍不是铁金刚,他们也是普通人,因此身为特别行动组组长(这个小组以恐怖的“剥头皮”命名)的彼得•吉勒姆在偷盗文件时会一身冷汗,斯迈利静静等待鱼儿落网时要嚼口香糖让自己坚持下去……而这些原本普通的人要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活下去,他们最好的手段是用工作来麻木自己,还要有那么一点微小但却必须坚挺的信仰。
或者为爱,或者为财,或者像斯迈利那样,for your country,或者最简单,为了生存。
把勒卡雷的这样一本教科书拍成电影,从拗口的片名开始,很多人都认为两个小时把内容讲清楚是不可能的任务。
也确实,勒卡雷的小说在叙事上围绕时间轴转来移去,回忆套回忆,过去里有过去,很考验人的思维。
不过《锅匠》还算做的不错,用一条顺序的时间轴将碎片式的叙事组织在了一起,剔除旁枝,就是Circus的“老大”发现身边五大干将中有一名苏联“鼹鼠”,他牺牲吉姆证明了这一点,但代价是自己被几名急于上升的部下挤走,临走时带走了基本信任的斯迈利,为未来留下伏笔。
“老大”死后,小特务里基•塔尔在一次偶然行动中再次确实了“鼹鼠”的存在,于是高层启用斯迈利,暗中调查,最终将比尔•海登抓获。
其他的情节如感情冲突、人物塑造等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进行的,只要思路不跑,细嚼慢咽,看明白也并非就那么地困难。
何况,《锅匠》汇聚了当今英国影坛几乎所有的精英男演员,柯林•菲斯、加里•奥德曼、汤姆•哈迪、约翰•赫特、托比•琼斯、马克•斯特朗、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塞伦•希德等等,就这一串名字,也值得静听他们飙戏了。
因此,建议想找刺激保留虚假间谍世界记忆的人不必看这部影片了。
真正想看的,就坐下来,静静地看。
1.Control,英国情报部门“马戏团“的一把手——总管。
他说“作为男人,须知何时谢幕离场”。
可惜,他离场之后,凄凉死去(电影他死去的镜头是在一个病床上,身体不是平躺而是歪出许多,是不是被杀?
)2.Smiley,本电影的主角,到了第18分钟才有第一句台词。
出场时,他像个路人甲,进办公室、提着公文包跟在Control后面、不发一言。
Control被迫退休,并且安排自己的亲信Smiley一起退休的时候,Smiley明显是讶异的,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此时总管已经排除了他是内奸的嫌疑。
)直到上头的人找到他,叫他纠察内奸一事,他的本事和气场不显山不露水的出来了。
3.Smiley美丽的妻子Ann在电影中没有露脸,在圣诞晚宴上,她的大红花和红色的意思颇为醒目,也预示她热情具有活力,这正是smiley所没有的。
Ann红杏出墙不是一次两次了,Smiley心里知道却不能停止爱她。
影片最后几分钟,Smiley回到家中,似乎是厨房有个人影在动,是Ann又回到了他的身边。
4.对Smiley非常重要的另一个人物Karla,俄国情报部门的厉害角色,“马戏团”的对手。
在影片中也没有正面出境,Smiley曾经说过他的手指甲都没了。
而在影片快截止的时候,导演给出了打火机的特写以及虚化的那只手作为背景,看不清楚。
5.Jim英俊、深沉且忠诚,不论是对于国家、信仰、还是对总管Control(总管怀疑五个下属中有一个是叛徒,却只告诉了Jim,可见其信任),他明知任务会失败还是前往。
匈牙利任务失败之后,他受尽折磨为匈牙利的间谍同事安全撤出争取时间(后来Smiley说,他们全部被诛,这让他心痛难当。
)他对Bill诚挚如一,在执行任务前他去见了Bill,警告他,因为他的直觉告诉他,Bill就是那个鼹鼠。
6.Bill是个迷人的家伙,他幽默风趣,曾经直言Toby是个小变态,冲着电话喊Percy是个矮胖子,在办公室里骑着自行车和Peter泡小妹。
他又行事利落果断,得知Jim任务失败之后,他第一时间做出来撤出所有间谍的决定(其实,是让Karla将他们全部杀了),这让报告员Jerry十分佩服和感激。
他和Jim的感情在影片中有迹可循,稍有着墨:一张年轻时的合影,旁人称呼他们为“不可分开的人”,Jim没被杀死的原因(Bill向Karla求情),Jim返回英国后对名叫Bill的小男孩的照拂,Bill死前对Jim微笑,默许他杀死自己。
7.Percy好大喜功,野心勃勃,一望便知。
但他是依靠什么挤走总管取而代之的呢?
论心思缜密他不如Smiley,论掌控局面他不如Control。
就是跟美国交换情报,这个原因么?
8.Toby心智不坚,有勇无谋。
电影中交代,他原本是个通缉犯,得Control的救助和恩惠,得以进入到情报部门核心。
他偷取文件参与Witchcraft行动,改换阵营背叛了Control,在Percy与Control之争中,他站在了Percy一边,赶走了Control和Smiley。
当Smiley揭示真相(Toby所知有限,只是个传送文件的,水有多深,他根本不知道。
)最后在Smiley步步紧逼的施压下,他意志崩溃,痛哭流涕,给出了重要的线索——接头地址。
9.Peter,行动组小组长,Smiley的有力助手。
性格:护短(对自己的下属Tarr十分信任)、忠诚(Smiley叫他去偷文件,如果被抓不能供出他来)、人缘好、果断、办事利索。
他不是核心部门的人物,所以不是主线,Smiley是锄奸行动的头脑,Peter充当手脚。
本来只打算扯短评,却发现有字数限制。
首先说明,没读过原著,但看过79年的电视剧。
1 从电影的角度讲优:摄影,灯光,道具,布景,服装,特效,的确顶级水准。
这几个方面给了此片一张精致的皮。
劣:改编不好。
两个小时内完成原电视近7小时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胆舍弃。
但电影妄想保留所有情节线索,结果高度肤浅。
原版是one mile long, one mile deep, 电影版算是基本同长,但只有one inch deep。
改编者仅有的有效努力是,编造了一个人人在场的晚会,方便串线搭桥。
但可惜仅此而已。
故事单薄,浮光掠影,跳来跳去。
没做过功课的观众很有可能看不明白。
情节浅薄的直接受害者是表演。
无论主角配角,台词少到近乎无,让观众更是无语。
演员不可谓不卖力,单取几十秒内的一镜表演看,是到位的。
但前后一串,还是太薄,不够厚,角色出不来。
真要出得来,要么观众有“强大”的想象力,要么观众只关心名角儿们那身皮囊。
再一个,选角不好。
就说两个例子。
Mark strong脸保养得太好,太漂亮了。
和一个吃尽苦头的外勤特工形象不搭。
杀气是有,但太张扬。
执行高危任务的外勤人员,第一要务是藏,然后才是杀气。
新福尔摩斯小子,却是杀气全无。
这可是剥头皮组的头儿啊。
他很拼命的表现愤怒的时候,够激动,够萌,就是不狠。
不是不够狠,是完全找不着狠劲儿。
2 从另一个角度讲,更改了两处至关重要的对白台词。
这一改,使电影和原著之间,筋骨全短,就剩张好皮牵着了。
-关于选角再补充一个john hurt是个好演员,沧桑感十足,但属于草莽气,江湖味,西部风的那种。
这次基本算演砸了。
control那种装了一辈子逼而积淀下来的气场,hurt完全没摸到边儿。
---再扯几句吧。
日不落刚刚变成日落帝国那会儿,傲气还是在的。
有傲气的人对敌人是很尊重的,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再不济也不会像个泼妇一般只会往对方脸上甩鼻涕。
冷战正酣时,英国对老毛子自是恨得咬牙切齿,但在锅匠原电视剧中却没借机把对手描写得很下作。
有两处是可以下黑手的好机会:一个是KGB外派人员生活糜烂,一个是那情报果儿被处死。
尤其后一个,长达7小时的跨度内,对于此事只有短短几句对白,力道已够。
反观新世纪的电影新拍,直愣愣的把美女爆头摆在观众面前,这是唱哪一出啊?
原剧中讲死讯的对白和之前小帅哥对果儿的念念不忘相呼应。
带出谍海沉浮,生死茫茫的主旨之一。
光把敌人拍成嗜血的怪物还不够,又把希区柯克的后窗给搬过来,拍对KGB腐朽夜生活的偷窥。
镜头是好看,像看话剧一样,果儿从左侧开门,入客厅,被拦,同时里屋床上狗男女正在打洞,果儿强行入里屋,指责,哭泣,被家暴,然后满头鲜血,对偷窥者放电,从而顺利搭上线。
我此奥~~~~真要有情报人员,大晚上,大灯全开,窗帘全开,让外人看个够的话,那女的肯定是带任务过来伪投诚搅混水的。
是改编者的气场变得下作了呢,还是现时的观众变白痴了啊?
搞笑的是,英国如此改编(尤其是那两处最有分量的台词),似乎DADDY还不够满意,至今锅匠在北美依然小范围上映。
写这篇影评是因为父亲大人很喜欢这部片子,但是他表示有些零碎,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我就翻了一遍小说又对照着电影看了两遍整理了一下时间顺序。
父亲大人表示很有用。
本文按实际时间顺序写成,括号内表示影片情节顺序。
可以先按这篇影评捋一遍正常时间顺序,然后按影片情节对照时间线再捋一遍。
1、二战之前,英国情报机构“圆场”建立,即Circle,影片中称为马戏团。
加入成员包括史迈利(加里-奥德曼)、比尔•海顿(科林-费斯)、珀西•阿勒莱恩(丑丑的小矮个)、吉姆•普莱多(脸叔的那位CP)、托比•伊斯特哈斯(懦弱的小秃子)等。
2、50年代初,比尔•海顿被苏联情报机关的头目卡拉收买,成为双重间谍。
3、1955年,苏联情报机关大清洗。
史迈利前去说服回国后很可能会被处死的苏联间谍卡拉归顺英国,没有成功。
当时史迈利将刻有妻子安名字的打火机送给他,被卡拉看出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
卡拉回国后大难不死,东山再起。
并利用史迈利对妻子的感情,安排比尔•海顿勾搭安,使史迈利无法冷静面对真正的内鬼比尔•海顿(影片14)4、1963年,卡拉派苏联间谍波里雅科夫潜伏在英国,任务是与比尔•海顿接头。
5、不久,圆场的“研究女王”(就是特别擅长研究分析档案资料的一位女间谍)康妮发现波里雅科夫相当可疑,但她交给珀西•阿勒莱恩和托比•伊斯特哈斯的报告没有得到重视。
(影片⑧)6、比尔•海顿向升官心切的珀西•阿勒莱恩介绍了一个情报来源,代号“巫师”(其实不存在此人),波里雅科夫作为巫师的代理人向英国方提供了大量情报(影片⑥)。
珀西•阿勒莱恩如获至宝,申请到专款离开老总单干(影片③)。
他在伦敦租下一所公寓作为和波里雅科夫交换情报的地点。
事实上英国得到的都是苏联方提供的次品和假货,而苏联方却从比尔•海顿处得到了大量优质情报,并计划以英国为桥梁得到最终目的即美国情报。
7、经验老道的老总发现疑点,独自整理大量陈年资料,最终把怀疑对象锁定在五个人身上,并和最信任的间谍,也是比尔•海顿的长年密友吉姆•普莱多一起用锅匠(珀西•阿勒莱恩),裁缝(比尔•海顿),士兵(罗伊•布兰德),穷人(托比•伊斯特哈斯),乞丐(乔治•史迈利)作为他们的代号。
(影片17)8、底层间谍里基•塔尔前往香港监视一支苏联贸易代表团,重点关注一代表鲍里斯,伺机劝他归顺英国。
但里基•塔尔经过反复斟酌决定放弃(因为鲍里斯真的是间谍,是来引诱英国间谍出洞的)。
在他准备回国前,鲍里斯的妻子伊琳娜决定通过他向英国投诚,作为见面礼她透露了一个重要情报,即圆场中有卡拉安插的高层间谍。
里基•塔尔发回英国的密电被内鬼看到,卡拉立即行动,拖延时间,撤回苏联代表团,杀死鲍里斯,伊琳娜被打昏后伪装成伤员绑架回国,另一名英国间谍被杀,里基•塔尔被嫁祸,只好逃命(影片12)。
9、1972年,老总派吉姆•普莱多秘密前往匈牙利与一名预备叛逃的将军碰头,这名将军知道谁是英国圆场的内鬼。
吉姆•普莱多的行迹被比尔•海顿出卖给卡拉,遭到枪击。
卡拉当时在场(镜头给了那个打火机)(影片开头①)。
吉姆虽幸存但遭到严刑拷打,因为卡拉想知道英国人对内鬼到底掌握了多少情报。
伊琳娜当着吉姆•普莱多的面被枪杀。
(影片18)10、吉姆•普莱多失败的消息传到英国,老总大受打击,一病不起,再加上他必须对此次行动负责,不久退休。
珀西•阿勒莱恩接任。
史迈利,康妮等一批与老总亲近的部下被迫退休(影片②)。
老总后来孤独地在医院死去。
11、1973年,被苏联释放的吉姆•普莱多隐姓埋名在英国一所乡下小学当代课教师。
和小男孩比尔•洛奇建立了友谊(影片⑩)12、同时,蒸发数月的里基•塔尔悄悄回到英国(已被圆场视为叛逃间谍),联系到了国防大臣拉康,告知他圆场有内鬼(影片④)。
13、拉康找到被珀西•阿勒莱恩排挤的彼得•吉勒姆和已经退休的史迈利负责调查。
史迈利在一所小旅馆里开始调查。
他俩在老总家里发现标着五个嫌疑人的国际象棋棋子(影片⑤)。
棋子的颜色和身份其实已经暗示了谁是内鬼。
14、史迈利派彼得•吉勒姆搞到老总退休后的离职人员名单,其中可能有妨碍内鬼而被清除的人员。
随后在拜访康妮时,得知关于波里雅科夫的重要情报(影片⑦)15、里基•塔尔拜访史迈利,讲述其经历(影片11)。
史迈利推断内鬼能够读到里基•塔尔电报(电报级别很高,只有少数人能读到)。
于是史迈利派彼得•吉勒姆去圆场的档案库偷里基•塔尔发电报过来那晚的值班记录,发现那一页已经被人撕去。
史迈利在彼得•吉勒姆面前洗清了里基•塔尔的罪名(影片13)。
16、在分析圆场资金账目时,史迈利发现有一笔资金流向可疑,收款人名字是吉姆•普莱多的一个化名。
他推断吉姆•普莱多可能未死(影片⑨)。
他找到后者,后者告诉他当时发生的一切(影片16)。
17、史迈利找到吉姆•普莱多出事那天被老总派去值守电报的人员,了解到当时出事的电报到达时是凌晨,除比尔•海顿迅速赶到外没有人在场。
而电报到达后曾有电话到史迈利家中通知,是他的妻子安接的电话。
史迈利综合之前的种种迹象,想到比尔•海顿与安的奸情(影片15)。
18、史迈利向拉康获得授权后开始抓捕行动(影片19)。
首先,他在飞机场恫吓嫌疑人中地位最低、也最软弱的托比•伊斯特哈斯(在老总失势后倒向珀西的墙头草),获得与波里雅科夫接头的公寓地址(影片20)。
然后,史迈利派里基•塔尔假装袭击英国情报站,通知圆场自己已掌握关于内鬼的重要情报。
几位高层嫌疑人在内部开会讨论完后,内鬼在第一时间赶到接头处汇报给波里雅科夫(影片21)。
19、真相大白。
20、比尔•海顿在被送往苏联前,向探望他的史迈利解释自己做间谍的动机,以及与他妻子的关系。
21、比尔•海顿被吉姆•普莱多刺杀。
22、史迈利成为圆场新头头,与妻子和好。
下面啰嗦一点背景。
这部电影改编自约翰勒卡雷的同名小说。
约翰勒卡雷本人在几十年里曾经是英国军情六处的间谍。
在他任职期间发生了六名英国间谍投向苏联并最终暴露的事件,《锅匠》就是以此为灵感写作的。
他的著名作品还有《柏林谍影》《完美的间谍》等等,前者也被改编成电影,非常精彩。
后者在我的书架上,讲的是一对父子间谍的故事,语言优美,结构繁杂,我非常非常喜欢。
勒卡雷的书和007之类光鲜的间谍故事完全不同,他笔下的间谍都是生活在重重压力下,结局一般也不得善终。
反而是最贴近真实的间谍的故事,因为他本人就曾经是这行的。
故事的背景是二战之后世界新秩序开始建立的时候,老牌强国英国没落,新劲势力美国和苏联崛起。
殖民地逐渐独立,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英国的没落给那些仍然怀念旧时代的英国老间谍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打击。
英国从那时起对美国一直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不甘心屈居于下,一方面又不得不对美国惟命是从。
相比较大发战争财、只在战争快结束时才投入的美国,反而是在二战中与英国人并肩作战抗击纳粹、战后又有足够实力抗衡美国的苏联在感情上更为亲近。
这是比尔海顿选择叛变的根本动机。
影片里大家高唱英国国歌,彼得背诵英国诗歌等等都是表现这种情绪的手法。
电影比小说删减了很多情节,也加了很多细节方便理解。
原著本来是从小男孩比尔洛奇偷偷观察新来的老师吉姆普莱多开始的。
英国乡村的田园氛围,和吉姆普莱多之前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电影只有两小时篇幅,来不及这么慢火炖,所以直接从吉姆遭到枪击切入,也打乱了之后小说的顺序。
枪击事件比小说的详细,编剧加了很多想象,比如抱孩子的妇女表现其残酷,打火机镜头暗示卡拉在场等等。
加的细节中最重要的是史迈利换眼镜的部分。
凡是他回忆的部分,都是金色玳瑁镜框;凡是他退休之后在实际中发生的故事,都是黑色镜框。
电影里原创的场景,最出彩的就是那场圣诞舞会。
舞会上所有角色之间的牵连、情绪都在其中。
比如老总对珀西的不满,比尔海顿与吉姆普莱多、与安之间的感情等等。
约翰勒卡雷本人在其中有客串(那个白胡子白发的老爷爷),和大家一起唱苏联国歌。
电影很需要用这种集合所有人的场景表现一下各个角色表面下的真实关系。
电影中有两对同性恋人。
一对是与小说中一样,比尔海顿与吉姆普莱多。
二十多年的恋人,而最后一个出卖了另一个导致他被枪击,后者刺杀了前者。
另一对是小说中没有的,彼得与他的不知名恋人。
电影中是史迈利提醒彼得尽快处理自己可能被对手抓把柄的关系,他与一位男子告别。
估计电影是为了表现间谍在私人感情上身不由己,而小说中彼得是异性恋,有一位喜欢音乐的女朋友,在《史麦利的人马》中还结了婚,婚姻幸福。
本文已于2018年3月21日发表于桃桃淘电影公众号(ttfilm),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
===========================================================================“狗爹”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今天六十岁啦!
撒花今年狗爹不但拿了早该拿的奥斯卡,还娶了心爱的女人,事业爱情双丰收。
在这个喜气洋洋的日子里,我想安利一部狗爹的片子,这部片子里的他有点特别。
大多数人提起加里-奥德曼这个人,想起的都是这样的
但是在这部片子里,他幅度最大的表情也就是这样的
加里-奥德曼演了无数癫狂的角色,在这部片子里却前所未有地内敛,没有多余的动作,没有多余的台词,靠细微的表情、眼神照样成功塑造了一个经验老道又不失人情味的绅士间谍形象。
这就是让他拿到第一个奥斯卡提名的电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以下简称《锅匠》)。
狗爹在片中饰演男主角乔治-史迈利。
这部电影改编自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的同名小说。
作者勒卡雷本人从18岁起就是英国军情六处的间谍。
他的其他作品还有《柏林谍影》、《永恒的园丁》、《夜班经理》等。
勒卡雷笔下的间谍往往挣扎在重重压力下,一般也不得善终。
然而这才是贴近真实的间谍。
当年勒卡雷任职军情六处期间,那里发生了六名特工向苏联投诚的事件。
《锅匠》中科林-费斯(Colin Firth)扮演的比尔-海顿就是这六名特工的缩影。
考虑到原著信息量巨大且情节零碎,以下按实际时间顺序从头理一遍整个故事,依据原著补充故事背景,并在括号中标出电影中的事件顺序。
热烈欢迎各位二刷这部片子,感受一下狗爹不同的一面。
如果你不想看剧透,可以直接拉到第二条分割线 ·剧透分割线 1、二战之前,英国情报机构“圆场”(Circle)成立。
电影中称为“马戏团”(Circus)。
2、二战后约50年代初,“剑桥才子”比尔-海顿被苏联情报机关头目卡拉收买,成为双重间谍。
3、1955年,苏联情报机关大清洗,卡拉回国后很可能被处死。
史迈利劝他归顺英国,没有成功,卡拉宁死也不放弃信仰。
史迈利将妻子送的打火机给他,被卡拉看出他的弱点是深爱的妻子(影片⑭)。
史迈利在重演和卡拉唯一的一次见面 4、卡拉回国后大难不死、东山再起。
他利用史迈利对妻子的感情,让比尔-海顿勾引她,使史迈利无法冷静面对真正的内鬼。
5、圆场官员珀西-阿勒莱恩升官心切。
比尔-海顿向他介绍了一个情报来源,代号“巫师”(其实不存在此人),由苏联间谍波里雅科夫作为巫师的代理人向英国提供情报(影片⑥)。
事实上英国得到的都是苏联的次品和假货,而苏联一边从比尔-海顿那里得到优质英国情报,一边吸引美国为了共享情报而与盟友英国进行情报交换,从而获得关于美国的情报。
6、珀西-阿勒莱恩升官有望,欣喜若狂,和罗伊-布兰德一起申请到专款撇开老总单干,租下一所公寓作为交换情报的地点(影片③)。
6、圆场特工康妮擅长分析档案资料。
她发现波里雅科夫的疑点。
但她告诉珀西-阿勒莱恩和托比-伊斯特哈斯后却遭到了驳斥,被打发提前退休(影片⑧)。
7、老总开始怀疑圆场内部有“鼹鼠”(双重间谍),独自开始调查,最终把怀疑对象锁定在五个人身上,给他们分别起了代号(影片⑰):锅匠(珀西-阿勒莱恩)
裁缝(比尔-海顿)
士兵(罗伊-布兰德)
穷人(托比-伊斯特哈斯)
乞丐(乔治-史迈利)
8、彼得-吉勒姆(Benedict Cumberbatch饰演)的手下里基-塔尔(Tom Hardy饰演)前往伊斯坦布尔监视一支苏联贸易代表团,伺机劝其中一个代表鲍里斯归顺英国。
里基-塔尔发现鲍里斯是苏联间谍,是来引诱英国间谍出洞的,放弃任务准备回国。
这时鲍里斯的妻子受不了丈夫的家暴和不忠,爱上了里基-塔尔,决定向英国投诚,透露了一个情报作为见面礼:圆场高层中有卡拉安插的间谍。
里基-塔尔发回圆场的密电被内鬼看到。
卡拉立即撤回苏联代表团,杀死鲍里斯和另一个英国特工,往里基-塔尔的账户打入巨款嫁祸给他。
鲍里斯的妻子被绑架回国,里基-塔尔只好逃命。
他意识到圆场有内鬼是真的,不敢联系组织,被定性为叛逃(影片⑫)。
9、1972年,老总派吉姆-普莱多秘密前往匈牙利与一名预备叛逃的将军碰头,这名将军知道谁是圆场的内鬼。
吉姆-普莱多的行迹被比尔-海顿出卖给卡拉,遭到枪击被捕(影片①)。
吉姆-普莱多受到严刑拷打。
卡拉亲自审讯,想知道英国人对内鬼到底知道多少。
苏联人当着吉姆-普莱多的面枪杀了鲍里斯的妻子。
(影片⑱) 10、吉姆-普莱多接头失败被捕的消息传到英国,引发严重外交事件,老总大受打击,不久退休,珀西-阿勒莱恩接任。
史迈利、彼得-吉勒姆等一批与老总亲近的部下遭到排挤(影片②)。
老总后来一病不起,孤独地在医院死去。
11、1973年,被释放的吉姆-普莱多隐姓埋名在英国一所乡下小学当代课老师,和小男孩比尔建立了友谊(影片⑩)。
12、同时,蒸发许久的里基-塔尔回到英国,联系到助理国防大臣拉康,告知他圆场有内鬼。
拉康找到彼得-吉勒姆和已经退休的史迈利,告诉他们老总临死前也说圆场高层内部有“鼹鼠”,请二人暗中调查(影片④)。
13、史迈利在老总家发现标着嫌疑人的棋子(影片⑤)。
托比-伊斯特哈斯:黑马。
马是除了小卒子之外攻击力最弱的棋子。
罗伊-布兰德:黑王。
看似厉害其实攻击力有限。
比尔-海顿:白相。
相是唯一有裂缝的棋子,而且棋路不正。
乔治-史迈利:黑后。
后是攻击力最强的棋子。
史迈利一生的对手卡拉:白后。
14、史迈利派彼得-吉勒姆搞到老总退休后的离职人员名单,其中可能有妨碍内鬼而被清除的人员。
他们在名单中找到康妮。
在拜访她时,得知关于波里雅科夫的情报(影片⑦)
两位老人坐在一对年轻人对面,回忆着逝去的荣光 15、里基-塔尔出现在史迈利家里,讲述其经历,求史迈利把鲍里斯的妻子从卡拉手里交换过来。
史迈利进一步肯定了内鬼的高级别,因为他能读到特急、最高等级的电报(影片⑪)。
史迈利派彼得-吉勒姆去圆场的档案库偷里基-塔尔发电报那晚的值班记录,发现那一页被人撕去(影片⑬)。
16、在分析圆场资金账目时,史迈利发现一笔资金流向可疑,收款人是吉姆-普莱多的一个化名,推断吉姆-普莱多未死(影片⑨)。
他找到后者,后者告诉他当时发生的一切(影片⑯)。
17、史迈利找到吉姆-普莱多出事那晚被老总派去值守电报的人员,了解到电报凌晨到达,值班人员在老总那里得不到回复,按照程序打电话联系了史迈利。
史迈利当晚不在家,他的妻子接了电话。
随后比尔-海顿迅速赶到圆场(影片⑮)。
18、史迈利由国防部长授权后开始抓捕行动(影片⑲)。
首先,他恫吓四个嫌疑人中地位最低、性格最软弱的托比-伊斯特哈斯,获得与波里雅科夫接头的公寓地址(影片⑳)。
然后,史迈利派里基-塔尔袭击在巴黎的情报站,通知圆场自己掌握关于内鬼的重要情报。
几位高层嫌疑人在开会讨论完后,内鬼在第一时间赶到接头处汇报给波里雅科夫(影片21)。
19、真相大白。
20、比尔-海顿在关押中向史迈利解释自己背叛祖国的动机:那是二战之后,美国和苏联崛起,老牌强国英国逐渐没落。
那些怀念旧时代的英国间谍受到沉重的打击。
相比较战争快结束时才投入战场、大发战争财的美国,他们在情感上更倾向于曾经并肩作战、战后又有实力抗衡美国的苏联。
不久,比尔-海顿被吉姆-普莱多刺杀。
22、史迈利成为圆场新头头,与妻子重归于好。
剧透完看完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留白”。
导演沿用了前作《生人勿进》的手法,用最克制的镜头给出最多的信息量。
史迈利一生的敌人和一生的挚爱,两个如此重要的角色在片中没有一个正脸。
导演只给了打火机一个镜头,暗示卡拉在场。
史迈利和妻子重归于好时,只给了一个模糊的远景。
导演带着观众躲在远处悄悄开心,留给这对经历太多的夫妻私人空间。
电影对原著做出了许多改动,这些改动在我看来不但可以理解,而且不乏成功之处。
为了方便观众区分回忆和现实,电影中史迈利戴着不同的眼镜。
凡是他回忆的部分都是金色玳瑁镜框,现实中都是黑色镜框。
电影原创的场景中,最出彩的就是那场圣诞舞会。
几乎所有重要角色之间的牵连都包含其中:老总对珀西的不满
比尔-海顿、史迈利、史迈利的妻子之间的感情纠葛
作者勒卡雷本人有客串(画面右边那个白胡子白发老爷爷)。
电影为了表现间谍在私人感情上的身不由己,安排了两对同性恋人:比尔-海顿与吉姆-普莱多,二十多年的密友和恋人。
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前者出卖了后者,后者刺杀了前者
另一对是小说中没有的,彼得-吉勒姆与他的恋人。
史迈利提醒彼得-吉勒姆尽快处理可能被对手抓住把柄的关系。
彼得忍痛与恋人告别。
而之前还有一幕,两个深柜比尔-海顿与彼得-吉勒姆在办公室里大谈新来的妹子。
彼得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忘刻意去偷看马路上的女人。
电影在史迈利当上一把手时戛然而止,似乎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但原著续集《荣誉学生》中,史迈利却被组织内的人员排斥。
就像康妮所说,他查出的是一个没有人愿意看到的真相。
在原著三部曲终章《史迈利的人马》中,史迈利为了迎战宿敌卡拉,不情愿地使了阴招。
他们两个是面对同样孤绝之境的可怜人,卡拉最终牺牲了他的政治信仰,史迈利放弃了他的人道精神。
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什么赢家。
最后欣赏一下大特写镜头下狗爹的演技。
两句台词的时间里,他的表情一直在发生细微的变化。
对于任何对这部电影的推崇,我都是抱着十万分的赞同的,但是我更推荐的一点是,各位可以选择性的看一下1979年版的电视剧版。
这两种版本之间存在着种种的不同,必须要讲的一点是,确实在两个小时之内要讲出与七个小时同样的故事,在细节方面,确实要有所欠缺。
而此部电影相较于前作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抑或是闪光点,可以说是人物的情感表露,尤其是作为主角的乔治·斯迈利,影片中对于主角的琢磨相较于前作而言,从比例上讲,要多了许多。
很出名的一本谍战小说。
由著名的谍战小说家约翰·勒卡雷创作而成。
对于谍战小说,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些人侧重于细节本身,关于间谍的沟通方式,策反的方式,以及查出卧底的方式等等,而另一些人,则关注间谍本人的情感活动,一个人表面上是如何的坚强,而内心却又如何脆弱。
对于此影片,个人的感觉上,相较于前作,更侧重于情感的描述。
因此,可能在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上,似乎显得有些突兀。
包括一开始烂苹果行动实施时的沟通,以及接下来的一些行动的具体细节,本片并没有着墨很多。
但,尽管如此,并不能抹杀这部电影的一切,就认为它是一部差的电影,毕竟,作为导演以及时代的偏好,对于同一个题材的作品,阐述方式必然存在着千差万别。
影片中涉及到的人物情感,比较有张力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里奇·塔尔与苏联女特工之间的感情。
与1979年版不同的是,本片的里奇·卡尔选用的角色是汤姆·哈迪,而且在人物塑造上,将他塑造成了一个痴情的单身汉。
这在某种程度上比较迎合大众的心理。
毕竟,如果一个特工有了妻室,还要去与一心爱他的苏联女特工来往,未免显得有些无耻了。
而本片与1979年版在这一点上最大的不同就是,1979年版中,塔尔是为了利用女特工,最后感觉对她抱有责任,至于情感,则是通过其他人的旁敲侧击性的描述语言而表现出的,在关键时刻,塔尔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妻儿。
而在本片中,塔尔是真心的同情并且爱上了女特工,而女特工,则很可能是利用塔尔,而寻求庇护。
而且塔尔的个人情感,统统是通过塔尔自己的行为表现以及语言体现出来的,这在表现力上要更加真实。
第二个方面,男主角乔治·斯迈利与妻子安之间的情感。
影片通过那场通过回忆表现的聚会,通过斯迈利的视角,表现出了他对于妻子的挚爱,以及遭受背叛时的失落感。
这在刻画主角斯迈利的人物本身上也有帮助。
通过他对妻子的情感,让我们觉得原来本身我们观念中的这些冷血特工,其实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也是富于情感的,他们同样会喜怒哀乐,同样会在打击面前感受到与普通人相同的感受,我想这一点,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尤其重要。
另外的一个细节,就是斯迈利送给苏联特务头子卡拉的那个打火机来体现。
当然,这个打火机在1979年版中也曾出现。
通过这个细节,显现出了斯迈利本人对于这份情感的复杂心情,一方面,这是他最为珍爱的礼物,来自他最为珍爱的妻子,另一方面,他却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想要忘掉他的妻子对他的背叛,甚至是忘记他自己对于妻子的爱,不得不说,通过这个打火机,人物内心的情感纠葛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在影片最后,斯迈利看望了自己的妻子,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的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形象,但是略带模糊的画面以及妻子用手臂挽上斯迈利的臂弯时,还是留给了观众以一定的想象空间,这对于电影的表现魅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个方面,特工吉姆与比尔·海顿之间的同性情感。
在1979年版中,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被描述成了革命的兄弟情义。
这有可能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
在本片中,在聚会中两人的眼神交流,已将一切说尽。
当然,我并不想鲁莽的以“好基友”来定义两人的关系。
但是最后当吉姆用狙击枪杀死比尔·海顿的那个瞬间,在内心里还是颇感觉到了悲凉,两个人默默无言,眼中都包含泪水,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代价吧。
当一切的理由借口都无法再说出口的时候,也许一切都早已注定,尽管我们的心意未变,但是已经造成的事实,最终将导致一个极端的悲剧式的覆灭,但是那些泪水又让我们对于情感本身,有了一层新的认识,也许人总是会犯错,甚至被判,但是情感本身,也许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良多。
相比之下,1979年版中,两个人在最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对话,而且,可以说比尔海顿是明摆着要赴死的,在人物情感方面,似乎确实有些欠缺,也许是因为导演不想着墨更多,只想将这部作品描画成一部报仇与实现正义的作品吧。
除却情感因素,本部作品最大的一个纠葛点也许就是在谍战系统中的政治斗争以及尔虞我诈。
本身不同于政坛的一点是,谍战系统涉及到很多的国家安全因素,同时又有很多暧昧的地方,比如双面间谍。
双面间谍一直是一个很妙的存在,他们不忠于任何一方,似乎只忠于自己的利益。
围绕双面间谍,有政治野心的人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利用双面间谍取得政绩,同时得到晋升,而真正关心国家安全的老领导,很可能会因为一两次失败,而被年轻的一代架空。
归根结底,本部影片中的故事起因全因内部的政治斗争而起。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苏联间谍的比尔海顿利用了柏西等人的政治野心,同时利用了老局长本人孤注一掷的行为,成功的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得不说,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间谍。
可惜的是,也许是他心慈手软了,无论是对于老朋友,还是在内部人员清洗的手段上,都略显温和,不然,很可能最后的真相也不会被发现。
一个人的观点而言,从总体风格上来讲,这部电影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缺点,那就是缺少了某种压抑感。
因为涉及到国家安全以及个人生命的安危,影片缺少了一种剑走刀锋的感觉。
而这一点,1979年的版本则做的相当到位,无论是在调查的过程方面,还是突发性事件的表现方面,都可圈可点。
而本片中,对于一些戏剧性的表现,可能是因为时间的关系,都一笔带过,包括斯迈利对于与卡拉会面的回忆,是通过斯迈利的个人语言来表述,包括斯迈利与比尔海顿之间的对话,对于比尔海顿本人的想法,着墨甚少,包括斯迈利冲进比尔海顿与苏联外交官会面的房间时情景也被一笔带过。
这样的场景如果细细列举的话,还有几例,但是这些都是相比较而言。
如果是首先看的本片,可能就会有另外的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所以我在此就不妄加评论了。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其实作家约翰·勒卡雷本人通过此类小说想要表现的,其实主要是间谍个人的心理活动以及处事风格。
看过他接受的一个采访,联想起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其实不难得出,一部作品中吸引人的其实不只是细节,对于人物本身的内心纠葛,其实也非常引人入胜,毕竟作为普通人,间谍的生活都是在传说中才存在的。
一言以蔽之,如果相比较而言,观众更重视此部作品中的事件发展与事件人物本身的背景联系,推荐1979年的版本,而若想要体会一下人物内心的情感流露,这个版本相对而言要略胜一些。
对于我个人而言,更喜欢1979年的版本,也许是因为我的先入为主,但总感觉那个版本能真正让我感觉到那种真实的压抑感,包括间谍的神秘性,任务的危险性,以及在细密的侦查中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让我感觉到提心吊胆。
如果注意观察一点,当彼得特工去偷档案时,他的手是一直在颤抖的,这一点虽然值得称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有些失实。
每部作品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尽管有前部作品,作为新作品的此部电影,在表现力上,总体而言,还是可圈可点的。
所以,作为了解谍战的电影来看,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一部需要耐心仔细看的电影,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电视剧版
枯燥疯了
片子的风格和男主的表演高度一致:冷静,克制,舒缓下暗涌着高度紧张,于细节处见端倪。虽是间谍剧情,但这并非一部悬疑片,当悬疑片来看的人可能会有点失望,信息量大,记不住歪果仁名字的观众和脸盲症观众会更痛苦。
技术很棒,阴冷的气质很符合冷战的气氛。但是由于没看过原著,感觉故事讲得有点跳,某些地方不是很理解,让人继续往下看的耐心一直在耗损。
沉闷的要死 这片能看高潮的除了呵呵呵的文艺青年就是想舔英国人呵呵的英伦迷
不是烂是什么???是装!!!!
啧啧 没看懂
一群老男人的电影~都要睡着了~
真不该在一个昏昏欲睡的不恰当时间里观看这样一部有些费解的电影!
作为悬疑片,除了稍闷,其它尚好
英国拍谍战都...很文艺OTZ...不过没有Bill叔卖萌又没美女看而且还那么长...反正我是觉得很闷= =|||
被铺天盖地的噱头吸引来看,没看过原著和老版,平心而论,整个格调是靠谱的,阴沉的感觉扑面而来,光线、道具、场景都透着浓郁而复古的英伦气息。本来很期待一众实力派的飙戏,不过一个如此精妙且逻辑性强的故事被浓缩成2个小时的电影着实有点局促苍白,细节经不起推敲,好片不是靠噱头扎堆吸引眼球的
好闷的电影啊
平平淡淡。。。看得都很费劲啊··
有点看不懂。
也就英国人有底气,敢把间谍片也拍得这么沉郁克制,考验逻辑和耐性啊。非原著粉的我,幸得一众英伦大叔诱惑住了:“圆场”特工们刻板内敛,对手较量都冷冽沉稳,英式考究甚至严格到眉角指尖,但西服革履下到底难掩闷骚。Gary的演技已臻化境,唾沫难咽的紧张感也演绎得屏息可触。
1. cast太强大了 2. 我爱benedict 3.真的太好看了 4.最近英国的电影都不错 5.为什么伦敦在电影里总是黑不溜秋while美国不管哪里都阳光明媚
连看了五天才看完
你要让我说这片子哪好吧,我觉得就一群老爷们儿飚戏还挺爽的。但是,剧情真心看得云里雾里啊
尽管在氛围上达到了英伦戏剧水准之上,但是作为一部以间谍为题材的改编作品而言,本片并无高明之处。叙事败给了气质,质感输给了细节,戏剧被角色弱化。在艺术阵线走得越来越远(至少)的英国电影,让人不禁担心是否能踏实地讲好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