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头:1、法官女儿死于盗窃车辆交通事故2、法官主审偷车犯,偷车犯在当时的法规则下该判死刑故事结尾:1、新法规颁布,在新旧法规都有道理的边界地带,在死刑场上,法官制止了死刑,他遭到了阻力和质疑,但最终改按新法,救人一命2、夫妻关系好转,妻子得知还能生育这个片子大的方面可以探讨的有很多,但我感触最大的是法官的转变在以前,或许因为他是一个执法者,他铁面无私,甚至有些古板,原则有余而人情不足社会关系上:他拒绝过某警官提出的帮忙请求,致使该警官怀恨在心,落井下石,甚至查狗证的有意刁难也和该警官有关夫妻关系上:夫妻不能正常交流,妻子“精神不能受刺激”,提出想离婚也就是这样一个执法者,不巧遭到了“不守法”的挑战——养了狗但无狗证,不巧城管(狗证执法者)也是非常古板的执法者,必须当场把狗带走,而这会激怒“精神不能受刺激”的妻子法官协商无果,把狗交出,妻子跑出来疯狂制止,一开法官沉默,任由城管和妻子撕扯,后来终于帮妻子护狗,把城管挡在门外。
正是这点转变:一方面,他被法律为难了,挂彩了,被上级批评了另一方面,妻子变的正常了,原来是法官做饭,现在回到家妻子已经把饭菜做好了,甚至慢慢有了交流他开始关注到人情了,这也就间接帮助他完成了自我的突破:从无情的执行者,到以情理为本的对已定执法方案say No的正义的反叛者法官为什么遇到这种遭遇?
他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特定社会角色的扮演者,环境和个人性格共同塑造了现实境遇。
如果我们站在理解他而不是对他点评论足的角度,是非常能理解他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不善于人情世故的处理,女儿死后,他接受了生活带给他的不幸,但没找到夫妻关系的处理方案,并长期照既定的方式生活而已通过这件事我觉得1、人生是有惯性,人是有盲点的你过往所有的经历塑造了你,你的盲点一直都在。
生活顺遂时,盲点被遮蔽,人在惯性下生活生活突变时,某些事情会通过你的盲点对你造成伤害,你可能会怀疑当下的惯性,并且意识到自己的盲点人面对危机大概率会采取行动,而行动会带给你新的改变和视角,这就是捅破盲点的契机2、一点点戳破自己的盲点,一点点重建新我,是每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我们的生命会经历从依赖→独立→互赖的转变,我们要先获得个人领域的成功,才能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打破盲点的时机越早,付出的代价越小,承受的痛苦越小,并且会越来越走向正轨3、道德优先于情感(人性)优先于理性(观点出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每个角色的理性可能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道德是一切的原则人是群居动物,感情倾向统一相较于干讲理性讲道理在社会生活中更行得通4、相较于关注圈,关注并改变影像圈威力巨大生活中的一点小小改进,可能会撬动更大的改进:你变了,你周边的人也就变了,你会发现周边的所有情况都变了。
其威力真可以说是指数级5、人都是有盲点的,每个人的盲点都不一样。
但有些盲点具有共性,比如说偏见推脱逃避最近身边发现一个很怪诞的现象,东西出了问题,大家都下意识的反应是不是刚离职的XX留的坑。
其实都不是。
或许先把事情推给一个这样的角色是大家能想到的最快的结论,因为足够简单就可以撇清自己或者说让自己有个方向可以心安了,它足够没有争议、好达成一致、且无人反驳但其实这可能都是偏见,有时时间会带来真相有时时间也会无言(比如弄不清原委的吃瓜群众将偏见误以为真相并且信息得不到更新)我也反思了,我之前也会有这种偏见,比如遇到了问题或坑,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之前的XXX留下的但最近这件事,是别人误以为坑是我认可的朋友留下的,我是信任他的,最后证明和他无关偏见产生于自己的盲点和对他人的不了解。
6、如何应对自身的盲点和偏见人一生都在和自己相处,自己的盲点是自己终生的课题,人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看到自己的盲点。
我们完全可以欣然接受所携带的盲点,慢慢完成修正之旅,每走一步就离完善更进一步。
对别人的不了解,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的课题。
用客观的角度待人接物,主观视角审视自己如果是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生活接触,会增进了解,做事沟通就方便;而如果是兴趣性格差距较大找不到融合点的,我觉得能做的只有道德优先于理性的原则,尽量摘掉偏见的眼镜,先改变自己。
如果真的是对方的局限或盲点,保持自己的本心和情绪不要受到影响就好。
如果你不能对他造成直接的影响,让他看到自己的盲点,说明要完成这个使命的另有其人,或者起码不是当下的你。
我们能影响的人是有限的,也要辨别识趣爱惜羽毛,在影像圈一点点发挥光和热并逐步扩大影响圈就好
看完这个电影,莫名的心里难受,邱武演的非常好,导演没用用过于花哨的镜头和剪辑,而是平平静静的让观众去感受演员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力。
从这部电影里,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所带给人的恐惧和深不见底的低落,邱武面对死亡的时候并没有过于冲动的行为和举动。
在法庭上当法官判处死刑的那一刹那间,邱武并没有呐喊,而只是颤抖着说上诉,第二幕邱武静静地坐在监狱的房间里,周围的狱友在憨憨大睡,把邱武内心的害怕立马给凸显了出来。
第三幕,邱武与狱友起冲突,被叫到审讯室询问,原来是邱武伟了争取减刑而举报狱友。
再次呈现出人在死亡那个面前的恐惧。
而导演并不仅仅只限于此,当梅总和律师来到邱武家,表面上是给邱武辩护,实际上是来要邱武的肾,邱武母亲说的“我们没有钱,请不起律师,谢谢你们” 瞬间将底层人民在死亡面前的的无奈和无力给表露出来,让这也一直在底层的我感到后背发凉。
最让我感到沮丧的是 就是律师和梅总来监狱见邱武时说希望他捐出肾脏,这样可以给家里留一笔钱,邱武问:我妈同意了吗。
律师:你妈已经在委托书上签字了。
这可能是压倒邱武的最后一根稻草。
什么能有连自己母亲都放弃自己更让人沮丧的呢。
后面的邱武在等待给死刑犯做饭厨房的响声,摆在自己面前的饺子而不动声色,在老田宣布最终结果的时候声音的颤抖,以及邱武的我妈真的能拿到钱吗。
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人之将死时的状态和心理活动 。
中国有这么一群国际电影节导演,他们隔几年就有新的电影出炉,但是国内影院是永远也看不到这些电影上映,但是留意每年的世界各大电影节,不时会传来中国电影获奖的消息,这一批隐藏的片子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奇葩”;另外还有一种主旋律电影,投拍前就肩负着宣传的使命,赞助都拉好了,故事结构也是高大全,照着雷锋、江姐、董存瑞拍,虽然主人公一般是《新闻联播》经常专题宣传的英雄模范、道德楷模,但是拍出来的电影基本上是一样的,这种电影也不愁票房,成本有人承担,不用自己卖票,中央各大部委发个红头文件,要求各级企事业单位、学校组织人员包场观看,观后组织征文大赛,几千万的票房也很容易达到,谁叫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看电影;再有一种就是所谓金牌大导演拍的“大片”,投资不上亿都不好意思出来混,请上大量武警上演人海战术,在各大影视城里大兴土木,用对比度很强的颜色向世界名导致敬,然后请上内地、台湾、香港一线影星开始拼盘,就是这种模式的电影成了电影院里国片的主力,虽然票房过两亿,但是观众的胃口都被吃坏了。
不过去年的《建国大业》宣告了另一个时代的到来,第二和第三种电影可以嫁接在一起,大明星、大制作和主旋律也能和谐相处,除了完成政治任务,还能实现“票房大业”,是不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影片模式也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呢?
我想《透析》在这个领域做出了有趣的尝试。
电影的节奏很慢,如果不看介绍,开始时完全搞不清楚在讲什么,田法官在丧女后平淡、苦涩的生活竟然持续了十几分钟,没有一点耐心的观众肯定都快发梦了。
这就是拍给国际电影节得奖小众中国电影的范儿,要有大量的留白,让多愁伤感的评委们有灵魂出窍、充分利用小宇宙的时间,不能把故事讲得太满,要给观众自我思考和联系的空间;这种特质很难在建在商场顶楼的电影院里得到施展、而逛街等人间隙想要快速的放松一下的观众也受不了这么深邃的立意,注定不能得到大众的票房。
不过《透析》还是给我惊喜的,让我庆幸最开始的耐心总能收获汇报。
当邱武偷车被判死刑、王总尿毒症急需换肾两条线索加入叙事,最后三个故事搅到一起时,故事才开始好看起来,人性的微妙、很难厘清的善恶之分、欲说还休的市井人情,总是在恰到好处时收住,点到为止,给观众留下一些思考空间。
电影的结束是典型的苦涩着并快乐着,田法官夫妻之前相视一笑、人生的百味就这样出来了。
当然字幕也是很有看头的,通过它,我们知道了原来最高人民法院是主办方之一,恍然大悟,这原来是打着地下小片旗号的主旋律电影呀,只是原来高大全的英模变身成有血有肉的、小毛病不少的田法官,而故事并不发生在“京南生态卫星城——涿州”,而是另有所在,只是涿州很近很便宜、地方官员同意本色出演罢了。
透析是指医学中对于肾衰病人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法,原理就是血液通过体外装置的过滤,将人体中产生的废物毒素排出去,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延续,而此片体现了一个社会或体制所产生的各种毒素,以及如何排出:1、城管老张求情法官老田,为自己父亲的死的案情走后门,刚正的老田不予理睬,老张随即动用权力,公报私仇把老田家未上证的狗没收,权力成为官官相护、官官相欺的工具。
2、企业家李总,财富的拥有者,需要换肾,正好盗窃犯邱武配型成功,法律依据是活着人不允许器官买卖只能捐献,邱武家属不同意捐献,但犯人死了官方可以处置犯人尸体(2015年废除这个法律依据)的器官,这时财富动用关系希望尽早执行邱武的死刑以便拿到肾,财富在干预司法程序和公正。
3、老田秉公执法,不知得罪谁,自己的女儿被汽车撞死。
现有法律规定盗窃罪3万元以上可以判死刑,这种法律已明显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但法律在未更改之前,老田按原则办事没错,但新法规定盗窃罪不适用死刑,按送达死刑判决通知书时间正是新法实施开始,所以老田及时终止刑场行刑,虽然被领导批评犯错误,但他及时将旧法的毒素终止并排除,他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在良知和原则之间,老田的选择让自己一身轻松。
一个落后的社会跟肾衰的身体是一样的,需要透析,对于那些反人性、反道德的毒素不断代谢排出,向着更文明进步、更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禁止财富与权力对法律的肆意干涉,这个社会才能符合整个人类的普世价值观。
刘杰这部获奖社会题材的作品,不是没有道理的。
果真是部好片子虽然全篇没有配乐,只有近乎沉闷的镜头,却呈现了一个情与法这样最为现实却也最为残酷的话题全片因为没有配乐的原因,给人感觉特别压抑,但却把社会现实凸显特别明朗及时是现在,也依然如此但的确是部值得去看的老片子 一定要去看看,另外两部社会题材电影也要去刷刷
死刑犯器官移植这个,一直被禁止谈论,也是西方多年来指责TC的一个靶子。
死刑犯的器官被私下拿去移植,这个其实在今天官方某些口径都曾经间接承认过,在收紧死刑和对死刑犯遗体处理更透明化后,今天这种私下的移植应该收敛了很多。
刘杰这个电影,巧妙地既提到了死刑犯器官被移植的事,又不指向潜规则,而是以死刑犯主动提出捐献器官(为了减刑),来探讨一个有关道德伦理以及法律的问题。
我记得台湾曾经有死刑犯(OR重犯)在狱中给大陆患者捐献骨髓移植的。
关于器官移植,中国人因为传统文化思想影响,认为要完整地离开这个世界(可是火葬的最后还不是灰飞烟灭?
),所以很多人过不了这一关。
连香港这种开放教育宣传程度,每年都欠缺大量的供体,很多人在排队等候器官中死去。
而内地的宣传力度太弱了,应该提倡死后捐献器官。
想起霍金说过,当人类的科技达到一定水平,基因重组、器官克隆等出现,这些改变命运的手段将被有钱人优先享用,新的不公平再次出现。
这牢房,也太简陋了点。
难道重犯都这样关一起?
就不怕互相伤害?
就不怕有人自残自杀?
刑场也略随意。
警车旁边的救护车及医护人员亮了,当死刑暂缓,一名医护马上拨打手机,暗示了死刑犯器官被移植这一事实。
电影对死刑有一定的反思,不过中国真不能废除死刑现阶段。
如果没有死刑的震慑力,更多的暴力案件就可能出现。
80年代严打延续到87、88的样子,那时候乡下也是游街示众还有公开行刑,镇民们曾经几次围观枪毙现场,颇有鲁迅笔下“血馒头”的味道。
被判处死刑的有一个是神棍,主要罪名是利用封建迷信诱奸妇女,另一个是照相馆的个体户,罪名是给妇女拍摄裸照(放今天就是人体艺术、写真)。
透析什么?
第一层是治疗肾病,但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李总的肾病好了没有。
第二层是透析理性。
院长愤愤嘶吼一句,你业务都做到哪里去了,英文字幕里赫赫然“professionality”,但在此之前没人能否认:倪大红上是片子里最有professionality的。
这货是什么,现代社会里,职业化的倾向越来越重,随之而来的必然慢慢要抹去人情,最大化理性。
守死法律,不得变通。
一变通,法官就是在依照非法律的观念行事,而从来没有人赋予了他这样的权力。
法律当然是这样的怪物,别说人情了,人命也不能改变它。
但最后,倪大红叫停了枪,实际他不需要这么做,枪毙秦武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他还是叫停了,为什么。
他也是个人,看着另一个人死得有点悬,害怕了。
理性有时不像人的属性,太冷漠。
太少人真正嗜血,人们都是为了杀戮之外的事情杀戮。
但他还是以理性为名,讲求完美的程序正当。
若秦武最终死,一部分人终究要怪上法律。
那些死在上一法律与下一法律之间的人到底是为何而死?
为什么瞬间之隔,时针不过走过了普普通通的一秒钟,当当当十月一号了,同样的行为却得到了那么不同的结果?
导演或也在引着人们想这个问题,法律究竟救了多少人,又害了多少人。
为什么有人要去背负法律变更时期不明不白的死亡。
为什么?
是或为现代的祭祀,小记一番。
我比较喜欢看电影,只有有时间都会去看,电影和一个很不错的艺术形式,一部好的影片给人身历其境的感觉,反映了一些真实的侧面。
同时又能放松心情。
本片不是很活跃,相对沉闷。
影片整体节奏较慢且通篇没有背景音乐,表现出严肃的氛围。
对于现实社会的一些侧面进行的深入的刻画。
最大的感受是观影中心态很平静,在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中,冷静的想一些问题。
本片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主线围绕(金钱,生命,法律),刻画了主人公一个“普通”的法官,现实中的许多无奈,女儿出事的无奈,因为自己的狗和执法人员动口角的无奈,等等。
整个电影给人比较压抑的感觉,应该和没有音乐有关。
表现了很现实的问题。
结局还算完美,但是有些强加上去的意味!
观后可以让观众有一些回味与思考!
即将行刑的当日,恰逢新刑法开始生效,按新法,犯人的罪不足死刑。
这是错误的,这里跟大家讲下刑法的溯及力。
我国刑法关于刑法的溯及力,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重点第三条)1、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修订后的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修订后的刑法没有溯及力。
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以修订后的刑法规定为犯罪为由而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2、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修订后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修订后的刑法,即修订后的刑法具有溯及力。
3、当时的法律和修订后的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修订后的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修订后的刑法不具有溯及力。
但是,如果修订后的刑法处刑较轻的,则应适用修订后的刑法,即修订后的刑法具有溯及力。
本片中提到要重新定罪的问题,前提必须是该犯罪没有经过审判或者判决还未确定。
该片在新刑法生效日,都已经要押赴去刑场了,证明判决已经生效,不存在这个前提,所以刑法溯及力从旧兼从轻不适用于本片的情形。
我一直都很想看的片,因为倪大红十年前凭此片在金马得了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因为题材、剧情等一系列你懂的原因无法上映,今天偶然发现网上已经可以在线看了,看下来是我非常喜欢的片,不急不赶的节奏,写实并很难触碰的剧情,老戏骨倪大红和梅婷的精湛演技。
听说是删除了很多片段才能播出,但我觉得也不影响本片的故事主心骨和流畅性。
如果要用一句话点评此片,我觉得应该是: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只能活得这样的难。
养狗证是个什么几把证
难能可贵的是题材
他值这个分
指出人情与原则在法律不完善的制度体系中的巨大矛盾也没有完全否定哪一边,更厉害的是它曝光了法律本身的荒谬性,看守所的大量篇幅并不多余,偷车犯体验着已被宣判死刑的事实,与另一边司法机关针对法律的解释展开论辩(这种讨论某种意义上已经令公审成为了私刑)形成对照,同时身体器官还要被资本家惦记着,一切都跟他自己没有关系,就像法官家里砧板上的鱼肉。除此之外情节上似乎仍有一定开放性,比如刚直法官依法做出的死刑宣判是否真的不会因为案件与女儿死亡存在关联而带入私人情绪呢
艺穗节上最棒的电影了!
不猎奇、不刻板,但是那个舞台剧一样的走位实在有些问题,大多是静止状态下的自然光,一以贯之就挺好,最后又有特别割裂的地方,总是有些难受,总是有些不协调。可以和《等候董建华发落》对标,都是一个时代更迭的夹缝中漏下去的人。倪大红饰演的法官看似法大于人实质上是人大于法,暂时没有解释就是任其解释,在一个新旧交接的时刻尤其如此
文艺片不是这么拍滴。。。
优酷。导演手法太老套,悲壮故事正常拍就可以,这电影上来所有演出都摆出悲壮的样子,对话,节奏,而且人人一样,看的想睡。没有反差想震撼太难。故事简单,死刑犯被喊停,个人思想救赎的故事。那味,就和《白色焰火》一个病,一拍电影就摆出一个“我是电影,我要表达思想了”的架势。冯小刚和陈凯歌张艺谋没这毛病,他们首先是从故事出发。
有一个场景,因为未有狗证法官和执法人员打起来了,女儿死了被骂报复活该。然后法官在一念之间又可以判决他人生死。对比好讽刺啊。
7.5分。在海南电视上看
3.5
呈现上实际并没有很出色,但故事的切入点特别好,以至于即使节奏如此缓慢,夹缝中强烈的撕扯感也始终焦灼着观众。惊讶对于公检法内部人情社会呈现的尺度,现在不可能再有这样的片子了。印象比较深的戏有公法城管共处一室,以及直面刑场的压抑与震撼。
梅婷那个时候真好看,但是总体还可以吧,反应的问题也还好其实,倪大红太脸谱的感觉
叙事上枝蔓太多,分散了主题,结尾“还能再生一个”真是败兴。以新刑法的实施为背景,注定了本片会载入史册。
干瘪冷酷的风格在影片开始时便预示着结局,更糟的是,风格内部没有丝毫扰动。“呐喊”电影。
故作深沉,打光搞的画面太压抑。不喜欢
3.5,黑暗,没有到底,被伟光正了
通过法律的角度讨论人情世故,有两分意思。梅婷真好看。
原来97前偷窃是要被判死刑的啊
挺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