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未来和现在两个家的拍摄的镜头语言和场景布置。
Marion家的家具众多,拍摄两人的景别更小,镜头语言上多镜头框住的近景,给人心理上感觉两个人的距离近。
而Nelly家的场景首先明显是色调更冷,景别空荡(也因为搬家的剧情),镜头距离人物更远,镜头留白多且没有家具充实,就塑造出了冷清的氛围。
导演用了几次借同一个房间地点的转场,这种场景设计和拍摄,非常自然地让观众知道要下一个剧情了,观感很舒适流畅。
娓娓道来的电影,给观众讲了一个睡前故事。
我已经爱上Clien了。
整个电影的色调偏暖,同时又能展示秋季树林的萧瑟,萧瑟中展开温暖的剧情走向。
(欧洲的五彩树林好美)真的希望这个故事能长一点,看席琳电影真的很享受,像小时候在我妈怀里打盹,眼睛半眯,眨巴眨巴。
靠着她,软软的,听心跳,东扭扭西嗅嗅,遂安心入睡
“非专业影评,仅个人想法”《小妈妈》是我看的瑟琳·席安玛执导的第二部影片。
去年年底看的《燃烧女子的肖像》让我对这个女导演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与好奇心。
席安玛故事的聚焦点好像总在那些孩童、少年身上,让我一度有错觉是否她自己本身也有着需要被治愈的童年。
(:D)短短的七十几分钟的影片,通过一个八岁女孩Nelly的视角,讲述的却不是她自己的故事,而是她的妈妈Marion。
外婆的离世让母女俩又重新聚在一起,她们回到外婆旧宅收拾东西。
路上小小的Nelly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她乖巧地在后排吃着零食,却也惦记着给驾驶座里的妈妈投喂一口,看她忙忙碌碌时常对不准的样子,Marion不禁露出了幸福又心酸的笑容。
她笑中带泪地把头倚在小Nelly圆嘟嘟的小手上面,是全影片最温馨的画面之一。
母女无言驱车回旧宅弗洛伊德提到过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那是一种排外的(包括父亲)、原始的、本能且自发性的强烈情感。
剧中很多时候父亲作为母亲成年后最亲密的人,却显然对她的童年一无所知。
小Nelly天真又直白地戳破了这一点:“因为她从来没对你提起过。
”其实也侧面反映了父亲从来没有关心过。
这变成了一个母女间才知道的秘密,Nelly像守护宝藏一样狡黠地藏着对妈妈的秘密。
秘密就藏在那个地方——Marion童年未完成的树屋。
在这里Nelly遇到了另一个小女孩,她说她叫Marion。
画面一转,Nelly眼中是按捺不住的欣喜。
孩子不像成年人,她们对神话和奇幻世界有着天然的接受能力。
她没有任何质疑,譬如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跟她妈妈叫一样的名字,为什么跟Nelly拥有一样的长相,她在那一秒钟就确认了小Marion是她的妈妈,因为这个“小妈妈”就是脱胎于她自己,她创造了一个妈妈,就像童年时用来角色扮演的芭比娃娃。
那这个“小妈妈”在八岁女童有限的想象力中,当然会跟她自己长得一模一样。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导演对小Marion与Nelly血缘身份的暗示吧)。
痛苦会把时间变成一个漩涡,故事从这里开始就不再是线性叙事。
于是就出现了八岁的“小妈妈”和格局一模一样的两个旧宅,(迟钝的我在以为自己脸盲的情况下不停的前后对比两个屋子的不同。
)她们在这个漩涡里弥补自己的遗憾。
影片最初一直不懂成年后的Marion为什么总是神情哀伤,八岁的小Marion说:“我有种感觉,所有人都在问自己问题。
”能说出这种话的小孩,一定是从小敏感又悲观的小孩。
所有人都在追寻。
比如对Nelly来说妈妈为什么总是如此难过,对小Marion来说,自己的身体里会不会跟她的母亲一样,看起来病怏怏,需要终身靠着拐杖走路。
我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想起了《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莱农对于母亲离世的那一段心理描写。
尽管我⼀滴眼泪都没流,但我很难接受⺟亲的死。
很⻓时间⾥,我都很难过,可能那种痛苦⼀直都没真正离开。
我⼀直认为,她是⼀个⿇⽊、粗俗的女⼈,我很怕她,⼀直都想远离她。
在她的葬礼结束之后,我感觉好像忽然下起了⼀场⼤雨,看看周围,没有⼀个可以躲雨的地⽅。
有好⼏个星期,⽆论⽩天还是夜⾥,我感觉到处都是她的影⼦,到处都是她的声⾳。
那就像⼀股青烟,漂浮在我的脑海⾥,没有任何导火索也会燃烧起来。
我很懊悔,在她⽣病时,我才找到了另⼀种和她相处的办法,我甚⾄回忆起了我⼩时候,她还年轻时的⼀些愉快的时刻。
我的愧疚感让怀念⼀直在持续,我在抽屉⾥放了她的⼀个发卡、⼀块⼿帕,还有⼩剪⼑,但我觉得这还不够,戴着她的⼿镯也还不够。
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我怀孕时,我的胯部⼜开始疼了,⽣产完之后那疼痛还没消失,我选择不去看医⽣,我保留着⾝体的疼痛,就像那是我⺟亲给我的遗产。
她们害怕变成母亲的样子,最后发现原来她们的爱一直藏在这害怕的情绪里。
我们很少会去思考母亲摆脱了母亲这一身份之后,她也曾是一个小孩。
三十一岁对于一个八岁的小孩子来说,是很老的年纪。
然而Nelly却说不。
在她心目中,她对她母亲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保护欲,这我特别喜欢的Nelly的一个特质,早慧又勇敢的让人心疼。
所以她用自己的身体塑造了她的妈妈,帮她建造了童年未完成的小树屋,陪她做了可丽饼,最让我泪目的是Nelly、小Marion、还有仍然年轻的外婆三个人一起过生日的场景,那是母女俩从未有过的记忆,那是三个人在真实世界中共同的遗憾,她在拯救母亲的童年时,也在弥补自己所缺失掉的那一块。
三人一起庆祝生日影片中有两次母女俩共眠的场景。
第一次醒来后,母亲没有任何理由地消失不见,这对一个刚丧失外婆的八岁小孩来说应该是非常大的打击;于是第二次她静静地醒了一整夜,听着“未来世界”的音乐,来对抗黑暗中那团代表恐惧的黑色阴影。
小Marion醒来了,真好,Nelly还有时间和她与外婆道别。
我的妈妈在十几岁就失去了她的母亲。
我一直都知道她很不容易。
看了电影之后突然很难过。
电影中玛丽安以母亲的小女儿的身份与自己的女儿见面,让我突然认识到,我从未见过妈妈作为女儿的那一面。
想起以前姑姑和奶奶吵架的时候,妈妈说起她很遗憾,觉得自己已经成长到懂得怎么跟母亲沟通,却没有机会了。
当时无知的我却在心里暗想,少一分沟通压力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这半年来不断经历的痛苦让我如此深切地认识到,我之所以有力气有底气捱过那些痛苦,很大的力量都来自妈妈,我知道自己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有母亲的怀抱可以奔向,可以向她尽情抱怨,诉苦,她永远会站在我身后。
而母亲从十几岁起,就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我以前一直明白这个道理,但好像从来无法感同身受。
这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好像也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故事或是情节,但后半段我的眼泪就是停不下来。
这么多年,妈妈真的辛苦了。
法国人的浪漫:慢节奏,画一样的背景,浪漫的口音
小妈妈 (2021)8.02021 / 法国 / 剧情 奇幻 / 瑟琳·席安玛 / 约瑟芬·桑兹 加布里埃尔·桑兹一片小森林,一头是家,一头是“妈妈”的家对暗号:“牛奶泡巧克力”,“拐杖”“拼写游戏”“黑豹”他们小时候的过家家好高级呀!
妈妈搭的窝,又酷又美!
高配版过家家剧本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还有自己的台词和剧情。
还能划皮艇,去湖中心的金字塔探险,不要太酷
一起做可丽饼当奈莉说出我是你的女儿时,马里翁的反应不是笑,而是问你是来自未来吗?
可以带我去看看吗?
果然小孩子视角就是纯真,没有一点杂念,想象丰富,且有趣电影时长比一般的要短很多,戛然而止,让人回味好久……如果可以,我也想和小时候的妈妈做朋友,看看她生长的环境,听听她以前的想法。
想问问她以我为荣吗?
后悔生下我吗?
如果知道未来的自己是怎么样的,会后悔吗?
台词摘抄:“你知道的,秘密不是我们拼命想隐藏的东西,而是我们无法和人诉说的事”“你留着她的拐杖吗?
”“对,感觉像握着她的手。
”“我很难过,我没有跟她说再见。
”“你一直都有跟她说再见。
”“最后的再见,我没有好好跟她说。
因为我当时不知道。
”“她也一样,也不知道。
”“那你想怎么说再见?
”“再见”
“你不是我悲伤的来源”
母亲与女儿究竟是怎样一种奇特的关系呢?
从一个家庭的微观视角去看,母亲与女儿应该是最贴近彼此的存在。
母亲被放置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这里面是没有记忆的房子与家具,不曾亲密接触的面孔,没有私人空间的存在。
好像一旦进入这个阶段,母亲身上关于儿时的那一部分就永远的被埋葬了。
没有人在意,也不会被提及,直到女儿的到来。
女儿就像是记忆深处的自己,母亲会无意识地毫无顾忌地将儿时的自己投射到女儿身上,看到女儿就仿佛看到自己或者是看到自己的母亲及女性祖辈。
这种感情是复杂又动人的,因为里面包含了无限的爱与恨,惆怅与缅怀,以及如何对亲人逝去后的希望重拾。
人要如何面对死亡这个沉重而又具有必然性的话题呢?
我们总是会在不同阶段见证死亡的发生,就像是大自然里的风雨云一样来去无踪,无法预料,更无法知道何时道声再见,即使我们总是离别,总是说“再见”这个词汇,但我们在那个时刻到来时其实根本无法很好地说再见。
我们本能性地想要逃离,仿佛只要逃得远远的,不身处其中,一切就都没有发生,死去的人还会在门被无数次打开过的房间里睡着,阳光依旧透过窗户洒落在厨房墙上,我们依旧年轻,可是夜晚总是会到来,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只能呼叫至亲之人的姓名去取代无法被好好说出口的“再见”两个字,通过她们的名字去重提被遗忘的时光,甚至是被遗忘的姓名。
在Q&A的开场导演有介绍这部电影是她有一天脑子里有了两个小女孩在树屋前玩耍的画面,但是在她的想法里的这两个小女孩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女儿。
她觉得这个想法很有趣,所以就想写成剧本,但是当时也同时在写她写的最艰难的剧本《烧女图》,因此就搁置到了2020年的三月份,在全球因为疫情开始封锁之前,她先自己封锁了一个月完成了剧本。
在整个第一波全球疫情的过程中她都没有再打开剧本。
本来这是一部“啥时候拍都不要紧”的电影,但是因为疫情,突然让电影里“与亲人告别“的主题变得非常contemporary,也变成了一个“时代非常需要”的电影,于是就变成了一个“不得不拍而且是马上得拍”的项目。
从2020的七月份开始本片开始进入拍摄和制作,马上送选了柏林电影节。
这场Q&A在11月16日伦敦Picturehouse Finsbury Park举行。
也是电影院的第一次Q&A活动,话筒时好时坏。
导演时不时就要自嘲一句这是话筒自行censor feminism哈哈哈哈哈(语法估计错乱 导演也是口语说说反正没录音全凭记忆)1. 一位亚裔美女第一个举手提问:Hi I'm a big fan. I really like how you portrait children characters in your film. (然后举了Tomboy的例子) My question is, What’s your 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 Do you like them? Does it sounds like I’m flirting? Because I have to shot my shot (底下的英国人此时都笑疯了) I mean when you directing them do you talk to them like they are adult?导演: What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my therapst will very happy to hear the answer of. I don't have children myself, but I choose to collaborate with them. 接下来大意说觉得小孩是这个世界上最直接聪明的物种,每次他们提问什么问题都是带着一腔的真诚和对全世界的好奇发问的。
儿童演员也很厉害,你带他们进片场,告诉他们需要做什么,他们马上就能学会用你的语言表现出来。
在这片里面,她原来有两句台词是需要两位小演员问的,但是在跟她们讲戏的时候,小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问,导演意识到了这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小孩不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所以就把这个台词删改了。
所以这个电影里看到的小演员的表演,也都是经过她们的二手审查在她们的年龄和背景会说的话。
2. 有位观众注意到了导演的电影里一般用的音乐非常少,对话的密度很大,只有一首所谓“来自未来”的歌,想问导演选择这样的表达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意图?
以及因为这首歌是80年代很流行的一首电子乐,考虑到导演的年龄选择这首歌是不是因为这是导演是小孩的时候的歌,以及引申到这部作品跟导演本身的经历有多相似?
导演:我很喜欢音乐,我觉得音乐是一种很重要的渲染情绪的工具,因此我在选择音乐的时候非常的克制。
我想要观众去pay attention and focus on the things(在这里应该是指对话和剧情)而不是被音乐带着走。
关于这部电影有多私人——导演回答说这是她目前为止写的最私人的一部电影。
电影在她的故乡拍摄,"I used to build the shitty version of the hut in the forest but now there is a crew." 电影里所有的着装都是她特意挑选的“because i like shopping"——比如说Nelly的鞋,她特意挑了不管是1950还是现在都能买到的款式,来塑造这样的“common space“的概念。
她虽然不懂建筑——但是电影里的室内装潢——每个墙纸和砖都是她亲手挑选的,有一些是根据以前她记忆里的奶奶家的样子和喜好搭建的。
3. 有位观众想知道为什么《烧女图》是导演觉得最难写的作品,为什么《小妈妈》又是写得最容易的作品。
导演说最困难是因为写的时候最难,一旦写完了就好了。
以及《烧女图》的好口碑也一定程度上给了她自信,觉得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因此在写作和执行《小妈妈》的时候都更靠直觉去做事,更忠于自己的内心,执行起来就更简单。
4. 有位观众说他回想起电影觉得电影并不是跟前面一位观众所说的“密度很大”的对话的电影,因为所有的对话都恰到好处,表演也不会让你觉得无聊。
他想知道“How the hell did you pull it off this concept?" 导演又回到了她想塑造的Common Space这个话题。
"to make two characters equal on the screen" 是很难的,因此导演花了大量的时间思考怎么去找两代人的共同点,共同的体验和伤痛,让两个角色能够在common space里最大程度地进行平等的对话。
与自己的妈妈成长好朋友,无话不说,一起玩游戏,一起成长,是梦里的每个愿望。
跟自己的母亲和解,或许可以避免大部分原生家庭悲剧,现实里妈妈不是一个人,她是一种身份需要时刻为照顾幼儿牺牲自己休息时间,为给丈夫提供消解负面情绪的服务,为了整个家庭牺牲自己的工作。
身不由己,被家庭支配着。
没有精力没有时间没有权利提高自己的认知。
妈妈也是一个人。
D'où venons-nous? Que sommes-nous? Où allons-nous?Lorsque nous mourrons, aurons-nous les reponses?——《目抜き通り》
Paul Gauguin《D'où venons-nous? Que sommes-nous? Où allons-nous?》1897年法国艺术家Paul Gauguin在戏剧性的人生和悲剧性的创作背景下完成了他最为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是谁?
我们向何处去?
》。
Paul Gauguin在服毒自杀未遂的情况下带着对人生的思考创作了这样一副引人深思的画作同时也向世界抛出了他的质问。
四季交替变幻无常,生老病死归尘归土是自然规律,然而怀揣的问题并不一定能得到答案又是世间常态。
我们是否直到死都无法知道答案呢?
换个思路想,如果有人来自未来,是否可以从对方身上了解到有关于自己命运的走向呢?
《Petite Maman》以孩童视角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奇幻的故事。
八岁的Nelly在外婆病逝后跟随母亲Marion回到母亲儿时居住的家收拾过去的物品。
无法排解痛苦的母亲在某天不辞而别,而Nelly在院子外的小森林里遇到的同龄女孩Marion其实就是童年时的母亲。
短暂而奇妙的友谊里,Nelly终于了解了母亲的童年以及秘密,并和童年时的母亲产生了更坚固的纽带。
影片站在儿童的视角将对于生活的疑问提出并寻找解答方式,在这样的一个视角里可以有一定的幻想或者不太严谨的逻辑架构。
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奇幻事件又或是Nelly的幻想在Nelly踏入儿时Marion的家时就没有了争辩的意义。
对于孩童来说,大人的世界是一个排外的圆。
大人带着秘密而活,小孩子无法挤进这个圆环更无法探听到这个秘密。
所以大人与小孩存在的距离感不是一种假想,而是一种客观实在。
母亲对于一些情绪的隐忍和对事实的掩盖所造成的距离感让早慧的Nelly没有办法真正地了解母亲的痛苦和恐惧。
而孩童时期的Marion则知无不言。
两人如同双胞胎一般亲密无间,玩耍、交谈。
Nelly在这些过程中越来越了解母亲,不仅是母亲的童年,还有母亲的恐惧来源以及母亲对于自己的爱。
“秘密不是我们拼命隐藏的事情,而是无法对他人诉说的事情。
”很喜欢Nelly向Marion坦白其实自己是她女儿时,Marion问Nelly是否来自未来时,Nelly回答道“我来自你身后那条小路”。
这个回答在无形中有着一种孩童跟随大人蹒跚学步的信任和肯定。
也就是说,我们在寻找问题的答案时,始终需要经历一段被人指引的路。
Marion对于未来的好奇Nelly都告诉了她答案。
母亲的去世在不改变结局的情况下,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能够与自己母亲的相处时间;没有成为儿时想要成为的演员,但以后可以在当下继续享受扮演游戏的快乐;“你会不幸,你在那里会不开心。
”“我想这不是你的错,你不是我悲伤的来源。
”尽管我们无法得到所有答案,但我们总会在路上找到值得我们停留、付出、然后继续前进的意义。
改编自宫本辉同名小说的电影《幻之光》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孩童时期,由美子的奶奶执意回乡下养老,由美子没有阻拦住奶奶,然而奶奶再也没有出现过,并且时常作为由美子的噩梦困扰着由美子。
长大后的由美子在机缘巧合下和当初在寻找奶奶的路上见到的男孩郁夫结婚生子。
虽然奶奶的不辞而别带来的困扰已久没有消散,但好在日子也算幸福。
然而丈夫却在某天和她开完玩笑后便自杀了。
没有正式道别使得由美子终日都在思考“为什么呢?
究竟为什么就这样不辞而别呢?
”直到影片最后,参加完葬礼的由美子在第二任丈夫民雄的解释下终于对亲人的不辞而别释怀。
跳出这个故事不去细究“幻之光”的深层含义,而仔细思考正式道别的意义有多重要呢?
大概是因为正式的道别充满了实感,真真正正地说明对方和自己的生活要分道扬镳了,对方只会存在于回忆或谈话而非希望与憧憬里了。
而对于Nelly,她也需要更正式的道别。
与母亲在沙发上的交谈中,Nelly很懊悔当初没有和外婆好好道别,她想要好好地和外婆在说一声“再见”。
第一次到Marion的家中,被正在熟睡的年轻时的外婆吓到,于是慌忙地找了理由逃了出来,这样很鲁莽,不对,下次应该好好说再见。
她也想知道为什么母亲回不辞而别,是因为大人的痛苦也会膨胀吗?
是否因为是大人所以和小孩子能感知到的痛苦相比,身为大人所能感受到的痛苦更庞大呢?
她希望母亲能够好好和自己说完后再离开。
所以在最后,年轻时的外婆接走了Marion,Nelly郑重其事地对外婆说了“再见”;所以最后和Marion一起游玩的机会,她们用了五个小时来做正式的告别;所以最后母亲对Nelly敞开胸怀,两人就像之前都还是小孩子一样坐在一起。
应该好好道别,因为可能不会有下次了。
日语中有个词叫做一期一会,是指“难得一见,应当珍惜机会”的意思。
想来也是,如果敷衍了事一定会在日后后悔不已,所以请把握住每一次与他人亲密联系的机会吧。
或许我们很难知道“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是谁?
我们向何处去?
”这一连串问题的标准答案,但如果能够把握住每一次和在意的人亲密连接的机会,敞开心扉对待彼此,或许我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一次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用力过猛的观后感)
小孩子要是能独当一面,那是很可怕的。
对于充分的表情达意,片中的小女孩们显然还是太小。
但就是因为小,她们才能淡忘形式,注重内容。
不知道怎么遇见了,那就先遇见了吧。
这状况有点特殊啊,那就先玩起来吧,林中小屋就是快乐老家,我从小路那儿来的,外婆家就在小路的另一边。
家家酒,开始。
不知道追求什么,反正不追求效率。
风大了,就坐下听听。
这就是小孩子的眼光,于是新眼光发现新风景。
这种眼光首先是个人的,然后才可以是女性的。
眼光的拥有者叫瑟琳席安玛,平静,细致,恰到好处的观察,在稀松平常的画面之后,镜头总是会凝在优美的一格。
这种凝视形成了一种节奏。
小女孩很可爱,我坦白了,我就是来看小女孩的,上面的这些都是废话,下面的也是。
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有一种裹在厚实羽绒服里的笨拙,孩子气,奶香味,元气淋漓。
想喝牛奶吗,想,生日快乐歌呢,再唱一遍。
朋友们,在车上吃饼干的那一段,真是甜到爆炸了,就像是把热过的奶倒进麦片碗,心不可避免地温润起来。
这一对小女孩估计是双胞胎吧,长得太像了。
有的场景很快就分出来了,也有不少场景分辨不出来或者要看一小会儿才分辨出来,然后再倒回去回顾一下,再续上后面的剧情有点耽误脑力啊。
全篇几乎没有矛盾冲突。
所以剧情推动的节奏冗慢,以至于显得沉闷。
互相穿越之后,小女主获得自洽了吗?
不是我的菜,有点小作。
简直就是骗人生女儿嘛!北影节今年欧陆新片里很好看的一部,《烧女图》同款不动声色情感流淌。看席安玛这部,我会觉得它(指代电影)就很像是手里明明捏着王炸但又不急着出牌,始终又欲又稳。
记得孩提时代无忧开心的玩乐时光,也记得那时所害怕的事物的席导,是懂孩子,也懂爱的永远温柔的人。这次观影感受实在过于私人,我幻想过多次,回到七、八十年代,想看到在妈妈六岁时就因病去世的外婆,我的生日恰巧和她是同一天,想去看看小时候的妈妈,那个瘦小的女孩是怎样和同伴们玩乐,失去妈妈后她悄悄哭过多少,想在她被后妈刻薄对待时抱住她小小的身躯……所以年轻时的外婆给Nelly系好领带时,Nelly告诉她填字游戏该填什么单词时,Nelly和她一起给Marion唱生日歌而Marion想再听一次时,Marion对Nelly说我的悲伤不是由你带来的时……我都在哭,几乎是一直在哭,间或破涕为笑。#BJIFF
总有一种感觉就是穿越了
人物关系是先验的,场面调度是不存在的。在电影院干坐70分钟都比看瑟琳·席安玛的电影有意思。
Lille mamma
看得出《烧女图》风格印记。没有花里胡哨的杂七杂八,仅70多分钟,抽象、极简地讲了个母女(姐妹)之情的奇幻(想象)故事,也算她本事。
有点过于寡淡了叭😮💨
2022法国电影展映。开篇情感是盛满的,但是其后的前半段收束得太厉害了,情感和力量太弱。电影就是从一扇门走到另一扇门,也可以说没有走动;主要是情绪作为牵引,实际是积累,这种牵引在二人划船片段,才有勃发,应该暗示了孕育和挑战。结尾照应开头的“再见”
贵在克制
Berlinale71 我也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和你重逢,好几场都眼泪打转。
空间处理和精湛的剪辑为这部科幻穿越的孩童题材影片带来一些新意。实质上是一部极其私人化的作品,导演借穿越这种俗套的情节来探讨家庭变故对儿童造成的隐形心理创伤。孩童视角的限制,导致情节内容较为单薄,拍成短片估计效果更佳。
很柔软。让人不再害怕。
一个奇幻故事竟然拍得比现实生活还要平淡,法国人真有你的。我就想知道这俩萝莉是一个人演的还是双胞胎,还是我突然脸盲了?
泪流不止。席安玛是这样一种存在:寡言,简洁,保持简单但充盈,自然(对符号的运用,角色和自然风物的嵌套),总能引起观者温柔耐心的倾听与注视(角色互为助产士令秘密逐层释然)同烧女图一样,不语时仍有百转的纤细情绪,双生子般的配色,表演回归表演,对白让位于配乐。时光交错,电影就是再发生一遍,且不断再发生的故事。在这里,妈妈,我还记得那些你提起过最小的细节,还好,除了话语我还可以拥抱你,还好,我还可以同你告别再一次,还好,妈妈和外婆的痕迹会一直留在我的身体里,而我曾跟在你们身后走过小径。
对不起我对席导太刻板印象了... 两个漂亮女孩子同躺一张床的凝视moment 我心里想的只有 在一起... (我是个魔鬼dbq)
保持了《烧女图》中考究光线的运用,以温柔而沉静的影像基调祛除戏剧化的表现,明明是沉淀在三代人之间历经岁月的隐秘情结,但以儿童视角沉入至静水流深的怀缅,拍得不疾不徐又深情动人;特别喜欢开场不久女儿用手电筒照见黑暗中的母亲,然后光暗下去,母亲的形象依然驻留在黯淡的画面中,甚至留在“观者”的视网膜上,这种“显影”仿佛正是透过时间的罅隙,女儿窥见了未来。根本无需解读这是奇幻或梦境或想象,这是女性们在过去、现在或将来,携手共造一座自己的屋子,微风吹过来时的小径,空镜的凝视美极。
真有巧思,也平面呆滞,中段信息匮乏。
这个内心世界也太隐秘了。
No.1955 看这个电影最大的困难居然是分不清两个小女孩 我平时不脸盲的呀 但在这里就像中了魔法一样 傻傻分不清这俩小女孩
孩子对妈妈的爱,如同那些初绽光芒的星星,稚嫩纯真美好,努力牵住夜空的手,想要理解它的阴郁,温暖黑夜。故事对于丧失,对母亲的爱,独特的讲述,如同诗歌展开的画卷,隐秘深邃打动人心。在思念的世界里,每次相遇都像初遇,每次告别都是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