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字数超了不能发短评,但是这个文本长度又不上不下地,犯不上发长评。
层层讽刺buff叠满还是挺有意思的。
倒也不算冲动打五星,觉得在我的评价体系里是四星以上。
不是因为什么讽刺黑色幽默,其实它要讽刺除了那群白人,也包括自己,更包括所有看客。
更深层的感受到的还是“巴别塔”,我们从未理解对方。
无论亲人之间或者两性、或者种族、或者国际…总之人们都是金钱主导的,趋利避害的,主角心里那层难以言说的错乱,在女友面前表现出来却是傲慢。
更有趣的是他同另一位评委的对话,他写出来一本自己看不上的书,然后转过来对这位女士严加指摘,而那位女士同样是看不上这本书迎合当下大众口味的同时,又认为自己迎合读者没错。
所以到底什么是好电影,什么是好书,站在上帝视角我们看到这本书如何成形出版,但如果我只是普通读者我能逃过营销以及迎合个人口味吗?
电影一边用gun指着所有人无差别攻击,一边调转gun口朝自己开了一gun。
跟《红毯先生》挺相似的,像是读懂了大众心理学然后揪出所有人的共同陋习,然后发现“揪”这个动作竟然是人们的爽点…但还是很喜欢,有时候令人发笑的瞬间就是觉得神来之笔无从躲避。
两部电影有同样的主题涉及到“傲慢”,这部片子主角、评委会、编剧导演等等都是傲慢的,我自己也时常在自己庸碌的普通阶层里偶感傲慢,往往这样的思维将主体导向毁灭的路径。
形成对比的是电影里的罗兰女士,还有男主角无所适从的弟弟,还有男主角的女朋友(戏份不知道算不算得上女主角),罗兰女士的婚礼是最让人动容的,另外还有那句“对别人的亲人总是更宽容”。
本质上是试图用刻板印象的外壳解构刻板印象。
但容易变成狗追着自己尾巴咬的原地转圈式反讽。
重点聊一下电影的结尾。
显然导演没有勇气直接在第一个结尾结束,非常小聪明地加了男主作为编剧为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来写结尾。
白人导演对这个干脆的结尾不满意,然后主角换了向女友道歉的结尾,第二个结尾又太白了,一点也不黑。
最后换了个弄巧成拙,杀死了男主的结尾。
哇,这太黑了,而且似乎还有那么点深度。
所以最终电影还是利用刻板印象拍了个有那么点深度的电影,是真诚的,但也是软弱的,这是改良派的通病。
应该怎么做了?
或者说怎么做是有效的。
北野武为首的那一代,为了消除世界电影对日本电影的刻板印象,电影里几乎没有武士、艺伎等精神美学的外壳。
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国内青年导演,去国际上闯荡的时候,别一味拍贫穷、落后、愚昧或者说伤痕文学那一带造成的中国电影刻板印象。
那一代到达的高度,只是一个台阶,一个中国电影向前的台阶。
跨过去。
本片最打动我的片段,反而是主角弟弟故意把主角拉下游泳池,他们打架,一方面有对生活压力和不满的释放,一方面仿佛回到了他们年轻时的感觉。
甚至能感觉到他们小时候发生过同样的事情,一下子电影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就出来。
这个场景真的很自然很有生命力。
显然,与肤色无关。
一名非裔男性知识分子,用一个黑色讽刺拉满的故事,戏里戏外地传达出了一种“新时代”女性也会有的关于身份的困惑。
(有色人种作为“白人以外的人”的第二人种,参照与女性作为“男人以外剩下的那些”的第二性地位。
)电影中,成功非裔女作家的角色可谓在这种意义上buff叠满,所以由她点出那句台词:这种黑白的身份认同问题并不是作品的,而是主角你自己的,就显得尤为耐人寻味。
所以在我看来,全片气质都“虚虚的”,尤其是被网友们广为讨论的结尾,也结得不够“扎实”,而这些恰恰是让我喜欢上这部电影的原因,“他”是相当女性主义气质的作品。
主角来自一个精英黑人家庭,全家前缀医生/博士,却依然受困于在阶级与人种之间的夹缝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为此他远走他乡灰头土脸百般无奈而又愤世嫉俗,被女友和哥哥戏弄为“可怜巴巴又惹人怜爱的三脚狗”,而他哥也好不到哪儿去,同志的身份认同与黑人传统价值也是矛盾的,为此也只能远走他乡,深爱着母亲却无法与固执的她哪怕相处一支舞的时间。
这次男人们在荧幕前的形象如此虚弱坦诚,他们毫不掩饰外表体面之下的痛苦疲惫慌张….“我觉得我搞不定了!
”而又坦然把仿佛搞定了的形象给了片中的女性们,她们一个个有血有肉,独立强大。
且这是一次恳切的夸赞,它不避讳女性承受的更多不公(例如让妹妹的角色质问两个兄弟关于家庭责任,为何她的个人追求是被默认牺牲掉了的)这种虚弱的男性形象背后是创作者强大的自省意识,他通过女性角色之口,嘲弄自己怎么有脸在女性面前诉说自己远走却依然“飞”不起来的苦恼,而当女性普遍地处于连远走的奢望都不配拥有的时候。
四星 推荐大家,当喜剧看它有个相当黑色幽默的故事,当女性主义作品看,主角在文化认同上出现的黑白障碍,激发了我身为所谓现代女性的通感:一开始为了解决现实不公,我们把第二的位置显著地标注出来了,而今当不公变得越来越隐形而不是消失,如何重新标注自己的身份说出“我们”的隐秘的羞愤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和苦涩。
嵌套式刻板印象是谁在塑造《美国小说》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1. 好莱坞如何重塑刻板印象《黑豹》系列在第一部成功吸引,并代表了了黑人族裔之后,在第二部又打回原形,继续塑造这种在草原上械斗的刻板印象。
《瞬息全宇宙》是把忙于工作,不会享乐,跟这种亚裔群体直接挂钩。
再加上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钢铁侠》主演罗伯特唐尼公开忽视越南裔演员关继威。
这些现象放在一起的时候,多多少少会让人去,想象一些原因。
这个就回到了我今天想记录的电影《美国小说》的电影日记。
今天是2024年3月19日的黄昏,然后下班的路上,然后录一些视频来聊一聊《美国小说》。
为了节省时间,我后面的内容,用数字人的方式来展示。
看这部电影,源自于曾有一位北京口音的外国人博主分享他看完的感受,这个电影大致是讲述了一位始终无法成功的文学创作者,碰巧他是个黑人,当他决定刻意按照刻板印象描绘自己族裔生活时,作品却意外走红,最终书籍大卖,翻拍成电影,他自己无法掌控局面的经历。
听完这个故事,我更加坚定了观看《美国小说》的决心,从简介里可以看到,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关于消除文化刻板印象的简单叙述,它更深入地反思了在消除的过程中的,遇到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与我自己做一些电影日记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 当九零后遭遇职场捧杀我自己也深受刻板印象的影响,尤其是在观看电影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遭遇过的刻板印象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九零后”这个词。
在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公司,总经理每次开会都会点名 “九零后”。
作为九零年出生的我,是一个最老的九零后,工作了近十年,当时年龄也到了32岁。
记得有一次,总经理在会议上表扬了一位女同事,称她身上有着九零后特有的冲劲和傻劲,为公司带来了无限可能性。
但实际上,同事底下对她的评价,都是“胆子大”和“懒”。
当时,我坐在会议室里,心中不禁咒骂起这位领导。
我想对他说:“你能不能不要再强化这种刻板印象了?
你三十多岁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做过一些无知而无罪的事情吗?
你当时就能把整个体系和结构想得明明白白,把各方利益分得清清楚楚吗?
”我心中充满了不满和无奈,嘴里一直念叨,你全家都是九零后,你全家做事都直白。
令人遗憾的是,从结局来看,这位领导确实是在捧杀那个九零后,在裁员时,确实优先裁掉了那位女同事,而我也在最后一批裁员名单中,也被裁掉了。
这让我感到,作为九零后,我们似乎总是被当作牺牲品,需要肉盾的时候就贴在前面,需要砍胳膊的时候也就先砍掉。
回顾这部电影《美国小说》,我觉得其中作家族裔的境遇与我在公司中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九零后这个标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代表着现有职场对年轻人的排斥。
这种排斥,在我进入职场的十年持续存在,即使现在最老的九零后已经接近35岁,大家仍然对九零后持有做事欠考虑、冲动、个人英雄主义、不考虑集体、不听话等刻板印象。
相比之下,八零后被认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艰苦,而不得不努力工作,不敢跳槽;七零后则被视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财产积累,而可以随时跳槽。
这些刻板印象让我感到困惑,它们是否真实反映了各个年龄段的特质?
其中又是否掺杂了其他目标和意义?
这种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对年轻人的看法,也导致了青年就业率无法提高,直到近期选择不再公布相关数据。
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往往按照刻板印象,更倾向于招聘那些能力一般,不敢跳槽,但薪资要求相对较低的人。
但实际上,单从成本考虑,是否真的能对公司快速发展有利,我认为并不竟然。
所以,这种刻板印象是企业塑造的结果,最终,恶有恶报反过来又影响了企业的经营。
我不禁思考,这种刻板印象究竟是一种群体的盲目行为,还是有人刻意为之?
也许,刻板印象,只是招聘人员想偷懒,懒得大浪淘金,只想按照某些规律,招一些过得去的人,给管理者交差。
我认为,这会毁了一家公司。
所以,套用金科玉律的那个总经理,也许不知道这些金科玉律毁了他,他也是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3. 群体回避现象与作家的沉重负担回到电影,非常难得是《美国小说》的作家,并没有塑造成一个没有错误的好人,他也和那位总经理一样,过度依赖现有规律,而无法尝试新的可能。
但作家的处境,显然更为复杂,需要一层一层的拨开他的困境。
我们先看,电影结尾的时候,作家的弟弟,对自己特殊群体的身份要有演员扮演,保持非常兴奋的态度,而作家则一直不愿意张扬这件事。
其实这种态度,源于他作为家中长子,深受父亲教育的影响。
从剧情设定,我们可以推测父亲言传身教,要求他表现出色,成为他们群体中的新形象,比如努力成为律师、医生或大学老师。
他也确实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成功实现了这些身份。
然而,在这种强大的责任感和期望之下,他其实承担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所以他努力追求客观,是带有很强的历史压力的,要求做错的群体,郑重其事的反思。
但是,一代一代的年轻群体,却并非如此,他们喜欢用欢乐的气氛,来进行自我反思,这是一种群体的回避。
从第一场戏中作家在上课的时候,打算从历史的角度,不带个人情感和身份色彩,去描绘历史现象,直接导致女学生对“nigger”这个词的应激,可以看出这种消除偏见,所带来的新的偏见。
也就是,作家的群体被高高在上之后,没有人敢探讨的他身份的,双方最终越来越远。
所以,作家的严肃,和群体的回避,迎来了巨大的矛盾。
其实解决矛盾,需要给群体台阶下,但是这种交流的台阶,却好像消失了。
作家和学生的矛盾,不是以一次坦诚交流结束,而是以作家被停职结束。
到底,谁在害怕他们之间交流?
到底谁在塑造刻板印象?
这便引出了电影想要揭露的真正黑暗。
我们发现担心双方交流的人,其实是投资人。
当故事走向结局时,这个投资人,有了一个化身,一个精英白人好莱坞男性。
他不仅精英,他还与片中唯一一次出现的亚裔进行了交流,他对亚裔同事端来的汽水有汗水表示不满,只想要一杯他所谓的“flat white”。
这种对亚裔同事的苛刻态度,再次凸显了他在塑造刻板印象。
4. 为何刻板印象成为赚钱的金矿?
因此,真正的问题就在于,作家基于生活的穷困,不得不迎合投资者的要求创作内容。
正着来,反着来,都无法把自己想要正视历史这件事,融入到他的故事里。
也是就,他始终没办法做到,站着把钱挣了。
最后那场,模仿著名案子来的,作家的自我了断,其实就是自传式的严肃作家,如何一步步被投资人,所淹没的故事。
所以,《美国小说》的叙述链条终于得到了完整,包含了三个层次。
首先,第一层面的矛盾是,严肃作家作家基于历史压力,想客观化自己,这件事被投资人利用,变为一种正确。
作家不小心把自己捧太高,不接地气,符号化后,被捧杀,彻底失去了跟群体之间的沟通可能。
第二个层次,没有历史负担的人,按照刻板印象迎合群体写出来的猎奇东西,包括作家自己写的故事火了以后,进一步挤压了想正视历史的人的空间,群体开始无脑的消费高大上,消费苦难,消费刻板印象,懒得追究真相的人,趾高气扬的给自己贴上我是个正确的人的标签。
最后,第三个层次,今天非裔正确,明天亚裔正确,后天消费主义正确,大后天,天性解放正确。
正确这件事,变成了潮流,贴在了弄潮儿的身上。
没有人关心真正的苦难。
那,还能在流行文化中,传播严肃思考吗?
让懒人群体,动动脑子,可能吗?
电影中跟作家是相同族裔的女作家,提到的《美国精神病人》中的迈克尔贝饰演的角色,就是一个描绘白人病态状态的例子,以此来简单例证,为什么就不能有一部描绘黑人族裔病态的电影呢?
这其实回到了执行层面,我们发现,依旧被投资人利用。
做这样一个电影,这件事很容易具有两面性。
从好的角度看,增加作家族裔的立体性和接地气,可以避免被捧杀,被架空。
但从坏的角度看,这又可能被理解为曝光作家族裔的丑事。
这中间存在着强烈的矛盾,不管怎么样,投资者都可以引导观众的观点,因为懒人喜欢刻板印象,而懒是一切赚钱的源动力。
那可以拿白人群体的刻板印象,推到流行主体吗?
比如坎耶维斯特的观点,白人的命也是命,不也可以展示,黑人族裔对白人群体的怜惜吗?
而事实上是,坎耶维斯特因为这个观点,差点葬送自己的演艺生涯,他并不是想说什么,都能说的。
5. 奥斯卡沦为“员工秀场”总体而言,电影无疑完成了一次出色的讽刺,不在力度,而在全面性和广泛性。
他最终将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传媒作品的投资人,对作品内容的简单粗暴干涉。
这也正是我想在此探讨的核心议题。
小时候,我对“奥斯卡”这个词抱有极大的敬意,认为它极具权威性。
然而,随着成长,我逐渐开始去媚。
特别是从《水形物语》那一届奥斯卡开始,我深感它更像是一个轮流上场的颁奖台,用于按照员工编号,依次展示自家公司的优秀员工。
这种颁奖方式并非为了激励员工,更像是每年为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提供一个登台的机会。
这其中便存在着巨大的操作空间。
例如,今年《奥本海默》获奖,它代表了对历史的反思,但这种反思跟优质作品挂钩。
然而,去年《瞬息全宇宙》被推上领奖台时,我深感震惊,去年的反思居然跟一部不优质的作品挂钩。
这部作品竟然被用来代表亚裔群体的崛起,很担心《黑豹》的事情重蹈覆辙。
当时《黑豹》第一部成功吸引黑人族裔之后,《黑豹2》杀个回马枪,刻画和塑造他们族裔在野外和草原的刻板印象。
而实际上,美国亚裔作品中不乏佳作。
比如那部讲述亚裔回到东北后的,文化冲突的家庭故事《别告诉她》,但却未能引起关注。
相反,《瞬息全宇宙》这种夸大亚裔群体劳累过度、不懂休息、不懂享乐的刻板印象的作品却备受推崇。
6. 我遭受的断章取义今年,又发生了小罗伯特唐尼在领奖台上明显忽视为他颁奖的越南裔演员关继威的事件。
这足以说明,这种轮流上台的做法确实导致了员工之间的不和。
我认为,奥斯卡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艺术的追求,变成了某种投资人传播观念的工具。
这也是我逐渐对它失去兴趣的过程。
今年,《芭比》这部电影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它原本是一部探讨非父权制社会状态的好电影,试图讲述母权制社会也不是女性追求的目标,任何的强势和弱势都会导致有失偏颇。
然而,这样一个中肯的主题在提名阶段就遭遇了冷遇,导演和女主角在提名阶段就否掉。
最终,在奥斯卡颁奖舞台上,我们只看到肯上台唱了一首歌,歌词表达了他只想讨好女孩的卑微心态。
这又将一个原本中立的作品结局强行改编成了男性自我反思和内疚的表现。
我好像,也没有看到《芭比》的导演,出席奥斯卡。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例如,今年《花月杀手》这部由雷昂纳多参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讲述了犹太人在黑暗年代如何简单粗暴地控制当地族裔的故事。
然而,这部电影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关注,甚至在颁奖现场给到电影主创的镜头中,他们也是一脸不情愿。
反而没有什么作品的犹太人斯皮尔伯格,镜头非常多,一直在微笑。
这让我感到,那些真正想要探讨平等议题的人,在自我反思之后,却发现自己的作品被安排成了大趋势的一部分,应该多么悲哀。
然而,他们也想放弃任何一个露脸,和让大众看到的机会,卑微的跪着挣钱。
意识到这些之后,我感到非常无奈。
我自己做这个频道,原本只是想记录我的电影日记,分享我对电影的见解。
然而,我发现即使我尽量保持中肯,用十几分钟甚至二十分钟的时间来详细讲解,仍然会有一些只看标题就断章取义的网友对我进行批评。
我本想通过视频让大家更多地理解电影,但底下却充满了相互不理解、想要通过批评对方来体现自己优越感的评论。
这让我深感,这个世界上并不分什么高贵和低下的人,而是分有耐心的读者和浮躁的懒人。
少数族裔的平权和遭遇相关的题材的作品感觉看了许多,但我还是被这部影片的角度和思考方式震撼到了。
不仅是思考的角度,也是男主蒙克的整段故事和经历,对于创作者和任何少数族群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启示。
平等究竟是什么?
是按照刻板印象的去呈现和讲述还是尝试刨除一切的标签去完成一次描述呢?
从故事一开始的争执我就感受到了尖锐,黑人老师嘴里的冒犯词被白人女同学感受到了冒犯。
多么有趣的命题,该被冒犯的人接受了却被旁观者甚至冒犯者同情,总有哪里怪怪的。
之后的一切更是越发的奇怪,认真深刻的作品无人问津;自诩书写的美国小说一定要被归类为非裔黑人小说;一次自己嫌弃的尝试不光被发行大卖,还要得奖拍电影;女作家又承认自己的迎合又鄙夷粗浅的迎合……事业的发展像是在跟蒙克开玩笑。
而蒙克真正的生活是复杂的凌乱的,同时也是蒙克一直想要表达的。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家人和氛围,但这一切并不如白人期待中的苦难和粗鄙;他们有自己家庭的疏离和痛苦,但也并不是他人眼中的脏乱差的苦痛;他们从事着优秀的职业,是医生是律师,他们热爱艺术也享受阅读;他们接纳白人成为家人,他们也拥有质朴的爱情和家庭。
这一切,被描述就不卖座,不被描述就无人知晓,多么矛盾的事啊。
而这种深刻的矛盾正是这部片子所讽刺和展示的。
除了关于少数族裔的辩证思考和呈现外,出版社发行商和作者的关系也给创作者上了一课。
关于红方黑方蓝方的酒的比喻真是对创作者的一次洗礼和教育啊,让我深深的在电影行业的创作上也感受到了诸多共鸣。
而白人出版方和最后白人评委的所作所为就更加可笑,大家用钱做诱饵,再用刻板印象束缚住创作者,形成了一个“你必须这样写,也因为大家都这样写,所以这样的故事就是真的”的反渗透,最后就成为了一个闭环,刻板印象的加深中真实成了一个被资本利用的环节,再也无人能突破。
说真的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中国电影。
烂片卖座像个闭环一样困住了每一个创作者,绝啊。
故事的结尾用戏中戏开了最后一波嘲讽,电影文学和刻板偏见一起开了个大,很深刻。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这部电影的创作的精巧,轻松故事背后的更多的是讽刺和思考的开始,有趣。
记录个人想法。
《美国小说》,其实最让我想不明白的一点,在为什么当电影以最后一个结局出现时,我会和那个片中扮演导演的人一样,觉得那个结局是最好的。
主人公一直在强调那是一本迎合读者的小说,把这本小说贬损的一文不值,甚至连带着喜爱这本小说的人都被他看做成热衷垃圾食物没有品味的人,但是这种品味,是和他之前写作的作品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他之前书写的作品想要尽可能还原真实,而片中一个片段带过的书架,分类标签写着神话研究一类的名头。
当他的书被看做是有色人种研究时,他觉得自己的作品被不公正的对待,在作品的价值之前,人们先看到的是作品背后作者的标签。
这种愤愤不平当然是可以被理解的,甚至很多人在自己的现实处境中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
但回过头来说,难道作品被分类在一个标签底下,就不是一种先于作品价值之前的“偏见”吗。
一部如他所言有艺术价值的,给予人类精神财富的,“好”作品,必然是不能被简单概括为某一种特定种类的,在神话和文学研究之中,它更加包含着对神话与文学背后,关于人的分析,它可能涉及心理学,可能涉及人类学,可能涉及种种理论,同时还包含着字句本身的设计,包含着逻辑的架构。
难道仅仅被定义为某一种特定类型,不是一种冒犯吗?
还是说,因为这些标签足够“文学”,看起来好像是抹平了某种不平等,给了作者,一个作为被区别对待人的平等感受?
当作者批判女作家戈登,指责她以贩卖标签而获得成功时,难道作者没有在借助神话、文学、研究领域中,那些已经建立起读者特定视野的前者们的“荣光”吗?
无非是捧起这本书期待的差距,无非是一种标签与另一种标签的差别。
标签只是标签,而标签背后人们的偏向性联想才是问题。
因此怪罪自己的作品,怪罪喜欢作品的读者,在我看来很有种自命清高的感觉。
并且颇具矛盾的地方有这样几点:首先,作者开始创作这本小说的时间点,是在他失去了妹妹,和疏远的弟弟重新建立起联系,遇见了一位心仪的女士,发现母亲祸患病症,也就是作为一个原本孤立的人,发生着众多感情联系的时刻。
而小说中所讲述的故事围绕一对黑人父子,而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从电影的叙述中知晓子辈的三个孩子与自己的父亲间有着解不开的心结。
因此在我眼中,这本小说是不可能充满讽刺,反而会探索着情感联结这个话题。
也许他借用的题材烂俗,附和着白人眼中非裔的刻板印象,但小说的内核绝不仅限于此,它本身就开始在一个悠长且有些酸涩的氛围中。
其次,如果说开始贬损小说,后来看到巨额收益后改变态度的经纪人;用天价金额买下这本书,因为它够“黑”,并同意更改一个有争议性书名,使它“更黑”的代理商;夸夸其谈,相信作者随口编造的谎言,盛赞“好莱坞”式结尾的电影制作人,他们是有眼无珠,只追逐利益的资本主义怪物的话,那么作者喜爱的女士呢?
她有着作为人的美好,美好到足以吸引到作者,可仅仅因为她不认为作者自己的想法,就成为一个烂俗的、饥不择食的猪了吗?
这一点很矛盾。
我忽然想到电影前面给女士铺垫的解释,在于她是一个公设律师,为犯了罪的罪犯辩护,她说“因为他们犯了罪,所以就丧失全部人的价值了吗”。
这话在那时听有点莫名其妙,以至于我观看影片接下来的叙述时,始终对她保持着警惕和不确信,后来看完发现,原来是在为书的分歧一事打圆场。
“因为书是一本刻板印象小说,所以它就丧失全部价值了吗”。
不过这个片段的作用在我这里并非如此,而是女士作为公设律师,她见过的真实的犯人远比凭空想象黑人罪犯的作家多很多,并且电影制作人也曾提到,他有过一段监狱经历,如果他们可以领会到小说的魅力,那这就证明小说本身确实让有真实经历者也信服,并且在那之外,还写出了罪犯们的情感与心理,能让相关者共情。
这难道不恰恰说明作者在这个题材上的优异表现吗?
这不就是小说本身具有价值和魅力的证据么。
影片中设计的小说评选活动,用三个白人作家的一致赞美,反衬非裔作家对这本小说虚假的洞见,但矛盾的地方在,如同两位非裔作家一般,三位白人作家同样是出版小说,并以此为生的人,出版商和电影制作人一样是在他们自己行业里的翘楚,更何况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大众读者的热潮。
如果这本书只是垃圾,那么这一切电影中的构想,统统都不会实现。
何况洞见这本小说虚假的另一位非裔作家,她的小说是在影片开头就有着负面叙述的,作者也与她有过针对这本小说与她的小说有何不同展开的讨论,结论是,她之所以对这本书给予负面评价,是小说除了虚假之外,还挤占了她的生存空间。
这种叙述很难让人真的相信名为《F》的小说,是个纯粹的垃圾。
正如作者从没完整读过女作家的书一样。
这是一种具有固有指向思考的偏见。
题外话,其实女作家的书让我想起之前大热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本书我读过,我还看过《风雨哈佛路》,以及那位作家的访谈。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它们确实给身处低谷的人带去了一些希望,尽管这份希望,是那些读者们本身就在追求的。
可小说的意义大概有部分就在于此,在于我们阅读书籍,是为了观照我们自身,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以安全的距离,不那么痛苦,不那么情绪化地审视着自己。
当她们说她们的痛苦有一天忽然成为过往时,我们也会想着自己此时的痛苦,终有一日也将过去。
如果有一本小说能这样走进读者的心,那么它就有所价值,并有着超越时间空间的力量。
也就是艺术性。
最后,快餐小说、类型小说、族裔小说,唯利是图的出版界,追捧“廉价”文学的读者群体,他们确实存在。
这是我们能从社会中观察到的真实现象。
一茬一茬签人的平台;要求立刻看到爽点的读者;投稿后要等足三个月,多数是石沉大海的杂志社,等等。
没人给作者一个生长的时期,大多数怀揣着理想的青年也就此失去生机。
熬过入行的初期,甩到作者脸上的也只有“大火”“大卖”这样唯一一个评判标准,作者作为创造作品的中心,却“成功”与否,都被排除在这之外。
他们理应愤怒,也理应怀着一颗冰冷讥讽的心。
在这部电影里讨论的,正式虚假背后的真实。
无论是叙述主线的“假小说”,或是明知父亲出轨但装作不知的母亲,还是“认为”自己被排除在家庭之外的主人公,他们都用各自的谎言织造一条白色的纱巾,蒙在自己的眼睛上,讲那被过滤后的真实就是真实。
影片结尾,一个在片场工作的黑人与写出“假黑人”的主人公对视,这个镜头的虚假与真实对照意味再明显不过,但被愤怒、讥讽、冰冷蒙住眼睛的主人公,对自己小说价值评断的虚假与真实,他脑中心中的虚假与真实,更是在另一个位面,与镜头形成第三重的对照。
这个在片场打工的黑人,是否有可能也看过《F》,并喜爱它呢。
如果他也如此,那么他也会成为作者要批判的对象吗?
如果这个黑人,在改编为电影的《F》中谋得一个小小的角色,因此获得一笔工资,那么《F》这本小说,仍然还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吗?
正如非裔女作家在辩驳时提出,究竟是因为她写了“黑人小说”被作者如此抨击,还是因为她是个女作家,不能进入出版界而被抨击。
这话我想反过来说,黑人小说占据出版界,难道对黑人来说是不好的吗?
双脚站在实地上才能谈价值,否则岂非空中楼阁。
没人想看一本长篇大论描写自己将死母亲的小说,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母亲。
作者在出版业感受到的愤怒、冰冷、讽刺,在每一个人心中都存在。
每一个行业都指望迎来的是自动下金蛋的鸡,每一个还不会下金蛋的鸡,都是没价值的鸡。
没人得到时间成长,没人能阻挡这部飞速运转还不断加速的机器。
母亲说作家的父亲和他一样是个天才,天才总是孤身一人,总是孤独。
弟弟说人们想要爱你,要让人们爱全部的你。
天才的全部就是人,他制造蓝牌酒,他也制造红牌酒。
如果这个世界有一个真相的话,那真相也就是人只是人,不是金蛋、不是鸡、不是机器。
爱人本身,而非崇拜高贵的艺术,崇拜价值,崇拜机器。
不过我个人很质疑就是咯,在我看来没人能不喜欢金蛋,也没人拒绝搭乘高速机器。
回到最初的问题,假小说的主人公之所以应该有一个戏剧性的盛大结局,原因在以下四点:其一,固然可以说这种戏剧性的人生不真实,但看虚构小说的读者从一开始就没期望它真实。
如果故事和读者的人生轨迹重合,那么难免要在阅读的时候分散注意力,将故事外的情绪带入故事当中。
其二,一个戏剧性的结尾能加重读者的感受和记忆留存,当ta受到触动且对此念念不忘的时候,才是ta真正去思考故事中行文和逻辑的时候,更有甚者会因为一些疑点去着手细看第二遍。
其三,故事结束了,故事外,人的人生才开始了。
故事中的人再真实也是过滤后的,他永远不能代替人的生活。
其四,故事结束了,新的故事才会开始。
不止开始于读者眼前,也开始于作者脑中。
24.03.12
是讽刺电影,但很聪明地没有冒犯到任何人。
宽泛地来看,电影套用的时代语境属于绝对的当下,讽刺的是一种被滥用的政治正确,针对黑人的揭露伤疤式创作正在成为一种流行文化,从图书市场蔓延至好莱坞。
表面上,这一环境鼓励、接纳黑人创作者自由分享自己的不幸,实际上,它迎合的是对黑人有负罪感的愤怒白人,人们乐得从黑人煽情的、空洞的自述中获得一种自我感动的乐趣,就像一场赎罪表演,作家、编辑、文学奖评审乃至制片人,都被卷入这场表演中。
在身份政治的胁迫下,男主角身为作家的社会归类不得不打上“非裔研究”的标签,即使他对黑人同胞过去式的苦难不感兴趣,但市场已经被一批批大同小异的黑人苦难文学作品淹没,他反而成了被劣币驱逐的良币。
电影的主线就是作家用玩世不恭的态度炮制一本迎合市场的小说,却阴差阳错地大获成功。
和同类讽刺电影比如鲁本的《方形》《悲情三角》的语焉不详比起来,这部电影更注重指哪打哪。
在主线的剧情结构里,电影将这套讽刺逻辑阐述得通俗易懂,也拿捏住了不言自明的幽默尺度,随着实验的翻番升级,戏剧效果被逐级放大,被讽刺的人群得到全景式展示。
与此同时,电影他嘲为主、自嘲为辅的方式将讽刺的姿态放得很低,有互相消解的意味。
黑人作家的家庭线为他的创作提供了镜鉴,实际上,他以为的优渥、成功、“有潜力”的当代黑人生活也是片面的、悬浮的,是不同于毒品、贫民窟、通缉犯、被警察针对等种种刻板印象的另一种简化。
至于黑人的生活究竟是什么面貌,电影给出了无数答案里的具体一种。
-“The dumber I behave, the richer I get.”-“Now you know why my parents moved here from Puerto Rico.”-“I think it seems written to satisfy the tastes of guilt-ridden white people.”-“Yeah, the kind of book critics call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but not well-written.”-“You know, it’s not just that it’s so affecting, I think it is essential to listen to black voices right now.”对比表示无奈的黑人二人组
自然、接地气,是我理解的生活。
没有哪个方面很突出,但也没有哪个方面我不喜欢。
如果我是奥斯卡评委,在最佳影片的评选上,我会投票给《美国小说》,而不是《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的人物故弄玄虚、装模作样,都很深沉,不像现实中的人。
或者用另外一种说法是很艺术化。
我觉得不真实,真实的人不是影片中那种。
《美国小说》中的人物、事情才是我认同的真实。
除了真实,影片中所体现的真实面对自己、自由、平等也真正触动我。
男主弟弟说他希望父亲死前知道真实的他是 同志,这样他能松口气;妹妹在遗信中说希望自己喜欢的男星 狠狠地 对 自己。
都体现了要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
影片中年纪较大的女仆、男主正常恋爱或者结婚,在我周围年纪是多么难以逾越。
不管什么身份、年纪都可以勇敢追求爱。
而我周围的环境 等级思想,千人一面,大家可能都没活出自己。
《美国小说》表演自然、剧情合理也顺畅,我不觉得有什么刻意尴尬的地方,也没有中途想弃剧。
影片也不是空虚的喜剧,只不过它以轻松的方式表现深度,而真实的生活,也没那么深沉和有仪式感。
里面表现的“有才华的孤独、和别人缺乏联结、没有面对真实的自己”,很自然,没渲染,没惊天动地,却很真实,也让我有共鸣。
影片中的生活更接近真实,是我能认同的影片。
影片没有让人难以忘怀的音乐、绝美的画面、强烈的情感,却在自然平实中讲出人真实的困境,而这些真实困境却经常被人们认为很特殊。
呃🤔 这部电影看上去是讽刺政治正确的,所以看完当下的感受并不好。
但回味一下,我觉得更多是在讽刺男主这一类人的,他们占尽了性别、取向、社会地位的优势,不仅看不见自己拥有的privilege,反而也不承认自己和他的群体所遭受的不公正,也毫不在意家人。
例如他刚说完种族是个伪命题,出租车司机就选了白人乘客而不是他,这类事情他肯定不是第一次遇到了,他没察觉到吗?
肯定不是啊,但他的自尊让他故意忽略了,有时候承认自己和自己的群体在社会里处于弱势比反思自己的特权更难。
他也毫不在意他的家人,他妈妈的电费谁在付他不知道,他爸爸出轨他不知道,他姐姐和弟弟却都知道。
他是他爸爸最爱的长子,虽然姐姐、弟弟和爸爸一样是医生,却因为女性和同性恋都不受父亲待见。
表面还是要努力维持面子和尊严,却又特别小心眼,嫉妒别人的才能,蔑视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例如他因为另一个黑人女作家的书畅销,他各种偷偷关注别人各种信息,却不肯读别人的作品,就当着对方发表自己的意见。
还有当女朋友还有很多人都喜欢他新书的时候,他不去思考为什么黑人白人都喜欢他认为的肤浅刻板内容,只会乱发脾气,否定他女朋友,很不尊重人。
所以说社会人除了种族这一个label以外,还有更多其他面相…..
没有看完,一直絮絮叨叨几十分钟,受不了了。回想起初看小个子脱口秀演员电影那种感觉。
只能说商业片,或者是主流电影,永远是高高举起然后轻轻放下。女权、种族,再尖锐的话题都是如此处理。
讽刺部分还挺好,刻板印象大集合,疯狂嘲讽好莱坞。关键是家庭部分依旧很平庸,就跟电影所讽刺的一样。看来好莱坞现在是没有能力写好一个真情实感的普通人类了。
没想到还真挺有意思的,包括最后的多种处理——但问题好像也出在这里,到了最后一种的时候,还以为后面还会有更好玩儿的才会结束的。
《过往人生》《音乐大师》《美国小说》,亚裔白人黑人,乡愁乡怨乡怒。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毕生爱少年。大同小异的样板间电影。
红毯黑人先生显然更能玩儿开
好聪明好幽默,除了white people谁也没得罪,说到底就是在谁最得罪得起的时候得罪谁吧
所谓政治正确,所谓迎合大众口味,这样的作品是否真的就是好作品。李一舟曾经在《非你莫属》说过,你不能为了达到挣钱或者抢用户的目的,而人为的降低用户的品位,这句话依然适用。电影不断地在讽刺非裔人种在社会舆论和生存环境的不公,和为了迎合白人的趣味所做的刻板表现。
It’s really good
其实有一些好的点,比如production is weirdly reminiscent of 10s comedy,但两个third act都太有问题了(映后说pre production最后一个月的结尾还都是第二个thrid act,这样至少有一些虚构的真挚?
本来要恶心你们才写的这本小说,你们却拿来恶心我?太讽刺了!
辱讽刺喜剧了 讽刺力度堪比吐槽大会
👎👎
能嘲讽政治正确的也只有被政治正确所“保护”的人。投票那段太精彩了,两个黑人选择反对,而三个白人赞成,还说要倾听黑人作家的心声。不过家庭线太乱了,时间不少,但也没演出个所以然。
核心概念很强但这种【看完全片发现其实只看预告片就足够了】的观影感受是最糟糕的。有写家庭肥皂剧的空间,拿去丰富女配角(黑人女作家)的线不好吗…
?
恭恭敬敬姿态超低的讽刺电影,拍给白人,也拍给黑人看。感恩里面还加上了打下手的亚裔隐身人。非常写实了。
蛮喜欢的,对于political right的戏谑,戏中戏中戏那种无限循环荒谬的好笑的感觉。另外想说另一个stereotype的感觉就是,白人够不爱存钱了,黑人是真的存不了钱啊。。这一家都是医生,还有作家然后送妈妈去个养老院都那么捉襟见肘的吗?
第三幕崩盘了,前面都挺好的。评选结果笑死人
松散、空洞、无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