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到标题时,对于一部类型是文艺、爱情的影评,我一时无法理解标题的含义。
但实际上看完整部影片之后,再去读标题会发现,标题更像是一个简明扼要的倒叙,影片从内容上去诠释了标题的内涵。
以三皮为旁白,在几个时间的点去讲述剧情,也从某种意义上暗示了,三皮在影片中实际上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的,甚至于之后的转学,也正是表明了旁观者的身份,而他作为故事的旁白,导致他进入主线的,除了四人的兄弟情、同窗情以外,更重要的是到后期三皮对大四失手杀人保持了行为上的沉默,这件事将三皮卷入了进来,也因此,三皮讲述的语气是沉重的。
赵小龙、方圆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追求真理、不屈不挠、但也偏向情绪化,而后者的名字似乎更隐喻了其人生的转变,从不羁的技校学生,到后来的事业有成,他是曾经是个感情用事的人,而最后却变成了一个理性派。
只有大四,真正的凶手,却又是个受害者,对于这件事,他的责任毋庸置疑,他的恶意揣测,导致了最终过失杀死了李冬冬,也因为这件事,痛楚,悔恨,恐惧,盘踞于他的潜意识之中,但他也让时间的灰尘掩埋了这个真相,在最后平稳度日。
四人复杂纵然有着的关系、多变的心理,但殊途同归,他们都在某段时间里妥协,人生的反复无常足以抹平年轻的冲动,四人虽然抵达了新的伪善的、豁然的成人世界,但是否又抵达了内心那个不愿妥协,追求真实的世界中去呢?
从拍摄的手法而言,这部片子在留白和默片两个地方做的较为优秀,因为对于整个风格来说,一场九十年代的叛逆少年的痛苦的成长之旅,用沉默来抒发内心的迷失、恍惚是贴切的,几处声音的静默,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当事人逃避现实的心理,在车上武忠对方圆的质问,将他从另一个世界拉到了不得不面对支离破碎的兄弟情谊上来,他的大脑用一片空白来逃避这段事实,而片末的大四在推开门后,那一份面对自己失手杀人的真相,和说出真相后兄弟的责问,恼怒,失望,另大四又回到了砸完歌舞厅之后的那个状态,他懊悔,绝望,内心如同行走在沙漠之中,探寻着遥不可及的彼岸——解脱的彼岸。
另外最后小龙用脑海去臆想了一幅画面,最终选择了让小龙离开,也就是这一刻,小龙才真正地释然,一合居里大四的撞玻璃、方圆的质问责备、三皮的逃避沉默,似乎也正是小龙最后内心的挣扎,当小龙流下眼泪的时候,也就暗示了一切都已经任由时间去掩埋,那个谜底,永远都不会被方圆知道,也永远都会像李冬冬一样沉入深海之中。
最后李冬冬的画面,也打破了观众的幻想,这份幻想,或许也是我们在看到李冬冬手持很多现金,却又穿着性感时产生的惯性思维,这份谜底,也在最后展示给了观众,同时也回应了片名。
而最终的四人闲谈、说到方圆的演员董博睿的真名,也算是一个彩蛋。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整部影片虽然故事紧凑,衔接较好,但是在中心焦点的问题上,似乎又有一些散漫,例如主人公的界限不明、配角的故事贡献程度不一等等,本应该由四兄弟为焦点的故事,在中后期出现了焦点分散的情况,以及大四的女朋友在故事中,仅仅是完成了这个故事的主线任务,从洒脱不羁到温文尔雅的蜕变,有一些刻意点题或者说是有意保持整体结构完整的现象。
另外转折点我认为有些滞后,在大四说出人是他失手杀的那一刻,才掀起了最后一阵引起蜕变的波澜,虽然片子在中期四人开始寻找李冬冬的时候就已经冥冥中产生了分歧与争执,但有些隐秘,真正点醒标题的是大四说出真相那一刻,因此这个点应该用更合适的方法去做适当的提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期产生分歧的暗线也正是为了过渡到后期的方法,另影片合情合理,有一些欧亨利式结尾的感觉,尤其是大四砸夜店时的疑惑,也在最后揭开,使得影片跌宕起伏又在情理之中。
较好的一点是从开头到结尾,时代的转变并不是很突兀,开头奠定的九十年代风格,那个昏沉的港口城市,有人靠着卖鱼、维修贴补家用,有人靠着偷税漏税,买卖汽油瞒天过海,这些碎片化的日常都集中在一个小小的市井之中,也侧面反映了人心、命运和世界的多样。
总的来说,演员的演技与导演的选题也较为契合,虽然有一些较为突兀的地方,但并不影响故事的剧情轮转、时间推进,以及对于一些拍摄手法的把控,确实是恰到好处,内容上也已经敲开了灵魂层面的大门,但是对于灵魂与内心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更加新颖一些,过失杀人这一个“敲门砖”难免有些陈词滥调的感觉,所以《抵达之谜》这部影片,需要增加观众思考的成本,来加深思考的深度,但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引起思考的影片。
抵达之谜,抵达自己心中的那束光,这也是赵小龙一直苦苦寻找冬冬的原因吧,青春谁都有犯错的时候,赵小龙性本善,在大四说出实情后,没有举报他,即使后来大四没有给他们兄弟说,赵小龙在车上流泪,说明他也释怀了,后来三皮拿出的海报是冬冬为了给赵小龙他们还钱拍的,所以冬冬是死了的,影片还不错。
23岁的李现演技很青涩,人看起来也非常青涩,不过还是可以的,这个主要演员演技看起来也可以,看完这部电影意犹未尽啊,看完感觉挺好的,挺喜欢的。
这也是导演的处女作,作品总体还不错,看到很多恶意差评给一星二星的,不知道心里怎么想的,虽然作品和演员演技看起来青涩,但是不至于啊
难得晚上偷个闲,想看一部电影,爱奇艺首页推荐李现的这部《抵达之谜》。
纯粹的文艺片,耐着性子看完,实在get不到电影的主题,就越发肯定这是一部文艺片了。
可能也是岁数见长,理性的东西慢慢填满,感性的东西不经意间就流失了。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无非是青春的任性妄为,歇斯底里的挥霍着仅有的一切,茫然的寻求着年代背景下的方向。
不悬疑,顶多算是倒序,结局没有幡然醒悟的了然感。
不爱情,看不到爱情里任何的美好或怅然若失,仅仅是一个执念的作祟。
没有共鸣感,所以感受不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归类到文艺片,感觉又拉低了文艺片的地位。
同是文艺片,开头有《猜火车》里青春期的茫然冲动,却没有它的诙谐与深刻;同样时代相差不远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却缺少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与探讨;与王家卫更是没法比,即使同样是颓废,也有忧郁的爱恨交织做铺垫;结局表达更是定义模糊,是否定了兄弟间的情谊,还是雨水掩埋了真相,需要用时间偿还过失,是个人的迷失,还是时代的断层造就这个结局。
结局确实有开放性,但这个开放的更让我不知主题在哪里。
说了这么多废话,就是告诉大家,不要浪费时间看这部电影。
当然也有可能就是我水平太低,确实错怪了这部佳作,那么大家想看还是看一下吧。
这部片子题材和画风都是和我胃口的。
先来说说优点吧,我个人认为前半部分剧情是流畅的,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没有看懂,我觉得是很好懂的,其次,画风画面应该是整部片子最大的亮点,时代的画风都get到了,我很喜欢。
再来看看缺点,第一遍看完的时候本来觉得挺不错的,但是后来细细品味了一下,槽点真的挺多的,第一点是结尾的问题,看到片中的时候挺期待导演会怎么把场圆回来,看到倒数十分钟的时候就有点失望了,知道导演圆不回来了,俗话说就是烂尾了,第二点是台词的问题,有些台词真的很迷惑很迷惑。
第三点,导演到底要表达什么,他要干什么?!!!
意义在哪里,这点是致命的问题。
有了上述几点问题和优点,我觉得可以给到两星,但实在很喜欢画面,就给到三星吧。
个人认为这部片子不止4.7分,至少6分应该是有的
谁都想忘记自己最不光彩的日子。
医生,老板,这些都是体面的成年人的标签。
不要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提起那一段逃课,打架,犯浑的混混日子。
可是自己做混蛋,却阴差阳错送了别人的命。
如果不偷油,不挨打,冬冬为什么要去赚钱?
如果大四不知道小美陪酒,是不是这股邪火就不会以义气为名发泄给冬冬?
谁都有错,但是十几年不相见,他们都想忘了这事,忘了混蛋的日子,忘了做错的一切。
小龙不想忘。
他想让所有人付出代价。
可是他们是兄弟,至少曾经是。
所以他放大四下车了。
也许他也终于妥协了吧,也许没有。
知道《抵达之谜》这部电影源于现哥,去看也是因为现哥。
从这部电影名字上看略带有深层含义,“抵达”何为抵达,从明面上理解是抵达心中最深层的疑惑。
抱着对电影名字的大致理解和对现哥的喜爱去看了这部电影。
纵观整部电影,在叙述上整体节奏稍慢,慢得容易让观众进入疲惫状态,其次这是现哥多年前拍的电影,客观来说可以看出演技的青涩。
回归电影本质,这部电影讲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小镇青年赵小龙在面对心爱女孩冬冬离奇失踪后十几年不肯放弃寻找的故事。
由此可以知道电影《抵达之谜》的迷指的是什么?
这指的是赵小龙对女孩冬冬的无缘无故失踪心存多年的疑惑。
整部电影围绕赵小龙从冬冬失踪到不断寻找的过程及态度、心理进行展开,在多年后的朋友聚会上,一个无意的点再次点燃了赵小龙内心的疑惑,导致朋友间埋藏多年的往事被揭开,矛盾一触即发。
朋友们努力摆脱青年时犯下的纵火事件被小龙再次挑起,众人一再强调“过去就过去了”而小龙还不罢休,执意要知道事情的缘由。
这个众人青年时期犯下的过错背后跟冬冬失踪失踪又有什么联系…这是这部电影要讲述的。
电影过后,深层次回顾、细品,可以理解到影片最后的一个眼神存在的含义,也说明了赵小龙最后知道了这个寻找多年的答案:赵小龙和冬冬他们彼此相爱,他们甘愿为彼此付出,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对方为自己具体做了什么。
电影结尾处冬冬的回眸,知道真相的小龙崩溃…让人心痛!
深爱彼此的两个灵魂,只有短暂的交汇,却成了小龙一生的伤痛…这部电影属于文艺片范畴,需要观众慢慢琢磨,且需要有一定的欣赏阅读水平,如果仅仅表面观看这部电影就否定他的艺术表达,拿文艺片和商业片对比,那只能说不懂得欣赏。
因此我认为要看这部电影就要摆脱对主流市场电影的观影印象。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抵达之谜》似乎在表达对周遭的世界无所适从,赵小龙是个好人,但他在别人的眼中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李现又是怎么理解这种困境?
“换成我自己来说我觉得还挺好理解的。
以我自己的人生为例吧,因为我人生出演第一部戏《万箭穿心》是个文艺片,从那之后,我所接触到的经纪人,制作人,导演都跟我说‘李现,趁着年轻多去演一些偶像,演一些小鲜肉,这些东西适合你,也是大众所能接受的’。
但是我说,我不太喜欢这些东西,我觉得靠脸吃饭不太好,平常看看戏、看看书,研究角色是我热衷于做的事情,他们就觉得我不合时宜,会觉得我和大众的娱乐圈的视点不合适。
因为都是小鲜肉天下,你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你做什么实力派,做什么艺术家?
有很多经纪公司跟我聊完之后会认为跟他们所希望的类型不一样,就不了了之。
”
其实过了半个多月回头看,觉得整部片子就是导演的个人表达,是他对自己青春遗憾的追偿。
不过恰好,也给了我一个机会,去看看24岁的李现,透过镜头,去看看你的年少时光。
本片打分4星,有1星给配角,有1星给女主,都太可惜了,每一个都非常棒,戏都很好。
没出来太可惜了,女主不愧是被国师挑中出演过金陵十三钗的,太美了。
有1星是给24岁的闹哥的,他的第一部男主片,并且是在最落魄的时候拍的,鼓励分,我是粉丝我乐意(*^^*)。
还有1星是给摄像的,很多个镜头都很美,女主最后那个回眸定格,我简直要哭出来。
———————————————————从来没有哪个演员让我有过为了一部不知口碑的片子奔波千里的想法,直到遇到李现。
2019年11月23日,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最后一场展映,我与两位同我一样不远万里来到厦门的小姐姐一起,看完了24岁的李现的出演。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闹总第一部男主片,虽然他比河神、小亲热都来的都迟。
24岁的现哥,刚刚出校门没几天,正是他生活最为窘迫的年月,需要不停的拍广告来维持他在北京的开销。
缺乏表演经验与生活经历,还做不到现在这样随意转换自己的气质。
身上还是很明显的带着良好的家庭教养留下的明媚底色,对于活在底层,被生活磋磨的人物的把握有些地方是不太贴的。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他天生该吃演员饭。
影片节奏相对缓慢,宋文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前半段的铺垫更像是一种对于他自己过往岁月的追忆和思索。
实话实说,有点散乱。
在影片进入高潮之后,渔船上闹总的特写一出,我和小伙伴第一时间看了眼对方,然后低声感叹,戏出来了。
一个眼神而已,温和外表下比谁都狠厉的年轻人一下子就活了过来,如果说前一节的小龙是脸谱化的小镇青年形象,那这里开始整个人物就丰满立体了起来。
看守所的戏是整个片子情绪急转的地方,现哥的哭戏,我既要夸又要骂。
本片两段哭戏我不得不夸,第一段,看守所的前半段,从瞳孔的放大,到不可置信,到眼泪滴下,整个情绪非常连贯,并且能带人入戏,你能体会到小龙当时所受到的巨大冲击。
然后,导演切了哥一个特写,对,就是海报上那个丑的惊天动地的哭脸,哎哟我的妈呀,整个电影院的粉丝都没能憋得住,全部笑了。
哥呀,真的不是拍不好哭戏,而是哭的不美啊,前半截的哭戏真的好,这里真的丑,李now,罚你自己对镜垂泪800次,一定要改掉这不顾形象的哭相好吗!!!
第二段不得不夸的哭戏是临近结尾,小龙放走旧日好友之后的哭戏,车内密闭的环境,想要追究却不得不放弃的苦闷,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无奈,心里永远放不下的结,备受磋磨的中年人的无望与自我和解,都在顺着脸颊的那行泪里。
不做大表情,就是好同志。
片子的剪辑,过于意识流。
阿粉与我的共识,先给结局,再来悬疑,或者连续两个反转,效果会好更多。
现在的版本,第二个反转事实上是没有扣响的,情绪顶了上去,但是没有到位,整体戛然而止,有种悬在半空中空落落的感觉。
观影体验上来讲,并不是很好。
也许也是我们的阅片量和理解力还不到位吧。
在臆想画面中,争吵的戏份,大段对白,现哥的台词介于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听起来挺生硬的,确实需要再进步,不过这是24岁的李现嘛,我能理解。
整部片子,镜头很美,尤其是女主最后的特写。
演员很棒,每一个都演技在线,我们都在感叹这些人没能出的来实在是太可惜了。
24岁的李现与他的小伙伴们值得,宋文,不值得。
最后,大银幕上见到他的脸,不同于中国机长短短的几分钟,而是有大量特写的时候,速效救心丸请准备好,真的,真的,真的,太帅了!
片子看过了,单从电影来说这片子没那么差,李现演的中规中矩没有太出戏,不像评论里说的那样,只能说明李现的粉丝太佛系,被黑子碾压了,片子票房算不上多好但也不至于很差,所以说李现没有票房号召力的大可不必,写出来一看就假的东西实在没有必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多数观众还是智商在线的,有一部分人为黑而来,大可不必,观众都不是傻子,有的评论一看就不正常,只想知道人们现在都怎么了,看个电影而已,干嘛要这样,
因为短评放不下,所以就搁这了。
电影可能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个中心人物,而这个焦点人物原本应该由冬冬担当(四人帮的故事应该围绕着她而起),但又奇怪地选了三皮作旁白(我觉得正确的旁白应该是小梅),而在他的旁白中,赵小龙显然又是主角,但他们这一群人,方圆又是个头,而大四对冬冬是个关键暗线……结果一边去中心化,一边群像又没立起来,就显得非常的碎块化了。
当然,还是有可以进一步推敲和玩味的细节的,比如最后那段不可靠叙事作结,挺让人想起杨德昌《恐怖分子》的同样作结,而且它这段挺让人想起杨的一个延续的主题的,比如在海滩上发现一具尸体的《海滩的一天》(《抵达之谜》相对应的是永远没发现一具尸体):相知相交的人在从自然状态(学校学生的身份)进入社会关系后,因为经历了完全不同的经历,而变得形同陌路,是成长还是绝望,或皆有……然后是紧接着的挂历女郎这个剧情点,虽然是收线,但放最后想表达什么呢?
什么乐观情绪吗……前后情绪就不太搭啊。
至少跟前面这段赵小龙“放下”的不可靠叙事不太搭。
没想通怎么让它衔接过来的。
难道是这样:“导演,我可以放下了吧。
”“好,你放下吧,不,让我再想想,你放不下。
”放下了仇,放不下爱!?
嗐,我可真能扯!
大四和小梅的燃烧暧昧和烧船那段应该赋预更深层的联系,大四除了跟小梅搞点擦边小色情,存在感太低了,不足以支撑起关键剧情点;其实最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方圆失手(故意)将摩托车打翻到江里,这其实是一个冬冬(咚咚)命运的隐喻——就因为大家一起骑过,这陪葬品可还行——但我觉得这个动作是不是得交给大四更合适?
或者说,精减一下角色,把大四和方圆并成一个也成。
两两的三角关系的张力完全都没建立起来,而且两个女的五个男的搞什么啊,没搞几对基三角出来(比如赵小龙与三侠武义禁室培欲),怪不得群像失衡。
———追加:回应一楼———这可不是观众仔细不仔细看的问题,是导演和编辑对剧情信息传达得到不到位的问题,毕竟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已经不算短了,想单靠摄影撑起来还是不够的,单看摄影的话还不如去翻挂历美女。
虽然构不上大型翻车现场,但要指责观众不仔细看,观众可不背锅。
正如标题所说的Enigma,观众只是懵逼了,Arrival不到。
一楼提到的大四挂钩离间兄弟这个角度不错,但缺乏对大四这个角色的情绪加强,多做些铺垫会让观众更明白导演的意图——跟小梅讨论冬冬究竟喜欢谁的时候,而且仅此一次,只会让人觉得,他们那边三角恋还不明朗,你又来插什么脚!?
(有这样的误解的可能不止我一人:《大四也喜欢冬冬吧》)就像拍挂历这种也都是没什么铺垫的,都是仅此一处的回响,就太空中楼阁了。
而且兄弟情?
所以说基三角看不出来……这么一说四人帮真的真的非常有必要变成三人帮。
前面提到将大四和方圆拼成一个,只是一种角色戏份合理分配的提议,你像旁白三皮完全可以去掉(这也是我前面提到可以让小梅做旁白的建议,因为大四枕边人肯定有合理的“知情权”啊,也会让这个角色更有存在感),而且三皮旁白跟最后那段不可靠叙事一点也构不成视觉延续,但可以作为小梅对大四的当心进行合理追溯。
而且这么一来,在变成三人帮的情况下,武义这个角色也会更加值得玩味,他相当于一个小三,在冬冬-三人帮-小梅这组三角人物群结构中逐渐替代掉了冬冬。
在这个基础上再重新构建武义与三人帮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武义他哥则替代小梅——忘记他叫什么了,就叫他武昌吧,配上标题感觉比较革命气息——进入新的这组人物关系,一个哥舞厅一个没有黑社会,顺势就搭上了;里面的换车剧情,对冬冬对小梅都可以作为一种影射),让观众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些关系的异化,而不是像目前的,只着重于赵小龙与武义的禁室培欲戏,而武义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在“关键事件”后只用了几个闪回镜头来概括。
去掉三皮后人物关系可以切割成绿茶婊石
最后说到冬冬挂历,更合适放到字幕后面作为彩蛋这样的结构存在,会让这个剧情点设计更加有张力,而且有字幕作为隔断,也不会存在视角追溯的问题; 而且,你知道还有什么更妙的解构方向吗?
只要把旁白大胆地换成冬冬就行了(当然,要操作方便的话,就是将电影切割为数段,配以不同角色作旁白,这样追溯起来比较容易),这样一来,字幕之前的所有故事,都可以视为是冬冬拍挂历筹钱时对未来的幻想(跟挂历的时间属性也应衬)——这另一重不可靠叙事,有前一个不可靠叙事铺垫,就会形成有趣的互动,故事也有留白的余地,也让电影不止陷于一种廉价的伤痕文学中去。
不说什么阳光吧,但我们的过去为什么大基调非得是灰暗的?
龙龙子哭戏比韩商言好
‘’不合时宜‘’的小龙,执拗,固执,一条道走到黑。抵达内心之谜了吗?也许答案真的没有很重要。小龙很好,李现加油。
大四是那个《家有儿女》小雪的同学宫海嘛!他真的好瘦哦好羡慕,脸也很模特脸,喜欢光影在他脸上的感觉,真不错
天哪,比预想的还要差,没想到电影会有多好看,就是图一乐,时间刚好来得及,但实在看不下去,太无聊了,演技还特别尬!
也就。。还行啊 剧本再好好写写
偷油偷完了又去还钱又去还油还是难逃暴打,堪称最惨小混混。烧船要烧自己家的船?网红脸女主喜欢谁不知道最后被不要脸推落水??十几年后疯狂尬聊案件??剧情真的太迷了…
浪费我一张免费的电影票,人间不值得,呜呜呜呜呜呜
看完怀旧的哈利·波特接着看这个,落差极大。乏味的手段拼接完世纪末元素,却找不到故事成立与时代怀恋的价值。最烦的一段是看电影时他们在后头念台词,所以前排大哥好评。以及,无法直视大家手上的老茧了。
最开始是被预告片吸引,灰色的格调预示着一种黯然神伤。每个人都有明媚忧伤的青春,若即若离,当你拼命的去寻求答案的时候,越容易受到伤害。心里的伤害累积越多,滚雪球般,就需要更好的隐藏起来了。在影片里寻找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可告知的秘密。。。
高潮戏演技太尴尬了
恨不得开启二倍速
李现也拯救不了这尴尬的电影,可惜
年代氛围的塑造很刻意。在那些“已经长大”的人里面,都是止步不前的人最为难过,却也最为可贵。
垃圾伪悬疑片,比较做作。导演应该多看好莱坞大片(或者金棕榈电影好好学习下),全片节奏缓慢,剧情极度无聊。导演太自恋毁了整个电影,让人失望之至!唯一赞赏的还是李现演技不错。另外有个大问题:电影表现手法极其不自然,做作,就好像把冗长的话剧以0.5的节奏缓慢播放了一遍,难看到极致!
2.5分。北影节上看的,这个唯一一个没人鼓掌的片子。个人觉得影节选这个片子完全就是给导演面子吧。PS.映后才知道三皮和大四俩演员就坐我前面,其中一人一直玩手机,屏幕又特亮。我差点踢他椅子提醒他😂自己的片子就不能好好看嘛
李现演技差这不能怪他,得怪导演啊,都知道李现没演技还要动用,这部片的成本是一片护舒宝的价格么?忍痛割爱般流血体验?取名文艺质感,看得我单眼皮全程打架,最致命的一点这台词谁写的啊,如果写不好没关系,但能不让李现读出来么?不知道的光听声音以为我在看《圣经故事》呢
可以算得上是少见的悬疑青春片类型。层层推进至最后真相、情绪和演技的爆发。故事的薄弱被风格化的影像掩盖,但各种柔光各种特写用多了实在觉得不适(毕竟真的太多青春片爱用这一套了)。最大的惊喜是李现和董博睿。
尬到脚趾抓地with honey
李现的演技全程在线 超级棒
男主怎么还是个面瘫,抽烟像初中男厕所里的学生,两星全给芦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