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喜欢《冷山》多么大众,我仍要说我爱这部电影。
我相信爱在等待中经历考验,变得坚韧。
如果你能挨过那些寒冷、孤寂的黑夜,而不离不弃,这份爱值得你守候一生。
前提是你的爱人同样如此眷顾着你。
inman与ada那个深长的吻让我无数次为之心动不已,那是彼此倾心的回应,当他们的唇碰到一起,他们得到了对方的肯定。
那些爱慕的眼神是真,心里的悸动是真。
之后,ada开始了漫长的等候。
初尝爱情的甜蜜让他们在离别时忘记痛苦。
我想起我与他在那个早晨的分离,坐在车里的我们彼此握着双手,默不做声。
我甚至还没从那两天一夜中的缠绵中醒来,那些炙热、温情,不停的在眼前回放。
车子停下来,我贴了他的脸,然后下车,看着车开进码头。。。
然后木然的走到公司。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每每回想那个时刻,都忍不住要掉下眼泪,可是当时我没有,之前太甜的幸福让我来不及意识到离别的痛楚。
就这样,我与我的爱人分别了。
当inman读ada写的那些信,那种思念的艰辛席卷而来,我控制不住泪水再流下来。
ada最后祈求inman停下来,我想起我,是否真的如ada一样勇敢,求爱人回到身边。
我说不出,那些思念我无法坚持的写下去,因为我怕你不回应,我渺小的自尊心使我变成一个只会自怨自艾的怨妇,只知每夜在失眠中体味痛楚。
我不知道inman的死对dad到底意味着什么,反正只有极致的悲伤才能刻骨铭心。
也许ada的余生仍不断在感叹inman回来相聚的时光太短暂,那些温暖的记忆又是一闪而过。
如果,如果当时知道他会永远离自己而去,至少相聚时会提醒自己铭刻分秒的记忆。
有人说,inman应该死,他在死亡前逃避了千万次,上帝已经对他眷顾,允许他回来给ada一个孩子,这已足够。
且在结尾,我们看到ada幸福而平和的与inman的孩子共渡余生。
在这个残酷的结局里,爱情永恒了。
没有让观众看到激情过后的平淡,平淡过后的放弃。
在深夜,我仍为我的睡眠而担忧,音像里放着那首《you will be my ain true love》。
我幻想,我们走在海边的栈桥,走在山间的田野,相扶着,注视着,深长的一吻。
2004.8“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思念的绵长只是增添了现实的残酷。
透过萨丽家那口似乎有魔力的井,水波变幻,艾达看到魂牵梦萦的因曼正向自己走来。
这是引子,也是结局。
美国本土的战争少而又少,一场南北战争,已成为文学影视取之不尽的母体。
《冷山》的背景很容易让人把它与经典影片《乱世佳人》来作比较,艾达和郝斯佳,同样都是养尊处优,十指不沾烟尘的南方闺秀,面对战争,她们与粗砺尖锐的生活抗争表现出来的勇气如出一辙,可是除了这一点,两部影片其实并没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了。
拍过《英国病人》的安东尼.明格拉,一贯地选择战火纷飞的非常背景,虽然如此,但他所钟情的一定还是爱情,然后,才是关于人性,关于道德等等。
《乱世佳人》更像是一部女权主义的影片,战火的洗礼让郝斯佳变得更加坚强,白瑞德的爱情让她懂得生活的真谛,可是如果没有战争没有爱情,郝斯佳依然是郝斯佳,她所深深依恋的是脚下的这块黑土地。
而艾达,如果没有爱情的支持就不是完整的艾达了。
在荒芜的后方,经历了丧父、破产,几乎生存不下去的艾达,惟一支持她的信念就是等待,等待那个男人从战场上平安归来,回到她的身边。
所以她每天都写爱人也许永远收不到的信,反复读着同一本书,用惟一的一张照片来缅怀过去的快乐时光……《冷山》,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部有关爱的影片。
从争夺奥斯卡奖的大热门到失利于《指环王Ⅲ》,关于《冷山》的评论几个月来一直热闹非凡,只是我的兴趣仅仅停留在几分钟的预告片上。
人人都说美艳动人的妮可.基德曼我以为并不适合扮演清纯少女,她的有些霸道的气质无法匹配情窦初开少女娇羞的表情,刻意装扮的大家闺秀的优雅反而使得本来的灵气尽失,反而给那个泼辣、干练、勇敢的农家丫头露比抢去了不少风头。
十九世纪的感情表现并非直白,影片的开始他们是分开的,可感情却是思念中的进行时。
这对恋人一开始也并不十分明朗,仅仅见过几次面,说过几句话,只来得及在分别时送上一个匆匆的吻,但却在随后艰难的岁月里遥想期盼,用心和身体实践着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如此浪漫而传统的爱情在现代人看来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也许正是南北战争促成了他们,是战争将一种虚拟的对于某种希望的等待升华成了对于美好的执着,是一次次的回忆将朦胧的感情变得更加甜蜜心动。
或者,从另一种审美的角度来看,是战争升华了可能湮没在柴米油盐中的平凡爱情,让它在面临分离和死亡的严峻考验前迸发出夺目的光辉。
其实在很多作品中,战争只是作为一种特设的背景,因为它的突如其来和伴随之的杀戮、死亡、分离使得一切世俗的物质的条件变得无从计较,因为生命的转瞬即逝才叫人分外留恋可能抓得住的一切美好。
在那场伤亡惨重的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因曼昏迷之际,在一封家书的召唤下,强烈地思念起分离四年音讯全无时刻想念的她,此时的她已不仅仅只是单纯爱的对象,更是思乡的一种标志。
一边是后方艾达的等待和重建家园,一边是因曼艰辛的回乡之路,两条线索交织并行,《冷山》延续了《英国病人》中的拍摄技法,现实和回忆的不断交错,不同时空的自由切换,尸骨遍地的血腥战场和美国南部优美的山水庄园,充满对比的镜头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家园的摧毁和对人性的扭曲,也在对美好和平的憧憬间极其自然地传递出了反战的情绪。
但凡战争,无论其动机如何正义和鼓舞人心,也无论其结果如何积极与符合历史潮流,但其过程一定是残酷和不近人情的,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灾难,尤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毕竟,《冷山》的主题依然是爱的“信任和等待”,以残酷的战争来衬托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早已成为电影的惯用表现手法,如果能将这极端的两极完美地结合,那么拍出来的往往就是壮丽动人的史诗。
和《英国病人》相比,我觉得《冷山》并不是那么恢弘磅礴的史诗,它其实只是讲述了乱世中一对平凡男女的感情历程,对个体的刻画更多于对时代气氛的把握,没有大起大落的命运转折,没有大开大阖的故事情节,爱情也只是纯粹的爱情,不涉及任何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质疑,战争只是作为突发的历史事件干涉了个人的生活,由此个体命运遭到无情地放逐,包括感情,同样遭到了九死一生的考验。
尽管影片自始至终弥漫着萧索肃杀的冷色调,但其中流淌的浪漫和温情就像不时展现的优美恬静的冷山风光一样让我们暂时忘却了遥远处的战争,虽然我们清楚地记得《魂断蓝桥》中战争对于爱情和生活的无情摧残和嘲弄。
而在这里,仅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艾达和因曼之间的爱情甚至可以称得上完美,他们自始至终互相信任,没有变故,没有波澜,没有第三者,有的只是与日俱增的坚贞,纯美浪漫,有的也只是因为战争的缘故注定他们之间无法完满,所以就让短暂的美好成为一种永恒,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重逢的因曼和艾达在短暂的甜蜜之后竟然意外地阴阳永隔,我总觉得这样的情节安排过于戏剧化,似乎是导演为了升华主题而刻意的所为,单调的几乎落入俗套。
仔细想想,似乎又不是那么简单的。
战后的冷山依然美丽,依然充满生机,有些风和日丽的下午,艾达会和幸存的乡民们一起喝茶,她平静的表情有如静谧清澈的天空,生活依然美好。
我在想,支持她生活下去的难道仅仅是那活在心中的爱情和难以忘怀的春宵一刻?
难道仅仅是女儿小因曼?
常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面对岁月犹如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无能为力,所以有时存在的反不如已经消失的更能永恒。
影片中多次渲染的冷山,已经不只是家园的象征,也代表了一种希望和一种信念,追求美好,摆脱战争,摒弃仇恨。
那么看来,片中的纯美到似乎有点不现实的爱其实是为了印证这样一种希望和信念,让我们唏嘘不已的短暂回归其实是对艾达理想的一种完美阐释,因曼带回的是爱、希望和继续生存的勇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呢?
或许根本就不需要证明。
《冷山》在我看来还是一部很人性化的影片,不仅仅是战争和爱情,希望也许可能是比较虚无飘渺的东西,可有时候柔弱无骨的东西反而比坚不可摧的更能占据我们的心灵,始终不去,你说是吗?
想起《诗经》中的一句话,“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对于人生,有时我们就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而已,想来在这个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实现起来应该比较容易吧。
04年拍的,感觉就确实是比较早期的叙事风格(虽然也很难描述具体哪种),叙事总体而言是中规中矩,但毋庸置疑是经典的。
名字起得也很好。
剧照也太漂亮了。
一下子吸引人看。
都没反应是狗镇女主,妮可太漂亮了,眼睛颜色太美了,脸很白皙太纯洁了。
一开始还觉得额头有点长有点奇怪,但后来就是觉得很漂亮,气质实在太好。
最喜欢的就是穿着一身黑扎起腰带的风衣,黑色阔腿裤,戴着黑色帽子,太飒了!
男主也很帅。
不得不说剧中蕾妮确实不太像妮可那种魅力,脸较为圆润,确实适合演像bj单身日记这种更呆一点的角色捏。
战争的场面其实本身比较少,就是开始参军那段有,主要还是通过男主作为逃兵的所见所闻以及女主所在镇的一些变化展现战争带来的后果,逃兵这个视角带来的思考也还是比较新颖的,能说逃兵是不忠于纪律的吗?
但本身发动战争就是违背人性的。
最后结局是能预料的悲剧,但导演总体还是温柔的,不会故意恶心人,很多像宝宝母亲、逃兵妈妈、女主结局都是好的。
可能就是因为电影设置上其实也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然后有些剧情也的确有点奇怪,比如蕾妮这条线,让人猜测她人到底好不好,一度怀疑是她举报了隔壁家偷藏逃犯,一度担心她觉得男主回来要威胁自己而在刮胡子的时候杀了男主,就会觉得有点奇怪吧,感觉有些没必要,也不太扣主旨,仿佛是非要拉上蕾妮,然后给女主设置个“女仆”。
总之,从忠贞纯洁的爱情反映战争的残酷,从最开始大家一心盼着打仗,到最后人们只祈盼活着。
只能说,人类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只会想要利益与征服…没有发生到自己身边便不能感同深受。
想到俄乌到现在也依然不断发生冲突(甚至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关心了)。
最大的愿望就是世界和平。
我有一个堂妹,她们家是农村的,在19岁的时候,她的父母为她安排了一场婚姻,对象也是隔壁村镇上的,经由熟人的介绍,父母双方得以认识。
先是订婚,再挑日子让她和对象去远方经营生意。
就在定下出发的日子前不久,她逃婚了,到现在家里人也没有找到她回来。
在网上碰到她,我不知道该怎么劝说她回来。
看她的网络日志,知道她和另一个男生互相喜欢,甚至到了她认为爱得死去活来的程度。
在之前,她有抵抗过包办婚姻,但是她的父亲威胁说要打断她的腿。
然后她逃跑了,难道我该责备她不懂责任吗?
或者对她说,你一小屁孩,你懂什么是爱。
你痴迷的男孩,不用说只是有一点帅气,会说甜蜜的话哄哄你,或者装酷来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力。
更甭说有什么事业和担当了。
这样的男生应该不屑一顾才对。
你那么爱的人,你甚至以为可以为他放弃生命,你的思念所及的每一事每一物必带上他的影子,每一天你对他未消逝的爱就是你有必要记住的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可笑得很;而这份感情,在别人看来愚蠢得很。
可我转念又想,我到底凭什么来妄断别人的感情。
别人的疯狂我不能理解,不正像我自己有时也不能被理解那样吗?
大人们对她所谓的爱嗤之以鼻,作为姐姐,也深陷爱中的人,我轻贱她的爱就等于轻贱自己,同时可能得罪些许看客。
至少喜欢《冷山》的看客们就会对我自以为是的评判妹妹的爱情而愤愤的把我当作一个肤浅的人。
战争到来的那天,在教堂的外面,英曼的脸上并没有一丝对战争的期待,犹如其他人。
他对关切地看着他的Ada说:你最好回到查尔斯顿去。
那么谁在这里等你回来。
Ada的话脱口而出,似乎在那一瞬间就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等待,长久的没有音信的等待。
而英曼也将“回家”印在脑中,不管战事何如,不管是否能保全身躯,一定要回来。
这是爱的誓言,“我会一直等你”就是“我爱你”的变奏,前者和后者一样华丽壮阔,只是更多忧伤彷徨。
应该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喜欢鲁比这个角色。
在战争年代,一个坚强的不轻易掉泪的女人,将一只鸡的头拧下来不揣一口气,丝毫不扭捏——我们的鲁比眼睛闪亮眨啊眨。
粗鲁,健硕的乡下女人,直性子,这样的形容真的太贫乏了。
Ada弹钢琴的时候,我们的鲁比分明也是若有所思的坐在台阶上,扶着楼梯杆。
Ada晚上吟诵《呼啸山庄》片段的时候,鲁比知道凯瑟琳是不应该嫁给林顿的。
她拿上书念上一句,然后有所领悟的说,这是她喜欢的句子。
她的多愁善感只是在她生长的环境,尤其是战争年代,和Ada在一起时更不适宜去表达了。
我们倾心的恰恰是她仿佛能端起枪就扫荡了所有的男人,扫去所有的战争中的不幸,然后继续实施她的农场计划,继续她的生活。
英曼是会回来的。
在这之前2个小时的观看中,多数观众是不会质疑这一点的。
然后当然是互诉衷肠,然后做爱。
最难演的恐怕是从见面到上床中间的这一段戏。
好在导演没有滥情的让他们在雪地里初次见面时相互拥抱,只有Ada的眼泪无声的落下(我脑中邪恶而神奇的闪过尔康和紫薇在《还珠1》里的蝴蝶谷(是这个名字?
)再见面时的奔向对方,然后相拥)。
爱是建构之物。
回忆是召唤爱的绝好方式,尤其是反复的不间断的复制同一段记忆。
在火边,他们交换着同等的记忆之物——英曼不断在田里耕地,而Ada不断的托着酒盘出现。
距离慢慢拉近,空气中已经有了必要的化学反应,爱重返,不,应该说,爱所根植在两人心中的种子终于吐出新芽。
这一夜所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又一次变成回忆,这一次留下的不止一张照片,一本书,一个侧影,一个吻,几封信,而是一个孩子。
英曼死了。
他难道不是死过很多次了吗?
这一次只不过是在Ada的注视之下,终于能够真的死去了。
他死的时候是没有痛苦的,因为他对未来并没有设想,回到家也就是他想象中的终点。
而Ada将继续对他的思念,她说,好像他还在回来的路上。
这是她对自己撒的漂亮的慌。
嘘!
不要拆穿她,因为我们也时常对自己撒类似的谎。
我现在坐在这里,我就以为那死去的外婆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悄无声息的守护着我。
其实何必畏惧,爱让我的谎言得以坚如磐石般存在着,前提是,我们相信爱。
冷山终究还是冷,乌云密布。
但是Ada却说,乌云散开,她看到了太阳。
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女主Ada是一位漂亮又高贵的千金大小姐,她对对生活在底层工人Inman几乎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裘德洛饰演的男主虽然生活较为窘迫,但是他长得实在是太帅了,除却他的贫苦身份,他在那个年代几乎可以说“王子”级别的!
这也是为什么Ada会对他“一见钟情”了,果然在任何时候“颜值”都是常事头等重要的呢!
这段美好的爱情在萌芽初期就被无情的战争所打断,Inman要去当兵了,历经了几年之久的战争让两个相爱的人承受着分离之苦,Ada后因为父亲的离世而变得非常窘迫,靠邻居的救济才勉强度日。
后来在一名战场医护人员的帮助下,Inman历经千辛万苦逃回了女主身边,但只有一夜的团聚,就因为为了救女主而丧命。
真的让人唏嘘不已啊!
昨天早上出门去办事,行车一个多小时,我们的司机不知道是把收音机调到哪个频道,坐在车里听到主持人在说66年拍的法国的一部电影,主持人说话很有些罗嗦,大意是一个赛车手在追求一个小寡妇的时候说了一段话,大概就是讲了一个雕刻家在博物馆失火的时候,从一副名画和一个小猫两者的生命中,拯救了后者。
主持人说,这副名画可能是凡高,可能是齐白石,价值连城。
而小猫却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
但他们都从拯救小猫的爱情中,让两者的爱情得到了升华,通过同样的选择而达到了统一,这个选择大概是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
而面对生命和物质该如何选择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大概是无聊,我坐在车上想了很多。
比如说社会主义的中国会宣传什么,大概雕刻家会抢救了名画,然后再宣传一下国家财产重于一切。
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爱情观的得来方式,我们所有的途径不多,就是教科书,我们的电视,电影。
我记得我们历史课里提过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这场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在我们的课堂上被一笔带过,而我还是在几年后的一个电视节目中提到文艺复兴的实质。
在传统的艺术中,文艺的创作对象是神,而在这场文化革命中,普通人,非神职的人,成为文艺复兴中文艺家门的创作主要对象,这就包括了那副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在现代人眼中有时实在很难想象他的艺术魅力从何而来,其实只是简单的表达,我们开始重视我们个人这一个体,而非我们崇拜的神。
这其实是与我们一向宣传的集体主义,个人为集体做牺牲的思想品德教育背道而行。
几年前有人问过,“我爱祖国,可是祖国爱我们吗?
”这个人飞出了中国的国门,我无意去讨论他的行为的对错,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会有千姿百态的不同。
这也是我们在看《冷山》的时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吸引我去看《冷山》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位网友说,看了以后就觉得南北战争就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这个名词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了人性一切恶劣的本质,虽然我知道战争片都是很残酷的吧,但是又再一次勾起了好奇心。
不过看完了才知道和我想的还是很出入的,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场面,大部分镜头都是在描写战争中后方人的生活。
或者说,确实象“文革”一样,不是战争的战争。
其实这样反战的题材的影片很多,从反战的角度上来说,他并没有什么新意。
所以当我从影院走出来,我才发现其实太多的影评都把焦点放在《冷山》对爱情的描写太过单薄。
而除了和平以外,我们似乎都不敢去谈及个人与集体,个人和国家,这个其实非常明显的冲突,但是往往又可能与我们的教育背道而驰。
国家的机器中,是谁,能最终从战争中获利?
这,也许仍然是我们可能会反传统,但有深思不敢跨越的禁忌话题。
我会提出一些假设,如果这场战争不是内战,是发生在侵略战争中,或者是发生在被侵略战争中?
答案仍然不同,如同我们每个人都背负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
很多年前的小说月报上曾经登过中国的争鸣文学,军旅作者的名字我不记得了。
叫第三只眼,或者什么别的什么吧,年岁已久,我的记忆或者会出错,解放军战士的父母是当年攻打台湾的战士,一直想解放台湾,(好象是牺牲了),做为烈士的子女,守在福建这方可以看到台湾的最接近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看到对方的台湾人,那个人每天拿着一本书在看,而那个台湾士兵的上司对他极为严厉,为怒吼他看不值得看的闲书。
然后有一天才知道那个年轻的台湾士兵被逼死了,逼死了他的上司是他的亲生父亲,而这位台湾的士兵的心中没有战争,他只想去台北读书。
他刚考上台大的研究生。
这部小说好象是获奖过,因为细致表现了渴望祖国统一的情节,台湾的士兵都不想打仗了,但是或者我们漠视了作者也在同样说,中国的士兵也不想打仗,他们还有妻儿等待,但是如果没有打仗的士兵,统治又如何完成,权利又如何体现呢?
而在那发在网上的影评中,我更发现,今天的我们似乎已经太习以为常去置疑爱情,他们说,西蒙死了也不错,因为他们的爱情会在婚姻中被抹杀,他们的爱情多么不值得推敲,影片就是这战前的一吻,那根本没有深入的几句对白,怎么就爱得死去活来了,或者这个女人只是反战的一种慰藉,并不是爱。
于是那迢迢归家之路,大概只是一种想象,并不是爱。
这些评论在我的眼前一直到二战结束后那副出名的摄影作品,那位士兵亲吻了不认识的陌生女士。
但我认真地比较了这两种感情,回到我第一段的那段爱情的升华。
每个人的眼中,爱情都有不同的定义,那么我还是很认同爱情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人生观。
就比如,你想救那副画,我想救那只猫,那这两人一定会有很多磨擦。
所以我不置疑西蒙和艾达的爱情,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们并不是路人,他们也有过交流,他们慎重地挑选过对方成为自己的心上人。
就象我肯定不会爱上,一个在公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的男人,爱情和了解,有时并不是坐下来谈就知道,或者有时也正是谈得越多,越增加我们的分歧。
我们看到西蒙没有取分文给老年的妇女耕地,我想不尽然是为了美色,那是他的勤劳和善良;我们看到艾达陪伴父亲,毫无怨尤。
当她坐在钢琴前弹着曲子,频频回顾,表达感激,而西蒙放下耕犁抬眼相望,那一瞬间,我居然哭了,虽然有那么多感人的镜头,但只这一个欲语还羞的场面,反而更让我震撼。
有一个时代我们或者已经遗失了,所以我们才这么置疑爱情。
有一个很久以前看过的故事,是讲的一对人结婚,中国人的婚俗中,半夜中新人会起来,如果新郎的礼帽罩着了新娘的珠花,则预示着以后的婚姻中新娘会听众于新郎,而如果新娘的珠花放在新郎的礼帽上面,那则是预示婚姻中,新娘会让新郎处处听着她的。
新郎在结婚前频频被家里人告知要用礼帽罩着珠花,于是他依此办了才心安地睡去,而当他醒来的时候,珠花被拿了出来,却并没有压住礼帽,而是并排放着。
女人请求平等被爱的那份内心坦荡荡地放在面前,这一对新人,相爱至老,这是真实的故事,是我从某人的回忆录中看来的。
有时,我想,有那么一类人,谁被他爱上都会幸福,他和谁在一起,也能给别人幸福,因为他真的知道关爱与平等。
男人不太看得起爱情,他们不太觉得爱情有什么可以经营的。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琼瑶,因为我觉得她给了女人自己的思想的一个境界,就是爱情。
虽然也许它可遇而不可求,但是真的是美好的东西。
冷山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女性的角度占主角,让我对白羽说,我觉得象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因为我觉得女性更容易美化自己的人物,男人和女人,坚贞地对待爱情,而男性的作者则更容易去暴露男性在爱欲上的脆弱。
这或者是想象与现实的差别,为此我倒真的认为这是一部女性的电影。
关于电影,看之前并不了解,看后从相关的网站中才知道是一部明星璀璨的片子。
但我其实特别看重的是那个后方的保安队的坏人,他在教堂里对艾达说,“难道我不就不行吗?
”这话是所有单恋的人的思路,悲哀的很,而且他没有用强,也许这也是种爱情的骄傲。
另一个是他射杀露比的父亲时,跟着哼着歌,让露比的父亲蒙住眼睛,或者在他心中也有对杀人的厌倦。
艾达的表演我很喜欢的一段是他的父亲死的时候,脸上喜悦轻松的笑意,表情嘎然而止,吃惊,怀疑,惊惶,走出户外,想捡起讲稿,匆忙丢掉讲稿,不顾讲稿,想摸,不敢摸,不由自主的哭泣,我觉得那一段演得太好了。
她的化妆也很到位,在和平年代显得丰腴, 而在战争年代显得削瘦,但我不喜欢她在最后的一些场景的服装,穿着削瘦的黑色大衣,似乎是太明显是为了显示她的身段,又或者为了显示她变得坚强,给她一个男性化的造型,但那个造型与她在影片最后的风格似乎并不相符。
至于获得最佳女配角的露比,应该说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抢戏,或者只是因为在现代的都市中,再难找到人能还原很多年前的古老感觉,也或者漂亮的女明星很难放下身段,让她在这个里面的表演与众不同?
一票巨星倒腾了两个半钟头确实没让我失望,《冷山》这部文艺片唤起我无限感叹。
剧情中“一见钟情”,“两两相望”,“一吻定情”几乎只用了不到半个钟头。
可这漫长的等待却足足铺垫了一个半小时,直到最后本以为男女主角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但即使久别重逢,也在转瞬间哑然而至,不得不说这点故事的构架非常高明,至少文艺派的人太吃这一套了。
好了,理性的说说这部片子的优缺点。
优点显而易见十九世界末至二十世纪初这十几年间的欧美电影其实是非常高质量的,这点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冷山》也是如此,故事构架非常稳健,基本找不出一分钟多余的剧情,以至于看了删减版后我还一直纠结要不要再看看删减片段。
人设的安排和角色的代入感都非常强。
唯一可以算的上的缺点就是对大主题“战争”描写偏弱。
看完以后更加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剧情故事,而且是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对冷山镇的描写也不够深入。
之前说到的文艺电影一般都逃不出一个标签,那就是矫情。
《冷山》则非常利落的解释了什么叫矫情,妮可基德曼与裘德洛的一间倾心只用了几个星期,甚至只有几天。
却化成了数年的相思,这种情怀促使远在战场的佳人归心似箭。
如果在当年上映之初看了这电影可能我会一头雾水,但如今不得不臣服、欣慰这样傻逼的情怀。
现实的麻木教会我们放弃了初心,苟且的任由岁月和斑驳爬满全身每一寸肌肤,压抑着上天赋予我们灵魂的力量。
其实每个观众都是裘德洛都是妮可基德曼,我们明白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我们,哪怕那只有一个瞬间一个夜晚。
也不惜代价翻山越岭,寻找一个无从得知的结局,当我们拖着满负创痍的身躯,终于望到她的脸庞。
那就是冷山。
影片中旬,裘德洛站在战地医院门口的花生摊前,心有所思的问瞎子:“如果给你十天时光看得见这个世界,你会用什么去交换”,他告诉瞎子“我愿意用我所拥有的一切”。
故事却在最后用了短短的一夜成全了他,换取的是无限岁月对爱情的渴望。
可能数年以后我会遗忘绝大多数情节,但唯一无法忘却的是裘德洛翻山越岭的身影和看着爱人湿润的脸庞轻轻说着“i come back".
尽管这是由英国导演出品的美国故事,尽管它失意于奥斯卡事出有因,对于安东尼·明格拉的视觉方式,我还是愿意投赞成票。
至于它只获得了2004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等不重要的提名,并且评论界关于这件事舆论纷纭、褒贬不一,我依然认为,对于作品而言,好的就是好的,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冷山》的作者查尔斯·弗雷泽曾经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冷山》的片子就来自于他的同名畅销小说。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也有过这样那样的资本,他曾经因为《英国病人》和《天才瑞普利先生》等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享誉影坛。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冷山》始终给人以文学的浪漫气息。
片子的主要演员裘德·洛、妮可·基德曼、蕾妮·齐薇格等,他们都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这更加不言而喻啦。
《冷山》老是叫我联想到《乱世佳人》,两部片子表述的时代背景很相似,都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生的故事。
德国《柏林日报》记者认为,《冷山》展示了战争磨难下人性的伟大,其大气磅礴的风格与好莱坞惯于制造的爆米花电影很不一样,是难得一见的优秀影片。
这种评价,尽管在美国媒体那边没有得到相应的响应,尽管美国媒体认为《冷山》也有许多硬伤,比如英曼和艾达的感情基础铺陈得不够扎实,他们相识时间非常短,影片并未对为什么他们短暂的爱情会产生这样巨大而持久力量解释清楚。
以及影片的支线太杂太乱,等等。
我仍然相信,至少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能够从片子当中获得发自内心的审美力量,以及不可抗拒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关于片子的制作过程,有评论者说:“安东尼·明格拉成功地把我们拉回南北战争,战争场面的拍摄主要依靠传统的舞台造型、外景实地拍摄、动用众多群众演员等方式完成,而非无所不能的电脑特效。
这或许又将成为今后历史战争片拍摄的主流。
电脑毕竟很难把握真实的历史沧桑感。
”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善解人意,非常恰切,非常实在。
看完之后有四点感想。
1.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南北战争。
受《gone with the wind》的影响,我对美国南北战争有十分大的兴趣,并且是站在南部大农场主的角度来看的。
前面看过的李安的《与魔鬼共骑》也是从南方的子弟兵视角来看着场战争的。
《黄金三镖客》里又从北方佬军官来展示南北战争的无奈与残酷。
而历史教科书和科普书上主要是从林肯为代表的北方资产家来解读这场战争的意义。
这部电影补足了另一种视角——那就是贫穷的高地人。
在《gone with the wind》中佐治亚的大农场主们看不起来自没有奴隶的高地贫穷白人,同时高地白人也有人认为他们是为富人流血,他们有些人便逃回家为家里耕种土地以养活家人。
而在这部电影中,这种事实被淋漓尽致地展示了。
高地白人冲锋陷阵,许多女人成了寡妇,许多黑发人送白发人。
联盟不仅严惩那些违背伟大事业的逃兵,并且抢掠高地白人的过冬物资。
这真的是整个南部的战争吗?
电影中有人说她讨厌佐治亚,也就是讨厌大农场主,像刚从查尔斯顿来的Ada一样只懂得养尊处优,可是他们却得为他们流血。
战争永远是富人的,穷人只是棋子和赌资。
2.谁说Nicole Kidman是花瓶?
不管是白皙的富家女还是操劳后的农家女,都很有感觉,尤其是Ada思念Inman的泪眼朦胧的形象,很传神。
3.拿张镜子去看井中的斑驳光影以窥探未来,确实是个很有操作性并且诗意的传说。
4.也许是因为最近不怎么喜欢看爱情片,所以只能给四星。
我还没有准备好见你我应该晚点儿遇见你直到我学会不粗鲁,也不故作优雅不羞怯,也不故作从容不紧张,也不故作淡定直到我洋气却不显得流气张扬而又不让人感觉张狂我应该做好一切准备修炼好浑厚的内涵与智慧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我最真实的面目,自然遇见你看《冷山》(《Cold Mountain》)时写的一首诗。
隆重向大家推荐《冷山》,这是一部赤果果的爱情片,但归根结底,这是一部以赤果果的爱情为题材的反战片。
我从未看到过这样一部深入灵魂的反战片。
米国历史短短二百多年,米国人民在民主与自由的道路上走了二百多年。
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中国人民在民主与自由的道路上已经走了负64年。
OMG!居然已经是2004年的片子,《大地惊雷》的些许感受涌出,讨厌剧情的残酷,又感动它的美好。终于看了,还好看了。
支撑男人在炼狱中生存下来的往往是一个女人,历经千辛万苦男人回到女人身边,几年的翘首企盼换得一夜温存。明格拉喜欢放眼于战争中的爱情,比如他的另一部电影“英国病人”,展现了一段被战争摧残的爱情。在“冷山”中,一首首哀伤的民谣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不过,人们不再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唯有用尽
Nicole-Kidman
亲爱的nico.冷艳高贵又藏有少女心的御姐,在刻意到做作的剧情面前耐心等候只为了那一场预先知道的床戏...当然最后终于还是等到了 朦胧灯光中连宽衣解带都成了艺术..这部中nico身体的美,可以在全部你愿意露出的片子中排到第二,屈居《大开眼戒》之后..没办法,美女也不能永远年轻
这种关乎剧情的史诗级影片,打动我的总是微乎其微的细节和支线,比如回归路上男主角本可能有个更好的归宿,善良的妹子,可爱的孩子还有温暖的家,可惜坠入生活的幸福评估与无来由的爱情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男主角的回归更像一次形而上的浪漫的诠释。
实话实话外国电影因为盛名而看的,让人不觉得失望的真的很少。带了战争标签,但是战争场面拍得让人抠脚……爱情的部分中规中矩,当然了说是老套路对一部本身就是老片子的电影也不客观。
双线叙事,交汇于结尾。阴冷。非快乐的结局,可是我也早就估计到了……
这个5分!送给里面太像maldini的judelaw~
绝对一般,一遇上这种片,豆瓣就尽是些装B的人,有劲嘛
战争硬生生拆散许多恋人,毁灭了无数个冷山的家庭。只是端着托盘见了几面而已,爱情的种子就在心里生根发芽越扎越深,经历数年的盼望和等待,昔日的恋人意外重逢,短暂的温存过后,却是震碎人心的阴阳相隔。非常温馨的三段,男主在开垦土地,女主坐在马车上弹钢琴;教女主种地干活的女佣的爸爸,清晨在窗外给女儿演奏小曲儿;结尾几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齐聚一堂,欢声笑语音乐助兴。
@2007-05-06 13:13:15
好莱坞式大场面下的情怀,我已经很烦了
战争中的感情很感人
关于美国南北战争大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爱的坚守以及另一方的跋涉 这样的设定已然俗套 好在几个符号性的配角相映成趣 波曼痛失丈夫的情感压抑以及无处释放 泽尔维格代表了奴隶制下独立意识的觉醒 或者是她老爸在音乐之路上找回自我 都为影片加分不少
开场葛底斯堡的堑壕战很好,场面敢想也敢拍,地道炸堑壕时有被瞬间烧光衣服的南军士兵,之后涌来的北军被困绝壁下,人脸被踩在泥水里什么的,群演配乐烟火堆积在一起,效果爆裂,除了用了徐克式廉价半屏滤镜有点露怯。故事主线很薄弱,裘德和妮可一见钟情,裘德当了逃兵回冷山找妮可,妮可在后方面对地主的欺压,他俩的关系写的太顺太简单了,裘德参军前他俩并没有实际接触,就是互相看着顺眼,在军中的书信往来本应是二人关系确定的关键,但你从信里看不到妮可的倾诉有什么感情升温的过程,像裘德被老太治伤时有句台词提到他不确定这段关系,但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在电影里也并不突出,换言之,男女主角之间没有可信的感觉,主线是垮掉的。至于老家抓逃兵的民团,摆明了要在剧情结尾被裘德干掉,也没形成压迫感。南军失败,按本片说法在于内部阶级矛盾
。。。不喜欢nicole kidman。
就分别前亲了一嘴?老子才不信这种千里迢迢约炮的事……为了片里的景色给两星……
其实Inman和Ada感情基础并不牢靠,连Inman自己都说“我甚至不了解她”,但是却仅凭最初的几段记忆无数次地在脑海中重播而强化成坚不可摧堡垒,甚至成为活下去的勇气,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爱情的空中楼阁化的最佳体现!或许,是因为现实生活真的太黑暗了吧,所以微光也是希望。因为你,我害怕死去。
这部电影分三次看完,感觉看了一百年那么久,着实很不和我口味,讨厌战争题材,那人不像人的世界,真的不想再看到。唯一喜欢的是妮可和蕾妮种田文式的一段生活!
惊艳的芝加哥女郎。剧情本身无聊程度比肩《英国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