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泽克的意义上讲,波兰斯基就是遭遇过“实在界的入侵”的人——无论是曼森家族杀人案还是其后的性侵事件——其坎坷起伏的人生轨迹正如一次次“创伤性回归”,破坏颠覆又浸入支撑着他的象征秩序与符号宇宙。
这是一部发生在室内空间的高密度电影。
所谓密度之高,就在于在这仅八十多分钟的时间里,电影内容充满了各种极具矛盾与张力符号性象征(且是以影片中的四位主要人物为象征载体的),同时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各个象征的势力阵营归属又几度发生转换甚至“洗牌”。
最终呈现出了极具辩证性的局面:一方面是错综复杂的符号网络;另一方面,其错综复杂就意味着其脆弱不堪。
首先从符号性象征来讲,在《杀戮》所呈现的西方中产阶级的背景之下,波兰斯基对四种符号性象征逐步予以展开并进行解构:首先,作为精英阶层代表的律师,实则是一刻也离不开手机的现代资本奴隶,在逐利的流动表层深处——也就是在价值层面上——却陷入了深深的虚无主义,毫无崇高与庄重可言;然后,律师的妻子,那位兼顾着事业与家庭的成熟女性,其表面四处周旋且对妥善解决问题满是诚意,然而其内心深处却从来没有正视过问题并尝试诚恳地认识对错,一而往之的只是虚伪的和谐面具,面具之下便是再也抑制掩盖不住的最不体面的肉体与精神龌龊;再者,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达尔富尔大屠杀的女作家,却惯常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以西方惯有的普遍主义思想道德性地、怀有优越感地去强迫他者,接受自己的“伪崇高”原则。
讽刺的是,如此关心遥远地方的人,却做不到对身边的人予以宽容,更做不到以此来约束自己;最后,女作家的老公,那个老是一幅乐呵呵模样的男商人,则代表了小市民们享乐主义的普遍姿态。
在自得其乐的同时又时刻不忘自己狭隘可怜的自尊心,其捍卫方式也是某种粗暴的抗拒与低陋的“幽默稀释”。
至于在这一斗争进程中,各个符号性象征进行了数次势力阵营的变换,乃至几度洗牌:从最开始的家庭符号秩序,演进到观念符号秩序,后变为性别符号秩序,最后完全破解掉。
我们目睹了象征势力不断离合、符号秩序不断重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便是:整个符号秩序倒塌了,象征界最后在那座房间中不复存在。
余下的全是实在界的“原质”,即“一小块的实在界”——两个男孩的打斗。
后续一切皆触发于这一原质之上。
这一切当然非常极具讽刺意义。
“杀戮”乃是一种彻底的破坏符号秩序、创伤象征宇宙中的符号性个体的实在界方式。
同时,“杀戮”也是波兰斯基对现代人类文明的道貌岸然的一次活生生的剥开。
最后,波兰斯基把希望投给了电影结尾:在公园里重归于好的两个小男孩,便是对成人世界的家长视角与社会符号予以最无情的嘲讽。
而对小男孩的拍摄始终使用远景,对成年父母的拍摄始终是中景,也通过这样的对比距离暗示并提醒着每一个观众:我们正在靠近哪一边。
(靠近被嘲讽的象征,远离作为原质的实在。
)
人与人之间最鲜明的区别就是思想上的差异,我们永远不能掌控或改变别人的想法,所以才会有停不了的战争。
精彩绝伦的七十分钟短剧,四位影帝级主角代表了当下最典型的四种人,波兰斯基的剧本和台词把控功力超群,精辟到让人一秒钟也不愿放过。
中产阶级们的面子功夫看上去显得那么虚假,一开始情绪还能靠理性控制,几杯酒下肚,文明不复存在,人性野蛮的一面毕现。
但那些以文明自导的人啊,以为一味的造就和忍让就是所谓的尊重,并以此来包装自己那并不真是的假想,于是,内心真实的爆发下,看似文明的且坚实的面具就此崩裂,現出最真实的原形……殊不知,若真的懂得尊重,造就和忍让便是最自然而然的一笑而过!
序幕远景镜头下的公园草坪,一群小孩子似乎在争执什么,某个小男孩拿起棍子打了另外一个孩子,那个被打的小男孩痛苦地捂住脸。
一直都是远景镜头,只够观众了解发生的事情,但却无法看清楚他们的表情听不到交谈,只是给后续剧情交代好背景。
友好协商镜头再次出现就是被打孩子母亲,在书桌前撰写协议,双方都非常友好气氛和谐,只是打人男孩父亲对某个措辞提出些疑议。
双方彬彬有礼绅士淑女,对于能够达成这样文明和谐的结局感到满意。
打人孩子父亲似乎很忙碌,一直在电话处理官司,后面这会成为一个冲突点。
原本事情可以这样结束,在走廊告别的时候,直到被打孩子母亲坚持对方父母应该带孩子过来,而且那个男孩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暴力带给别人的伤害。
至此双方开始发生了争执,被打孩子的父亲缓和气氛,邀请他们回到房间吃妻子做的馅饼。
撕掉面具气氛似乎又变得融洽起来,他们开始进一步交谈各自的家庭和职业。
期间打人者父亲作为律师的电话变得频繁,内容似乎是某种药物有副作用,对方咨询他该如何处理。
频繁的电话不断打断沟通,情绪变得比较烦躁,双方的矛盾在于打人孩子是否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打人父母则抛下客套的面具,暗示被打男孩也有责任,似乎是他先嘲讽那个男孩是告密者。
被打孩子母亲则变得愤怒,对于他们这种狡辩和不以为然很生气,而打人者父母觉得她有些小题大做。
剧情到这个阶段尚属正常,虽然已经不像开始那样和气客套,但家长偏袒爱护自己孩子,也在情理之中。
家庭危机接下来的剧情和冲突似乎脱离了孩子的问题,而是深入到两个家庭的内部矛盾。
打人者夫妻从对话可知是再婚,男人忙着打官司做律师,对孩子向来是不管不问,妻子对此早有怨言,而且在外人面前觉得很丢脸,打人孩子父亲则觉得妻子太过虚伪,认为这个世界和人就是赤裸裸丛林法则,没必要那么虚伪客套,而丈夫不停的接电话处理事物也让人心烦,最高潮是妻子情绪激动呕吐,将被打孩子母亲的绝版画册弄脏,几个人乱成一团,收拾凌乱污浊的画册,整理自己凌乱的衣着。
剧情在逐步转向被打孩子的父母,父亲是五金店经销商,在妻子眼里活着浑浑噩噩的日子,满足于喝喝小酒看看电视,妻子也是心怀理想的作家,关注非洲大屠杀和社区,希望人类彼此有更多的理想道德准则和互相理解,但总是受到挫折和打击。
两个夫妻之间的不能理解,彼此不认可对方的想法和生活。
最终丈夫变得冷漠无所谓,妻子则是痛哭流涕和歇斯底里。
四方乱战剧情不会像整理文档那样清晰,其实几类冲突矛盾常常是交织在一起。
打人孩子父亲,嘲笑贬低被打孩子父亲的五金商职业,对方也反唇相讥。
打人孩子母亲则无法接受被打孩子父亲居然丢弃女儿的仓鼠,并且对于它的惊恐和可能的厄运视而不见,只是因为他不肯接触齿科动物。
被打孩子父亲接到妈妈电话,得知母亲正在服用的药物,就是律师正在出谋划策回避官司和舆论的那种,因此对于对方虚伪欺压消费者更加愤恨。
打人孩子母亲觉得对方母亲太过于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别人,而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孩子为什么被打。
对方则因为受不了她的指责,把手包丢到墙上,而打人孩子母亲也无法忍受丈夫打电话,而把电话丢到水中。
最终每个人似乎都濒临崩溃状态,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悲惨的一天。
结尾镜头离开房间切换到阳光明媚的公园,近景镜头下小仓鼠活的很滋润,远景当中两个孩子在讨论着什么,虽然看不清楚容貌,但从衣着来看就是吵架的两个孩子。
他们似乎早已和好,最后骑着车子一起离开。
四个成年人争吵的事件,似乎孩子们早已忘记和平息。
那么这场争吵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芷宁写于2012年1月6日)不足80分钟的戏,4个主演,简单的几个场景,就能让观众看得乐不可支又颇有感触,这便是影片《杀戮(God of Carnage)》的魅力。
而它被呈现得如此这般充满张力引人入胜,除却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对影片具有毋庸置疑的掌控能力之外,和该片有个扎实精彩的剧本不无关系,也和四位演员精湛的表演不无关系。
该片脱胎的戏剧原作译名为《杀戮之神》,是令人钦佩的女剧作家雅丝米娜· 雷札06年的作品,雷札的剧作向来以结构精巧,布局精妙,人物刻画生动,语言丰富犀利见长。
有幸看过她的话剧《艺术》的普通话版——03年该剧被上艺搬上舞台在京公演时,几乎形成了一股“艺术风暴”, 直接导致一票难求,首都剧场门口人满为患。
而这部《杀戮之神》也和《艺术》一样,一经公演就获奖无数,被译成多种语言,风靡世界舞台。
从舞台到影像,波兰斯基加上了一堵墙,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影片的所有场景几乎都是在会客厅里完成的,偶尔有厨房和洗手间入镜,而门外的走廊则更像是一个分段的标志,每次由走廊再入室内,剧情都会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可见波兰斯基对影片节奏的把握和对场景的有机调度,《卫报》并没有夸错——“波兰斯基的执导是精准的、明确的,而且完全合乎影片的目的。
他在银幕上树立起来的第四面墙令人惊艳。
而且完全符合戏剧剧本的设定,把故事圈定在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内。
”现实中的很多事很难用理智去衡量,如,争吵往往带有感情色彩,而谈判则需建立在理智和秩序的基础上。
具体到小孩打架,其原因和过程很可能都是单纯的,而成人的争吵则带有各自的观点、成见和情绪,常常越辩越乱。
于是,在现实中小孩之间闹矛盾,家长通常不去理会,因为一旦搀和进去,就会把小孩架吵成大人架,而当大人们吵得忘乎所以的时候,小孩们很可能已和好如初了。
该片伊始,两小儿打架,一个把另一个的牙齿打掉两个。
两家家长本着文明人理应沟通理解的理念,开始了接触,希望就小孩的“暴力”事件达成和解。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无奈的,两对夫妇从一开始表面上的彬彬有礼,逐渐露出彼此瞧不顺眼的倪端,继而相互愤怒的指责嘲讽,吵得不亦乐乎。
其间不仅两家对吵,夫妻之间也吵,还间或地,因性别差异而划分为男女两个阵营。
于是,各种平日里隐藏着的矛盾浮出了水面,平素性格里压抑着的一面也暴露无遗,他们从家庭责任吵到社会责任,从职业偏见波及个性差异,从教育方式扩展到世界观,吵得酣畅淋漓、乌烟瘴气,却不可能有结论。
这两对夫妻似乎代表着不同人群的特质,自由作家佩内洛普(朱迪·福斯特饰演)属理想主义,注定要在现实中碰壁。
而她的丈夫迈克尔(约翰·C·赖利饰演)是个消极享乐主义者,因为对现实失望所以他乐于活得肆意点,这对夫妻的生活理念从来都是背道而驰的。
律师艾伦(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则是个现实实用主义者,注定会对理想主义者嘲讽,他的妻子、金融界的OL南希(凯特·温丝莱特饰演)注重形象,平日里总压抑着自己……让这4位就某件事达成共识,本来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况涉及各自的宝贝,于是他们唇枪舌战,相互攻击,让一句句精妙绝伦的台词蹦出,令影片充满了妙趣横生的黑色幽默。
就表演而言,高手过招,总会让产生流光四溢的效果,凯特一如既往得好,精准而细腻,其中因紧张而呕吐的戏估计会排上某类排行榜,瓦尔兹的表演松弛自然而贴近角色,福斯特演出了作家的敏感和神经质,而赖利的戏似乎较前三位的相对弱一点。
片中的几个道具用得不错,如手机和郁金香,律师艾伦很忙,手机总响个不停,手机延伸了影片所能表达的空间,还催化了旁听者的情绪,让其引爆了一个高潮。
郁金香本是作家注重生活品质的表现,可在最后,它也和手机一样惨遭情绪失控者南希毒手。
另外馅饼、咖啡、酒精和雪茄,均起到了让人物获得情绪释放途径的作用,也一样带动着剧情发展。
有时候,杀戮并不需要刀光剑影、荷枪实弹,语言的杀伤能力往往更胜一筹,特别对于所谓的“文明人”而言,戳中要害的话赛过毒药。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的另一个译名《会客厅杀戮》,很靠谱。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1991293_d.html
豆娘推荐的影片,看了一下预告片觉得有点意思就去找了全片看了。
真是十二分的惊喜,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不多不少,让我敢说这是我日前看过最棒的一部电影了。
在这部遵从了三一律,极具话剧感的电影中观众一点也没觉得枯燥乏味,只是短短的一个下午,两男两女,两个家庭,一下子点出了种种问题,往深了说,政治、人性、西方的价值观,现代文明的认知水平;往潜了说,男人、女人、家庭、中年危机、婚姻矛盾。
对话中这些问题一一涉猎并且点到为止。
不得不说波兰斯基真是一个天才,就是在这话唠十足的话剧味电影中他仍然没有丢失幽默和笑点,对话的几个阶段,阶段中的小高潮,整个对话的大高潮都起伏有致,每个阶段的起承转合都拿捏的火候适中,永远保持观众的新鲜点。
在四个人的激烈争执中,最主要凸显或者最能引起观众思考的,应该是西方人在对于文明和粗野这两个认知观念的怀疑和辩驳。
同时也是美国人价值观的碰撞,是杀戮还是和平,是英雄主义还是沉默主义。
孩子本是这场争辩的导火索,孩子是传承未来的种子,而成人世界的价值取向在一个下午的争辩中已经初见端倪,文明是否是现实世界的一块遮羞布?
混沌和迷茫是个各抒己见的西方人该思考的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思考这些的条件和时间,饱暖之后思的并不只止于淫欲。
中产阶级代表的是主流的话语权和价值观,四个成年人的对话向我们展开的就是美国中场阶级中对于这类问题的几种态度。
理想主义的道德高度和现实主义的道德观永远是无法调和的。
而施暴者和受害者是永远不可能站在同一个平面上和谈的。
所谓的道德和文明可能只是现实暴力上虚掩的一张面具,而这块面具又是极易脱落的。
就如C先生说的,每个人的心中都一个杀戮之神。
杀戮是人的本性,而文明则成为了一种虚伪。
事实上,人人都希望成为一个施暴者,道德的高度永远只是在一个利益集团的相对范围内。
就如剧中被伤害的孩子家长在将自己摆到一个道德高度,认为自己是文明的象征者,因此,他们才会摆出郁金香,摆出馅饼伪造一个和平文明的和谈局面。
但是事实上呢?
他们永远有分歧,他们依旧存在着不满和怨气,他们更希望的其实并不是和谈,而是像最后penny做的那样把nancy的包扔掉,用暴力的方式解决心中的不满。
反过来,carren一家也并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愧疚之情,或许开始是有的,但是内心的深处依旧没有感到自己有什么问题,只是迫于“文明”的枷锁不得不道歉和谈。
而当这个四个人永远谈不拢的时候每个阶段的态度都开始暴露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酒精更是让心中的“杀戮之神”开始苏醒。
nancy的温文尔雅,penny礼貌的极力克制都土崩瓦解,这两个女人的戏里,在对冲突的问题上她们字字玑珠,在对于男人和家庭的问题上她们一拍即合;反过来两位先生也是如此,在孩子的问题上他们剑拔弩张,在女人和家庭的问题上他们显露出无所谓,更希望谈谈威士忌或者抽根雪茄。
这反应的就是男人和女人在家庭问题中的态度以及男人和女人互相的看法。
其中四个人对于社会的认知反映出美国人对政治的看法和几种存在的主流价值取向。
penny的理想主义道德观,penny丈夫的古典主义价值观,nancy的女性主义思维方式以及她丈夫的现世主义价值取向都充分的得到彰显。
在这一下午的几个小时中,在一个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中产阶级家中一切关于文明的假象都被渐渐扯下,我们看到的是不是就是我们自己的样子呢?
(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
生活中随处是暴力,并且真正的暴力是无形的,去年我在和一群素未相识的人相处的时候非常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这样说是因为当你在一个野蛮的环境中和当你未进入成人世界时暴力的形式是相对比较直接的,而恰恰在一个文明、体面、和谐的环境中,这种暴力才浮出水面。
近期一些身边人身边事让我感触颇多。
每个人都很脆弱、自私并本能性的捍卫自尊,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说谎,都在忍耐、掩饰和攻击。
一味地坚持己见和自我将中伤他人,击溃他人的虚伪、伪善。
这部电影中的四个人,当每个人都在压抑愤怒、用理智束缚本能的时候,气氛尴尬、僵硬、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当每个人都撕破伪善的面具咆哮过后,气氛轻松很多,每个人也都可爱许多。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得出,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未必适合孩子,也未必适合解决成年人自身的问题。
人们若能学着像孩子一样处理问题,往往问题会简单很多,而每个人也都会轻松许多。
这是部对人物心理和动作描写非常细腻的电影,映射出的伦理问题也很多,四个人展示了生活中矛盾的方方面面。
值得观赏。
无非展现了丑态百出的一面,一面装的像个文明人,一面在捍卫自己的领地。
一面看人笑话,一面向对方施压。。
电影其实挺无聊,要说的事也挺无聊。
演技挺好。
有时候不理解拍这样片子的意义。
说到底无非导演展示一下把一个枯燥,屁大的故事讲得挺好的能力。
演员演技还挺好的。
就电影本身,意义不大,看着也没多大意思,相信没人会看此片多遍吧。
大部分人看一遍也就够了。
豆瓣评论太高,太大,太上。
我呸!
首先十分感谢波兰斯基这个老头子,还有四位演员以及全体剧组,还有那栋房子里发生的故事,作为本年度所看的第300部电影(很大程度上也是本年度最后一部电影),这部片子着实给了我年末的惊喜。
涉及到本文的题目。
论矛盾,貌似这个题目有点大,所以我在此特地特别没有自信的声明,我就是想说个皮毛,而且很可能还是错的。
事实上我不会触类旁通,也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人,我所看过的波兰斯基,也就《影子写手》跟《钢琴家》了。
好的,在正文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唠叨几句。
关于矛盾,首先提出一个吧,关于波兰斯基老头子本身,生活中,我们会不会独立的评价人,就是比如一个道德低劣的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们会不会由衷的钦佩他?
好吧,扯远了,引起了不必要的争论,对不起。
不过我真正的推荐波兰斯基可以看一下《水果硬糖》这部片子,会有意外惊喜。
好的,废话到此为止,废话再多下去估计就会出现《杀戮》了。
片名《杀戮》,打分:五星。
讲述了两对夫妇之间在某一天的某间房子里所发生的戏剧化故事。
故事起因: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牙打掉了。
故事过程:两家寻求合理的和解方式。
故事结尾:没有找到合理的和解方式,但是,两家的孩子倒是又玩儿到一块儿去了。
请原谅我用特别白开水的话讲述了这么棒的一部电影。
事实上,本片的情节就是如此简单。
主要的亮点在于四个人物之间的互动。
基于本文的题目,矛盾的解决办法。
首先,让我们来发现问题。
问题一:寻求存在于文明社会的文明人之间的文明解决办法是否可能。
事情是这样的,一家孩子把另一家孩子给打了,前提是这俩孩子平时是哥们儿,大的那叫一个惨啊,牙掉了,脸肿了,心灵创伤了。
当妈的那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首先欢迎Penelope女士登场。
片中,P女士反复重申的一点是,自己希望以文明的方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无可厚非,这个观点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偏偏对方夫妇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尤其是那个不关心自己儿子的当爹的。
声称什么两个孩子自己私下解决就行了。
而P女士执意要对方一家集体出现,诚恳的道歉。
Nancy女士对此毫无意见,而P女士的丈夫Micheal先生倒觉得完全不必这么兴师动众。
事实上,这里受伤的是P女士的儿子,但是P女士作为一个母亲,感觉上却受到了比孩子所受到的伤害大得多的伤害,我儿子被人欺负了!
这还了得!
人之常情,给予理解。
但是从剧情的发展状况来进行推理,我猜测,P女士的内心所真正希望的并不是对方的诚恳心意,而是一种取代自己屈辱感的情感,那就是给予对方屈辱感。
P女士想要站在一个高度上,那就是,我们一家通情达理,所以才原谅了你们,我们是文明人。
简言之,你们是野蛮人,我们不跟你们一般见识。
所以,当她的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她就开始抓狂了。
所以对于问题一,这种方式可行不可行,可行,但如果初衷是抢占道德制高点,也许就不可行了。
问题二:文明与野蛮的解决方式哪个更好。
父亲一般会这么教育儿子:儿子,我跟你说啊,别主动欺负别人,但是谁家孩子要是欺负你,你就狠狠的给他来一下子,让他以后不再敢招惹你,明白吗?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爸教育我的。
事实上,小男孩之间打架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打来打去的,今天打,明天又在一起捉迷藏,小孩儿嘛。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
很难界定这一行为究竟属不属于野蛮行为,但是男生之间的相处方式很多时候就是这样。
片中的两个11岁小男孩之间的矛盾也许就是这样,或许就是一句话:以后不带你玩儿了。
于是就打起来了。
男生很少磨磨唧唧的讲道理,这很让人觉得厌烦。
说会片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P女士,在这里她期许一种文明解决方式,其实可以比作是打仗时候的谈判,两家人见面,孩子道个歉,完了。
这种文明方式来自于语言,文明的语言。
而恰恰是作为这里文明表达方式的语言,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却掀起了巨大的暴力,语言的暴力。
生活中,有人常讲:不就是个话嘛。
通常,有些时候,还就是有些话惹了事,正所谓祸从口出。
上述的两个问题,首先承认,我对于P女士有点儿成见。
这两个问题本身很难回答。
影片也没有对这两个问题做出直接回答。
影片提供了一系列的冲突。
大概列举了一下,如果按照影片的总体来看,大概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冲突: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第二种冲突:有第一种冲突衍生过来,两个女人之间的冲突,还有两个男人之间的冲突。
第三种冲突:夫妻内部的冲突。
第四种冲突:男人与女人的冲突。
第五种冲突:有关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针对第一种冲突,影片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关于这部分冲突。
围绕的中心是孩子。
一开始是孩子,但是问题逐渐升级,上升到了对于彼此人身的攻击。
比如N女士与A先生夫妇对于P女士与M先生家食物的批评,甚至N女士当场就吐了。
不得不承认,这个点是很大的一个笑点,看电影的时候,看着温丝莱特直接吐出来,笑得我就快岔气了。
在此提一句,尽管影片的全部内容似乎是在讲述冲突,但是,很多细节会让人笑得前仰后合,非常戏剧化。
这也是此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说回人身攻击,P女士与M先生同样恶心对方,比如他们觉得N女士假惺惺的,A先生则直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以及野蛮人。
第二类冲突。
首先说下P女士与N女士的冲突。
两个人的冲突作为点缀出现。
因为表面上两个人都颇为和善。
互相恭维。
但是从影片最后的歇斯底里大爆发可以看出,两个人之间早就互相看不惯了。
这一点,等接下来分析人物时再做详细描述。
然后是男人之间的冲突,冲突发生只有一处,也就是两个男人互相抨击对方的工作时。
很奇怪的一个现象,如果有一个人调侃你的职业,这会让你发飙。
片中有趣的一点出现在M先生调侃N女士时,N女士要求A先生反击,而A先生无动于衷,所以,男人或许很可能是将事业放在第一位的,这个话题最为敏感。
第三种冲突。
夫妻内部矛盾。
不得不承认,P女士与M先生之间的矛盾更为明显。
个人感觉M先生这个人还是颇为中肯的,但是这一点当着外人表现出来可是不对的。
因为老婆永远是对的。
这也许就是P女士之后之所以歇斯底里的根源。
M先生是一个个人主义者,重视享受,但是家庭生活这一点把他压得有点儿够呛,所以在这个特殊环境下,他稍微的进行了反击,而这个反击让P女士一时半会儿缓不过劲儿来。
A先生与N女士的矛盾,在于A先生那无休无止的business,同时还有一点,就是A先生对于事业之外的事情,可谓是完全不上心,也颇有一点个人主义。
这一点,让N女士十分不满以至于后来她成功的把老公的手机丢尽了水里。
第四种冲突,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冲突。
生活中,人总在莫名其妙的寻求着某种归属感,或许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片中,两个互相调侃的男人终于借助着酒精与烟草结成了同盟,而两个共同抱怨老公的女人,则结成了女性同盟,这或许就是某种归属感。
男人结成了“I don't give a damn,老子就是要潇洒”联盟,女人结成了“男人都是混蛋”联盟。
第五种冲突,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其实这类冲突我起得名字有点儿大。
说到具体上其实就是P女士对抗三个火枪手。
在影片的发展过程中,话题一直在跑偏,一直跑偏,每次当有人试图回到本来的话题时,P女士便形成了自己的同盟。
说完冲突之后就要继续详细的分析人物了。
首先说最有戏的P女士,职业作家,有着崇高的理想,关心人类,是文明人,有高雅追求,对艺术有品位,不倾向于认为人生是无聊的。
总体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从她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可以看出来,理想主义者通常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会顺从着自己内心实现就预订好的理想状况来进行处理,但世界上的人并不都是理想主义者,结果往往会乱七八糟。
但是说到理想主义者,小生窃以为,P女士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影片中提到,她写了一本有关非洲的书。
作为她自己的本意,她是要通过这本书对非洲的这个地方进行深刻的剖析,从而引出一些有关于人性啊、哲理啊、文明啊什么的blabla的一些东西。
但是,从影片的一个细节来看,她其实是一个极其清高的人,原话大意是说:我们现在不是处在非洲,而是在纽约,所以我们应该用文明人的方式文明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野蛮的方式。
非洲,言下之意,就是她眼中的野蛮之地。
所以,窃以为,她的研究,根本不值一看,因为她是从高处看下去的,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没能融入一个文化环境,任何评论与评价方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极其不负责任以及野蛮的。
这无形的伤害了很多人,所以这与P女士的自我标榜相当矛盾。
也就是说,她并没有成为那种自己想象中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
颇为文明的一个人,但是由不得通融,做事风格非常强硬,而且不允许一切超出自己的原则。
下面来看P女士的老公M先生。
M先生给人一种满不在乎的印象。
一开始,他还在帮着妻子说话,而后,他开始释放了,影片中,他好几处都与妻子唱反调,这让妻子非常不满。
而且最后从他的一段话中,甚至可以看出,他与妻子的人生观事实上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也无怪于将就着了么多年,会在这一刻爆发出来。
这也许是中年男人的一个特点:不满。
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男人永远是最不重要的。
到了中年这个年纪,青春不再,甚至存在感也不在了。
而且需要在条条框框中生活,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不能随便动孩子的玩具,孩子受欺负了要出头,老婆说的话要点头称是。
M先生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好男人,但是本身十分喜欢调侃。
片中有几处他调侃妻子的话,颇让人捧腹。
N女士,时尚女性,知书达理。
但是显然嫁给这个工作狂老公,她平时真是压抑坏了。
骨子里应该是渴望自由的一个人,平时一直在忍,所以压力达到一种程度,就开始又吐又发飙。
由此可见,酒精有时候是戏剧化效果的诱因。
N女士的生活与处事方式多少让人感觉有些忍辱负重以及做效果的感觉,这类人一旦爆发起来,那可是收不住的。
有片中也可以看出,她几乎打击了所有人,对M先生,直接骂他是谋杀犯,仅仅因为他放走了一只仓鼠,而在片尾处,我们可以看到仓鼠过得很好。
她骂了P女士。
她把自己丈夫的手机扔到了水里。
本片中,本人觉得最有趣的一个人,当属N女士,最富有戏剧性。
A先生,不知道是因为他在《无耻混蛋》中的表现还是其他什么的。
本片中总感觉他其实真有点儿混蛋。
孩子的事情不管,老婆的事情不管,甩手户主。
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事业,十分没有耐心。
崇尚暴力,喜欢享乐。
在影片中,A先生是表现最为淡定的一个,除了当他老婆吐在他裤子上的时候他稍微的抓狂了一些之外,在开始喝酒之后,他就开始乐在其中了。
游戏进行到这个份上,当然要继续玩儿下去了。
综合分析这四个人,可以看出,两个家庭里,主导不同。
家庭一明显是P女士居于主导地位。
而家庭二,明显是A先生居于主导地位。
讨论到这里,大致上可以得出影片的主旨在于讽刺关于文明的种种论调。
因为当人真正决定进行沟通时,通常都是带着情感的,而文明的建立往往是基于理智的。
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情感问题,儿子被打了,儿子打人了。
针对一个情感问题,期许文明理智地解决办法,或许本来就找不到什么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式。
这也许就是矛盾的根源所在。
于是话题开始被延伸开去,涉及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品味。
由一开始的说理,演变成了捍卫个人原则的混战,影片中凸显了四个人物,其实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的。
每个人都不再让步,每个人都咄咄逼人,症结所在就是,期望文明解决方式并不能说服别人,相反会让人感觉像是在抢占道德制高点,惹人反感。
针对这个问题,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的思考抛给了我们这些观众。
影片可以说是颇具黑色幽默风格。
整部电影颇有笑点。
在这里说一下此片的戏剧性情节处理。
第一个元素,在电影中时不时出现,每当矛盾就要爆发时,这个元素就出现了,那就是:电话。
这个电话将仅仅处于这个屋子中的场景进行了延伸,给人的感觉是,这部电影不只是发生在这间屋子里,而在外面也有发生。
电话除却延伸的作用,还有一点是,压抑情感,为最后的矛盾爆炸进行情感酝酿。
每次电话出现时,至少有一个人物会退出争论漩涡,成为场景中的外人,这使得矛盾无法达到最为激化的程度。
但打电话本身,却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旁听电话的人变得愈发焦躁,愈发狂热,电话在这部电影中着实是妙得很。
第二个元素,戏剧性表现。
N女士的呕吐,A先生在洗手间光着屁股烘干衣服,P女士将N女士的包扔向空中,A先生与M先生讨论雪茄与威士忌。
这些戏剧性的突发事件,让电影充满了活力,而且颇让人拍手叫好,因为在现实中,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如此集中的出现如此戏剧化的场景的。
第三个元素,台词。
不得不说此片的剧本写的着实强大,语言带上人物情感的宣泄,让人感觉到看这部电影非常爽。
小生平时的一个恶趣味就是看别人歇斯底里的进行说理性的辩论,不得不说,此片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恶趣味。
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废话连篇累牍。
片名取名为杀戮。
也许意指在于我们都是文明人,但骨子里都有一个杀戮之神。
这个神明会让我们具备随时歇斯底里的能力。
或许,在这个杀戮之神的本质之上,浮动的只是文明的假面具罢了。
最后总结,此片虽然取名杀戮,但也许,此片可以当做具有批判现实意义的喜剧片来看,取名为酒神的狂欢,请不要忘记片中的那一瓶威士忌,它是相当的重要。
《杀戮》。
8分。
罗曼·波兰斯基编剧、导演,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主演作品。
听四位大咖在客厅唠叨80分钟,既舍不得看完,又希望尽快进入高潮然后结束,耳朵要爆炸了。
神片。
罗曼·波兰斯基通过四个人的对话用三层矛盾几乎杀戮了所有成年已婚观众,恨不得尽快散伙。
两个不到12岁的孩子本是好兄弟,一次偶然的突发状况,一个孩子用一根木棍打伤了另外一个孩子,导致他嘴唇破烂、红肿,并且还掉了两颗牙齿。
于是孩子的家长试图上门道歉,和平解决。
朱迪饰演的作家佩内洛普和约翰饰演的五金销售总迈克尔是一对,凯特饰演的投资经纪人南希和瓦尔兹饰演的律师艾伦是一对。
南希尝试以温柔的方式代表自己的孩子向迈克尔一家道歉,但艾伦几乎全程都在接电话,而且在他为数不多的发言中他把自己的儿子称呼为小王八蛋。
这令迈克尔和他自诩为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作家太太十分不适。
在虚假的寒暄后,四个人开始吃苹果梨派,然后南希在客厅直接哗啦啦吐了……这四位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毛病,每一对也都有每一对的毛病,而似乎,恰恰,刚刚好,他们正是都市婚姻家庭的真实写照。
特别精彩!台词剧本加表演功力深厚,四人从文明伪装到歇斯底里,一路演技飚飞。观众笑场N次,四人表演皆很棒,让我想起《虐童疑云》的互飚演技,此外不得不说下温丝莱特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呕,超越小月月五千米,光这一呕就可以考虑再拍个3D版加强视效哈哈。
好精彩的群戏!
每个人都有死穴,每段婚姻都是千疮百孔
四个大腕之间的彪戏精彩到爆。一度让我认为这不是波兰斯基拍的片子,从头笑到尾,而那些笑料到头来无非是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完全没看的欲望……
绝妙好戏,今年看的最好的电影。
虛假做作。衝突爭吵。最贊的朱拉拉和最弱的肥溫。
四个演技派在一个房间内飚戏,没有任何特其他场景,全靠对白,还是相当精彩的!看似在说小孩子的事情,其实反映的,是两个家庭的现状,表面和谐的背后,是观念的冲突。三星半
我竟然看完了
每个人都有歇斯底里的一面,结尾的长镜头绝佳的讽刺。★★★☆
带有强烈舞台剧风格的小品,剧作没什么新意,也谈不上什么戏剧张力,不过单看四大腕飙戏也还蛮有意思,只是到最后十几分钟就过于无聊了。PS:福斯特这次的表演也有点过火。
我好久没看话剧了,好久没摘面具照镜子了,好久没酒后吐真言了
成人总是把一些小事放大,给自己制造出无限的烦恼。
中产阶级婚姻生活始终透露着乏味,电影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只是重复着冷漠的对比罢了。朱迪比其他三个人都抢镜,波兰斯基这几年的电影都有些让人失望。
舞台剧正好,拍成电影就偷懒了
波兰斯基给我们上演的一出闹剧,即使在四个人的谈话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立场,先是两个家庭的对立,然后是男性与女性的对立,接着受害者女性与施暴者男性联盟,最后竟然成了三个人围剿受害者女性。沟通这种东西真是一个笑话!(里面出现了培根的画册)。
温丝莱特给所有妻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项:把老公的手机扔进水里。
坚持看完,感觉我们就是围观两女吵架的刘先生
好长的吵架
笑死老子了!!明明不是喜剧片 却有种无奈的喜感…正所谓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