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are two kinds of pain. The sort of pain that makes you strong... or useless pain...The sort of pain that's only suffering.痛苦分两种。
一种让你变得更强;另一种毫无价值,只是徒添折磨。
And a person's character isn't determined by how he or she enjoys victory, but rather how he or she endures defeat.一个人的品行不取决于这人如何享受胜利,而在于他如何忍受失败。
Power's a lot like real estate. It's all about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The closer you are to the source, the higher you property value.权力正如地产。
位置是重中之重。
你离中心越近,你的财产就越值钱。
What is faith? If it doesn't endure when we are tested the most?信仰是什么?
不就是在考验最严峻时依旧能坚持到底吗?
There's forces bigger than either of us at play here.有些势力是你我无力抗衡的。
-Why?为什么?
-Politics.这就是政治Sometimes the only way to gain your superior's respect is to defy him.有些时候,想要赢得上司的尊重,就只能违抗他。
Friends make the worst enemies.反目的朋友才是你最可怕的敌人。
My father believed that success is mixture of preparation and luck.我父亲认为想成功的话,准备和运气都缺一不可。
The rational and the irrational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dividually, they are far less powerful.理性和非理性是互补的。
两者分开的话,力量就会小很多。
弗朗克是一个聪明的政客,聪明又有心机,充满欲望而又理性,所以他极其自信,所以他不信任其他人,在政客的职业上他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但是他在全剧中犯下了两个致命的错误,而这两个错误都和女人有关。
可以说他太了解权力中的人性而忽略了人性中其他的成分。
第一个错误,他不应该和佐伊发生性关系。
人,可以威逼利诱,可以从他的欲望中控制他,弗朗克都做到了,但是他对佐伊,不论是他的虚荣所使然,还是他想要更进一步控制佐伊,或者是两者都有,总之他上了佐伊。
这的确让他更进一步的控制佐伊,但这同时也给佐伊一个反过来威逼弗朗克的砝码。
弗朗克可能认为佐伊这种小人物对他而言兴不起什么风浪,但是他自己却是利用佐伊不断打击对手,佐伊是一个聪明的人弗朗克也明白,但是他误把佐伊这种聪明当做成熟。
佐伊她聪明但是不成熟,换一个成熟一点的媒体人都应该知道和像弗朗克这样的议员保持长期战略关系,绝对比背叛他得到一次短暂的大利益来的更具有价值。
弗朗克以为佐伊懂,但是很可惜佐伊不懂。
而弗朗克上了佐伊,给了佐伊对弗朗克叫板的资格,所以佐伊几次用性想来向弗朗克索取新闻,她根本忘了她只是弗朗克的棋子,不是交易伙伴。
而弗朗克到后面也意识到这个错误,同意和佐伊作为合作伙伴,其实还是棋子。
佐伊最后的背叛,有部分心理因素就是被弗朗克上过后的不公平的交易的不爽的报复,还有就是急功近利的欲望,她想要新闻,想要打新闻,然后又受到简的蛊惑,好吧,蛊惑有点勉强,但是很明显简想要大新闻然后鼓动佐伊,佐伊对于利益的理解还是不成熟,所以选择背叛。
我们来对佐伊对弗朗克的背叛做出假设,如果她失败了,那就没什么好说,弗朗克会怎么制裁她还是再进一步利用她就是编辑的问题了。
如果她成功了,那她彻底打败弗朗克的几率是多少,要彻底,凭借弗朗克的能力,尚有一线喘息,便还会复燃,虽然重新到达以前的高度很困难,但要到能“嫩”死佐伊,应该不会是大事。
第二个错误,就是弗朗克的夫妻关系。
很多人都觉得他们夫妻关系很和谐。
但是弗朗克和她老婆存在一个根本的分歧,弗朗克把权力作为一切的基础,而她老婆却为了20万的一批在国外的物资背叛她。
而且这为弗朗克最终的危机埋下大问题。
罗素的竞选落败意味着弗朗克少了一步棋,一步大棋。
所以他最后才险中求富贵,对琳达坦白自己的目的,自己跑到桑科公司的总部,和坦斯克的博弈(虽然剧中没说他和坦斯克达成什么交易,但是无疑弗朗克要当上副总统不会是一个便宜的价格,导演故意不拍出来估计还是个伏笔),这些都是他和克莱尔的分歧所造成的。
克莱尔是一个聪明而又成熟的女人,但是女人毕竟不懂政治,所以她认为只是背叛弗朗克一次,却不知道政治是一局围棋,子子致命。
而弗朗克的错误就是竟然没有真正读懂女人和政治。
或者说他没读懂他老婆,所以她老婆会出轨。
总之他研究男人和权力太深,把女人也同化了。。
【本文发表于「正谈」http://www.zhengtan.me/?p=2206】【注:本影评有多处剧透,请看完整季后再读】也许多年以后,当House of Cards在各项指标——包括收视率、艾美奖获奖情况、Netflix2013年的业绩、电影评论人士口碑等等——上获得了傲人的成绩时,会有铁杆影迷想要参观一下电影拍摄地,亲身嗅闻一下银幕中华府的政治气息。
他们会发现,影片中的主要场景,不过是发生在方圆三英里的范围之内,走起路来不费功夫。
美国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华盛顿市」的名字比其城市本身的定位来的要晚。
美国建国之初,南北方在定都一事上存在分歧,最终,首都既不是纽约,也不是南方某个城市,这个当时名为「联邦城」(The Federal City)的城市最终获此殊荣。
1791年9月9日,「联邦城」更名为「华盛顿市」。
「妥协」下产生的结果,最终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妥协故事的诞生与发展。
《纸牌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华盛顿特区依波多马克河(Potomac River)而建。
北岸的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相互平行,彼此呼应,沿着这条横轴向东,就能到达参众两院所在地国会山,以及东边的最高法院。
波多马克河的北岸,运行着美国引以为傲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这里是既是彰显美国民主制度的直观实例,也是政治批判者眼中「波多马克河畔索多玛」的所在地(依《旧约圣经》记载,索多玛是一个耽溺男色而淫乱的城市。
在英文中,是带有贬义的词语。
这里意指黑暗腐败的政治家)。
如果借用一下审视北京的「中轴线」的方法,沿华盛顿纪念碑向北,不到一英里,就能来到美国行政分支所在地的白宫。
这「一横」和「一纵」,构成了华府政治的大舞台。
在白宫北侧,K街(K Street)横穿而过,一路向东,与南北向的North Capitol Street相交汇。
到了这里,你也就离中央车站(Union Station)不远了。
如果是短途旅行,不少白宫职员、国会山议员、说客与其他公职人员都会从这个车站前往四面八方——他们或去波士顿接洽能言善辩的知名律师,或前往选区与选民沟通见面。
2003年的迷你剧K Street(《白宫前街》)把美国的说客群体搬上荧幕。
故事的背景是华府的K街,这里是大批智库、游说集团和公关公司所在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坐落在这里。
在这部迷你剧里,无论是同白宫行政分支打交道,还是平衡国会山的各方利益,最终确保有利于自己所代表的利益团体的法案通过,通过制作者对剧中角色虚实结合的塑造和表现,观众都可以从该剧中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
在这样一个横平竖直的整齐版图中,宾州大道(Pennsylvania Avenue)斜穿其中。
这条把白宫和国会山连接在一起的道路成为了权力的代名词。
在四年一次的总统就职典礼上,新任总统——这个被视为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人——的车队会通过宾州大道,前往白宫开始总统生涯。
如果你是个路痴,读了以上的文字肯定要骂娘了。
在大多数时候,若论冲击力,单纯的文字绝对比不过感同身受的图片和视频。
那么我们不妨回到《纸牌屋》每一集的片头中。
在1分25秒的片头曲中去:36副图片依次出现,白昼与黑夜的华府呈现在我们眼前。
除了上文提到的白宫、国会山、宾州大道、中央车站以外,还能看到东国会山路、二战纪念碑、Reflecting Pool以及尤利西斯·格兰特纪念铜像。
一切的一切都告诉你:欢迎来到华府!
美国众议院民主党党鞭弗兰克·安德伍德(Frank Underwood)是一名长袖善舞的政坛老手。
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其政治生涯一路坦途,先后成为了南卡罗来纳州历史上最年轻的州议会立法者和众议院民主党党鞭。
妻子Clair经营着一家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为不发达地区提供饮水等援助。
但是除了这种表述,Clair的事业似乎也是丈夫政治生涯中的重要筹码。
虽然没有孩子,但是二人的生活依然幸福而有奔头。
Underwood先生甚至常有闲情逸致去华府知名的「苍蝇馆子」品尝猪排。
然而当得知自己无法按照之前总统的承诺担任国务卿一职时,Underwood的生活轨道发生的变化。
美国的政治剧有悠久的历史,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的《迪兹先生进城》和《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描绘了美国国会政治中丑陋的一面。
最近的《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也充分展示了美国政治与媒体的共生关系。
而首播于2000年的《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更是堪称政治剧的巅峰。
长达七季的剧集塑造了两个任期的时间内,美国华府政治生态的全貌。
斩获多项艾美奖奖项的《白宫风云》奠定了政治剧的多项「必备情节」:有血有肉的政客,难以协调的利益关系,立足当下的争议话题,以及影片背后自由派人士的议程设置。
除了以上诸多特质,《纸牌屋》还延续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因:欲望。
欲望源自于对权利的渴嗜。
当Underwood落选国务卿时,无限的失落和愤怒,成为了所有事件的导火索。
Underwood常说,钱不难买,难买的是忠诚。
在一系列政治运作中,他坚持践行这一原则:收买所有人的忠诚。
面对Zoe,他坚信自己掌握着主动权,Zoe就像一只嗷嗷待哺的绵羊,没有还手之力可言;面对众议员Russo,Underwood手握把柄,将Russo玩弄与股掌之间,无论是怂恿他背叛选民,还是督促他竞选州长,最终的得利者永远是Underwood自己;面对自己的贴身保镖,Underwood命令他只能做一个一言不发的「石头」(rock),像狗一样服从即可;甚至面对总统的幕僚长,Underwood也认为可以凭借帮助其孩子入学来收买她的「忠诚」。
忠诚,华府永恒的主题。
即使在国会山的更衣间和健身房,这两个字的气息也挥之不去。
美国政治评论家克里斯·马修斯(Chris Mattews)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想交一个朋友,就请他帮你一个忙。
在充满利益交易的政坛,有经验的政客善于通过告诉别人他们爱听的东西,从而从他们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2001年,赢得「世纪大选」的小布什在上任伊始,任命保罗·奥尼尔(Paul O’Neil)担任财政部部长。
直言敢讲的奥尼尔经常发表与布什行政分支相冲突的言论,在反恐和伊战方面的冲突尤其明显。
正如老布什错误选择了苏特担任最高大法官(苏特法官并非保守派代表,相当于老布什把自由派阵营的代言人送进了最高法院),儿子在财长方面的选择也颇有「当爹的」风范。
卸任后,奥尼尔接受记者采访,回忆了自己和布什的多次不和甚至争吵。
角色和观点的冲突让自己痛苦不堪,最终,不到两年的时间,布什便用约翰·斯诺(John Snow)取代了奥尼尔的位置。
记者的采访,与大量详实的文件资料,最终结集出版,书名就叫做,《忠诚的代价》(The Price of Loyalty)。
再处心积虑的政客也有失误,再精心编制的蜘蛛网也有破绽。
我们常用「黑天鹅」来形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突发状况,对于Underwood来说,他所经营的一切还是出了问题。
终于,危机爆发了。
厨房里的Underwood夫妇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这里的逻辑看上去颇为简单:妻子认为国务卿受恩于她的男人,理应看在她男人的份上帮自己一把。
然而在丈夫看来,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因为不仅不存在「受恩」一说,而且外交上的努力很多都是徒劳的,只能说是「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自己根本无法促使国务卿把这事办妥。
似乎问题的核心在于:国务卿的无能(the inability of the State Secretary)。
但事实上,两人的根本矛盾在于:夫妻之间的利益交换链条断了。
是的,这事听上去太残忍了——连夫妻之间都需要利益交换链条!
但这就是摆在Underwood面前的事实,也是他们夫妇二人早年结合之时埋下的种子。
妻子Clair曾经很坦诚地对自己的摄影家情人说,当面对众多追求者的时候,她深知只有Underwood才能给她想要的,言下之意是,当丈夫无法给与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婚姻便分崩离析。
平心而论,这真的不怨她的丈夫。
政治是一盘高深的棋盘,高手和普通玩家的区别就是在于能否透过迷雾看懂错综复杂的局势,懂得下一步如何落子。
可是困难在于,这盘棋不是两个人在下。
太多的未知让最杰出的玩家也有可能栽倒在菜鸟的一步臭棋下。
沿着时间轴回溯,我们很难说Underwood设计好的棋局哪里出了问题。
也许是他对于自己昔日新闻发言人的Remy栽培无方,导致今日的Remy为了追名逐利不惜与曾经的老板分庭抗礼;也许是那个应召女郎Rachel无法保守秘密,使得自己的幕僚Doug疲于应付最终酿成大祸;当然,更有可能的解释只能是:Underwood没有管住自己裤裆那玩意。
难道真的只有和记者Zoe发生关系,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吗?
乔布斯教会了人们「Connecting the Dots」,但是有些事情,即使事后看来,我们也不是那么容易缕清楚的。
不管怎样,当故事发展到Ruso精选州长的时候,事态的发展已经沿着Underwood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了。
但是,即使一切都在Underwood的掌控,这种无力感,依然不怨她丈夫,当然,也不怨她自己,因为他们都有无法克服的劫难:衰老。
Clair和Underwood深知,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岁月。
当Clair坚持晨跑(甚至在白天没时间的时候,也要在夜晚补上),当Underwood选择划船机(Rowing machine),我们看到的是对于永葆青春的无限热忱。
是的,他们不能老,因为华府上空的「权永不眠」,政治家拼的是精力,能否能容光焕发地出现在推杯换盏当中,似乎已经成了判断一个成功政客的标志。
而对于Clair而言,女人的天性让她又多了一分努力——即使不为了我的事业,我也要为了我的美丽而奔跑。
听上去很美好,但是Underwood的划船机的纤绳还是断了,Clair也不慎跑入了墓地,遭到老者的痛骂与诅咒——一切似乎都是一语成谶,一切结果都似乎即将应验。
在厨房的争吵中,Underwood不慎将碗打碎,自己的手也划破了(S01E09)。
还记得《纸牌屋》的海报吗?
那个鲜血淋淋的手高举胜利的「V」字手势,此时的Underwood似乎如阿Q一般,不相信危机的到来早已侵蚀了胜利的希望。
政治从来都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是合作者的游戏。
因此,无畏的合作者是最可怕的。
当「自己人」成为了不稳定因素,结局谁也无法预料到。
我们不妨认为,政治就是双人划船,两个人彼此仰仗,谁也无法承担另一方失败的后果。
Underwood和记者Zoe第一次见面时的那幅画(双人划船),似乎印证了这样一个说法。
就像剧中的克莱尔,她本可以选择要孩子,她也可以在当初选择Adam,但是她没有,因为她说,Franices可以给她她想要的东西,而且Franices明确的知道如何获得她的心。
并且Franices在求婚的那一刻说,如果你想要的是幸福,那请说NO.Adam说,你想要的是变得比较重要吗?
Claire说,不,是举足轻重。
对于一个人来说,需求有很多中。
大多数人都会想要获得幸福,也有很多人更加倾向于金钱和权利。
在剧中的这两位主人公,CLAIRE 和Franices,他们是一队的,因为他们都选择了权利。
可是Claire也有动摇的时候,当她面对吉丽娜说出的想要留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环境时,当她看到Russ家两个可爱的孩子时,她犹豫了。
她问Franices,我们在追求什么?
我们在追求权利吗?
那么最后又能留下什么呢?
Franices回答,我们当然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也做出了很多成就,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想要在处理问题时做到冷血无情并不容易。
Franices承认他有一个不美好的童年,他不喜欢他的父亲,他也不喜欢小孩。
他太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了,只有权力才可以给他安全感,赋以他精神上的慰藉。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无论是为权力或金钱而舍弃其他,这都是很难决定的事情。
人的欲望非常容易的膨胀,一旦产生就很难再打压下去。
但是,最显然的是,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
既然勇于获得就要勇于放弃。
问题是,你真的那么确定你想要它而胜过一切吗?
看完了整季再来发言。
通篇个人观点。
没有什么长篇大论,先说几个重点。
1,美貌程度:脱衣舞女>瑞秋>世界之井黑发女>克莱尔2,女记者太丑,已经到了影响观看的地步,从弗兰克竟然和她发生关系就看得出将来会成为绊脚石的,竟然还会被她牵制,我不信老狐狸如弗兰克做得出这种事,权力的味道在她身上有那么美好么。。
3,太多剧情漏洞了,至少我相信两边骗(弗兰克给总统副总统挑拨的)是不可能瞒得住的,这部剧里感人的部分都在用真诚做,难道一个爬得上总统的人会一味的听一个被自己坑过的人的意见就算他起草了第一份文件,拜托真当全DC就一只狐狸?
4,总统和塔寺克老头是我最喜欢的,有人情味,也不乏手段5,世界上永远不会有一个意识清醒的成年(或有可能非成年)人是会完完全全被你玩弄于指掌间而不知道的,有句话叫people use you only when you let‘em 我觉得很有道理我努力的把我从外界吸收到的一切知识过滤后载入我的头脑,也认为这么做才不仅仅是cocuh potato了一把,打开豆瓣先进逼组看看what's new和人们为了网络回帖能做出多么无下限的事情,而走到今天再想我根本没有那个资格是不是晚了一点,加油。
我学到了什么1,纸包不住火,除非撒谎能解决麻烦,或者避免它,不要轻易的撒谎(尤其对不同人)你经不起任何对质。
2,为人处事一定要有底线,哪怕很低,哪怕弹性极大,但是在你接受多年的教育告诉你不行的事,那就一定不行。
个人认为坚持底线懂得说不是一个人人格魅力很大的一部分。
3,真诚应该是一个人非常有力的武器,既然决定使用,为何不高效的展现它4,反目的朋友最可怕 有太多你的敌人完全没有的东西,所以,忠诚只值得少数人拥有,所以,拓展不同功能分区的朋友,所以,永远与人为善,你不知道谁会在哪一天帮到你,尽管他是个看门人,一个微笑永远不会伤害什么5,狡兔三窟,别轻信经过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蹒跚着推开家门,看见孩子爱人围坐在热腾腾的饭桌等待你开饭,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吧。
可惜人总有无尽的“可是”,可惜人总各有志。
晚安。
这类似一部智力火力权力更密集更残酷的“白宫甄嬛传”,过招相当给力。
每一天,他都在“布局下棋”,更多的两面三刀、背信弃义、暗渡陈仓、合纵连横随时都在发生,张力十足的政治游说场景满足了中国观众对“美国宫廷戏”的猎奇。
相比之前的《白宫风云》,《纸牌屋》注重讲人的故事,而不是故事里的人,所以即使最初不懂美国精英政治的观众,也会很快开动脑筋,沉浸于戏中,而最牛掰的还在于现实中的华府内资深人士也被剧集吸引,表示“还真有一定操作可行性”。
最近随着这部新剧越来越被豆友提及,有很多疑问或咨询,豆瓣里已经有很多有关这部剧的评论,但是还是有很多东西没有说透,我来简单科普下。
《纸牌屋》不是一部娱乐型的美剧,虽也有美女,偶尔也有点小色,但都是点到即止,绝对都是陪衬中的陪衬,几乎没有什么暴力。
所以有人用《甄嬛传》来相比,这是非常不恰当的。
这是一部比较严肃的政治局,主题就是勾心斗角,阴谋是它的主线,但是与我们中国野史中的阴谋有根本性的不同,它里面没有什么绝对的正面或者反面角色,阴谋不代表坏的流油,正义的出发不代表一定有正直的行为,涉足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正能量不断涌出,充分在展示老美的世界价值观。
男一号是the House Majority Whip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有的翻译是美国众议院多数党督导,我不喜欢督导这俩字,感觉超肤浅,我觉得直译党鞭非常贴切。
这个职位是做什么的呢,“党鞭”系指传达该党领袖旨意与联络党内议员的人,负责本党议员在投票时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
“党鞭”一方面传达政党领袖意见,策划集体投票;另一方面召集党员,集体与会。
他扮演沟通桥梁,在实际议会运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底这么一个人物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美国大选背后其实就是各种资金财团和前台政治演员交易的一个产物,而这个众议院多数党党鞭,它虽然有自己的党性,但是它能影响到全部众议院,包括它本身的对立党,所以党鞭几乎就成为了这些资金财团和政治演员的一个中介,一个大选的庄家。
可就是这么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赌局的庄家,在剧中一开始,就被新任美国总统阴了一刀,大选时许诺好的那块蛋糕——美国国务卿的职位,在大选成功后,居然食言给了旁人。
这种行为在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身边最得力的干将,一个在大选中直接决定你成为总统的这么一个角色,你居然背叛它,从一开始,编剧就让这位新总统低人一头。
有豆友会问,既然党鞭这么牛,为何还要一个国务卿的职位呢,先不说一个台前一个幕后,就从权利角度来说,美国的国务卿好比一个世界总理,其权利的弹性有多大,超乎我们的想象,而且这种弹性并不来自于职位本身,而是决定于坐在位置上的人。
一个剧中这样的党鞭如果成为美国国务卿,它的潜在能量甚至可以超越总统。
在被背叛之后,剧中的这位党鞭重新开始了迈向权利顶峰的谋划,有影评说它这系列的阴谋是为了报复,这种说法过于幼稚,政治斗争中只有权利的得与失,权利是最冷血的机器,它本身不具有情感性,而权利中的人多数时候都在牺牲自己的爱恨情仇。
所以这位党鞭虽然内心有恨,但是当他开始新的谋划时,一切的目的还是权利。
除了这些基本的背景,说一下这部剧里的很多旁线,其中最影响剧情的一支是这位党鞭妻子的一系列动作,一个绝美冷艳的妇人在丈夫事业中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支旁线成为了编剧手中最重的筹码,这个筹码直接让这部剧从一个好的美剧跨越到经典。
第二支旁线就是那个小记者,被潜规则被利用的一个政治小角色但却是这部剧中的绝对主角,她的出现和存在使整个剧情丰满有力,让这部剧有了极具强度的韧性。
编剧手中的这两支线在今后的几季中会直接决定《纸牌屋》在各种奖项中的成色。
另外说一个小细节,这部戏里有一个手法,就是男主人公直接面对镜头的旁白,这种手法在一般美剧中是比较少见的,我考虑导演运用它主要是因为政治剧的晦涩,这种旁白一方面让观众速度跟上,另一方面让男主不断和观众掏心,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
考虑我们历史中数不清的野史,考虑平时大家在各种场合侃大山的主题,似乎由我们的文化决定,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种潜在的政治能力,这种能力超过了很多其他民族。
有些人可能会极力反驳这点,但在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时,就一直在暗示这点。
所以我大胆预测,《纸牌屋》未来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可能要大大超过美国本土,而且这部剧的受众可能会非常广,超越年龄。
Fred和claire是两个野心家,他们在互帮互助、互相扶持的工作之余能够毫无顾忌的爱在一起。
他们的思想绝大多数都是合拍的,包括:前期的两人都不想要孩子、两人都为了想更上一层楼而不择手段等等。
claire会为了拉赞助而去勾引旧情人,Fred不会介意,反而为她选衣服,告诉她穿哪件才更会诱惑人;Fred为了拉拢Zoe为他写报道、为他服务,会跟她上床,claire也不会吃醋。
他们把这种关系靠双方的信任与合作牢牢的绑在一起,纵使他们前一分钟还在别人的床上,后一分钟他们也会都回到家,因为他们心底里还是深深相爱的。
不得不提到,claire与她的旧情人的爱情是大多数人眼里“正常”的代表,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外面的政治变动、经济变动、法律变动都与他们无关。
每天拍拍照、吃吃饭、散散步、睡睡觉,安静祥和。
但是claire只能爱他一个礼拜,这种稳定、一成不变的生活和爱情并不能满足于claire的政治野心。
纵使她受不了压力离家出走,她也会时时刻刻关注着新闻、查看Fred发给她的简讯,在Fred需要他的第一时间毅然决然的回家。
claire跟Fred虽然肉体上出轨了,但是他们在精神上才是真爱。
即使他们在事业上有分歧、吵得最凶的时候,Fred最后还是会平息怒火,跟她说“晚上回家再见”。
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坐在窗台上看着彼此,分享同一支烟,简单的问候,了然的眼神,这幕场景我觉得是纸牌屋里的经典镜头。
看完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主演的美剧《纸牌屋》,在惊叹之余,只能感慨,中国有着比美国更精彩、更诡谲、更权谋和无与伦比的真实事情,比如近在眼前的重庆故事。
一波接一波,波云诡谲,波澜壮阔,波澜起伏,后续的故事则是波涛汹涌……我们却永远只能雾里看花、管中规豹,靠猜测、想象和流言在网络上、口头中传播,永远无法得知全貌。
悲观的预测,即使再过一百年,中国观众也无法看到本土的《纸牌屋》。
《纸牌屋》的出品方Netflix在纳斯达克上市,是美国最大的网络视频租赁公司。
为了增加竞争优势避免受制于人,开始涉足制作原创电视剧而非仅仅只是提供视频,自然希望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就足够分量成为精品,能一炮而红。
Netflix公司大手笔出手,请来了名导大卫*芬奇,加上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罗宾*怀特(西恩潘的前妻,阿甘正传女主角)这些大牌出演。
《纸牌屋》的剧本改编自1990年的BBC同名电视剧,该剧于2000年曾入选英国电影学院“100部英国最优秀的电视节目”名单,而电视剧又改编自英国同名的政治小说,小说的作者迈克尔·多布斯曾任英国保守党总部的副主席——从小说原著、剧本改编、导演、主演都系出名门、不同凡响。
Netflix公司砸下一亿美元,制作了两季共计26集的电视剧,每集成本385万美元。
2013年2月1日,Netflix公司将第一季13集《纸牌屋》一次性在网上播出,此举完全颠覆了美国电视连续剧的发行模式。
第一季推出之后,引发了媒体、观众、影评人的强烈反响。
《纸牌屋》讲述的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发生的政界高层权力运作和斗争的故事,剧情涉及各种政治内幕、阴谋诡计、利益勾兑,牵涉进来的无一不是政界高层人物,有美国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幕僚长、国会议长、议员以及州长等等——在中国,这相当于把正在召开的两会直接翻拍成电视剧,告诉电视前的观众,即将退休的九位大佬们是如何斗争、博弈、平衡,最后选定哪些人接班、主管哪方面事务,还决定谁当各部部长。
中国三千年的文献里,从来不缺乏高层政治斗争的文字和情节,可惜都是后来者给前朝人著史。
当朝人从来都不知道高层权力如何更替、运作,即使是身居高位者也未必清楚,因为这中间过程没有“明文规定”,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潜规则”。
而美剧《纸牌屋》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将美国华府的高层游戏一一曝光大白天下,供全世界人民议论和消遣。
政治如此肮脏和上不得台面,难道就不怕威胁执政党的地位、动摇美国政体?
这恐怕是我朝人民难以理解的西方国情。
《纸牌屋》中,凯文*史派西主演的弗兰克·安德伍德(Frank Underwood )是国会议员,民主党多数党党鞭,浸淫政坛多年,在国会的地位仅次于议长。
他帮总统竞选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本想出任国务卿一职,但总统却违背了承诺,欲将国务卿位置授予他人。
弗兰克经过有限的抗争还是服从了大局,但实则失落无限愤恨难平,于是阴谋、利益、较量交织在一起的“复仇”大戏开始上演。
他看中籍籍无名的年轻女记者佐伊(Zoe)充当自己的线人(同时也是情人),通过幕后爆料和放风,制造声势操控媒体,成功杯葛总统提名的国务卿人选,扶持了另一个有私交、好掌控的女国务卿;通过吸毒、招妓、酒驾的把柄,挟持利用年轻的国会议员彼得罗素充当自己的卒子,在罗素失去控制并即将威胁到自己时,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他;成功离间总统与副总统的关系,让副总统危急救火,去竞选宾州州长;与亿万富翁塔克斯斗智斗勇,终于等到副总统的宝座向自己抛出了橄榄枝……剧中的弗兰克,果断犀利、坚毅沉稳、聪明自信、野心勃勃,仿佛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
对他而言,一切都是为了权力,没有亘古不变的立场,只有永恒的利益。
他深谙政治游戏规则,洞悉人性,精于世故,幕后操纵和影响着政府的法案通过、人事任免,每一步都精心策划、连环相扣,充分展现了一名政客的运筹帷幄和不择手段,坚定地在朝着实现着自己政治野心和抱负的大路上高歌猛进。
但其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以为可以掌控一切,但未必不在他人预料之中。
剧中的最后两集显示,弗兰克的每一步都尽入老狐狸一样的亿万富豪塔克斯的眼底,而塔克斯则是总统的多年密友。
你在暗处上下折腾左右摆布,而别人心如明镜云淡风轻的坐山观虎斗,当你认为可以主宰一切,却未必不是别人手中的棋子。
山外永远有山,人外永远有人。
剧集的末尾,弗兰克尽管意气风发的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里程碑,副总统的位置尽在掌握中,但又何尝不是危机四伏:他妻子面临下属员工的诉讼,他曾经的情人、女记者佐伊(Zoe)反戈一击,通过调查议员彼得罗素的死因,渐渐逼近事情的真相……弗兰克的妻子克莱尔(Clair),掌管着一家名为“世界之井”的NGO(非营利组织),专门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清洁用水等援助。
在西方政界,NGO组织和议员的关系一向都非常紧密而特别,议员们在国会里对法案的制订和表决,背后都有NGO组织的身影,而反过来,NGO组织也会给政客们带来更大的影响力,筹集更多的竞选资金。
NGO与政客们之间,既可以互利互惠,也同样可以相互牵扯、制衡。
克莱尔是一个聪明、理性、冷酷、现实的女性。
因为经费不足而裁员的过程中,特别是裁掉跟随自己多年的办公室主任时,克莱尔的心计和手段,表现得尤为冷酷无情。
弗兰克和克莱尔的夫妻关系,个人觉得很像克林顿和希拉里的婚姻。
夫妻俩都理智、聪明,有野心,相互了解,完美搭配,互相影响和支持,明白自己追求什么,对方能给予什么。
克莱尔曾经很坦诚地对自己的摄影家情人说,当面对众多追求者的时候,她深知只有弗兰克才能给她想要的。
这类夫妻——里面既有爱,也有理性,既有利益,也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甚为独特:既有晚上在温暖的屋内一起品酒、同抽一根香烟、探讨心事的水乳交融,也有为了各自利益的背叛。
当弗兰克无法解决净水设备受阻在南苏丹的难题时,克莱尔投靠了丈夫对手的政治势力,致使河流法案未能通过,给予弗兰克当头一棒。
夫妻俩都知道彼此在外面有情人,也会焦灼、煎熬、甚至彻夜不眠,但最终还是将人性中的占有和嫉妒欲望压抑下来,保持隐忍、克制,在一个夫妻之间的拥抱之后,还能坦然面对、相互扶持,继续共同前进。
剧集中,媒体记者、各路议员、NGO组织、政治说客、工会团体包括美国选民们纷纷出境,在各自的利益下互相监督、博弈、制衡,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美国政治生态的全景图,通过这部相对严肃的政治剧集,基本可以了解美国政治运作的方式和轮廓。
电视剧里,美国政客们布局、利诱、怂恿、要挟、利益交换……他们的这些谋略和技巧,多少难免有点让人失望。
因为在中国,随便一个贪官的升迁、落马之路,背后故事的精彩程度都要远远超过《纸牌屋》的剧情。
老美们玩的谋略,在中国人面前只是小儿科,甚至都赶不上几百年前清朝后宫里的明争暗斗。
个人觉得,人类这种生物所能穷尽的所有阴谋诡计,在中国历史上都已全部出现,而且在当今的神奇中华土地上,仍在继续上演。
《纸牌屋》中,让我们见识了美国法律和政策的出台过程。
教育法案和河流法案的制订、讨论、修改、各方势力博弈,然后在国会表决能否通过。
在华夏大地,凭借极少数人闭门造车、喝酒拍脑袋、领导好恶、肯定也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因和理由,就能制定出决定全体人民喜怒哀乐的条例和法规,小至闯黄灯扣分罚款,大至计划生育政策、各地政府规划的朝令夕改……。
老百姓没人清楚政策为何制订、如何出台施行、又如何废止。
没有调查,没有民意,就算调查了也未必让你知道,如果你偏要知道,那么很不幸,这是国家机密。
美国政客们私下里无论如何折腾、勾兑,最终都得落实到明面上来:选民、国会、选票。
在我们的国度,大多数人活了一辈子,根本就不知道选票长什么样。
当然,我们比朝鲜人民还是要幸运,不知道在朝鲜语中还有没有产生“选票”这个词汇。
美国与中国在政治上的差别在于:前者对所有的政治活动都有明确的界限,有法律条文,有详细规则;而后者说不清道不明,只有那些在官场中浸淫多年的人,凭自己的感悟、揣摩和体会,才能了解其运行规则。
不过,当你自以为了解规律的时候,现实往往又会让你目瞪口呆。
最后,篡改一句名言(尽管并不完全认同),以及个人感想作为结束语。
世界上最肮脏的三种东西是:政治,性,金钱。
这三种事物永远相辅相依、如影相随,如果不能将它们置于灿烂的阳光下,它们一定会在黑暗中生长成可以吞噬一切的邪恶之花。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otianbugu
今年过年在家无事看了《当尼采哭泣》,相当好的一本书,大哲尼采与佛洛依德的老师布雷尔各种基情四射的对话,各种飚智商。
其中尼采说了一句很震撼很经典的话:“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多”。
刚开始真不好理解,现在《纸牌屋》差不多快看完了,剧中总压抑着一种情感,说不清道不明,不过剧集越到最后我越明白了点,也加深了对尼采那句话的理解。
当Underwood的老婆clair知道她的合作伙伴(或者说她的下属)怀孕的时候,那种表情可以看出她内心的纠结,一个新的生命将要出生,而她的生命和她老公的生命却在流逝,她跑步他老公用划船机,然而在这种运动中他们没有享受到运动的快乐,自始至终他们的表情都是凝重的,同样他们在赢得一个又一个权力游戏的的时候,似乎也没有发自内心的愉悦,一切仿佛都压在一块大石头下,这石头是什么?!
这石头似乎是压力也是动力,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这块神秘的石头,当然最终我理解了那块石头。
要说清楚我理解的Underwood和Clair以及剧中所有人心头的那块石头,不得不说最近看到的一个错误和有点搞笑以及有点黑暗的心理学实验。
1953年,来自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两名年轻科学家詹姆斯·奥尔兹(James Olds)和彼得·米尔纳(Peter Milner)试着研究一只令人困惑的小白鼠。
奥尔兹和米尔纳把一个电极深入小白鼠的脑袋里,轻微电击大脑的某个区域。
其他科学家已经验证这个区域能让老鼠产生恐惧,它们会尽量避免任何导致电击这个区域的事情,但是奥尔兹和米尔纳的小白鼠却恰恰相反,它不停地回到刚才被电击的那个地方,那个它曾经受电击的地方。
看起来,它还想受电击!!!
难道其他研究人员出错了吗?
还是说他们的小白鼠是个受虐狂?!
实际上 奥尔兹 试验技巧实在很差,他们插错了区域,相反他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大脑区域,一个无比复杂、神秘、难理解和充满黑暗力量的区域,但是当时他们却误以为他们发现了一个大脑中的“快感”中心,当时他们也是这么命名它的。
奥尔兹和米纳尔发现小白鼠大脑里的“快感”中心后,他们便开始证明,刺激这块区域会带来多大的快感。
他们首先让小白鼠禁食24小时,然后把它放在一根短管的中间,管道两头都有食物。
通常情况下,小白鼠会跑到管道一头然后开始吃东西。
但是如果小白鼠在这之前收到了电击,它便会待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和一份有保证的食物相比,它更愿意等待还有可能出现的一次电击。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区域的电击效果,奥尔兹假设如果自我折磨能够刺激这片大脑区域,小白鼠能够忍受这种折磨到什么程度?
于是他把能够电击小白鼠的控制权交给了小白鼠,设计了一个控制杆,只要按下控制杆,就会给予这个区域的电击,小白鼠学会这个技能之后就会自我刺激。
然后,奥尔兹把控制杆放在一张电网的两端,每次小白鼠只能得到来自一根控制杆的一次电击(也即它不能连续按下控制杆获得电击,必须到电网的另外一头按下另外一根控制杆),小白鼠很乐意在电网上跑来跑去,直到它们烧焦的爪子无法继续奔跑为止。
奥尔兹更加确信,只有一件事情能够产生这样的行为,那就是极乐的感觉。
奥尔兹和米尔纳的小白鼠真是因为感觉太好而不愿意停下来吗?
有没有其他可能?
或者刺激这个区域仅仅是大脑给了它们发生奇妙事情的承诺?
其实后来神经科学家发现,当年奥尔兹和米尔纳发现的不是快感中心,而是”奖励“系统。
他们刺激的区域是大脑最原始动力系统的一部分。
这个系统逐步进化,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和消耗体能。
小白鼠之所不停地在第一次受点激动角落跑来跑去,之所以宁愿放弃食物甚至烧焦自己的爪子而去刺激自己,是因为每当这个区域受到刺激,大脑告诉它们”再来一次!
这次准会让你感觉良好!
“每次刺激都让小白鼠寻求更多的刺激,但刺激本身却不会带来满足感。
奖励系统怎么迫使我们采取类似于强迫一般的行动呢?
当大脑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它就释放多巴胺神经递质。
多巴胺会告诉大脑其他部分它们需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对奖励的期待得手。
大量的多巴胺并不能产生快乐的感觉,那种感觉更像是一种激励。
2001年,斯坦福神经科学家布莱恩·克努森发表了一份有决定意义的实验报告,证明了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期待得到奖励,但不能感觉到获得奖励的快乐。
克努森在研究中扫描被试者的大脑,让他们看到屏幕某个符号时就期待自己能赢钱。
想要赢钱的话,他们就要按一个按钮,以便获得赢钱奖励。
只要这个符号一出现,人类大脑中释放多巴胺的”奖励中心“就会发生反应,被试者也就按下了按钮,得到了他们的奖励。
但当被试者真的赢了钱时,大脑里的这个区域反而安静了下来。
大脑中另一个区域产生了赢钱的快感。
克努森证明了,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动,而不是快乐。
奖励的承诺保证了被试者成功地行动,从而获得奖励。
当奖励系统活跃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期待、渴望,而不是快乐。
科学实验就讲到这里,扯得有点远了,让我们回到《纸牌屋》,任何我们觉得会让自己高兴的东西都会刺激奖励系统,例如令人垂涎的美食、咖啡的香味、商店半价招牌、还有承诺让你更年轻、更有魅力的广告。
当然最有黑暗魅力的还是获得权力后的奖励允诺,因此,Underwood不断提醒自己要清醒、警觉、打起精神,不停地去游说、劝说、甚至是威胁别人,不停地口蜜腹剑、背地使绊、勾心斗角,在近乎疯狂地追求权力的过程中,Underwood并没有直接感受到快乐,而是权力欲望的折磨(想一想被烧焦爪子还要按下控制杆的小白鼠),这就是”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多“,权力就是春药,此话一点也不错,它只是刺激起你的欲望,并没有直接给你快乐!!!
真正让我们上瘾的不是权力本身而是对权力的渴望,玩权力游戏的人往往在大权在握的时候有种落寞感觉,想想《鸿门宴》(当然鸿门宴不是好电影)中,当黎明扮演的刘邦大权在握之后的那种落寞感觉,最后躺在床上快完蛋的时候我想他想说的话一定是”这不是我想要的“。
对这一点的洞察,也出现在《指环王》三部曲中,那个指环其实不是强大力量和强大权力的象征,它更像是权力勾起人的无限欲望的象征,多少人为了这个指环而命丧黄泉,又有多少人还是为了这个指环趋之若鹜。
在对这个指环的争夺中,人们体验到的并不是直接的爱和快乐,而是贪婪、渴望以及极端的控制欲。
有没有机会脱离权力欲望对我们的奴役?
我想还是有机会的,当Clair得知女下属怀孕的消息的时候,她落寞表情告诉我们她的动摇,对孩子的爱是最能提醒我们和自己内心深处链接的东西,Clair还没有孩子,她最后好像去咨询了医生关于生孩子的各项事宜,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她是会意识到她权力欲对她行为的强迫,所有的压力、焦虑都是它带来的。
看看下一季如何演绎这些。
Underwood我看是没有希望了,他严重地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他心狠手辣,从一开始老练狠毒地杀死受伤的宠物狗就看出来了,当然,一般心狠手辣的人都不喜欢孩子,为什么?
孩子可能唤起他内在柔软的部分(那个小时候纯真的他),而柔软的部分在心狠手辣的人那里同义词于软弱无能,软弱无能就不要玩权力游戏,不然你怎么能狠心杀死还有两个孩子的年轻议员罗素?
你怎么忍心一下子解雇是那么孩子父母的员工?
因此,在剧中 Underwood 直接说他不喜欢孩子,他和Clair也没有要孩子。
孩子是他们通往权力征途的羁绊?
No,孩子最能唤起他们的柔软,或者说他们眼里的软弱。
总之,Underwood 直接屈从于权力欲望对他的召唤,他其实活得蛮累的,起码在屏幕前的我是这么认为,虽然最后目的好像都达到了,但都是最后一刻才涉险过关,而且底牌都快被同样权力欲望极强的对手看穿了,但是他乐此不彼(多像那个实验中的可怜的小白鼠)剧中有无比较可爱的人,有!
Clair的情人亚当,那个摄影师,但是他的戏份很少,只是知道他和Underwood、Clair不是一路人。
最后让我们看看《纸牌屋》一张经典海报吧,一只流着血的”V“字胜利手势,真的是这样么?
多么像那只被电网烧焦了的小白鼠的爪子!!!
注:比起古老的权力,现代生活的手机、社交网络更是激活我们奖励系统的高手,我们一遍一遍地刷微博,不断点击打开各类页面真的是我们感觉到快乐么,不是,我们点击鼠标就像笼子里的小白鼠想再次感受电击一样。
我们追寻着难以捉摸的奖励,直到最终获得我们想象中的满意。
手机、互联网可能是无意中激活了我们的奖励系统,但是电子游戏和赌博的设计者则是有意识地控制我们的奖励系统,让我们上钩。
”升级“和”获胜“随时可能出现,意外之财很可能在下一次下注中出现,这是人们游戏上瘾和赌博上瘾的真正原因。
当然,我们不能直接说奖励系统或者多巴胺是个”邪恶的东西“,它有诱惑黑暗的一面,但如果没有基本的欲望,我们不可能有行动的动力(实验可能会证明,抑郁症是缺乏多巴胺造成的)。
它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它会把我们带到哪个方向,以及我们是否足够明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从欲望的声音。
节奏很快,主角也很给力,主角的老婆也很会演。。。就是主角居然要亲自干脏活,感觉这个夸张了点,他手下办事很给力,然后又对妓女同情心泛滥。记者也是各种狗血。其实四星或者四星半差不多。House.Of.Cards.2013.S01.720p.BluRay.x264-DEMAND
对中国电影来说,这个美剧在导演、编剧、影像和制作层面,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始终觉得Kevin Spacey在这部戏中的表演用力过度。
男版宫斗剧
把对手当弱智也就算了 还把观众当弱智。。。别再说这叫数据挖掘 这就是舆论造势
才看完。以电视剧来说大导演、大卡司、大背景、大乱斗,爱看《后宫真烦传》的人有福了。但我一来从来对政客不报任何幻想。二来本性不烦恼这种「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搞倒别人还觉得很有成就感」的人物与情节。这群人比SK的心理变态程度不惶多让,但在有趣程度上差了两个星系。一星扣在——我觉得无聊。
太烂了!史派西的智商还没有MAX的胸围多呢!
Francise老大爷你不要再对着镜头说话了,每次我都想扇你几巴掌。
通宵看完整季,意思不大。阴谋戏太小儿科,太容易地得逞。人物也都是一根筋。
很好看,这种肮脏又励志的官场故事,我觉得重点不在于它揭露了什么,而在于它映出了观者对权力的欲望。因为我如果缺乏欲望,就不会觉得那么好看。当我为卑鄙伎俩的得逞而泛起快意时,当我觉得那谁和谁谁不要来搅局时,也就不得不承认自己心底的黑暗。
看了两集就看不下去了好么……
那个女记者又丑又恶心。那些记者都好丑。大部分演员都很恶心🤢。
说实话我是觉得Underwood大叔的人生真是毫无意义但是却忙活的很开心,他的成就基本上除了搞死Peter也就是和各方面相互牵制。很期待记者三人组的第二季表现,虽然有点担心他们又被各个击破……第八话和基友的桥段意外的还挺感人的,虽然这段真的很莫名。
这剧评价那么高完全不可理解啊,故事编的离谱,槽点多的我都不想吐,演员没一个卖相好看,主演只会装腔作势,亮点究竟在哪儿?——除了让外宾可以吹嘘“别以为我不懂美国政治”之外?
黑镜比夏洛克好,夏洛克比纸牌屋好。如果美国政治确实如纸牌屋的描写,还是太简单了吧。只有frank一个人使坏吗,难道。
好看。这是一部关于“不要和陌生女人睡觉否则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的教育片。不过怎么看都更像是一个中国故事,芒果台以民国为背景翻拍一部可以叫《棋牌室》。
太爱看凯文叔和小美女调情了……
没看
牵强的剧情,毫无入戏感的Kevin Spacey,最高权力斗争?还是看<甄嬛传>更过瘾吧。
看前几集还觉得超级牛逼……后面又回归传统美剧了……大叔脑子抽了才会自己杀了p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