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中国第一部基督教电影”的《下一站,再爱你》成功在中国上映了。
微信不同的基督教订阅号流传“此片三日内票房不达标将被迫落画”的消息,人本地促使大量有基督信仰的群众组织观看。
可惜该片福音模糊、扭曲,可说是宣扬“人的爱”的电影。
亢长描写的是主角夫妇理想化的恩爱生活(以一起吃喝玩乐的方法表现)。
片中循环播放“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慢慢变老”这首宣传人爱的情歌进行洗脑,奠定了在患病女主角弥留之际渲染的“人的悲情、人爱的伟大”的基调。
这狭隘的人爱!
人错误地切切追求,并以它为救赎的偶像!
片中医生甚至自私地说“永远不要医你爱的人”。
在爱得越深,分得越惨的事实中,我们被警醒:有多少信徒并没有天国的切实盼望,更没有在地上体验过属于神儿女的天国祝福,活得贫穷彷徨!?
在教堂遇到的老奶奶对女主角说的“不要着眼苦难”成为女主角心态转折点。
但对处于癌症晚期的恐慌痛苦中的人,除了主耶稣赐下的永生盼望,还有什么能够完全安息和释放她呢?
也许是审查上有难度,但如果这样就在传播福音上妥协的话,还远不如那无数为了传播黑暗文化倾注心血的电影人!
请翻开《使徒行传》,基督徒应该是世界上最勇敢灵活的人!
用光明文化挽救这末世时代,将人引导归主是每个基督徒的责任。
求主加力!
并且我知道您已把这山地赐给我们,阿们。
斯蒂文森说:“文学是裁剪的艺术。
”于是当塔可夫斯基将电影比喻为“雕刻时光”时,我们就似乎给了电影文学的意义。
让它的核心从故事,延伸到光与影的表达。
回忆起那些美妙的电影,我们总能记起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
那些镜头,或属私人情怀,或属刻骨洞见。
即便故事细节已随时间褪去,镜头的魅力依然像安置情感的蜗牛壳那样涡卷悠长。
将感情带到柔软的深处,引起人们从心而来的感动。
这些,是我对电影感动的理解。
于是,当我看到《下一站再爱你》以“2014最感人电影”自居时。
我就不其然将对它的标准,上升到“深刻”的程度。
尤其,它是一部在基督圈子里传闻已久的“大陆首部福音电影”。
这让我更想给导演一个机会,去让最深刻的福乐透过电影表现出来。
只可惜,导演所描画的,和深刻相去甚远。
这并不是否定了电影中真人真事的寓意。
但再好的材料,也需要导演一笔一划地雕刻成为电影语言。
这个工作,包括台词,造型,分镜,道具。
最后表现在电影的表演中,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电影的情感。
可《下一站再爱你》更像是一段点到即止的介绍影像。
九十分钟的横向叙事缺少了对人物的纵向深入。
以至于片中关于“爱”,关于“天家”,关于生与死的表达,犹如网络上的鸡汤片语,调不出它应有的质感与味道。
这些话固然深刻。
但这都应来自于对鲜活人物的总结概括。
离开了深入的感情刻画,道理就沦为纸上谈兵,让观众与人物间竖起了一层隔膜。
使最美丽的爱情,变成了最肤浅的幼稚。
这仿佛是一种通病,在某种福音电影里根深蒂固。
除了福音,导演就再没能表达的东西。
任何对人的敏感与关怀,对电影镜头的捕捉与雕刻,对时下社会的理解与洞察,都幼稚得犹如迫不及待的小孩,流于一两句听起来道理十足的对白,然后就从开始悬着“耶稣爱你”的标语,让观众都自动理解神圣的光芒。
长镜头的深入与蒙太奇的节奏感在这些电影里荡然无存。
甚至还可能找不到一点基本的电影美学,让观众的印象直觉只停留在电影表面,而深入不到自己内心。
可真正的电影,都应该与这完全相反的。
它直入人心,情感真挚。
以慎密灵光的镜头运用,去理解这个是世界的方方面面。
罗马尼亚导演蒙吉,梦想以长镜头清洗世界的哀伤。
尽管他只站在人性的这边,却能拍出真正抚慰人心的电影。
然而为什么,在最代表深刻的圣经,耶稣面前,却鲜有能比肩于世俗电影的传世之作,鲜有在艺术上能让世人认同的电影?
可能,说教与艺术的界限,只有最具实力的导演才能将他们处理得宜。
但当这个导演出现之前,我建议大家还是先按捺一下好奇心,看一下它的港版,《生命因爱而动听》为妙。
因为,一部无法深刻传达人性的电影,无法深刻传达神性。
这和审查制度无关。
“相信你还在这里从不曾离去我的爱像天使守护你若生命直到这里从此没有我我会找个天使替我去爱你……”看完电影之后,这首插曲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着。
电影最后的那一幕,当万豪喝拿着一年前两人共同酿造的葡萄酒,久久的凝视着这片见证过他们的幸福的草坪,天边仿佛是化作天使的萱萱在看着他,带着微笑,或者笑中有泪。
萱萱,就是一个人间天使。
为了支持丈夫,她曾经甘愿放弃事业成为全职太太;为了帮助她人,她主动去医院当义工为病人们做心理辅导;而当病魔降临到她的身上时,她也以一颗天使的心对生命勇敢的微笑,帮助起了别的病人。
美丽,善良,坚强,乐观,它们就是萱萱的天使的翅膀。
看完电影后我跟闺蜜跟说,好希望有一个万豪这样完美的男人守护着自己,闺蜜的回答却狠狠的击中了我,她说几乎每个女人羡慕万豪对萱萱这么好,可是有多少女人拥有萱萱的优雅美丽自信吗?
就像去年我们刷着求张亮这样的暖男时,我们自己是不是那个甘愿站在张量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寇静呢?
是啊,有多大的付出才能收获多大的回报,有多大本领才能有多大的收获。
门当户对四个字有时候是对的,两个人只有拥有同样质地的灵魂才能真的心灵相惜,才能上演出这样令人动容的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所以,在寻找自己的白马王子的道路上,每个女人都应该努力成为萱萱这样的天使,坚强乐观善良阳光自强。
因为只有凭着这双天使的翅膀,白马上的王子才能辨认出你。
我妄自以为,这样的相遇,便是一辈子了。
虽然首映是免费看的,也被导演倾家荡产的精神所感动(卖房子)。
但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是烂片。
给人一种小成本微电影的感觉。
目测导演是第一次拍片,演员都是第一次演戏。
演的非常假和做作。
尤其是片中叫阿喵的。
我来稍稍吐槽一下剧情。
片子开始是男女主角秀恩爱,秀恩爱秀的无新意,又漫长又做作。
之后好不容易“牧师”出现了,以为他能引导什么,结果没有。
后来阿喵出现了,以为会围绕这个古怪的女孩子会展开新剧情,结果又没有。
好不容易在女主得癌症了,会以为是一部励志的凄美爱情故事,结果还是没有。
老医生的古怪行为,让人以为他隐藏着什么重大秘密,结果更是没有。
我绞尽脑汁从各种细节观察出:原来是女主的私人医生很早就喜欢女主丈夫,即便是女主很早就患有癌症,也不告诉女主,等女主晚期时,又找来老医生说女主只有两个月的生命,打击她的精神。
等女主死后,私人医生就能嫁给她老公了。
我很气愤,原来主角竟然是那个坏心肠的私人医生。
估计全场几百号人就我一个人能够看出这样深层含义,正当我为自己的智商感到骄傲时,结果就大结局了。
女主死了,男主很伤心。
原来我又错了。
毕竟结局时男女主角拥抱的那幕还是能够感动不少小女生的。
再加上后面的一段黑白视频,说明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
这就完了。
这个片子成本低到不可想象。
我感觉我都能拍一部比它好很多倍的电影。
现实的社会已经让人类在爱情的道路上彻底迷路。
今天又爱你的权利,明天有不爱你的权利。
今天有爱一个人的权利,明天说同时爱两三个人也是我的权利。
今天说是真心爱的,明天说爱情死了。
爱情对于今天的我来说不是童话、不是神话,而是笑话。
《下一站再爱你》,吸引我前往电影院的原因只有一个,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真实的,比之琼瑶的花前月下、星星的穿越时空,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真”才最重要的(假的到处都是)。
现实生活中,还没见过真爱,都是假的,都是自私的,都是善变的。
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抓住了我,让我看到世上仍有极少极少极个别极个别的人,是用真爱在爱,是用生命来爱的。
当真实的男主女主出现在电影后10分钟的时候,我真是有点诧异了,一直的观念都是漂亮或帅才有可能被真爱爱着。
但真实的主人公竟然是平凡地不能再平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路人甲路人乙。
看来相貌并不能决定真爱与否。
那么是什么使二人能够用生死用生命来爱对方呢?
电影的结局要告诉我们的原来是:信仰的力量。
因为上帝先爱了我们,所以我们要彼此相爱。
首先声明《下一站》这部电影我很想看,但是我目前还没办法看到,所以,这也不能算一部影评,只是我对这个话题的一点感想。
另外,用这个题目的意思不是我知道答案,只是一些思索,也希望引起更多人来探讨这个话题。
这些年陆陆续续看了一些被归类为“基督教电影“的电影。
我看来大多数可以归到一下三类1. 圣经故事 这个太多了,比如最近的《Son of God》2. 教会历史 比如《路德》《奥古斯丁》《暴君焚城录》等3. 现实题材基督徒的生活故事(包括家庭、职场、恋爱、体育等)比如《消防员》《勇气》《天作之盒》等等前两类暂且不提,要写又是一大篇。
单是第三类现实题材就有不少。
香港创世电视(《下一站》的片头似乎出现了他们的标志)和美国的AFFIRM公司都是立志于基督教电影的的制作。
他们的电影我看过不少,每看完一部我都会上豆瓣看看评分和评论。
我发现叫好的一般都是基督徒(从独特的用词可以看得出),而其他人评论里提到最多的就是”宗教说教“这个词。
所以,克服”宗教说教“倾向可能就是基督教电影的最大难题。
但是怎么克服呢?
我想找出一些成功案例来,又看了一批电影,还真发现了几个没有被骂说教的。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爱在春天来临》(2003),还有一个是《传奇42号》。
当然肯定还有别的,我先说这两个。
《爱在春天来临》是一个系列基督教”纯爱“电影里的一部。
豆瓣评分8.0,485条评论,只有一条提到”传教“,而且不是太反感的语气。
其实这部片子剧情非常老套,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我的总结是:画面太漂亮了!
另外配乐、演员都不错。
换句话说,你让大家赏心悦目了,大家即便听你说教几句也不觉得太委屈。
况且他没有说太多,点到为止。
相反,如果这些基本功没做足,又要教育人家,也难怪人家生气。
《传奇42号》不是被定位成基督教电影的。
但是这是我目前为止看到把耶稣的教导”打你的左脸,就转过右脸给他打“诠释得最有力的一个。
豆瓣评分7.8,有不少批评,但是没有说他”说教“的。
我的理解是,这部片子里,起主要”说教“功能的角色不是很多人印象当中的”基督徒“——温文尔雅又呆板无趣。
虽然这是成见,但很多基督教电影里的角色就有这个倾向。
这个角色有很强的语言风格,所以,那些可能有点”说教”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不那么像“说教”了。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何必这么麻烦的要避免“说教”呢,该说就说,何必遮遮掩掩?
一个思想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甚至可以直接拉一个条幅,上面刷标语。
只不过那样一来别人比较难以接受,而来信息单薄扁平。
好电影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他用一种巧妙的形式传达了这个思想,而且让你反复回味这个故事的时候,里面的思想会有机地生长。
其实最有资格说教而又从不说教的就是耶稣自己了。
耶稣比喻式的教育方式在当时的宗教语境里简直是一朵巨大的奇葩(此处褒义)。
两千两年,每一代人读他的比喻,每一人在不同人生阶段读,都有无尽的收获。
尤其是那个浪子的比喻,对普世人性的解读,精辟到了让人乍舌的地步。
(关于这一点,推荐Timothy Keller的《一掷千金的上帝》)。
这样的思想,如果用说教的方法表达,写上几本书也言不达意,但是一个小故事活画出来了,而且去转述给别人,也只需要三分钟。
这就是不说教的力量。
好吧,回到电影。
前面讲的两个例子似乎都是在细节取胜。
所以,我又在想,在更大的方面,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如果让我写一个基督教电影的剧本,我会塑造怎样的角色,让角色做什么样的事情。
这时候,我想到去圣经里找找范本。
但是一想到这里,我吓了一跳,因为突然意识到,如果让我编故事,我是不会写出圣经里面那种故事的。
你能想象哪部基督教电影的男主角,一个从小敬畏上帝的人,为了抢别人老婆杀了人家的原配吗?
你能想象男主角的儿子要追杀他,而且当着所有人的面又睡了他的小老婆吗?
你能想象男主角一出场意气风发、中间急转直下,最后年老昏聩地死掉吗?
你能想象这样人上帝还一直对他念念不忘吗?
反正我很难想象。
我也想象不出男主角在上帝面前像孩子一样跳舞?
更想象不出他在得知了那个造反的儿子被杀掉以后那样伤心失态到不能自制。
(反正宫廷剧里没这种情节)但是,这个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包括我自己。
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他那字字泣血的诗篇,有赞美,有感恩,也有愁苦绝望甚至诅咒,但是从始至终这个灵魂里燃烧着对上帝的爱和眷恋。
这样的故事怎能不震撼人。
这个男主角就是大卫。
为什么我们写的故事拍得电影不容易有这样的故事呢?
或许是我们的编剧太心软,舍不得下狠手,把角色逼到绝路,让他背上这么黑的履历。
亦或许是很少有编剧真的有这样深刻的与上帝同行的体验。
因为其中的极致幸福和痛苦没有体验的人是编不出来的。
实在要编,就只能说教了。
最后,再胡言乱语几句,或许”基督教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
因为没有一部电影叫做”无神论电影“或者”正能量电影“(我觉得正能量也是一种信仰)的。
电影就是电影,爱情电影就是爱情电影,好看电影就是好看的电影。
如果硬要说的话,一个人经历种种波折信了耶稣叫做基督教电影;一个人经历了种种思考决定放弃信仰也应该算基督教电影,因为后者也体现了重要的神学思想:人的自由意志。
当然你对信仰的态度会决定你怎样写后面一个故事。
总之,“基督教电影”不是个容易的差事,如果你是个基督徒,你身边又有人动了这个心思要走这条苦路,千万千万为他祷告,给他鼓励。
我是冲着马浚伟看的,故事很浪漫,结构也很紧凑,只是我觉得要是拍成话剧的版本,那样舞台效果会更好,情感表达的会更真实,更贴切。
故事让我明白,亲人的健康直接关乎你的幸福,生活就是和亲人在一起,爱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工作呢,再怎么换了也只是一个更大的房子。
还有工作少了你,应照样下去。
亲人失去了就不再。
老婆下班,接上她去了那个做葡萄酒的地方,好浪漫极啦。
这个类似福音电影的片子可一点都不轻松。
一看开头1分钟,已经对这个故事失去了兴趣,讲一个绝症病人在生子和斗病魔,加上丈夫的爱,医生朋友等的关怀,这放在民生新闻报道还行,上升到一个电影就太小题大做了。
还要是真人真事改编。
为什么不能从相识相恋,绝症这样来讲述呢?
虽然是韩剧日片那一套,但至少让人有期待啊,而且很多人愿意被虐心,愿意煽情。
但这个已经结婚的故事真的没有期待,甚至连第三者这样的吸引点都没有。
主旋律、公益也得搞得好看点,才能让更多人看,不然你拍出来没人看,也就起不到公益的作用,公益不就想多点人看到学到点什么吗?
才知道这个原来是号称第一部在内地上映的福音电影,不过刻意淡化了宗教的东西,毕竟审查了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宗教。
好吧,虽然有审查,但其实真的不用这么说教来做一个电影的,看看《八月照相馆》,看看《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恋空》等,就认真讲一个爱情故事,也一样能打动人,而且只要巧妙地把福音的符号放在里面即可。
好几首的MV组成了这电影,最无聊的居然还有闪回恩爱画面,电影晒得大家都已经厌烦了。
福音电影也看过好几部,但说真的,还没有看到可以留下深刻印象的。
后面那段真人短片老是在说恩爱,就像拼命给人灌输说教,有点狗尾续貂,撑时间吧。
片尾字幕看到郭美美的名字,是个唱歌的,还特意注明是新加坡的,怕人误会吧。
呵。
人总是在拥有的时候不珍惜,而没到失去的时候又追悔莫及。
人生就像是一部行驶中的列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每经过一个站点,都会有人上车,有人下车,虽然不会记得每一个人的老面孔。
更不会在意下车的人要往哪里去,但是总会有一些人让你难以忘记。
虽然疾病痛苦,很凶,很恐慌,但是我们不应该绝望,我们应该去告诉身边每一个人,我们不要着遗憾,模模糊糊,诚惶诚恐的去过日子,我们要让生命更加精彩,更有价值.终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希望,不是癌症病痛意外或者老去带走了我,而是我完成了人生的使命,光荣的离开,迈向光荣的国度。
描写生死别离的爱情电影太多,却很少有能如《下一站再爱你》让人感觉这么真实,这么接近心灵,冲击又是如此强烈,可以让观众静下心感受这种超越生命的爱情,为之伤感,为之泪奔。
从技法和风格来看,《下一站再爱你》是非常简单的,没有炫目的特技,也没有宏大的背景,没有复杂的情欲,影片的画面像速描一样清新淡雅,勾勒出一幕平实但催人泪下的爱情画卷,这是创作者的高明之处,面对一场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爱情,任何华丽的修饰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片中,沈万豪和林子萱和很多现实中的夫妻一样,原本过着温馨甜美的生活,对未来满怀憧憬,万豪的生意即将有所突破,子萱也为怀孕做好了准备,可以突如其来的癌症报告无情的撕毁了一切。
在死神面前,子萱尝试着最后的努力,万豪的不离不弃,反而让她陷入了更痛的纠结中。
在为了能让万豪能在自己百年之后有所依托,子萱在甚至撮合他和闺蜜青青约会。
嫉妒是女人的天性,试想哪个细腻敏感的妻子,可能做到如此的胸怀,我们看过太多闺蜜成为小三的撕逼故事,但是看到子萱这样把老公推向别人身边的情节却并无违合感,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到深处无怨尤。
在生命的最后一站,子萱宁愿独自忍受着痛苦,去品尝着命运的苦果,这就是爱情的伟大。
如果以催泪效果来衡量,《下一站再爱你》几乎做到了满分,在记忆里,相近题材的片子最动人莫过是刘青云袁咏仪合演的《新不了情》,清新与虐心交织的缠绕,把观众的眼泪拧得七零八落,又别有一番碧海晴天的清澈,去年《被偷走的那五年》再次把相近的故事演绎得痛彻骨髓。
其实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生类似的故事,默默回想这些年身边那些被病魔夺走生命的朋友,他们或多或少,都曾像子萱一样经历过痛苦挣扎,我们总是为他们的生命感到痛心,却往往忽略了对于他们来说,爱情比生命更加难舍。
这是一种很少有人能达到的境界,也是每个现代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爱情,在这劈腿变心已成常态,闪婚闪离大行其道,网络社交工具催生了太多一见钟情的快餐时代,我们怎样守护古典式相濡以沫到百年的爱情。
可能是我们还太年轻,眼前的世界太过美好,对于那些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爱情,好像总是存在于传说中,是距离遥远的故事,尽管曾无数次为这些凄美的爱情付诸赞美、感叹甚至泪流满面,却很少真正用心去体会,也无法设身处地的投入其中。
或许,直到未来的某一天,当死神降临到身边,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超越生死离别的爱,到底是怎样的刻骨铭心。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到无尽的悲伤,又似乎有几分希望。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都还未曾经历与爱情的生死离别,总以为未来还很漫长,在名利的追逐中,忽略了眼前人,愿所有正在爱或即将爱的朋友,都能珍惜现在,不留遗撼。
久违的马浚伟也出来演电影了,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还不错,虽然故事不算多典型,但还比较感人。关于婚戒的言论很美~
根据真实故事拍摄的,看完的感触就是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在健康的时候好好与家人一起享受生活,这样即使在面临病魔的时候也可以乐观豁达
海航的飞机上为什么要放这个?
基督徒真实改编,唤醒我们对爱情的忠贞
这是电影吗?开场两分钟就看不下去了。超级烂,还打着信仰的幌子招摇撞骗。负分可以吗?烂,根本不配在影院上演。说它是电影真亵渎了电影两字
难看!
背景音乐太多了
很不客气的给一颗星。我不知道导演是被什么感动,原型的爱情是建立在真实的信仰之上,电影中却将爱的核心剥离了。一部去福音化的电影竟然以所谓的基督教信仰作为自己的传播手段。不是露出圣经或者十字架项链的画面,就能称为基督教电影的。我只想说,制作方用这种恶劣的营销方式欺骗了许多基督徒。
好电影不用说什么,爱很伟大!
遗憾,失望
基督徒电影 真人真事有点难过...
光看片名已泪目。
这种电影只能是无意中看几分钟
奇葩电影。影片由65分钟故事加20分钟真人影像构成。①前六十分钟极为稚嫩,粗糙。后五分钟和二十分真实影像较感人。②这是部福音电影居然公映。是审片员思想大解放了,还是审片时睡着了。 看这本电影要有耐心。
豆瓣为什么不能打负分 以后再信格瓦拉的影评,我就是蠢。枪手真是让人作恶。看过的最难看的电影,没有之一。
天。。。
也就剩真人真事这个卖点了,其他都不咋地。没啥好评价的,总之各种不到位。还不如最后的纪录片来得实在。
催泪啊!电影本身并不好看,而是后面的纪录片,真实且感人。且行且珍惜吧!
女主丑得无语了
这个我也没什么好吐槽的了……干嘛不直接放片尾的记录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