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语言
Une langue universelle,Universal Language,加拿大有个小波斯(港)
导演:马修·兰金
主演:巴哈兰·巴尼艾哈迈迪,罗吉娜·埃斯马埃利,丹妮埃尔·菲肖,伊拉·菲鲁扎巴迪,索班·贾瓦迪,萨哈尔·莫菲迪,巴赫拉姆·纳巴蒂安,达拉·纳杰马巴迪,皮鲁兹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波斯语,法语年份:2024
简介:找到被冻在冰雪中的现金的学生,带着迷茫游客的导游,辞职后去看望母亲的男人,三条故事线交织,身份变得模糊。 影片使用波斯语和法语,曾入围2024年戛纳导演双周并斩获观众选择奖。详细 >
才华横溢,今年真正算得上伟大的片子之一。在原乡与远方之间,在此处与彼处之间,在梦与现实之间,在你与我之间… 铺天盖地的冰雪,若有似无的忧愁,看不见的阳光挥洒在我们身上,这一刻我们彼此相连。P.S. 如此玲珑的剧情居然很多都是现场发挥,比如导演的朋友他爹(纯素人)演了卖火鸡的,现场叔叔突然“我要唱歌”,这一唱就唱出本片的情感高潮,以及本片的波斯语片名《火鸡之歌》…
大概喜欢韦斯安德森的能喜欢。我全程都是:“为了五百块钱?”“这是自杀之前?”“什么共同语言?”“哦,治好了我的失眠。”
看不下去啊,好单调啊。饶了我吧
母亲醒来看到的他,是个陌生人。他梦中的自己,也是个陌生人。奇特的波斯语设定,令这个北美心脏故事,既是nowhere,又是everywhere。虽有一些段落(如那次方位测试、倒带回放),在机巧与直露中跳切,整体形式与风格,依然如水之形态变化。找眼镜-找钞票-找母亲,三个互相嵌套的寻找,进入到了现实与幻梦的黑暗房间,心之所悬,自有答案。
(~_,~ )
3.5/5 美学设计很厉害,it’s kind of confusing but not boring
卧虎单元投给这部真是大跌眼镜,本来吃的那么好,《烟囱里的麻雀》和《好孩子》都是碾压级别的存在,再不济给苏莱曼也行呢……就非得隔空致敬下韦斯安德森,搞这么一出故弄玄虚。
语言设定还是挺巧妙的,波斯温尼伯有真情。用导演自己的话来说,全片充满了很多ironic absurdity,观感亦是如此。包袱一个接一个,观众笑全场,我倒觉得尬得说不出话来。其实故事主线充满了导演很多私人记忆,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显得元素过多,反而少了些真情实感,就整得像是碰NPC过剧情线一样,好在结构清楚片长合适倒也不显得冗长。
我们是河流,终将交汇。影片中三个故事线的主人公最终也交汇在一起,架构很巧妙。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加拿大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说波斯语的地区,没想到只是导演对伊朗的偏爱,非常有“自传印记”的片子,很灵,场景构建和色彩组合有点安德森。
4.5 曼妙,长评。用波斯语做陌生化处理,最终形成双重陌生:归乡的本地人和移民的外国人,构建的氛围既是阿巴斯的也是温尼伯的更是世界的
感觉质感很像阿基,画面简洁冷峻,但是真的太荒诞,伊朗叠加加拿大就是这么奇怪又可爱。柜子里面受罚的学生,安眠药、花朵、核桃、面巾纸商店和大赛,卖碎纸机的妇人,冻在冰里的五百块现金,坐大巴的火鸡,吃棉花糖大赛被噎死的儿子,太多太多了。最后房间里,看得我竟有些恍惚了,身份互换了?所以那个现金可能一开始就是那人埋下的吧?有趣。
需要再看至少一遍。#pyiff08
一座在虚构中建造的小花园,然而也仅此而已了,像在看一个韦斯安德森—阿巴斯摆设的高级玩具盒,因为架空而完全没有重量,因为满足于精巧也远离在自发的情绪之外。
@BabylonK
像借用塔蒂、罗伊·安德森式语言来讲早期阿巴斯故事,或者新世代Elia Suleiman的同素异形体。
#HKIFF# 最后一部。为了抽象而抽象,以至身份互换也不显得突出,有些地方像在装可爱了。绕了一圈就来个everyone is connected,感觉买了套精选拼图打开一看只有10块
【3.2】虽然看到很多其他导演的影子,但是在语境和表达中相当自洽甚至以此存在节奏的转变。
摄影和bgm不错,但整体剧情太平淡了
BJIFF2025 3.0 仅仅在叙事上完成了一些小trick ,意思不大
不太喜欢这种过于“精巧”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