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奥运,推荐一部奥林匹克电影,这是发生在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真实故事。
“九一八”之前刘长春是东北大学的学生,在德籍教练指导下练习短跑,目睹山河破碎的祖国现状,但他从未放弃训练,决心有一天能为国争光。
日寇控制下的伪man要他代表“man洲国”参加奥运会,誓死不当汉jian的刘长春躲过追捕逃至北平,他要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
原东北大学校长张xue良资助他八千大洋以资鼓励。
怀惴强国梦想的刘长春远赴“漂亮国”参加第十届夏季奥运会,刘长春一个人代表四万万同胞出征。
1932年的夏天《大公报》辛酸写下: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92年后的2024年,716人组成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亮相巴黎,北京也成了双奥之城。
我们终于可以续写1932年那段文字,我中华健儿,此次群英赴会,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昨日我等先辈得见这般繁华!
2028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对于中国人将是特别意义的一个奥运会。
因为92年前,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在洛杉矶。
1984年中国取得第一枚奥运金牌也是在洛杉矶。
2028年的洛杉矶,我想每一个运动员都有在这里为祖国献礼的梦!
印象里这种类型的中国电影很少。
虽然是2008年的应景之作,我在2009年才看,仍要为之叫好。
虽然比不上同类题材的《奔腾年代》,但影片的节奏也还不错,演员包括配角也都称职。
只是我这样喜欢历史的人,会有点吹毛求疵地问,刘不能跑出好成绩到底是因为舟车劳顿缺乏训练还是像影片所交代的那样过度地不科学的训练?
另外,影片以刘明知不济还是参加200米预赛为结束,强调的是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
但查了一下,刘200米预赛仍未出线后放弃了400米的预赛。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选择。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2008)7.42008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运动 / 侯咏 / 李兆林 石凉①剧作:两个时空交织呈现,由于体育题材,创作者将心理困境缩小,更多呈现出外部因素给人物带来的困境,如满洲国事件、船只延期、一票不赞成等,作为面向大众的电影,这一点处理使影片更具可看性。
同时两个时空的切换节奏随着叙事进程逐渐减慢,各自独立叙事的时间逐渐拉长,最后凝聚在当下时空,这也让整体叙事摆脱了一般人物传记片的线性叙事。
②人物:创作者以“拼图”式表现出刘长春的个人性格、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信息,每场揭示出信息的方式都有新鲜感,而非通过直观的画外音解说,做到“用画面叙事”。
②用光:片中多次出现暖色和冷色“对撞”的画面,如刘长春深夜出舱房,日本人围困时九一八事变等场景,以视觉表现传达出人物心理。
侯老师本是摄影出身,所以摄影这块还是很值得拉片的。
③运镜:片中运动镜头使用率明显高于固定镜头,且和人物动作、音响音乐相互配合进行两个时空的转场,让观众有视觉连贯性并且能较好区分两个时空。
每次的无技巧转场真的很丝滑,比如鸣笛声、逆光跑步的动作、过去的对话等。
④表演:主人公在两个时空的性格变化不太明显,虽然在服饰和妆造上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人物弧线没有勾勒出来,人物性格没有发展,难以引起认同。
且个人认为如果人物的方言处理完善会更加分,口音有些出戏。
(背着同学跑步哪里,真的很阿甘)⑤意象:刘长春—船—关公这三者组成了一个系统的意象群,三者都是“单”的象征,刘长春只身代表中国参赛,航船独自在深海上激荡,关公一人单刀赴会。
其所指不言而喻。
⑥从中国电影元情感的角度来说,该片可看作是“人—族”叙事模式的变异,主流民族精神容易引起共鸣,但也容易陷入窠臼,作为一部命题作业,该片在艺术和商业中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平衡,“家国情怀”没有过强的说教意味,可为当下新主流电影所借鉴。
最后排开电影谈及历史与民族自身,其实刘的生不逢时充满了悲剧意味,近代中国的国情让这位西西弗斯的坡度更加倾斜,而国民的愚昧无知同样雪上加霜。
现代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之下,我民是否真的为关公的出世作了努力,我民是否愿意让自身成为关公。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我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叫《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此电影讲述了跑步冠军-刘长春的故事 在1931年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获得200米跑步冠军战胜。
了日本队员。
日本所以不服气,而对东北发起战争,日军把重要政治机构占领后,张学良校长要求解散东北大学。
刘长春代表中国,和他的教练坐船去美国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刘长春在船上加紧运动。
而教练把他的练习时间从6小时减少到三小时,刘长春很不习惯,一天教练让他教外国人跳友谊舞,让外国人明白中国并不弱小,可他就是不去偷偷跑去练习此时。
外面正好下着倾盆大雨刮着暴风,他也要坚持练习海水,一次又一次的把他冲倒。
也不向困难屈服,因为天公不作美,船要停泊在附近的一个港口停留停了6天。
最终又起航了,但再快的速度也不能按时到达,教练想了个办法,让船直达洛杉矶再去旧金山。
最终按时到达刘长春以最快速度跑到了体育馆参加开幕式1932年7月21日。
是100米赛跑开始了。
刘长春因没有经验而未上线,有些中国官员让他不要比200米了。
免得又被人笑话,但刘长春没有这样做人,继续参加,绝不放弃中国奥林匹克,破天荒第1次。
比赛中他打破零的突破,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少年来了许久!
尤其是去洛杉矶的那一段,曾有日本人要把他收买,给他很多好处,但他不受任何影响,只替中国参加比赛他的喜儿都不管,整天想着跑步为国争光,这都来自于他的一颗浓厚的爱国之心,让我们向他学习!
历史上真实的刘长春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和怀念。
他有短跑的天赋,而且可以说当时的水平也的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他也有爱国的情怀,断然拒绝代表日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
这本来可以拍成非常励志非常不错的电影,但是到了中国垃圾导演手里,就完全变味了,东北沦陷,日伪逼迫,躲避而逃,遭遇战斗,徒步去北平,汉奸污名儿女情长等等,导演硬是把这搞成一锅大杂烩,演员一出场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碰到日本兵就是一副好汉模样,娶了媳妇还念念不忘理想,而且更神奇的是用打赌的方式让船先开到洛杉矶,再让堵车的时候让我们的刘长春就那样争气的跑到了赛场看到了开幕式,中国的导演给刘长春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和民族内涵,把一个体育先贤打造成了面对日本兵正义凌然的战士,面对搜捕乔装打扮瞒天过海的谍战高手,面对新婚娇妻心事重重理想比天高的中华有志男儿,面对政府的命令燃烧自己不灭小宇宙必须参赛的斗士,最后就成了样板戏里的武工队员了,成了众多被脸谱化的所谓英雄。
中国的电影太烂太烂,有时候烂的让人无法忍受。
当然这个片子不出所料的毫无名气可言,我也是心血来潮点开看的,因为对于真实的刘长春我抱有非常的尊重。
中国的垃圾导演们在任何电影了没有一点儿女情长没有个女主角女一号就没办法拍电影,不把男主塑造成神就没办法拍,不听声音不看字幕光看脸你就知道谁是正派谁是反派,不分个正反派他会憋死的。
真实的人物改编电影是需要谨慎的,需要用功的,从这个电影里我觉的我讨厌这个“刘长春”,从头讨厌到尾,结尾最后一次比赛前我已猜中导演怎么拍了,发令枪响,刘奋力一跑,镜头定格,出现字幕,被猜的一点不差。
不是我有多牛,是导演太特么垃圾,中国人指望这样的垃圾导演,我看再过一百年,中国的电影还是东亚病夫。
喜欢热血故事,但唯恐遭遇过分煽情。
2008这部电影的宣传看过几次,想到是千篇一律主旋律篇子,一直心里都稍有拒绝。
2009无意看到……一个人的主题太多,《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KTV》——一个人常常会限于碎碎念,让人想起刘若英抱着吉他在风中问“想要问问你敢不敢?
”而刘长春的奥林匹克,才是真正孤独地“一个人”。
国破,战火纷飞,学校解散,老师离去,回到渔村在沙滩上昂头奔跑。
心里说,跑吧,我是跑着长大的,不能停下来。
但能为了日本人奔跑吗?
不能……老父亲为易容后的儿子钉好鞋底,说跑遍天下这双鞋子也不会烂;妻子抱着棉被跟着火车奔跑,却没法让他听清“我们有孩子了”;同学中弹后说“你一定要参加奥林匹克”;提了礼物去找体育局局长,局长回应说上报南京,却转身就烧掉了信件。
兵荒马乱,谁还会尽力去帮助一个人的奔跑,虽然他是为了祖国。
但这祖国究竟是谁的国都还不明朗……幸好坚强的理想遇见了张学良,终于揣着8000大洋上路。
从我国著名运动员刘长春之选材,再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片名,顾名思义典型为08奥运年投拍的主旋律。
可除了男主角结尾冲出起跑线,稍瞅出点意思,其余时间,剧情尽显平淡。
所以通片看罢,仅记得刘长春一些简单生平事迹,而为民族争光的拼搏精神,反搞得相当模式化。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决绝代表日本扶持满洲国参加奥运会,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历经千辛万苦独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
本是个传奇色彩浓厚的题材,倘若悬念与人物冲突稍加打磨,定是人物传记史诗佳作。
可惜编剧王兴东,找不到当日《离开雷锋的日子》之感觉,剧情反写得愈加敷衍,犹如鸡肋。
有些像李秉研的李兆林,本身就是运动员出身,演起刘长春,太过适合。
他健壮身材,十分抢眼,而时常流露在镜头前的那种耿劲,确实添色不少!
可剧本纯为显示其为英雄,人物反太过概念化,缺少血肉。
他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干脆轻描淡写般随意,难寻惊艳。
那段在船上冒雨跑步,生硬的励志效果,反脱离实际,透出傻气,难引观众振奋。
其实孙海英扮演的严父,马境扮的贤妻,赵琳演的报国青年姚可秀,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还有船上遇见的索菲,表现皆可圈可点。
编导想从侧面多方面烘托,既令刘长春人物饱满,又叫他的奥运路充满崎岖。
但无奈剧本两不讨巧,指使片子瞧开头便晓结局,缺乏悬念,鼓舞人心效果更是差火候,有走过场之嫌疑。
摄影师出身的侯咏,面对资金紧缺,剧本平庸,如此窘境下,到尽心竭力,随处可见亡羊补牢。
本片摄影,充满怀旧色彩,尚算养眼。
客轮在海面突遭风暴,浪花效果逼真,颇具好莱坞小型灾难片架势。
传统民乐的鼓点与琵琶,也为几场短跑比赛,造了些声势。
还有众华侨为刘长春接风时,小段舞狮场面,亦增加了民族气息!
相对众多“假、大、空”国产主旋律,《一个人》虽保守陈旧,但至少做工还见精细,已然不易!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拍出并不在于片子质量如何,这种纯为奥运拍摄的命题作文,主创受了拘束,放不开手脚。
但历史只会记得一个叫刘长春的青年人,克服层层险阻,他曾不甘屈辱,他曾不甘落后,他曾单刀赴会,他曾代表四亿中国人站在奥运跑道上,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奥运第一人。
正如片中未展现的结尾那般,奥运比赛成绩无关,重要在于努力去参与,勇敢迈出体育精神的第一步。
从此角度而言,这部为奥组委和电影频道拍摄的作品,还是能规矩完成任务,仅此而已。
刘长春令我很感动 仅此而已 对于现在养尊处优的那些国字号运动员我就不想多说什么了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是让人欣慰的。
虽然这部电影有官方的因素作用着,但并没有我们所常见的主旋律电影那般说教。
从影片的类型来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部典型的励志片。
从好莱坞的励志片来看,一部合格的励志片最好是真实故事改编,主人公要面临种种挫折并最后成功,影片最好煽情甚至于要有一点矫情——这也是为什么我屡次看到励志片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的重要原因。
因此,从以上几点来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部合格的励志片。
刘长春的故事本身已经是一出精彩的电影,只是在2008年,他的故事才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这在好莱坞简直是难以想象的,那群希望赚取观众眼泪和金钱的电影大鳄是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可以鼓舞人心的题材。
然而在中国,这个题材被忽视了几十年。
当看到这部电影几乎成了专门为我而放的专场之时,我才明白,倘若不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想要看到这部电影几乎更加遥遥无期,而更多院线为了票房的考虑,是没有将这部影片列在了排片表上——这部电影的票房着实不容乐观,观众和院线对这部电影的冷漠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当然,这和我们国内的观影氛围有一个很大的关系,一部有着无数噱头的剧情片的都未必让观众走进影院,更何况是一部对大部分观众还比较陌生的体育励志片。
国内缺乏拍摄励志片的经验,因此,《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制作还不是特别娴熟如果当从电影层面来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有很多方面没有做好。
较为典型的就是剪辑过于频繁,影片始终在两条主线——参加奥运会前以及去洛杉矶的路上——来展开剧情,但是由于两段时间相隔的太近,影片略显凌乱的剪辑甚至有时会让人难以理清两条主线的剧情发展,甚至有时两条主线的镜头不到一分钟便开始切换。
影片没有拿出一段较长的桥段来讲述刘长春在参加奥运会前的故事,而选择了将其切割,这使得观众一直没有一个很长的时间来积累自己的情绪,一些本该热血的镜头却没有让我有鼻子发酸的感觉——美国佬在励志片上的娴熟可以让一件很小的事放得很大,《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缺乏一定的情绪爆发点。
不过在剪辑上值得欣慰的是在影片里运动员入场的桥段中,真实画面和电影拍摄画面的相互切换很出色,这是影片中绝对的亮点之一。
体育励志片能刺激观众泪腺的一个重要元素便是音乐,好的背景音乐可以引导观众达到情绪的高潮。
但遗憾的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去没有给我留下太多深刻的音乐,最激动人心的敲击乐并不是出现在最为激动人心的桥段,这段在开头不久的音乐略微有了喧宾夺主之感,而百米赛跑的失败,虽然不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但音乐方面却在此时缺乏一丝热情。
可以说,《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将一些本该让人感动不已的桥段刻画得略有点平淡,影片整体不如预告片那般激情澎湃。
但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却可以让我们忽视其在技术上的一些平庸之处。
我们可以鄙视好莱坞的铜臭,但我们却不能忽视他们的励志片在凝聚国人激情上所做的努力。
典型的如《冰上奇迹》,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诸多励志片的经典,就是让观众重温了冷战时期中对苏联一场非同一般的胜利,而另一部不朽的励志片《热血强人》,则是让种族歧视在团结面前变得如此的可笑。
从影片所承载的意义来说,《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则是更是比上述两部影片来得深刻,这是一个讲述了一个民族自强,结束屈辱历史的开始。
这部在特定时刻有着特殊意义的影片,我们应该给予跟多的宽容——我们的电影院实在太过缺乏增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影片出现。
虽然影片的技法不是特别出色,但影片中仍然有许多的桥段打动了我。
除了前面运动员入场桥的桥段,刘长春在黑夜的游轮甲板上冒着大浪训练的镜头也一次又一次敲击着我的心。
而影片后200米预选赛时,影片定格在刘长春起跑的镜头上,几乎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
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的励志片并没有落入好莱坞的俗套,我之前曾经希望影片像好莱坞那样以欢呼结束,但没想到此时的寂静比喧闹更让人值得回味。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中国电影对现代体育励志片的一个尝试,也是一个突破。
影片里的刘长春并没有因为比赛的失败而被人所遗忘,而《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同样不应该因为在技法上的一些生涩而被我们否定。
毕竟,这是一部意义大于技巧的电影。
从开始,就知道这部片子没有好莱坞式励志片的结局,所以一直在等待那把最后终于落下来砸在头上的剑。
影片在二百米的起跑线上嘎然而止,最后的镜头是刘长春坚定的眼神和蓄势待发的身影,长舒了口气!
现实是冰冷的,不管我们有多么热血沸腾的决心。
对于当时的中国,站到那根起跑线前,已经是经历千辛万苦的胜利了。
影片拍得不错,情节跌宕起伏,希望这是事实的原貌,不辜负我们的感动。
在网上搜了下,后来刘长春放弃了400米的比赛... 想起北京奥运会上的穿旧衣比赛的伊拉克选手,这样的故事在现代还在继续...
看这部主旋律,第一因为刘长春是我们大连人,而且和我家有些亲戚关系;第二,因为奥林匹克。不过,作为一部主旋律,也算不错了。
被无法跨越的主旋律半推半就的加了一星给毫无技巧可言满是拼凑感的剧情,可能做成体委主旋律ppt还比拍成片子强
很感动啊被李长春的行为以及当年的中国的国情当时的学生的爱国之情感染。如果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 是怎样的。可是生活在现在的时代 却是这样。
这部电影的教育意义远远大于电影艺术本身。1984年中国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2008年8月8号奥运会第一次在中国北京举办。2021年的8月8号东京奥运会闭幕,中国共获得38枚金牌,88枚奖牌。从刘长春到苏炳添用了百年时间终于让田径百米决赛的跑道上刻上了中国的名字,奥林匹克竞赛是一场盛大的运动竞赛,却又不仅仅是一场比赛。
昨天看的CCTV6
我们都在战斗,在我们不同的战场。
虽然很多剧情上的艺术加工并说不过去,但是精忠报国的精神却是比比皆是。
初中看的教育片铺垫之深沉,高潮之短暂以至于大家不知道男主的真实实力我给后桌讲了我的阴谋论以后刘长春是如何被资本主义陷害的后桌气的去操场跑了几圈
尊敬这样的人
挺一般的吧
完全是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思路在拍摄,给三星完全是给刘长春的精神点赞。
眼中噙着泪看完前1小时。影片相当不错,人物刻画,故事情节设置,都很OK,没有任何硬伤问题。正是因为我们曾经弱小过,我们曾体验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所以对于那些单刀赴会的弱国小国,我们的现场观众们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四星半吧。
意义重大,结局一般,电影较差。
哎呀 好久以前看的 那时候好感动的
这不是拍的挺好看的,还原了那段历史,好希望刘长春能看到中国自己办奥运的2008,也看到百米飞人苏炳添闯进决赛的2021
作为一部献礼性质的体育传记片,还算是比较成功地做到了人物叙事和主旋律上的一定平衡——所以就算是强制观看也不会觉得太过枯燥或是肉麻出一身鸡皮疙瘩。
意义重大,远远大过了电影本身,前路迢迢,中国加油。2021.7.29凌晨
08年初中时看的
这种令人无能为力的剧情也只能拍成主旋律了= =
民族精神还是令人感动的。但是片尾为什么不说出刘长春的名次结果,敢于面对失败,这才是真正的自信。所有资料都是在说,刘长春因为舟车劳顿,没有取得好成绩。就不能说清楚在第几轮被淘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