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得粗糙,导得应付,演得业余,说得太轻巧,浪费老子时间++++++++++++++++++++++++++++++++++++++++++++++++++++++++++++++++++++++++++够了50 字没!
最近都很少写影评了。
写点东西,过几年看看。
无意间了解了洪晃。
《无穷动》只有一个场景,冬季的四合院,没有标配白鸽哨。
萧瑟与凋零包裹着富有内涵,书籍堆满阁楼的四合院。
就像四十多岁的女人,青春不再,内里却内涵底蕴丰厚。
没有年轻女性初入社会时的青涩,有的是对生活的调侃,与直面生活敢于“捉奸在床”,直面生活的勇气。
然而自己苦心劳心费神,却仅是一场笑话罢了。
就像一个段子说的,没有姑娘永远18岁,但年年有姑娘18岁。
哪怕再回忆,最初的悸动都会逝去,取而代之的生活鸡毛。
生活的美妙之处不也就正在于此吗?
有果必有因;有外象自有根源;有面子当然有里子。
盘根错节,交相辉映。
让你想说又不可说。
四个平凡的女人。
主角没有光环。
真正的生活剖开了给人看而已。
人到四十的腰粗膀圆大肚腩,不动声色藏巧于拙的岁月沉淀。
印象最深的是四合院和那台老式彩色电视机,像极了我幼时。
日立电视机,导台九个键。
零几年中部限电供应东部,很多家电流只能带起来一个发着微弱暖光的泡子,它还能看。
大院里有棵合欢树,春夏开一树粉色的花💐。
夏天还有妈妈种的夜来香,夜晚开花🌼香气扑鼻。
他们都陪伴我走过了童年。
还有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如果严肃点用最简单的话影评的话那就是冷静、审视的过人生吧。
如果一定要加上一句话,那就是给他加点甜。
主题曲刘索拉的《一天过去了》不错,推荐。
该小记用《鹧鸪天 合欢树》结尾。
贴切。
独立丛林喧闹中,此身不与众身同。
盈盈粉扇枝头满,淡淡清香一日穷。
天尚在,梦何逢,晨来舒展夜成封。
合欢纵换苦情去,可似当初那刻浓?
我也不想给差评啊 可是没办法看到的是公映版 这些女人本都是欣赏的 可是电影看起来就是别扭 也许无穷动真不适合公映 就像<欲望都市>没有被CCTV8引进一样 炒作的太刻意了 真的也成假的了 好的也成坏的了 呵呵不晓得传说中的完整版是什么样子的 等文文拿到再看吧好象已经没有耐性再去看一次完整版 无端 没吸引力 完了
写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写什么呢?
只能写写她的婚姻。
如果她没有婚姻呢?
那就写写她为什么没有婚姻吧。
谁还会对一个四十岁的半大小老太太快有什么好奇心呢。
这就是电影“无穷动”的主题,有婚姻和没有婚姻的四十岁的四个女人。
主角妞妞发现丈夫有了外遇,想搞清楚到底谁上了她丈夫。
丈夫是自己的,就算自己不用也不能给别人用。
不打招呼就用了更让人忍无可忍。
于是妞妞从最有可能的嫌疑犯查起-她的三个女友。
四十岁的女人如果说什么友谊就扯远了,友谊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如果没孩子,四十岁的女人就剩下互相探讨自己和他人的婚外婚内的事了,而谈论这种事情实在难以接下革命友谊。
四个女人的友谊有如那一桌心怀叵测的麻将,盯着上家,看着下家,永远怀疑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别人手里。
电影一开头的女主角起床就开始抽七彩的寿百年,抽完了粉的抽红的,抽完红的抽绿的,生活是五颜六色的,让你过点瘾中点毒,却早完有抽完那天。
接着厨房中杀乌鸡的全过程,人也跟鸡一样,本来悠在悠在地活着呢,突然迎头一刀,被放了血,吃了亏才想起来挣扎,这才叫入世,接着被投入到沸腾生活的热水中一撮一撮被拔了毛入了锅,让你上就上,让你下就下,你不服不行。
四十岁的女人就是不服,还挣把着,片中叶太太说,命不能改,人可要把握自己的运。
表现在婚姻中就是妞妞的话,“我不能搞艺术,还不能搞个干艺术的人。
”这话有点象当不成作家,还不能弄个博客?
女人的控制欲望太强,而掌控能力实在弱,掌控的时间也比男人短,除了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表情,还有什么可以交给她们控制的呢?
女人一定要有块自留地,想种什么种什么,想怎么折腾都成。
四个女人中一个有钱,一个有才,一个有爱情没家庭,一个有家庭没爱情。
结局是有才的疯了,有家的成了寡妇,有爱情的悲痛欲绝,只有款姐硬硬挺着。
钱不能代替什么,然而钱到了特别的时候,比男人管用。
这个年头,男人喝花酒,女人喝花茶,不分惊蛰夏至地无穷动着。
看完这部片,只能昧着良心地说句:"还行!"狠心抛出此句的原因是:1.有偶像级人物"洪晃"(文字和管理方面的风云人物,非电影也)2.当然,还有部分是冲着那高调宣称誓走清高电影人路线的宁导.3.中国版"绝望的主妇",有够夸张靠谱的TAGLINE.可是,这所有的卖点正是电影的败笔.故事是明显的"东施效颦":拉拉竟然因为一个和别的女人结婚多年的风流作家莫名其妙地疯了,绝望过了头.而这帮女人说八挂的能力可以媲美街坊大婶,娴熟高贵的主妇倒说不上,只能算是敢怒敢言的"八婆"...洪偶像明明是个风风火火的事业女姓,新闻稿上却偏要说这个小心眼的鸿门宴始作俑者是她的本色演绎. 这应该是导演的过失吧. 过度夸张的镜头,把小细节夸大得连不懂电影的人都知道是故意留下的暗喻伏线:一如那只抢闸出场的垂死飞鸡,一如那场左一个狼吞虎咽,右一个垂蜒细味的鸡爪看人性. 所谓先锋电影,一定得是这类貌似粗糙的制作么?女权电影?一点都没有感觉,恰恰相反,我觉得此剧是从一个反面衬托了女性被男性牵着鼻子走的典范.整部戏的伏线正是一个从头到尾没有露过面(相片里的不算)的男人,女人们的感情随着身边男人起伏不定,除了那位衣着夸张的"红衣主妇",每个女人都有流泪的一段.好像没有男人就活不下去了,是更年期综合症的前兆?还是导演在越刻意回避描绘事实的同时,自己却无意的一脚踏入了怪圈不能自拔.宁导似乎要一洗当初建立的独立电影人形象,以非专业演艺人阵容加入主流市场.这似乎是电影人MAKE MONEY的唯一途径,本人不鼓吹,也不打击.不过,最后还是很想奉劝一句:人,还是安守本份比较有持久抗衡的ENERGY.
终于把躺在电脑F盘里N久都快自己发霉长毛的《无穷动》看完了。
然后深刻地觉得自己牺牲宝贵的午休时间并因此翘了掉了三节军理课来受这份活罪实在是个傻B。
还能说什么呢?
说“这部片讲的是这是四个成功女人的情感故事。
”说“她们因为同一个男人,互相成为朋友又互相背叛。
”还说“在她们成功自信的外表下,是那些过去年代遗留下来的不可弥补的情感歉疚,是那些内心深处无穷动的欲望体验。
”这可是官方版的剧情简介,也是最能蒙人的剧情简介。
更有甚者给它以“中国版的绝望主妇”的高级标签,电影海报上还赫然印着“谁动了我的老公”字样,其实是一帮异常生猛的女人们的意淫。
不过抛开无味的剧情和根本没有什么创新拍摄技巧、看起来就跟家庭DV剧的质量一样的画面来说,我是冲着人去看的。
导演宁瀛可以算是当今中国非主流电影中的“巾帼领袖”,她曾师从意大利大导演贝特鲁齐,担任过《末代皇帝》的副导演,尔后的《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等都深受“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四个领衔主演中有三个不是演员出身,洪晃,著名媒体人,出版人,广播、电视主持人;刘索拉,著名作家、音乐家;平燕妮,从事国际商务顾问。
最后一个李勤勤才是个角儿,主演过《北京故事》、《卡拉是条狗》等多部影视作品。
当然还有我最期待的影片中“张妈妈”的扮演者——章含之,年逾70的她在剧中的镜头不多,台词稀少,但我始终捕捉着她出现的每个瞬间。
还是缘于一种好奇和窥视的心理,对名人,尤其对经历过那个动荡年代且风姿依旧的名人的一种敬仰,是促使我在看完乔冠华的传记后看《无穷动》再去网上搜相关评论的想法。
只是没想到这个过程也是一步步把我脑中的对章含之的仰慕烙上了个大大问号的过程。
乔冠华传记中提到的章含之以及他们二人的“绝世之恋”被整整一代人传为佳话,我也为之动容、为之惋惜、为之赞叹,但在昨晚看西祠胡同中一篇转载的帖子后,我的是非分辨能力也骤然下降,并开始怀疑这个主流社会到底在向人们隐瞒着什么...那是章含之的前夫洪君彦曾发表在香港某报纸上的连载回忆录,有关他与章离婚前后的真实情况,后来因其女洪晃的请求停止续稿。
仅仅刊登了三期的文章就抛露了很多“惊人的事实”,譬如是章含之先出的轨,章含之并非章士钊的亲生女儿等等,连素有“名门痞女”称号的他们的女儿也有站在父亲的立场说话之倾向,哦麦嘎,这个世界可真复杂!
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去看宁瀛以前的作品了,也许我真被主流观念熏陶得快无法承受这些现实了。
可是我还能认同她的表达方法,并没觉得有多么颠覆人们对女性的传统看法,现实中的精英名流女们大体就是这样,更年期,皮肤松弛,浓妆艳抹,叼着烟蒂吞云吐雾,讲着荤段子放肆大笑,然后再莫名其妙地流眼泪...哎呀呀,人家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留洋归来的海龟派,同时也是近几年在影视、文化、大众传媒和经济领域均获得社会承认的成功女人,压力那么大,所有的失态才是回归自然的真本性嘛,要不说女人生猛,没有生动的细节在先,哪来的凶猛威慑力呢!
虽然之前耳边萦绕了很多批评之声,但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心态还算平和,没有抱着丝毫的挑衅意味。
很难给这个片子下一个定论,好或不好都不能简单地一言蔽之,只感觉这不是一部应该公映的电影。
很多人都会有写日记的习惯,小时候的日记往往还要交给老师或是被爸爸妈妈偷看;长大了没有人再会以管教为由看我们的日记的时候,博客又不失时机地出现了。
奇怪地是小时候七藏八藏的东西长大后偏偏会希望它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是想方设法使别人注意,说专业点叫做点击。
究竟写博客是不是娱乐大众、读博客算不算窥私之癖姑且不论,只想说好的博客一定是内心独白与大众焦点来电的那一类。
编剧搞个剧本让导演拍,虽说都是写心中之所想拍心中之所想,但终究要迎合大众的审美,一如博客。
《无穷动》严格讲应该属于日记的范畴,片中很多对白给我的感觉它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我们的观众中太少有片中的那种小资的钱和闲或是演员本身彰显的地位,我们的社会还在解决温饱小康,所谓的女权之说虽然随着女性地位日益膨胀但终究不是社会的主流声音。
因此缺少共鸣是在我看来最大的缺憾。
所以,它也不是一个好的博客。
其实非主流的东西拿出来秀也无所厚非。
就像喜欢在街上穿晚礼服,无论穿它的人样貌身材何许,终究是注目者多,侧目者更多。
PS:那些穿着晚礼服在大街上晃荡的演员,貌似还不错。
挺喜欢李勤勤^_^
宁瀛并不是一个主流的商业导演。
她以往的作品总是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在近似闲言碎语中,以一个女子的敏锐和细腻,揭露着人生冰凉的黑色的真相。
总的来说,在她的身上有着6、7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气息(她也的确曾经到意大利师从贝托鲁奇),而她的作品也都可以归为作者电影的类型。
虽然曾经的“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等作品都足以写入中国当代电影史,并且赢得了很多国际声誉,但对于多数观众来说,这个女导演的名字还是相当的陌生。
但是最近宁瀛火了,因为新片《无穷动》。
这个从形式上来说类似DOGMA95风格的片子,起用了导演自己生活周围的一些闺房密友,从一个戏剧性的话题入手,表现了一群中年妇女,准确地说,是上流社会的女强人的精神世界。
故事情节其实很琐碎。
年三十早上,时尚杂志出版商妞妞在丈夫的电脑里发现一些肉麻的情书,看得出丈夫外遇是自己的朋友,于是她请三个最值得怀疑的女友到家里过春节:年轻浪漫的时装模特亲亲,房地产经销商夜太太和才貌双全的艺术家拉拉。
这四个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的女人,镶金嵌玉,锦衣貂裘,一边打牌一边瞎聊一边看春晚过了一夜。
谈吐之间除了你来我往的暗示和套话,更多的是各自对如何挤兑男人的吹嘘。
只有边上伺候着的老妈子一脸木然。
从境内到境外的媒体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标榜本片的前卫,一种貌似女权主义的呐喊。
片中大段对男性的嘲笑、奚落以及挖苦,语言粗砺而直接,几个中年女人更是以夸张的造型和举止,挑战着既有的女性形象。
宁瀛自己就在导演阐述中说,“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源于一种不满——对现有的中外银幕上的东方女性形象不认同,对当下时尚文化中对女性、对审美标准的不认同。
”说实话如果不看这部电影而只看这句话,我一定要为宁瀛击节叫好。
但是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状态,却让人无法体会到她宣称的充满思辩的初衷。
本片的确能够让人感受到她们对于男性世界的奚落和蔑视,但是,更多的却是某个生活圈子的集体作秀。
场景是一座四合院的家里,几个女人喝着用量杯盛出来的玫瑰花茶,烟灰缸里都漂着莲花,毛主席像章,线装书,以及家里随处可见的古董,趾高气扬宣告这几个中年女子优越的身份地位。
她们是一群特殊的女人,出身显贵,感情都受过挫折,偏偏掌握着一定的文化与财富资源,所以可以坚持某种雍容而“先锋”的生活方式,乃至可以驾轻就熟地用胶片把玩自己的生活。
说到底,她们的思维和她们的世界,原本就和这世间大部分的女子格格不入。
或许她们会觉得自己已经得道升天先走一步,而从云端里向下愤愤地怜悯着其他的女人,但是对自身优越感的过分迷恋,使得电影《无穷动》从一开始就脱离了生活,成为一个小圈子的游戏和梦呓。
而媒体关注更多的也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这几个“闺中密友”的本来面目。
张老妈子的演员是章含之女士,著名的外交家,真正的一代名媛;拉拉就是刘索拉,本身是搞前卫音乐的,也是一个出名的当代作家,名字进过中文系课本;尤其是主角妞妞,扮演者洪晃,一个著名媒体集团的总裁,乔冠华和章含之之女,陈凯歌的前妻——尤其是这最后一重身份,联系到影片中涉及的一些私房内容,让媒体的娱妓们趋之若骛,搅和上前些时候沸沸扬扬的“馒头”,一起添油加醋地爆炒起来。
尽管宁瀛本人否认电影和陈、洪的前情相关,但是海报上的广告语“XXX前妻讲述如烟往事”却是白纸黑字。
洪晃在自己的博上也说:“周日在北京的首映我没去,原因是在没有跟我打招呼的情况下,狂轰乱炸的宣传居然把电影和我私生活联系在一起,好像这电影是我投资拍的,让我目瞪口呆。
……而至于我本意想拍一个女性题材的电影,却被反认为又是围绕一个男人转的电影,这真是对我最大的讽刺。
”讽刺,又是讽刺,这是我们这个年头最不缺的东西。
《无穷动》作为电影的价值,明显小于它作为话题的价值。
实在不知道媒体如此的论调是搜肠刮肚后的独创还是与制作方暗接珠胎的合谋,这一次,本应属于小众群体的类似行为艺术的独立电影《无穷动》,却能够全国公映并引起了大量的注意力,可叹我们的娱妓们性趣亢奋,而可悲我们的电影如此疲软。
此外又不禁让人担忧,是否我们已经不需要真正的养分来充实精神世界,而只需要制造话题来刺激人们久已麻木的神经。
W:首先请您解释一下影片的名字为何采用了“无穷动”的音乐术语,以及为何选择了洪晃、刘索拉等非电影界人士的合作。
宁瀛: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关于女人的内心欲望,令我联想到了音乐,所以借用了这个术语。
在现实生活中,我和洪晃、刘索拉她们都是好朋友,她们的形象非常鲜活,富有个性,具有强烈的存在感。
我希望借助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笼子,把这些有意思的人物装进来。
影片的主要角色中,只有李勤勤是专业演员。
W:《无穷动》是一部女性电影,连真正意义上的男演员都没有,而且还是一部中年女性的电影。
作为女性导演,很想听听您对这个年龄阶段之于女性的意义。
或者说,您怎样评判女性独立人格的成熟?
宁瀛:我觉得片中的女人们,到了这个岁数真的成熟了,不再以男人为中心,展现出个性的魅力。
她们这一代人在精神上非常强有力,不像新一代很多人物化。
因为这一代人凝聚了几代中国女性的生命体验,等新一代长到四十多岁,我怀疑她们是否也会有一样的成熟程度。
要知道,我们现在正历经着一场物质至上主义的改造,也可以说是商品大潮的洗脑。
这场改造的深刻与力道是难以想象的。
在过去的政治权威时代,你或许还可以保留疑问的权利,可在商业时代却很难做到。
W:巧合的是,在此前东京电影节采访年轻导演宁浩的时候,他表示很想拍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女性社会角色变化的电影,在他看来,女性解放呈现出了严重偏差。
这显然是一个不健全的商品社会新环境下的结果,《无穷动》对此的反应看起来是愤怒。
宁瀛:我的创作初衷,就是对现有的主流时尚女性形象的不认同,这构成了影片的基础。
中国当代的时尚女性形象,远离了女性解放的高度。
我和洪晃、刘索拉她们聊起来,都感到无法认同。
根据主流的女性审美标准,她们美丽、单薄、如同消费时代的消费品。
和过去的状况对比,实际上是在倒退。
今天的中国,变得非常的消费主义,大家感兴趣的是钱、成功、物质满足。
女性审美标准和女性社会地位,也因这种环境被改写。
但是实际上,只要你轻轻一挖,就会发现它的虚幻,后面是一个禁区般的内在世界。
美国有个电视剧叫《六英尺下》,可对《无穷动》来说,揭开真相只要六厘米就够了。
就像片中的女性,她们都有红色家族背景,今天看来也算是成功者,电影写的就是在这成功表象下的生活真实状态。
W:既然您对主流商业文化打造的女性标准形象深为不满,那么又如何看待目前的两性关系现状?
宁瀛:我觉得中国在这方面有一点颓废,已经开端了,也有一点过分。
片子里的四个女人都和一位男人有瓜葛,而那男人身边还有更年轻的18岁的姑娘。
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真实,蕴藏着一种危机。
W:影片中有一幕她们吃鸡爪的戏,您用了不短的篇幅和大量近景、特写来展现她们如何吃掉一盘鸡爪,用意是什么?
宁瀛:为了表现女人的欲望。
吃鸡的过程,是欲望的体现。
鸡也可以象征男人。
黑泽明的制片人野上女士看了这部电影,她说很喜欢,因为表现的是“女人的性欲和食欲”。
在中国电影里,我的表现方式不得不含蓄一些。
W:在影片的结尾,拉拉突然疯掉了,还有三个女人在空荡荡大街上的行走,看起来都很有象征意义。
宁瀛:《无穷动》用了很多的象征手法。
拉拉在片中的几位女人里,相对来说是个远离物质世界、更注重精神世界的人,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物欲时代不能存在,只有陷入疯狂的状态才有可能。
影片结尾那段行走的场景使本片最重要的段落。
我选择了一条杳无人迹的马路,希望提出一个疑问:这个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世界么?
物质占有就意味着一切么?
在路两侧,能看到被拆除中的旧建筑,而我们的生活记忆就随着那些老房子一去不复返。
那条路不但前方是茫然,而且你可以看到在她们身后也什么都没有,如同被斩断的过去岁月。
W:《无穷动》描写的是当下,但始终流动着一股浓厚的回忆气息。
事实上,这也是一部关于中年女人回忆的电影,使人想起维姆-文德斯的话:“电影是记录消逝时光的利器。
”宁瀛:是的。
电影能够通过影像记录正在消失的现实。
我在拍摄电影中会感到,你昨天才拍的,今天就已经成为了历史。
电影是抓住这些记忆的手段。
在大家都关注着经济发展的时候,也不能忘记文化的积累传承,而电影这门艺术正是实现文化积累传承的一部分。
对于《无穷动》来说,这几个中年女性的言谈举止就是我要记录下来的,她们的身上有那种新一代女性同样生出皱纹后也很难具备的独特气质。
W:而且我也注意到,这些女性角色们充满伤感温情的回忆,都萦绕着各自父亲这个点。
抛开我们熟知的所谓恋父情节,您在其中赋予了何种寓意?
宁瀛:父亲对于女人来说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就像有人说“父亲是每个女人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
在影片里,父亲还是一代革命历史的象征,她们的父辈都曾接受过红色革命的洗礼,并在后人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对父亲的怀念,也是对过去的意识形态和历史记忆的割舍不断的心态。
事实上,《无穷动》有两大主题,一个是性,一个是革命,父亲是针对后者的一个象征符号。
W:您的作品的地理背景,基本上都落在了北京这座城市。
能否说一说你对它的感受,它对于您的创作来说是何种意义上的存在?
宁瀛:我是北京生北京长。
在我看来,北京就像一个大舞台,上演着高度浓缩着当代中国现状的活剧。
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有强烈的当下性,那种此时此刻的感觉。
我也曾拍过其他地方,比如前一部纪录片,去了四川,记述火车上的故事,所以我下一部作品也未必会还立足于北京。
但北京对我而言,永远有新的题目,还能发掘。
北京是个太复杂的城市。
你看到那些古旧建筑一片一片地被拆除,每块砖头上都仿佛带着人们的记忆;可另一方面,北京又是个极为年轻的城市,是个混合体。
我每次从外地回到北京,都有一种兴奋感,好像回到了战场,内心不能安静。
有的人创作要选择僻静的所在潜心构思,我却必须在北京的尘土、嘈杂中创作,在旁边,如同一场城市的外科手术正在进行。
这种状态给了我无穷力量。
W: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包括您自己,大多具有海外的生活经验,这对电影起到了何种影响?
宁瀛:我在意大利生活过,洪晃是英国,刘索拉是美国,李勤勤则是日本。
海外的体验,增添了我们的生活阅历,使我们有一种新的观照视角。
但是,我的每一部电影,都注重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真实感受,传达到作品里。
从《找乐》到《无穷动》,我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关注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W:您执导的作品,从《找乐》开始一直到《无穷动》,都强调影片的艺术特质,是否也感到过商业压力?
宁瀛:在日本也好,在欧美也好,广泛存在的多厅影院就是为了给艺术电影留有一个空间。
严肃文化一般是属于小众的,而且需要精心培养。
但是我们的多厅影院,常常是全部放映大片,甚至《哈利波特》一来了就全放《哈利波特》。
我觉得,我们这些艺术电影导演当下最重要的挑战,就是怎样在商业模式下不背叛自己的艺术良心。
《无穷动》目前还未公映,不知道票房前景如何,但影片由章含之、刘索拉、洪晃等社会名流主演,也算是一个与市场的结合点。
其实,我很在意自己影片的国内市场,我的电影都很在意,因为我特别看重作品能否引起那些与我有共同生活背景和经历的人们的共鸣。
W:最后,让我们回到《无穷动》,您说它将是“一颗炸弹”。
宁瀛:因为《无穷动》很真实。
中国主流社会提倡的一些女性规范或标准,有的甚至还带有封建社会的传统色彩,但在私底下已不复存在。
《无穷动》拒绝这种虚伪。
通过这部片子,我们要展示的是很独特的中国女人形象,她们具有别样的魅力,构成对主流女性美学的挑战。
其实电影里也有很多自嘲,但在这自嘲之后是坚定的自信。
看了那么多骂的文章,原以为真是部怎么向男性挑衅的电影,什么女权啊,什么粗口啊,调侃男人啊,以为洪晃她们怎么个装疯卖傻地搞怪法,搞半天是部伤感的正片,真不晓得那些个骂它的男人到底看懂个什么??
女权?女权在哪呢?动不动说女权的恐怕男权得很.其实片子里调侃也就那么一点点,换了是男人作同样的调侃(如"手机"),保管博得大家开心大笑,但现在女人一调侃,男人却受不了了觉得片子拍得很好,象是在拍我的朋友,虽然我并没有这几个朋友。
“演员”长得真实演得也真实,情绪更真实,这业余演员真的完全比得上专业的,哪天宁导或徐导相中我也让我去试一把?
反正我相信她们,会拍出我想被拍出的。
女人看女人拍的电影确实是不一样啊。
对刘索拉的拉拉印象更深刻些,也许是那两段独白的效果吧,或她身上“艺术”的特质更多一些吧,很出形象。
相比之下唯一的专业演员李勤勤倒显得要次一些,长相说话都有点傻。
结局挺悲的,疯了一个(不是妞妞而是拉拉),看到马路上晃荡着的女人中少了一个疯掉的那个,真的很伤感,和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有点相似的伤感还想说,音乐也很好.以前从没接触过刘索拉的“艺术”,怕前卫的东西看不懂,现在看来,我倒是在一片骂声中显得够前卫的了?
隔了这么多年重新看,一部多么寂寞的电影。也是很独特的一部,几乎没有同类。
笑死我了!
a片的质量
其实没头没尾的,也没什么叙事性。但架不住我喜欢洪晃当时的穿搭和刘索拉的戒指。片尾最后给洪晃的那个镜头,裹一身黑色大衣发尾微卷,架一副黑色墨镜目空一切的走,镜头随着她往后退,这个场景太对我胃口了。
呃-=不想说什么了,音乐画面什么的都没有什么很大的优势。4个中年中国妇女的故事对于婚姻家庭和性的看法。
惨不忍睹。
我喜欢刘索拉吃鸡爪的样子
好片儿。
电影挺好玩的,特别是吃鸡爪的那段印象非常深刻,女人啊刻画的入木三分
很久以前看的了 一群疯女人的故事
几个闲得无聊的女人搞的小把戏
洪晃奇人!
即使没有男性角色登场,四位女性的状态与生活依然在父权与夫权的阴影之下。但这片的立场背景很拧巴,四位女性精英都有红色背景,她们的父辈阶层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打磨者,她们也是这块土壤实打实的受益者,批判的角度多少有些隔靴搔痒。
显摆,玩儿命显摆
无病呻吟 装疯卖傻
再也不想吃鸡爪了 阔怕啊~
4.5星。因为抖音上刷到洪晃讲她老公那段才来看的,真生动。不查我以为是一个采访,根本没觉得是电影片段。每个女人都有很独特的细腻的感情,都很美。
女人家 到几岁都是说话一掏心窝就从敌人变闺蜜 刚开始还相互提防呢 没多久就热络了故事吧 就 整的挺没劲儿的…只是借找出红杏起了个头 后面全是闲话家常 有的没的 跟看家庭录像似的(演技不讨论,近似于无)高光时刻自然是洪晃的mind f×××讲述/吃鸡爪场面又恐怖又恶心
拍着玩的东西干嘛非要放到台面上来,宁瀛也更年期得厉害,只是一群老女人对男人喜新厌旧的不满,而老外把这当成是对中国女性形象的颠覆,何来颠覆?现实就是这样,汝等泱泱大国,岂是外人可以理解的
本来打算给两颗星 但为那四合院加颗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