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马
Zama,流亡将军沙马(港),萨玛的漫长等待(台)
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
主演: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洛拉·杜埃尼亚斯,马修斯·纳克加勒,胡安·米努欣,马丽雅娜·努涅斯,豪尔赫·罗曼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西班牙,法国,荷兰,美国,巴西,墨西哥,葡萄牙,黎巴嫩,瑞士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7
简介:扎马,一个出生于南美的西班牙军官,等待一封国王授予他更好的位置的调令。他的处境很微妙。为此,他被迫顺从地接受每项任务。当然,国王的命令从未到来。当发现等待是徒劳的时候,他决定参加一个危险的任务,以期让国王听到他的事。然而,当生命处于危险之中,他发现他唯一的愿望是活着。详细 >
3.5 借用一个简单的故事线实验很多艺术手法,不止摄影和声乐,部分段落的剪辑也很惊艳,但这些花样都止于片段化,要迷幻也迷幻得不彻底。鼓励分,希望下一部在这个基础上出杰作。
故事据说来自于导演患重病的亲身感悟,那种凝滞的生命力和沉涩的命运感非常鲜明。
第一部马特尔。观感比较分裂,前半段对龃龉生活状态的描绘正要凸显眉目时,下半段瞬间转至一种赫尔佐格式的丛林狂想曲当中。最离奇或者说不同于其他第三世界作者之处在于,全片是以外来者的视角进入这片土地,男主一方面不被宗主国的同族所理解,一方面又无法真正融入原住民的群体。或许这正恰到好处的描绘了殖民主义内在的疲软状态,但对于我而言,尚不及纯自然主义的呈现更具有吸引力。
在这种含糊不清的电影之后总让我觉得是不是翻译有问题。所有画面都有强烈的古典画美感,除了古典美感之外,画面内暧昧的关系无从所指。展开的这则这恐怕(没看过她的其他作品)是一种马特尔作者自己叙述历史的方式,也是她观察这段历史(或通过这本原著)管窥这段历史的角度。不追求叙事,人物也不甚有感情,却有人物关系和人物动机,也没有明确的地点和历史时间,只有饱和色彩的美,以及这个世界的迷幻感、粘稠和腐烂感。土著和奴隶的失语,相较白人无的放矢的生活追求,构造了Zama以及Zama身边这片地理和历史的作者理解。
5-11,剧情比前一部《沼泽》更迷离,不知道自己看懂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没看懂什么,想到阿克曼的奥迈耶,血统纯正的低级别白人殖民者,在殖民地迷失腐化,某种程度上也是自身被驯化
看不下去
不知所云啊~
3.5,声音是画面的先导,而不是反过来,当听觉被不断调动,视觉也自然被强调,我们不得不反复确认看到的——声音从哪里来?人物在哪里?在此过程中,声音真的使空间变得立体准确了吗?恰恰相反,这使近景人声失去了层次,进而使得位置和方向被完全模糊,空间变得畸形。我认为,在完全写实的叙事电影中,近景人声被过分强调,是反电影的(声音和画面本来就不是完全协调精确的),也因此,片中几次环境声、人声、合成声糅合的段落堪称完美,因为这里是超现实的。【沼泽不叙事,不对准单一的、核心的人物;圣女没有自然环境,也就没有物理空间;无头的女人其实也有类似扎马的问题,但听觉没有如扎马般被放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四部电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创作/探索的轨迹】@2020.1.2//应该是观看方式出现了问题,需要重看。@2020.3.7
词句都砌好 能否成诗便全看观众自身了
失序零碎的叙事粉碎了由热带自然与人文景观构筑的美学空间以及随之携带的殖民传统的表意空间,在对他域景观的注视中,延续《沼泽》对听觉层次的精密捕捉,从日常化到奇观化,名为扎马的鱼来往于文明化的行政社交与原始荒蛮的迁徙杀戮,期待视域中的后殖民反思实际上被转换为异域空间内徘徊无依的个体叙事,浸血的泥土则只作为人类学视角下的精致挂毯,晦涩的表意几乎无可读取,祛修辞成为了修辞全部。
体制下的随波逐流
看不进去
熬在影厅里没走是为了想知道究竟有多难看。
印象深刻的影像色彩
第一遍看完,大段的细节都看漏,情节推进慢,很容易犯困,加上背景不熟悉,不容易进入。第二遍酝酿完却很喜欢,在那样的大环境下讲一个小人物军官的困境。前面荒诞元素多,中后段开始偏魔幻,艺术升华得不错。主人公的人物状态非常微妙,多层次,值得拿捏。殖民者和土著(特别接地气)的差异性甚大。配乐合着南美的自然景观,像一把钥匙一样,打开了探索美的大门。
是真的 没看懂
技法真的牛逼。另外感谢安妮老师的点题,让我格外关注剪辑对于画面和场景中侧重点的调控,颇有感触。重看。怎么感觉阿根廷新电影运动和墨西哥三杰他们差不多,骨骼移植自美国独立电影呢。
颇有些看不懂,西班牙殖民非洲时期殖民官有时可以很特权的享有当地美色,若是被仍在野外的当地民众捉到,会变成奴隶?殖民官隔着总督无法向国王请示汇报?
相比三大主竞赛单元那些还在美学和派系范围内另类求新的导演,还是卢奎西亚·马特尔这样的导演走的更远,在她的电影里,你熟悉一切电影技巧,但乍看她的片子,还是会无所适从,她已经差不多讲叙事功能剥离干净了,你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身在历史中,什么都看不清,只是被事件和生活推着往前走。
一种让人很没兴趣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