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財,我常常說做人要行得正站得直。
有錯要承認,被打要站好。
我這個人沒什麽成就。
書讀得不多,也不太懂怎么教你。
可是不過發生了什麽事,我都一定會支持你。
因為你是我兒子。
但是如果你說謊欺騙我。
我就會很心痛。
喏,我知道你喜歡吃這種三角巧克力,特地買給你吃。
”那是一段往事。
少年旺財因為拿錯成績單,而那成績剛好不太好而撒謊對老爸說丟失了。
於是老爸陪著他找。
在找尋的過程中,說了如上的話。
將他感化,承認了錯誤。
他把巧克力遞過去,接過卻是成年的旺財。
那時他已被連續不斷的靈異事件而搞得頭破血流。
他抱著老父,忍不住淚流滿面。
那一刻,我的眼淚是同他一起掉落下來了的。
很羨慕。
因為至今為此,我爸沒對我說過類似的話,也不曾買過巧克力給我吃。
而且以後,也不太有可能吧。
比起無厘頭的主線劇情“無頭鬼索命”,居然是這樣一條支線劇情更打動我。
於是這一個半小時亦已值回。
过去的香港电影人真的把自己的城市利用得太好,是充分的完全的,无论是市井烟火,无厘头笑话,美食,梦想,时髦,功夫片,港女精神,赌神,警察,各种传说故事,狮子山下精神,…非常有风格的电影,舒淇好美好嫩,穿着棒球服气垫鞋渔网袜谁都会爱上她吧!
充满了搞笑幽默,无论是西蒙这个朋友还是地铁上的女鬼演员,最后无头鬼伤心的觉得自己死得好无聊,耿耿于心的复仇也好可笑,不难看懂无头人,舒淇小时候和长大后,皮特和父亲关系,叙事清楚,风格独特,市井和恐怖迷离交错的氛围,搞笑和恐怖一张一弛的把握,编剧+导演无敌,我说的“利用”可能可以参考林心如的华灯初上后的采访吧,她说韩剧很注重宣传他们的美食和旅游,什么时候外国人看了中国故事也会好想吃中国的火锅等等。
比如《爱情神话》《乔家的儿女》,故事充满了当地地方肌理,
本文章与《幽灵人间》没有关系。
偶有所感有见过鬼魂的人说“鬼是迟钝,没有表情,一脸麻木的”,其实和大街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没什么区别,就是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不同。
听过一种说法就是死了之后就像戏曲唱罢,退场到了后台,无论你舞台上怎么去演绎悲欢离合,生死相依,总会有谢幕结束的那一刻。
绝望吧,依依不舍吧,是你留恋的,憎恨的,充满遗憾的还是无怨无悔,平淡亦或轰轰烈烈……艰难的一段路程风风雨雨,冰霜雪漫,各自拥有的是晴空,是阴霾,重要吗,挣扎于欲望中,感情里。
坚信些什么,想创造些什么,堕落是为了什么?
一串串的疑问让我们抱着好奇探究着。
他人的教训自己即使吸取再多终不会完全相同出现在自己的人生里,笑一句纸上谈兵而已。
让别人摔一跤的坎儿换一个地方一样还让他会再摔,一意孤行永远不注意脚下的人怎么都记不住当初的疼痛。
瞎的再怎么提醒还是瞎的,看不见的就是看不见,有眼睛睁老大眼的人依然分不清人和鬼,好和坏,黑和白。
可能注定的终究就是注定的,你劳心费力,竭尽所能挽救的,还是那心伤透也改变不了的结局。
看了那么多书,二十多年的痛苦悲伤都写进了那些诗词里,忍啊忍了那么多,忍了那么久,何须再忍,本是江湖梦中刀剑无情,不如大杀四方,定让恶人尸骨无存,血溅天地。
我会理智的处理这件事,不过是不会忍了,退一步得不到海阔天空,哪能让恶行猖狂,我不相信他们会得报应,没人去做的话过了就是过了,死了也就死了。
何等窝火的现实。
别对我说什么放弃吧,这件事是不可能的,拼尽全力我就要一个公道,你不给我,我自己去拿,连本带利。
愿上天怜我,佑我可好。
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悲惨可真的,万中无一的心苦之人啊……
其他人说过的不提,当然EASON的演技真的挺好,又是一个去唱歌的影帝(EASON我好爱你吖哈哈)。
说一下对于舒淇真实身份的理解。
首先说一下一些灵感来源1.有网友提到,舒淇会以两个妆容面对镜头,一是夜店妆,二是淡妆。
2.在HK网站上看到有评论家认为,幽灵人间(译名 Visible Secret)真正阐述的是,一些我们自以为看到的,其实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即,看得见的秘密 Visible Secret,例如,EASON醒来看到舒淇拿着红油漆和刷子,不代表是她做的。
黄秋生看到黄霑推他出马路,不代表是他主动发出这个动作的。
评论家只列举了两个例子。
但仍然对舒淇身份没有作出任何解释。
导演想从片名提醒我们,影片中看到的,未必是事情的真相。
先插一个花絮,其实封面当年非常出名,太惊吓以至于地铁公司不得不封杀,有一段在电车中拍摄的场景(即海报的场景)已经被删除(在墙外也找不到,香港,新加坡上映的也是删减版)。
3. 惠英红,是小男孩的妈妈,也是舒淇演的小琴的妈妈。
小琴与跳楼小男孩是姐弟关系。
(这里有点不明白,EASON一见到小男孩就说,小松怎么了。
证明应该是早就认识的。
)4.惠英红在被附身的时候,是真身的老公的二奶,她说她当年为了大/奶的老公偷渡到香港。
5. 舒淇小时候也是从偷渡船出来的。
.6.谷祖琳与舒淇在侧面很像。
在海滩上第一次出现的女鬼就是谷祖琳扮演的。
(谷祖琳好像刘瑞琦,喜欢单眼皮,不过到了志明与春娇已经老了不少没办法。
)结合上面几个线索我觉得,舒淇的真实身份是二奶与丈夫在偷渡前生下的女儿。
(有网友,或是剧情中提到忘记了,偷渡者会把女孩子卖了当妓女,而夜店妆的舒淇正是一个妓女,她的邻居很明显也是一个妓女,她在陈奕迅找舒淇的时候嚷嚷道,很光鲜吗很光鲜吗。
当然是粤语翻译过来的意思 ,由此更加确信她们两个做的都是见不得光的职业)可能这样说有点难以理解,但实际上,一开始陈奕迅见到的舒淇,就已经是王小琴的本像了(所以与墓碑的吻合)以下是分析为什么陈奕迅可以看到小琴的弟弟的魂魄呢?
为什么陈奕迅可以看到那个上了自己身的无头鬼黄秋生呢?
——————其实陈奕迅也有阴阳眼,但是没有舒淇真身那么强,无时无刻都可以看到魂魄。
所以陈奕迅一开始就看到的是王小琴的样子,又开始到结束都没有改变。
所以,谷祖琳的模样才是舒淇真身的模样(她们侧面很像,而且如果倒过来是解释不通的,因为结尾展示的墓碑确确实实是舒淇的样子,而不是谷祖琳),而陈奕迅一直都只能看到舒淇的附身的样子,因为他已经被Visible secret 欺骗了。
舒淇的真身与附身是有血缘关系的(正房与二房的丈夫是共同血缘),所以长得很像,附身也一直附体在真身身上。
真实的舒淇(谷祖琳)白天是护士,晚上是真身,妓女。
其他细节陈奕迅父亲是有阴阳眼的,他说鬼一直追他,所以,陈奕迅遗传了他父亲的阴阳眼。
黎耀祥是有点特异功能的,所以开口的都中(这条是乱说的)那个“神棍”是一个正常人,所以他说的都是可信,真实的,也就是他从街边捡了舒淇回家,但他没有说,捡了回家后卖去做了妓女。
舒淇也一直没有说。
那个智障大人(抱着婴儿玩具)很怕陈奕迅,说他不要打他了,要么是有一段戏被剪了,要么就是那晚陈奕迅跟踪舒淇的时候被上身了,以至于想象中的被打其实是打了别人(那个刚好是智障大人)一顿,所以别人才回击他。
本影评由本人亲自撰写,绝无抄袭,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保留追究权利。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 我的个人公众号(真的很个人啦)——梧州饮食见闻录对,里面 说的梧州这个小地方的美食指南啦跟电影没什么关系但是也欢迎订阅关注啦哈哈。
再次感谢看到最后的你。
严格意义上来看,许鞍华并不是一位纯粹的作者导演,这很可能是香港电影创作环境制约所致,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投资者只注重票房,投在类型片上的制作经费远超出在其他艺术电影上。
尽管八十年代初期新浪潮电影风起云涌,这批导演为香港电影带来不少清新脱俗的面貌,但是不少作品依然具有强烈的商业片色彩,徐克的《蝶变》,王家卫的《旺角卡门》,许鞍华的《疯劫》莫不如是。
往往是导演们拍出票房成功的作品后,得到机会拍摄影评人所推崇的“作者电影”。
这或许可以解释许鞍华作品类型芜杂的原因,似乎也能理解她为何在踏入千禧年代的第一部作品选择了灵异惊悚题材。
在此之前,她接连几部获奖的作品太过严肃沉重(《半生缘》和《千言万语》)而在票房上不见喜色。
没想到的是,相隔二十年后再次执导鬼片,她竟然重拾当年《撞到正》的新浪潮风格。
当年看这部《幽灵人间》的时候刚上大学不久,一心专注于惊悚恐怖情节大感失望,故事情节早已忘却不少,只记得掉脑袋的黄秋生和自缢的黄霑。
现在看过《撞到正》后再重温这部当年失败之作,才发现有不少极为有趣的现象。
80年代初许鞍华的《撞到正》堪称喜剧鬼片的开山之作,而这部《幽灵人间》同样延续这个港片传统类型,这次以爱情线索为主线更有“人”的味道,极力招揽当时的年轻观众进场。
《撞到正》由传统粤剧戏班里流传已久的撞鬼传说作为叙事主体,将粤剧表演与撞鬼情节有趣地融为一体,展现出惊悚喜剧的神髓。
而拍摄于2001年的这部鬼片,同样以一个不俗的创意——都市传说切入叙事,以发生在60年代西环马路上的离奇断头车祸拉开序幕。
除此之外,导演更不遗余力地翻炒《撞到正》时用过的手法:长洲岛、各类鬼上身,以及模糊不清的人鬼界限,而最后这一点也有不少突破,“鬼”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粤剧戏班和长洲岛上,而是如影随形地跟踪着角色走遍九龙和港岛。
前后几场男主角被鬼上身后刷红油漆的情节带出扰乱视线的悬疑效果,而两只恶鬼争夺躯壳的一幕兼具惊悚与喜剧效果,惠英红在这一场的人格分裂表演堪称影后水准。
另外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准确捕捉到千禧年的流行文化色彩,从美术布景到服装设计都令人印象深刻,这一点在当年看来并没有特别感受,而在当下重温就相当明显了。
室内设计、漫画书、杀马特发型、夸张的眼影和服饰,带有浓郁的港日混搭风味。
而这一点也体现在演员阵容上,许鞍华独具慧眼找来当时如日中天的流行男歌手陈奕迅、在《香港制造》里一鸣惊人的新人王李灿森,以及演技日益增长的舒淇,这几位都是千禧年初期最有代表性的流行偶像,令这个强大的阵容成功拉拢到年轻观众。
一人分饰两角的舒淇有几场戏像是从侯孝贤《千禧曼波》的片场穿越而来。
不过,这个演员阵容里唯独欠缺像萧芳芳当年在《撞到正》里这种疯癫的喜剧演员,令影片的喜剧水准大不如前。
尽管这部明显不是作者电影,但是许鞍华依然见缝插针地夹带私货,比如开头女孩和父亲乘船偷渡来香港的一幕遥相呼应早期作品《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里的越南难民情节,尽管这个并不是影片的重点。
而纠缠惠英红的女鬼,原是从大陆来港的二奶,这个港人与大陆人结婚的细节早在《天水围的夜与雾》前就已有所触及。
从这两处细节足可看出导演在处理商业类型题材时,仍饱含对现实的关注,不论是政治还是民生话题,这应该算是许鞍华作品里的作者性一面。
最终,这部作品的票房算不上太成功,尽管之后又搞了一部续集,不过导演换人了,估计制片方也暗地里认为许导演不适合拍摄这个题材。
这个剧本的缺陷在于太过马虎和偷懒,不少关键场景没有写透,草率交代就转到下一场,令高潮的一场(无头人的复仇动机)灵气尽失只剩下蹩脚的冷幽默。
而爱情戏明显盖过了惊悚情节的分量,沦为温情脉脉的痴男怨女故事。
至于那个海报上坐地铁的小凤仙似乎也成为一种噱头,完全与内容没有关系。
陈奕迅《Special Thanks To》专辑里有首歌“你会不会”是传说中《幽灵人间》的主题曲声音低沉 让我很对这部电影好奇今天发现此剧后 彻底发挥了一次bt精神下载完后 未立刻移除文件 为做种子贡献很久满怀期待的啊接下来我开盏台灯 关上门 把一切恐怖气氛渲染好以为自己可以尽情悬疑惊悚一把 刺激神经但太出乎意料的是 整剧无聊透了影片刚开始 黄秋生客串一把被车祸撞至头身分离这种场面血淋淋阿 没头的身子乱跑阿个人觉得是最低等自以为是的恐怖之后出来的舒淇 打扮不敢恭维 化妆更是故弄玄虚 左眼带一只眼罩说自己左眼能见到鬼 晕 极尽夸张的深色眼影 不就是想证明你不是人或者你是人但被鬼上身 不批评我的陈奕迅了 他应该也挺无奈的吧 外套里面的T恤图案不是两只大眼睛就是一张大脸像在一直映衬影片的所谓悬疑剧情伐善可陈看一部所谓恐怖悬疑片看到昏昏欲睡这是第一次 编剧想象力实在有限听说还有《幽灵人间•2》不敢轻易尝试去看喽其实想说 浪费我一个多小时后又想 为了主演陈奕迅为了导演许鞍华忍了 认栽
得益于TVB开始发力搞流媒体网站MyTVSuper,很多以前只有vcd般画质的港产片,终于有1080P的版本了。
虽然离真正的蓝光画质还是有一定距离,但至少是比过去清晰得多了,很多小时候看的港片也藉此机会,让我重温了一回。
今天看了许鞍华在2001年拍的《幽灵人间》。
这是许鞍华时隔20年再次执导惊悚片,跟当年的《疯劫》《撞到正》一样,许鞍华拍惊悚片,肯定不会只懂得洒血浆和放鬼来一惊一乍吓人,她更想接着“人心有鬼”去反映社会问题。
《幽灵人间》是个不错的商业片,主演是当年正当红的歌坛小生陈奕迅和电影红人舒淇,精心设计的海报甚至引发了市民投诉和港铁的不满,使得本片未映先红。
故事比起一般的港产鬼片要复杂得多,一条无头鬼寻找真凶的故事主线,加上陈奕迅父子宽慰、惠英红扮演痛失子女的母亲、舒淇一人分饰两角的三条副线,在一般不怎么好好讲故事的鬼片里,绝对算得上是内容充沛且高质了。
除此之外,《幽灵人间》在惊吓方面的细节也非常有内容,用了港铁儿童诡异开火车广告、无头巴士男尸、地铁死人妆女鬼、长洲烧炭自杀等多个当时香港的热门都市传说,综合来讲,这一部100分钟的电影里用到的元素,都可以拆成三部来拍了,许鞍华还是很良心的,拍恐怖片都如此用心。
虽然当时许鞍华拍这部片主要还是为了弥补之前《千言万语》等作品的亏本,但作为一个有高度表达欲望的导演,许鞍华拍鬼片肯定不止讲鬼故事那么简单。
实际上深入本片,你会发现它弥漫着千禧年回归后身份认同的问题,黄秋生扮演的无头男尸,是一个十五年来找寻自我身份的凄凉厉鬼,舒淇扮演的自杀痴情女鬼,在死后依然一往情深,两只鬼不停的上身,即便是死了也都没有解开彼此的怨结,这暗藏着对后97年代香港「人鬼不分」的描绘,这两只鬼不停的换躯体存活,死了十多年,依然还在人间兜兜转转,放不下过去,也渐渐忘却了自己,而被它们上身夺舍,被控制的人类也活得浑浑噩噩,恍惚飘移。
这种「我究竟是不是我」的身份认同与迷茫,成为了那段时间很多港产片的主题,甚至持续到了来年的《无间道》里,让刘建明和陈永仁也深陷自我身份认同的痛苦。
虽然由于制作费低廉(不到一千万)而让故事显得粗糙,部分故事也受限制作无法展开,不过仍然是港产恐怖片里的上乘制作。
毕竟是许鞍华。
尤其是黄霑和陈奕迅父子街头道别那一幕,就可堪称港产鬼片里的顶级刻画,简简单单几句对白,就令人为之动容。
一个主线数个支线 主线:15年前的无头人车祸案 无头人一直以为是Peter父亲推了自己才死 所以一直缠着Peter父亲 (而后June恢复记忆后说了其实我因为后面有人蹲下去捡钱撞到了Peter父亲才推了无头人) Peter被附身后对自己家里涂红漆 还有Peter父亲一直被鬼缠 都是围绕这条线展开支线:孤岛上的小琴割脉自杀 因为Peter开解了小琴(附身在胖妞身上) 所以小琴跟着他们回来 时而附身在June身上跟Peter约会 从Peter知道June跟他父亲在疗养院对望了很久 然后去问她 (那时候是小琴附身状态) 小琴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有小琴跟小松玩得很好 其实是她弟弟 这些细节可以看出 没有画眼影的舒淇就是小琴 有画眼影的是June本人没有被附身 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支线比如小松的母亲被隔壁二奶附身,因为小松母亲碎言碎语说了隔壁二奶的坏话惹她生气 小松哭着说自己妈妈怪怪的时候 其实被附身后的妈妈扔下楼 已经死了 是在求助比如Peter一开始在地铁上一直会看到的那个小凤仙造型的 以为是鬼其实是人
整体影片的剧情是挺不错的,到最后谜底揭晓彻底主要人物关系线闭环时会让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但整部影片中坑太多,许鞍华导演又对鬼片把握力度不够,导致虽然剧中演员演戏全都在线,但实在是各种坑太多没办法填,譬如把房间涂成红色这段简直让人一头雾水。
许多剧本在看的时候是一种感觉,等到拍成画面时有是另一种感觉,许多小说或故事里在看文字时人会自动忽略掉许多细节,而当把这些文字真正画面化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里面有这么多bug和漏洞,想要填补这些漏洞或让观众忘却这些bug,就看导演的能力了。
毫无疑问许鞍华导演在描写人性上有其独到之处,拍摄文艺类剧情片是其专长,但要拍鬼片实在是差了太多。
本片由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导致本该是恐怖片的走向,由细腻入微的视听刻画,人与鬼的存在成为了扑所迷离的状况。
并且加之导演的温情,让一部黑暗影调的电影,变得情真意切,有了独特的暖意,给人以安心。
首先,导演在叙事上,就十分复杂。
借鬼上身的灵异奇观,影片讲述着的是一个断头讨债的故事,一个凄惨的爱情悲剧,一个迟到了的成长故事。
三个叙述以讨债和成长为主线,爱情恐怖为支线展开讲述。
在时间上,现实的Peter遇到jurn,相知相爱,Peter去找寻答案,讨债人对Peter的下手。
都是在同一个线性时空中的,顺时叙事。
而爱情叙事,以回忆加虚幻时空,是一种独立时空,又与现实有所联系的时空。
随着最后小琴的结尾,虚幻的爱情时空终将消散,记忆里的一切似乎也都随之小琴的消失而消失。
最后一个叙事是成长,两次父亲的到来,同样的话同样的三角巧克力,都是一种现实时间下的灵异空间。
也可以说是主观幻想,或者是Peter的潜意识空间。
此外,本片除了现实时空外还有着一个回忆时空,这个是催债人故事的根源,就是那场车祸,小失误酿成的大悲剧。
影片在这样的真真假假的时间上空间上,建立起的是导演想说的话,建立起的是一个真实的有情感的人间空间。
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人有三种阶段该面对两次镜子,第一次面镜子是认识到生理上的自我,而第二次则是认识或想起精神上的自我。
而在影片中,jurn面对镜子是为了让观众更好的理解鬼上身,区分jurn和小琴。
但Peter的照镜子和换时空这是绝不一样的,是一种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
“照镜子”的过程,其中,老父亲的两次出现,都是在重复着那句话“我常常说做人要堂堂正正,有错要承认,被打要站直。
”这不仅是老父亲的托梦,其实更多是Peter对照自己,从继承中认识自我找回迷失自我的体现。
结合整部影片其实也是Peter的一个对自我的救赎,从父亲那认识到了责任担当,从孩子那里得到了乐于助人,最后从jurn那里学会了爱人。
全片如《无人知晓》一样把鬼与人放在了一个同一种人物塑造上,让人难以区分鬼与人,很少有绝对的善与恶,缺失了鬼的典型性。
同时还塑造了一个象征性元素,地铁戏子的形象,外表化妆成鬼的人,在人鬼人之间,导演把阴阳融在了情中,最终归到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协调与认知。
打破了传统人鬼殊途的刻板印象,给了观众一种新的观察与新的理解。
为了增强恐怖效果,影片多用无头男(鬼)的视点,和一些快速移动镜头。
但在影片整体来说还是一部对人类有教育,思考意义的影片。
人鬼再到人的阴阳共生的太极思路,符合了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平滑了人物,更利于Peter的个人成长,也利于导演的情感追求。
擦原来是个爱情故事
重看重看,居然毫无印象~许鞍华的鬼片,当然要支持。其实说的是个爱情故事。喜欢舒淇这个认真傻气的小女人~
陈奕迅、舒淇、李灿森倾情演绎,黄霑、黎耀祥、惠英红、黄秋生、张达明客串;庄澄、南燕监制,怪不得影片掺杂着“阴阳路”的味道呀;不得不提“李灿森”这个人,幽默风趣,特别适合出现在港恐片,活跃气氛没的説;盧旺財(Peter)和June(小琴)真真切切演绎了一段“人鬼情未了”。毫无争议的童年阴影。故事结尾↓小琴母亲:这个傻丫头(小琴)为了个臭小子在长洲割脉自杀盧旺財:长洲?小琴母亲:这首是她爱听的歌,每次来,我都播给她听······小琴:你想念我吗?
不拘一格拍鬼片。
表演不错,场景也可以,就是结尾的真相太囧了。。。就因为一个人弯腰捡钱害人丢脑袋,太无语了。。。。
以宗教为生的非宗教人士
童年的不幸遭遇化作恶梦纠缠着生者的灵魂,侵入灵魂深处的黑色烙印,是任何咒语和灵符都无法消散的恐惧,逃避过往就是在自我惩罚,罪恶永远都如影随形。亡者的百般纠缠不过是为了找寻内心的出路,人间说冤有头债有主,而黑夜下的孤魂却找不到自己的头颅,只得占据活人的身躯,借他人之口诉说自己的苦衷,你受伤的是肉身,而我失去的是念想,绝望蔓延在惨白的月光下,照亮往生的道路。爱情使人沉醉,死亡隔绝彼此,回过头你便忘记了所有,欢乐与痛苦都只属于我一个人,你是人间幽灵,而我是阴间痴人。
这是恐怖电影的话~ 我发展发展估计也可以做编剧了。
这片被评这样的低分真是让人无奈,或许更多的人是冲着恐怖刺激的心情去看的吧,这完全是一部有条不紊的文艺片,在香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能这么从容地控制电影的,真是极少数极少数。导演运用了很多由远拉近的恐怖片惯用伎俩,但是却“意外”地无一出鬼吓人,这点我认为很不错,否则就真的很俗了,另外
许鞍华挺冤的,这么无厘头的剧本,换个人不知道拍成什么样,类似烂鬼片太多,毕竟搞艺术的还是有不同
2022.10.4
气氛非常好,这才是鬼片应有的感觉,有点cult,有点诡异,画面风格也偏阴暗,很吸引人。
舒淇演不了这种有点诡异和神秘的女子
入不了戏,47min弃。舒淇真美。
嗯,许鞍华,嗯,恐怖片,嗯,有eason舒淇霑叔紅姨,然而结局却是90分钟后被黄秋生一句“咁我唔係死得好戇居”弄到笑岔气,這樣拍鬼片真的好嗎,哈哈哈哈~
中间Peter那一段记忆错乱般的闪回剪辑还是抓人的。许导的电影观感上确实更主流一些,这部其实核心还不是爱情故事嘛,痴男怨女那种配置。
[三星半]前段覺得有點亂(也不是有點啦),結尾挽回一點分數,起碼看了結局以後會努力回想伏線。郭子健在映後談說在這部電影之前香港很久沒恐怖片。我的記憶恰恰是從千禧年初開始的,所以印象中好多這種帶點溫情的恐怖片。原來潮流是這部帶起的啊。惠英紅鬼上身那段演得好亮眼啊。醫神那時候好軟,好在當年不興泥塑。
7.1分,第三部许鞍华。老实说许鞍华拍恐怖片还是比叶伟信邱礼涛之流强不少的,但许鞍华拍恐怖片拍得简直比文艺片还晦涩,叙事也偏离散,对普通观众不友好,因此豆瓣上评分不高。对许鞍华自己而言,这部作品肯定也是自己职业生涯中偏平庸的。但对于整个港恐圈来说,还是不错的作品。
车祸撞掉头的放高利贷男子,变成无头鬼害死男主爸爸,但事实并不是男主爸爸推的无头鬼,而是有人在地上捡起硬币撞到了男主爸爸,而有个割腕自杀的女鬼附身到胖妹,男主亲了胖妹,女鬼附身舒淇跟男主谈恋爱,化浓妆就是舒淇本人,没化妆就是附身的小琴,而小琴就是那个字原配的女儿,小琴就是那个摔死男孩的姐姐,男孩被附身的母亲摔死,而附身的就是母亲总诋毁的二奶。
结尾还行吧,整篇故事看下来不恐怖反而有点喜感= =和当时技术有关吗?另外,还是不喜欢舒淇那鸟样,不过她还蛮适合演恐怖片的,都不用化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