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刚刚看过李雪健老师的一个访谈,在访谈中看他说话挺吃力的,他解释说是因为生病以后的后遗症。
这部电视里面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但是,除了台词之外,我感觉李老师演的张作霖是形神兼备,要是李老师再年轻个十几岁,肯定会演的更好。
从1-2集就能看到许多铺垫,张学良的性格以及长大后行为方式的根源在1-2集里面也大概都能找到,他老爹,表嫂,白先生,日本军医,戴舅舅,喜顺,这些人都在默默的影响着他。
一个人小时候的遭遇会影响终生,是刻在骨子里头的,与血肉相连的。
张学良成也是因为这些,败也是因为这些。
看完整部电视剧了,可以好好分析一下,张学良小时候的遭遇与他长大后所作所为的联系,尤其是那些记录历史的大事。
小张学良演的不错。
还有柳岩和浩二的表演也不错,其实不过感觉浩二这么多年一直不变,倒是柳岩让我有些惊艳。
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还是让我很期待的。
<图片1>吊儿郎当的,跟我从文字阅读中,建立起来的张学良形象完全不一样。
少帅虽然纨绔子弟,毕竟也是帅府中的,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根本不是文章这气势。
感觉朱亚文更合适。
看来不喜欢文章的不止本人,即使不喜也打分公允,文章犯了天下男人都有的病,得治。
至于少帅麻,出身地位,外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人不风流枉少年,没玩够就成家错也没错,少年丧母,缺管教,子承父业,不是软禁的话有几房是迟早麻。
至于说为少帅洗白,如此看来,黎叔也没这意思吧,人本多情,亦正亦邪,抛开教科书的正即是正吧,人生本来就是第一次跌跌撞撞往前迈步,没有西安事变,历史长河的推进始料未及,而我们少帅的跌宕人生戛然而止,如同用一己之力推动历史大车轮,相比于凤至人说悲剧,那少帅他个人是一出什么剧呢。
对于韩剧给高分的童鞋们,各位高抬贵手,让我们也心宽体胖,为国剧加个油吧。
高中学历史最不愿意学的是近代史,但最近无意对一个人充满争议的人—张学良产生了兴趣。
看了影视剧、纪录片、相关资料,在史书上寥寥几笔,便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张学良:出身于军阀家庭,乱世立命,27岁手握30万重兵,少帅鲜衣怒马,错信郭松龄,怒杀杨宇霆,误判局势成千古罪人,被嘲不抵抗将军,兵谏委员长求战线一统,成爱国将军。
历史太短,写不清他矛盾的一生。
“在我之后,论我之过,易;在我之位,行我之事,难。
”-评张学良这句话我倒是很喜欢。
我们总是喜欢在历史里找好人坏人,但其实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人不需要造神,每一个人都具备人性。
不妨碍平凡的人性当中可以诞生几个方面伟大的神性。
曾经我一度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要当汉奸,有些人明明也是饱读诗书的有识之士,为什么不能直起身板做人,但后来我醒悟了,评价任何历史人物都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所处的情景去设身处地的评价,而不是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对过去的人物进行一味的批评。
过去的人物做的一些事情也许在当时已经是最好的做法,或者说他能想到的最好做法,所以我们不能站在现代的角度上去认为这个事在当时就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看历史或许会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听风是风看雨是雨,第二阶段: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第三阶段:人无完人在其位责其重不由己。
而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也并非全部真相,或许有些只有胜利者的立场,所以更要辩证的去观历史才能有更多的包容。
同样的我们站在历史后来人的视角来看伟大的先辈们,感觉到他们伟大。
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想象深重得多。
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的胜利所以能感受到他们的奋斗意义重大,而他们在牺牲之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有多大意义,也不知道我们要用多少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我们能不能胜利。
他们抱着一腔热血,在牺牲之时所能依赖的只有满怀的信念。
就好像一段改编自史铁生《务虚笔记》: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来,你会说你前途未卜,你会说你前途无量;但要是你站在终点看你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有一条路,你就只能看到一条命定之路。
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之前一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火的出圈,但其实命是自己的,运是国家的,是属于时代的,而但我们往往想要摆脱的不是命,而是运。
突然就理解了观历史的乐趣,去参观名人故居,听到最多的说:不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房间,床桌子椅子,没什么好看的。
可正是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物件承载上了历史事件就变的不一样了,在张学良故居的保存着一枚硬币,是抛了6次猜中正反后就决定了杨宇霆生死之币。
从时间线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我们现在与历史人物相处在同一片空间,出现的重叠难道这本身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吗?
真正喜欢历史的有三重快感:一是上帝的视角,二是穿越的快感,三是推古及今的透彻。
历史佯装成巧合,她和你我一样,来过生活过,在这个世界上走过这年年岁岁、日日夜夜,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今天我们循着这些线索,触摸到了生活真切的纹理。
一贯非常喜欢张黎导演,但本剧中的一些细节实在大失水准,作为一个略知历史的门外汉都不忍直视。
1、张伯苓在东北作“中国不亡——有我”的演讲时,说“火车拉来了人口、城市,改变了中国的近代史”。
试问时人会称他们的当代为“近代”么?
2、在珲春的日本领事馆上面写的是“日本国”,而当时的日本正式名称应是“日本帝国”。
3、张学良访问日本的时候居然礼服家常服帽子,看得实在别扭。
4、从日本归国后和张作霖看得电影显然不属于1920年左右的影像,大致是一二十年之后的。
5、字一般是被别人叫的,自称一般用名。
而剧中汉卿、茂宸被大量用于自称。
目前暂时记得这么多,想起来再补充。
李雪健老师演技满分。
李雪健老师杀青的那场戏看得我真是很惆怅。
小演员演的张学良满分。
小宋佳给八十吧。
于凤至的气质是有的但是我觉得。。
过于软弱了,哭哭啼啼的,我以为于凤至应该是一个外柔内刚,坚强的女子。
文章的话,给个及格分吧。
我心目中的张学良是幽默,乐观,重情义,仁慈,风流,有才气,重才但不能容人的少帅。
文章明显少了一些精气神,玩世不恭有余而风度翩翩不足,自怨自艾有余而幽默不足。。。
比起郭松龄的演员,更喜欢杨宇霆的演员。
郭松龄全剧吃吃吃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安排的,如果是故意的不知道用意何在。
然后讲话太。。
话剧腔。。
随便说个什么都要升华,就很烦。
看杨宇霆被杀挺难过的,可能是觉得演员演挺好。
但是郭松龄被杀就。。
嗯。。
挺好。
差点忘了赵四小姐。
及格分吧。
小演员太活泼了,感觉沉静的气质缺乏,而且很高傲自大。
和我心中温婉有涵养,学识丰富的赵四小姐不太一样。
长相的话倒是有几分赵四小姐当年的模样。
其次是剧终过于仓促,感觉西安事变讲得不是很深刻,这么一件大事轻而易举带过。
还有呢就是剧中的人物很多莫名其妙就再也没有出现,感觉很奇怪,不知死活。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点,很多人设并不符合史实。
比如菊池武夫,明明是个强烈要求割据中国的法西斯分子,在剧中反而成了日本一边最倒向张作霖的人。
当时张学良明明是让谷瑞玉当了一下自己的翻译而不是宋美龄。。
啊对了宋美龄那个演员英语不错,声音很sexy。
本来一开始,对文章的戏路就不感兴趣,演小混子,演不过夏雨,演真汉子,于震都甩他几条街,从最开始奋斗里的那个叫啥来的小子,就一直觉得不咋地,总在脑补,是不是换成夏雨,或者谁谁谁好点,到后来猎豹里的那个残疾团长,有感觉有点生硬,比李幼斌的那个团长差太多,后来演小爸爸,就感觉整部片就小孩子过家家,看了两集弃剧了,直到这部少帅,本来不想看,在朋友的一再推荐下,硬着头皮点开了少帅,从一开始的几个小孩子在冰天雪地里,脸冻的通红,到几个后妈都没有想象中后妈那种刻薄,各种感觉,说实话,挺不错的,直觉告诉我,这应该是部好剧,结果,第四集,文章出来了,靠,我是看过一本台湾女作家写的张学良传记的,别骗我,虽然张学良吃喝嫖赌抽样样都会,可总得是张家大宅里出来的贵族血统吧,有点傲骨可不可以啊,这么大一个题材,就说说和她表嫂偷情那点事吗,总给刘岩的大奶和大屁股甩镜头几个意思啊,好吧,现在电视剧,有那么几个博眼球的镜头不过分,还是说说张学良吧,从一开始的名师教育,到与生俱来的英气,还有自幼对各种兵器的熟悉对横刀立马夺天下的挚爱,,,,,最后长大,就长成了那么一个文章版的地痞浑混,简直就是韦小宝和田伯光的合体啊,不是说张学良不能是混混,翻阅民国的老报纸,看看那些记录片,可以理解,张学良除了在西安事变那种大是大非面前,爱国了一回,也没多少正能量,可仅仅就是这样,张少帅也是民国美男子啊,风流倜傥第一人啊,就算风花雪月了,就算胆大包天了,那也是个轰轰烈烈的人啊,能不能别那么浮夸的演啊,不笑,咧着嘴硬笑,哎,不知道该从哪里吐槽,文章真的不行,演张学良,只是一个败笔,如果此剧叫大军阀张作霖,或者叫东北王,或者直接叫雨帅,让李雪健老师挑大旗,文章打打酱油,也应该是一部好片,,,,,这,少帅,演的狗屁啊,直接叫民国小男人,或者乱世小混混好了。。。。。。
看完片花我给三星。
我看了看评论给一星的基本都是对文章有所看法的。
对待电视剧我希望大家都能包容一点。
我希望大家把戏里戏外分清。
演技还是最重要的。
我并不是给文章洗白。
他出轨确实是他渣。
但是在影视作品中还要看他的表现。
还有一条很重要。
这里是豆瓣。
不是知乎,贴吧,天涯。
在这里应该关心更多的是这个电视本身。
本来不讨厌文章,看了少帅之后讨厌文章!
小演员演的比文章好多了!
一句口头禅“哎呦,我去”几乎是他演的部剧每个角色都会说的!
这个历史时代说这句口头禅真的合适么!
小演员演的不听姐姐话,心中有城府,但绝对不是文章演的这样下流的评论姐姐的婚事对象,对待所有的女性总是一副下流的嘴脸,对女性极其不尊重!
文章演的所有角色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演技太烂,也不认真对待剧本,还带着日常口头禅演戏,对得起搭戏的老戏骨们么!
对得起这么好的剧组团队么!!!
真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一、从张黎说起《少帅》播完了,有惊喜也有缺憾,但因为它是张黎的作品,因此开播前我们会对其寄予很大期望,播完后评价时也会更加苛刻。
因为它是张黎的作品。
既然是说电视剧,那就只谈电视剧。
张黎是摄影师出身,却在电视剧行业异军突起,手里的《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奠定地位,步入顶级导演行列。
不少人都感慨说:「幸亏张黎出手太晚。
」 如果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极不错的电视剧,那么《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则可以说是历史剧里绕不开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至今为止难以逾越的高峰。
因为它们的立意是「资治」。
由于《走向共和》和《少帅》题材的接近,我们先谈一谈《走向共和》。
一九九六年,历史剧《雍正王朝》开拍。
《雍正王朝》的制片人是刘文武,导演是胡玫,编剧是刘和平,原著是二月河,而张黎则是其中的艺术总监。
这部电视剧定的基调是「当家难」,从这个角度出发,围绕「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拍摄了雍正皇帝的故事。
「当家难」的基调相较于很多把不准脉络的电视剧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标准了,但刘文武和张黎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当谁的家?
」因此一拍即合,一九九年开始,并接连邀请了编剧盛和煜、张建伟,创作电视剧《走向共和》。
由于是打算从「当家难」继续前行,思考「为何难以走向共和」,因此本剧的立意从一开始就摆到了极高的起点,用张黎导演自己的话说就是:「走出路。
」 因为是走出路,所以必须先让自己回到当年的那个情景下,去身临其境地体验,去思考,究竟什么样才能够走出路。
基于这一点,《走向共和》的主创做了很多剧组没有做到的事情—— 不做任何评价,只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人物。
只有当观众和剧中人物一样,设身处地一般理解了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抛开历史局限性,才能知道该怎么做,要怎么做,以及为什么有时宁可做错也不得不做。
二零零三年,在筹备、打磨、拍摄、后期了近四年后,《走向共和》作为央视极为重视的一部戏于当年四月登上央视一套,一经播出,赞誉有之,哗然有之。
因为很多人认为,这部戏「美化」了李鸿章,「美化」了慈禧,「美化」了袁世凯,「丑化」了孙中山。
其实没有。
因为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谁,他首先都是一个人。
我们后世在创作时,不应该先将其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而是应当将他先看作一个人,这个人做了什么事,那就有待后人评说了。
所以李鸿章先是一个老人,再是一个独撑大厦的老人,再是一个有私心、无力回天的老臣。
所以慈禧先是一个女人,再是一个爱面子的女人,再是一个屡屡做了错事的政治家。
所以袁世凯先是一个人,再是一个有欲望的人,再是一个犯下大错的能臣。
所以孙中山先是一个人,再是一个十分理想化的人,再是一个一心坚定的先总理。
遗憾的是,这一条很多电视剧都没有做到;有幸的是,张黎一直在坚持。
从《走向共和》开始,《军人机密》《锦衣卫》《大明王朝1566》《中国往事》《人间正道是沧桑》《孔子春秋》《圣天门口》《九年》《四十九日祭》,张黎手中的电视剧履历越来越多,虽然这些电视剧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或许可以说是「手法极其超前」所以不为人所接受,但张黎一直都坚持着这样的一个态度来创作历史剧。
一直到《少帅》。
二、《少帅》里的坚持与妥协作为官方语境里的正面形象,张学良曾经被很多人扮演过,金安歌、寇振海、刘劲、胡军、刘奕君等,在这些演员出演的作品里,张学良一直是作为一个标签化、符号化的历史人物出现,而这一点恰恰是张黎最不能接受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文章版张学良,是一个弱化政治意义的张学良。
张学良不是一个伟光正的历史人物,作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老帅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更像是一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
只是因为官方语境,以及「西安事变」里的作用,后人往往更着眼于他正面的一方。
而电视剧《少帅》没有这么拍,它立足于张学良自述的一句话:「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
」 为什么张学良这样说?
张学良在三十六岁以前的日子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我们提到张学良,往往想到的就是「九一八不抵抗」与「双十二西安事变」,而对他之前的人生一无所知。
可我们也很清楚一件事,只有充分了解了一个人的过去,才能理解他在重要时刻做出的选择。
因为张学良过去的人生里,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为了避尊者讳,以往的影视作品里选择了回避,而张黎和江奇涛没有这么做。
江奇涛,《人间正道是沧桑》《汉武大帝》的编剧,由他来创作《少帅》剧本是令人放心的。
(虽然这期间出现了疑似抄袭的事件,但在没有确认之前不发表意见。
) 所以江奇涛说,《少帅》最终确定的主题是:另类生命的成长史。
电视剧第一集就是操着一口东北话的小张学良登场,这个小孩子演得极好,有灵气、有韧劲,压得住场面,令人眼前一亮,因此很多观众从那一刻起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张学良。
按照一般的套路,人物长大后就应当是伟光正的,面对敌人要大义凛然,面对丑陋要极力揭露,可是令观众没有想到的是,在第二集、第三集,导演和编剧就大胆地让「表嫂」出场,而张学良与表嫂通奸的戏份也成了让不少人大呼意外,但仔细想想,确实在情理之中,张学良亲口承认过的,凭什么不能拍?
如果不这么拍,他就不是张黎了。
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首先是一个人,这个人永远是有血有肉的。
因此我们看到,张学良对张作霖又爱又恨的亲情,对郭松龄亦师亦友的友情,对于凤至又敬又重的亲情,对赵一荻又喜又溺的爱情…… 不带着道德的天平去拍,因此大家会不由自主地看到一个真实人物,真实人物自然会令人欣赏,也会令人愤怒。
但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件事是,张学良这个人物的非议非常大,主要集中在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上。
九一八事变,究竟是谁下令的不抵抗?
蒋介石?
张学良?
这个问题的话语权一直在官方语境中,在官方口吻里,一直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并有电文为证,而近年来史料逐步发掘,却发现蒋介石很有可能没有发过电文,那么是谁下的令?
放弃东北不抵抗是张学良下的令,可是张学良为什么下令?
这和张学良把东北军调入关内、和蒋介石最一开始的告示有没有关系?
和张学良自己为了保存实力的私心有没有关系?
和一九三零年中原大战死亡三十万、日军趁虚而入有没有关系?
很多事情不是电视剧能说得清的,更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得清的。
所以我看到的是,电视剧《少帅》在一开始就埋下伏笔,文章登场,说:「日本人这是挑衅,不要理睬。
」让观众耳目一新后,故事带入到张学良小时候。
我想这样剪辑是有用意的,正是这句话,暗含了导演的态度。
<图片3><图片4>历史的评说由后人看,历史剧的目的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引起大家讨论。
而在《少帅》里,张黎选择的态度是各打五十大板,蒋介石有责任,张学良也有责任。
虽然有人会认为这么做是贬低了张学良,另一边也有人认为这么做是在替张学良说好话,但实际上《少帅》这么做是两边不讨好。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它的局限性,抛开审查的问题,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缺憾就在于视角过去单一,格局太小。
格局小带来的坏处就是难以窥探历史的本质,难以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
因此九一八究竟真相如何,前因后果如何,在电视剧《少帅》里是难以看到的。
三、《少帅》格局的缺憾上一段里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因此我们看到,张学良对张作霖又爱又恨的亲情,对郭松龄亦师亦友的友情,对于凤至又敬又重的亲情,对赵一荻又喜又溺的爱情……」这句话的另一个含义是,本剧是以张学良为视角看待东北乃至全国数十年风云变幻的,是单一的成长史。
让我们回想一下张黎过去的作品,振聋发聩一般的《走向共和》,全剧数百号人物,数百双眼睛,至少也有几十个不同的视角在其中,因此我们会看到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以致于我们能清楚知道他们的立场、形象,也更能对一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这是大格局作品。
《走向共和》前半段确实是这样的,到了民国时期,由于种种限制(包括张建伟的剧本问题),格局变小了,仅从革命党人和袁世凯的角度来看民国初期血雨腥风,自然电视剧的张力不如之前。
后来到了《大明王朝1566》,刘和平打磨的剧本,紧紧围绕着嘉靖和海瑞来扣题,无论是多角度看问题,还是立足于还原人,都达到了「资治戏」的巅峰,至今难以超越。
再说到《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故事变到了杨立仁和杨立青兄弟两个的视角来回切换,却是以小人物见大历史,观众能从这两个人物的背后牢牢看到国共两党二十年的交互关系,煞是好看。
还有同样是传记片的《孔子春秋》(虽然还没上星播出,但是有些渠道可以观看),虽然是以「孔丘」的一生为立足点,却屡屡出现少正卯、阳虎、晏婴乃至孔门弟子的视角来看孔丘,与其说是孔丘的故事,倒不如说是从别人视角来看孔丘是怎样一个人。
可惜到了《少帅》,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
《少帅》就是单一的视角,好像当初的《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以主角的视角去看很多事情,许多历史事件本该有着许多前因后果、蛛丝马迹的,却在张学良的视角中被消解了,也因此我们很难从《少帅》中看出九一八谁是谁非、西安事变如何评价。
就像本文开头说的那样,本剧虽然质量尚佳,但是这是张黎的剧,因此或者说张黎的创作力有所下降,或者说张黎妥协于观众(多视角、大格局的剧对于现在的很多观众来说是看不惯的)。
四、张黎镜头和剪辑的弱化要讨论《少帅》的画面,还是得拿张黎过去的作品来作比较。
张黎的镜头一直被称之为「电影的语言」,摄影师出身的他,曾经在摄影上面拿过许多奖项,《天下无贼》《一声叹息》《夜宴》《赤壁》《红樱桃》等电影均由他掌镜。
八年前,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张黎面对主持人谈及吕乐(张黎的同学,《赤壁》的另一位摄影师)时,说到自己和吕乐对于镜头语言的不同看法,在那个访谈里,张黎说他心中的镜头语言是灵动的,机位不是死的,而是应当来回切换,这样才能表现出画面里人物的内心,或焦灼、或坚定、或淡然等。
他曾透露,《赤壁》里斗琴的一场戏就因此拍嗨了,整个场次到处跑,自己全身细胞都被激活了。
<图片5>而在张黎的电视剧里,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
《走向共和》里,当袁世凯最终劝说清帝逊位后,我们看到的画面中,是飘忽不定的脚步,活灵活现的袁世凯身影,此刻袁世凯的内心也许是最轻松的,而我们能从那组画面中清晰看到
《大明王朝1566》里,时不时闪现的黑白闪回,凌厉、冷峻,这手法延续到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往事》,乃至《孔子春秋》,一直是张黎电视剧的独特风景线。
但是,当我们看到《少帅》时,虽然打光、摄影等依旧是电影的语言,可却少了许多张黎作品以往的鲜明特色,为数不多的闪回只是海边的老人,其它画面剪辑都有板有眼地按照时间线顺序推进,再也看不到那些令人赏心悦目具有美感的画面。
早在二零零九年,张黎野心勃勃拍出的一部《孔子春秋》,全方位地再现了孔丘自己、时人、后人对孔子的看法,时不时的黑白闪回、时空转换,手法十分超前,在日本、韩国等儒家文化圈播出后,大受好评。
但由于题材的受众问题和画面的超前大胆,自开拍至今,一直没有内地电视台买下播放,也因此绝大多数观众无缘得见。
这对张黎一定是有打击的,自那以后,《四十九日祭》就能清楚看到张黎的镜头和剪辑虽然依旧具有强大的自信,却失去了以往的特色,《少帅》亦如是。
比如切换时间的变幻,《孔子春秋》里是少年孔丘喊了一声抱着婴儿孔丘的颜徵在(孔丘母亲),一瞬间三百六十度时空转换,镜头、剪辑都非常让人惊叹,堪称极棒。
<图片9>而到了《少帅》里,我们看到的就只是普通电视剧里,少年走过,青年张学良迎面而来,虽然无可指摘,可是对于张黎来说,视觉效果弱化了太多。
这是张黎的妥协,也是一种悲哀。
五、从文章到李雪健:要走的路非常远《少帅》这部戏是有很大争议的,这一点我们要客观承认。
但争议的不在电视剧本身,而在张学良和文章。
张学良的问题上面已经叙述过,现在说一说文章。
文章,二零一四年曝出出轨门,而后息影,偶尔在《一步之遥》和《美人鱼》里客串,这次担纲主演张学良,从开播前至今,一直承担着非议。
一个人的私德和作品还是应该割裂开来看的,所以我们现在只谈文章的表演。
谈表演,不是说一个人是不是演得让观众喜爱。
有的角色本身讨喜,所以让很多人喜爱;有的演员本身的气质散发出来,所以让很多人喜爱。
但这些都不是说明这些演员演得好的表现,演员演得好,主要还是看对于这个人物是不是把得准。
所以在这部戏里,显而易见演得最好的自然是「妈了个巴子」的张作霖,这一点不用怀疑,我想也没人质疑,李雪健老师的演技之高大概是国内最顶级的一批,也就陈宝国、王志文等老戏骨能与其并驾齐驱,去年的《嘿,老头》,在剧本较弱的情况下尚且演得令人折服,更何况是这部班底极强的《少帅》。
比如第一集末,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张作霖要打小张学良,可是小张学良的姐姐张首芳冲过来高呼「张雨亭!
」张雨亭是张作霖的字,自己的女儿喊自己名字,张作霖内心之震惊不可谓不大,而我们看到,李雪健老师那张瘦削有棱角的脸上微表情一动再动,一瞬间传达出吃惊、愤怒乃至沮丧,精彩至极。
<图片10>而更能让人信服的是,面对着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审查,李雪健硬是靠着自己精湛的表演,在审查时让专家拍手叫好,最终使得张作霖这个人物的戏份一刀未剪,这种「折服」,我们只能表示赞叹。
相比之下,文章的表演就弱了许多。
面对着李雪健、黄品沅(《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范希亮、《孔子春秋》里的晏婴)、杨新鸣(《战长沙》里的胡长宁、《墓道》里的宋若虚)等演员时,文章很明显底气不足,有时会拿捏不住角色情绪,有时会不知肢体如何摆放。
这确实是文章的问题,只是当我们回想一下,要塑造这样的一个少帅,太刚硬的形象不可以,太软弱的形象也不可以,文章的这种韧性本身来说恰恰好,只是因为演得还不够好,在一堆戏骨面前很轻易地被比下去,所以被观众非议演技欠佳也是正常的。
当然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当听闻张作霖死讯时,文章先是不动声色,再是自己一个人跑到屋子里嚎啕大哭,这一路情节拍得好、演得棒,尤其是张学良那种强制压抑自己内心难受却又不能透露丝毫消息时的表情、四肢,文章演得很是到位。
<图片11>
<图片13><图片14>所以我说,要是搁其它剧,文章的表演也许就能压得下不少明星了,但当他身处这个剧组时,要走的路还非常远。
六、结语年度大戏终于播完,是该阐述一下对《少帅》的最终评价了。
我们要肯定它的主创们创作这部作品时的严谨态度,要肯定张黎作品里依旧存在的「还原人物、不作人物评价」的坚持,要肯定这部戏里面不少演员的精湛表演。
但也要看到,这部戏无论是格局还是画面,相较于张黎以往的作品都是有所欠缺的,也许是考虑到受众的原因,总之未免令人遗憾。
失去了「资治」作用的《少帅》,虽然能明显看到底子极厚,相较于很多历史剧来说,我依旧会打四星,但考虑到这是张黎的作品,我给出的是三星的评价。
据透露,张黎有一个打磨了整整八年的剧本,和易中天合作的曹操题材电视剧,正准备投入拍摄,同时还对殷商题材的故事感兴趣。
正如他所说的:「电视剧不应当承载评价历史人物的意义,但电视剧可以引起大家广泛讨论,成为观点剧,这就是很大的意义了。
」 所以最后祝愿张黎导演能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对观众来说这也是一顿丰盛的视觉盛宴。
———————————给腾讯娱乐的一篇稿子,本人微博「孔鲤」和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也发了,微博转载请转发本人微博。
—————————
张学良从头到尾只会吼 跟个孩子一样 蒋介石也差不多 从来只会以势压人
一部国民版王思聪,文章演技一般般~靠爹吃饭的家伙
李雪健和宋佳演的不错
1,张学良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迅速丢失,他有第一责任。2,老蒋不派张学良带东北军去抵抗日军反攻,反而派张去南下剿共,简直历史级别畜牲的自私行为,是根本性的不要脸行为。3,张学良西安事变,终于促成老蒋抗日,后护送老蒋回南京,被老蒋软禁54年。综上所述,张是笨了些,耿直了些,但是爱国的。蒋是纯出,为了权利,丧权辱国在所不惜了。
被时代洪流钉在家国和情义的浪尖上打着,一次次选择,谁也不敢说一定能做得比谁好。人性与历史,都因复杂得难以定义,而倍显迷人。
很多剧情与史实不符,很严重的错误
文章吧,一直觉得他长得不帅,人设也崩了,不过他演技是真的好……当时收视率也很好
一些人物事件难免牵强,李雪健的大帅演的还可以,多了些城府阴险,少了点狠毒霸气,文章么演的太累,程式化太严重,没什么进步,小宋佳演的太让人恶心
从三十几集开始看了个结尾。我就说这选角一个比一个拉胯,文章这演技也是用力过猛,好歹是好过周围的。只能说对于张学良的挣扎还是刻画的挺明白的,让我看到了更具体的人。
为什么要洗白
台词不错,五妈妈演得真好。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曾经被文章演的周卫国迷住,特别棒,觉得他特别棒,但是这部有点不喜欢。
不要篡改历史
豆瓣的人要是能少装逼就好了
很喜欢这部电视剧,李雪健老师刻画的张作霖非常好,简直把张作霖东北王给演活了。从小就喜欢听张作霖的故事,这部剧真的不错。
4颗星给李老,看到41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唉
大一上。
老帅,和冯庸印象最深!
看到郭松龄反奉,后面节奏太拖沓,看不下去了。
虽然不喜欢文章,也不喜欢张学良,但目前为止这部剧还是拍的不错的,剧情也很吸引人(尤其是在冗长无聊的芈月传的对比之下...),李雪健这老帅演的更是棒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