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分:7.5影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大会上拿着一小瓶白色粉末,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伊拉克发动了侵略战争。
小帅(一个美军小分队的头),不停的在伊拉克各个据点在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直找不到,每一次都扑空,最后有人告诉他,伊拉克根本就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他开始调查,找到给美国提供线索的那名伊拉克将军,他说是为了推翻萨达姆政府,想要建立一个民主的伊拉克,才配合美国说谎。
这个傻逼将军后来被杀掉了,我认为不应该杀掉他,应该让他好好看看,他要的民主的伊拉克现在是什么样,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吗?
6.5分到7分吧,绿草地惯有的具有巨大信息量的手持摄影在这里依旧保持得很好,政治背景的复杂度一点没落下,但是有两个我个人认为很致命的缺点,一是没有一个鲜活的人物立起来,绿草地在这里讲的政治的东西太多了兼顾不了人物?
可是人物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因为它是牵动住观众的关键,尤其是主角的动机、人物弧光的完成在这里都很微弱。
里面有一个情节是马特达蒙瞒过上司,追到给他们情报的伊拉克男人时,把他假肢给扯掉了,举着枪质问他跑什么,那个人又委屈又害怕地说,你们长官在揍你,有人追我我当然要跑啦,我本来就是要把笔记本(情报)给你的。
马特达蒙搞清楚之后说,你给我情报我会给你报酬的,那个人立马说,你以为我是为了钱?
我是为了我的国家才这么做的,没有人比我更希望结束这一切。
马特达蒙好像懵了,那一刻是我在整部电影中感受到的最大的情感张力的时刻,如果沿着这条线把马特达蒙和那个伊拉克男人之间的这种在非常时期敌人和朋友可以互换的关系说清楚点,出来的人物弧光可能会更大一点,观众也更能共情一些。
还有一个是那场夜景追逐的本应该是高潮的段落,剪辑节奏和配乐多热血啊,但是因为前面的人物没竖立起来,导致我很难带入角色,即便马特达蒙冒着生命危险和违抗上头的命令也要救下证人,听起来多辉煌啊,但是出来的结果是你们追啊跑啊,我看着一片乌漆麻黑想睡觉。
最后美国如愿以偿推翻萨达姆政权,说“这是一个新的伊拉克,是暴政的终结自由的开始”,但是伊拉克陷入四分五裂,局面好像更加混乱了,然后有人发问,美军什么时候撤?
呵呵那个美国的代表说,as long as they(我们) needed.最后马特达蒙曝出了发动战争的骗局,但是what’s done is done,政治纷争中的阴谋和骗局还少吗?
和谍影重重一样的不仅有抖动的手持摄影,还有个人反抗国家意志的内核,不同的是这里有一个看似正义的党派在帮他,但是这个党派帮他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对手站在正义的反面,而不是正义本身。
而最后达蒙和那个高官的对峙就好像两个世界的对话,对方所说都是普通话,但是就是听不懂。
我如果能够知道他们俩所掌握的信息,那站在两个人的角度上都能够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如果他们两个人停下来仔细从对方的立场角度考虑一下这件事情当然也必然能够“理解”对方所做的事情,这就是存在即合理,这个其中的合理和他们理解对方的那个理解一样,都是和物理规律上一样的理,和法律一样的理,情理之中的那个理。
如果故事继续下去,各个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情一段时间之后,甚至是报道次日,政府高官依然在为了国家利益干着“不可告人”的事情,达蒙依然在为了自己“正义”世界不崩塌而努力。
又或者是高官在退休后可以匡扶正义的事像年轻的达蒙一样倾尽全力,而达蒙在遭到数次打击之后选择曲线匡扶正义,在从大兵到政客身份转变的过程中,手里掌握的信息不断变多,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复杂,达蒙正义世界的一砖一瓦不断被替换。
达蒙区别于其他高官的地方可能在于遇到年轻时的自己选择无语凝噎,接受批评。
这是宿命。
国家,政府,企业,团体,个人在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一小部分人不断揭露这些丑恶、暴力、龌龊的事情,就像蠢驴追着眼前的萝卜,结果是主人来收磨好的豆浆。
(有剧透)这是我盼了许久的那种很男人,而且很粗的一部片子。
这里“粗”。。。。
是噪点粗。
曝光速度快的胶片在很暗的地方拍,就会很粗。
这个电影之粗,过去十年都没有先例。
结果一看,英国的摄影指导。
果然粗犷。
至于“男人”,指的是能够有节气地把要说的观点坚持住。
过去一年中的政治片,都是阳痿的不行。
两部批评美国政治的电影《nothing but the truth 》《State of the Play》都是开头雄心勃勃要揭露当权者的阴谋,最后又通过人物的儿女情长,把本来高潮时刻能够表达的道德和正义感,通通当成避孕套一般,偷偷地从马桶里冲掉了。
这个片子,作为一个政治题材动作片,对自己的主题的贞洁操守那是呵护有加。
这个片子尽管描述了战争的情景,但是不是所谓的"战争片", 那种什么《野战排》,《黑鹰降落》,《拯救大兵雷恩》对士兵成长,情感走势关注的战争电影其实属于娘娘腔的自我陶醉。
战争面前这些脆弱的人们展现了他们深藏的人性,从而明白了生命,生存的意义一类的屁话,都是给大众洗脑,或者发泄叛逆情绪的。
你恍然大悟发现在体味生命的意义,“情感”让你不容面前残酷的杀戮和奴役。
你当年青春荷尔蒙迸发,想要宣泄内在暴力倾向的动机被国家机器抓个正着,忽悠你放弃了自由选择权力,而深陷令行禁止的军营的时候,抱歉,不幸的事实就是没人会跪下感谢你解放了他们,或者保卫了他们。
而在Green Zone里面的士兵一个个都是高效杀人机器,直奔目标,完成任务。
职业终结者。
片子里面的人物,从萨达姆的独裁将军,敬业的大兵,权威的间谍,野心的五角大楼走狗,矛盾的名记,还有智慧与勇气并重的Freddie 阿拉伯老拐腿 没有一个人物有什么男男女女,人生感悟的情感线索,或者心理线索。
故事里面的人物,面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符号。
他们代表的都是一种 “价值观”。
大兵要的是最直接单纯的职业意义,说白了和环球小姐的目标没啥区别——世界和平啊; CIA 头头就是要实行最有效的,百试不爽的新独裁政权,当然,萨达姆当年不就是他们栽培的么(自己却不承认,CIA的地位不同当年越战了); 五角大楼特派员就代表了布什、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的利益集团——找理由花纳税人的钱造武器(制造新的争端就是最好的办法),找石油,找人重建伊拉克借钱给他们; “黑桃勾”将军,审时度势当墙头草。
。。。
当这些代表不同价值观的符号为了自己的目的,进行简单粗暴的碰撞的时候,故事也就讲起来了。
伊战七年之后,可能地球人不再关注美政府捏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故事,不至于因为这个去买票捧场,但是主流的观众对世界和平的期待还是恒定的。
所以当单纯正直的大兵miller 质疑作秀的搜查,去为了伊拉克的真实的和平,结盟CIA,准备保住大将军,安插独裁新政府的时候,我们都对他的价值观表示认可,希望他能获胜。
与此同时,看到华盛顿特派员遮遮掩掩,暗箱操作,又看到Green Zone 里面美国投机分子一片奢靡天地的时候,我们看到侵略者的冷血和贪婪,鄙视他们的价值观,我们希望他们得不到想要的。
但是突然一个伊拉克的老拐子冲出来了,和大兵说,你觉得我们这些路人甲乙丙都只是为了帮助你们实现你想要的么?
我们就为了你们那点奖赏么?
我们是爱国啊!
我的腿都捐给国家了!
我也希望你帮我实现我的愿望啊!
多么深刻而生动的一课。
但是我们这些看客早就习惯伊拉克的国民没有任何发言权了,从而我们也不相信他们有任何梦想,有任何欲望,有任何价值观了。
但是老拐腿的第一堂课就告诉你,这个故事别把我们伊拉克人的价值观忘记咯!
大兵似乎是心领神会,但是最终没有能超越老拐腿的第二堂政治课。
在这个并不具备Jason Bourne 的身手和智慧的大兵借助自己的运气快要成功的时候,老拐腿以小马哥式的干练枪法让大兵的好梦破灭了。
所有的政治斗争,最后的胜利者都能够语重心长的告诉那个失败的人,别难过了,这就是命。
老拐腿才是这个故事的胜利者,也成为了价值观最高级别的人物。
“这不是你能决定的事情啊。
”影片高潮的这一句话,对于大兵来说比一颗火箭弹来的要猛烈。
可不是么,你的错误不是因为谎言,或者错误的原因来到伊拉克,你的错误是以为自己可以借助某种托词,侵略一个主权国家。
故事里的所有美国人都一直以帝国主义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侵略行为,认为这个是正义之举。
其实呢,你有什么权利在人家国家干这干那啊。
明白无论你想如何安排我们的国家,这都是侵略,而不是正义,才是关键。
Paul Greengrass 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人直愣神。
太男人了,这才是政治电影应该有的态度。
我说的就是你美国侵略别人不对,你美国对别人指手画脚不对,人家伊拉克是要由人家伊拉克的老瘸子当家做主人的。
美国的保守派马上会给这个导演贴上共产主义者的标签,谁让他主张让无产阶级穷人当家做主呢。
整个电影节奏还是很紧凑,把美国政治肮脏的一面扒开看(不确定有没有美好的一面),不过这次男主可惜不演sf,所以开头就被胖揍。
看开头CIA那段关于伊拉克政局的论述,觉得真是开了上帝视角,后来一看拍片时间确实可以开上帝视角。
另外,美帝拍这种中东战争片,真是喜欢加入阿富汗或伊拉克地青拿火箭筒一炮把阿帕奇干下来的场景…… 最后说到信任的问题,美帝打了错误的仗,就会拍反思的电影,但估计是政治人物不看电影,所以拍了那么多反思错误战争的电影,还是不断重复以前的错误。
每当看到这种历史重演,就让人很难对人类的未来乐观……
向伟大的美国致敬!!!!!!!美国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神奇的存在. 它是唯一一个---可以撅着屁股硬说是脸, 之后又派人出来朝着屁股狠踹一脚说:你丫就是个屁股---的国家. 这部电影就是讲的Matt Damon朝着小布什的脸猛踹了一下然后告诉全世界那张不是脸是屁股,那个洞出来的不是人话全是屎.于是亚非拉的人民,尤其是伊拉克的人民感动了, 他们泪流满面说, 这世上还有真理在, 美国虽然操蛋, 但是起码还有民主和自由, 你看, 这么反政府的电影都拍出来了, 为我们伸张了正义, 揭露了他们自己政府丑恶而虚伪的嘴脸, 哦买糕的,我们内心有一种情感在升腾,无法言表, 只觉得冥冥之中有天意......前段时间我在twitter上写, 从不理解什么叫"浪子回头金不换", 所谓的浪子回头, 全部是因为混过玩过不屌了所以转回来, 可悲的卫道士们站在他们转弯的路口手捻山羊胡眼泛泪花欣慰的长叹"金不换啊金不换". 且不说他们根本不了解推动这转变的原力是什么, 就说如果这时真的给出去了几个大金砖, 我担保80%的浪子们立马原地再回头, 坚定不移的朝着原来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了.美国的荒淫无耻不是一个Matt Damon可以洗刷的了的, 软弱的被欺侮国家人民也不必眼巴巴泪汪汪的被一部擦屁股的电影所感动. 强权既真理的意思就是, 即使他后来抽着自己的假脸说:我就是个屁股, 也改变不了他用这个屁股喷了你一脸屎的事实. 而他想要的, 就是这个事实. 事后抽抽脸, 完全是为了给哭哭啼啼的小弱者们一个安慰. 这个无关紧要的小安慰在小弱者那里, 却可以被当成是天给的恩赐. 拿着枪的屁股的精彩买卖.所以看清了, 浪子不是等着被拯救的, 他们是走着自己的路来逗你玩儿的.
推荐!
一看导演好眼熟,居然又是greengrass!
前一阵才看过他的93号航班,印象深刻啊,看来这导演很不错的样子,于是又去搜了下他获奖的一些影片,于是开始用QQ旋风下载谍影重重3部曲,谍影重重是个动作片吧?
居然8分多!
期待啊!
还有就是发现本片主角是马特·达蒙,谍影的主角也是他,记住啦!
又顺便看了下马特·达蒙的简介,看来也是个优秀的演员呐,居然还是个不错的编剧,厉害!
代表作《心灵捕手》《天才瑞普利》(裘德洛好像参演了)《谍影重重》三部曲,以后一定慢慢看完!
说说片子本身内容吧:总体感觉不错,是值得推荐一看的,不过并没有力荐的程度,因为毕竟这种题材的片子无法震撼人心。
推荐的理由挺简单,看完后能对伊拉克战争有更多的了解,本来我就是抱着更多地了解伊拉克战争的目的去看的,这片子就是我在百度上搜伊战的相关影片才得知的,然后看评分还算不错就开看。
看完确实又对伊战增加了不少认识,也对以往的一些观念进行了再思考。
片子中明显地揭露了美国发动伊战理由的虚假,所谓的WMD只是堂皇捏造的借口,帮助伊拉克建立民主自由的政府更是显得可笑,纯粹是布什政府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摆出的说辞,在政客们丑恶的操纵下,无论是美国大兵还是伊拉克平民的生命都显得无足轻重,他们为了实现个人目的是不择手段的。
那个五角大楼的官员只是白宫命令下的一个执行者,他所做的一切完全只是听从上面的安排,是政客们操作链条的一部分。
不过幸好美国一些部门是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受一些制度的制约,籍此一些官员也得以保持相当的独立人格和判断,比如CIA,据我所知,当时水门事件发生的时候FBI和CIA就拒绝了尼克松的一些过分的要求。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CIA能够独立地进行和五角大楼不同道的研究,直到五角大楼得到了来自白宫的命令。
除了WMD的问题,片中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到底该不该继续支持复兴党的将军,是继续扶持他们稳定政局还是就地解散他们的武装?
个人认为是应该继续扶持。
纵然那些萨达姆的手下或者说走狗们犯下滔天罪行(从那个青年伊拉克人最后枪杀将军可见一斑),但是我仍认为继续靠他们来稳定伊拉克政局是最好的选择,而就地宣布解散他们的武装,宣布复兴党党员不担任所有公职是个愚蠢的决定。
记得片中有个镜头是2003年5月1日布什总统在亚伯拉罕·林肯号航空母舰对全国以及飞行甲板上的水兵和飞行员发表了“任务完成”这篇演讲,因为伊拉克的常规部队的战败而宣布美军胜利。
记得当时观看电视直播的大厅里的人们都表示庆祝,可是在这部电影上映的2010,在死伤那么多美国士兵和对伊拉克民众造成巨大损害的那时,人们难道真的可以说胜利了么?
正如片中那个伊拉克将军所说的“你认为你们在巴格达,所以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你等着吧,战争才刚开始”诚如斯言,布什宣布美军胜利后的若干年里,人体炸弹、汽车爆炸等恐怖袭击此起彼伏,在伊美军人人风声鹤唳,有的开始受战争戕害泯灭人性,战时虐待俘虏肆意屠杀,退伍后受战后心里综合症困扰,不能自拔。
明显美军没处理好战后伊拉克问题,我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只是政客们了为了个人利益发动的丑恶战争,完全不是真心地想给伊拉克带来民主与自由,如果本身的动机值得质疑,那你如何期盼他们会用心把事情给办好呢?
首要目的是不顾一切、千方百计地攫取利益!
民主自由什么的只是给舆论给公众看得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的,稍微表现表现就好了。
我觉得如果真心想为伊拉克好是应该扶持原来的复兴党的,草率地否认原政权的一切是不可理喻的,一个在民主转型期间的国家是非常复杂和难以处理的,必须有一个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持稳定,转型必须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来,可以在美国和联合国和世界舆论的监督下,一点一点改起,慢慢调和矛盾,慢慢开放自由,悍然宣布复兴党非法只能让它走向对立,带来持久的动荡不安。
在一个战后的混乱时期(尤其是像伊拉克这样的宗教、民主等种种冲突存在的地区),民主不是最急需的,稳定才是重要的,我认为,民众迫切地需要安抚战争的伤口,休养生息,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重建家园,而这一切,依靠原来的政权是必要的,毕竟不是每一个复兴党党员都是支持萨达姆的,可以慢慢地遴选出那些好的,淘汰那些坏的,并最终可以将做过恶事的送上审判席,诸如纽伦堡或者战后德国的审判一样。
布什政府居然一下子开除所有复兴党员在学校、医院的职务,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关于民主转型期的研究,我还在细细的思考,毕竟这可能就是未来可能发生的,我现在还需要好好地多看一些书看一些历史,认真的思考。
战争是万恶之首,独裁暴政与之相比也略微逊色。
如果战争是正义的,还可以接受,但从伊战的发动理由和过程进展和战后举措来看,我只能看到不义的痕迹。
最后准尉给各大报纸杂志发了email还让人不至于绝望,在政府这个张牙舞爪的巨兽面前,至少还有自由,还有独立的报道能够制约一下,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诸如虐囚等消息都是美国媒体披露的,总有一些尚未泯灭良心的人提供报道真相,让舆论公民的力量制约监督这头巨兽,让这个世界不至于在欲望与贪婪中绝望。
2012.9.30 17:39
我对这部片子期待很久,而这主要是因为本片的导演是Paul Greengrass。
到现在为止,这位英国导演还没有拍出过一部我觉得不好的片子。
去年秋冬之际,盛传此片有可能竞选奥斯卡,毕竟导演资格够老,片子制作够精良(成本1亿美元),卡司够强大(Damon主打,外加超强配角、Gleeson、Ryan),题材也够醒目(好莱坞左派热爱的反伊拉克战争)。
为了此片,我甚至还去看了原著《Imperial Life in the Emerald City》 ,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欣赏Greengrass的手法。
但是,影片后来被宣布推迟至今年3月上映,当时我就觉得隐隐不安,毕竟这是个烂片时段。
果不其然,此后影片虽然口碑不错,但票房惨淡,继续了伊战不卖座定理。
为了一探究竟,我在此片一出后就立刻观看(高清BD格式,赞一个),结果大失所望,果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非常一般的片子。
当然,这不是说片子拍的不好,Greengrass毕竟还是质量的保证,这一点是可以放心的,要不我深爱的两位影评人A.O. Scott和Roger Ebert也不会力挺此片。
但是,我在阅读两位影评大家的作品后,发现这是少数我和两个人意见极度不同的影片,而其他们认为影片出彩之处,恰恰是我心目中影片的败笔。
在.Scott和 Ebert的影片中,都是首先称赞了影片的质量。
之后,两个人在澄清这是一部惊悚动作片,并非一部记录片之后,认为此片的出现恰到好处,可以(笼统的)在7年后告诉美国群众伊拉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这部成功的商业片,因为其题材的野心而得到了升华。
但我恰恰认为,这部片子把背景设在伊战起始阶段,是影片问题的全部来源。
要说明这点,我们不得不先从伊战说起。
任何战争本身必定是复杂的,但伊拉克战争尤其如此。
在今天,美国左右两派的人士依然在扯皮;而且鉴于目前泄露出来的文件尚不完整,我们无法确切的说,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一般不喜欢读这种即时作品(拜村上所赐),尤其是在所有事实尚不完成、对于事件的叙述依然在不断变化的时候。
但是,鉴于此片,我读了《Emerald City》;由于对《纽约时报》专栏作家Frank Rich的喜爱,读了他叙述伊战之作《The Greatest Story Ever Sold》;并且因为《时报》的推荐,读了Meyer的《The Dark Side》。
虽然只有此约1000页的资料,但伊拉克战争的复杂性已经让我记忆犹新。
我确信,这1000页不过是蜻蜓点水;等将来资料越来越丰富后,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势必更多。
因此,如此复杂的一个叙事,要想在2小时之内用镜头语言讲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Green Zone》为了讲大概说清楚,势必要挑挑拣拣。
这也难怪,你怎么可能用Amy Ryan 10分钟上下的出场时间,讲清楚整个Judith Miller事件的前前后后,以及美国第四权和史上最强势白宫之间的恩恩怨怨呢?
在缺乏内涵的同时,电影的“不真”又大大的破坏了影片的商业吸引力。
众所周知,电影要吸引观众,首先就是要把观众信以为真,不然就算戏再精彩,冷眼相看的观众也不会上心。
而这也正是本剧所犯的大忌。
比如,瘸子伊拉克翻译跟着Damon出入Green Zone如入无人之境,但任何读过《Emerald City》的人都知道,伊拉克人要想进美国人的地盘,连祖宗八代都要供出来。
诸如此类为了保持剧本结构而牺牲了的细节,让人完全无法入戏,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欣赏Greengrass的功力,却不能对戏剧张力产生一丝一毫的兴趣。
英语有谚语说,上帝位于细节之处。
《Emerald City》等书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其并不是想当然(当然有个总体构思和叙事在所难免),而是用一个又一个细节,带给了读者一个相对丰满真实的伊拉克。
比如,读此书后我们就会知道,一开始美国人连如何把钱带入伊拉克都没想好,还是一个零工特立独行,才想到从科威特转账过来,之后带着现金直接进入巴格达。
如果没有他,Damon也就不可能带着百万现金走来走去。
就是因为缺少了此类真实感,才让《Green Zone》整部电影都像一个习作,而非一部严肃作品;整部电影缺乏了太多的深度。
而即使作为商业片,片中很多细节也根本禁不起推敲,充满了《南方公园》屡次攻击的垃圾逻辑(美国兵杀了伊拉克杀手,所以这个美国兵肯定是Damon,因为在战争的混乱中,不会有其他美国兵杀持枪伊拉克人)。
诸如此类问题也都影响欣赏片子的乐趣,而这些问题的来源又是因为片子太过想要那肤浅的深度。
我认为,两位大师之所以对此片赞不绝口,是因为此片很符合他们本身的想法(共和党人误导美国民众,酿成大祸),而他们又认为美国很多人不知道真相,于是觉得此片恰如及时雨,寓教于乐。
在阅读了这么多关于伊拉克的咨询后,我认为共和党人误导民众,在后期解决问题时无能,应该和真相距离不远。
但问题时,美国观众信息并不缺乏,连我远在千里之外都想方设法能读到书,他们如果真想一探究竟,应该不是难事。
如果7年之间并无作为,那么估计是因为他们对真相根本毫无兴趣,或者心目中有着不同的真相(比如William Kristol)。
对于这些人来说,一部二流惊悚动作片很难有什么帮助。
虚构永远没有生活那样充满魅力,特别是伊拉克战争这样的魔方。
预期期待《Green Zone》能够治愈美国人7年的无知、同时娱乐大众,不如让影片专精一门,只负责其更适合的娱乐,把生活的魅力留给其他媒介。
《绿区》是2010年初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继《谍影重重2》和《谍影重重3》后,与麦特-戴蒙的再一次合作。
《绿区》的整体架构和风格与《谍影重重》系列极为相似,走的都是紧张刺激的动作片路线,主角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场阴谋,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找出事情的真相,在体制内打击邪恶势力、伸张正义。
不过这次的故事背景落在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的伊拉克,核心阴谋则是伊拉克大杀伤性武器的真相。
《绿区》的整体格局不大,故事情节也不复杂,没有上穷碧落地牵扯进华府核心官员,也没有下至黄泉地展开系列血腥谋杀,一个派驻伊拉克的美国军官,几次寻找大杀伤性武器都扑空后,开始怀疑信息频频出错的真实原因。
这名军官在一次行动中意外发现,一名前伊拉克将军与大杀伤性武器的信息有密切关系。
在上报了自己的发现后,这名军官立即被美国派驻当地的官员隔绝在后续调查行动之外,他于是决定带领几名手下独立展开追查。
接下来就是双方的斗智和街头巷尾的追逐。
最终虽然真相大白,但证人却遭杀害而无法出面指证背后的阴谋。
《绿区》的故事结构本身尽管是一般的商业娱乐片,但其中直白地呈现的两个议题却让人不得不关注。
第一个议题是大杀伤性武器到底在那里,另一个议题是美军对伊拉克的重建如何进展。
伊拉克握有大杀伤性武器是美国对其宣战的理由,但布什政府已经承认战前的信息并不正确,伊拉克里没有大杀伤性武器,当时的出兵决定是在被某个伊拉克间谍误导的情况下做出的。
对于布什政府的辩解,《绿区》影片中表达了非常明确的观点,一个错误信息可以轻易地被核实,但布什政府却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决定攻打伊拉克,唯一合理的理由就是布什政府刻意不核实,刻意用不可靠的信息作为出兵的理由,大杀伤性武器的存在只是出兵的借口。
《绿区》对于这个议题还提出了一项控诉,就是新闻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帮凶,记者完全根据布什政府提供的资料,在未经调查的情况下进行发布与宣传,因此造成美国百姓的恐慌和一致性的舆论方向,如果布什政府有罪,这些新闻媒体也需要负一定的责任。
《绿区》中的第二个议题是重建伊拉克的方式。
如果大杀伤性武器是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所用的借口,则推翻萨达姆政权、为伊拉克人民建立民主政治是布什政府使用的宣传口号。
在影片中,美国派驻当地的官员解散了伊拉克的政府和军队,并找来了一位流亡海外三十年的伊拉克人,作为新政府的领导人。
同一时间,一位中情局的官员质疑这种做法,认为只有伊拉克当地人才了解伊拉克,应该从旧政权中寻找反对萨达姆、但被老百姓所了解的人来组织新政府。
影片并指出美国派驻当地官员的做法,其实是为了成立一个美国的傀儡政权,让美国在撤军后仍能掌控这个国家。
在这个议题上,《绿区》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安排,片中特意增添了一个伊拉克百姓的角色,在过程中全力协助美国军官寻找真相,但却在结局中开枪射杀前伊拉克将军这个关键证人。
无论美国出兵伊拉克的真实用意何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终究是伊拉克老百姓的愿望,然而当美国的官员们躲在“绿区”这个世外天堂,一边游泳晒太阳,一边讨论如何重建伊拉克时,是不是应该走出去看看眼下的伊拉克百姓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不是应该问问伊拉克老百姓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新政府?
对伊拉克的重建,应该真心以伊拉克人的幸福为首要考虑,而不是着眼于美国未来的控制,或如何让美军尽快撤出伊拉克。
《绿区》是一部立场极为鲜明的影片,姑且不论其中所表达的信念是否正确,但在布什政权后,终于有不一样的意见能够被大声说出来。
随着布什政权的结束,越来越多人开始检讨布什政府的政策得失,说是权力斗争也好,说是秋后算账也罢。
但这终究是政党轮替所带来的好处,一项政策的好坏终究会被摊在阳光下检讨,可以有不同的声音来引导人民的思考。
奥巴马在竞选总统之际便承诺了从伊拉克撤军,但在上台后显然发现事情比想象中的复杂,撤军与否牵扯到美国本身在中东的利益和伊拉克百姓的福祉,但民主制度的真谛就是由全国百姓共同对重大国家议题做决策,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必须老百姓说了才算,否则单方面以政府、以总统的观点来行事,在个别事件上也许更有效率和合理性,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走向独裁专政。
而一个政府要能真正地听到老百姓的声音,就必须开放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让老百姓可以从多种面向来理解事件,作出自身的判断后自由表达个人的意见,如此的舆论形成机制才能正确反映老百姓的想法,才能保证政府的施政不会偏离民意太远。
《绿区》于2007年便开拍,预计于2008年3月12日上映。
但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推迟至两年后的2010年3月12日。
将将及格的主旋律/政治/动作/反恐大片。
Matt Damon和《谍影重重》系列导演Paul Greengrass又一次合作。
主题正经,节奏紧凑,动作场面火爆。
Matt Damon扮演不顾上级命令的小队长俨然伊拉克战场上的孤胆英雄Jason Bourne.不过这一次他有一帮听话的小弟。
前半部分都还不错,不苟言笑的正派主角,为了政治目的不择手段的反派官僚,还有刨根问底儿跟真想较劲的中情局配角刺头儿,不明真相最终弃暗投明的媒体人,一部成功的好莱坞主旋律商业片具备的一切要素都齐活了。
但就是最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枪战有点脚软,大坏蛋的下场也没有交代更详细,悬念留得有点大。
该片入选了《福布斯》2010年度十大赔钱电影第八位。
有点理想主义
中国导演要是拍这种片子,估计马上就人间蒸发了。
这种槽都能吐,美帝的文艺工作者真是幸福。
这里面我最爱的角色是伊拉克瘸子FREDDY,他才是灵魂人物啊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
中国电影人应该向美国人学学如何拍主旋律电影. PS:这部比拆弹专家有意思多了
为美国的勇气而感动, 整个伊拉克战争的真相, 在国内根本不可能给资金拍如此反动的电影. 但这个世界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本性大家皆知. 只是媒体封锁后 人们无法直接看到真相. 马特戴蒙越来越有味道了..佩服
很失望
烂,太烂。
给这场战争找个理由,而理由却什么也不是
这样的题材不能这样拍,导演你的看家本领不合适这么玩儿。
无头无尾的政治电影,但是最后米勒的愤怒是感受到了。
国际版虎胆龙威
看预告是谍影重重,看正片是拆弹部队。
我觉得没塑造好人物,都在讲故事,镜头还让我晕着了。
WMD....
失望
因为马达多一星……真的很说教很boring……
①巴格达很忙,大家很兴奋,美国政府很阴谋②正义军人寻找真相,但是找到又如何,who tm cares,所以美国政府很阴谋③伊朗司法部2005年就向伊拉克法庭要求审判萨达姆的战争罪,关键指控就是两伊战争中使用生化武器(WMD),所以国内有些人替萨达姆出头否定大杀器指控,你先问问伊朗同意不同意
故事倒是挺敢讲,直接说美国出兵伊拉克的理由是基于谎言。达蒙作为一线军官,跟着错误情报在一线瞎忙,内心起疑不久,天下就掉下来个伊拉克人指点他抓通缉令扑克上的人物,但目标人物还是提供错误WMD情报的美方合作者——这个剧情就无厘头了,美国似乎是跟通缉令将军合作编谎的,那为何还按照那些错误情报指派达蒙们?没必要搞这种障眼法;而将军是个掌权的逊尼派军官,他也没有必要串通美国颠覆萨达姆,而参加过两伊战争的天降爱国伊拉克老兵也是个生硬设计,这剧情完全是乱编了。绿草地的电影也是晃镜头,但分场合,比如跑步追逐戏就大晃像是纪实镜头,涉及战术布置时就晃的没那么厉害,确保不丢关键信息,但后半段的夜景追逐戏还是拍的很差,都糊了。电影最有趣的地方还是达蒙在中情局和军方之间辗转腾挪调查真相的过程,突出了美国的权力制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