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热夫战役

Ржев,勒热夫之战,Rzhev

主演:谢尔盖·扎尔科夫,伊凡·巴塔列夫,奥列格·加亚诺夫,亚历山大·布哈罗夫,阿塞尼·谢梅诺夫,伊戈尔·格拉布佐夫,格里戈利·涅克拉索夫,丹·罗津,亚历山德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9

《勒热夫战役》剧照

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2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3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4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5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6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3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4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5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6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7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8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9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20

《勒热夫战役》长篇影评

 1 ) 今年难得一见的二战陆战好片

本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纯粹战争片,丝毫没有掺杂狗血的儿女情长和文艺戏。

作为战争片,写实是本片的最大特色。

从战争规模来看,本片描述的是步兵连规模的攻防战斗。

电影一开场,表现的就是苏军发起连级规模的进攻。

苏军一个步兵连进攻有炮兵支援的德军防御的一个小村落,亮点有2个:一是苏军攻入堑壕后与德军的肉搏战场景拍的非常好,不仅动作设计的好,演员的表演也带着军人在战场上的那股杀气;二是武器装备的道具很到位,对武器的使用也很专业,比如工兵锹用于肉搏战的,出现捷克造的轻重机枪也符合德军占领捷克后大量使用捷制武器的史实。

战斗场景中,有一处脱离实际,那就是苏军进攻中没有炮火支援,进攻一方本来就需要有优于防御方的兵力火力,而电影中苏德两军兵力相差并不大,德军不仅得到了上级炮火支援,本身还有至少两门火炮。

苏军如果没有炮火支援是很难攻下村子的,这是不符合战斗实际的。

双方攻守易位后,无论是连长在布置任务时,还是镜头描述中,都没有抢修工事,这是后来苏军在德军炮击威胁下不得不撤退的原因,但这也是苏军最大的失误。

影片中村子的防御体系主要是依托外围的堑壕,德军修建的堑壕中只有交通壕和射击阵地,但却没有防炮掩体也就是猫耳洞。

在天寒地冻的俄罗斯,一锹下去可能就是个白点,构筑掩体确实很难,但只要有时间就必须挖,这是保命的必需品。

失误不仅在不挖猫耳洞,更大的失误是没有安排岗哨。

如果不是被困在弹坑中的老兵和内务部军官及时开枪示警并从后面打了德军个措手不及,苏军恐怕连德军的第一波攻击都扛不住。

如果说不挖猫耳洞只是失误,那么营长既不派援兵和补给也不允许撤退的行为就简直不可理喻。

首先,营长手头不是没有援兵,但是即便是在副营长的质问下,根本解释不清为什么要扣住援兵。

其次,不派援兵,至少可以送一些补给过去,村子里的苏军已经数天没有吃饭睡觉了,非常疲惫,哪怕是送点食物和弹药去对于增强他们的防御也是意义很大的。

再次,德军进攻时明知村里的苏军守不住,带队支援却故意拖拖拉拉,坐看村里的守军被德军驱赶出教堂,作为营长,他完全可以在其他方向发动佯攻分散德军注意力,减轻村子方向守军的压力。

最后,既不允许撤退又不能鼓动起守军的战斗精神,如果他是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下达死守的命令,只要把情况交代清楚并做好思想工作,下级是能够理解并执行,但他不仅明明有力量却坐看守军送死还没有任何的思想鼓动,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文戏部分,本片充斥着导演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毫不掩饰对于苏维埃政权的厌恶,先是通过指导员在进攻时督战的表现来抹黑苏共的政工干部,又是通过内务部军官搜查传单来表现苏维埃政权对自己人的冷血无情,从而激发观众对苏联的反感。

之后通过一个因为反对苏维埃政权而躲到农庄当会计的前沙俄哲学院士的口,解释了俄罗斯人民打卫国战争的理由——我虽然反对苏维埃政权,但我要为了保卫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而战。

最后再通过一个16岁自愿谎报年龄参军的学生兵的口,说明一个曾经如此爱国的少年都苏维埃政权丧失了信心。

电影虽然是文艺作品,但有其政治属性,如此抹黑自己的国家,降低了本身的价值。

苏联虽然解体了,但今日的俄罗斯人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曾经的红色帝国,对于今日俄罗斯如何去评价昔日的苏联,最合适的一句话就是普京所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2 ) 屈指可数的揭示战场残酷内涵的佳作

好斗的人类的历史基本就是一部战争史,对于战争的残酷,确实有很多电影从各个角度进行揭示,但是基本都聚焦在敌人的残忍、将士的牺牲和伟大、战场上的血流成河、给民众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而且主基调也多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大无畏的勇气和精神将名垂史册。

这种全人类的洗脑的结果就是一个:只要勇敢战斗,谁都有载入史册或者功成名就的机会。

向往上战场的战争狂热人士也自然就满坑满谷了。

本片却讲述了战场上的另外一种残酷,这种残酷来自内部,这种残酷的痛苦程度甚至让人愿意选择第一时间被敌人的子弹痛快打死。

这种残酷其实存在于所有人类战争之中,只是本片导演第一次关注了这个视角,也就极其弥足珍贵。

二战时期,冰天雪地之中,一个苏联红军连队浴血奋战,损伤过半,接近弹尽粮绝,占领了一个小村庄。

没吃没喝,固守待援期间,德军飞机撒下了传单,指导员立即禁止战士阅读,并收集销毁,救护伤员、修理工事、抓紧休整、后方增援都没这事重要。

团部还派来了内务部军官,穿越火线,彻查此事。

军官对每个战士进行搜身,查出一个战斗非常勇敢的老兵怀里有一张,他说只是用来点烟。

经过请示,这是严重错误,必须要押回团部受审。

夜里德军突袭,要炮火覆盖红军阵地,连长欲保护战士,带队撤退。

回到团部,领导第一句话就是:未经允许为何撤退?

接着下达命令:立即组织进攻,不惜代价夺回阵地。

冰冷的雪夜里,连长带着战士向敌人冲去,影片结束。

回顾二战,其实德军也是这幅德行。

黑衫党卫军的第一职责就是监督国防军将领,从保卢斯到隆美尔,都无数次请求后撤,结果希特勒坚决不允许。

希特勒因为对国防军不信任,不但参与所有重大计划制定,后期更是亲自指挥。

过去印象中的战争基本就是君主英明,将领神武,然后上下齐心、三军用命,最后就是势不可挡、摧枯拉朽。

看罢此片方才明白,战场上不仅有敌人的枪林弹雨,更有上级对你的顾忌和不信任,更重要的是你本质上只是英明神武的上级棋盘上的一个棋子、一个代号、一个数字。

将军为了战役全局,怎么会考虑你一个连队?

显然,无论你多么勇敢,更多的时候,你其实是被背后子弹打中的。

一旦明白了这些道理,战争确实一点都不好玩了。

第一时间被敌人的子弹打死,肯定更干脆痛快一点。

 3 ) 丢失了信仰后的乞求只得到嘲笑

剧情烂,细节烂开头鲁莽的进攻,没有火力准备,没有装甲掩护,甚至没有重机枪,苏维埃什么时候能这样打仗?不明意义的政委魔杖了一样,身为蓝帽子却第一个背弃了信仰,只能由东正教老兵用机枪拯救。

正如毛子在道路上的迷失,只能落得被德军全歼的下场。

营长为了功利不去支援被困连队,缺少食物和弹药,还要掩护其他部队进攻,后解释说要弃子作为诱饵。

细节就不说了,穿帮的地方太多了,意义不明的来回拉近景就是在拙劣的掩盖

 4 ) 好评给热血的苏联战士

电影拍的很热血,里面的战斗场面非常激烈,但是不喜欢电影拿意识形态说事。

没有苏联,俄罗斯就亡国了。

很多人认为,俄罗斯国土大天气也冷,德国人打几个月打不下来就废了。

这种看法非常有问题,很片面。

现代战争,打仗靠的不仅是人的战斗意志,坦克大炮飞机杀伤力太大,没有现代化武器,根本就打不过敌人。

斯大林掌权之后,想尽一切办法,要让苏联实现工业化,因为他知道,德国人早晚有一天要来进攻苏联。

不实现工业化,没有现代化武器,根本不是德国人的对手。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苏联没有实现工业化,仅仅依靠步枪,他怎么能挡住德国的飞机坦克呢?

即使是这样,因为战争初期,苏联的战争准备不足,苏联付出了相当多的代价。

就比如电影当中说的勒热夫战役,苏联的伤亡是德国人的4倍,很大原因就是苏联的装备比德国差太多了。

电影当中,提了好几次45毫米炮,也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的武器装备跟德国有很大差距。

战争后期,苏联能压着德国打,跟苏联的武器装备,有进步,有很大关系。

战争后期,战场上最厉害的坦克已经不是德国坦克,而是苏联坦克。

电影总是拿意识形态说事,你的表现出了,现在俄罗斯人的一种矛盾心态。

是苏联使俄罗斯更加强大,没有共产主义,俄罗斯顶多就是一个普通的资本主义国家,很难成为美国的对手。

美国之前把苏联作为敌人,现在把中国作为对手,都是一样的原因。

题外话再说一句,电影当中的场面,虽然拍的还算不错。

但是,导演应该不是一个军迷,真正冲锋的时候,士兵和士兵之间不会离得那么近。

离得那么近的结果,就是一炮让敌人都炸死。

最过分就是韩国电影 太极旗飘扬 中的志愿军冲锋场面,人跟人连间距都没有,韩国人再也不会打仗,再不懂三三制,散兵线还是懂的吧?

棒子抹黑中国的能力可见一斑。

说多了,棒子的事跟这个电影没有关系。

希望,以后的战争片,无论是谁拍的,都能找个顾问问一下,不要让懂行的人笑掉大牙。

 5 ) 战斗详实,但也带着自黑

《勒热夫战役》,2019年俄罗斯电影。

影片的片名虽然是苏德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而且是莫斯科战役后犹如绞肉机般的战役,但是影片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连队的作战。

这一点和前几年的《斯大林格勒》一样,感觉俄罗斯电影已经拍不出苏联电影那种磅礴气势,喜欢以小见大。

本片讲述一个连队付出重大伤亡后占领了一个村庄,然后坚守,然后在德军大举反扑后撤退,然后再反攻的故事。

影片的战斗场面谈不上多精彩,但是影片想表达很多意思,比如战争的残酷,比如政治的冷血。

比如在如此艰难的战斗环境下, 内务部的军官却执着于一些士兵有没有私藏德军传单,让人不可思议。

影片也展示了德军的残暴,比如屠杀了整个村庄的百姓。

也展示了苏联军官的无情,比如让精疲力尽的连队再次反攻德军。

影片也刻画了连长,这个有勇有谋的下级军官,和他形形色色,但总体英勇且乐观的下层苏联官兵。

 6 ) 战壕真实派的精神继承者

在远离战争的人们的想象中,战争是属于英雄们的史诗,是视死如归,是慷慨激昂,是前赴后继。

唯独不是人。

所以战壕真实派的作品才显得尤为可贵。

战壕真实派,指的是苏联军事文学的一个流派,由亲身参加过卫国战争的一些作家组成。

他们在战争前线亲身经历过血与火的鏖战,以自身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描写记录战争。

他们的身份主要是士兵和基层军官,所以又被称为“尉官作家”。

而在战壕真实派的作品中你能看到什么呢?

你能看到人。

不是后世作家极力讴歌、赞颂,挂在墙上、裱在画框里、雕在石头上的“人"。

而是真正的有血有肉,会感到恐惧,会感到难过,却又在危难的环境中呈现出勇气的人。

在今天的中国,由于同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天然的”苏联滤镜“使得中国观众对于”苏联“的观感过于美好。

以至于任何正视苏联的内容,都会被视为是抹黑苏联。

你真的以为前线战场上每个人都是伟光正、不沾一点灰尘的“英雄”吗?

你真的以为每个奋勇作战的战士都是饱受马列主义教育、思想水平高过天际的共产主义战士吗?

你真的以为战争是宣传口径里面描绘的那样,精神原子弹能战胜一切吗?

每每涉及到这个话题,总有人要举出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一支军队的例子。

所以某某电影成了抹黑基层指战员的脏水,所以某某电视剧成了抹黑中层指战员的脏水。

任何铭记英雄的人性一面的作品,都被视为对于英雄的抹黑。

人们极力试图维护自己观念里的英雄,却不愿接受英雄本来也是人。

等到他们发现英雄原来也是人的时候,立刻又从天平的一端跌落到另一端,转而竭力试图将英雄踩进泥土里。

那么还是用尤利乌斯·伏契克的致辞来回应吧:“今天终将成为过去,人们将谈论伟大的时代和那些创造了历史的无名英雄们。

但是我希望大家知道,没有名字的英雄是没有的。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面貌、渴求和希望,他们当中最微不足道的人所受的痛苦并不少于那些名垂千古的伟人。

希望所有这些人都能使你们感到像自己的熟人,像自己的亲人,像自己那样亲切”。

英雄们不是冷漠的机器,可以把自己的生命轻易抛弃,他们像你我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记住英雄们不朽功绩的同时,要记住英雄真正的模样,记住他们曾经怀着怎样的恐惧和痛苦,更要记住记住他们真正的勇气——在恐惧和痛苦当中仍然选择战斗。

这才是对于英雄真正的缅怀。

 7 ) 和平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日子。

我的评分:7.5影评:董董老师推荐的电影,我是肯定看原片的。

影片开始就是冲锋的场面,士兵们被机枪割倒,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

影片并没有美化战争,适当的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但是还不够真实与血腥。

影片的最后他们这个连又要杀回去,或者说是填进去,为了一个大的战役最的一个伏笔。

这些士兵对于一场战役来说,只是一些数字而已,战争太残酷了。

但是,我再想,若是我,我也会选择再回去 “送死”,因为对于生死,心中的民族信念更重要。

 8 ) 炮灰

在战争面前,人命不值 一提,有的战役就是要用意志用生命去对赌去搏杀,二战的苏联当时也有投降的队伍,也有在后方架着机枪,枪毙胆小怕死的士兵,这都是正常事,这也是战争的残酷一面.生命可贵,政治可怕,战争又是无比疯狂的,拼比意志拼比武器,这就是战争,既有愚蠢的指挥也有无谓的牺牲,战争是什么,战争就是疯狂,!

 9 ) 我看《勒热夫战役》

昨晚,看了俄罗斯今年的新片《战役》。

看完之后,堵得慌。

今天白天,四处跑。

回到家,还是放不下。

索性写几笔,记录一下。

这种记录是带有自我审查的。

前半辈子,怂惯了。

没办法。

这部电影名字起的很大,其实没拍全局,只拍了战役的局部。

长期以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被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掩盖了。

当然,即使不了解这些背景,也毫不影响理解这部俄味儿十足的电影。

电影里没有出现一个女性角色。

即使是男性的特写镜头,也粗粝暴躁,毫不细腻。

与西部片、武侠片相比,这部电影用飞雪替代了沙尘,混杂了血沫和弹壳。

每个情节都很硬。

“荡气回肠、扣人心弦”这些词汇,不足以形容片中的战争场面。

好几场戏,布景、用光,都像话剧。

演员的走位、台词,安排地紧扣主题,跟好莱坞不是一个味儿。

战斗场面占据了电影70%的时长。

但最动人的,却是战斗场面之外的几场戏。

当然,这也许是我作为一个中国观众的错觉或者敏感。

正是这几场戏,猛然加深了影片的深度,免于落入“保家卫国”的俗套。

具体情节,就不细述了。

总之,俄罗斯人似乎在通过这部电影反思:到底意识形态、道德评价重要,还是做具体的事情重要?

导演很聪明,在影片末尾,用战争带来的死亡解决了中止了这场争论。

但很显然,这个问题的产生,与战争无关,也无法通过战争、以及战争之后的斗争彻底解决。

 10 ) 一场不能忘记的战争

二战期间,前苏联是主要的战场,在那里发生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战役,像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等等。

相比它们而言,热勒夫战役显得默默无闻,苏德双方都在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那里厮杀,让那里变成了绞肉机。

苏联连队的进攻交代了《热勒夫战役我》影片的开始,没有炮火的支援,也没有坦克的配合,选在早上向德军阵地发动进攻,就注定了这支连队伤亡惨重。

因为斯大林不能接受短时间苏联被人占领大部分的事实,只要有机会就要反击,就像安史之乱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潼关跟安禄山决战一样。

连队士兵在德军炮火面前成了耙子,很多人是新兵都知道如何向前进攻。

这也是苏联卫国战争前期的悲剧,很多优秀军事人才被“大清洗”,短时间也补充不上。

连长只有有短暂的军事经验,很多士兵不是成年人,谎报年龄上才能上前线,更有惯偷混进部队。

他们认同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只有反击侵略,自己在这片土地享受一起。

在攻入阵地之后,连长才发现自己的苦境,连队损失过半,营部要求死守。

刚到来的内卫部的军官要枪毙私藏传单的士兵,矛盾一个个到来。

他自能接招拆招。

在斯大林执政期间,贝利亚领导的内卫部是令人恐惧的部门,尽管这样,连长没有屈服,阻止了枪毙士兵的行为。

因为他知道士气不能动摇。

至于坚守阵地,他没有像谷子地那样死磕到底。

选择自己坚守,保留了大部分主力,这和战前是技术人员有关系,有筹划。

如果连长是谷子地的见识,全军覆没就是瞬间之时。

能够撤下来的是士兵感到庆幸,因为他们有一个有勇气、敢担当的领导。

参与这场战争的双方都不知道,在南边的斯大林格勒会成为世界的焦点,他们在这个突出部反复厮杀,也改变了战争的走势,后面的人也用胶片将他们世界记录。

《勒热夫战役》短评

黑苏联 黑党 黑红军 黑内务部 黑政委 这个剧本比兵临城下还恶心

6分钟前
  • 隐身的虹
  • 较差

战争中夹杂着内讧和斗争。可能我看得不够仔细?我最不能理解是最后营长向连长说明的阵地的重要价值,如果真的这么重要,却迟迟不增援?已经增援了看到阵地丢了就撤了?等部队撤下来就又重要了?又能用小股力量夺回来了?领导怎么说怎么有道理呗?所以最后的重上战场的义无反顾有点不解。

7分钟前
  • 九段
  • 推荐

俄罗斯人拍的战争片和美国的就是不一样,美国是一天到晚反战,很讨厌,俄罗斯则是反思那时候的制度,比较有意思一些

9分钟前
  • wosla
  • 还行

最后返回燃烧村庄的画面是点睛之笔

12分钟前
  • Chino
  • 还行

二战里苏德战争的故事,主要讲苏联视角的勒热夫战役,中间有一段政委的插曲。剧照拍的太美了:白雪皑皑,几个人镇静地向前冲,人物近大远小,像苏联国旗,也想五星红旗。

16分钟前
  • 布谷鸟
  • 推荐

三星半肯定没毛病!

19分钟前
  • 去之、彧之
  • 推荐

比《八佰》好太多了,讲的也是一场战疫,塑造的也是群像,战争场面更惊心动魄,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尤其影片内涵也更为深刻。一下就能看出导演水平的高低,这部影片以小见大,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与政治冲突。

22分钟前
  • 天D行者
  • 推荐

阿美拍出来的战争片,跟阿毛(群体)拍出来的格局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至少阿俄拍的在某些方面(如:逼上梁山)还算是有点写实的。

24分钟前
  • 一一(非破折号)
  • 较差

宣传单比子弹管用

26分钟前
  • 钝刀
  • 推荐

红军战士战场临时传教感化被共党洗脑的没妈孤儿?就这剧情还要给老兵协会捐款?老兵们跟导演得有多大仇啊?

29分钟前
  • 涟舒
  • 很差

看睡着了

34分钟前
  • 新之助
  • 很差

五星推荐,有血有肉有深度的思考,整体个人矛盾与撕扯描绘的很到位。虽然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相信过人民,但一个个战士依然为了祖国慷慨赴死。什么大局,什么伟大,什么胜利,他们的最大心愿只是能再抱一抱自己的妈妈,因为他们答应过,恐怕要挨骂了。

36分钟前
  • 木偶
  • 力荐

那些宏大的叙事和百姓真的有关吗?仅仅苏方就高达150万的伤亡,在后世人的眼里不过是一个陌生的绞肉机而已。这段时间在看韩非子,毫不意外的发现,其实两千多年来,中外古今概莫能外,一样的肮脏!

38分钟前
  • 硝烟
  • 很差

有点国产抗日神剧的味道了!

43分钟前
  • Charles牧之
  • 较差

“苏维埃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从来没有过”。前半段有些乏味,后半段各个人物形象一下子就鲜明了起来。

47分钟前
  • 听海
  • 推荐

此片在IMDB 5.3分。听豆友的劝,只看了最精彩的前10分钟。开篇想学《大兵瑞恩》的抢滩战再展开故事,但没学会。只有老苏联片的战争残酷场面,却显得极为假而空洞。俄罗斯的电影不太行。

49分钟前
  • Ben笨熊
  • 较差

“我别的不盼着,就想着再抱我妈一回,我答应她平安归来。”人生如是一场战争,也许有胜利,也许有失败,也许遍体鳞伤,也许得意洋洋,只是最后但愿惟平安快乐归来。

54分钟前
  • Νταγκ Τζόουνς.
  • 还行

官兵矛盾,军政矛盾,军特矛盾……在敌我矛盾面前都不算什么。

55分钟前
  • 太空人
  • 推荐

一方面他们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牺牲,另一方面他们并不被执政党的所信任,这凸显出了个体在意识形态与国家民族情感之间的矛盾,也是在表现苏联战争电影中少见的一个视角,对于苏联这种独特的党指挥枪的军队模式的批判。

60分钟前
  • 等待戈多
  • 还行

一群傻瓜在打仗?俄国人不会讲故事

1小时前
  • 土行孙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