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万达影城石景山店IMAX厅,首场《星际迷航》,我坐到第4排抵近观影,真切体验到了五雷轰顶的感觉,精致的画面充满整个视界,蔓延出双眼焦点之外,要时不时转动头部才能看到完整场景,爆炸声震撼得座椅和地板都在颤动,画面切换凌厉,对话简洁利落,情节跌宕起伏,有时自己竟难以跟上节奏,直看到眼花缭乱,思维迟钝。
没错,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里面的时间旅行究竟逻辑是什么,不过,这丝毫没影响我享受这场华丽的视听盛宴。
我跟着画面一起坠入地心,一起抛上云端,我冷汗直冒,我热泪盈眶……直到最后失魂落魄地走出影厅时,我才感觉终于又回到了地球,并如梦初醒,原来《赛车风云》和《金刚狼》并不是一坨屎,不,它们是两坨!
此前我还看过两部IMAX电影,分别是UME华星影城的《大战外星人》3D和中国电影博物馆的Deep Sea 3D。
说实话,万达石景山的IMAX屏幕比华星和电影博物馆的都要小,而且《星际迷航》也没有占满整个屏幕,上下都还留有黑边,但观影效果却是最震撼的,毕竟是动作大片,远比家庭动画和纪录片更能促进肾上腺素喷发。
我终于忍不住,把我在豆瓣上的第一篇影评献给它。
关掉你的电驴,放下你的D版,来影院吧!
这种片子,要看就看IMAX!
没有看过以前的星际系列,仅仅是因为谢耳朵实在是天天天天把spock挂在嘴边,于是忍不住好奇来看了下。
spock的眉毛真奇特,但眉尖陡然上挑一下子让他生动起来,变得有些俊俏。
规整的头发以及机关枪似的语速,让我一下子感叹“真跟谢耳朵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好吧,其实应该是谢耳朵像他,呵呵。
瓦肯人本不该有感情,像spock这样的实在危险。
如果按照中国古代神话的路子拍,没准儿他就被贬为某某星球庶民,或者直接为爱牺牲什么的。
还好,这次美国好像打算把它拍成科幻喜剧,于是spock可以在迷茫中一步步挖掘自己的感情,从一开始对kirk冰冷的“逻辑说”,到最后听见kirk与nero谈判时,嘴角那无奈的一笑让我一下子欣慰。
不得不说,第一眼看见spock就觉得这个形象太可爱了,他小心翼翼地抑制又无法抗拒地想发泄这种感情,那纠结的样子简直就像还没长大的小孩子,顿时让人母爱泛滥啊。
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喜欢着sherlock,谢耳朵,还有spock这样的人了:他们都是高智商,低情商,再加上一张萌到爆的面瘫脸,简直可以无敌了啊。
题外话,这是唯一一部想让我突然想坐在电影院里看3D的电影啊摔!
小S时前说,不是随便开家公司就可以叫做富豪的。
这个颠扑不破的句式我更喜欢这样用:不是随便什么复杂多角恋情沾上点时空穿梭就可以叫科幻的。
码这种段子的,着实应该进行一点岗前培训,提高一下智商。
比如,拜读一下星际迷航 ,就会学习到一个简单的常识,物质在质量足够大时,譬如黑洞,强大的引力会产生虫洞,从而提供穿梭时空的理论基础。
幼年时,只要纯洁的45度角仰望,就必然在幻想飞行器,其它星球或者外星怪蜀黍。
旅行本已经是极善的事,而星际旅行简直就是一个背包客的终极梦想。
在2009年5月23日,我在电影院的,两个小时里,肾上腺素淹没了大脑的左半球,杜冷丁浸泡了大脑的右半球。
心潮澎湃。
就像微微颤动的琴弦。
眼前的雷暴,黑洞吞噬瓦肯星,还有穿越时间的虫洞,跟我绘制了20年的图分毫不差。
这是自从被电影院骗钱开始,头一回超值票价的电影,想当年悲凉的在电影院里手掌遮眼以避免被满城黄金甲里白晃晃的寒光误伤,和无奈的被“有肉吃”的韩国人和日本怪蜀黍逼得忍不住评论“Big SB”,还曾经差点哭着找人退票,因为发现无吴彦祖的黑社会老大张信哲花轮少爷其实是他妈, 并以此映射此片献给全天下母亲,更是慨叹,原来这年头还有人拍电影这么实诚。
导演JJ.Abrams轻松自如的叙述着这样一个异常庞大的社群体系,复杂严谨的理论背景,眩目神迷的场景变幻,之外,他还成功地把想要呈现的每一个人, 都清晰的放在我的记忆里。
17岁的领航员Chekov输入密码时因俄罗斯口音太重而被电脑拒绝,终于说对密码还重重舒了口气,(那时候所有人都吃惊且无奈的看着他播报,但是没有人显露鄙视或者不耐烦)老骨头追在Kirk后面打了无数针,发现无法沟通时说:I am a doctor, not a physicist.要送死时举手报名说明自己精通剑术的亚裔Sulu,但是我最迫不及待的想要描绘的,还是科学官先生。
穿着仿佛普林斯顿的紧身校服,眉毛轻细上挑,语调冷静而无法被打断(N多次,Kirk同时和Spock讲话,试图通过更大声打断他),智商卓越,逻辑至上,情感强烈。
大爱Spock,因为他身上有着人类所能拥有的至善,就像大爱《I,Robert》里面的Sany的思索与寻找答案。
还大爱这一群天才为了一个梦想在一起合作。
一塌糊涂。
记得当初进****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骄傲的说,能进****的人都是极为优秀的,唬得我心神荡漾,谄媚的说,我特别爱和聪明优秀的人一起工作。
进来之后,慢慢明白,这里的聪明优秀指的是服从领导,热爱安排,统一个性,即教育机器生产出的优良产品,与才华出众,品质卓越无任何关系。
天才在哪里?
越长大越乏味。
小时候有趣各异的朋友们纷纷离去,现在都是一群穿这各种职业装为利益精打细算的统一产品,做一样的事情,谈论着一样的话题,关心一样的事件,连死的方式都基本一样,在赴死途中,人们每拿起一件计算的工具,就丢掉一件梦想,直到不再仰望星空,直到成为一个强大坚固的物质个体,成功地生存着。
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意义?
Live long and prosper
首先,请让我忏悔!
为自己十多年来对《星际迷航》的无视!
被直觉武装的人写出好文章是要有灵性的,做个好舰长是要有天赋的。
寇克同学一出场,我就想起了潘海天的《从黑暗中归来》。
也许你各方面专业技能都不杰出,也许你怎么看都是一个小混混,但你拥有伟大船长的基因,于是每个人都在等待你成长为一个伟大的舰长。
He is the chosen one。
被逻辑武装的“人”逻辑就是力量——培根逻辑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了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人类智慧最基本最广大的根本。
——某领袖而无论你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人文的角度出发,哪怕是花痴的角度出发,你都会发现陷入身份认同危机,处于逻辑与情感交锋中的,尖耳朵逻辑型猛男史波克同学,就是故事最多的人,也是我们最关心的人。
He is the chosen one。
那么,请告诉我哪一个才是人类进化的方向?
如果是寇克,我们是不是最终要经历《童年的终结》?
如果是史波克,我们是不是一定会落入《撕裂的末日》?
可是,对不起,我对成为这两种人都不感兴趣。
史考特同志,他才是我曾经最想成为的人。
2000年,当我跨入大学校园,领导讲话说:数十年来,我们号称工程师的摇篮。
但如今我们要转换办学思路,我们要培养杰出的领袖型人才。
7年后,即将毕业的我,看着身边的同学们,那个研究爬壁机器人,CS中频频甩枪爆头的同学分明就是契科夫同志;那位研究空间机械手,院羽毛球队队长,分明就是苏鲁同志;而坐在这里的,研究过导弹的装配,刚刚玩了实况(用来研究如何使用比人体更小的足球,击中高速奔跑的人)又想吃大餐的同学,活脱脱的史考特嘛!
时光再向前推进4年,那时我把《Das Boot》分享给周围寝室,然后出去踢球。
几个小时后,归来的我坏笑着慢慢走过各个寝室,采蘑菇般的收集着那些南腔北调的叫喊声“轮机长!
”“轮机长!
”“又是轮机长!
”……工程师哪里不好?
正是这些人把原理与幻想结合了起来,创造技术,改造世界。
最后让我们结束时空旅行,回到2009年5月15日,我第一次见到电影中的企业号。
那时我马上意识到:不论过多久,我们这些人对技术的免疫力,都低于对美女的免疫力。
科学史上有伟大的先行者,比如遭受了火刑的布鲁诺。
而给我最大震撼的是下面两个:《地火》,《变蝇人》。
同样是对造福人类工程的伟大先驱,同样经历了最惨痛的失败。
可我知道,这人世间,必然还有无数抱着同样理想的工程师们,在尝试用技术改造我们的生活。
他可以是设计建造了LHC的工程师们,也可以是我那为了采集控制机械手的脑电波信号而剃光头发的师兄。
这人世间,也必然有无数史考特,契科夫,苏鲁的原型,他们今天也许还在看《红楼梦》研究概率事件,看足球给裁判执法做刚性分析,看压电陶瓷在音乐的控制下作画,而明天就出现在哪个会记入人类历史的工程之中。
所以如果要我选择人类的方向,我会说:人类的领袖太多了,思想也太多了,而真正的工程师太少了。
PS:一些小花絮和后来想到的第一次出现企业号的镜头,我看着飞船上的两个半球状物体,认定了那是R2-D2的脑袋,始终等着它跳出一个来做点维修动作,可惜未能如愿。
(NND,能像Burn-E君那样做花也行啊……)史波克第一次逻辑超调不是赶寇克下船,而是没安排乌胡拉上船。
契科夫跑去手动锁定寇克和苏鲁,像极了祝无双的“放着我来!
”《星球大战》的科幻味道不如《星际迷航》纯正,毕竟星战的主题是探索内心,而《星际迷航》是探索宇宙。
导致我这么多年无视《星际迷航》,可能是那部该死的动画片,它远没有天文馆里放的《星球大战》吸引人。
看到中间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当时更想知道为什么史波克敌不过Paper和Lizard,却可以战胜Scissors和Rock,可我直到最后也没有发现答案……囧……
星际迷航:进取号(TNG)第一季至第四季。
拍摄于2000年,拍的最晚却是整部故事的起点。
星际迷航:原初(TOS)第一季至第三季。
拍摄于1966-1969年。
星际迷航:无限太空,1979年星际迷航:可汗之怒,1982年星际迷航:石破天惊,1984年 星际迷航:抢救未来,1986年 星际迷航:终极先锋,1989年 星际迷航:迈入未来,1991年,六部电影发生在TOS之后。
星际迷航:重启电影,2009年 星际迷航:暗黑无界,2013年 星际迷航:超越星辰,2016年,三部重启电影约在前六部电影之后。
星际迷航:下一代(TNG)第一季至第七季。
在TOS之后一代人的故事。
星际迷航:日换星移,1994年 星际迷航:战斗巡航,1996年 星际迷航:星际叛变,1998年 星际迷航:复仇女神,2002年,四部电影描写“下一代”的旅行。
星际迷航:深空九号(DS9)第一季至第七季。
相对独立的故事。
星际迷航:航海家号(VOY)第一季至第七季。
相对独立的故事,唯一的女舰长。
服役于联邦舰队的老年的spok开发了能引发singularity的red matter,毁灭了已经分解的romula星球,造成黑洞,正返回romula星球的矿工nero目睹星球“被毁灭”,先于spok进入黑洞,返回过去,并守在洞口复仇,kirk的爸爸的联邦飞船途径此处遇到nero,此时kirk和spoke尚未出生,nero发现自己需等25年才能找当时的主事人复仇.遂摧毁k爹的飞船.后k爹堵枪口,救了其他船员和未来的kirk(而kirk间接拯救了之后nero想要singularity化的地球).,nero等了25年后,在黑洞口又截获稍穿过黑洞老年spok,将其放逐到vacum附件的冰冻星球,让其亲历自己星球vacum被黑化的痛苦,同时年轻的spoke舰长将kirk放逐到了冰冻星球.年老的spoke和年轻的kirk相遇,前者出计让跃迁回企业号的kirk解除了spoke的舰长的指挥权,之后spoke阻止了地球singularity黑化,并让追踪自己飞船的炸弹引回到nero自己的飞船,引发red matter,形成黑洞,使得来自未来停留在过去的nero回到未来或被吞噬毁灭.kirk和spoke跃迁回企业号,靠飞船的炸药反作用,离开了黑洞引力,重返地球.
ST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穿着科学外套的关于伦理,宗教,哲学的影视大杂烩。
它最为出色的不是对未来科技的幻想,而是对末来社会结构的假想,对人类恶习与美德的讨论。
ST中想象尺度最大的是物理学的进展。
在ST的世界里,人类最重要的物理学上的成就是超光速旅行(warp speed),量子传输(beam up/down 可以把物品,包括生物体能量化,传输到目的地之后再重组),能量盾(shell)和全息层(holodeck)。
当然还有很多集里出现了回到过去之类的关于闭世界线的讨论。
而与之相应的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的所有成就似乎就是制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智能的机器人,Mr Data. 在TOS里,数据存储竟然还是用的磁带和磁盘。
TNG里,船长用的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砖头一般的笔记本。
而且生物学,与之相关的医学似乎还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
人类的平均寿命还是80左右。
人类的小孩还要正常学习20年左右。
量子传输技术的第一步是把物品,比如一个人,分解成纯能量,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几乎上帝一般的医学知识,特别是关于人脑的知识,人脑的结构,人脑的工作方式,人的知识的存储方式,其次我们要把一个人所有人信息存储在计算机里,这就是需要天文数字般的存储量和计算速度。
很难想象,就靠ST里面的电脑技术能实现这一切。
就好像让一个理论物理博士在一个原始星球上建造一艘航天飞机一样,没有相应的材料,计算机,医学知识,这只是个笑话。
就如上面说的,在ST的世界里造出 Mr Data几乎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是从末来穿越回来的。
即使有一个最好的人工智能宋博士,没有相应的材料,没有超高速读取数据的技术,Data只是一个幻想世界里的幻想。
如果有了量子传输技术人类实现永生和瞬时学习也是很容易的,即使基因工程和医学没什么进步(这是一个荒唐的假设,难道世界开始全民学物理和机械了吗?
医生和生物学家全失业了吗?
)。
因为计算机(我不想写电脑,因为到时可能是光脑或生物计算机了)可以存储一个人的所有信息,我可以在我老的时候,再重组成一个年轻的我,然后把相应的知识和阅历复制到年轻的我的大脑里。
每个人都可以保存一个自己身体最好状态的样本,可以随时,无论是病还是伤都是马上回复。
而全人类可以共享知识,因为知识只不过是数据,数据是可以复制的。
每个人的独特性反应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造上。
外貌的差异更多的是一种美学上的选择。
体力和智力的差别应当已经不存在。
每个人都是最好的存在!
(那个时候人还会保持现在的形态吗?
还需要生育吗?
...) 既然能量晶体可以beam up/down,那么用任何等量的物体我们都可以制造出能量晶体。
举一返三,所有一切可以能量化的,都只是信息,都可以随意转换。
如果愿意人们可以把地球能量化,储存相应的信息,然后在任意地点再把地球造出来。
如果抛开科幻的外衣,ST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在讨论人类以后的社会结构可能的形态。
星联实际上是一个完美的美国。
不同的外星文明对应着地现存的,历史上存在的,人们意想可能会出现的不同社会状态。
比如说克林贡人的国家就很像蒙古帝国,Valcan人的社会是古希腊的理想国, 博格人更像是对社交网络下集体无意识的嘲讽。
还有形形色色超能力的人种,只不过是美国社会对心灵感应持久的痴迷。
类似于神的存在比如Q, 更是用来反醒人类自我镜子。
当然,相对于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全民疯癫的国度而言,这个开始于同时期的科幻作品,尤其是它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赞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我的反省,对未来人类世界充满阳光的幻想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歌颂的。
我不是一个Trekkie(STAR TREK的FANS),但我仍然被JJ征服了。
其实本人一直是JJ的FANS,从ALIAS,LOST到今年的FRINGE,从他的荧幕处女作《碟中谍3》到去年噱头十足的CLOVERFIELD,“炒作王”的魅力我实在没法抗拒。
这次的STAR TREK让我捏了一大把汗,毕竟自己对该剧集一无所知,10部电影版也从未碰过,但是没想到,这丝毫没有影响观影快感。
因为JJ的野心不是跟着10部电影版继续往下拍,而是摒弃前10部的套路理念,利用“前传”的概念创作出全新的STAR TREK。
在当今好莱坞娱乐大片里面,JJ的这一部STAR TREK应该算是剧本相对扎实的了。
整部电影一条故事主线一口气贯穿全片,毫无拖沓。
Eric Bana饰演的来自未来的NERO,想要找“SYLAR”(HEROES里面出名的反派)饰演的SPOCK复仇,并用SPOCK创造的“红色物质”摧毁联邦的所有星球。
这条主线并不单调,因为两个男主角James T. Kirk和SPOCK的成长,自我认知以及对命运的选择这两条副线才是真正的“料”,让电影脱离单调肤浅的正邪打斗。
虽然比起《黑暗骑士》的内涵和深刻,还差很大的距离,但正因如此,STAR TREK的娱乐性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不复杂,也不至于太肤浅。
对于TREKKIES来说很轻松,但是对于大多数没看过STAR TREK的观众来说,两小时就要接受一个全新的世界,无数想象的概念,星球,战舰,种族,人物...加上还有戏剧冲突和动作场面,想必大脑会超负荷而感到无聊枯燥。
然而JJ的野心让这部电影能满足TREKKIES,同时更能愉悦普通观众。
大量的幽默遍布全片,化解了本应该出现的乏味和沉闷时刻,而Simon Pegg饰演的SCOOTY虽然戏份不多,但却是笑料十足的一个角色。
特效场面和动作戏当然是重头戏。
今天看了STAR TREK,才唤起当时看STAR WARS时的快感。
全片高潮不断,自开场的战争戏之后,全片节奏像过山车丝毫不停歇不拖沓。
只是冰天雪地里的怪物出场有些过于夸张,有炫耀特技的嫌疑,虽然也可以说是为了引出洞穴中的“神秘人”。
STAR TREK的确差一点就是完美的娱乐大片了。
要说负面评价,包括个人觉得电影的开场不够好,过于主旋律和俗气,而SPOCK的角色塑造明显强于James T. Kirk,有些不平衡的感觉。
此外就是不可避免的,仍然有一些名词,地点,人物有点不懂,等等。
JJ的STAR TREK能满足观众对一部大片几乎所有的要求。
足够多的特效,动作,大场面,主旋律,想象力,笑料,友情亲情爱情...就连本来看似“恶俗”的结局也因那段剧集中经典的篇首语也有了一点复古的感觉。
那段旁白大意说“由Kirk和SPOCK领导的飞船展开了探索外太空更多神秘空间星球种族的冒险旅程”,而我则因为完全没有过足瘾,听到这段旁白后立马开始期盼下一部STAR TREK的上映。
或许,这部STAR TREK会培养出新一代的TREKKIES也说不定呢。
PS:某手机品牌的广告在影片中相当大胆和招摇。
同样是Star辈的,可经典程度远不如星球大战。
此片是该剧的前传,看起来还不算太费力,没有太多宇宙哲学,只有人类思维的痕迹。
配乐也比较一般,空间飞船长镜头时用交响乐,情感表现时用哀怨的小调。
视觉效果还可以,想象力和特技不错,但对各类飞船的细节还把握不够好,个人觉得应该再多点金属的冷峻感,“鸡尾巴”飞船的内部有很强烈的后工业时代气息。
不过,一些出乎意料的地方也有笑点。
情节挺紧凑的,对于人物的把握很到位。。
总的来说此片中规中矩。
我是喜欢看科幻片的,前提是没有血肉横飞或不至于太过黑暗残酷,承认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最大限度就是X-file系列了,异形,变种异煞,还有生化危机都不在我的耐受范围之内华丽大场面的科幻片对我而言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放在X-Man里就是看各式各样的变种人花样百出打群架,在Ghost in the shell和Matrix里就是华丽的动作场景外加深邃的哲学和存在价值的思考(虽然依然多少有些懵懂),在Star wars和Star trek这样的片子里,就是茫茫无尽宇宙背景下的对垒,和诸多充满未来感的细节Star trek XI是个人对于这个伟大科幻系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故事、角色还有特效惊艳到了,以至于看了又看,为其票房成绩做出了两次贡献后,才算是基本满足了观影的愿望在当今的年代,对于网络和机械人是否会反击钳制乃至奴役人类的恐慌还有克隆人的伦理道德争论甚嚣尘上,Star trek XI充满乐观和快乐的气质带着清新的香气,显得尤为珍贵而亲切片中的人物没有飞天遁地的特殊本领,他们的专业技能都是经由训练而来当然Kirk具有天赋的敏锐直觉,但终究还是老老实实在星际舰队里作为学员受训了三年(虽然测验的时候作弊……)他们没有济世救人的伟大责任和远大宏图,他们都是脚踏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面对考验渐渐成长音效很震撼,主题音乐很动听,充满了宇宙辽远空旷的无尽感,还有希望在不远的前方守候的乐观感觉,带着激动人心的澎湃大银幕上的特效非常逼真,尤其惊艳于茫茫宇宙中很有质感的飞船喜欢这样的电影,两个小时里我可以完全脱离开现实生活的琐碎和种种,沉浸在遥远未来的漫游和冒险,被一群可爱到爆的角色们逗得很开心Checov,爆笑口音英语,每次都让全场观众乐哈哈:语音密码一段逗s了,超可爱,全舰广播时有多少船员100%理解了他的说话呢?
想想就很有意思苏鲁开始的露脸也让人莞尔:激动人心的音乐响起,停泊星站的其他飞船纷纷进入曲速瞬间消失在茫茫宇宙里,唯有Enterprise引擎亮了半天还僵在原地,激动人心的音乐淡出……苏鲁一阵尴尬……帕克舰长和Spock一起找原因后,音乐再度雄浑起来,Enterprise号终于也xiu一声出发liao~~(这段的配乐在烘托可乐气氛上尤其有趣,逗乐)医生,老骨头,飞行恐惧症,叨叨着一堆专业术语噼里啪啦的,讲义气,帮了被凉在学院里的Kirk一把(虽然过程爆笑无比,N针,熊巴掌,大舌头),说话爽直,演员看着很眼熟,后来一查,原来是魔戒里的伊欧墨将军(呵呵,也是蛮有爱的一个角色)美女翻译官,黑珍珠,办事认真、很有主见又有些泼辣劲儿的女性,要求调换到Enterprise号,和Kirk几次交锋,还有和Spock的罗曼史慈祥的帕克舰长,循循善诱的长辈,对于有些顽劣但天分极佳的Kirk一直寄予厚望,责任感和决断力都很好的人,把brand new的Enterprise(虽然估计也要修复很久才能恢复原状)交给成长起来的Kirk,相信帕克很欣慰吧尼诺(据说就是Troy里和Pitt演对手戏的赫克托尔?!
寒一记),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只是在故事里被失去亲人至爱而丧失了理智,疯狂地要讨回自己失去的一切的可怜人,痛苦而坚持地站在联邦舰队的对立面,最后那段自白还是很感动的“我宁愿承受千百倍失去亲人的痛苦,也不要接受你的帮助”,将自己的信念贯彻到了最后,角色苦大仇深满怀愤怒,感觉给演员发挥的空间比较小Spock,第一次看的时候囧了,这不是Heros里的坏蛋Sylar嘛?
不过演的不错,曾听人说过“沉默的人眼神都特别深邃”,Spock作为人类和瓦肯人的混血儿很多时候都遵循瓦肯星人逻辑至上的准则一直控制自己的感情,但眼睛里却带着复杂的神色眉毛似乎是画上去的?
但他的嘴唇线条特别漂亮,讲起话来总有种长篇大论头头是道的学究感,闲庭信步指点江山一样的语调,其实也是一种幽默的方式吧,呵呵最喜欢的留在最后!!
—— Enterprise的舰长James Kirk~~~这位很有Brad Pitt和Matt Damon气质的年轻演员演绎的Kirk十分讨人喜欢,年轻气盛有些轻佻,但关键时刻靠得住测验时作弊而自信满满、悠哉游哉啃苹果,看见漂亮女孩儿就带着轻佻的笑容飞口哨(而且不受环境制约,哈哈),乐观到自信爆棚,眯起蓝色眼睛痞痞坏笑的样子特别可爱但他也有着敏锐的直觉和决断力,对于形势做出正确判断,不管是营救瓦肯还是地球,认真起来有种特别的魅力,尤其喜欢他作为舰长第一个公告,沉着决绝一字一句对Enterprise全体船员说“either we're going down,or they are“,很有领导风范蛮喜欢他的声音,有磁性目空一切自信满满的坏小子,很有魅力,毕竟还真是有本钱拽的片中很多幽默段落里,Kirk都担当着重要的丢包袱角色登上Enterprise号的过程对于Krik来说简直就是磨难啊,呵呵和老Spock告别时那句“how?!
over your dead body?!!
”语调和表情都特逗乐,笑s了……
坚信没有看过原版美剧的人就没有发言权。但是仅凭导演能用2个小时讲清楚这个故事,就值得嘉奖
不就一文一武嘛,哈哈,效果还是不错啦。。。关于那个小spock,想qj了他,哈哈。。。
反派的飞船永远都是最丑的,但永远都是最厉害的,能用武器的时候永远都是先用拳头的,拯救世界的永远都是一个人,哦对了,这次是两个人。。柯克到最后都没有钓到自己的马子,呵呵呵。
又发现the big bang theory的新笑点
6块钱买的路边摊,以为高清,结果没字幕,咬着牙不肯换声道,看的有点糊涂(人物性格单薄,故事主线单薄),失望啊,大反派真眼熟~长耳朵他妈不是那谁么!~
比较…粗犷的叙事,猛冲向前急速展开,但又正好控制在贫乏那条线之外.部分情节莫名,比如Jim缺位的妈Spock的女性关系.主角心理轨迹有些模糊,不过一众人物还算刻画得个性鲜明.氛围轻微地温吞.洒脱幽默刚刚好.构架不错,各种重演/轮转结成的对称.演员太可爱.个人非常喜欢Pine的Jim被同调后悲恸汹涌而至的瞬间
三星半;若非科幻迷很难坚持下来这两个小时吧,拍的太冗长和庞大,有种掌控不住泛懵,但对抗的情节还是很精彩,还有未来和现在的斯巴克相遇应该是不可能的吧。
不错,对于人物的把握很到位,很好!友谊,对于自我的认知,感性理性的把握,都有了很好的诠释,希望下一步会更好!
整个逻辑十分有趣,虽有bug但瑕不掩瑜,可惜错过了在电影院观影的体验,IMAX会更好
被STID闪瞎眼后回去补番,感想如下:1、没想到锤哥跟派派演父子居然好合适!2、才一年而已舰长大副的感情简直超越曲速在前进~3、死了老娘都没掉眼泪的尖耳朵居然为了战(基)友领便当哗哗哭这不科学!4、从11到12,大副被女人亲来亲去时那副大义凛然脸都让我觉得找个基佬来演果然是有预谋的。
像烂泥一样的超软科幻片。俗套与巧合组成的情节。我对配音也不是那么反感了,因为期望不高,所以感觉还可以。
由于不是“星际迷”,看这部电影还是有点吃力,外加中间有一大段一直在碎碎念,差点就撑不下去了,幸好本片所构建的外星世界非常吸引人,所以总能调动起我的兴趣。片中最大的亮点其实是安东·尤金和西蒙·佩吉,卖萌无下限,特别尤金的口音可爱爆了。PS:看了一大半才认出艾瑞克·巴纳,好囧。
可能是之前对“星际迷航”系列的情感不够足,看到新旧史波克 没有给我太多感触,星际迷应该会更有感触,也会更有感觉。所以我感觉就是一个好莱坞大片。还有,那真的是 Winona Ryder啊!!!我不能接受啊!!!
I see Sheldon in Spock. No wonder those geeks watch this series over and over again. 从配乐到视效都完美了,点燃了我那熄灭许久对sci-fi的激情!Put aside logic, do what feels right. I find physics very attractive. 一帮熟脸看着好窝心,不过bones还是指环王里面洛汗国将士的装扮帅气!
重燃。。不,应该是燃起,对科幻片的热情!
太美国化了,剧情画面什么并不差,但就是没法吊住观众的胃口。几个主演演得太过了,反倒是像simon 那样的配角让这个满眼金属的世界增添了几分情感。两星半。
原来09年就开始套模板了😂😂派这演技堪比没有,怪不得这么多个chris就他不火小小配角pegg都一把子秒了主角团好吧
电视连续剧脑残粉顶出来的高分,非连续剧观众绕行。
科幻电影的低谷啊。烂片一部。
傻逼天后推荐的傻逼连续剧的电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