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有原则,从小时候开始就如此,对规则的遵守严苛得近乎死板,面对擅自在社区里面遛狗、开车的人,他会不厌其烦地甚至追着要求对方停止,同时有点死脑筋,对两件商品才打折的规定死活就是想不通,他只开萨博,看不惯准备买法国车的年轻人。
他的这些性格特点在片子一开始就交代了,定下后面的所有为人处事的基调。
这种善良的莽汉形象是很讨喜的,善良是本身就存在的,有可能一开始没有展现出来,同时总是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对于爱人和小孩的种种爱护,而莽汉就是一个皮糙肉厚的设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简单粗暴的大嗓门,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结合就推动整个故事的前进,但目前来说这类片子有时候也算一个有着套路的类型片,能够脱颖而出的就在于演员的表演以及细节的设计,这部片子在我看来已经够出色,但是并没有预期的突破,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并没有意料之外。
古语有云,福祸相依,欧维的遭遇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欧维睡着了,迷迷糊糊醒来,落入眼帘是一双红色高跟鞋,抬头正是一双笑盈盈的眼睛……偏偏在最坏的时光里,遇上了那个笑容明媚的女人,我们的相遇怎么可以那么美。
就好像遇上你之前,我的人生是灰色,直到遇见了你,才知道原来生命也可以是五彩斑斓的。
男的痴情,女的勇敢,愣头青和文艺女青年画风出奇般配,眼里的火花分分钟羡煞旁人。
在女主走后,工作也没了,欧维决定去死,谁知道每次在他准备死的时候都死不了,突然一个个闯进他世界的,猫、闹腾的邻居、以前翻脸的死党,彩色的部分越来越多……还能顺利去死嘛???
整个故事中欧维的变化是最动人的,这么一个骂骂咧咧对什么都不满意尖酸刻薄的老头,内心居然也有着无比柔软的一面……随着故事的开展,他的怒,他的固执,他的窘迫,他的笑,他的一切行为,我开始一点一点地理解他了,直到最后被深深打动为其落泪,真正打动人的故事,都是这样一点一点攻占内心。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孤独老者生命中最后三周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质朴,却被作者写得充满温情与感动。
当善良的人一次次被这个世界伤害,继而变得冷漠刻薄,不合时宜,你很难说错的究竟是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还是这个兀自坚守的老头。
欧维,尚未等到生命完结就已被社会厌弃,同时自己也疏离外界,愈发孤僻。
当其所珍视的一切都离他远去,欧维最终决定去死。
欧维的一生,是沉默寡言,用心做事的一生。
他坚持“承担责任,自食其力,洁身自好”的人生信条,并对正义、道德、勤劳以及一个对错分明的世界深信不疑,哪怕从来就不被人欣赏。
沉寂冷漠的外表下,深藏着对亡妻一生的执着与爱恋。
电影中非常打动我的点来自于欧维的少年时期。
教堂的葬礼,欧维幼年丧母,父亲壮年丧妻,然而这两个人的内心好像都没有过多的伤痛,父亲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漠然,欧维那时作为一个小孩子的懵懂,都有一种对失去的家人的冷感,背后是家人们彼此之间爱的互动的匮乏。
真正的爱的唤醒是在什么时候呢?
年少的欧维差点被背后疾驰的火车夺去生命,那一刻无法预料的死神的迫近,也开启了原本应该与生俱来的血缘意义上爱的智识,父亲紧紧抱起了死里逃生的孩子,这是父子间的第一次拥抱,这个身体贴着身体互相分享体温的亲密动作,在老年欧维的记忆里被定格,在少年欧维的生活中被延续。
当少年欧维在父亲工作的火车上捡到一个钱包却被父亲的工友夺走,他抢回了钱包但得面对敌人的拳头,这时父亲出现了,就在欧维心生忐忑之际,父亲反手把工友的脑袋按倒在一边的桌子上,此时此刻他们是亲人又是同一战线的队友,年少的欧维在还未能正确分辨对错只凭本能对这个世界作出反应的时候,父亲重申规则,也肯定孩子的个人意志,“那钱包由你处置,是你发现的”。
随后的情节安排才是这个电影的神笔,当父亲突然被火车撞死,那个被揍的工友迫不及待地找欧维寻仇,此时欧维被两个男人挟持,工友得意地拿掉了欧维的手表,欧维在片刻反应之后,毫不犹豫挥拳向那个是父亲手下败将的工友,拿回了自己手表。
这是电影的高光时刻,父亲和孩子的身影重叠。
拥抱、挥拳,这两个复现的动作,暗含了此后欧维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对爱的感受和表达,以及对自我意志的坚持和维护,这来源于父亲。
这也对应着电影中欧维对妻子深沉的爱以及对社区近乎变态的维护,这一切都有出处。
还要夸一下这部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人们总是用语言来回忆母亲,用行动来回馈父亲。
这部电影在处理父子感情时用动作来达成简洁却精准的叙事任务,又完美贴合了欧维不善多言的性格和气质。
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是,当遭遇车祸成为残疾人的妻子面试老师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学校甚至不肯改造一下不方便轮椅进出的台阶时,欧维独自一人在雨夜里架好了可供妻子轮椅行走的斜坡,于是妻子顺利入职。
这个寡言少语的男人总是用行动表达着他对妻子的爱和支持,对于妻子来说,他对她的爱就是他的自我意志。
<图片1>北欧风格的电影大多是冷色调,给人的感受也多是寡淡叙事居多,然而这部电影的妙处也正是如此,冷色调的画面,并不讨喜的主人公,在银装素裹的雪国,通过无数次的回忆,一点点被融化,也带领着观众一点点心生暖意,直至在片尾处,在洒落的阳光中,火车摇晃的车厢内,与最亲爱的人两相对望,从而交握的双手,让人兀地湿了眼眶,究竟什么时候被打动而不自知。
我们应该如何与最爱的人告别?
故事从一个冷漠与古怪的老人开始阐述,十年如一日地早起巡视社区,对于一切破坏规矩的人破口大骂,活脱脱一个更年期的居委会大妈。
而这样一个让人无法喜欢的男主角,通过几次失败自杀的闪回回忆中,让我们慢慢感受到了一个诚实、害羞的男孩成长史,也围绕着他一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告别而无限唏嘘。
孩童时期,母亲的逝世,年幼的他还体会不到伤心,在葬礼上茫茫然看着父亲哭泣,唯一让他懵懂思考的时候是站在教堂之外,看着刚刚结束葬礼的大教堂又迎来了欢声笑语的结婚典礼,而侧目,母亲的棺椁正从教堂侧门处抬出,年幼的他抬起头,大朵的浮云在天空静默,这第一次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的告别就是这样悄无声息而无知无觉。
青年时期,父亲突如其来的意外,在他考取好成绩两人欢欣鼓舞时猝不及防的悲剧来临。
本就是个不善言辞也不喜欢表露情感的他,只能木然接受一切,在父亲的葬礼上,这一次他依然没有哭。
而面对父亲生前的领导安慰时,他也只是立马掏出父亲预支的薪水还上,耿直而不带悲伤。
事实上,内向的人确实不擅于流露自己的情感,即使心里有如是的悲伤,也都全全吞咽而下。
老年时期的他,依旧没有成长为可以妥善处理离别的老人,这一次是相伴一生的妻子的病逝,他变得冷漠而固执,隐藏起自己的善意,以冷漠的姿态面对所有向他抛出橄榄枝以及求助的手,他拒绝别人谈论他的妻子,哪怕是称赞、怀念,他通通拒绝,他说:“当你们谈论她,她在我记忆中的样子就少了一分。
”,他还未从心中向他的挚爱告别,家里仍旧摆放着妻子生前的物件,每日他带上从花店讨价还价来的鲜花去墓前看她,说着“我想你”,谈论他的自杀计划,吐槽邻里间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在遭逢不公正待遇时,他暴怒地回家摔上门,安静地坐在狭小衣柜中,嗅着妻子的衣服静默无言,或是嚎啕大哭地念叨着妻子的名字。
她于他,已经不止是妻子、朋友,更胜于一种自卑内向者的信仰,而她的离世,这一生一世,回头或是向前,都再无眷顾了。
只此一生 不可辜负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身边应该也有这样的人吧,因为不擅处理情感或是突然变故而把自己团团裹住,最后变成我们曾经最看不上的人。
人生中真的很需要仪式感,无论是告别还是纪念,这是一种了结的方式,也将是一种新生的开始。
男主人通过每一次失败的自杀而不断重温那些美好而温暖的记忆,这些记忆被他从妻子死后而封存起来,而又因离世时每一次的回忆变得生动,所以,你看,人生多么需要回头看,多么需要庄重的仪式感。
片尾处,男主人没有走上自杀的道路,而也心知自己时日无多,坦然面对,在最后的时光里活得温暖和亲和,因此在影片最后,本已逝世的老人如愿以偿去陪伴了自己的妻子,一觉醒来,是与妻子初次见面的火车厢,妻子伸出手指,而他默契地接住,像生前的千千万万次。
人生,完美谢幕,而不辜负。
这样一部电影,在安静的夜晚慢慢看,卸下所有的疲惫,只想把握恰到好处的余生,让每一次的告别都了无遗憾。
整部电影都透露着冷幽默,很多场景都让人忍俊不禁,导演把一个明明很讨厌的小老头变得格外可爱。
慢慢地可以感受到,小老头一些不能让人理解的行为背后,那颗真诚炽热的心。
每一次他都会说一句“真是笨蛋啊”,然后还是会认真照看新邻居的孩子,教导她开车,也会帮助老朋友家(曾因为沃尔沃、宝马引起的“关系破裂”)修暖气机,与“白衬衫”(政府官员)作斗争。
虽然因为成长中的原生家庭影响,他沉默木讷,不会与人交流,甚至在约会的时候聊他最擅长的汽车!
但是,他的父亲是一个好爸爸,教育他诚实,赋予他双倍的爱(年幼时他的母亲不幸过世)。
我觉得全片中的第一个小高潮是父亲意外去世,曾经严肃教导他不要走轨道中间的父亲,因为得知自己的儿子成绩优越,拿着成绩单到处展示时不幸被列车撞倒,永远丧身于自己终生事业的地方。
随后,他独自一人生活。
机缘巧合之下,他与他钟爱的女人一见钟情。
那个有趣的女子,让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多彩的时光。
途中有过伤痛(意外流产,妻子半身不遂),苦恼(妻子的就业问题),反而妻子的坚强让他们度过了艰难时刻。
年过半百,白发苍苍,妻子还是离开了欧维。
欧维不愿她孤孤单单在天堂,明天都去看望她的墓碑,最后决定去自杀。
结局当欧维如他所愿的,与那个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的女人重新相见于天堂,还是那辆六点半开出的火车,依然是那双精致的红色高跟鞋,不一样的是两人已白发苍苍,两眼婆娑。
影片的最后的一幕停格在他们熟悉的握手动作。
美好的爱情真是让人热泪盈眶啊。
善良究竟是好还是坏?
每次看到“好人没好报”的新闻时,总是心底一寒,然后忍不住在心底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社会与教育呈现相反的状态,但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变成冷漠的人,同样的事也会重复在自己身上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吧!
欧维的一生并不怎么幸运,从幼年失母到少年丧父,房子也在救人的过程中烧没了,他沉默孤僻,逆来顺受,因为怎么努力也干不过这该死的命运,不过老天还是眷顾了他一次,让他遇到了善良美好的妻子,虽然失去了孩子,妻子也失去了双腿,他们还是相互陪伴度过了一段漫长而快乐的岁月。
影片平淡而温暖,是的,温暖,在这个一开始毒舌暴躁的老头子身上,老欧维还是保留了他最初的善良,他还是那个别人旁观,而义无反顾跳下去救人的那个,在一次次打扰自己去死的路上,总忍不住去帮助前来求助的人。
所以,上帝不忍心让他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死去,给了他一个“女儿”,对毒舌欧维免疫的邻居,让他被需要,被关爱,被聆听,平静而温暖的走完余下的岁月。
如果欧维真的是一个冷漠的人呢?
第一次自杀就成功了吧,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这个故事从善良开始,也从善良结束,因为欧维的善良,最后他真正离开的时候,是带着感激与感动,面容平静,那只他曾经救助过的猫咪静静地守着他,他的邻居“女儿”会为他办一场完整的葬礼。
善良不是一个坏品质。
当初在微博上看到的推荐,推荐语说“希望你不要把这世界让给你讨厌的人”。
欧维,一个教科书式的傲娇老头,因为妻子的离世,在努力地,认真地去死。
在影片的开头,弹幕里有人在猜想,电影的结局是不是当欧维不想去死了,但这个时候死亡却偏偏忽然来临了。
当电影看到最后,我不能断言欧维最后离开的时候到底还想不想去死,但是,像是做了一场长梦,醒来依旧是爱人的脸,生还是死的选择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电影里面有几个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欧维和邻居去商店给男孩送车时遇到了男孩的同性恋同学,欧维问:你是gay么?
邻居特别惊讶告诉欧维:你不能这样说。
欧维换了一种问法:那你是同志吗?
邻居不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居然有人能直接说出这么冒犯的问题。
而当得到男孩同学的肯定回答之后,老头平淡的说了句哦,转头问邻居女人为什么对这个问题会有那么大反应。
看完这个片段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一直就做错了?
我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一直保持一种避而不谈的礼貌,害怕别人觉得某些问题背后藏着歧视和误解,生怕这哪句话会伤害到谁,可是我们的这个顾虑本身就是一种反对。
当社交网络在说起LGBT群体时,那些打上#不同意也不反对#这个tag的人,避而不谈的到底是什么呢?
还有另一个画面,欧维在教邻居女孩学车,不熟练的新司机背对着后面令人心烦的的喇叭声,女孩越忙越错。
老头下车,把后面的人数落一通之后上了车继续气哄哄的吼女孩,“你记得,你逃离了战乱和纷争来到了这里,你找到了工作,学了新的语言,在这里生活下来,还嫁给了一个蠢蛋,你怕什么?
”看的时候,心里的弹幕在发,老头儿,你这个傲娇鬼。
早上,欧维会在小区里闲逛,看见没有弄好的东西愤怒的整理并辱骂,这已经成为了他的日常。
而某天他例行巡视的时候终于有了同伴,或者更像两个随从。
一个是因为出柜和父亲起争执的男孩,另一个三是对猫过敏还用身体焐热猫咪的胖子。
这三个人无论如何看起来都不像是能走到一起的组合,却在清晨一起谈论着家长里短。
索尼娅还活着的时候,不方便进出的楼梯让她的轮椅成为了一种负担,面对暴躁的欧维她温柔的发问,你是决定死亡还是努力活着呢?
第二天,学校就出现了可以方便索尼娅进出的斜坡。
他是暴躁的,易怒的,不合群的,也并不温柔的,但是电影里太多的小细节都让我看到了这个孤独的,傲娇的,固执的老头内心里最渴望的东西。
清早起床,窗外的大雪一片白色让人觉得安静,学会开车的邻居女孩终于生下了那个从搬过来就藏在肚子里的孩子。
欧维以前做的家具又有了用处,他笨手笨脚的抱着那个小生命,满手都是阳光。
邻居起床发现一向多事且勤劳的欧维门前依旧有积雪,跑向没关的那扇门,发现欧维安静的躺在床上,身上是那只捡回来之后就吃到肥胖的猫。
特别平静,特别耀眼,如果可以选择,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这样死去。
我不怕悲剧的背景音乐特别怆然,但我害怕镜头里是一个人无声的叫喊,像极了哪个哭不出声的夜晚。
欧维。
59岁。
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已经奉献了43年,性格刻板,讲原则,脾气古怪执拗,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居住的小社区晃来晃去,指责邻居家的狗狗随便便便,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将孩子们空地上的随手乱丢的玩具摆放整齐,搬动随意停放的自行车回归正常位置,诅咒身上掉了毛的喵星人,他被邻居们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
就是这样一个愤怒的恪守常规的普通邻家老头,他决定去死。
可是死神貌似总是不待见他。
不愿带走他… 准备好了上吊的绳子,那结实的勾子在屋子的正中央,他是那么从容的站在凳子上,在那之前他整理好了仪容,喷了香水,然后把脖子套进了绳结,可不凑巧的是他的新邻居一家刚刚搬来,男主人帕特里克显然不善于驾驶带拖斗的车子撞坏了欧维的邮筒…而这注定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迷人相遇。
这一对话痨夫妇帕特里克和帕瓦尼和他们的话痨女儿总是不经意的给欧维找各种麻烦,每次他要寻死的时候,镜头总会闪回几十年前的画面去。
原来这个老头曾经也是萌萌的小正太,也是英俊潇洒的俊俏少年。
幼年就死神就夺去了母亲,而欧维印象中父亲第一次拥抱他的情节也看的我泪目,他已经失去了妻子,不能再失去儿子了。
小小的欧维就像是挂在父亲身上,不肯松开拥抱的手。
少年时候的欧维又失去了父亲,执拗的性格让他备受排挤,在失去了房子之后,一次火车上的偶遇让这个人生中仿佛只有黑白两色的小伙儿迎接了生命中的斑斓。
红色的复古系带高跟鞋,一个棕色短发,爱看书自带阳光元气的女孩索尼娅。
她成了他的妻子。
那一天,她和他一起跳舞,他笨拙的样子又好笑又可爱,她说,我们即将要做父母了,他木讷的脸上依旧看不出惊喜的表情。
但行动力去不思茶饭的去给即将诞生的宝宝做婴儿床去了,也许一开始我并不明白,美丽的索尼娅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愣头青,看到这一刻,我好想明白了幸福的奥义,爱不是靠说,而是要靠做的(请观者不要自行变污,虽然我也有一语双关之意,咳咳…)。
索尼娅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欧维的人,她说,爱一个人就像是搬进一座新房子,一开始你会爱上新的一切,但饱经岁月的房子总会变得陈旧,你会因为它的不完美而不再爱它,之后你会慢慢熟谙这些瑕疵,这就是专属于你的归属感。
这不仅仅是幸福的奥义,还是生活的奥义。
电影里最打动我的,应该就是欧维和索尼娅相濡以沫的爱情,彼此都是最懂对方的。
死神依旧不依不饶,一次意外他夺走了索尼娅肚子里即将出生的宝宝,还让她后半生坐上了轮椅。
车祸发生的一刻,欧维去了卫生间,甚至都不在索尼娅身边,很难想象那一刻这个女人有多慌乱恐惧。
可即使是坐着轮椅,她也依旧用她的阳光照耀着欧维和周围的人。
在屡屡面试遭到拒绝的时候,索尼娅没有放弃,甚至鼓励把悲愤化为力量的欧维,“我们选择死亡还是努力活着呢?
”欧维晚上开车用木头和钉子做了一个残障人士的辅道,这个男人真是太强大了!
也难怪欧维会一生都对这个阳光灿烂的女人着迷,在她之前,他没有过真正的生活,之后也不再有。
六个月前。
患了癌症的索尼娅最终被死神带走了。
欧维承诺会跟她一起去,他怎么放心她一个人呢。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同名原著小说里说到“死亡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最大的动机之一。
我们其中一些人有足够时间认识死亡,他们得以活得更努力、更执着、更壮烈。
有些人却要等到它真正逼近时才意识到它的反义词有多美好。
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扰,在它宣布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坐进等候室。
” 欧维每天都会拿着鲜花来到索尼娅的墓碑前陪她。
铺个报纸躺着,就像是她真的在他身边,要么就坐个小板凳,和墓碑并排坐着聊天,那只叫恩斯特的肥猫,它和欧维一起来看过索尼娅,就像她未曾离开过一样。
观影过程中,时而被老爷子逗乐,时而又潸然泪下,这个小小的社区真像个温暖的大家庭,每天坚持巡逻,每天看顾好周围的一切,会帮邻居照看小孩并且给他们讲故事,会严厉又耐心的教帕瓦尼开车,会默默为小屁孩修好自行车,会留宿因为出柜被赶出家门的熊孩子,这一切都很有爱。
死神迟迟不肯带走的执拗老头原来只是心太大,隔壁话唠小媳妇帕瓦尼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欧维把当初自己亲手做的小摇篮送给了隔壁家刚刚出生的小家伙,当这个小生命在他怀里的时候,我们和欧维一样,都是那么感动。
谁都不能独活,这是帕瓦尼说的,寂寞孤独常常会让人致郁,而身边不管是亲人还是爱人还是朋友,都是必不可少的,死神虽然一个个夺走欧维身边至亲至爱之人,但那些可爱的邻居们却让他生命得以延续下去。
这个发生在瑞典的故事,始终是要有个结局的。
他最后沉沉的眠去,死神终于【眷顾】他了,而在生命的尽头,他好像睡了一大觉,醒来在火车上,还是先看到一双红色高跟鞋,然后是她灿烂的笑容… 终会有一天,我们会遇到一个让你生活变得五彩斑斓的人,终会有一天,我们对周围的人会很重要。
这部电影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P.s.在写完影评之前,已经下单买了原著小说,真是好喜欢这样治愈的故事,这样圆满的结局。
首先,吸引我的是片名,简直是任性!
怎么可以用一句话来为一部电影命名,看看看我们的电影名字起得多文艺:《陆垚知马俐》、《恶棍天使》、《梦想合伙人》……《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简直可以与《和亲爱的去动物园散散心才是正经事》相媲美,哦对,后面那个是个自称“IP”的玩意儿。
其次,再看看我们电影投资是多么的巨大,场面是多么的恢宏,卡司阵容是多么华丽:《富春山居图》,听说最近又出一个和他竞争相当激烈的《封神传奇》。
对于这些国产巨制,迄今我还没贡献过一分的票房,着实惭愧。
为什么想死?
因为觉得无望。
作为一个想以码字为生的人,我觉得,可能最近几年都很难见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电视或者荧幕上了。
三个月前刚与国内某知名制片人经历过一场扒筋去骨的剧本创作,这次,我依然没有顶住,在第九集经历了九次颠覆性的修改后,我缴械投降了。
制片人的话犹在耳畔:我希望我的作品是传播真善美的,我希望男主人公是儒雅的完美海龟,我希望我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坏人,每个人都是抱着善和爱来对待周围……excuse me?
你的作品?
好吧,看着现在剧本中那个估计连小便都不会呲到马桶盖上的男主人公,——确实,是,你的作品!
(益达范儿)一个星期前影视公司开会,领导们又在为今年业绩自吹自擂,多少个爆款,网络多少的点击率,市场份额占了多少,多少钱的票房,同时,购买了多少IP。
哦不,现在影视圈谈IP已经out了好么,现在我们说的是SIP,——Super IP!
你get得到么?
Sorry,我真的get不到!
我get不到《微微一笑很倾城》,我get不到《何以笙箫默》,我更加get不到《和亲爱的去动物园散散心才是正经事》,所以,领会不到领导要领的我只能默默的领着死工资,看着一个又一个的爆款项目在我身边此起彼伏的擦肩而过。
我觉得我的心跟欧维一样心肿起来了,所以变得异常的敏感,看《卡蜜儿》哭成狗,看《遇见你之前》哭成狗,看《欧维》直接让我哭天抢地吓得身边的阿汪都叫出了声。
没有宏大的故事,没有闪耀的卡司,没有华丽的场景,就是一个北欧的微型小区,几户人家,一栋房子里,一个老男人执意求死的故事。
老头自私,偏执,没有朋友,即冷漠又好事。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不仅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弹幕里一堆观众。
你看,感人并没有那么困难,一个好电影并不需要多么精妙的结构和技巧。
想到了自己两年前和某导演的合作,据说在我之前已经换掉了十余个编剧,其中不乏稿费和名气皆很高的编剧,我是倒数第二个编剧,最后一个,是导演自己。
其实说来汗颜,我的作用只是调整了人物关系和高潮,然后拉了一遍剧本。
最后,我拿着极少的钱,再次缴械投降。
前段时间,听说电影经历两次重拍后终于完成,导演信誓旦旦的告诉我,影片非常棒,内部试映时观者无一不落泪,而且会有我的署名!
其实我想说,真的无所谓了,看了台词本之后我觉得,其实,不署名,真的也没有关系!
想起大学毕业时满腔热情且信誓旦旦的自己,现在,我真的想去死……
情节真的很中规中矩。有些起承转合个人觉得就像装假肢一样尴尬。回忆的有些段落,因为画面美才没有快进。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爱心分数才这么高吗?另外,我觉得这个片子其实向我们透露的是另一个更悲凉的现实:很多人舍不得你死,是因为你对他们还有用。
老头演的真好
被打断那么多次的死亡准备或许是命不该绝
为什么不能拍一部电影,主角最后愤怒、孤单地死去?为什么一定要被治愈?为什么要和大家和解才算圆满?
这是什么垃圾鸡汤??ove没任何错啊 邻居一脸别人欠她钱的样子 各种白嫖资源和帮助 离谱到家了。and ppl like this shit??
一部“豆瓣”电影,细腻入微的刻画了丧又带上核心价值观友邻是福。剧本的核心是鸡汤,但导演的艺术手法缓解了鸡汤的油腻感,唯独最后打点在一个摇起来的大全景太可怕,破坏掉北欧性冷淡质感,像要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没感觉有多好看,比日系同类型电影差多了
闹什么呢我去
心墙渐渐化开,性格渐渐变好,好在欧维身边有这群善解人意的邻里。闪回穿插,暖暖温情。
不喜欢社会主义,不喜欢工人阶级,尤不喜欢本片的导演编剧,只喜欢猫儿
40分钟弃,北欧丧喜剧小品电影,极其不值一提的平庸作品,既没有欧洲艺术片的视觉审美和思考性,也没有类型片的可看性,影片像老小孩的男主一样幼稚,自杀接连失败的桥段趣味性不断被抹杀,现在过去双线叙事效果不佳,全程内心独白配音和泛滥的BGM代表着创作无能和低级审美,不新鲜的故事,过度的男主表演,过家家一样的对话,毫无感染力的叙事,让人抵触的低效煽情,男主妈妈死了、爸爸撞了我压根不在意,因为创作者没说服我在意,又一部应该被踢出豆瓣TOP250的垃圾作品。
社区标兵,死于心大。男主有点像没头发的特朗普。女主越看越像休格兰特。引进垃圾分类的原来是共产党,以垃圾分类为傲的人还不知道自己是共产党吧。
很感慨,名字是想去死,内容却是怎么好好活。
我越是逃离,越是靠近你,我越是背过脸,却越是看见你。我是一座孤岛,处在相思之水中,四面八方,隔绝我通向你。一千零一面镜子,转映着你的容颜。我从你开始,我在你结束。----埃姆朗萨罗希《一千零一面镜子》
哎,其实就是一鸡汤片,又加了一点考里斯马基式的对资本主义的中二仇恨。
泪目
imdb 7.6 20161116
开场拍得太喜感了,主角的行为和表演下明明是生机勃勃……导演真的想过一个要自杀人的心理状态吗,还是只想符号化的取悦观众…(一个这么沉重严肃的题材拍成了儿童片)
1灾难。一个个重大的戏剧转折降神般卡在每场戏的内部而非之间,这些演员又如何可能操着生涩的台词,以僵死的人设通过表演将断崖过渡为平缓的故事流线。各场戏之间严重割裂,完全没有流畅的衔接逻辑。回忆与当下在影像上没有任何可觉察的区别,而回忆与当下本应在蒙太奇之中交融的时刻,反而被分隔在正反打两头,这间隔局部的交汇也无法弥合。
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表面毒舌固执难搞的老头其实有颗温暖的心,外冷内热的反差比,很感人,又感到无奈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