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看到的“找到你”要上映了,一看预告就被悬疑的剧情和姚晨和马伊琍的演技吸引住了,一翻评论。。
好吧,又是翻拍。
找来了原版看,看的过程很吸引人,看完了反而不温不火。
怎么说,影片中两位妈妈情感的刻画和表现都是相当吸引人的,但是有些地方的剧情实在是有些突兀,比如妈妈去妓院找寒梅内段,她看到的内个女人是不是寒梅呢,是的话又为什么会在那里;还有,寒梅为什么要伤了妈妈的多恩又去照顾她呢,伤了她只是以为自己的孩子死了,你们的也别想好?
如果的话这段对剧情的走向是一点帮助都没有,还会误导观众。
不过放下这些不说,一步步揭示的悬疑的剧情和寒梅的出身真的是很现实的表现出了底层妇女的生活: 被卖到异国他乡 被剪短了头发,不让学语言,就为了生一个儿子 好不容易把孩子生出来结果是个女孩还得了罕见的肝病 没有钱治病,去做了妓女,卖了肾,就为了把孩子救回来 因为富人的孩子也病了,没有床位被赶了出来 孩子发烧了,语言不通也不认识路不知道怎么才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死掉,变凉,变硬.... 没关系,内个富人不是还有孩子吗,那是我的在仁换来的,那就是我的在仁,我要带她走回我的故乡好好生活,可是....她又为什么拿出我们在仁的手帕,那是我绣给在仁的,在仁....她已经死了...那她还小会孤单的啊,我得去陪她.....在仁啊别害怕,妈妈这就来陪你了 这样生活着的女孩子们,在韩,在中都不在少数,这部影片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她们的生活血淋淋的表现出来了,看完了是真的憋屈又无奈,是啊,这个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能做什么呢 只求生个男孩,不要生病,好好活着,努力生活总会变好的吧
据说中国有人将这部韩国电影翻拍成了《找到你》,还被誉为“现实主义题材佳作”
由张艺谋的老同学、国内著名电影摄影师兼导演吕乐执导,姚晨、马伊琍主演的《找到你》在今年国庆档匆匆上映后,没什么票房,倒是收获了“现实主义题材佳作”的好口碑,尤其不少女性观众感慨自己从中找到了共鸣、“难得看到一个男性导演以女性视角的经历展现女性的经历”……但据我所知,《找到你》并不完全是原创电影,在它之前就有韩国原版,即2016年的《迷失:消失的女人》。
当然《找到你》并不是翻拍,更不是抄袭,而是和《迷失:消失的女人》一本两拍,只是中国版剧本改编时间比较久才比较晚拍摄制作完成——很好奇那些“看哭了”的女性观众看了原版,会不会有些反悔,甚至惊觉“中国版那是什么鬼”?
想想就好笑。
《迷失:消失的女人》和《找到你》一样,也是借惊悚悬疑片的框架,讲了一个白领母亲在寻找失踪的宝贝女儿同时,发现了另一个母亲的不幸遭遇的故事,而且前者可是正儿八经的女性创作者编剧兼执导的。
如果真的如其他影迷所述,那么这两个版本大部分情节是相同的,除了《找到你》作了本土化的改编。
《找到你》剧情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本土化我不得而知,不过《迷失:消失的女人》有一个设定上的关键,是中国版复制不了的。
如果《找到你》可以起到所谓唤醒“女权主义”的作用,那么《迷失:消失的女人》更有资格,但无论在前期宣传还是在成片情节,韩国版似乎都不在乎“弘扬女权”。
其实“弘扬女权”和“破除封建迷信”本质上是相似的,脱离实际喊口号、做行动,今天表面上解决了问题,明天不良现象改头换面出现在社会上,又怎么谈得上“弘扬”和“破除”呢?
《迷失:消失的女人》的矛盾的根基,其实就是韩国的贫富差距,具体体现在在韩黑户外国人的生存困境。
韩国其实和中国一样,也面临着贫富差距的问题,首尔江南区有多富,江北区就有多落后。
经济水平稍微好点的乡镇还好,朝韩边界就真的穷困潦倒了。
可能是受江南区富丽堂皇的景象的诱惑,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或贫困国家的人民会通过非法入境的方式到韩国谋生,结果要么栖身于城中村,要么流落于穷乡僻壤。
作为曾经中原的附属国,韩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中国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而在韩国的偏僻地区,这种思想对人的束缚更甚,别说这些外籍黑户人士,连当地人也未必受得了。
生活状态人不如狗的外籍黑户在积压了无数压力后,难免会爆发负能量,就像普通群众长期受分配制度动荡影响后,把怒火向文化界、娱乐界的从业者宣泄一样。
《迷失:消失的女人》中两位母亲的矛盾冲突就这么在那样一个背景下产生了——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白领母亲爱女心切,却不得不和已经分离的医生丈夫争夺抚养权,还要面临婆婆的刁难;来自中国的黑户母亲本身受人剥削,还因为生了女儿更加受冷落,女儿病了没钱医不说,还被撵出医院。
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夺子战,这是漏洞百出的社会机制下两个负重阶层的相互折磨。
最后白领母亲向黑户母亲求饶,其实就是较为富裕的阶层的李代桃僵,本质问题终究没能解决。
《怪物》不用对比《找到你》,早在十几年前,咱中国就有一部核心矛盾和《迷失:消失的女人》相似的电影,那就是香港导演郑保瑞执导的《怪物》。
抛去外化的恐怖符号,影片也在讲述两个处境天差地别的母亲的夺子战,矛盾的基础也是类似的“贫富差距+城市发展对底层小人物的损害”。
或者咱们可以说,《迷失:消失的女人》简直就是《怪物》的精神翻拍。
讽刺的是,《怪物》上映时,仅仅被当成一部噱头不够的恐怖片,在内地上映时还被删减;《迷失:消失的女人》仅仅因为黑户母亲是中国人就没被引进,经过了“中国化”的版本却顺利上映,还被誉为“现实主义题材佳作”……能够让《迷失:消失的女人》成为这次的谈资的还有孔孝真的演技。
很多人知道孔孝真是因为她是模特出身的演员,是实力派演员柳承范的前女友,是银幕上的喜剧专业户。
然而在这部电影里,你很难把《胡萝卜小姐》中的傻大姐和《制作人》中的强势PD联系起来。
孔孝真饰演的黑户母亲角色为了对宝贝女儿的爱,不惜铤而走险,影片抽丝剥茧的叙事也让人逐渐看到她诡异神秘的行动下破碎的温情。
而孔孝真刚好同时具有冷酷和温和的气质,颜值不显眼对这个角色而言也是优势。
更别提人家为了饰演这个角色,把中文说流利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孔孝真这种水平的表演对这个角色的诠释,仅仅靠另一个妈妈的饰演者的表演死撑,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没有看头。
相比之下《找到你》的马伊琍哪怕是微笑,从银幕效果看,也很难看出这是个会照顾人的妈妈。
说到《找到你》,也许有人说,韩国版中的核心矛盾在中国也存在啊,凭什么说中国人翻拍不了?
你不知道,你不明白,长期的思想压抑已经让国内从业者学会了自我阉割,哪怕官方不吭声,自己还要怕三分,《我不是药神》明明是小人物的自救故事,最后还要靠把小人物塑造成无私的大英雄才有票房,还要让电影里法庭上的青天大老爷开恩才能过审,在这个前提下,还能怎么表达?
还能怎么做到商业性和现实意义的结合?
还是按胡总编说的,多晒晒太阳吧!
《迷失:消失的女人》展现了一对社会牺牲品的悲剧,却在结尾以仓促的大团圆收场。
如果影片在两个母亲对峙结束时戛然而止,或者结尾对这些核心矛盾进行反思,或许影片还可以再上升一个高度。
然并卵,即使是这种水准的电影,或许今后中国电影从业者也很再难拍出来了。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食梦狂人”)
78/100概况:成本不高,但制作精良,逻辑流畅,用力过猛的地方几乎没有。
韩影生产线上良好的作品。
-着实对小荧幕上精致的小女人孔孝真入迷。
而换到大荧幕中,她秀气的五官竟也非常契合了,一颦一笑都牵动着我、感染着我。
在这里她没有新潮的衣裙,没有首饰,不施粉黛,低吟浅唱,哼的是听不懂的歌谣。
看向孩子的眼神,熠熠生辉。
脸上的几颗痣点得太到位了,叹服,使得她整个人多了一股神秘感。
而影片中她的名字,也十分到位:在按摩室里生涩的她,有如一朵“木莲”;被伤害而绝望的她,又是一枝“寒梅”。
-究竟是可怜还是可恨?
她善良,她美好,但她弱小,她生涩,于是这个世界仗着自己作恶的熟稔去迫害她、排挤她,居高临下,又毫不留情。
悲剧与悲剧总是用一个个“不可思议”相联结,总是让观者陷入两难的境地。
有一幕大概是十分可笑的,母亲在船上终于找到自己的女儿,却发现女儿在“诱拐犯”怀中,沐浴着阳光,展着笑颜。
亲人总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被忽视的珍宝,这话是真实却讽刺的。
随着故事剧情的推动,看到的是2个伟大的母亲。
女子本弱,为母者刚。
故事中的两个女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最开始的根源就在于嫁错了丈夫。
寒梅是中国到韩国的女子,被迫嫁给了一个韩国人,但是因为生的是女儿,婆婆和老公不给钱治病,即使是自己挣钱去医院给孩子看病,还是需要韩国丈夫的签字才可以住院,为此她又努力挣钱给自己老公,这是老公吗?
那个也是他的孩子啊。
可是人性啊,就是这样。
作为一个目前,她努力的挣钱,希望孩子能够没事。
可是最后,在就要凑足钱的时候,因为严志媛的孩子也病了,与她离婚的丈夫在医院工作,他为了自己孩子能够住院,把寒梅母女赶出了医院。
就是那一刻,才是最后寒梅决定去他们家做保姆最后带走多恩的吧。
从头至尾,寒梅都是一个善良的母亲角色。
再反过来看严志媛演的角色,她也确实不容易,嫁了一个没有感情,冷血的,无能的丈夫,自己努力工作,把自己一半的工资拿来请了保姆,虽然说自己是孩子的妈妈,可是自己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候还没有保姆的时间多。
这样一个角色的塑造,道出了现在社会关于孩子抚养的一个现实。
很多女性因为嫁了一个不争气的老公,最后感情不和,不得不离婚,女子本弱,为母者刚。
然后自己无论再苦再累都要努力得到孩子的抚养权,要努力的挣钱养活孩子。
然后呢?
为了要养活孩子,自己必须去工作,为了工作又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只有请保姆。
这是什么?
这真的不止是一部电影,一个故事,这是现实。
这部电影一方面塑造了女性角色的伟大,另一方面说明了,要男人有个屁用啊。
当女主的孩子丢失的时候,他前夫和她前婆婆根本不相信孩子被丢了。
至始至终的过程中就是女主想尽一切办法找孩子,不惜把所有钱都打给了绑架者。
可是,多恩的父亲做了什么????
在这个女性越来越独立的社会上,真的搞不懂为什么要结婚。
很多人结婚了,没有孩子都还好,感情不和分开就是了,可是一旦有了孩子,女性则会被一直牵连,放不下的是牵挂,有了孩子就什么都不一样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大大推广,一个是宣扬这样的2个伟大的母亲,每一个母亲的不容易。
一个是批判这个社会上男性的懦弱。
女性可以为你生孩子,可是她也是独立个体啊。
也有自己的人生啊。
哎,多一些爱,或许这一切悲剧的故事都不会发生。
今天终于把存了好几天的《消失的女人》看了,虽然最开始只是奔着孔孝真而去,但看完后还是有一些小感触。
以下所说的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先说说电影本身的结构,故事的发展非常清晰,以平淡的故事开头,以带有悲剧性的结局收尾。
其间利用插叙的手法交代部分情节的来龙去脉,所以整部影片看下来,就叙事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
虽然也有两条线索的交织,但是在故事的穿插中又是独立的叙述。
这或许是因为题材的制约,没办法像有些电影一样,在故事叙述方面创新。
说到情节结构,这里推荐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黑白与彩色两条线并行发展,黑白线采用顺序,而彩色则是倒叙。
这样还不算什么,厉害之处就在于这部影片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真是的“碎片”似的存在,一段彩色故事一段黑白故事,下一段彩色故事又是对上一段彩色故事的解释。
如果只看一次,或许根本没法把所有情节连贯起来,于是第二次观看时,你可能会拿出纸笔简单记录每一个故事,然后看完后再将所有的片段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直到第三次、第四次观看时,你则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
总而言之,克里斯托弗的电影产量一般,但部部精品。
好了,现在回到正题上来。
刚刚说了这不电影情节结构本身没什么亮点,但在观影后却会引发很多思考,这也是它的魅力之处。
看见微博上许多评论都说这部电影是在讽刺中国人。
当然作为一个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没有人知道到底导演是怎么想的。
但是我只想说,一个人的思想有多狭窄,眼光就有多狭窄。
诚然,影片中“中国女人”这个设定或者那个态度恶劣的中国人会引发误解,但是如果以这些就判断它是在讽刺中国人的话,那和那些支持“中国威胁论”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孔孝真扮演的角色所代表的不是“中国”,而是那个被欺压的群体,她身上的中国标签可以换做是任何国家。
或许导演是了解到了世界上普遍存在这种拥有悲惨命运的妇女,而只不过恰好将标签贴在了中国而已。
中韩本来就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因素,所以可能选择一个中国女人更为贴切。
我想这样理解也不是没有道理。
或许换一种方式理解,如果将寒梅换成一个其他国家的女人,那么我们所感悟到了是否就会发生改变?
我想,如果说人物的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的感动与体悟没有改变,那么就正好说明了这个中国标签确实不能将其看作是对中国的污蔑。
我们之所以会被感动,无非来自与两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字——母亲。
有人说,因为上帝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母亲。
这话说的没错,妈妈或母亲二字,光是看着就让人心动。
人常说孩子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这话不完全对。
因为对有些母亲来说,孩子就是心脏。
心脏不跳了,整个人就死了。
无论一个人有多么理性,在自己最脆弱的那部分受到威胁时,整个人就陷入了一种癫狂状态。
影片中的智善是这样,在电话那端听到女儿被绑架,也不确认是不是真的,根据声音的相似性就直接将自己的积蓄转给对方,以及后面寻找女儿时整个人的恍惚,个人认为严智苑将那种母亲在失去女儿后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的演绎了出来。
而另一位母亲寒梅则是影片着力刻画的形象。
一个被贩卖的妇女,在被婆婆嫌弃和丈夫家暴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孩子一直默默承受着,最后选择逃走也不是出于对自己的考虑,而是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治疗条件。
卖掉自己的肾只为交住院费,最后却还是被有关系的医生家属霸占了病床。
她想要的并不多,而这微小的愿望也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或许寒梅自己知道的,她知道在仁停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不长久,但是即使是这样,她也希望自己能为在仁做出最大的努力,可世界却给了她冰冷的一巴掌。
印象最深的是当寒梅发现在仁情况危急时,她拨通了急救电话,但却因为语言不通无法告诉对方自己的具体位置,那紧急而又无能为力的一刻,何尝不是她日后最为内疚的一刻。
于是在仁在寒冷的冬夜再没能坚持下去,寒梅抱着她的心脏,望着空无人烟的四周,那一刻她的心脏停了。
为什么寒梅最后会选择带着多恩逃走而不是交给别人?
为什么最后智善会跳下海去就寒梅,我想这还不是因为“母亲”二字。
因为寒梅失去过孩子,所以她才不愿让自己尽心照顾的多恩被别人当做勒索的工具。
因为智善也是母亲,所以她才会体谅寒梅所做的一切,所以她才会不顾自身安危跳海去救寒梅。
可最后寒梅还是选择离开,因为在仁停止呼吸的那一刻,她就知道自己的心脏也不再跳动。
作品对故事的详略处理的也很好。
上面所说的插叙不是漫无目的的插入,而是对必要情节的插入。
例如为什么智善和她老公会离婚,导演虽然没有交代,却通过她婆婆的态度和电话那边一个女人的声音告诉了观众,要么是因为这段感情不受婆婆喜爱,要么就是丈夫出轨。
至于为什么这样做,个人认为导演对人物悲剧色彩的渲染是分主次的,寒梅无非是主要的,所以对其婚姻的交代着墨较多,而另一个人物则有相对性的省略。
这或许取决于导演更想突出哪个主题。
离异女智善为了工作,通过熟人介绍找了一个保姆寒梅寒梅虽然不太会韩语 但照看孩子,整理家务都很优秀的寒梅很快便受到了智善的信任突然有一天寒梅和孩子一起消失智善虽然想报案,但因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延误了时机疯狂寻找孩子的智善通过向寒梅追债的朴贤益,智善知道了寒梅的故事寒梅通过国际结婚,嫁给了韩国一个农村的单身汉寒梅不仅不能受韩语教育(外国人在韩国是可以免费学习韩语,只需出书本费即可,我的一个朋友也是每周都坚持去学习现在口语水平已经增长不少)寒梅经常被丈夫毒打,还受婆婆欺辱虽然寒梅生了一个孩子,但因为是女儿婆婆和丈夫拒绝给孩子看病,最终寒梅选择带孩子逃离寒梅把孩子送进医院后,开始以做小姐来赚钱治病之后便认识了朴贤益朴贤益虽然很讨厌经常向寒梅伸手要钱的丈夫但因为孩子要做手速需要丈夫的签名也很无奈寒梅因为手术费拖延孩子即将赶出医院找到朴贤益卖了器官,寒梅用卖器官换来的钱赶到医院正巧智善带孩子急需住院,智善通过给当医生的丈夫施加压力将寒梅的孩子比预期更早的赶出了医院,最终寒梅的孩子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寒梅认为孩子的死是因为智善寒梅再次找到朴贤益,以智善的孩子为条件杀死自己的丈夫,但是过了约定的日期 寒梅还没有出现,朴贤益只好找到智善的家寒梅本打算带着智善的孩子回国抚养,但在船上被警察包围最终寒梅把孩子还给了智善,跳进了大海智善也跳进大海救寒梅,但寒梅选择了放弃《迷失:消失的女人》导演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寒梅执着与孩子,并不是因为特别的母爱而是寒梅的人生,可以坚守的只有这一样母性一词是指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牺牲崇高的一种表现但是社会恶用母性一词对女性扣上了加锁在电影很多次都有体现独自照顾孩子的智善在职场上经常被上司谴责(因孩子不能好好工作)在家庭上受婆婆的指责(对孩子不够用心)寒梅的立场更糟糕寒梅的的婆婆和丈夫当寒梅是生产孩子的道具智善和寒梅都想尽办法方法拯救孩子但是两人在孩子在的抚养权上都受到威胁智善和寒梅的婆婆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都理所应当的要带走孩子她们仅仅被认为是生孩子,抚养孩子的手段虽然《迷失:消失的女人》讲述寻找孩子的故事但跟着剧情可以发现是一部寻找两个消失的女人的电影智善和寒梅作为女人,作为一个人在家庭地位里受到太大威胁抚养孩子的权利的义务变成道具化的母性,要面对太多的社会暴力电影的结尾以智善找到孩子过上幸福的孩子结束但是智善真的能幸福吗?
智善回到的世界会重新接受智善吗?
道具化的母性会解除吗?
婆婆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反映?
智善最终能拿到孩子的抚养权吗?
公众号 趣灵说电影
(本随笔含有影片大量剧透,不喜勿看)不得不承认一个人在火车上看这个片子看的还是有点毛骨悚然影片的拍摄手法介于现实与惊恐虚幻中间,穿插回忆叙事,讲述严智苑饰演的李智善在追逐失踪女儿一路上渐渐剥开由我大欧尼孔晓振饰演的保姆金妍如何由生活各方的摧残变成一个心理畸形的悲惨母亲。
看似主角是李智善一路寻女,实际上也在叙述保姆金妍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设计的一个长时间的骗局骗去取孩子妈妈的信任,设法拐骗多恩可以说是弥补自己内心失去孩子的悲伤,同时也为了自己的孩子报仇。
影片的惊悚部分在于打光的手法及其对于画面的间接和配乐、音效都非常融合。
再加上这些一起烘托整个电影的情绪和气氛。
还是非常完善的造就了这种惊悚的感觉。
不得不说孩子死去尸体冰箱冷藏这段真的恐怖。
细节各处都有好评。
是一点一点的剥开整个故事的核心。
唯一让我客观的批评的是,这个剧里的人为什么都不愿意听别人把话说完再做决定。
还有为什么要把人设放中国女子,难道是因为中国经常说要割肾要割肾的就把这个设定安插在中国女子身上。
讲真你们这个割肾手术也是在韩国做的吧!
这里要着重说一下孔欧尼的演技。
赞一下孔欧尼的的中文,真的就很像是朝鲜族的中国女性的口音。
真的没话说!
把一个受压迫的在异国备受欺凌的年轻母亲演绎的淋漓尽致,同时又把因为孩子的死亡内心畸形到一心只想复仇的母亲,逐渐开始暴露自己的阴暗面完全很好的演绎出来。
但同时又将自己对孩子的寄托全情放在多恩身上也舍不得用杀害来报复。
尹智苑的演技那就是也更加没话说。
只是介于我只看过她演的这个电影所以也说不出来一个所以然。
但是却是告诉我的是我一直被这个母亲一路上寻找的过程牵着走。
失去孩子时的不敢置信惊慌失措,直到看到孩子平安那一刻的放松。
都在牵动着我。
到最后的对峙也让我感受到了母亲对于自己孩子面临危机却解救不了时的无奈和奋力一搏的勇气。
两个人都把一部立为惊悚片却歌颂母爱的电影完美的演绎出来。
后期提琴协奏曲做背景音乐不得不说烘托气氛的真的很好,一听就要哭!
最后水中的解救也是一种救赎吧。
但寒梅已经不复存在,也不想在这世间备受折磨了。
如此一个带给我感动却又无法释怀的悲情人物。
母爱真的非常的伟大!
妈妈,一心一意为了孩子。
不管是保姆金妍,抱着在仁时悲伤的嘶吼。
也不管李智善接到电话是的惊慌,都不能用这些言语来形容母亲对孩子的爱。
最终投入母亲怀抱的多恩,那个紧紧的拥抱还有那一声,妈妈。
潸然泪下我想你了,妈妈。
首先我对中国女人这个设定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这个国家换成非韩国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影响剧情发展,所以为什么要认为在黑中国?
还有蹩脚的汉语什么的...人家的受众是韩国民众,只要韩国人听着过得去不就得了?
饭韩很久,可以说孔孝真的口音比大多数学习中文的韩国人的口音都要好了。
你总不能要求一个非中文专业的演员短短训练一段时间就能说的比中国人好了吧?
其次说悬疑的部分。
电影前半部分悬疑感觉做的很好,观影过程并不觉得拖沓,而是一个问号接一个问号,小高潮叠起,过程算是愉悦。
但是我只给了三星。
因为结局和观影之后的感受。
观影之后的我想了想这部电影有什么值得我推荐的地方?
好像没有。
仔细想了想,感觉还是因为把保姆这个角色塑造得过于苦情了吧。
或许是我心硬,有很认真地看下来,但是没有特别被戳到的感觉。
也可能是因为这些事情离普通人的生活比较远?
再就是这个电影想要传达给观众什么。
社会的阴暗面?
母爱?
我想了想,好像并没有什么相关的思考之处。
观影过程愉快,观后什么也没给我留下,所以才给了三星。
不过话说真的有人为了。。。
韩国的国籍。。。
嫁过去?
前两周,在豆瓣上搜一部影片,因为评价人数不足,尚不能看见评分。
但很可笑的是,该影片在泡菜国的热度算得上是年底十佳。
不说别的,主演孔孝真,严智苑(《素媛》中的妈妈),哪一个在中国没圈过几大卡车的粉。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高炒作度的悬疑片,却仿若在中国无声无息被压制了......禁片?
一开始,仿佛呼声是这样的,就连家喻户晓如孔布利,也不免陷入了“黑中国”的绯闻中。
网上骂声一片,失望的,唾弃的,让韩影滚出中国圈的......
看的瓢姐一脸懵逼,这不,汁源一出,瓢姐赶紧补片,今天就来为小伙伴们好好正名——
故事的前奏很生活化,严智苑饰演的单亲妈妈李智善,每天匆匆忙忙游走于职场和家庭之间。
年幼的孩子,只能交给保姆寒梅(孔孝真 饰)日夜照料。
这个土里土气的保姆,有点二傻二傻的,仿佛语言也不流畅,但却对孩子温柔似水,照顾地尽心尽力。
突然一天,剧情升温,矛盾加剧——李智善收到了法院的拘捕令,强行要求将孩子送还到拿到抚养权的孩子父亲家。
一个妈宝男,一个强势抢娃的恶婆婆,一个生活窘迫不得不加班加点挣钱的单身母亲。
一场家庭大战即将爆发!
然而,就在这时,孩子和保姆齐齐消失了?
是智善的人为?
还是保姆的蓄意而为?
一切都在一团迷蒙中展开......一张“消失”的照片;
一份伪造的身份证明;
一个精神失常的母亲......
习惯于《消失的爱人》套路的我们,难免将这部“消失的女人”归为同类,当然还有点小腻味。
此时,猜测“寒梅”是智善精神分裂幻想出来的人有;揣测“寒梅”消失在另一个时空,帮助智善夺回抚养权的人也有;
当然,介于强行提升烧脑程度,以及孔布利的亲民感。
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这很有可能就是保姆把孩子偷走了?
之后的剧情走向很精彩,噢,不,是弹幕正片热闹纷呈!
贫民窟里不近人情的中国大妈;“按摩院”里的中国小姐;键盘侠们已经开始“被害妄想症”发作——
更不用说,随着孔布利的身份逐渐曝光。
虽然欧妮很努力,但对天朝老司机来说还是很出戏的一口中文;干着皮肉勾当的中国女人“木莲”;
拿钱买保姆身份的中国女人“寒梅”;
与拉皮条的韩国人合伙勒索的中国女人“金妍”......
一大波空降弹幕,就为了观影三分钟,感受一下来自世界各地影片,但凡出现“中国”就开始“黑”的恶意!
当然,如果单从“断章取义”的场景来说,瓢姐也深觉同感,总觉得如此敏感的话题有伤国内人民情怀的心。
但是,好片都是留给有耐心的人慢慢咀嚼的.......一个被拐卖到韩国做媳妇的中国女人;一个被丈夫殴打,婆婆剪发的中国女人;一个被囚禁,不能学习语言的中国女人;
一个生了女孩,婆家拒绝医治病童的中国女人;一个割肾卖淫,筹钱为孩子治病的中国女人;一个被医院撵走,孩子不幸夭折的中国女人......
这是黑中国吗?
这是一个韩国导演,一群韩国演员,用冷漠的医生、滥用职权的社会、重男轻女的家庭、男权右倾的制度......替中国的商业“大导”们,拍出来的韩外籍华人的现状!
政府的无视,加上本土人民的冷淡,可以说这些被卖到世界各地的东南亚新娘,包括中国农村很多买卖越南新娘的事实。
你都可以去感受到这群边缘弱势群体的无奈,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令人心痛的挣扎。
随着近年来,中国的移民大军迅速增加,去往韩国生活的中国人不在少数,权益的保障成为越来越急迫的硬性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瓢姐很认可本片的原因,因为总要有人把声发出来,总要有人做些什么,我们才能把日子过得有盼头,有希望。
在这里也想给跃跃欲试,想要加入移民大潮的小伙伴们,敲一敲警钟——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却也很无奈!
不要头脑发热就奔着“想象”出来的生活而去,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文章的最后,咱们还是聊回到影片。
说了一大圈,你可能觉得生活的操蛋也不能成为偷别人家小孩的借口?
就算是双女主的设定,貌似两位母亲之间的命运转盘并没有太大的必然交际?
瓢姐在此也不多做剧透,既然是悬疑片,就一定有flag立下的理由。
小伙伴们不妨去看看正片,感受一下什么叫:
想要关注更多的小众电影,可以加瓢姐的微信号:QN-Movie
《迷失:消失的女人》❤️❤️❤️(悬疑温情感人)。
一个单亲的女主妈和一个身份神秘的保姆,本来保姆很喜欢照顾女主的孩子,女主怕保姆在家闷,还约着夏天带着孩子要去海边玩。
氮素突然有一天保姆就带着孩子不见了,女主妈有苦衷当时又不能去报警,到后来实在找不到着急了就报警,可是警察和律师又不太相信她。
于是女主就打算自己寻线索找到孩子,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这个保姆的身份是假的,而且保姆是有目的的接近自己,抢走自己的孩子。。。
本来以为接下来是暗黑系列的,结果突然很感人了什么时候能拍出来一部《大山的女人》来反应拐卖妇女这个题材就好了,就用不着韩国来讽刺中国了。
二刷。
比中国版成熟
(原本以为让韩国演员说汉语演戏有点为难她们,但就最后几场戏的效果来看还不错)这类故事的确有先天缺憾,因为最具有悬疑感和惊悚气息的桥段已经放在了前三分之一处,后面的情节进展就只剩下了不停地揭示揭示再揭示,搭配上韩国电影常用的大吼大叫和七情上面,撩动泪点的目的虽然达到了,只是在故事的流畅度上面就缺乏一些。
剧本很潦草,没有抽丝剥茧般的快感,没有悬疑感,也没有人物。
韩国罪案片的流水线作品,再包一层伪善的眼泪。女主演的真用力,可惜感情完全游离在外。
孔孝真的角色有点意思。有点像另一种《白兰》。
这是最坏也是最好的结局。
相当讨厌这种极度不合理+极度刻意残酷的电影……
演技飚啊
当了母亲就看不得这种片。。。。
谁说孔布利只会演偶像剧的?就是普通话差了点
故事就是一个中产母亲发现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母亲的悲剧故事。剧本构思很好,演员也好,只是整个故事要说的信息太多太多了,反而令整个故事的表达有点力不从心。其实就在里面按摩店一个姐妹说:“木莲不是坏人,很善良”之后,观众就知道寒梅不会真的伤害孩子了.......
感觉韩国电影总有种狗尾续貂。最后这结局有点太草率了。妈妈和女儿相见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大过年的……7/10
有点失望,剧情没太大惊喜,不喜欢严智苑的表演。对结局有点不爽,韩国人的人性劣根性展现无疑,不过中国人也这样吧。
悬疑片中最不讨喜的女主类型,遇事就哭!这个片其实没什么悬念,抽丝剥茧只是为了体现孔欧尼演的女人的悲惨命运而已。到最后看来居然表现母爱的百合片!
亲眼见到了一直喜欢的孔布利我就满足了~~欧尼真的举手投足都是范儿啊~~至于电影,从开始唱中文摇篮曲我就被震惊了,买卖国际婚姻中的女性确实很可怜,这片子也没有黑什么,都是客观存在吧,但作为中国人心里还是不舒服。至于欧尼的中文,其实已经很良心了,另外大雪中哭泣的戏,演的真的太心痛了。
在电影院看的,保姆犯事儿的故事,某些人又要对号入座了。
母爱伟大 但…为毛坏人是中国呢
剧本、节奏、调度都很赞,唯觉结尾是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