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美国大片,这部剧优胜许多。
单从感观上来说,在海啸来临前,影片用家庭出游自拍DV呈现,表现出度假的愉悦,毫无防备预兆,无辜的感觉而海啸袭击后,对于水底声效的处理,像纪录片感觉非常真实。
如许多影评所述,感情暴点填满了全剧(从小朋友的角度去观察灾后的残忍场面, 家人失散分离,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可能痛失亲人的恐惧,伤痛,小朋友颤抖的肩膀)以至于结尾家人重逢的时刻难以将情感明显推得更高,但这是因为本来前述的这些真实场景是不应为铺陈结局而能够忽略的事实。
至于欢乐结局,该故事本就是真实事件改编,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
灾难片将这样的故事呈现出来,也不只想要虐人泪下,也是想告诉观影的看官们在患难之际也应该努力求生,也许奇迹就会出现,很多时候生死也就是在你的一念之差。
催泪片,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牵动人心。
但是昨天晚上在电影院我是遇到神一样的后座了,从片头开始就在大声讨论三个小男主有多萌多可爱,不时的发出惊讶的吸气声,然后灾难来临是她开始发出好可怕,啊啊噢!
啊啊然后不断的吐槽不要放开树,怎么那么笨,哎呀哎呀!
之类的。
后来亲情部分后座开始哭,很大声的抽泣,然后到了医院,后座开始数落孩子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帮别人找家人啊,白痴笨蛋,然后找不到妈妈是后座大概觉得孩子活该被她说中了,具体什么我不记得了。
然后演到孩子爸爸那里,带着两个小萌蛋,后座大声吸气:“啊!
他们没有死呢!
”然后去医院找妈妈和大儿子侧键而过时后座完全不淡定了,那里啊!
慢点啊!
干嘛走下去了!!
那里那里!
哎呀!
哎呀哎呀!
啧啧啧!
最后全家团聚后座继续现场影评。
这还不包括中间任何对于脸和服装的赞美和吐槽,比如小孩多萌+吸气声+嗯(你懂吗?
)的声音 , 妈妈脸美啊+外国人五官就是美啊 +身材好啊 那个女的好恐怖啊+皱纹啊 还有不断的短信声。
希望大家不要模仿后座此举,安静观影别那么大声好吗?
电影中男孩和母亲因是否帮助呼救的小男孩产生纠纷的这一刻使我想到李连杰。
他当时也遭遇海啸,幸存下来的他开创了壹基金公益平台,专注于灾害救助、儿童关怀、公益人才培养。
或许在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才发现自己的无比渺小。
为自己不能救助近在咫尺的同伴而感到深深的挫败感。
返回来看,要是当时男孩和母亲没有去救这个小男孩,会在他内心留下一生难以抹掉的遗憾吗?
帮助他人有各种形式。
选择你力所能及且能尽最大能力帮助到他人的方式去实现自己作为同伴中一分子的能量。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发现人性中更大的光芒。
首先,我们应该庆幸的是《海啸奇迹》并不是由天朝或米国来拍摄制作。
因为如果是天朝来拍,不管是什么灾难一定是要先大赞裆和ZF的正确领导。
如果是米国来拍肯定是一家之主最后小宇宙大爆发拯救全家人的俗套故事。
虽然从制作成本上来看《海啸奇迹》绝对属于A级大制作,但其制作公司却是西班牙并不非常知名的电影公司,正因为如此,才保证了《海啸奇迹》没有落入窠臼,而是很客观的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地道的灾难片。
在这部电影里,你看不到各种“悲天悯人”的政客,你也看不到犹如天神附体的救护人员,你能看到的只是普通人在面临灾难时的本能反应。
看完《海啸奇迹》,可以发现整部电影中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简单和真实。
整个故事很简单,出场人物也不多,而且始终围绕着一家人来开展,没有任何多余无用的细节。
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都聚集在这一家人身上。
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也保证了影片的真实感。
尤其是尖叫女王娜奥米•瓦茨极具“痛感”的表演让人很揪心,不过也正是娜奥米•瓦茨相对出色的表演彻底的抢走了伊万 迈克格雷格的风头,让整部电影前后两部分有些失衡。
由于娜奥米•瓦茨和伊万 迈克格雷格的戏很雷同,使得观众再看后半段时有些疲劳。
再加上伊万 迈克格雷格的部分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多,就让伊万 迈克格雷格在电影里有些尴尬,甚至沦为陪衬。
准确的说,整部电影后半段观众的注意力已经不是伊万 迈克格雷格,而是这一家人到底如何团聚。
电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那种真实感,每当娜奥米•瓦茨处理伤口的时候观众都能感受到来自主人公内心那种钻心的痛。
就像三池崇史以前的一个电视电影《鬼妓回忆录》一样,电影本身并不恐怖,但就是有一种让你看着很难受的感觉。
《海啸奇迹》虽然不是3D片,但却凭着这种真实的痛感也能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比较有趣的是,《海啸奇迹》的戏眼并不是两位大明星,而是电影中的大儿子,因为这是唯一一个在灾难中有明显成长痕迹的人物。
大儿子由灾难前的孤僻冷淡、自私自利到灾难后的热情开朗、乐于助人。
可以说,大儿子的成长才是《海啸奇迹》最主要的一条线索。
其实在看《海啸奇迹》的时候,我满脑子里都是李连杰在印尼遭遇海啸的场景。
当时报道李连杰失踪的新闻也让国人意识到在灾难面前人是那么的渺小,即使他是李连杰。
我很好奇一个在电影里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一个有着充分的话语权、在天朝基本可以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在面对灾难时究竟他当时想的是什么呢?
虽然我们无法准确的了解到李连杰当时的思想状况,但是自从这次灾难后,他开始热衷公益,更创办了壹基金,变得更加乐善好施,而且对生死也有了新的感悟。
相信他也是通过那次遭遇才认识到人类在灾难面前是多么的无助,才滋长了他悲天悯人的思想吧,这和《海啸奇迹》里大儿子的成长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我绝不是说李连杰在面对海啸以前是个孤僻冷淡、自私自利的人)值得玩味的是,正是李连杰的不幸遭遇,才促成他创办壹基金的想法,这对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反而成为一种幸运。
有时候,灾难也可以让人成长。
虽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人类却是有着爱恨情仇的情感动物,这也应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事。
PS:如果《海啸奇迹》在中国票房大爆的话,说不定有人就会把李连杰遭遇海啸的故事搬上荧幕呢。
可惜,片子引进太晚档期又很尴尬,估计《海啸奇迹》在中国影市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我也曾在洪水里生死未卜。
洪水,海啸,对一个毫无防备的个体来说,没有孰轻孰重,没有和死亡如此接近,就无法真正体会到人的脆弱,比水弱,一冲就走。
尽管观影的时候,另一个我在说:被救起来了,还不赶快去洗澡!
可是,我又深知在强大的求生意志面前,脏,真是不值一提。
那天下午,我被卷进了昆士兰布里斯班每年一度的洪水中。
那条原本幽静的林荫小道被倾盆大雨淹了,我则毫无防备地被冲走。
几分钟天地旋转后,我抓到一棵被吹倒的小树,死死地拽着,只有头露出水面,包包已经被水冲走,指望不上拿出手机来求救。
水流的方向不知道,只知道横逆水流的地方才是岸。
那是半年前的事情了,偶尔路过那条小路,仍然觉得很美,只不过心头一紧。
Marian被卷进海啸,在水里盘旋时,场景重现。
如果硬要比较,我觉得她比我幸运,她找到了同伴——大儿子Lucas,这样,你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因此,我理解她以伤员+母亲的双重身份硬要将素不相识的Daniel救起来,这些活人都是彼此活下去的动力。
而我是一个人,除了喊救命,就是尽可能考察地形,以免手中的树枝断了后被冲走;再者,画面中呈现的母子俩整个自救过程都在白天,这就为求生提供了有力条件;而我在水里时天色渐暗,雨势渐长,心里负担很重。
我又比她幸运,我没有受伤,也没有和无数伤员共享有限的救助。
50分钟后我便遇到了救星。
这实在出乎我意料,无法想象大风大雨天会有谁走在小路上——为了劈开公园,这条小路和车行道隔了一片草地,而车行道的那头才是居民区。
但我确实赢得了附近居民以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救助,并被送往当地医院接受独立、私人的贵族化全面检查,以确保我生理、心理都安然无恙。
一样的是,我们都没有哭。
直到最后一家人坐在前往新加坡的飞机上时我才哭,这个一开始连弟弟都不能容忍的大儿子俨然是个大男人了。
他帮助了母亲,帮助了Daniel,帮助了瑞典失散父子,但他更多的是帮助了自己,和人相处,敬畏生命。
(我不敢说这个年纪的男孩在看到灾难中的他人重逢时能否真的能退回为旁观者如此冷静,但无疑这样的处理很动情)。
很多人在看完后都会不自觉地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救Daniel吗?
如果是我,我会先让两个小儿子走,自己继续留下来找妻子吗?
如果是我,我会让儿子去帮助别人而不是守在我身边吗?
这种假设大可不必有,因为人的潜能在和平与危机中是截然不同的。
在我出事后,许多人都赞我:你真勇敢,换做我,肯定等死了。
但是你忘了,求生是一种本能,救人也是。
这个奇迹显然比我之前想的弱许多,我以为会有1-2个家庭成员丧生,而在Lucas所列的失散名单里会有新的成员加入(我认为那一段是亮点,是每个人都应学习的灾难教育)。
当然结局太过美好,甚至还是一家人包机,这就权当睡前励志吧。
小时候我在游泳池里游泳,中学时我在平静的小河里游泳,长大了我在海滩边游泳,这个过程中让我逐渐感受到水的力量,自然的力量。
电影里的洪水相比后天,2012这样的灾难片,更显真实。
后二者你知道自己是在看片,前者你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进灾难场景。
当然,影片中爱是不变的主题。
但更震撼我的,还是自然的力量。
这种震撼,我在看黄果树瀑布时,看海时都会有,无法言语,唯有对大自然更加崇敬。
小时候看过几次,今天因为荷兰弟又看了一遍,真的很感人…只有在灾难面前才能看到最真实的人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那些在灾难来临的时候,相互帮助度过难关的人,自救同时不忘帮助他人的人,冷漠自顾无暇的人,在鲜明的反差和对比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金子般闪闪发光的灵魂。
因为这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爱,才让人类战胜灾难,创造奇迹。
以前总有个观念说电影如果失去对白就是不好看……原来这个理念是错的……这一部电影是属于灾难片……但是比起以往的灾难片,少了对白多了却是人情……男主角很意外是个小孩……他的生存意志力真的很强啊,他的演技也很棒。
佩服我很欣赏这一部片子的所有演员……他们的脸部表情与肢体语言都很丰富,足够把故事细节交代清楚。
很忽然的灾难使本来温馨家庭破灭,多少人不因为灾难而家破人亡。
又有多少家庭能入电影里面着家庭如此幸运在最后团员?
我想几乎是0机会吧……我可以说这一部戏的内容可说是灾难悲哀中的希望吗?
本以为这此电影名是爱情片或是什么冒险片,结果出乎意料是灾难片,而且是如此感人的一部片子。
所以我推荐这电影。
这部电影的题材又是一件真人真事,故事本身其实很不错,有很多地方很有张力,但是,导演的拍摄手法和一些避重就轻的处理方式让这些本应该出彩的地方反应平平。
一个是母亲的爱心,一个是父亲的坚持,一个是母亲的危在旦夕,这本来应该是打动人的亮点,但是用电影却拍的让人有些莫名其妙。
可能是因为电影分配问题,导演大部分时间给了母亲和大儿子的互动,所以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好痛好痛好痛好痛,再加上旁边一个眼睛妹不停地想表现她的娇羞脆弱,那一声声 嗯 啊 雅蠛蝶 让我忍不住唾骂这场苦肉戏什么时候停。
再说说父亲,他坚持要在废墟里找大儿子和妈妈,摔断了肋骨也要去,然后就没了,镜头转向他登上车。。
那前面的铺垫完全浪费,莫名其妙,虽然过了这么多天去废墟找人是很傻,但是转换的真的很费解。
母亲是 金刚 女主演的 ,演技真的很好。
她痛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摸摸自己的小腿,她一呕吐我都忍不住干呕了一下。
但是关于手术这件事我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在几分钟护士还很凝重的对孩子说,你母亲太虚弱了,腿部手术要恢复了才能做,过了一会,全家团聚了,那个护士说,手术要开始了。
呵呵,前后2个小时不到有木有。
也许,是因为腿部变黑不得不马上开始,但是没一点点过渡还是让人忍不住吐槽。。
有多少人是坚信 母亲肯定会死。。
反正我看的时候有几次都觉得她妈应该是死了。
还有那个个团圆的戏码,那些巧合,那个你找我,我找你,我以为我在看一部国产浪漫喜剧。
不过那个小男孩真可爱,跑的有点太使劲了。
其实干脆一点,然后在见面时候靠演员的演绎来表现不是更有张力一些吗。
这一段拍的很失败,用时很长,表现力也不够,最后见面的时候,我后面一排人说 艹。
最后说说那个配乐,完全就是恐怖片的节奏,大儿子跟着护士去找妈的时候,她妈做手术时穿插的水底镜头,我都以为自己在看一部心理悬疑惊悚片。
那个嗡嗡的声音听得我想骂娘。
还有那个突然的消音,和突然的有声实在没必要,显得很浮夸,导演可能想体现那种窒息感,我个人认为很浮夸。
手术过程中,母亲从水中起来,象征着手术成功,可是那个延缓的镜头我想到了 山村老尸 。
导演想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人性,亲情,成长 ,求生欲,善意等等,可是侧重点有那么明显,很多富有张力的东西一笔带过,看片的过程一哽哽的,很不痛快,剪辑编排的不够好,节奏太慢。
其实这部电影也有可取之处,特效不错,演员演技很好,哭得很真,大儿子的成长表现的隐晦而细腻。
最后我还是想说说,那个配乐真的很烂。
1.记得去年给5星的正能量片有两个,一个是抗癌的我,一个是不可征服。
今年寄希望的乌云端,好看是好看还是没戳中g点,还好有这部。
2.没看过唐山,无从比较。
不过看到有人说看惨不如看纪录片,傻眼,这片看点难道是惨?
汶川现场你能看两小时?
不到两分钟估计就看到呕吐了。
3.除了内奥米腿上的伤口,几乎没有有碍视觉的画面。
4.绝境下最容易暴露出人性恶,灾难中惨死的人比幸存者多。
正能量片要做的,就是给观众看到,绝境中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发自内心的与宗教无关的善意。
人生来皆有悲悯之心。
只有一块电池自己都不够用,还是会把手机递过去,让一个哭泣的父亲打完电话,这就是善意。
自己命快保不住了还要教育儿子,别只顾自己想想呼救的万一是你弟弟怎么办?
这就是悲悯之心。
不会说英文的泰国老太太们,给衣服撕烂的白种女人换上衬衫。
人的善意,和国籍,文化,教育程度无关。
5.片眼是那个叫丹尼尔的孩子,丹尼尔代表着,希望。
多少人死去啊,多少马路边的尸体,镜头一扫而过,不留恋。
丹尼尔回到父亲的怀抱时,估计电影院哭成一片了。
大概还是因为电脑面前看,几次都是差点眼泪要涌出最终没有,可惜没有好好哭个痛快。
不喜欢的会说,这是为煽情而煽情。
煽情不是为了煽观众,是为了啥呢?
因为亲情,因为希望,因为活着而流下眼泪的观众,这泪掉得不廉价。
6.拍得很传统,或者说,拍得很好莱坞,一样的意思。
小小羊儿要回家,小兔子找妈妈,为什么我们都哭了,因为无论我们看了多少电影,无论我们年龄阅历差异多大,最基本的感情是共通的。
这样的电影,用不着玩花样。
7.配乐好加分。
8.一家人都演得好,工会奖那个集体奖提名,绝对比印度大饭店和悲惨世界更应该。
小英雄好棒,历来都是小姑娘提名影后怎么就没有小正太提名影帝呢?
不公平。
9.杰拉尔丁卓别林老夫人惊鸿一瞥。
10.6年前意外受伤,是一群刚认识的人砍了树枝做担架,夜里趟着溪流抬了我一个多小时,第2天还是他们,前拉后推旁边扶,帮助我一条腿一步一步爬上60度的山坡爬了俩个多小时才爬到公路。
这些人,我再也没有见过第二面。
但我被他们永远改变了。
各种煽情
2024-01-12重看。非常顺畅的灾难片描写,特别是一些灾难正在时的不同场景、感受的描写是极佳的。这一家子能活下来,并在灾后混乱的环境中找到彼此,实为奇迹。但最后一家人被专机运走,接受保险公司的理赔、最好亚洲医院的救治。对比一下舱外的风景——海啸过后泰兰德一篇狼藉的惨状,有多少人无法得到救助,有多少人死去。这个结局最后落脚点在某种资本市场下阶层差异的笔触下,颇有些讽刺的味道。
过于煽情,能想到的情节和结尾都印证了
这剪辑简直愁死人了……导演你是多爱从中景拉到大全景啊。双线交织就那么难写么最后弄成这样。美服化道还不错。依我看得奥斯卡提名的应该是大儿子而不是妈妈啊。至于剧情,只好说“太假了”,大概标题就是这个意思。
预算:3000万欧元首周末票房:14万北美票房:1901万全球票房:1亿8027万上映日期:12.12.21上映周数:17周分级:PG-13最高院线数:886北美最高排名:14
3+1
故事过于单薄 一些小细节上的处理 两位腕儿的卖力发挥 不足以撑起整部影片
真实的有点假..
个人觉得灾难片看起来比较带感,可能是因为对现实的映射和反思有共鸣之处,这部影片总体来说不差。
平淡
演员演技好,但是真的这种无节制的一惊一乍太糟糕了
很一般
煽情
兄弟情好萌啊
前半部分还行,后半部分快进了!
果然年度催泪片,姐从daniel摸maria头那一段开始一路哭到底我也不容易啊!Ewan抱着电话哭那段我都几乎要跟着一起嚎了。两位主角和Tom功不可没,那种解手可及的居家感,普通人面对灾难厄运的态度表情。只要略略夸张那么一咪咪就从催泪变煽情了。PS:Tom Holland我看好你哟。千万别长歪!
灾难片的俗套
这种情节的主线可以让人一路看到底。看得有阴影啊,这突然间毫无征兆的太可怕了。
影院观看,最后5分钟妈妈躺在飞机上侧脸崩溃哭泣催泪。总体演技用力过猛,家庭团聚痕迹感明显,作为灾难片平平,亮点也就是正太帅哥了,太靠谱。
多少在同一场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家庭会赞成此片名?改叫The Lucky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