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後一次做孩子》(L'Ultima Volta Che Siamo Stati Bambini),是一部2023年的意大利电影,由克劳迪奥·比西奥执导,改编自同名畅销反战小说。
#故事概要影片设定在1943年的意大利罗马,讲述了四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在战火纷飞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某天,来自富裕犹太家庭的里卡尔多,被德军带走,剩下的三个好友,通过伊塔洛担任国家法西斯党,干部的父亲的关系,得知了他的所在,决心穿越意大利去营救他。
#表达主题这部电影通过儿童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既有悲剧的成分,也有喜剧的元素。
影片通过孩子们的天真和冒险,反映了二战对意大利,及其人民的摧残。
它不仅仅,是一部儿童冒险片,更是一部深刻的反战电影,强调了友谊、勇气和人性的光辉。
#影射内容影片影射了战争背景下,性别歧视与偏见,展示了法西斯政权,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孩子们的经历,观众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犹太人的迫害、对女性的歧视,以及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残。
#時代背景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意大利,具体时间是1943年。
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不确定性的时期,意大利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苦难。
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增强了故事的现实感和冲击力。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2023)8.12023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 克劳迪奥·比西奥 / 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 Vincenzo Sebastiani
瓦达,卡里达,伊塔洛,科西莫四人是好朋友,卡里达是犹太人,有一天被抓走了。
其余三个人一起踏上寻找卡里达之旅。
三人行,成人需要统一意见可是一件难事,在他们中间当有一人意见不同时,后续总会轻松达成统一。
遇到困难时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没有退缩,都在想如何才能去达卡里达的地方,朋友在前方,他们都很有动力。
路上充满欢乐,也会有恐惧,还有勇敢,有时也会有放弃,但都在一起克服。
瓦达是一个聪明的小姑娘,从小在修女院长大,修女教导她的知识以及自尊自爱,路程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伊塔洛是三人中的领袖,军事家庭,总是会有些幽默的行为,但他自己可能没有这么认为,他不是个胆小鬼,他作为领袖很称职很勇敢。
科西莫,爸爸被当成叛乱被驱逐,有很多突发的小聪明,很机智。
卡里达犹太人家里很富裕,聪明,善良,对待未来的生活很积极。
当时战争的背景下总会有很多让你感动又会难过的故事,他们只是孩子,对未来很憧憬的孩子,他们并没有机会长大,他们的存在过即美好,他们是硝烟中的那一丝烟花。
电影的结局在还没有反应过来时,结束了推荐同类型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天真浪漫的小孩们不以种族分类,不以国界区分,不以你我区分。
纯真的情感,印在孩子心里的只有朋友。
一路上都很有趣,闹脾气很有趣,走路很有趣,看他们讲话也很有趣,下河洗澡也有趣。
这一次三个孩子都没有一个掉后腿的,胖胖小孩指挥官足智多谋,对“旅行”做了一个最万全的准备,带了吃的,带了帐篷,还非常勇敢的第一个喝河沟脏水(虽然后面拉肚子了)。
另一个小男孩虽然感觉随时没吃饱,但真是一个暖暖的小孩。
情感细腻又行为大胆。
因为爸爸的事情在他心里有阴影,觉得很委屈;但是又敢去人家家里偷鸡。
vanda小女孩简直太聪明可爱了!
在修道院里也是学到了很多生活技巧。
在他们的相处,甚至连很多大人都做不到的事都做到了。
勇敢多谋,合作向前。
真是非常非常乖巧的小孩!
最后看到胖胖小男孩“自以为很聪明”乔装打扮而上了那一列不该属于他的列车。
这一次勇敢,就是永远的离别。
当他还很兴奋激动的要去救回好朋友,我在荧幕外看得心都碎了。
温情。
时间设定在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地点在罗马,视角是小孩视角。
片头从方形画幅的战争/轰炸纪录片、罗马受轰炸的新闻报道声,接到小男孩们在街道上玩耍。
小男孩/片尾的老人旁白开场-友谊诞生。
战争环境下,小孩受到法西斯的影响,崇拜英雄主义。
一个小男孩是犹太人,三小只出发去解救他;另一边纳粹士兵/哥哥和修女一起去找他们。
在今天拍80年前,用了火车铁轨作为主场景。
公路片,两拨人,年轻人、小孩子,在路上的团结、争吵、互相帮助。
结尾两路人汇合,小孩用弹弓、照片救大人。
尾声,小胖上火车,待着幻想走向未知的死亡。
纳粹的暴行,罄竹难书。
升华。
中间穿插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农民、乡村酒馆、饥饿的平民等等。
结尾,老年夫妻回到火车站,回首过去。
直视镜头的定格,在轻松温暖的基调中,询问观众是否忘记了过去的痛苦。
看了这个片,很直观地理解了为啥意大利人一打仗就投降哈哈哈。
凡事都不太认真。
小胖跑进来打断会议、合照,这要放在集权国家,压抑的氛围不会培养出天性烂漫、活泼的孩子。
比起打仗,弟弟更重要。
比起国家的胜败,个人最重要。
跟《罗慕路斯大帝》的主题呼应了。
也确实应该如此,为了宏大目标而牺牲不值得,反对暴力。
结尾,从故事中的新的车站,转场到现在老旧的车站,应该是先拍旧的、再翻新/拔草。
如果结尾小胖没有上火车,这个片格调就升不上去了,就会成了看似为了救犹太人,实际出门旅游去了的片子。
小孩一起出门冒险,是非常好的题材,很能打动人。
以后尝试写一个。
某种意义上的公路片,两条线并行,三个孩子在前,哥哥和修女在后,两边不同的经历也呈现了当时不同人民对法西斯的不同看法,在找寻犹太好友的路上以孩子的视角呈现,孩子们故作严肃但实则纯真,闹出不少笑话与闹剧,但随着历程的深入,他们看到了被枪杀的犹太人,对他们毫无怜悯的农家,经历战争而陷入困苦饥饿窘局的人家(孩子们把自己的小鸡肉块给喂奶的妈妈太高光了)以及被押送上火车的犹太人…似懂非懂中恐惧与良善并存,也因为这种似懂非懂和对获得肯定的期盼,伊塔洛希望用自己的秘密证据解救好友,踏上了前往集中营的火车…在另两个孩子的崇拜欢呼中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英雄主义。
在全程轻松欢快为主的基调下尾声投下一枚重磅炸弹,让观众的心瞬间沉入谷底。
我们知道这一次他无法像成功解救哥哥一般解救好友,并且也无法解救自己…这结尾让人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再怎么向孩子们遮掩屠杀犹太人的罪过,粉饰法西斯的强大与不可摧毁,也无法阻止真相的来临,甚至得用他们自己的生命来体会…也从那一刻起,再没有懵懂的孩子…不论是牺牲的两个孩子还是目送悲剧发生余生活在自责与想念的另两个孩子…
文章内容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裴三说电影更多内容敬请垂阅关注公众号 本来这两天是在写另一篇东西,这部电影看之前对其根本毫无了解,甚至可以说是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对于那些近一两年内的新片,看之前我一般很少会事先查资料去了解它。
有时候把电影当作一场不期而至的相遇反而会更好,这种不设预期的观看往往会有更意外的收获。
这部意大利电影是去年的片子,估计国内看过的人恐怕并不会太多。
近110分钟的片长差不多就是一部标准时长的片子,基本上可以说是一口气就把它看完了。
当片尾音乐响起时,我就知道必须得放下手头其它的事情而先为它说点什么了。
不得不说有时候一个好的故事就是一部电影最好的背书,这部根据畅销反战小说改编的电影明显就属于此种情况。
不太清楚这个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的改编还是小说作者的虚构,但无疑这样精彩而又悲伤的故事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下显然完全有真实发生过的可能性。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正值二战时期的意大利某个小城,对生活其间的人们来说战争之下以往那种平静的生活早已不复存在。
故事很快聚焦于小城中的四个小孩和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两个年轻人。
里卡多,一个犹太小男孩,家里开着一家服装店;伊塔洛,法西斯军人家的小儿子,他有一个回家疗伤的军官哥哥(其实是个战争逃兵);科西莫,穷人家的小男孩,父亲显然是个受人排挤的反战份子;旺达,一个小女孩,从小由修道院里的一个年轻修女抚养长大。
虽然大人们身处战争的混乱之中,但对这些懵懂的孩童来说战争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一场大型的游戏罢了,他们显然也不像大人一样有深刻的种族偏见,所以这四个不同身份的小孩很自然就玩到一块成了要好的朋友。
但好景并没持续多久,某一天那个犹太小男孩里卡多突然就凭空失踪了,他那三个小伙伴随后得知里卡多和他的家人已经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被抓走了。
作为孩子的他们显然不太可能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于是三个小伙伴就偷偷开始了一场拯救里卡多的远行,他们带着装备从家里溜出来打算沿着铁路一路走到遥远的德国去拯救里卡多。
伊塔洛的军官哥哥和那个抚养旺达长大的年轻修女得知后也随即沿着铁路一路来寻找他们。
接下去影片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这三个小孩一路上各种充满童趣的经历以及两个尾随而来的年轻人逐渐熟识并相爱的过程。
影片临近尾声三个小孩和两个年轻人终于有惊无险的相遇,正当我们以为可以为此长舒一口气之时,一心想救里卡多的伊塔洛却假扮成犹太人小孩只身跳上了一辆运送犹太人的火车准备前往德国,可想而知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
此片相关介绍资料上标注的类型是喜剧片,但我相信显然没几个人看完后会把这部电影当作喜剧片。
这部电影第一时间令我想到的是意大利导演罗伯托·贝尼尼1997年的那部著名影片《美丽人生》和另一部2008年的英法合拍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三部影片的相似之处就在于都是用一种孩童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战争的荒诞和无人性,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赋予了影片更深刻的悲剧意义。
《美丽人生》中的小男孩最终在集中营里幸运地等来了父亲向他承诺的游戏最大奖品即那辆解放他们的坦克车,而他那没有等到这一刻的父亲显然就没这么幸运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那个集中营军官的儿子出于好奇而身穿标志着囚犯身份的条纹睡衣偷偷混入了集中营,等待他的显然也只有与无数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一样的死亡;而这部《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里的伊塔洛为了拯救小伙伴而跳上了那辆运送犹太人的死亡列车,他最后的命运显然也可想而知。
当然同样类似题材的电影值得一提的还有同样是去年的那部《利益区域》,一墙之隔的外面是集中营的人间地狱,而墙这边的集中营军官一家却还在精心构筑着他们的乡村田园生活。
现实在某个非常时期往往会以一种荒诞的面目展现于世人,这样的荒诞曾无数次上演而且可预料将来还会一次次上演,这是我们人类的悲哀,也是此类影片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影片最后的剧情走向虽说我们早已隐约有所预料,但当片尾已至人生暮年的科西莫和旺达带着他们的孙女站在当年那个火车站说出“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而随即而来的背景交代说当年伊塔洛跳上火车没多久他们就已得知被抓走的里卡多根本连运送犹太人的火车都没机会上就已经死了,被送往集中营的伊塔洛死后因为没名没姓根本无法寻找之时,这一刻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感觉到这猝不及防的一切就像一把利刃一样直扎胸口,面对这样的陈述谁又能不泪流满面呢?
是的,对于科西莫和旺达而言火车站送别伊塔洛后的那一刻就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做孩子,真相的了解也就意味着他们童年的结束,玩闹的游戏转瞬间变成恐怖残酷的真实,那本不该这么早就失去的孩童天性却因为我们成人犯下的罪恶而被残忍地剥夺,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悲哀的事情呢?
从不觉得自己的文化修为够格评论这些苦心拍摄的佳作,所以向来只是打分不做评判,但我想从“孩子”开始,给记忆力逐渐衰退的自己留下些什么,所以如果刷到请忽略,权当是中年女文青流水账式观后感即可,无需在意。
这是一部构思巧妙又不失温度的小电影,制作成本绝对不算高,场景就那几个,但是越看越觉有深度。
但凡能选中该片观赏的人,很大比例都会对“集中营事件”有所了解,所以通篇并未对此做赘述,整个情节都围绕本片主体事件和人物展开。
从人物的构建上就会感慨,人生处处是矛盾,但矛盾本身就是戏剧化的表达。
一个是法西斯崇拜的“军二代”小孩,一个是父亲被前者放逐的贫民窟小孩,一个是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女”。
三个不同身份地位背景的孩子,竟然为了救一个犹太男孩而走上冒险之旅。
另一边,一位是代表爱和唯心的修女,一位是代表着杀戮和唯物的军官,他们的同行就是矛盾的延续。
两位成年人寻找三个小孩的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无不反衬出人性跟出身没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犹太血统真的带有原罪吗?
当然,对荣耀和权威的偏执却是军人家庭固有思维下的坚持,也正是这样,才让整部戏收尾时因“次子”最终还是偷溜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而推向高潮!
当你站在黑暗中时,你只会聚焦在唯一的光明之处,觉得它可能是世界的焦点,唯一的真理;而当你走近光圈区域,环看周遭的世界,才发现原来那一点光中的世界,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就像我们的思维观念,曾经只是聚焦战争中的对立两方,甚至只是一个恶魔和一群被害群体;而当你站在高处,俯瞰这整座城市,甚至整个世界时,你会看到这场战争的硝烟居然能弥漫到那么远、那么远。
这部影片就是这硝烟弥漫中盟国所遗留的历史遗迹,在物质上,更是在精神上。
后面,还想找一找侵略国家下那些围观镜头下的群像与个像,被这场人祸所笼罩过的阴影。
孩子的世界是最纯真的。
上一秒,正在打闹,下一秒,可能就握手言和。
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如此。
伊塔洛、科西莫、里卡多,三个在意大利罗马长大的男孩,平时总是一起在巷子里玩游戏。
因为里卡多的犹太人身份,伊塔洛决议孤立他,却因为里卡多表达自己是强烈的法西斯青年,得到伊塔洛的“赦免”,三个人又开始愉快地玩起了打仗游戏。
这就是影片的开头。
这是1943年的意大利罗马。
战争仍在继续,城市上空时常飞过盟军的飞机,防空警报突然作响,人们往往食不果腹,孩子们在街头流浪玩耍。
里卡多,犹太人,父母经营着一家纽扣店,家庭条件不错,待人热情,偶尔还会给里卡多的小伙伴们一点小礼物或者小点心。
伊塔洛,他的父亲是国家法西斯党干部,他的哥哥是为国而战的英雄,成为像哥哥一样的英雄是他的梦想。
他最爱带着三人小队玩战争游戏,而且他必须是指挥官。
科西莫,父亲是反战人士,跟随革命者离家;只有爷爷带着科西莫和弟弟留守家中,缺少劳动力导致家境窘迫,爷爷为了保护孙子,也不让他在外面乱跑。
三个小男孩,每天在巷子里玩着打仗游戏,盟军飞机是他们的假想敌,巷子里废弃的人偶被打扮成敌军的模样,每日被他们弹弓袭击。
某日,一个叫瓦达的小女孩出现,这个来自修道院的孤儿,因为懂德语、会包扎,成为战争小队的新成员。
于是,四个孩子通过吐口水立盟约,组建成为“勇士”团,结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
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快乐是奢侈的。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里卡多失踪了。
他们来到里卡多家中,发现大门被封上木条,屋里的货物原封不动地待在货架上,但卧室一片狼藉,里卡多和他的爸爸妈妈一同失踪了。
伊塔洛在父亲的办公室发现了犹太人可能被送去德国某个集中营的路线图,三个小伙伴决定要到集中营拯救里卡多。
但是路线图仅仅是一个画着隧道口的铁路,怎么找里卡多?
他们当即决定回家准备好路上的必需品,第二天清晨出发沿着铁路寻找里卡多!
清晨,伊塔洛穿着童子军装,背着齐全的野外装备,带着充足的物资;科西莫带着家里仅有的两个梨;瓦达带上祈祷用的经书,三个小伙伴集结出发。
当孤儿院的修女艾格尼丝发现瓦达不见了之后,立刻找到伊塔洛的哥哥维托里奥询问伊塔洛的踪迹,确信小伙伴们已经沿着铁路出发,他们立刻动身追赶。
于是,两个小分队在铁路上,一前一后地向前进发。
孩子终究是孩子。
走了大半天路,饿了的三个小伙伴说好每人只吃一小块火腿充饥,转眼间把伊塔洛所有食物吃得一干二净;口渴的时候不顾路边的水塘的水有多脏,伊塔洛喝了个半饱,立刻拉了个稀里糊涂;拿着伊塔洛哥哥钱包里的300里拉,瓦达只买回来一个鸡蛋和一小块奶酪,去追讨钱款的伊塔洛被那群大人吓到哭着连滚带爬。
科西莫机智地捎走坏大人们的一只鸡,几个小孩却无从下手;三个孩子鼓起勇气要去“抢夺”某户人家的粮食,却发现对方连食物都没有,于是他们共享了自带的鸡;虽然饥饿难耐,科西莫和瓦达还是将分到的唯一一块鸡肉让给了需要哺乳的年轻妈妈。
成年人小分队的路上也不太顺利。
艾格尼丝和维托里奥即将追上孩子们时,一趟火车突然挡住他们的去路,万万没想到三个孩子爬上了火车,他们完美错过;入夜后,两人走进乡村酒馆歇脚,屋内的人对维托里奥这位法西斯军官表现出强烈的厌弃,临走时还被泼了一盆脏水;被迫留宿后的清晨,维托里奥发现钱包空空如也,两人穿着店主人给的换洗衣物匆匆逃跑;本以为可以继续寻找孩子的下落,两人却被当成叛徒被军队带走。
在艾格尼丝和维托里奥即将被执行枪决的时候,伊塔洛、科西莫和瓦达巧合地出现在附近,阴差阳错之下救下了两个大人。
正当五人满心欢喜地在火车站等待回罗马的火车时,伊塔洛揣着救下哥哥的“秘密”证据踏上开往集中营的专车……当你以为看了一部充满童真,欢乐的儿童喜剧时,结局默默地递上一把刺痛心脏的刀。
多么希望孩子们永远可以无忧无虑地成长,不顾忌种族、不顾忌身份,只是单纯地做朋友。
就像伊塔洛、科西莫、里卡多和瓦达,四个不同阶级、不同背景的孩子,只是因为在一起玩的开心就成为了朋友;只是我们立下盟誓,我们就要将朋友从远方带回来。
虽然,最终并没有把里卡多解救,甚至还牺牲了一个小指挥官伊塔洛,但这份真挚的情感已经镌刻在伙伴们心中。
其实同类型,从儿童视角出发的反战电影也有不少,《乔乔的异想世界》、《美丽人生》都是上佳的作品,可是依然没能唤醒那些沉迷于战争的人类。
真心希望世界再无战事。
公众号:紫式说
绝绝子,打字十几分钟写影评,写完不见了……豆瓣不可信,以后得用word记,浪费心力。
担心忘记,还是重复写一下。
更有条理一些。
一、叙事结构 从方形画幅的战争纪录片和新闻播报声开场,内容是罗马被轰炸,接到小男孩在街道上玩耍。
小男孩/片尾老人的简短旁白开场-友谊正在产生。
随后开始呈现战争背景下小孩们的日常,小孩子受到纳粹思想的影响,崇尚英雄主义,在防空警报下躺在街道上,用弹弓打飞机。
小孩子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小女孩加入。
犹太小男孩与父母,父母开裁缝店。
主线是三个小孩尝试去救犹太小男孩,另一边青年纳粹军官/哥哥和修女一起去找三个小孩。
两条线索平行剪辑:三个小孩之间的团结、争吵——沿着火车轨道走,饥饿、吃饭,喝湖水/逞能/强迫自己勇敢,小胖总是想当领导,也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爬火车,火车上睡觉,想到犹太小男孩;去跟农民买吃的,小女孩只拿回一点吃的,小胖被轰走,小男孩直接偷鸡(母鸡-公鸡);三人夜宿狂野,小女孩不跟他们睡一个帐篷(修女的教导),晚上三个人抱团度过夜晚;清晨出发,到一户挨饿的农家,吃鸡;草地上小女孩说犹太家庭要收养她;两个小男孩吵架,夜晚小男孩说起父亲是反叛者,可能被枪杀,想起母亲的拥抱,女孩拥抱男孩;小胖说起自己被嘲笑是胆小鬼,没有制服就失去了勇气,天明两小只给小胖做制服(两个人、三个人,目标一致,做一件事);到到法西斯驻地。
一路上的各种小事。
两个青年人相伴而行:寻找线索-出发,沿着轨道走,两人互相不对付、理念不同-反对暴力&士兵;修女给士兵治疗腿伤;夜宿酒馆,被针对,天明又一起逃单(钱被小胖偷走);河边洗漱,蓝色丝带飘过去、没发现;被纳粹抓捕,雨夜仓库的拥抱。
两路人马汇合,在即将被处决之时/巧合,小孩们用弹弓打断处决,小胖用照片拯救大人。
当一切看似都安全了时,小胖踏上了通往集中营的火车。
影片从回忆时空转到几十年后的现实时空,两个老人带着孙女在火车站,回望过去,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
小孩离家出走的故事很感人,像《契克》这样的片子,孩子的纯真、难以言说的心事、单纯的友谊、人物关系。
人物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生生的性格。
二、主题结尾小胖上火车,给影片升华。
如果没有这个情节,整个影片就成了——看似是为了救犹太朋友,实际是两队人出门旅游。
看了这个片,能很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意大利一遇到打仗就投降:小胖闯入会议、闯入照片,这要是放在集权国家,是不可能的。
压抑的环境,培养不出天性烂漫的孩子。
比起战争的局势,青年更关心自己的弟弟;比起国家的胜败,个人的存亡更重要。
跟《罗慕路斯大帝》的主题一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国家的概念,更不要爱被宣扬的、变化的、极端的理念。
三、视听语言1.开场的方形画幅、黑白新闻纪录片,增强纪实感。
2.明亮的色彩,与影片整体温情的风格基调相吻合。
3.结尾从过去时空到现实时空的转场,用火车站的空镜头,应该是先拍摄旧火车站/现在,再翻新、拔草成新火车站。
或者可以用特效?
要认真学后期。
4.两条线的剪辑,用相似的行动-拥抱,相反的台词/处境-和男士共处一室,相似的境遇-互相帮助,重复出现的场景-火车轨道旁的死狗、被枪击的游击队员等等。
流畅、自然、不突兀。
5.结尾的定格镜头,两个老人看着镜头,仿佛在问观众——你是否忘记了沉痛的过去。
6.字幕交代历史真实信息,从罗马驱逐出去的犹太人,无人生还,悲痛的事实。
四、细节1.蓝色发带:十字架上的丝带、河里漂下去的丝带2.弹弓:小男孩想还给犹太小孩,解释他为什么一定要去救援,是为了缓解心中的愧疚;并且在前面引出小男孩的弟弟,弟弟相当于关键的情报人员/线索。
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有着明确的、特定的目的。
3.照片:拍照时凸显了小胖的性格,天真烂漫;在高潮处成为关键道具,为他们证明身份,成为秘密武器。
4.公鸡:联系起几个场景——开始是偷鸡,与农民的关系;后来三个人把鸡当宠物;最后成为食物,联系起饥饿中的平民。
勿忘历史。
在2023年如何拍80年前的故事,场景选择,主要是铁轨,取景很重要。
在罗马,就选边角的小地方,在外地,就选择陈旧的住所。
最后的火车站的布景也重要。
精心拍电影,电影不会死亡。
只要有好片持续存在,电影就不会死亡。
拍电影,是慢工出细活,并不是动作慢,而是要像木匠一样一点点的、精细地设计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的衔接、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台词、每一对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每一个道理、每一段情感。
电影值得。
也就那样吧,没办法了
孩子之间的友谊感觉不够纯粹…不知道是否是演员的问题…修女是真好看…
后部分被捕又死里逃生太儿戏了
虽然故事选这个二战背景几乎就注定了题材,但是前面开开心心看下来后还是会为结尾那一瞬间而触动。谁都无法假装看不见他被送上死亡列车,即便你是意大利人。童年时代在那一刹那就结束了。工工整整。
二战时期的儿童也很幸福!三个小朋友真幸福!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童年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结尾小胖踏上了开往集中营的列车,真的好傻!心疼小胖啊!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之公路片低配版,不同的场景设定导致从观感上来说逐渐离谱失真。在当今中东大背景下看片尾打出的那些死亡的儿童数量,则有点一言难尽。看在导演米兰球迷的立场上勉强加一颗星吧。
孩子中的战争就像是游戏一样,可惜我们观众都明白这不是游戏,死者不会复活,失败就不会重来,明明是孩子口中的玩笑,我们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秘密武器只能使用一次😭已经忘记了从孩子变成大人的瞬间🥺铁轨+儿童,令人想起《伴我同行》。
前面都是嘻嘻哈哈的,甚至小胖子摔跤"中弹"我都知道肯定不会有事,没想到最后结局是这样,有点伤感,但细想也不突然,在战争年代挺正常的。
比较幼稚的编剧,适合小孩观看,最后结局塑造了一个善良的小“法西斯”,勉强给三星
“这里就是你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是的,从那以后就长大成人了。最后伊塔洛上火车的那一幕,让我想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结局是什么瞬间不言而喻。披着二战背景的公路片,一路上嘻嘻哈哈瞎打闹让我一度以为真的是喜剧片,结果结局拍了一个如此猝不及防的情节,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直接灵魂...
不错
无法融入,为拍而拍。 差不多的分,感觉不如2016年的德国片《契克》。
我可已经不是孩子,没那么好糊弄了,这种插科打诨的喜剧真的不适合展现法西斯的日常,更不可能骗到我的好评
SIFF2024。平庸且无趣。平庸的表演,平庸的情节,公式化至极;无趣的笑点,于我唯一笑点就是请支持米兰。既想做美丽人生也想做条纹睡衣,但是一点优点都没有做到。此外还有对修女的意淫,还有增加了我对小孩的恐惧。无聊至极。
延续《美丽人生》的表达,故作轻松、温情加煽情,结局处理得好。
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明显犹太人洗白剧呀!犹太人开始向小孩下手了嘛?
太美好了,长长的铁轨🛤 先后走过纯真的孩童和热烈的情侣。愿世界和平
这里就是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
m24121:他确实还是个孩子。模仿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