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警匪枪战时有军装警员面对匪徒近距离枪械举手投降,刚好被电视台拍到,使警队声誉受到沉重打击的对策国语台词任达华:保安局长打过电话给一哥,叫他上立法会回答议员们的问题。
大家应该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阿曹,你怎么看?
阿曹:基本上香港仍然是一个安全的城市,罪案率仍然比其他城市低,我们有非常好的……任达华:废话!
詹。
詹:恩,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可以在一个礼拜之内抓到目标任务,成功率是79.8%,他们是不可能跑掉的。
任达华:阿高。
阿高:所有前线警员会取消休假。
我们安排了半小时的特别警讯宣传,与市民合力缉凶。
任达华:EricEric:越快解决才能挽回声誉,情报科的情报最重要。
任达华:最小的那个,你有什么想说?
陈慧琳:Image最重要,我们应该做个Great Show,以牙还牙。
这是Media的年代,我们输在Media手上,就要在Media上赢回来。
大家明白我说什么吗?
Eric:Rebecca!
陈慧琳:Sorry Sir。
任达华:Yes!
We do need a great show!
人员身份分析任达华,香港警务处副处长(行动),香港警界的二把手。
阿曹,高级助理处长,从其话语来看,应该是行动处(甲部门)处长。
詹,镜头没有显示他的肩章,但从其台词看,应该是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处长(高级助理处长)或刑事部主官(助理处长)阿高,行动处支援部主官(助理处长)Eric:总警司,支援部下辖警察公共关系科主官阿曹、阿高、Eric和陈慧琳依次坐在任达华的右手方,詹和其他三名没有台词的龙套坐在任达华的左手方。
副处长(行动)分管行动处(甲部门)和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紧急会议两个部门各坐一边,这样看来,詹的身份应该是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处长(高级助理处长)任达华的哥哥任达荣,香港警务处高级警务人员,在《大事件》上映的2004年,是行动处(甲部门)处长,警衔高级助理处长,也就是片中的阿曹。
任达荣,于2010年3月荣休。
台词显示,Eric是刑事调查科主官(总警司),陈慧琳是其下属警司。
但香港警务处没有这个部门。
根据资料,Eric的身份可能是行动处行动部支援科主官(总警司),陈慧琳是支援科下辖的策划行动课警司至于重案组督察张志恒(张家辉),应该隶属于某个陆上总区或其下属警区。
警务处总部似乎没有重案组这个建制。
并不是什么新片子,演员的阵容也算强大,不过最近的确一直在看杜琪锋的电影,包括最新的《龙凤斗》,突然就想到拿这个来说说了。
本电影的立意还是不错的,所谓的大事件发生于一起偶然的警匪交火,然后双方出于不同的目的把这件事情越搞越大,终于成了一件名副其实的大事件。
任贤齐和他的兄弟从大陆来,准备抢银行的运钞车。
但是不小心被警方发现了线索,于是还没有犯案子就被O记的满天的追。
开场的一段连续近10分钟的枪战比较创新了用了一个镜头在空间中来回拉动拍成,用来表现他们的第一次相遇,给人看的时候有一种新意。
在匪徒撤退的过程中,两名制服巡警一个被击伤而另一个在匪徒的手枪威胁下可耻的举手投降跪在地上,而这件事情又正好被记者现场拍到。
通过媒体引起了轩然大波。
而这个时候警察高层内部,陈慧玲所扮演的警司却想到了利用这个机会来重建警察在市民中的形象。
于是一场简单的对匪徒的追捕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进来的闹剧。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事件》。
应该说导演在考虑这个题材的时候,包含了很多讽刺的成分,可能指向香港的传媒体系,可能也有指向现在的警察制度,更有可能在评判香港市民的价值观,但是他并没有花太多的篇幅讨论这些东西,只是在一些小的情节上做了安排,更重的戏放在了警匪两方的对峙上了。
故事的大部分篇幅都发生在一幢狭窄老式的高层楼内。
这群匪徒又碰到了另一伙做杀手的人,还有一个不要命不听指挥的张家辉。
个人不太喜欢里面张家辉所演的警察角色,可能一直以来觉得他的演技不太适合演这类角色吧。
两个反面主角又显得太热情了,一点做坏人的样子都没有。
应该说整部片子的立意和想法都很好,但是导演在拍的时候又回到了枪战片的老路,却没有把应该发觉的那种都市讽刺型的电影的味道拍出来。
说到都市枪战片题材,个人认为近几年最好的还是那部徐克导演的《顺流逆流》Time And Tide,2000年的片子,明星也很多。
那个时候黄秋生还没有因为一部无间道翻身,还是以前比较传统的角色。
但是伍佰演的杀手的角色太有味道了,徐克拍枪战,特别是在那种城市的狭小空间内,在旧楼房的通道内,表现那种猎杀和对抗的感觉,我想才是大多数城市枪战片的精髓。
大致可写的东西不多,只是不想断了每天写点东西的习惯。
所以就随便谈谈了,很多东西没有深究。
新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它可以揭示险恶,也可以塑造英雄... 势单力薄的也可以和手握重权的battle,就看谁有能力让大众相信,谁有能力导出精彩的“戏”... 新媒体对于阶级、艺术、沟通、舆论等等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群众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当很多人合起来,歌颂赞美你时有开心,辱骂批评你时就有多扎心。
舆论的压力因为新媒体也被放大了。
后面越来越有意思,特别是结尾处杀手和劫匪的微妙情谊。
影片一开始6分47秒的长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查了一下。
原本专程请来的《指环王》摄像师在研究剧本后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胜任这个长镜而打了退堂鼓,于是摄制组毅然自力更生:史无前例地租用了全港共160尺的拍摄轨道,加上高达25尺的重型吊臂以适应拍摄角度的需要。
这种拍摄方式也是杜琪峰电影史上的第一次。
虽然这段镜头不用摄影机演练了一天,用摄影机实拍了两天。
但是不得不说,这长镜好几次抖得厉害以至于出戏...... ps.张志恒(张家辉饰)真的坚持不懈,respect!
and突然感觉普通话好温柔是怎么回事?
这个片子取材真实人物事件——轰动一时的张子强案,但电影并没有简单按照港片套路来,银河作品一贯的强调人物刻画,二流搞笑演员张家辉和做作的偶像明星陈慧琳在杜导的片子里都有上佳的表演,可见功力。
8分钟的长镜头完整表现一场戏,上次看到还是很多年前的成龙的《奇迹》里了,但是真正的功力还不在技术,杜琪峰在这部电影中除了探索了电影技巧的变化之外,主题的确定是不由我们不佩服的——媒体在这个大事件中的作用。
从影片一开始警察向匪徒头像开始,就确定了影片的特别指出,警匪不是用枪是用媒体来作战,随着警察确定“Great Show”作战计划,更是把影片引向了以前的港片没有设计的领域,可以说媒体作战才是这部片的戏肉。
不多聊剧情了,谈谈媒体事件的现实意义——今年的媒体时间特别多,07年可谓是新媒体大踏步发展,向传统媒体大幅度攻城略地的一年。
回顾一年的媒体事件,从彭宇事件周正龙华南虎照事件,再到贺岁三级大片陈冠希艳照门,还有最近随着二审又次映入人们视线的许霆案,媒体的喧哗嘈杂让人无所适从。
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取向?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都是丑恶,是阴暗面?
人说喜剧就是把丑恶的东西粉碎给你看,而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粉碎给你看,媒体创造了美丽的梦境,然后把它粉碎给你看,这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媒体时代,事件的参与者已经不仅仅是事件的当事人,每一个观众同时也是媒体事件的参与者,这就使今天的媒体事件如同量子物理学中用来形容测不准原理的比喻——薛定锷的猫这个例子一样,我们永远也无法看清盒子里的猫是死的还是活的——因为我们打开盒子的同时就有可能杀死猫。
新媒体时代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
如果说以前我们的媒体世界是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时代——规则清晰、公式简单;那么今天我们的媒体时代已经进入了量子物理时代,有太多的测不准,太多的我们老百姓搞不明白的奥秘了。
从另一个方面看,这当然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美国人为了不让政府独占枪械武器,而坚持民间可以持枪,甚至不惜牺牲社会治安。
相比较而言,话语权的平等对我们来说要比持械权更实在,毕竟架不会天天打,而话却是天天要讲的。
新媒体使我们的话语权是越来越实在了,然而从现在这些热门的媒体事件来看,声音多了,嘈杂了,乱烘烘的把所有社会丑恶面都表现了出来。
这说明,能不能说话是一方面,会不会说话又是一方面。
现在的很多人倒是很“秉持”鲁迅先生的遗风,力求“似匕首,似投枪”,对于把媒体当作武器已经渐渐谙熟起来。
而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在我们今天的媒体环境下,要想控制媒体武器要比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难,任何人都可以很简单的获得这种武器,当然看上去它比枪要复杂,开枪只要扣一下扳机,而是用媒体武器却要研究受众心理,不过有种说法——群体的智商往往比不上个体——很难讲哪种武器更难使。
作为市场体制下的商品,媒体是乐于被当枪使的,枪声很响嘛。
绯闻加丑闻,裸体加尸体,吸引的是观众的眼球,赢得的是看得见的利润。
然而我们真的只能看到媒体像武器一样犀利吗吗?
枪声是响,听多了耳朵会聋的,而且它不美,为什么不能来点和谐的声音呢?
如果像美国那样的持枪平等,我们还是枪械管制吧。
一部《大事件》,大多数人往往都轻而易举的记住了开场技术含量十足的八分钟长镜头,确实在中国的电影里很少见到这种技术含量特别高的运动长镜头,比92年吴宇森在《辣手神探》医院里的长镜头一样的精彩但却更显叙事功力,不仅发挥出了伪纪录片式的真实感,同时也勾勒出了所有当事人角色的状态和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抛去不成熟的美感以外,信息量的丰富程度堪和《人类之子》里的大楼长镜头以及赎罪里沃茨敦刻大撤退的长镜头相媲美。
不像蔡明亮的《爱情万岁》以及我的《无良街区》里庸常乏味的长镜头,就算有深度又如何,看的所有人昏昏欲睡。
大家都知道,杜琪峰的经典枪战电影如《枪火》《复仇》《放.逐》《PTU》甚至《铁三角》(最后一段是杜琪峰的,里面草棚黑灯一段)最大的特点都是高度风格化的枪战镜头,所有人物以静制动取得最大的对峙感,镜头不停地切换,而《大事件》里,长镜头和手提晃动镜头比比皆是,大量的注入了写实感,可见只要是剧情和表意的需要,杜琪峰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所谓剧情的需要,大家都明白,这个暗讽传媒让世界更透明,实际上有更多谎言的寓意通过陈慧琳饰演的那个警官就展露无遗了,重点描写但却并不泛滥,这一点从商业贺岁片《钟无艳》等片中也有大量体现。
但是出了开拓和创新,杜琪峰却依然有一些坚守的东西。
尤勇,任贤齐,张家辉三个人在电梯口里英雄相惜的戏让我十分的兴奋,也许有些唐突,可那感觉和老杜在《暗战》《枪火》《复仇》里反复用到的有些人虽立场不同,各为其主,但英雄相惜得情节完全吻合,最后任贤齐和尤勇的死略有矫情,但是为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好友,杀手去抢运钞车,抢劫犯去杀人,舍身相搏士何其壮哉,这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义”,在《投名状》《十面埋伏》等片用西方的思维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层意思后,杜琪峰又把它拾起来了,重新包裹上商业的外衣向大家展示了出来,而且重要的是,它并不说教,这就是好电影。
不同角度看警匪片,不是非黑即白,劫匪也有人性的一面。
从头到尾是一场秀,又不完全是。
就像方警官说的,这是个media的时代,警方捉贼,劫匪反击,都可以通过网络反馈,通过电视直播,通过媒体跟进。
而你看到的,是否眼见为实,还是媒体抑或另一方想要你看到的所谓“真相”呢,不得而知。
阿元摸着小男孩的头,让他长大做个好警察,把坏人都抓走。
而他跟杀手在厨房的对话,也说长大想要做个警察。
谁也不知道中间有什么变故,谁也不会清楚,也许没有人生来就想做坏人。
他最后问方警官,你为什么不举手投降,最后也没对她下手,对应他前面打掉举手投降警察的警帽,耐人寻味。
整个电影最有意思的一幕,在我看来倒不是开头的枪战,是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在电梯井中的对话。
杀手问,你为什么不做劫匪。
劫匪问,你为什么不做杀手。
警察问,那你们为什么不做警察啊。
最后杀手跟劫匪互相做了对方的任务死了。
另外两个人听到警察的反问都笑了,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人生,可以选择的话他们会怎么选呢。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同我一起走?
”——《花样年华》我有时会想,如果《战争与和平》里面,彼埃尔真的一枪崩了拿破仑,会怎样?
当然,首先他会立刻被拿破仑的卫兵杀了。
然后呢?
他也许会青史留名,每当人们谈起了不起的拿破仑时,总有一道阴影高悬于上。
又或者?
像无数的暗杀者一样,那不过是一个无所谓的谁罢了,没什么大不了。
好像人们也并不记得是谁杀了林肯。
不值得吧。
托尔斯泰早已洞悉了生活的真相,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个顶点,之前与之后什么都不是,那么生活对于我们又有意义呢?
如果生活不是成长,洞察到之前的理想只是痴人说梦?
不是真正地体会了饥饿、疾病、濒临死亡的边缘、眼睁睁看着同伴死去自己只能继续行走,甚至不容许回头看一眼,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真正理解存在本身的重量;如果,不是认清了生活的庞杂无绪、反复体会着自己身处其间如一草芥摇摆不定懵懂不知所措,我们怎么知道今天到达此处的不易,与一个人在人间真正的位置?
在这一切以后,我们才能慢慢明白如何不卑不亢、谦卑清醒的生活。
梁朝伟曾经说:我喜欢演戏,因为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好怕丑的人,不敢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
之后躲在一个人物后面,我才能真正的哭泣。
又好像李安说张爱玲的《色戒》:“戏假才情真。
”在生活里,太多的避忌、现实的偏见,王佳芝无法真正去纯粹地生活。
只有到了戏里,她才敢与易先生相爱。
可是生活哪里能纯粹呢?
琐细、毫无头绪、灰扑扑一阵尘烟裹挟着你,呐喊与流言,众声喧哗。
翻过来、倒过去,到后面你自己都搞不清楚这是第几次。
你想一场谈话就改变一个人,一张船票就是一生?
太浪漫了。
这部戏的剧情够紧张,反讽也够悲凉。
刚开始的陈慧琳多干净,身上只有黑与白两个颜色,好像她的眼眸,清澈见底,却干净决绝。
很明显任达华中意她,不理。
明知道自己接受这份工别人会说闲话,不管,就是要抓人。
show已经开始,我不控制谁来?
要演戏谁不会玩。
买饭盒来吃,找老弱妇孺来扮真情,你假我也假嘛。
只是人在戏中,来去从来不由角儿。
到后面才认清这不是一场戏啊,你哪里看得出里头的头绪,哪里分得清谁是谁?
不听话的下属是唯一执着的人。
才知道差人和贼都是普通人,原来他会爱我,我会难过。
戏完了,人生还长,我哪里知道原来这是一辈子,剧本演完了,我放不下。
等我真正醒了,来不及了。
记几句台词:“这场show已经结束了。
””这场戏你控制不了。
”“如果有得选的话,我一定选你做我的女主角。
”你说,我不会让这场戏砸在我手上。
逃不掉了。
我记得《花样年华》到后来,梁朝伟可以找到张曼玉的,但是没有。
当初没有的,现在也不会有。
P.S.其实我很喜欢这部戏的剧情,香港人拍枪战真好看,后面在一个局限的场景里拍得惊险万分,数次叫出声来。
但是却写不出来。
还有任贤齐和尤勇后来换了人生,真有趣。
杜琪峰没有让张兆辉送命,真温情啊!
虎头一个惊艳的开头,用杜琪峰习惯的手法弄了一个很动人的长镜头。
再由一个举手投降的警察挑起了故事的主线:传媒与行政系统(警察)的矛盾与调和。
警察在看媒体报道时候的激愤、警察系统内部迅速确定的传媒大战,把故事挑逗到矛盾的高点。
蛇尾前面的铺垫把人的情绪挑到了最高,对后面无限期待,可是却发现期待中的精彩无处找寻,反而是不断有低级的处理让人越看越无法入戏。
最大败笔,非得赋予任贤齐这个负面角色有那么主动的媒体控制能力,让警方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怎么看也是在编故事。
之前听说陈慧琳在这个片子里面表现不错,事实上她基本上没有什么演技可言,几个时髦的词语、不断冒出的英文字词、面无表情的姿态一次一次把故事的评级打低。
尤勇和任贤齐的加入,我只能认为是票房的考虑,他们那种似是而非的惺惺相惜在故事中是那么的不和谐,要不你就直接玩《铁三角》中的坏人故事,何必在一个严肃的现实讨论题材中加入这种小马哥的豪情和温情?
杜琪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今天的社会里,政府与传媒的关系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香港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
《大事件》的构思就来自这样一个大趋势。
”一般来说,警匪片的好看主要体现在代表正义与邪恶势力的警察与歹徒双方间的斗智斗勇,其表现的形式不外乎两点:斗智,紧张的谈判;斗勇,激烈的枪战。
《大事件》不例外地落了这个俗套。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杜琪峰的勇气和编剧的创新,这就体现在该片抓住了媒体传播的这一新兴要素点作为关键和主线,从而使整部原本普通的警匪片闪现出了更多现代化的潮流气息以及间接折射的人文关怀。
同样是枪战,通常的手法会是通过正邪两方持枪互相扫射的交接剪辑,来达到对战激烈的效果。
而《大事件》开头却用了将近七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环境纪录了完整的枪战,从开始直到结束,这对于观众的耐心是一大考量——尽管这一长镜头如今已被视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
长镜头一向是导演们不敢轻易尝试的拍摄手法,因其极容易出现干涩枯燥的副作用,画面之沉闷会直接导致观众昏昏欲睡。
且不说这七分钟的场面调度和拍摄流程有多么困难复杂,尤其还把它放在了开头,怎么说杜琪峰导演也是勇气可嘉。
另一面,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里的七分钟长镜头正完美的体现了其纪实性的功效,即展现的是现实的真实的环境,这与之后在“拟态环境”中看到的“秀”的内容是不同的,现实环境中的枪战是无保留的全能的视角,在引出开端和主要人物的同时,也交代了事件的缘故,即出现了记者的身影——抓拍到了警察举手投降的画面,从而引发出一场媒体之战。
方洁霞是一个干练上司的形象,全片中她的第一句台词是:“形象很重要,我们要做一个好看的秀,以牙还牙。
这是资讯年代,我们栽在传媒手上,就要从传媒手上赢回来。
”这似乎就奠定了她女主角的地位,只有不一样的目光才能解剖大事件才能驾驭大事件。
也就从这里开始,已经说明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媒体”才是“大事件”的主导,“传媒”也是贯穿全片的主线,赢了“媒体”才是真正赢得胜利。
通过传媒对一次警匪交战的现场直播,把传媒力量与电影故事如此密切联系,《大事件》或许不是绝后的,却绝对是浩瀚港片里空前的。
哈德罗•拉斯韦尔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认为“各种政治运动的生命力来自倾注在公众目的上的私人感情”,意即各种政治运动的成长和发展,是参加这些运动的人把自己根深蒂固的个人感情导向公共渠道的结果。
拉斯韦尔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他亦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学研究史上重要的五个“W”理论,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从拉斯韦尔的五个“W”,即内容分析法来看《大事件》,传播者是以陈慧娴为领导的警察、以任贤齐为头领的劫匪、媒体工作者即记者这三方为主,互相对立,最终目的和最终的受众还是电视观众也就是香港市民。
从这点来看,《大事件》就不是简单的警匪交战片了,它关注传媒的力量,把焦点聚集在媒体传播上面,他们的目的是像杨警司说的那样:“是为了挽回警队损失的所有声誉,是要告诉大家,香港警察,是有能力把匪徒绳之以法。
画面会第一时传送给全港市民,要市民给警队再有信心!
”副警务处长也说:“不管匪徒是否在单位里,我们都要行动,起码我们要在传媒面前显一次身手,这次我们不单要对付匪徒,还要做一场面对六百万市民的戏。
”所以在警察手里,媒体这个传播者成了他们对市民保障安全目的的一个渠道,而破坏他们达成这个效果的就是反方的为制造出恐慌而求自保的劫匪们。
关系微妙以及巧妙就在此处,也促成了该片的一大看点。
从这个“大事件”里,撇开戏剧化情节和冲突不说,我们也能大致看到拉斯韦尔这个模式的不足,主要有四个方面:1、该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从影片中我们看到警察试图劝服歹徒却被反将了一军,要不是狗血的爱情桥段出现——即歹徒爱上警察,换任何一种情境,方洁霞都必死无疑。
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
库尔特•卢因,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他研究的当人类行为场理论和群体动力学,既属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范畴,也涉及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这个意识上,卢因是最早研究传播学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启事: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等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卢因指出,信息的传播渠道流通总是有“门区”的,即把关人所处的位置。
在那里,把关人将对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而作出决断。
而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
把关过程的实质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传播者不可避免的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就是把关。
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在《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方洁霞不仅仅是网络媒体的虚拟环境的制造者,也是对整个信息加工、筛选的的把关人。
她站在警方的立场上汇集了来自各处的新闻后,把对于警方不利的新闻报道剪掉,只对媒体公开一些有利于挽回警方颜面的新闻报道。
这就把她作为一个把关人的位置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
杨警官在剧中有一句台词:“资讯发达,有好有坏!
”正如事件本没有那么大,正是因为有了传媒的传播功能才放大了使它成为“大事件”。
然而资讯再发达,也因为有了“把关人”和各个步骤的复杂性以及人物本身及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始终都看不到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
但电影终究是不同与现实生活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导演何尝不是一个“把关人”呢,他想给观众看到什么就只能看到什么。
至于剧本,打不倒的张家辉、洒脱酷帅的任贤齐、冷艳沉着的陈慧娴、警察的绝对胜利、女主角的必然不会死、男二号会成为英雄……这些东西倒是司空见惯未得创新的。
任贤齐死后的那个结局还不算太差,即使警察取得了“胜利”,赢了媒体,可犯罪依然继续着,为着他们的江湖义气,也是接了一把古惑仔的地气。
综上分析所述,可以看到“大事件”是非常符合这些传播理论的特点的。
由电影再反观自己周围的生活,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我们接收众多讯息,它们都太过于表象和片面。
我们很难抓住真相,现实就被隐藏起来,这就活在了媒体操控的世界里了。
刚开始还带着香港警匪片的想法观看影片。
当影片进入正题之后,发现这就是一部超经典的公关片....1. 在公众之前失去形象之后,利用公众帮助挽回形象1)在做疏散工作的时候,做得很好,从记者面前经过,居民被采访时也说着警方的好话。
2)打感情牌,将警察家属拉到荧幕前面,表达出警察也是香港公民的一份子,也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感情,让公民能更加理解警察。
2. 利用好记者1)向记者们表态,信息将每隔半小时就向大家公布一次,表达警方的诚意。
2)面对剪辑后的影片被爆撒谎,利用公众人物的聚焦力转移记者视线焦点。
3)分发食物的时候,也给记者们一份,体现出警方的人文关怀。
3. 还有很多公关细节1)在将视频传给媒体时,先剪辑,传递正面形象。
2)“这是警方与媒体史无前例的合作,信息的透明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将记者媒体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并表现出警方的诚意。。。。
记得陈慧琳一句经典的台词“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一部不错的公关片。
(才识学浅,自己的一点拙见)
可被视作前一年PTU的高度取反:那片两位领衔主演林雪与任达华,本片内戏份骤减沦配;上部中极次要的两个角色,遭讽的女警司与几乎被客物化的劫匪,在本片中急增至绝对核心,陈慧琳vs任达华带尤勇……但缺陷还是挺明显的。为了维系老杜作为作者导演一贯的价值理念与叙事母题(占位、手机),不惜情景硬设、情绪强加,逻辑不论。
意外的好看 枪战三星 讽刺五星
全片开头时的八分钟长镜头相当不错 只是思考机位和场面调度就感觉极难处理 可知摄像机后的一群工作人员下了多大的功夫 只可惜全片情节散乱 主题不清 陈慧琳一如既往的超脱戏外 张家辉用力过猛 任贤齐也胸有成竹的太莫名其妙 邵美琪走走过场 尤勇的印象主要在炒菜 最后只有林雪一如既往演得一手好配角。
怕被监听,用蝴蝶蜈蚣螳螂代称。弃用对讲机,备用好多手机号码卡。“感情的事,不是黑与白那么简单”警察作秀给公众看。煤气罐一扔就爆炸。美女都很喜欢撒谎。杀手和人质一起做饭吃,警察也播出他们的吃饭镜头,表示他们都是人。动用飞虎队。一大团移动的棉被。彼此在演戏。任达华真帅。三星半
在后国安法时代重看,更加讽刺:强盗与杀手惺惺相惜、同上同下,差佬只为面子更是各怀鬼胎,最后结尾更是一种血色浪漫
外国元素也太多了。。长镜头牛逼
杀手和匪徒也太有情有义了吧!Btw从来没觉得任贤齐这么帅过
杜SIR最差的电影都比陈木胜、林超贤之流高出一大截
幽灵巡游视角的开场7分钟长镜头。从《非常突然》开始,就总会在警方逮捕罪犯时偶遇另一波团伙。此番加入与媒体舆论的互相影响,逮捕全程直播,强调宣传口径和实际过程的人为操控偏差。全片设定在一日之内,和PTU的一夜之内刚好反相。情节上略有瑕疵,一处是人质下楼时突然多出没出现的人,警察不去清点好人数;一处是结尾让陈慧琳单枪匹马去找凶犯。两处都是为了造出对峙场景而刻意为之。
杜琪峰为了突出《大事件》开场的整体感和真实感,设置了一段6分47秒的长镜头,为了这组镜头杜琪峰专门请来了电影《指环王》的摄影师,后者却在研究剧本后以“无法胜任”为由打了退堂鼓。事实证明杜琪峰不是异想天开,摄制组在随后自食其力,完成了这一段极其复杂和炫目的长镜头开篇。
2007年2月13日 偶然在辽宁的公共频道断断续续看的,我喜欢的风格.
本来就是一场show,炫技的长镜头也不过如此,主线支离破碎
杜导营造气氛的专家,这一次更是喊着“show,show”一路狂奔,围观者很过瘾。
陈慧琳的三白眼往上翻的时候,对她的厌恶到了顶峰状态了。
我不觉得大家都认为好的开场巷战拍得好,反倒觉得警匪双方的枪法也太差了吧。难道是要展现大家的主业技能都不过硬,但是作秀都挺有一套的?当年一两百万像素的手机,能在瞬间拍到这么清晰的运动爆炸场面???
虽然我很喜欢任贤齐,但他真的不适合这种电影
1.开头的7分钟长镜头,一气呵成。而我是在镜头拍枪战时调度忽高忽低,才意识到它是一个长镜头。2.A Good Show。这是Media的年代,我们栽在media手上,就得从media上赢回来。3.电梯里张家辉、尤勇、任贤齐三人对话有意思。张家辉普通话不错,尤勇讲了两句粤语。而全片中任贤齐的粤语普通话交替自如。
以后这种傻逼电影不要让我看
上下左右的长镜头果然没有撑起意淫的剧情
惊艳的开场长镜头,以及被发挥到极致的浪漫,杜sir实在是太懂男人了,因为男人的浪漫就是互相打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