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封面,我喜欢孩子的脸。
我深信世界上没有比BABY-FACE更美的了,每个初生的婴儿都是那样美,简直是上帝最完美的手笔。
孩子天真无邪的脸是可以震慑人心的。
外面的世界太过纷繁复杂和吵闹,我想借电影温暖自己。
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还是诸多不适应,心里正冷得哆嗦。
上帝关上一道门,必然给你开一扇窗。
我想这话跟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温暖迷人。
不管是善意的谎言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都愿意相信,尤其是失意中人。
这剂麻醉针不但可以忘记痛苦,还能够照亮前方。
刚才在写这篇评论的时候,和主管的聊天,打断了思路。
得知了颇为意外的消息。
也许上帝为他开启了另一扇门。。。
一、谁是瞎子?
《约翰福音》9:39-41记载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的对话。
耶稣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
” 同他在那里的法利赛人听见这话,就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
”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
” 与盲人相比,健全人常生发一种因怜悯而心生的庆幸,又或者相反。
瞎子,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有着诅咒的象征含义。
比如俄狄浦斯王中,当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最终弑父娶母,他选择自戕、弄瞎了双眼。
神的旨意,要叫看见的人瞎了,叫瞎子得以看见。
全凭眼见,寸步难行。
二、看见不是全部正如电影里,老师所言,人不仅仅只有视觉,还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如果我们信奉拉马克所说的用进废退,过度依赖“所见”,其实是在废弃其他的感官。
其中道理不言自明:各样的感官对于人同样重要。
于此基础上,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说人们在欣赏音乐表演的时候,常常将眼睛闭上——如此这般,会获得更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心灵震撼。
视觉是重要的知性能力,但人与世界的接触,远不止如此,人还能更好地感受自然。
三、教育与偏见“我们可以为社会培养称职的纺织工人和接线员。
”没错,这样的教育理念,确实可以为社会培养自食其力的人,但这绝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前提必须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当盲人校长带着黑色眼镜去看待这群“特殊儿童”时,他们的未来已然蒙上了一层阴翳。
只有把孩子们视为完全的可能性存在,用心去发现他们的潜能,突破教育的偏见,才可能收获更自由、丰满的灵魂。
他可以用简陋的设备,为你我奉献一台别样的演出——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有些人睁着眼,却触碰不到伙伴;有些人蒙上眼,甚至瞎了,也能活得洒脱。
在看这个影片之前,我好像在豆瓣的哪里看到说它可比《放牛班的春天》,等我看完再去找这句话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想,如果要拿《放牛班的春天》与这个影片相比的话,我会觉得这个影片比《放》更好。
因为,在我看来,那部影片突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这部影片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
《放牛班的春天》说的是一个音乐老师改变了被教育者们乃至社会所放弃的一群孩子。
是他首先把那些被称作“人渣”的孩子们当做“人”去发现、培养,才有了后来自信自强、令人自豪的孩子们。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任何怀有“教育梦想”的人们热血沸腾的影片,它使人们相信,世上没有“坏”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而《听见春天》则完全不同。
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呵护学生们的成长(比如,在米可无法适应自己是个盲人的事实时,是唐老师告诉他,“人有五个感官,你不过是眼睛看不见了,为什么要放弃别的感官呢?
”;比如,在米可屡次被校长打击时,唐老师总是适时地出现,并肯定他),而学生们则是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方向,甚至成长为能够影响老师的力量。
(米可是自己想出的用声音来表现四季变换,甚至是幻想中的世界。
也是米可将被校长开除的事刺激了唐老师,唐老师才决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服从于校长。
——我相信,大家应该也同意,没有这件起因,也不会有学校阿姨点醒唐老师这一幕吧。
)我认为这才是更正确的教育态度。
记得以前学教育学时,有种观点说,孩子是白纸,随便人们在上面抹上什么样的画。
甚至有个教育家说,(不记得是哪个了)给我100个婴儿,我会将他们培养成任何人才。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一点也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张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
孩子不是白纸,他生来就有他自己的优缺点,只是看你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而已——比如,一个天生对数字敏感的人,培养起来肯定会比缺乏这方面神经的人事半功倍得多。
想想,如果《放》里那个老师遇到的是一群五音不全的学生,又哪来的教育灵感!
当然,我不是否认教育的力量,如果没有唐老师的点醒,也许米可就这么自暴自弃下去了也不一定。
可以说,《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在于正确的老师遇到了正确的学生,而《听见天堂》则是,正确的学生遇到了正确的老师。
教育是施教者与被教者的互动,忽视任何一方而强调另一方都是不对的。
然而现在的教育其实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也就是把孩子当白纸,随便涂都无所谓的观点)、压长弃短式的平庸教育(就是压制另类的放弃太差的),不知教得出几个人才!!
喊了这么久的教育改革,却依旧如此多病态之教,枉费千年前孔子大人早已以四字教之后人:因材施教!
——《听见天堂》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往往他会为你打开另一扇。
”这是影片介绍的第一句话,也是海伦·凯勒曾讲过的。
但人们总是过多地关注那扇关着的门,而忽略的另一扇已被打开。
因此,米克抱怨“上帝如果爱我,就不会让我失明”。
聪明活泼的小米克失明了,他起初不接受这个现实,告诉别人自己能够看见,骗自己那扇关着的门没有上锁。
当黑夜再次来临,他才明白那个锁早已锈迹斑斑。
逃避,小米克躲在了床底下。
幸赖有盲校的唐老师,告诉他另一扇门的方向。
“当你看到一朵花,你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
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头吗?
捧着它,看着它在你的手中融化。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
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得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
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 小米克最终在那扇“敞开的门”前听到万物的声音,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挡“听”的想象力和自由。
电影以一个童话故事结尾,但这个影片却是个真实的故事。
我们有五个感官,为什么有时只用一个?
因为当其他四个关闭时,那一个会直通你的心,最能用心感受。
指挥家闭眼倾听音乐的澎湃,亲吻时闭眼感受嘴唇的温暖,品酒时闭眼回味美酒的香醇......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蜜蜂放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
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
这个由于蜜蜂对光的喜爱,像小米克当初那样,偏执地认为那扇门没有上锁。
然而,结果只能把自己置之死地。
假若蜜蜂闭上眼睛,凭感觉沿瓶飞撞,或者凭听觉感受气流声音,想必它定能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获得自由和新生。
时下流行一句话“我就像一只趴在窗户玻璃上的蜜蜂,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路。
”当我们的出路模糊时,就像小米克一样搭一座心桥,出路不是靠眼睛去寻找,而是靠心。
1、成人有時候分不清孩子是搗蛋胡鬧,還是發揮創意——其實亂法犯禁在最「原初」階段,還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的擴張,同樣是「學而時習之」的表現,只不過一個往創造性的結果走,而一個是走入破壞性的深處。
聽見天堂(Rosso come il cielo,2006)中的小男孩米可曼卡西偷拿爸爸的獵槍玩,因走火而失明——這是搗蛋的代價;而他的受傷已是他付出的慘痛代價,這樣,父母也就不多加責備了。
後來到盲人學校接受特殊教育,他把視覺的記憶轉化成聽覺來呈現,錄製各種聲音來展現自然界,就像柏拉圖所說復現理型的世界;男孩將自己內在遏止不住的成長騷動導向正面的創造性上,也就是藝術的創造上時,校長認為他不按布置要求來做作業,幸而他生命中出現伯樂,一名真心關懷學生的老師,不放棄他,並且加以鼓勵,才成就他後來成為著名的義大利盲人剪接師。
2、有時候生命或命運給了人天生的限制,如果家庭、社會、政府不但不負責任,甚者再加劇以抑制、框架,那麼自由就幾乎無望,而且這限制有時不是物質性的、制度性的或環境因素的,而是心理性的、情感性的或心智上的。
3、從片頭男孩只是玩耍的野性心態,到逐漸覺醒而真的投入自己的創作,這個電影讓我們看到從「好奇」到「興趣」的心理變化過程,這兩種心理、心理意義與心理反應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在佛洛姆的分析中,好奇還是一種人我、人物、人事、人世異化的表現,而興趣是一種人我、人物、人事、人世合一的表現。
4、這張電影海報是義大利上映時的正式海報,這個畫面從電影中一段非常動人的片段中取出來,在這棵樹上,曾經是明眼人的米可對一出生就全盲的同學描述顏色:「藍色是騎腳踏車的時候,風吹在臉上的感覺,或者是當你泡入海水裡;棕色是樹幹的顏色,很粗糙。
」莊子人間世: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
」
一个小孩不小心用玩枪的时候走火,眼睛基本看不着了,去了残疾学校。
他在那儿也在追求美好,认识了员工的女儿一起去骑自行车,一起去听电影,一起去玩,最后他整了一个节目,去录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参加活动,但是这个校长比较古板,不太认同这种做法要开除他,最后他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就是有梦想就要追逐,无论什么环境都不能消沉,这是很重要的。
就是说如果我是盲了的话,我是不是就在家天天呆着呢?
是不是还能有乐观的心态,是一个人成就的必然条件,人能够接受挫折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能力。
千万别出点意外,健康就好,包括我们包括孩子。
首先,他有一个坚强的父亲,从影片一开始,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是很大的。
当影片《听见天堂》名字的出现,我的鼻子酸酸的“看不到天空的感觉是?
”我不知道 没有从内心深处思考过这个问题。
“至于将来 ,不重要”父亲的重视孩子的心态很值得国内的家长所学习。
“但是只要他做了好事,就会得到奖励!
”恩 好好的 在一群人看不见的时候,时可以一起看见的原来 。
这个世界 ,我头一次所去看到。
孩子们间纯真的对话:在树上,“---颜色是什么样子的?
--- 棒极了!
”米可的第一个老师很好,“我注意到音乐家弹琴时闭着眼睛,为什么,可以更好的感受到音乐。
你有五个器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要思索。
音乐声随着孩子们录制的磁带开始了场景的切换,我看到雨滴的样子,看到风,看到那么多细微的点点滴滴,可爱的黄蜂们,向日葵田地。
"声音的意义对你是什么 这是大自然的声音"影片中孩子们拿着锅碗瓢盆的斗争 呵呵 看电影以来的笑声。
所以很小的时候有肯定自己的那个人多么的重要,最重要的时如果是父母或者老师,那时最最最直接的幸福。
当看到校门口工会的侍卫人群,感受到在这样自由的国度,声音在示威中表达。
很激动。
因为我们没有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想象力和自由。
同孩子们一样的感受。
因为这部影片,喜欢上了意大利男人。
恩 是的 呵呵
有谁能比盲人更对声音敏感呢?
又有谁能比后天失明的人更珍惜自己听到每一个声音的机会呢?
都说电影是一门视觉的艺术。
可是,论视觉,它比不上摄影作品更有冲击力;论声音,它比不上音乐作品更有针对性。
可是,电影却总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视觉和听觉的契合点。
对于《听见天堂》这部以听觉为主题的影片,声音的效果被放大到了最佳的境界。
年幼的米可所在的家庭只能承受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可是米可从未失却童真,他有自己的玩乐,有自己的主见,生活苦中有乐。
孩子都是贪玩的、任性的,米可突发意外之后,似乎在这点上,被压抑的可以。
从充满眼球纷繁的天堂,一下子被打入只剩幻影的地狱,你叫一个孩子怎么能走下去?
而且后来,他连一丝光都感觉不到了......幸好有唐老师,这个在剧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或许,没有他,一切也只是空中楼阁,一切都只是逝去的短暂美好而已。
米可的才能,也得不到发掘。
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他对米可说的那番话,意大利历史上就从此会少一个电影音乐奇才了。
要感谢唐老师,因为有的时候,得到认同,有个正确的方向,有个坚持下去的理想是最宝贵的。
我最欣赏老唐的教育手法和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一举一动中,能知道他最爱他们,这群盲童。
可爱的法兰死,姑且叫米可的女朋友,呵呵,真的很可爱,她给了米可另一种爱。
我最喜欢他们两人无邪的对话:“怎么了?
”“我害羞了。
”“我也是。
”“我现在是你的女朋友了,你会离开我吗?
”“不会。
”“以后长大遇到别的女生呢?
”“我不要别的女生。
”Then,a kiss.--谁看了都会忍俊不禁,我都甚至有了很深很强烈的遗憾:为什么我孩童时候没有这么纯真的喜欢呢?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
对于孩子们,就是要让他们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他们的眼光来搭成一个多彩世界。
或许我们不该去过多的掺和,或许我们应该多些鼓励。
可能想要听到天堂的声音,其实并不难。
「人有五官, 你不過是眼睛瞎了, 為什麼要放棄其他的感官呢?」這部電影適合五種人看:活的不耐煩的人;忘記眼淚味道的人;勇於突破現狀的人;想一窺盲人心底世界的人;帶著孩子的父母。
如果我把關鍵情節都透露了, 對於未看的觀衆是大損失。
所以我轉了一些各名家的力薦佳評。
* * * *--在掌聲和淚水中,【聽見天堂】告訴我們這是根據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米可後來成了義大利影壇非常重要的聲音工程師。
人生的腳步不是只能照著別人的安排前進的,做為一部勵志電影,【聽見天堂】像是一股和風輕輕拂過觀眾心田。
(知名影評人 藍祖蔚)--身為身心殘障孩童的父親,對這部影片特別感同身受。
我相信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做為家長,可以將擔憂放低,讓孩子有更寬廣的成長空間。
(資深藝人 趙舜)--當全世界都陷入黑暗的時候,也不要閉上勇氣和希望的眼睛。
我們用另一種方式,聽見天堂。
(單腳舞者 林睦卿)--這部電影適合五種人看:活的不耐煩的人、忘記眼淚味道的人、勇於突破現狀的人、想一窺盲人心底世界的人、帶著孩子的父母〈會讓他們覺著自己是幸運兒!
〉(生命作家 朱克勤)--一部充滿愛與感動、啟發心靈的電影佳作。
劇中孩童純真單純的愛,真摯而溫馨;面對再也無法看得見這世界時產生的勇氣與能力令人感動。
(台北富邦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 總幹事 左玉苓)--閉上雙眼您看到了什麼?
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對生命的永不放棄、充滿希望、熱情、勇氣,對生命的盡情揮灑、充滿創意、想像、愛與感動。
請跟著米可聽見天堂、看見世界的另一面!
(中華民國殘障聯盟 行政組長 張嘉玲)--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結果。
光明是需要創造的,轉換心境,勇敢面對挫折,如果你的情緒正處於低潮期,去看這部電影吧!
你將會有不同的人生!
(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秘書長黃玉春)--捨棄85%對視覺的依賴,盲人們悄悄地在黑色世界中,竭盡所能專注於其他感官的運用,創造看不見卻能令人驚豔的世界,與您一起分享【聽見天堂】的驚喜!
(愛盲基金會執行顧問 周金錚)--通俗、感人、渾然天成的演技。
聽起來沒什麼了不起,卻是許多電影企求卻難以達到的目標。
(資深影評人 聞天祥)
近一年来,不知道为什么失眠老是困扰着我,自己去找了一些催眠的CD来听,这句话我的印象很深:"你的灵魂和心灵永远保持清明的关照,能照见一切却什么也不是."我从未体会过这种感觉,准确的说,我从未被真正的催眠过,每次我都很清醒,我做不到放松下来,完全的相信一个人,完全的按照他的暗示去睡眠.我想电影里的主角米克一定能够体会到这样美妙的感觉.是什么让我如此紧张?我一直很疑惑.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我大概找到了答案.我太依赖外界的一些繁琐的东西.我依赖我的眼睛,它近视450度,看东西很模糊,于是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戴眼镜,没有眼镜我茫然不知所措;我依赖我的耳朵,我每天要接受很多声音,我不敢戴MP3上街,我怕因此错过车子的鸣笛声;我依赖我的嘴巴,我每天要说很多话,要吃很多东西,我不敢让它停下它的工作;我依赖我的四肢,我每天要拿很多东西,走很多路,我需要他们带我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我甚至依赖着我们本身制造出来的很多东西,比如电脑,电视,电话.如果有一天,这些消失,我会烦躁不安,总觉得自己缺失了什么.盲校的唐老师这样跟米克说:我也能看见,这远远不够,当你看到一朵花,你不想去闻闻它的味道吗?
下雪时,你不想走在上头吗?
捧着它,看着它在你的手中融化。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注意到音乐家在弹奏时,他们会把眼睛闭上,为什么?
这样可以感受更强烈的音乐,音符会蜕变,变的更有力量,音乐仿佛变成具体的触觉。
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
看到这里,我突然变的有那么一点点清明起来,失去一样东西,也许还不算太坏,我还拥有着其他的东西。
我不戴眼镜,我还能依稀看见影象,我有敏锐的耳朵,不太坏;我戴上耳机,我还能看见周围事物的发展,不太坏;我闭上嘴巴,我还有鼻子可以呼吸,我还有手可以写字,同样能表达我的想法,不太坏;我绑上手脚,我还有身体可以挪动,不太坏;我不上网,不看电视,不说电话,我还能看书,看风景,穿越千山万水来到电话的另一端,不太坏。
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也许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坏,只要你的灵魂和心灵永远保持清明的关照。
米克眼睛看不见,他还有敏锐的耳朵,于是他选择了用声音来记录他所看到的一切。
我也学着闭上眼睛,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听到很多车呼啸而过,声音粗而短促的是客车,声音尖锐而刺耳的是摩托车,声音处于两者之间的是轿车;我听见雨夹着风凛冽的扑面而来,听得我打了一个冷颤;我听见往来的人谈话声吵闹声孤独行走的落寞声;偶尔还有一只小狗的吠声。
原来听的世界也可以这样的丰富多彩。
米克依靠着这些听得到的世界,成为意大利电影界最著名的声音剪接师。
看到的世界,听到的世界,品尝到的世界,闻到的世界,触摸到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我可以看见一朵花开的艳丽,可以听见一朵花开的声音,可以品尝一朵花开的甜蜜,可以闻一朵花开的芬芳,可以触摸一朵花开的绽放。
所有的事物就象这朵花开一样多种多样,我们不仅仅可以用眼睛去看到,还可以听到,品尝到,闻到,触摸到。
原来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天堂也是如此,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天堂,还可以听见天堂,品尝到天堂,闻到天堂,触摸到天堂。
我想我今天晚上是该好好睡上一觉了.
很不错
快哭了。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意大利电影远不如前,life is fair
感动有限。
孩子是光
故事稍弱,但也没有乱煽情。声音和画面太漂亮了!
前面53分钟太冗长了;游行示威校长来得太突兀;
【还是那句老话,充满艺术与人性光辉】很意大利的儿童片。对电影与剧场的热爱深入生活,就连意大利人对游行示威的热情也被拍进去了~BTW有关好老师的片子,可以举出很多,足见好老师是多么少有。
意大利的小片,精致而不做作,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都是感同身受,并且我们也太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别人。
唐老师让我想起了死亡诗社的船长老师,震撼心灵。。。另小女孩出去玩游行前是裙子为什么回来后变成裤子了?而且看见小女孩的内裤了。。。
心灵,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只要你坦诚,你就可以感知所有的美。ps:作品“俗套”,对于我个人而言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良师难觅,得之人生大幸。眼睛看到的,怎与心灵感受到的相比,我们要保持的,是一颗永远清明虔诚的心。
很有诗意的想象和心灵。
这种片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永远是最后你发现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可爱的孩子们
我怎么会买了这么一张碟?虚假的情感,做作的表演,励志励志励志,不励志就会死啊!
愿望中的生活一直都在那,只要坚守那触摸生命与心灵的单纯,你永远不会失去那些对于自己来说无比重要的东西。“最后来的要做鬼。”故事在这开始也在这结束,尽管会有震荡,但一切都还是那么美好。再糟糕能有多糟糕呢,靠,生命都只有一次没有对比的人生的好处就是现在蛮好那么就是现在蛮好~
故事讲得太平,立意虽然好,但不太好看呀;15分钟弃剧。
宁静的午后,六公主正在放映这部意大利儿童译制片。打开电视正好一片一望无际的向日葵,风景宜人。19年开始每年都有两三个月的孤岛模式,期间除父母外断绝一切社交,甚至亲姐的微信也不会回,不出门也不看电影,快递都是扔门口,下楼买菜都是提前下单自提,没有喜怒哀乐也没有任何欲望,家庭群上万条消息,大姐和三姐都怀二胎三四个月了,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五岁的两个外甥都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个亲舅舅。在这个low-power期间,培养了一些反人类爱好,比如洗碗,只听Apple发布会和广告的音乐,看完了德甲所有联赛,虽然知道自己是个废人,但这种无意义的不创造任何价值的消遣属实排解了大部分焦虑。
五颗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