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比另外两部好看。
悲剧的开始,大概就是家庭教育的丧失。
母亲无限制的溺爱,父亲的撒手不管,孩子在学校里也受到欺凌。
在母亲抱着孩子痛哭时说“妈妈会保护你”的时候,那个孩子居然会笑着说出那样的话:“都是你们的责任,我可是未成年”,还不断的想着怎样为自己开罪,让父母揽下所有。
这到底是怎样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父母的教育到底是有多差,才会教出这样的孩子。
中间有一段,老母亲唱儿歌和小时候的画面穿插,那个父亲骑车时的样子,还有加贺父亲在病床上说着自己一个人可以的样子,也提到了加贺的母亲。
这一整段放在一起,显得如此的可悲。
且不谈加贺的父亲怎么样,那个父亲为了孩子撒谎揽罪,穿插的回忆是老母亲曾经怎样教导孩子不要撒谎的场景。
太可悲了。
说实话真的我怎么也想不到,那个父亲居然撒谎让自己痴呆的母亲为自己的儿子揽罪。
当警察来到老母亲的房间的时候,老母亲又唱起了那首儿歌,并且在警察出门的时候闭上了眼,看到这里我就感觉老母亲是有意识的,果不其然。
还有一个比较触动的地方,便是婆媳关系吧。
儿媳妇知道老母亲是装痴呆,居然一点反省的意思都没有。
在加贺无数次向那个父亲确认,说就这样把母亲带走可以吗的时候,儿媳妇真的一点都没有不行的样子。
人再坏也不能坏成这样,毫无底线。
还有那个父亲也是。
明明是自己的母亲,真能做成让自己的母亲做替罪羊。
从这方面来看,不管国内国外都是一样,给那些重男轻女的人看一看,真是可悲。
新参者系列虽然说是侦探系列,但是推理被明显淡化了,人情和亲情成为了剧情的主要推动力。
这一点红手指尤其显得突出,凶手一开始就知道是谁,一盘散沙的家族为了掩盖真相而团结起来,为了保护儿子而出卖母亲。
看完红手指,觉得心里很沉重,整部影片略微发黄的效果更加加深了这点。
东野圭吾的小说有一茬没一茬地读着,书荒的时候,想放松一下的时候,或者读了些无法消化的枯燥的东西的时候,拿出来翻翻。
不是部部精彩的,但也能的读下去的。
所以看翻拍的电影也是如此,去年去影院看了《祈祷落幕时》,是看宽叔和菜菜子的组合。
后来看了《沉睡的森林》是因为宽叔和石原里美的组合,今年国庆期间连着看完了《麒麟之翼》,《红手指》,是假期不愿意出门看人山人海,想着有宽叔在,总还看得过去。
影片有一条线索就是加贺警官父子的纠葛,我看的顺序反了,应该是《红手指》,《麒麟之翼》,《沉睡的森林》和《祈祷落幕时》。
看完《红手指》才把这几本电影的先后顺序串起来的。
案子很一般,但父子之情倒是拍得很真切。
尤其是加贺如何处理和父亲的关系上。
在我看来人和人的关系都是一样的,有人能处得好,有的就处不好。
朋友,父母,夫妻,亲戚都一样的。
影片中,影片中加贺警官和他父亲的关系就比较紧张,父亲病重,但他总是逃避探望,看似不孝,实则父子两人分歧很大,见面就不开心,与其变扭地相处,不如退一步。
平静地承认两人的分歧。
两人保持距离,通过护士小姐姐,儿子送了父亲最后一程。
虽然没有相见,但心心相念。
看着很舒服,不煽情。
不是所有的鸿沟都可以弥补,但可以尊重彼此。
看似精致的利己主义,也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以前总觉得宽叔能接高仓健的班,现在看来,宽叔的戏路宽多了,可甜可咸,宜人爽口。
概括影片:一个有话却不说的故事。
两个家庭,罪犯这个家庭呢上有老下有小,老的装老年痴呆,小的叛逆,中间的母亲溺爱孩子,中间的父亲听母亲的;小的犯案以后明显这个父亲的手法漏洞百出;根本瞒不过去,更别提对手是阿部宽了;母亲要不是因为装老年痴呆,可能这个家庭也不会这样,毕竟家人的心血都在照顾老人的情况下消耗殆尽了;老的美其名曰姚体验丈夫的感受,体验可以啊,你先找个老伴照顾你啊,那才能体验的到啊!
阿部宽这家呢,父子俩都心照不宣,你知道我,我知道你,但就是不说,最后四个人站在他父亲床前缅怀的场景是不是太洒脱了,要么是冷血至极,要么是理解至极;台词倒蛮有意思,警察不在于破过多少案子,在于拯救多少人;犯罪破案的手法都太普通了,这个算是社会派的推理作品吗?
感觉整个片子看下来就在讲述日本一家三代人的问题,中年危机,少年叛逆,老年赡养问题;至于两个家庭中的想要体验分别的伴侣死时的体验,真是不太理解日本这个民族把!
全片用了2个多小时讲了一个案件,从一开始案件就非常明明白白地摆在大家的眼前,接下来就是破案了,于无声处听惊雷,反转所有人既定的思维这就是东野的风格。
本来以为这次会有很大的惊喜,不知道是不是看得太多东野圭吾故事的缘故,这次的精致设计没让我有太多的惊艳的感觉,唯一令我惊艳的是加贺与他父亲之间那种既相离又相伴的情感。
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很符合东野的风格喔!
先说说我看的时候是怎么个状态,前半程期待有多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脱罪,发现看了半天木有X的绝妙设计。
后半程渐渐明朗,情感上不输给X和白夜行,同样是感情,这部片子看到最后我用了半盒面巾纸,感觉身体内的水分充分得到了释放,减压效果明显。
再说说看这个电影的背景,是某一个周日,近期很热门的事件无非是XXX儿子的犯罪事件,父母的隐私连同几百年不出现的所谓邻居、知情人、朋友、同学等等相关人士,全都出洞,爆料这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我不说其它,单单这个事件的社会影响还是很恶劣的。
正好喜欢的杂志也做了这样一期专题,恩,叫小的善。
我自己这一个多月一直在看各种犯罪片,韩国的日本的,当然最多是一本叫十宗罪的书,喜欢得很。
看犯罪片是一些女孩子的特殊癖好,不用说,我自己是,我身边一群柔弱的姑娘都很爱。
这是为什么,我仔细琢磨了下,不知恰不恰当。
一方面是人性中都有好奇的成分,对于恶的好奇,只能通过这些影视作品实现。
另一方面,都希望能得到救赎,也就是扼杀掉那些时刻冒出来的恶。
我记得之前看影评,忘记具体是那部片子了,说那些十恶不赦的罪犯也会有很平凡的一面,做出那些事之前,他们也就是身边的普通人,同样的,即使是犯了罪,他们也会有普通人一样的情绪,一样的恐惧,人从根本上,还都具备一些特质。
来说说这部电影吧。
情感上是两种,亲情和爱情,线索是两条,罪犯家和警察家。
前原家是个沉默的普通家庭,叛逆的孩子,溺爱孩子的妻子,沉默的母亲,和麻木的丈夫。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家庭关系的典型面貌居然是这个样子的?在其他方面也是,很多人跟我说,现在都这样,都一样,很正常,等等。
然后等到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情,才会说,凭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是我,凭什么这么做???
一个社会上的人不能时刻把责任推给不知是谁的某一群人,冷漠和麻木也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
于是,自以为能安稳度日,按部就班的前原家,天崩地裂了。
片头的话说得很好,我们知道会有那些事,却总不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
谁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家里躺着一个尸体呢?
永远不要等不可收拾了再去补救,更不要用逃避掩饰去解决问题。
前原回忆起小时候跟母亲承认错误的情景,回忆起目前带着他和妹妹一起唱歌,回忆母亲对父亲的执着坚持,这些都让他变得犹豫,还是没能阻止。
一步一步,为了儿子还是为了自己,说也说不清了。
就像八厘子说的,你愿意做杀人犯的父亲吗?
犯了错误,确实不难想到的是后果,他又做了一件很“正常”的事,为了儿子的前途和家族的面子,掩饰罪行。
不要因为知道了他们掩饰的理由就觉得可以理解,就像加贺说的,不能对受害者家属的痛苦表示习以为常。
麻木是一种病,可不是褒义词。
亲情是什么呢?
母亲又是什么角色?
痛苦是个什么东西?
尊重怎么实现?
孤独是不是理由?
错误能不能都被原谅?
爱是多么百转千回?
亲情是什么,我想我的哭点能解释一部分。
首先是前原知道不能免除嫌疑,决定去扔掉那一包玩具,并且用神志不清的母亲顶罪。
那时候,他想起了小时候打碎花瓶,妈妈听他自己承认错误的经历。
那样的温暖跟冒着大雨骑着自行车在黑夜里的寒冷相比,还是没能让他停下。
母亲是什么角色,八厘子是爱儿子的,有人说传统女人虽然把丈夫看成天,但儿子才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人,不惜一切,也要保全。
母亲在她身上,诠释的是保护,过度的保护,也就是溺爱。
中国人总说所谓的慈母多败儿,这两个母亲是不同的做法,几乎差点收获了一样的结局。
其实有一段我是感觉非常悲哀的,那样的母亲,费尽心思教育了儿子的母亲,居然有一天会被当成替死鬼?
这世界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吗?
还好我还不是母亲,也还做不到母亲的付出,隐忍没有改变的是等待回头的耐心,从小就给了的耐心,直到这些年母子感情不甚亲近的时候,还是爱着儿子的。
痛苦是什么呢?
加贺的父亲用不再相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妻子的忏悔,前原的母亲用体会丈夫处境的方法怀念一起的日子,每个人疗伤的方式不同,旁人很难理解,但我们要尊重。
对,尊重也可以说是另一个关键词,理性的存在于各种感情之中,抗衡着,经久不衰的被争议。
我在想,尊重跟爱分不开吧,如果能如同加贺一样,懂得远远地看着,懂得深深地尊重,懂得另一个人的痛苦,那何尝不是爱?
当然,也许我们远比他幸运,不会面临那样的处境。
下面很自然过渡到,孤独,或者说所谓的阴影,是不是解释犯罪的原因。
不是,必须很郑重的说,不是。
即使是法律都不仅仅是为了制裁,还有教导,那犯罪更不需要开脱。
加贺的童年相比于直巳,怕是更加坎坷吧。
孤独是一种情绪,不是病态,也不是邪恶的同义词,不要为恶穿上中性的外衣,否则你说不好哪一天也会穿错衣服。
那么,犯了错误能不能被原谅呢?
我想起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人物,他会得到原谅吗?
电影里的结局是,孩子的亲人去祭奠受害者,女记者说,跟孩子聊了聊,了解到他小时候的事,想有一天能写出来。
我想,这也是一种回答吧。
会有个人,也送上一双耳朵,去听一听这个故事,去写一写这个少年,去告诫一些人吧,但愿吧。
最后,爱是多么百转千回的事。
母亲不管变成什么样子,爱儿子的心还是支撑着她等待他自己的醒悟,不要说精密的推理,世界上的爱有些是为了满足,有些是为了救赎,也许就像加贺的父亲说的,警察的职责除了找到真相,还有救赎相关人员的心。
还好我们都还剩一点点柔软被收藏,愿它安好,永不消亡!
本来想看看评论,平复一下我看过这部剧之后愤懑的心情,但是影评里却没有一篇认同的。
这是一篇充斥着男权,以男人的眼睛观察的家庭伦理剧。
警官知道自己的母亲出走孤独死去,却不想深究这是什么原因。
悬念扣在最后,他是为了让父亲达成孤独死去的愿望。
作为警官的父亲,辜负了自己妻子他想赎罪,为了得到心灵的安慰,又把自己的儿子放在了不孝的境地里。
从年轻时辜负妻子,到死去时使自己的儿子见不到即将离世的父亲,他用自己的固执伤害仅有的两个亲人。
而把自己不多的温情,给了妹妹以及妹妹的儿子。
这是紧扣自己一生想拯救“别人”的主题吗?
只能是家人之外的人,家人绝对不行。
警官的形象,一开始我以为他是源于对父亲导致母亲孤独死去的仇恨,然而最后却是他想成全父亲,以让父亲在孤独中去死的方式成全他。
然后在死去的父亲的尸体旁满脸释然的看着他,再抒发一下感受,好像获奖感言。
我想问,真实的人类,这样的行为不可怕吗?
我了解你成全你,所以你孤独的去死吧。
这样的观念就是尊重吗?
他怎么确定,他的父亲最后时刻没有想念这个唯一的儿子,不是因为曾经的承诺而后悔,既然是自我惩罚,那么父亲一定是痛苦的吧?
这就是日本人能围观至亲切腹而感到宽慰的民族精神吗?
我理解不了,也不愿意被灌输这种观念。
犯罪的孩子,他有十三岁了,是什么导致他一遇见问题就尖叫呢?
所谓母亲的溺爱,又表现在哪里?
是没有严厉的管教吗?
显然不是,他的父亲管教过只是管不了,到最后父子间基本毫无交流。
母亲提供了爱,却没有提供教育,父亲提供了管教却没有让孩子感到重视和爱。
畸形的家庭,痴呆的奶奶,不归家的父亲,温婉而有求并应的母亲,学校的欺凌,无法宣泄的爱好,把一个孩子逼疯了而已。
父亲的角色,有人说他懦弱,但是他确实为了自己的儿子做了绝对不会做的事。
在他记忆深处,有自己那个温婉的母亲,简直就是目前家庭的翻版,他的父亲的角色也不知所踪,留下的只有老年痴呆的记忆。
他就是自己儿子渡过青春亲成家立业后的样子。
妻子是被黑的最惨的角色,溺爱孩子,教唆男人,仇恨婆婆,被所有人无视或者仇视。
但是她难道不就是年轻的婆婆吗?
爱孩子没有错,她只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丈夫的角色缺失,整个家庭都是她在操劳啊,养育孩子,照顾婆婆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睡,她已经不堪重负自己都要发疯了。
这中间丈夫做了什么?
丈夫对自己的婆婆说,妈你吃糕点千万别让八重子知道!
他在干什么,在告诉自己的妈,你在这个家吃个东西你的儿媳也会生气的?
这是离间计吗?
妻子承担起了家庭所有的责任,既是叛逆孩子的母亲,又是操持家务的主妇,还是伺候婆婆的儿媳。
然而全剧从始至终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这个愚蠢女人的嘲讽,既愚蠢又不孝,歹毒,她有罪……婆婆是妻子变老的样子。
这一生溺爱自己的孩子,老了又不得不照顾老年痴呆的丈夫。
她爱她的丈夫吗?
完全看不出来,说她被冷漠的对待了,那么她自己呢,是不是也是冷漠的一部分?
孙子杀人时她是家中唯一的成年人,她在做什么?
在假装痴呆。
没有人深究她到底对这件事知道多少,有没有看见垂死挣扎的女孩,没人关心,只因为她老了,所以可以装作痴呆的样子享受全家围着自己转的待遇。
说她想尝试丈夫的感受?
她的丈夫是真的痴呆了,不是假装的。
当她看到这个家一天天更冷漠下去的时候,她想到的是做什么呢?
是自绝于家庭,因为你们冷漠,那么从始至终一脸面无表情的自己难道就不冷漠吗?
看着儿子不愿意回家,看着儿媳焦头烂额,看着孙子叛逆她做了什么吗?
没有,因为她老了,可以安心的放逐自我了,除了年轻的时候对待自己的儿子有真心,她难道不是这个家里最无情的人吗?
女人的愚蠢,从小小的容易被引诱的女孩,到成为别人愚蠢的妻子,最后熬成冷漠的婆婆,这是女性的悲哀。
这部剧,我无法知道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情感,但是却看到了真正冷漠的一家人,由始至终,从前一代到后一代的循环往复。
深处其中,没人更无辜。
首先作为东野圭吾的书粉来说,我觉得电影翻拍还原的很好,在选角上演员很好地演活了书中的角色。
我觉得这部片子主要围绕了两个主题人性和生命,人性上来说每个人都是自私却又是最无私的,像剧中八重子对直己的爱,为了自己孩子的前程,而帮他隐瞒杀人事实又帮助小孩处理尸体,又像是前原昭惠对前原昭夫那样即使知道自己儿子想把杀人凶手推卸给自己,但自己始终并不没有戳破自己儿子的谎言,她也只是无声地为自己辩解自己不是杀人凶手,她始终相信她的儿子。
尊重每一个个体选择,也是尊重生命,片中的副线就是加贺与他的父亲,加贺表弟不理解为什么加贺从未看望即将病危的父亲,直到最后才知道这是加贺父亲自己的选择,想体会当年自己妻子孤独去世的痛苦,弥补当年那份缺失,但其实加贺也始终在他父亲身边,通过小护士陪伴他父亲下棋,剧中有一个场景就是加贺父亲拥抱小护士,其实加贺父亲始终知道加贺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他拥抱其实是加贺。
本文有剧透,慎看!
看过《新参者》电视剧和《祈祷落幕时》之后,对加贺等出场的主要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影评扣一分,扣在情节上的拖沓,明明可以更早地讲完故事,却做了太多的铺垫,以至于观影前中期有点乏力。
另外,对加贺观眼识人这方面表示,有点太神了点。
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边看也边带入自己的一些想法。
加贺看似闹僵的父子关系,因何而起?
结束了没有?
怎么结束的?
加贺原谅了父亲,还是说是对父亲做出的,对另一半晚年感同身受体会的成全?
这层关系究竟与案件有着怎么样的联系?
前原昭夫看似可怜多一点的家庭顶梁柱的背影,是如何被一点点侵蚀无踪而变得憎怜交加?
前原母亲疏远了前原,真的仅仅是因为儿子与媳妇的不孝?
还是跟加贺的父亲塑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仅仅只是一个案件?
还是对日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一种剖析与挖掘。
加贺与父亲、加贺的表弟一家,前原与母亲、妹妹大森春美一家,还有就是前原的一个小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的社会经历,相似的感情波动。
前原老母对前原的爱和前原夫妇对儿子的爱形成反差。
爱该如何正确的表达也成了这部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影片还说出一些细微末节的现象。
孩子在学校受欺凌,父亲的做法却让直巳的欺凌变得更为严重,还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那么问题又来了。
父亲的处理看似没有问题,但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欺凌的本质呢?
还有一个现象,也就是本案的真正动机,仅仅是手办钥匙环之类的同人饰品,使一位未成年人产生了杀心。
孩子的成长也许早已脱离了当今大人的想象,“电脑不会用?
”被小看了吧(电影前部分的片段,女孩娴熟的操作与偷笑,竟成了本片的讽刺)除了对故事本身的很多思考之外。
我对老戏骨杉本哲太的表演感到惊叹,他表情的变化显得自然不做作,他在演的时候,我也时常去想,如果我跟他一样的性格,在遇到这样的事之后,我是怎么样的感觉呢?
一个热爱工作的工薪阶层前原,在决定加班,并接到妻子的电话之后。
第一个想法,是逃避!
妻子说要他赶紧回来,回想一下,前原的回复是,我现在不想回去。
为什么叹气以后,直说出不想呢?
是因为对家庭破碎不堪的逃避,这也为人物塑造做了铺垫。
当妻子的语气变得急躁,前原的表情与回复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想了解究竟发生的事情“是什么紧急事情”。
当妻子不要长期照顾前原母亲的妹妹大森春美过来时,杉本哲太演出陷入沉思的样子。
当回到家,先是无关紧要,看上去确认并未出什么大事的样子。
顺着妻子的说法,举着手电看向庭院,见到尸体的一刹那。
镇定变成了惊慌,惊慌过后,再次确认又变成了恐惧,最后思考回归理性,决定报警。
但当妻子说出是儿子所为时,又是一连串的心理变化,最终在矛盾彷徨中,还是顺从了妻子的想法。
其实,一开始,我猜测前原是否让自己去顶罪,然后跟《嫌疑犯X的献身》一样,最终精彩骗过所有人,却因未痴呆的老母亲揭发了所有的事实。
但这样就平淡了许多,而且对儿子的洗礼也不够。
后面的结局处理还ok,人性了一回。
在看这个藏尸的过程中,我就觉得漏洞百出,还在想,这是东野的本子?
看来没错,对于加贺来说,找到铁证是分分钟的事情,关键在于怎么做才能完成对犯人的救赎。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甚至一场真人秀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只需要专注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然而,观看多了之后,大脑往往会变得更加惰性,事情为什么使然,他为什么要怎么样,这样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
记得小时候看到一部电视剧时,经常指出电视剧这不对,那个不合适,或者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加上自己对结局及过程的猜想。
而后来呢?
仿佛只剩下,舒舒服服2个小时的思想放空的享受。
冥想告诉我,连你肢体不做任何事的时候,思路都不要停下,飘到更远方,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就像童话悖论一般,整点钟声响起,魔法都消失了,可为什么水晶鞋的魔法没有消失,这样的思考一样。
這部應該說是《新參者》前傳的SP。
阿部寬和黑木明紗相遇的開始的戲。
看到VC上有就去TD搜索了--想想以前都是DOWNLOAD來看的--真是折磨人吖。
認識東野圭吾是從《白夜行》開始。
從此以後對這位推理大叔的喜愛是一發不可收拾。
現在正追《幻夜》呢。
而《白夜行》的劇場版也快上映了。
真是期待。
壹壹從來就是反對絕對劇透的。
但是看到不錯的情景還是想說兩句。
譬如是加賀的父親說的那句--重要的不是破了多少件案子,而是救了多少個人。
真的很感動。
而加賀也認真耐心地讓事實浮出水面。
雖然他甚至有些讓人難以捉摸。
但真的是一位好大叔。
而《紅手指》這個標題個人覺得也取得很貼切。
這場父母與子女的戲真的很出彩。
貳零壹壹年看的首部日劇SP。
也是今年寫的第一篇觀後感。
紀念下。
宽叔很有型。
看过原著 也就那样 总是差那么一点引起共鸣
找出凶手竟然靠动之以情,而且还成功了emmm...
人性的刻画胜过剧情的安排
相对伽利略系列,我还是喜欢加贺系列一些,书写的好,实在不浮夸,电影也拍得贴切,事件很简单,但人心/人性却永远那么复杂。
愚蠢寵溺兒子的白癡母 VS 聰明的老母親 果然都這樣 女兒比較孝順浪費我兩小時時間 屁那麼長拖啊拖有必要嗎 完全看阿部寬了只能
哭死我了,果然这个世界上还是亲情最重要,不管怎么样我一定不会辜负爹娘的期望的,虽然之前做过很多错事走过很多弯路,真的对不起。
有些选择其实根本就是不用出现的。阿部宽仍然接受无能
男人的生活真的是窒息。
不能更烂!
忠实原著
淳平DD和宽叔绝对是最违和的表兄弟了!每次看他两对话都觉得搞笑中透着KY的气场。总觉得这个故事没完没了了,只要加贺继续当刑警,就不会完。
剧情不错,最后还是探讨亲情的问题,但总感觉太像电视剧,缺乏电影的气质~
装痴呆……也太扯了吧。扯出天际。
一家門都是坑,兒子坑父母,父母坑奶奶,奶奶坑孫子,最恐怖的就是那個加賀了,簡直陰魂不散動不動就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嚇唬人
这系列就是走温情催泪路线吧,期待国内引进加贺系列
就无比痛恨直巳和八重子。一个变态废物点心,一个毫无是非道德观溺爱儿子的无能母亲。
选角的胜利。看了小说之后隔了一段时间再看片子,仍然觉得人心可怖。还做不好称职的子女,就不要轻易为人父母。从溺爱子女到谋悖母亲,一家人的悲剧之源看来只在一念之间,其实早就在历年的错失当中了。
看了小说再看影片,还是觉得人性啊,把人一步步的逼到了绝境。
故事太头痛了 无理无理无理:)又见黑木 当初实是又红又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