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夏天,赤贫的我们聚在小屋里,笑过、流泪过、吵过、闹过;那个夏天,我们还在高谈阔论着何谓自由。
我们还梦想着成为油画家、小说家、音乐家、漫画家;这个夏天,只有你还坚持着自己小小的漫画家之梦,在泛黄的台灯下构建着自己所相信的漫画世界。
而我们却成了卖自动门的销售员、俱乐部经理、以及建筑公司的一名工人。
一样的夏天啊,不一样的我们。
本以为那是个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夏天,那是个追求自由的夏天。
可到最后才意识到,那个夏天是放弃自由和自己喜欢事情的开始。
多讽刺啊,因为我们始终只是意志薄弱、普通平凡的人啊。
年轻的我们,爱面子、心怀一颗追逐梦想和自由,可偏偏忘记了脚踏实地面对生活才是真实。
等到填不饱肚子才发现,那些所谓的梦想只是空想,根本养活不了自己。
诗和远方应该被追求,可踏踏实实的生活才是前提。
年轻时候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想当然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不就是年轻人的特质么?
或许等到老了,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自己,是不是觉得很好玩呢?
这人生之路,虽有让人狼狈不堪、徒劳又哀伤的青春,但当额头上浮现出第一道皱纹,我领悟到的是对人生心怀信赖与认同。
伙伴,我知晓你的一切,因此我才绽放微笑。
如今,我才明白,并非是天意弄人,天意从未弄人,是命运使然罢了。
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罢了。
(无视标题下川酒醉后用调侃的尖细的嗓音说“现实的残酷的”时候,似乎便能够琢磨出这部电影的基调。
——一边固执着,一边妥协着,一边无奈着。
还记得向井在开场没多久一手举着棒冰一边自豪地说“艺术家去工作就是玷污艺术”,最后却将原本乞丐似的酒窝头疏得油光蹭亮做销售工作,开玩笑说“下周我可能要去纽约了”…这种结局,虽然知道是注定的,却依然不愿意就这样结束。
我应该说“你们终于顿悟了”,还是“艺术家就这样堕落了”呢…?
下川圭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这个“未来的梵高”的性格是如此单纯,以至于他的眼泪显得那样悲哀。
他在公园写生的时候对路过的姑娘一见钟情,约定好要送给她的画却在一贫如洗的时候被当掉了。
当他颤抖着声音边抽烟边说“是啊我的画能卖钱真是太好了…”的时候,这个犹如陈旧的黄色的信纸般的世界也为他落泪……之后他一直呆在公园对着空无一人的椅子画女孩的画像,路人都一脸莫名其妙。
他们看不见他眼中犹如天使般的她,正微笑着端坐在树木样子的椅子上,有些害臊地望着他……下川的泪水,为的不仅是画的画不被认可的耻辱,更是无法兑现与一个陌生女孩的约定。
或许下川一直明白向井说他的“拜托你称下自己的斤两,现在还有什么资格谈情说爱”,只是他愿意就这样守护他的梦,一个笑容甜美,如天使般的女孩,即便只在梦中。
时江这个姑娘的人生故事很有趣。
松润饰演的快递员让老板转交借时江的书的时候,老板却沉默着擦桌子。
也许时江即便辞去小饭馆服务员的工作,即便在街角给陌生男子系领带,即便是变得越来越漂亮作了酒女…老板的沉默也许只是心疼罢了。
他不会生气。
没有人会生气,因为现实残酷,而对现实生活,没办法生气。
时江最后竟嫁给快递员,我本以为她从此会晋升富人行列的,却没想到结局是这样。
这点我很搞不懂,她明明是井上的女朋友…等我看第二遍的时候在慢慢思考吧……在最后村冈感到很绝望想要摆脱其他三个与他一样颓废又没出息的家伙,那三个人却在长途车站等着他回来,因为妹妹寄来母亲病危的消息,三人给他买好车票,理好行李,再附上食品,目送他走上远去的站台。
井上在玩弹珠赢钱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买许多礼物,跑去医院唬村冈的妈妈说村冈混得很好……在这部电影中,友情的力量很不可思议。
仿佛既然做了朋友,就成为这辈子分开不能的强力胶。
笑与泪,都浑浊在一个六七张榻榻米大小的房间里。
大家都向着金钱奔去了。
温情的漫画家村冈却依旧画着他的漫画,这是他选择的人生。
其他三人觉得只有奠定物质基础才能追寻自己的梦想,所以暂时,或者永远…放弃他们的梦。
但村冈,这个曾经想过要摆脱三人摆脱穷困潦倒的状态的青年,却选择留下,一直画漫画画下去。
其实都好。
就像没有人能说清楚“自由”到底是什么。
坚定梦想或是赚钱挥霍,哪种才算自由。
人一直在矛盾下生存。
无论完成怎样的人生,只要带着笑容,就好了……最后的最后,依旧是这支六十年代的老旧的曲子,在燥热的空气中洒上尘灰。
最后的最后,依旧是这样的镜头,五个穷酸青年一身邋遢地捧着澡盆,却敞着无邪气的笑颜。
虽说大家都变了,除了这无邪气的笑脸。
可我们这些看客都只能流眼泪了。
下川说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夏天。
最开心的夏天。
现实残酷。
不过,有朋友,有过美好的回忆,也勉强还不错吧?
乍看上去,《黄色的眼泪》像是偶像版《三丁目的夕阳》,其实相同的只是时代背景与青黄暖调,《三丁目》是昭和年代的励志物语,《黄色的眼泪》则借用老照片般的背景,演一出追梦少年的悲欢戏。
一个混沌的夏天,一间四畳半的陋室,四个立志成为“××家”的男生每日与艺术相依共枕,落魄过、挥霍过、痛苦过、欢喜过,最后在夏天结束时作出了各自的选择。
故事寻常却好看,关键在于其中有生活的实相。
我想我一定是老了,“青春残酷物语”已令我麻木,在淡淡的抒情里反而能咂出绵长的滋味。
犬童一心擅长的就是“淡淡的抒情”,不矫饰纯情也不铺张激情,画面谈不上精美,也就是生活的原色。
生活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颜色,就像青春并不都令人激动、都充满干劲、都要完成点什么。
丰盛的青春故事常令我自叹不如,恨人生苦短,正因为直接经验贫乏,所以需要广泛吸取间接经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如此喜欢描寫“青春”和“少年”的作品。
我喜欢和夏天有关的电影,夏天让我想起少年。
夏天总是和一些发热的事情相联系,回忆却又是清凉的。
片中的文艺青年们,最后除了荣介坚持画他的抒情漫画,其余三人都放弃了艺术。
走出象牙塔的他们,没有太多挣扎和不甘,更多的是明白之后的释然。
这部电影起初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写“梦想”的,其实自始至终都在探讨“生活”:亲情、友情、恋情、理想与现实、邂逅与分离,都是人所共通的情感经验。
犬童一心素来喜欢表现“普遍性”,比如《Jozee、虎和鱼》里的恋与失恋,《握手小偷物语》里的青春期迷茫,《死之花》里的老年孤独……所以,雖然《黄色的眼泪》有一个昭和时代背景,除了道具和氛围,故事里并无多少时代痕迹——要说有,就是体现于存在主义思潮对六十年代年轻人们的影响罢。
四个男生在去澡堂的路上思考“什么是自由”,荣介笔下的稻草人追问自己存在的意义,而最后引用的蒙泰朗的诗则属点题: “面对人生 只有狼狈的 无用的 悲哀的青春 现在 在额上留下的 最初的皱纹 是对人生的信任 对人生的认同 伙伴阿 如果是你就一定能够明白 我的微笑是什么意思 直到现在人们才知道 人生不会骗人 人生 从来都没有骗过人” 《黄色的眼泪》是一篇平实的青春短章,微温、微苦,像是从远去的夏天传来的,一阵令人怅惘的回声。
http://bodhicat.blog17.fc2.com/blog-entry-204.html
看完了正好今天跟诗诗说起了我们高中的歪电视台的事,我们那时候基本就是空有一个名号基本没有拍过任何有意义的作品。
其实客观的说,那个时候就算是我想做也发动不了台里任何一个人,有大家的心情也有学校的气氛的原因,更何况就连我自己也畏畏缩缩笨拙又不坚定,模模糊糊的就只能到那种程度。
其实那时候的我,应该是想法最多最搞笑的时候吧。
可惜一个谐星却有一颗脆弱敏感的玻璃心。
要是更没心没肺又不怕丢脸就好了。
高中以前基本没什么能说得上梦想的东西,挣钱不算的吧。
高中的时候想做亀梨和也的经纪人去杰尼斯事务所,因为想规划他们的活动。
当时的想法是看他们的剧、演唱会、电视番组,想跟他一起工作想参与到这些活动的策划中去,那一定很有趣。
高考完了选了专业就想去杰尼斯当CFO也不错嘛,暑假就去学了日语。
结果现在假名都认不全了。
说到梦想,黄色眼泪里面利达是油画,阿伞是小说,二狗是漫画,爱拔是唱歌。
桐岛要退部里面神木是电影。
是想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这个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
其实我想参与到亀梨和也的工作中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变,特别是看了岚的番组以后更多的接触了日本的综艺,看了各种形式的综艺,不止是娱乐节目,有访谈有新闻也有搞笑艺人,原来是可以这样的啊。
我在洗澡的时候仔细又想了下我的所谓梦想到底是什么,应该是quiz show里面横山裕那个角色吧,如果是电视台的话就是producer吧,演唱会什么的我就不太了解了。
其实大一的时候我们做了一场晚会,非常非常累但是很开心,后来因为一些别的原因没有在做这些事了现在想来有些可惜。
以前我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天分又懒没毅力,这体现在从小到大最困扰我的就是填特长。
我也想通过画画或者作词作曲写小说来传递我的想法,但是由于一懒二拖又拿没有天分当借口感觉没有什么契机的话应该也就是说说而已罢了。
比如说拍电影,我觉得很厉害啊,黄泪跟桐岛才是真 青春电影,我不喜欢那些噱头十足的伪青春电影。
比如说我就不点名了哈,两部最出名的现在,一部看过一部没看过。
我的青春就是普通又平凡,没有主角光环,没有热血与浪漫,不过我却觉得笨拙又不坚定的梦想,最平淡生动,最黯淡最光亮。
跟亀梨和也还有岚合作才是初心,比起电影还是更喜欢在电视番组跟演唱会上参与,因为电影导演编剧的个人色彩太重,我是更想跟他们讨论,做番组讨论笑点喜欢看观众在电视机前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在演唱会里忘我。
我在思考人生的时候一直循环黄泪的ed 涙の流れ星 (井上章一 Ver.) 鸣谢一下。
很有思考青春 人生 梦想的气氛。
是不是我明天跟我妈说我要去电视台应聘就是在实现梦想了呢,我觉得不是。
国内我就没看起一家电视台的的综艺更何况我们家门口的电视台,这样的团队里面没有办法成长,这跟走艺术家路线的梦想完全不一样。
我觉得我还要再想一下。
但是现在要把现在的事做好,已经一懒二拖了,要是再变成整天只知道说我有一个梦想的人我会看不起自己的,黄泪里面利达阿伞爱拔都放弃了梦想,二狗还在坚持着漫画的世界。
桐岛里面神木拍电影不是为了奥斯卡是因为自己做这件事感到快乐,高富帅听到这句立马就哭了。
那些放弃梦想的人去做了其他为了养活自己的工作,我觉得完全没有任何立场去质疑这样的决定,因为这就是生活,说到底就是黄泪里法国诗人的那句“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且悲哀的青春 额头乍现第一道皱纹之时,我们领悟到的 是对于人生的信赖及认同亲爱的朋友,我了解你的一切 因此现在我想到你,会绽放笑容直到现在才终于明白,并非天意弄人,并非天意弄人啊” 所以说你就算白天在银行运钞,晚上在画漫画都依然是坚持梦想。
因为你是在从画漫画中得到快乐。
不是为了成为漫画家,功成名就。
这才是梦想的意义,梦想之所以如此光芒万丈吸引人的原因。
我不能忘了是什么让我快乐,不能忘了我想传达给这个世界的是什么。
1962年的夏天,4个胸怀各自梦想的‘乡下小伙‘寄居在同一屋檐下,在东京那么大个城市里的他们,渡过了此生最难忘的夏天,一个完完整整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夏天,洒下了青春热泪的夏天,也是他们此生最自由的夏天。
梦想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容介是4个人当中最现实的一个,也是最坚守自己梦想的一个,看似矛盾的两句话,放在一个人的身上,我想是容介对梦想的执着告诉他,要想守住自己最后一块自由的天地,与残酷的现实妥协是唯一的途径;经历17天的无眠工作后,容介回来问章一、龙三和圭,自由是什么,圭的回答是:自由就是可以专心致志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那时的他们来说,没有了自由就等于放弃了梦想,为了赚钱而去做不自由的事更是对梦想的背叛。
我也一直是那么认为的,自由就是可以自在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事实上呢,现在的生活确实无拘无束,和父母远隔千山万水,可以说自由的不能再自由了,也可以说是被约束的不能再约束了,更像是为了他们在做着这一切,为了他们而留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我的自由只是表面的,我的心就像是放飞在高空的风筝一样,那根线永远都在......于是,变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是好,甚至连最初的梦想都被丢在了角落里,落满了灰尘,可容介没有,经过一个夏天的努力,创作出的作品确不被认可,心里明明知道会不被接受,还是做了,这就是对梦想的坚持吧,不为钱,不为名,为的是给自己的内心留着那么一小块纯洁的圣地,就像最后容介和初恋女友的的对话:“容介,你不想成为漫画家吗?
”“我,只想留住自己的世界”多少人放弃了自己最后内心的那一片净土,多少人又还能回忆起那年青春的夏天,我一无所有,我一事无成,但我爱你的心不变,电波里传出的章一的歌声,这是那首歌,在他们畅饮的傍晚和流泪的雨夜的屋里写下的歌,无论何时也会记得最初那么爱过又放弃的人和事。
容介坐在回家的火车上,手里拿着的是章一、圭和龙三的告别信,信里的蒙泰朗的诗: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且悲伤的青春额头乍现第一道皱纹之时,我们领悟到的是对人生的信任及认同亲爱的朋友,如果是你就一定能够明白我的微笑是什么意思直到现在人们才知道人生不会骗人人生从来都没有骗过人”最后片尾时,容介依旧还是如2年前坐在同样的屋里,用手打着格子,画着同样的没有销路的儿童漫画,依旧相信着漫画里的世界,“你觉着奇怪吧,很奇怪吧”青春的梦惊醒后才意识到,原来人生才刚刚开始,那年的夏天是段如夏花般绚烂的生命,又如秋叶般静美的死去了......
你真的想做漫画家么?
喜欢二宫和也的奈一定也会关注这部电影吧。
什么是自由,记得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随心所欲的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比如容介画漫画,龙三写小说,小章写歌,我画油画,现在夏天快要结束,我放弃了画画,龙三也说不再写小说了,随心所欲的季节,居然成了放弃梦想的转折点,真讽刺啊。
仅仅靠画画或是写作,是无法生存的。
关于青春与梦想,还有重病的母亲终于来到大城市接受治疗这些桥段几乎就是《柠檬时期》和《东京塔》的综合,看的时候又有共鸣了,一群人为每顿饭发愁,终于想到自己开始做饭然后把咖喱饭锅煮穿了,这里都笑死我了。
火车不可避免的再次出现在电影中,这已经是两天里连续三次在日本电影里看到这样的镜头了,又是月台的别离,这次换成了四个朋友之间的分开,一样的伤感。
PS:澡堂墙上居然还有《入浴者心得》。
“别想着一直都做个抒情作家似的漫画家。
” 漫画家又想起那个人理所应当的样子,想往他脸上揍一拳,以手冢治虫为契机诞生的梦想,岂容你胡乱篡改。
“我啊,只是想要继续珍惜自己的世界。
”所以我不愿意放弃纯真的向往,不愿意为了讨好他人画时兴的漫画,我只是这样一个贫穷潦倒,每天笔耕不辍却无人问津的漫画家而已,仅此而已。
母亲病重的夏天,漫画家荣介,梦想做画家的圭,一心当作者的龙三,热爱唱歌的章一聚在一起,演了一出胡闹的剧送了荣介的母亲进东京的医院。
四个人在昏黄的街道告别,奔向各自的梦想。
青春在微笑,然而他们那时候并不知道这并不是理想的土地,无所依附又偏执,纯粹靠喜爱去做事的家伙,终将与初衷背道而驰。
直到音乐响起我才惊觉电影结束了,脑子里的印象,除了温黄的阳光,热闹的街道,时代感强烈的建筑,饭馆老板的女儿和嫁了有钱老公的女人,还有闷热的二层小楼里四个男人不拘小节的日子, 大抵就是狗吠,下雨,汤屋和浓郁的汗水气味了。
说白了,这是一个平庸的故事,平庸到我只能感受到生活不易,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女人大致相同的追求、挣扎和不那么相同的结局;平庸到我只能感受到不是一腔孤勇就可以涨满腰包,不是一味坚持就可以打动编辑,打动画商,打动观众,打动自己;平庸到我只能感受到温柔的刀子剔去年轻的笑容,并行的身影,曾经的信仰;平庸到给出一个人人都能猜到的,却永远不想面对的结局;平庸到面不改色的告诉观者:这样的理想只有一个夏天那么长,所有的少年终将舍弃他曾经捧在手心无比珍爱的梦想,诸如龙三卖掉自己的钢笔,圭折断了自己的画刷。
那个夏天,是四个没有出头之日的少年,靠酒来麻痹,有钱就挥霍,没钱就典当的夏天。
是荣介内心挣扎的夏天,他为了友情想要努力的赚钱接纳自己的朋友,却又忍受着终日空谈梦想的他们,喝得烂醉的荣介说出了那句话“你们,快从我家搬出去吧。
”然而那三个人一脸急迫的送他去看病危的母亲最后一程,他又变得感激了。
人性,既自私又懦弱,既宽容又温柔,既脆弱又容易变得坚强。
还有单纯的圭,真的是一个很容易被动摇的人,第一次只是因为遇见了一个一面之缘的女孩儿,第二次是被从未相识的人典掉了画却被欺骗成被人买走了,第三次是被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女人骗婚。
无奈的他疯了一样的笑了,折断了自己的梦想,安静了写了遗书。
祭奠曾经的自己,祭奠留下的汗水和眼泪。
不论是抱着吉他的章一,还是一个字也未写成的龙三,都在那个离别后的日子里选择了忘记自己的理想,也许我该称赞始终如一的荣介,但是却无法笑着说,因为不论谁的人生,都满是艰难。
也许,饭店的女儿只是不愿意再忍受寂寞等章一了,不愿再忍耐每天不快的父亲,所以她逃出去寻找出口,却高估自己落进泥潭,最后爱着她的佑二和她结了婚,可我只看到那个下着大雨的晚上,她用了全部的爱情和勇气把自己给了章一。
最后是那个嫁了有钱老公的女人,她找了荣介几次,穿着精致,神情净是落寞,她嘴上说着“我爱我的丈夫”,可心里却是想拥抱荣介,但是荣介并不是她最好的归宿,内心的私欲让她想拉拢他,所以她让他去丈夫旗下画漫画,当荣介听到收音机里章一那首熟悉的歌,他终于吼出内心的想法。
她一言不发转而离去,脸上似乎带有微笑,可能也是忽然看清对他仍然偏执的曾经的自己和现在生活的矛盾,看到了最初的单纯。
所以最不悲剧的人物是佑二,他一直勤奋工作,娶到了喜欢的人。
人到中年的四个人在以前的小酒馆谈天说地,谁都没有不开心,所以时间和酒真是好东西,能让人心潮澎湃,满怀激情,能让人忘却痛苦,放大美好。
说到底,也还是一个平庸的夏天,平庸的故事而已,除了一起去汤屋,没剩下什么可以侃的了。
四个人都这么想的吧。
多年以后,想当歌手的吉他男成为了建筑工地商,想当画家的内向男成为了酒吧服务员,想拿芥川奖的作家男成为了旋转门推销员,当跑杂小工的小孩回家种田娶妻生子,当初被认为出卖了自由换来四万六千元的漫画家还在画着自己的小漫画。
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关于夏天的记忆,我们选择了梦想,我们坚持了梦想,然后我们走进了另一个现实。
我们从没有抛弃过理想,只不过理想给了我们另一条选择的道路。
就想在那个小房间嗡嗡了一个酷暑的电风扇,即便它曾经被拿去换成食物,最终还是被当了回来。
于是当我唏嘘着这个夏天快过完了却还是离我的理想遥遥无边,那是因为我从未给我自己一个像这样独一无二的夏天。
-比《蓝色大门》还忧伤得让我蛋疼的后记
如果我在七年前看这部片子也许会觉得它有些无聊,毕竟那会儿我还是个学生还未曾步入社会感觉梦想与现实的冲撞。
然而我对于Arashi的狂热也就在2007年戛然而止了,其实那也只是三分钟热度的短暂经历,权当是我欧美担人生中的小插曲,直到今年3月生日之后一切又奇迹般的燃了起来。
顺手就找来了这部戏看,感慨真是颇多的。
当初自己的梦想也多与艺术有关,画画,写作,服装设计,混音乐圈,这些都曾是自己最希望的职业,但我却做着一份和这些并没有太多联系的工作,然而我却也在尽自己所能把自己往期待的圈子里推着。
兼职记者,采访乐队,后台参观,音乐交流,四处旅行等等,在做着本职工作的同时,这些我都没有落下,但却也明白现实的辛苦。
这部片子把这一切展现的很好,它看起来很平淡,就是几个困苦青年的生活,也会让我想到在洛杉矶遇到的starving artist们以及听着那些已经成名的乐队跟我讲述曾经的艰苦生活是怎样扛过来的。
60年代几个年轻人小小的梦想同当年日新月异的东京以及即将在亚洲举办的第一届奥运会相比显得是这么微不足道,但人前进的动力也是要靠自我领悟才行,否则无论他人絮叨多少遍都也只是耳边风而已。
然而他们也终于明了了这个道理,放下身段,去迎接这个社会,去磨练去打拼,也许艺术家的梦想就此搁浅,但也许有一天还可以把这份记忆拿出来展现,只要内心不会放弃。
怀旧的音乐,泛黄的画面,细腻又真诚的刻画手法都让我惊喜满满。
这份七年之后的感悟,来源于经受社会磨练的我对于Arashi七年之痒后的领悟。
比起《莉莉周》或《告白》式的青春,我更中意不温不火的《黄色眼泪》沉浸在日式青春题材的作品中,看了太多抢劫,打群架,玩刀子,划地盘,毒品,娼妓,诈骗,集体自杀,这样的作品让我深深的喘了一口气。
从最初看石田老师的池袋西口系列,到迷恋于乙一的goth风格,以及后来《莉莉周》《告白》这些名声大噪的电影有时大概我真的误以为青春的面目就是如此吧《黄色的眼泪》让我突然想起,原来大多数人,包括我,他们的青春都是不温不火的坚持一些,放弃一些,也会被时光磨灭一些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那么不同,自己的梦想那么伟大值得世界来尊重,可是到最后真正变的不同的又有几个人呢?
电影中昭和时代的青年在梦想与现实,奋斗与享乐之间不温不火地踌躇,做着不温不火的抉择,回首时在谈笑间有不温不火的后悔,这样非常非常的真实。
那些看了太多血腥暴力色情,觉得青春太喧嚣了的孩子,也来看看这部电影吧,我们真的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而悲哀的青春里...朋友,我了解你的一切。ARASHI五人的电影,确有需要细细品味之处...
田畑智子,真的很厉害。香子和荣介的对位意外合拍,看得很舒服。荣介在日光下闭着眼又突然正视香子的瞬间,也越过了我对二宫和也的认知,小幅度的爆发里,是情绪在滋滋沸腾。它很快,很烈,但也不会带来什么命运的转折,只是需要这个出口,必须有那么一下子。然后我明白了,SWITCH里那些表情的含义。
景祥你真是个大脸我都看不下去了。爱拔身材大好。
3.5,看的时候感觉差口气,看完就想不起什么了
时间和现实联手谋杀了自由与梦想,将它们永远的掩藏在昭和年代的那个夏天
不会在有这样的时间大家悠闲的聚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TAT
年代感。方言。盛放了的一个夏天。漫画原作线条和人设真好看啊。(又,怒占tag!二刷专门来听SAKEROCK(捧脸))
就像是在翻看一本泛黄的老照片相册,追忆含在其中的故事人生。那时一抹温柔到让人流泪的暖黄。需要阅历和年龄才能读懂的,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情怀,和一直延续至今都曾有过的故事。另外一提,章一的那首《涙の流れ星》太适合爱拔那略带独特沙哑的低音,温柔到足以伤害人。
多加一枚。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且悲哀的青春。这样旧时光的电影还挺适合他们几个,香椎由宇赞一个。
温柔派、治愈系。最终四个做梦的少年里,惟有荣介将梦想坚持下去,三个男孩,终结了自己的梦想。但最终是否坚持梦想,影片都没有褒贬或者评价的意思,电影自始至终,都只是非常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那样一段有关青春、梦想、爱情的故事。
快进.无聊,用浪费青春的故事来浪费观众的时间。
姑娘~~果然蛮抑郁……真实的狼狈的残忍的无用的悲哀的青春啊……‘两个人一起也是寂寞,说不定一个人的寂寞更好呢?’--虽然现在很同感,但是从来不迷惘一直勤力地工作着、认真生活着的裕二(松本润)也是很幸福的吧……无病呻吟的青春也同样逝去了。。
只关于坚持的理想与诚实的挫败感。
这类故事大多相似。抱着理想的年轻人最终跌进现实的泥堆里,但只要有人还记得那些过去,好像就没那么糟糕。
东京奥运前百废待兴的日本,4个屌丝漂在东京为了理想奋斗的一个苦夏。大多数的普通人因为没有脱颖而出的才华和运气注定了失败,但是付出过努力的青春不会留下遗憾。
1963年。经济发展、国际地区提升的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没有工作的艺术青年的贫穷与不安显得更突兀了,妈妈病情越来越重痊愈无望就让这份无助更放大了。艺术工作难做啊,创作不出来,就连计件工作的成果都没有。朋友们的温暖有什么用呢。人生如梦,我们必将度过狼狈、无能,悲哀的青春。一无是处,一无所有,无法忘却。
挺有趣的,剧本和拍摄都还行,但三个臭皮匠演技实在太烂了,换个人应该效果会好很多。
对不起,我真的看不下去这个片……
我们都不过是意志薄弱的普通人罢了
荣介疲惫,贫穷,他看似灾难但不缺乏希望和勇气的生活里走进三个认真地在丧的不速之客,四人一起过了一个更显捉襟见肘的窘迫夏天。仅此而已。那三个男人的不在乎更衬托出荣介的心思细腻,时刻绷着一根弦。主角只有一人。为那一瞬间荣介的皱眉担忧加一星。主题彰显。PS二宫和也真是很小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