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电影讲清楚了why he did it(为什么他做这些事)。
拍出了外部对主角的霸凌,很多人fail了小丑,所以小丑最后爆发让人觉得情有可原。
《内特拉姆》这部电影看完,leaves me sitting there满脑子都是 why?
why he did it?
结尾字幕提及的“禁枪”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给一个精神病患枪支,会发生糟糕的事情”。
但是是为什么让他走到massive shooting(大规模射杀,找不太到准确的中文替代)这一步?
以massive shooter做主角的电影,本以为会解释这个问题,但是导演好像没有给出直接的解答。
就像很多的true crime的纪录片或报道,看完只感到很困惑,不安,悲伤和遗憾。
就像你想要从心理学,社会,调查报道角度去理解案件,一件惨剧,但现实总是有so many pieces missing(很多缺失的信息)。
这部电影更甚,镜头聚焦在凶手身上好几小时,但也没有绝对的解释:“就是因为XXX(小时候被霸凌/被性侵/基因问题/残疾/家庭暴力/没考上大学/失业/疾病、创伤、或一些其他triggering事件),他走上犯罪之路”。
没有这样的解释,就算有别人给出的分析,现实中却没有绝对正确的因果关系。
毕竟这是一个人的一生,还涉及到许许多多受害者和家庭的毁灭。
电影里最根本的原因是Helen的死和父亲的死。
这差不多是两个互不干涉的独立事件。
主角在massive shooting之前也是先去报了私仇,杀了导致他爸自杀的夫妻。
父亲可能有精神问题,长期抑郁,一直把要买的农场作为精神寄托,因为被抢走之后彻底失去希望。
但父亲病重到如此地步,或他并没有那么爱儿子,在他的希望之地被夺去后,就迅速衰弱,对自己的家庭不管不顾地死去了。
Helen是被主角不可预测,不负责任的行为害死的。
这里可以有两个思路的解释。
一是主角有点弱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觉得这样很好玩,没想到会死人。
所以才会反复玩方向盘。
二是主角是天生坏种,Helen不让主角玩枪,而主角本来就有毁灭自己和他人的情节倾向,于是故意害死了Helen,继承她的遗产。
后面警察盘问主角交通事故,他也很自然地撒了谎。
主角和Helen计划一起去US的段落拍得很有希望,好像主角人生处于上升趋势。
后面主角一个人去旅行中介那里谈及他要和谁一起去时表现的泫然欲泣,以及医院里悲伤的大吼,好像是在说他的美好生活被毁灭了,被夺去了,而他也不想这样。
而他其实是罪魁祸首。
如果因为Helen之死这个事件导致了他之后的massive shooting,那Helen之死是因为他自己的异常行为导致的…也就是说,他自己导致了他生活的毁灭,以及之后的犯罪。
虽然主角的犯罪路上有人给无执照的他卖枪,有人嘲笑他,有天生的精神疾病和智障,但他是100%自己做出了这些行为,他100%付全部责任。
他就像片头极易燃烧的烟花炮竹,哪怕有一点火星,或者甚至放着不管,都会瞬间变成巨大的灾难。
导演其实只是给我们展现了点燃和缓慢走向爆炸的过程,然而何种化学物质如何导致了爆炸,可能就需要化学教科书。
同样,在massive shooting和killer这个内因外因心因混合的问题上则是现在人类都难以理解的谜题。
全片我认为比较突出的一个人文关怀视角是对母亲的展示。
几场戏比如和Helen吃饭查她户口,和她分享儿子童年的故事,去拜访儿子给他盖被子。
最后听着新闻抽烟的镜头。
很多她教育儿子和push儿子的镜头我认为是对她爱的表现。
而她面对一个好大儿几十年的疲惫厌倦憎恨不屑也扎实地表现了出来。
还有一场戏是看着儿子狂殴老子。
就那个场景每个人的心里都疲惫至极。
对于这类犯罪事件我都对受害者以及他们家庭还有产生的社会影响这个视角更感兴趣。
massive shooter的视角,虽然看我男神CLJ戛纳影帝的表演很有意思,但整体上还是让我感到遗憾。
可能要接受生活中的无解和无计可施,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因果清晰,邪恶可以被分析明白。
其实我甚至不是很关心massive shooter和serial killer为何如此。
这是题外话。
能解读这么多,我觉得这个电影的这个奇怪的表达-好像写一篇作文但没有重点-也很有趣。
滞留在记忆中的一些让我心碎的细节:抢主角爸爸房子那家老夫妻在享受的岁月静好的早餐,主角把Helen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狗全部放生,开头一家人吃饭的戏主角给爸爸递餐具,Helen穿着戏服唱歌,车上反复出现的Helen的发圈和小东西,Helen画画的大桌子逐渐被主角摆满了枪,主角开枪射击从美国买来的纪念品水晶球,主角在美国拍的游记vcr,主角刚去Helen家住的那天晚上穿着内裤跑问Helen在干嘛,Helen抱着狗狗说我们在看电梯,主角说我就想说goodnight……大概生活是一盒巧克力,有苦也有甜,吃着吃着被水浸透,大家全死了那种感觉。
关于主角回家和妈妈聊天“i am eating this shit food”那段告白,以及d-day那天早上亲吻镜子短评有写。
他的痛苦和自恋。
真实的案件可能和电影不太一样,暂时不提了……听了真实案件,描述他那天是如何一枪枪打死自己同类的。
面对自己同类的哀嚎,恐惧,请求而无动于衷。
这样的“人”值得我们的社区去包容,理解,和帮助他吗?
在爆发之前,除了隔离和毁灭他们,如何避免他们的爆发?
对这样的人有理解的兴趣是非常反直觉的。
我也很想知道在他们爆发前如何进行所谓的心理干预,阻止悲剧发生。
澳大利亚导演贾斯汀·库泽尔当年以首部长片《雪镇狂魔》获得戛纳入场券后,再以一部《麦克白》顺利晋升竞赛单元,一举成为戛纳嫡系成员。
成名后前往欧美拍片,没想到兜了一圈他又回到自己家乡,重拾当年处女作的犯罪题材,再次瞄准心狠手辣的杀人狂魔。
今年的新作《内特拉姆》再度入围竞赛单元,并成功拿下戛纳影帝的桂冠。
枪击案大屠杀的影片我们看过不少,格斯·范·桑特的金棕榈影片《大象》相信是最享负盛名的一部;《沙丘》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在成名前也拍过一部聚焦校园枪击案的《理工学院》,而前几年的挪威枪击惨案更催生出两部作品《于特岛7月22日》和《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
▲金棕榈影片《大象》以校园枪击案为题这类题材往往改编自真人真事,库泽尔这部新片同样地,将焦点集中在塔斯曼尼亚枪击案的凶手身上。
然而,有别于还原真实的案发现场,或渲染血腥无度的作案细节,导演着力于对罪犯的分析研究与暴力起源的思考,枪击案发现场只在最后短暂出现,根本没有正面的血腥屠杀描写,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几乎没有杀人情节的杀人魔电影。
这种手法与导演的处女作《雪镇狂魔》如出一辙,用青春成长的叙事来展现边缘青年的成魔之旅,从家庭关系、精神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切入分析这个冷血杀人魔。
库泽尔相当擅长人物研究,从主人公和父母的关系出发,他一面受父亲纵容溺爱,另一面受母亲严厉管控,导致他与母亲有一种病态的关系。
他离家出走后在一位年长女士身上找到一种柏拉图式的感情,却以对方意外身亡而告终。
他获得巨额遗产后愈发迷恋枪支,最后在父亲的离世后陷入绝望,最终走上万劫不复的悲剧道路。
▲精神情绪飘忽不定的主人公导演将不动声色的暴力美学风格渗透到日常生活情节里,既令人侧目也令人猝不及防,比如主人公失控殴打熟睡的父亲,母亲却冷眼旁观的一幕;他独自驱车前往别墅,并射杀住所里夫妇的场景,均透过极其克制冷漠的视角展现,颇有奥地利电影大师哈内克的风范。
而塑造人物时更凸显出丧失理智逻辑的行为,比如主人公先后两次在副驾驶玩弄方向盘,在富婆逝世后独自出游洛杉矶拍下视频录像,类似埋下伏笔的刻画就像一个定时炸弹让观众惴惴不安。
这种弥漫着压抑氛围的美学与专注人物心理的叙事处理,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美国独立电影质感,回想一下范·桑特和哈莫尼·科林等导演的早期作品深有体会。
然而,这次新片相比《雪镇狂魔》并没有超越太多。
导演表面上有意不下结论,让观众自行推断主人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却始终不免落入俗套的困局。
剧本的用意并不在美化主人公,却仍然将犯罪逻辑强加于他无意识的行为之上,比如暗示缺乏双亲关爱、父亲离世等,引导观众得出结论,这种因果关系有悖于他飘忽不定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赢得本届戛纳最佳男主角最后用字幕卡将这件惨案与枪支管控扯上关系,更令人大跌眼镜,远远偏离了人物研究的主旨。
虽说警惕枪支落入到精神病人手上具有现实共鸣,然而,最后除了一声哀叹之外,影片并没有对边缘青年误入歧途有更深层的反省,只不过是为其写下了悲哀的注脚而已,这和我们看过的好莱坞杀人魔题材又有多少差别呢?
幸好,库泽尔选择了一众实力派演员助阵,高水准的发挥维持着可看度,不论是母子两人火花四溅的对手戏,还是男主角的个人演绎,都令人惊艳不已。
特别是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这位名不经传的年轻演员将人物时而天真时而邪恶、时而冷静时而癫狂的状态演绎得栩栩如生,戛纳影帝的头衔实至名归。
54分钟左右,留声机渐渐地要坏掉,里面传来变了调子的歌剧,这个隐喻实在是太恰当和巧妙了。
男主的心,从海伦的逝去,彻底走向扭曲了。
每个人都值得一部传记。
即使他不能正常地应对世事,不能有效地控制情绪。
他也有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也有权利追求所爱。
当爱他的和他爱的都远去,当他对世界的认知只剩恶意的时候,可能只有端起来的枪,以及扣动扳机的一刹那,才能找到一丝依赖和心理安慰。
因果循环中,枪支的滥用只是扩大了结果的恶性程度,枪支的管制也无法解决人心的问题。
结尾的文字说明并不像是导演对影片的收尾,而更像是对世道的控诉。
男主的表演张力真令人震撼,捯饬起来满身贵气,邋遢起来失魂落魄;眼神中的天真、柔软、温情…无助、茫然、失落…懦弱、逃避、悲恸…犀利、冷漠、狠绝…与角色的情绪贴合度极高。
母亲的角色其实很难把握,但我还是能感受到作为母亲的心酸与无奈。
无疑她是爱孩子的,并且也曾对儿子寄予厚望。
但这么多年过去,她也在寻找与儿子相处的合适分寸,当面对儿子失常的举动,她也在考虑该如何应对以及找到劝导儿子的平衡点,但每个人都有能承受的底线不是么。
母子最后的爆发点,应该是葬礼一段,儿子以自以为最严肃认真恭敬的方式,出席父亲的告别式,却无疑在母亲眼中是个花哨的小丑,是对自己爱人的不敬,是家庭的羞耻,所有的无法调和都在这一刻爆发。
我不知道如果是我,是否能比她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其实身边也有这样的父女,做父母的太难了,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却毫无章法。
无力、无助、无望…甚至怀疑自己,也怀疑这个家庭之外的一切。
一个人的病,扭曲的是一个家庭,比病人更痛苦的是家庭中的其他人,他们要在正常的世界,和所爱的亲人所在的世界里,两边对撞,无法解脱。
1、该电影虽注明为惊悚类型,但是看了这部电影,让人感到更多的不是惊悚,而是恶心!
2、电影中,男主作为一个天生智力有缺陷的人,从小到大受到了周围人的一些嘲讽、戏耍,他的母亲或许有一丝丝嫌弃他。
但是这些能成为制造大屠杀(35人丧生,23人受伤)的理由?
3、这种天生智力发育迟缓、不讲卫生、行为古怪的人,本应该是个万人嫌。
但是他父亲一直是宠着他(想方设法筹钱为弱智儿子买海景房),母亲也算是关心他(经常去海伦房子看望他,送吃的),海伦富婆更是关照他、理解他、陪伴他,舍得为他花钱。
4、不过,男主既非低能儿,亦非精神病。
他四肢健全、不瘦弱,生活可以自理,能开车能弹琴能打枪能摄影。
不社恐,能独自进酒吧;不羞涩,能主动搭讪陌生女生(在海边)。
5、评论里竟然还有人指责男主母亲,扪心自问一下,你有这样的儿子,你做得能比这位母亲更好?
整天与这样不讲卫生、行为古怪,惹人嫌(经常放烟花吵到邻居)的儿子相处在一起,除了偶尔口头上的争执,母亲有亏待、虐待过这位儿子?
要换做是坚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你,也许早就撒手人寰了吧。
6、整部电影中,除了父亲,海伦是对男主最好的人,而且是一个与男主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海伦作为一个富婆,能没有老公独自一人生活了几十年。
对于男主,完全是出于善良。
不然是图啥呢?
图他不洗头?
图他不洗澡?
7、再看看男主是怎么对待海伦的:晚上向海伦道晚安(挺好的,男主也关心海伦);两次同海伦坐车时,肆意拉拽海伦手里的方向盘。
第一次是在海伦路上试车时犯病,被销售打了几巴掌,不长记性。
第二次是在去买机票的路上,狗改不了吃屎,再次犯病,直接导致车祸,害死海伦。
8、就这种畜生,怎么跟他爸坐车时不拽方向盘?
怎么他自己开车时不拽方向盘?
就跟海伦坐车时忍不住了?
身上有蚂蚁爬是吧?
这就是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的方式是吧?
出了车祸,不死自己死别人。
9、我要是男主这种畜生,在害死海伦后,我哪怕不自首,我也会选择自尽!
怕痛就吃一瓶安眠药!
不然活着就一直祸害别人是吧?
10、海伦死后,看不出男主有多痛苦,该吃吃该喝喝,该逛酒吧逛酒吧,一觉也是睡到自然醒。
拿着海伦的钱,坐飞机旅游、摄影(为了完成已故海伦的夙愿?
言情偶像剧?
)。
11、纵观全片,导演既没有洗白杀人犯男主,也没有谴责他。
那么这部电影拍了两个小时到底拍了个啥?
拍了受害者的痛苦?
拍了行凶场面的血腥残忍?
拍了杀人犯被绳之以法的大快人心场面?
两个小时呈现给我的是?
杀人犯的传记?
12、该电影全篇用了99%的篇幅展现了杀人犯男主的日常生活,1%的篇幅略带还原了一下犯罪现场。
仅凭电影末尾荧幕上几句“现在澳大利亚的枪支拥有量比1996年还要多”的文字,就能说明这部电影是为了反映“澳大利亚枪支管理混乱”的问题?
画龙点睛之笔是吧?
13、对于一个丧心病狂的罪犯,作为一名群众,我不想了解他犯罪的“苦衷”,也不想知道他是否忏悔,只想看到正义对他的审判!
-刚网上搜了一下亚瑟港大屠杀事件,显示资料与电影剧情大相径庭,不得由衷佩服西方国度对艺术的包容性!
不知道受害家属看了这部电影该是什么感受。
54分钟左右,留声机渐渐地要坏掉,里面传来变了调子的歌剧,这个隐喻实在是太恰当和巧妙了。
男主的心,从海伦的逝去,彻底走向扭曲了。
每个人都值得一部传记。
即使他不能正常地应对世事,不能有效地控制情绪。
他也有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也有权利追求所爱。
当爱他的和他爱的都远去,当他对世界的认知只剩恶意的时候,可能只有端起来的枪,以及扣动扳机的一刹那,才能找到一丝依赖和心理安慰。
因果循环中,枪支的滥用只是扩大了结果的恶性程度,枪支的管制也无法解决人心的问题。
结尾的文字说明并不像是导演对影片的收尾,而更像是对世道的控诉。
男主的表演张力真令人震撼,捯饬起来满身贵气,邋遢起来失魂落魄;眼神中的天真、柔软、温情…无助、茫然、失落…懦弱、逃避、悲恸…犀利、冷漠、狠绝…与角色的情绪贴合度极高。
母亲的角色其实很难把握,但我还是能感受到作为母亲的心酸与无奈。
无疑她是爱孩子的,并且也曾对儿子寄予厚望。
但这么多年过去,她也在寻找与儿子相处的合适分寸,当面对儿子失常的举动,她也在考虑该如何应对以及找到劝导儿子的平衡点,但每个人都有能承受的底线不是么。
母子最后的爆发点,应该是葬礼一段,儿子以自以为最严肃认真恭敬的方式,出席父亲的告别式,却无疑在母亲眼中是个花哨的小丑,是对自己爱人的不敬,是家庭的羞耻,所有的无法调和都在这一刻爆发。
我不知道如果是我,是否能比她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其实身边也有这样的父女,做父母的太难了,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却毫无章法。
无力、无助、无望…甚至怀疑自己,也怀疑这个家庭之外的一切。
一个人的病,扭曲的是一个家庭,比病人更痛苦的是家庭中的其他人,他们要在正常的世界,和所爱的亲人所在的世界里,两边对撞,无法解脱。
电影的主要事件在发生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是个禁忌,所有人都试图把凶手的名字从历史中涂抹掉。
旅游丛书《孤独星球》中澳大利亚篇会提醒游客,去塔斯马尼亚州亚瑟港的人,不要主动与当地人谈起亚瑟港枪击案,他们或许有亲友在这次枪击案中死去。
这部电影讲述了此案凶手行凶之前的一段经历。
影片名字Nitram是主人公名字的倒序,是他母亲生造的词,暗示她的儿子发育迟缓,与他人不同。
他的名字在电影中没有被提起, 在澳大利亚的新闻中也很少出现。
人们约定俗成把注意力留给无辜的逝者与伤者,不给凶手任何知名的机会。
所以,在2020年底,这部以凶手作为主角的电影开始拍摄的时候,澳大利亚社会广泛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担忧:这个时代这个社会需不需要这样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会不会美化凶手?
会不会让亲身经历惨剧或失去亲人的家庭再次陷入当日的痛苦中?
因此,很多平台都试图降低这部敏感电影的关注度:这部电影的出品方是Channel 9旗下的在线平台Stan,政府没有任何补贴或赞助(除了基本的税务优惠);拍摄地也在维多利亚州的Geelong而不是案发地塔斯马尼亚州。
主创人员三番四次解释,不会美化凶手,不会出现杀戮的场面,甚至不会说出凶手的名字——他们会尽可能尊重生者与死者。
这个紧箍咒在上,导演与编剧在艺术创作与社会影响角力之中艰难地产出了这部作品。
故事很顺畅,选角很精准,气氛铺垫很到位,但难以避免的缺点就是整部电影主题的着力点很轻很浅。
为什么要有这部电影,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如果表达是主人公的心理疾病与社会福利网络的脆弱,那未免有洗白他主动杀人之恶。
更何况共情是理解的基础,而这种视角必然会让观众与凶手贴近,但这样一来,电影上映必然将引起轩然大波。
不知是不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这部电影对主角的注视是冷漠的,有距离的,并没有将他作为心理病人剖析。
导演所展示的喇叭声、一次又一次的最后时刻才抛出的烟火,痛殴父亲时冷酷的表情,干枯的头发和孩子气的着装,不停在提醒大家他的与众不同。
如果仅仅表达主人公的内心之恶,不谈他生活的环境,那未免有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嫌。
他在生活中不是没有平静的日子,不是没有朋友,不是没有自己的情感。
他也不是没有遇到过敌意,不是没有被挑衅与侮辱过。
他就算没有同理心的畸形怪物,那也是人类社会产出的。
导演与编剧有试图创造真实的社会环境,母亲的疲累,父亲的颓废,海滩的搭讪,车里的对话,校长的怒吼,邻居的怒骂,医生的问候……但这部电影的社会性也浅尝辄止,有真诚地描述,但没有深层次对话与讨论。
最后,电影似乎把立足点放在禁枪政策上,但这也是电影被诟病的地方。
从电影的比重来讲,枪支根本就不是描写的重点,更何况澳大利亚已经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全社会在12天通过禁枪法案,执行地也不错。
影片最后单薄的文字介绍根本不足以也不应该作为影片情绪的出口。
这也难怪影评人Keva York在澳大利亚新闻电视台(ABC)对这部电影做出了尖锐的批评:不敢主观,不够客观。
一方面假惺惺的不提凶手的名字,一方面仍把他作为电影的主线;一方面事无巨细地刻画他的心理疾病,一方面又难以克制地展现了观察者的傲慢;一方面展示了新闻报道对凶手的刺激,一方面又制作了这部商业作品;一方面强调不同情不理解凶手,但也没有提供情绪的出口;一方面拍了个澳大利亚的故事强调禁枪,但澳大利亚早就做到了:所以说,这部电影到底拍了个什么?但我没有像她这么苛刻。
或许我毕竟是个局外人,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澳大利亚人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一段很多人不敢碰不忍碰的历史。
它曾真实的发生过,现在它被讲述出来,或许导演的情感与视角被现实太多左右,但至少他用优秀的电影语言表达了一个如此这样的人竟造成了如此这样的创伤的故事,仅此而已。
我最喜欢其中母亲角色扮演者Judy Davis,她为平常人提供了参照物,也作为了惨案的倒计时。
她是唯一有可能知道但无力阻止的人,她的疲惫与克制,疏离与母性,麻木与担忧,她的独白,她的漠视,她在等待最可怕的事情发生……这个角色的存在与演员的演绎都太完美了。
最后说一些在搜集资料中的趣味小发现:Ø 导演Justin Kurzel与编剧Shaun Grant之前合作了澳大利亚其他著名凶案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 以及Snowtown。
凯利帮的真实历史 (2019)6.52019 / 英国 法国 澳大利亚 / 剧情 传记 犯罪 / 贾斯汀·库泽尔 / 乔治·麦凯 埃茜·戴维斯
雪镇狂魔 (2011)6.22011 / 澳大利亚 / 剧情 / 贾斯汀·库泽尔 / Lucas Pittaway Bob AdriaensØ 主演是美国人Caleb Landry Jones是在疫情期间来澳拍摄,根据当时政策,他只能见到必要的摄制组人员,这种隔离之下的孤立感,也帮助他塑造了这个角色。
Ø 除了男主角,其余主要演员都是澳大利亚人,Helen的扮演者Essie Davis更是来自案件发生地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
Ø Helen扮演者Essie Davis也是澳大利亚知名罪案系列《费雪小姐探案集》主演,且是导演Kurzel的妻子。
费雪小姐探案集 第一季 (2012)8.52012 / 澳大利亚 / 悬疑 犯罪 / 大卫·凯撒 / 埃茜·戴维斯 内森·佩吉Ø Helen的原型Helen Mary Elizabeth Harvey,是澳大利亚博彩业巨头Tattersalls的继承人之一。
Ø Essie Davis与母亲的扮演者Judy Davis没有血缘关系。
看的时候一直以为是在很高纬度的地方拍的,很多场景纯净得像童话。
影片中的mom实际上是一个很可怕的家庭成员,嘲讽、否定、命令、施压,潜意识里想要站在统治地位,左右儿子不止言行还有各种衣着细节,比如在父亲葬礼上,她只会指责你哪里不好,而不把如何变好告诉她眼中的“slow”儿子。
她对避风港海伦的态度其实也是在孤立nitram,爹说“你总是想要激他”,种种行为很有可能在nitram成长过程中的某一面起着催化作用。
说不normal好像也挺normal。
他知道他妈不怎么爱他,也知道自己不正常,但不知道该怎么变得和其他人一样。
我并不认为他是常规的疯子形象,他会真心实意向海伦道歉,他直接导致海伦死亡的那场车祸,干扰司机这种举动很有可能只是他表达亲近和示好的一种途径,只不过他以为都会没事的。
Nitram也不完全是双相,和Jamie两次对手戏都表现出很明显的克制,他甚至还知道他爸的问题出在哪里,沙发上暴打他爸真的有点哭笑不得,但感觉人物更加立体了,他对烟花、旅行、枪的执念是会转移的,倒不如说就是他身体里某种一只欠缺的渴望的落脚点,因为代偿性和报复性使之达到不被社会和法律允许的范围。
如果说这到头来还要回到反映社会和全人类的高度那还是算了,也不要用“低智”、“杀人狂”这种标签绑定,nitram就是nitram
内特拉姆 (2021)6.92021 / 澳大利亚 / 剧情 惊悚 犯罪 / 贾斯汀·库泽尔 / 卡莱伯·兰德里·琼斯 朱迪·戴维斯
分辨率:4K(3840x2160)电影格式:MKV画质标准:HDR8音质编码:AAC LC电影声道数:6声道帧数/FPS:24 帧资源大小:11.60 GB《内特拉姆》是由贾斯汀·库泽尔执导,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埃茜·戴维斯、朱迪·戴维斯和安东尼·拉帕格利亚等联合主演的传记片。
该片讲述了不受欢迎的青年内特拉姆,由于阴晴不定的坏脾气经常导致自己行为失控,在经历心灵防线的崩塌后,最终走上不归路的故事。
凭借影片中精彩的演绎,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荣获了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男演员奖。
《内特拉姆》改编自震惊澳洲的真实社会事件,影片画风唯美而不失艺术感,表面虽不见血腥,但不言而喻的冷暴力却深埋其中,令人不寒而栗。
少年时期心灵受创的内特拉姆虽然有着自己的心理问题,但表面看似强势的母亲为了管教他早已身心俱疲,只能用冷嘲热讽“激励”这个扶不起的“阿斗”。
而过于宠溺他的父亲则往往会在儿子闯祸后出面收拾残局,这更让内特拉姆变本加厉,最终贻害无穷。
在面对智力受损而情绪不受控制的孩童时,父母的心里夹杂着爱与恐惧的矛盾,往往不经意间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私以为母亲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有力。
从形象上来看,母亲的下半张脸沟壑纵横,饱经沧桑,但是她的眉毛却总是那么整齐端庄,这是一个非常优雅的女士。
男主故意躲起来让她找不到,等到母亲崩溃大哭的时候,男主笑着出来了。
母亲说:“(他)嘲笑我的痛苦,笑得好像这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
”这时的母亲十分的难堪,因为她当众出丑且被自己的儿子嘲笑。
这个抑郁症的儿子,简直是对母亲的一种羞辱。
而且开头男主在外面放烟火,母亲却说邻居讨厌他们,这说明母亲是一个优雅端庄的女人,可是儿子却这样折磨她。
母亲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所以母亲和儿子之间关系才如此紧张,儿子才闹着要搬出去。
父亲对母亲说,你总是这样逼他。
母亲没有说话,因为儿子何尝不是在逼母亲呢。
母亲是一个坚强冷漠又麻木的女性。
她的儿子精神有问题,而她的丈夫软弱无能,两个男性都无法依靠,可想而知,母亲对生活的无望,她痛苦且无奈,她强撑着走过来。
父亲受不了打击淹死了,母亲在岸上离的远远的,在大风中扯紧衣服保护自己,她的傻儿子还一副懵懂的样子,母亲已经麻木了,甚至没有流下一滴泪,因为母亲早早地就彻底失望了,她不过是在苦熬。
男主是一个怪胎,与周边格格不入。
开头就是他小时候被烟花烧伤,结果长大后还是放烟花,被邻居吵,打扰邻居睡觉了,从这个动作来看,男主行为怪异,而且不懂得体谅别人。
然后男主不穿衣服吃饭,站在燃烧的烟花中间,和小朋友们做同学,说明他可能留过级,跟不上学校的课程,开篇种种说明男主是一个怪胎,没有人和他玩。
唯一关爱他的是自己的父亲。
男主遇见一个老女人,这个老女人接受他给自己除草,还不怪他的除草剂坏掉了。
男主觉得这个老女人特别好,所以和女人成为了类似恋人的关系。
老女人从形象上来看,首次出场穿着邋遢,眉毛都没了,她独居,且孤单,所以养了很多只狗,而且脾气好,因为车店里的员工叫她好心的海伦。
海伦和男主可能确实是恋人,虽然剧情中没有明确的表示,但是海伦曾经头戴鲜花脸上擦着粉穿着红裙子站在窗口,独居的海伦如此打扮可能是为了悦己者容,这个异性只出现了男主。
男主是没有人分寸感的,他对危险没有感知,对别人也无法做到体谅,他觉得擅自动方向盘很好玩,结果海伦死了,他自己没死。
对他好的海伦死去了。
他再次孤独。
但是他还有唯一关心自己的人——父亲。
父亲看上一套房子,结果房子被人买走了,父亲很伤心。
男主拿着钱去抢房子,他并不通人情世故,被拒绝了。
父亲受不了死了。
男主还记得当初父亲说买下房子就可以养牛,对男主和父亲来说,买房子就是一件很重要且美好的事。
但是父亲自杀了。
唯一关心男主的男人也没了。
男主还剩什么呢?
男主曾向杰米祈求友情,但是杰米第一次见色忘义,第二次被杰米吓到了,男主获得友谊失败。
这个时候男主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他生气的时候就喜欢打枪,从假枪玩到真枪,也越来越愤怒,最后酿成惨剧。
从整个剧作结构看,这个剧本很完整。
每一个人物塑造都很饱满。
而且导演拍的浪漫又悲壮,就像一朵开在血泊中的玫瑰。
結束掉內特拉姆之后想哭。
他说,我时常不能感到镜子里的自己是谁,我感到这个人和我很遥远,我不能进入他的身体里,我不能指挥他让他变得好起来,像正常人一样。
妈妈,你和那些在学校里称呼我名字,叫我retard的人都是一样的。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在矛盾的极点仿佛看到碎片里的我的样子...对于那些人突兀的死亡和让一条思路滑向它的末端一样干燥平白,我在他身上不能感知到丰富的情绪,只有一团冗杂的厚重不可描述的偏向于愤怒的火焰,在我们这里被称为绝对的恶。
他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的放松过,像看过攻略真正明白自己在进行游戏的玩家,那些善意的行为都来自模仿,一部分玩家如果速通了游戏,一直打输,或者对关卡疲惫,会选择在游戏场里走来走去、抽烟等待结束,不管怎么样,这类玩家最终总会对所有人说再见的,会希望大家好好玩下去的。
还有一部分玩家也具有以上那些特质,但是不能感知一根烟忍耐的时间有多久,又或者只是更喜欢火,于是举起枪,让这个空间里的所有人都消失。
当年《佛罗里达乐园》和《三块广告牌》就有留意CLJ,没看走眼~该角色与他随兴浪痞性格几多相似。像未发育健全孩童一般痴傻嗜玩、歇斯底里,父母满脸抒写无能为力,导演很明显在从精神心理与家庭教育双向分析整起事件成因,压抑克制的节奏及最后反高潮拍法稳稳当当,只是结尾突然抛出来控枪的议题不免去题万里。
无论主角和配角表演全都相当精彩
故事徐徐道来,压抑的气氛却让人一刻不敢放松,澳洲生活的写实刻画,男演员表演太精彩了,和角色融为一体,片尾仅仅落脚于枪支管理,有点诧异。值得一看的电影。。。
拍了抑郁症的两种极端的出路,一种是向内爆破,然后独自走向水库;另一种是向外辐射,最后以最疯狂的形式告诉世人——我来过。其实现实中更多的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些妥协,告诉自己:It's okay to be the one that no one listens to. 失败也好,抑郁情绪也罢,都是一种状态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少地开启过于敏感的自我评价系统,转而专注于我们要做的事情;以及多给身边的人以积极的反馈,让他们说出他们想说的话。故事、演员和电影的情绪我都非常喜欢。
只想离这种人远一点……有缺陷就有缺陷呗,这能怪谁,不明白为啥要特地拍个片…背景音也刻意弄得人很烦躁…
你知道电影一定会在枪响前戛然而止,这是一部表现得非常克制的电影,没有圣母似地指责是谁让一个内特拉姆沦落至此,也不鼓励观影者去指责父母、海伦、医生等等,没有人能表现得比他们更好,恶的前夜这个译名可能更贴切一点
一开始以为是抑郁症 后来发现是反社会人格 最后才揭晓是反枪
一直再期待一个高潮直到结尾...
库泽尔希望构建某种日常,累积的强度,有如范桑特的《大象》。《内特拉姆》从美学上可以视为2021年听觉本体论影片之一,噪音与歌剧指向了主人公主观的具身体验,噪音形成一个可怖的世界,后者宿命地生成叙事,Helen必须出现,然后用死亡形成创伤。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影片大量使用的浅焦镜头中,却显现出了对于混乱外部的无兴趣,或者被完全归结于个体主观。时常出现的慢镜头以及风格化的视觉效果如烟花,海浪,DV则如同一部直男版本的多兰,且均存在潜在的恋母情结,但托名为Nitram的Martin毫无疑问是发育滞缓的。
噪音 焦虑 恐惧 厌世情绪 爆发 几乎集中了所有我不喜欢的元素这个片子里
压抑。自始至终都没有表明造成男主杀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铺垫很长却只是还原了事实,表现手法也不高明(很多镜头莫名其妙就断了)。男主虽然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好像还有点阿斯伯格),但一定有一些事件触发他杀人,在片中没有量变到质变的逻辑线。helen也是个神经病
很多好导演在“恶上智慧”的好作品都证明了,对恶直接进行现象学阐述已然足够,但又不能只停留在对意向的深度挖掘,个中的尺度把握、视角选择和现实回望都很微妙,且会直接影响最终表达的直观面相,这部最终落实到禁枪法令与越禁越多的嫁接之上实在非常地直楞,把社会,家庭甚至亲密关系又变成了一道必须二选一的必选题,而更迎合恶的智慧其上,更具瓦解性的所谓“智慧”,为卡赖伯的表演加一星。
不喜欢,但还是给四星。因为他一直触动我问:怎么办?怎么办? 。。。。。。。你们的答案是什么?
真實搞不過紀錄片觀賞搞不過類型片造價不低於商業片大哥您的動機是啥呢整得惡心吧啦的
也许是部好片,但是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全程快进,只拍了男主从变态到更变态,并没有拍他为什么变态!
7.5分,几处将机位架在车内拍车外的镜头调度拍的确实好!音效的诡异与大胆的调节快慢节奏,也是一大视听享受!
-
摄影和声音设计非常出彩,男主角对天真的恶演绎的也很到位。反正到后面我是放弃共情男主了,倒是母亲让我印象深刻。
不能说表意不明吧,但就真的主题还是很失焦的。关键主人公就真的很讨人厌啊,完全值得去死一死好吗??变相说明男演员演得不错。
非常压抑的一部电影。母亲演得极好,那种儿子带来的羞耻感与无奈忍受,太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