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作品,再加上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手法,让电影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时间会改变一切,尤其是价值观。
在各自的环境中,劳伦斯和弗雷德最后的结局虽然悲伤却也难以避免。
有人说电影太长,拍得太“温吞”,我不同意,爱情生活本来就是由这些琐碎组成,那么多美丽的细节和台词,才能将劳伦斯和弗雷德的爱情一点一点深入观众的心。
我觉得这本片子更应叫“双面弗雷德”。
劳伦斯一直坚持着他变装的一面勇敢向前,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是“自信”,他只是“坚定”。
真正在不断拉扯自己内心的其实是弗雷德。
最后,弗雷德讨厌听到“社会”二字,足以证明她的无奈,“脚踏实地”并不是她做出的选择,而是她惟一的选向。
劳伦斯在寻找自我的同时,弗雷德其实也在争取着自我,她不是拉拉,她要的是一个男人。
就好像人类生存首先要的是水,水纯不纯净那是第二层次的追求。
而她对劳伦斯的爱建立在第一个层级上慢慢超越了好几个层级后,却发现第一层坍塌了。
弗雷德要的爱很宽广,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爱缺一不可,就如同她给劳伦斯的一般。
弗雷德的人生可以说比劳伦斯更挣扎,她不是自己要变性,却因为爱,不得不帮助着劳伦斯。
事实上她一直试着按照自己内心来生活,按照她觉得会快乐的方式在努力尝试,但是很明显,无论是过正常的生活还是待在劳伦斯身边,她都无法快乐。
这世上没有人比劳伦斯更理解弗雷德,弗雷德以为自己对劳伦斯的爱已经可以超越外表,可是这毕竟很难做到。
这是个聪明的姑娘,她知道她读i劳伦斯的爱走不通,想放弃甚至和别人结了婚,可是她这一生始终都走不出对劳伦斯的爱。
电影中有许多有象征性的场景都令人影响深刻。
比如,弗雷德涂完劳伦斯寄给她的诗歌集后,沙发上的那场瀑布,象征了一种澎湃和清醒和淹没。
同时还令人人联想起影片一开始他们在床上交谈的那些诗句。
还有最后弗雷德从酒吧后门走出来时的大风和卷起的尘土落叶,象征了这个社会的大环境。
我想我还会再看一遍,已经很久没有遇见这么真实感动的电影了。
你得熬过第一个小时。
几年后又再重温了一遍,与过往看过的两次不同,以前我总在纠结女主角不好看,今日我看见的每条皱纹都是戏,那个周六早上他们在早餐店,女主角爆发的那场戏震撼力十足。
美貌真的一点都不及演技耐看,不是么。
最后十分钟,漫天黄叶的那日,他们终于完结了。
仍旧喜欢结尾交待他们认识的最初,这几分钟升华了整个影片,后劲十足。
——以上2021年6月2日 电影从他们分手以后开始变得好看了。
我最喜欢的片段分别是女主角认识她丈夫的那个舞会和在黑岛有万千条彩色底裤从天上飞下来的时候,这两个片段终于让我感觉XD的慢镜用在正确的位置上了。
我居然也喜欢两个最激烈的争吵片段,餐馆里的跟厨房里的。
我也喜欢结尾交代男女主角认识的当初。
XD不需要凑热闹,给自己一个镜头就够了。
如果说《我杀了我妈妈》是白色,《幻想之爱》是红色,那《双面劳伦斯》就一定是紫色。
如果说前两部是对画面和声音的不错的尝试和突破,这次对于叙事的保守地浅尝也绝不能说失败,腼腆的泽维尔•多兰坦言自己要追随《泰坦尼克号》,而他放射着奇异光芒的野心也正如他还在找寻的“冰山”,正悄悄浮出水面。
他有的是坚定而非自信,他在一步一步地探寻自身的潜力,而非一味地玩弄和颠覆。
自编自导自演的前两部作品,让泽维尔•多兰显得很自恋,这一次,他却自恋的更加隐晦和深沉,159分钟“舍不得”剪的片长就足以说明,同时他渴望探索的触角也伸得更长,他从单纯地关注成长、性取向及两性关系问题到开始尝试消解性别,消解正常人和边缘人之间的灰色地带。
他真诚地、自传性很强的独特风格更好地服务于他的叙事中,他不再受制于23岁这个过于轻浮的年龄,他开始尝试从周围的人身上找故事,虽然是并不怎么新鲜的甚至有点烂俗的“变性人”的故事,但他确实做到了用与众不同的、让人惊叹的、辨识度高的方式来讲述,这着实令人欣喜。
大饱和的五彩斑斓,明艳清新的色调,大色块单色的运用,讲究对称的封闭式构图,反常戏谑的声音游戏,这些个人化元素在该片中有增无减,同时泽维尔•多兰也开始使用少量走出去式的开放构图,纵深感很强的大景深镜头等等。
他毫无章法的“胡乱”剪辑,连续特写镜头的堆积,神经质般的手持摄影,突然就产生了某种效力,激烈碰撞的虐恋情绪外溢出来,仿佛一滴滴迷人的紫色迷幻液体。
泽维尔•多兰在色彩、服装、音乐方面的品位自然没得说,但令人欣喜的是,这次在对话幽默感的拿捏上他也有了新的突破,优雅的歇斯底里,知识分子式的调侃,精准到位的少言寡语,当然总会有人觉得都是胡言乱语瞎扯淡。
演员方面,男主角梅尔维尔•珀波(Melvil Poupaud)从以往单纯的“坏男人”变为肆无忌惮的“变性人”,女主角苏珊娜•克莱蒙(Suzanne Clément)渐入佳境,女配角莫妮亚•乔柯里(《幻想之爱》的女主角)更是不动声色地用同一种表情表现完全不同的情绪,泽维尔•多兰自己也只是在派对上若隐若现了一下,充满野心的样子。
在《命运》交响曲下漫天飞舞的人造雪花,从屋顶垂直落下的、浇醒梦中人的一头冷水和没有表情的哭泣,在明媚黑岛上惹眼的紫色风衣和从天而降的五颜六色,为抒情而扬起的漫天落叶,从嘴里飞出的黑色蝴蝶,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上涂上保尔•艾吕雅的“自由”,幸运的泽维尔•多兰有太多的大师可以学习和继承,但幸运的他却能找到最符合自身电影气质的“邪门歪道”。
男女主人公在汽车内封闭空间的几个段落我很喜欢,在狭小封闭的空间内,男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通过影像语言外溢释放出来,随性肆意,真不像出自一个23岁的年轻小gay之手,这种激烈冲突的情绪张力是他上两部电影里没能做到的。
男主人公劳伦斯相识几个歌伶的段落让我有点担心这个年轻人会过早地坠入奢靡的黑洞中,那毕竟都是大师功成名就后玩的奢侈把戏,泽维尔•多兰离那儿还太远,二三十年后再玩也来得及。
看了三部就觉得苍白无力已经腻歪的人请尽快放手吧,泽维尔•多兰显然不是你的菜。
不管故事讲得好不好,不管用怎样锋芒毕露的方式讲,我就是能记住他,他就是能抓住我,反正,他就是泽维尔•多兰,他就帅帅的、才华横溢的在那儿,你爱喜欢不喜欢。
Laurence是从事文艺工作的老师,Fred是做导演方面工作的人员。
两人在片场相遇,彼此吸引以及相爱。
可是隐藏在Laurence内心深处的,是成为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个男人。
这让Fred被迫接受,最终还是离开了Laurence。
反对一直都存在,从家庭,从社会,从工作。
但Laurence依然存在,没有什么改变。
电影的核心其实是探讨接受的问题。
接受,意味着支持,即使不是完全的支持。
Laurence在追寻自己内心所想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许多的阻碍。
从家庭上,因为没有和母亲提前告知以及突然消失,母亲变得不太能接受他的巨变。
因此在数次Laurence想逃离社会,回家安慰的时候,母亲总是选择了拒绝。
Laurence的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的男性。
一直没有对Laurence选择过支持。
对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从一种大家长模式,居高临下的感觉。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Laurence的母亲逐渐接受了Laurence,无论是变装前,还是变装之后的。
毕竟不管怎样,Laurence是自己家的孩子。
母亲爱的是Laurence,而不加性别的定义。
所以母亲选择了支持,因为自己的孩子一直都是Laurence。
从社会层面,Laurence同样遇到了许多的阻碍。
从刚开始变装的时候,在街道上,在酒吧里,他总是遇到他人的冷眼和嘲笑,届时他会选择反击。
但是在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对自己逐渐接受的过程中。
社会也变得开明,对这种社会现象也逐渐变得包容。
我们也可以看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种现象不再抱以一种异样的眼光。
毕竟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人们张开了自己的胸怀,去接受一切可能的事物。
工作层面,Laurence接受了许多的不公。
因为变装,Laurence被家长联合起诉,赶出了学校,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这使得Laurence只能以写作为生,间接导致了和自己的爱人Fred的破裂结局。
但是在电影的末尾,接近新千年之际,Laurence已经声名鹊起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接受了采访,在文坛活跃一时。
这也间接说明了,工作层面上对Laurence这种特殊现象的接受,而不是一昧的say no。
之于Laurence的爱人Fred来说,她遭遇了从反对-妥协-接受的过程,从刚开始的无言。
到认识到自己爱的是Laurence这个人,而不是他性别的特质。
但是Fred内心渴望的,是一个real man,而不是Laurence这种半路出家的女性。
不过随着Laurence逐渐深入对自己的探索,变装程度也逐渐加深,自己也只能选择妥协,因为她时隔数年,自己爱的仍然是Laurence本人。
虽然最后Fred依然选择了逃避,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之举。
Laurence生而为男,内心却住着一个女人。
不过Laurence的性取向依然是女生。
这也给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因为对当时的人们而言,不要说同性恋了,他们就不能接受。
更不要说有着女人打扮的男人和女人在一起之事。
这对社会以及民众的认知,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这也是他受到社会的冷艳的原因之一。
奇怪的根源在于,让人怀疑性取向。
男人的特色,是有雄性的特质。
但是Laurence服用激素,外形已经变为了一个女生。
有了乳房。
Fred发现的时候,也是特别的惊愕。
内心居住的女人,也可以说是Laurence长久压抑的欲望的代表。
Laurence的父亲极度具有大家长气质,是父权制的代表。
在家里对母亲颐指气使。
Laurence在这种氛围里面生活,自然也是和母亲站在了统一战线。
毕竟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也不是特别的深入。
家庭内部的压迫,促使了Laurence内心女性角色的发展。
在教学岗位,面对老师,学生,以及社会的监督,想做自己的目的,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社会是父权制的,这种凝视也是带有父权制意味的。
于此,家庭内部,社会外部,Laurence收到了内外的压力,内心的女性角色也变得更为强壮,自己想做自己,想做一位女生的欲望,也是愈加强烈。
Laurence虽然内心的女性角色被持久的压抑,但自己却是一个很男人的人。
和第二任女友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戴着耳机,而不去理会他人,不会照顾他人的情绪。
即使口口声声说,自己对他人抱以感情,是一种喜欢的情绪。
可是冷暴力,确实是处处可见。
不会照顾让人情绪的巨婴,需要女性的服务,这和Laurence的父亲如出一辙。
这也是Laurence变为真正女人的阻碍,因为自己从行为上已经在行男性事的后辙。
多兰的电影我到现在也没有看完,一部分是因为资源的原因,一部分因为时间。
但是我发现,多兰的电影里面一定涉及三个话题,自我的讨论,母子的关系,和对男权制度的反叛。
自我的讨论,主要体现在做自己上。
做自己包括,正视自己的性取向,正视自己内心所要,并且以追求。
从多诺万,母亲,以及这部电影我们都可以看出,主角都是在追寻内心所望,或性取向,或成功,或爱恋,都是在做自己。
母子的关系,是多兰电影的基调。
母子的关系再差,母亲也是对孩子有着无止尽的爱。
Laurence的母亲对Laurence也有着无止境的爱,在回答Laurence关于是否还爱自己的问题上,他的母亲也是坦言,自己爱儿子,而无关性别。
母性的光,在这一刻展现的淋漓尽致。
对父权制的反叛,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摆脱以及接受自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反叛。
或自己的身份,或者被绑架的感情,都是内部或者外部爹味太重的原因所导致的。
而逃离,则意味着一种形式的自我反抗。
回到这部电影,Laurence变了,确实变了。
外形,工作,对社会的看法,对工作的看法,工作地点,语调,容颜。
这些都产生了改变。
但是Laurence或许也没有改变,他还是母亲的儿子,还是Fred的爱人,It’s Laurence anyways, 他依然是劳伦斯。
“It's Laurence, anyways.”
任何我所知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好。
2小时48分的电影,对于三年前的我还能耐得住性子嗑完,我现在已经没那个耐心了。
可是这个电影,我就像被吸进去了似的,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小佛和劳伦斯待在一起的时候,她那种喜悦和疯癫,都像她嘴里喷出的烟雾,弥漫在嘈杂的空间里。
她一头不羁的红发,仿佛要将作为一个女性毕生的热情都在这段感情里榨干,我想起《暖暖内含光》和《罗拉快跑》。
他们一起抽烟,疯言疯语,听吵到爆炸的音乐,亲吻拥抱做爱,快活得上天。
她为第一天勇敢变装出门的劳伦斯买假发;她为因怪异装扮而被人殴打,在餐厅被服务生问东问西的他大发雷霆;她其实终究难以接受这样另类的劳伦斯,却又不能割舍对他的爱。
不得不提,苏珊娜·克莱蒙的演技太绝了,小佛的角色跟《妈咪》中那个端庄、克制的她简直判若两人。
劳伦斯,一个异装癖者,一个变性人。
他从小就有变装习惯,职业老师,35岁决定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从开始异装面对世人,到真正变性为女人这个过程,其实没什么好说的。
首先我不完全认同变性或者异装一定是一种变态心理,其次,一个男人并非同性恋却想变成女人并爱另外一个女人这种剧情,在看《新女友》的时候我的三观已经被颠覆,如今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
但是,“她”如此的深情。
和小佛分开的时间里,尽管和女友夏洛特同居,仍从未忘记过小佛。
有一年半的时间她甚至偷窥小佛的生活,还在她家的白墙上把其中一块砖涂成了粉红色。
她给小佛写了一千封信,全丢到马桶里去了。
这个痴情的种啊,人家都结婚生子了。
泽维尔·多兰,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尤物?
这电影的配乐比之前已经深得我心的《我杀了我妈妈》更带劲,我断定他必是嗑了很多药才拍得出这种神作。
慢镜就不说了,那种视听效果已经是他的专利了......然后小佛在客厅里读劳伦斯写的书,屋内有水倾泄而下的点子太神奇。
劳伦斯和小佛重聚,踏上黑岛的雪地的时候,无数件衣服从天而降;她俩再度分离时漫天飞的黄叶也是异曲同工。
原来这不是我头以为的另一部法语的《新女友》,在装潢艺术,造型设计,色彩运用,配乐,剪辑,用镜等等方面基本无不在电影艺术的先锋之列。
也许这种疯狂的艺术表达只有在多兰这样的年轻人身上才能迸发吧。
蓝色的卧室,墙上独独的蒙娜丽莎像,彼此朝思暮想的黑岛,幽暗巷子里的亲热......两个生命紧紧交缠。
他们最后一次相见,小佛撩了一下肩前的头发,劳伦斯深情款款地说:“我喜欢你这个动作,我有偷学你。
我喜欢看你的后颈。
你这样好像在对全世界说‘你们都去死吧’。
”酒吧里那面墙,又是蓝色。
我向来为那幽蓝的每一帧画面着迷,如今它们还烟雾缭绕。
从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九,他俩分分合合,终要过着各自的人生。
影片末尾,经历了这一切风尘之后,镜头回到劳伦斯与小佛初见那天。
“我是劳伦斯·阿利亚。
”——“劳伦斯什么?
”“阿利亚。
”“不过......都是劳伦斯,无论如何。
”
这片子断断续续不完整地看了三遍。
到现在可以明确地说,是我最无法入戏,甚至全程零入戏的一部多兰,但同时也是我最暗喜的一部多兰。
他在这部片子里把自己想干的、迷恋他的粉丝喜欢的、厌恶他的人所深恶痛绝的事情到放肆纵容到了极致。
连同那些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殊不知大量携带着恶趣味、坏品味在内的一切。
它为何让我无法入戏:分开来看,首先,这是个好本子,是他到目前为止所有剧本里最厚重、最不自恋、最深沉的命题,切入点也很独特。
其次,这是部非常优秀的摄影作品,颈部以上人物特写,静物特写,超级对称构图,大量低机位运用,创造大量逼仄扁平的海报式空间。
无数模仿跟致敬墨镜王的华丽镜头。
再次,如同亵渎叔所言,这部的服装、道具、布景的惊艳程度无与伦比。
最后,无论在我看来如何,演员很卖力是事实。
总之,他本人的艺术嗅觉、艺术表达力、编剧功力、一切一切的才华,堆放在这部片子里是已经溢出来的状态。
但是当这些全部加在一起的时候,被挤压的始终是第一个优势,那就是剧本意义被这些花俏的华服挤压得所剩无几了,这些外套让电影的内核变得无限空洞和轻浮。
我感觉从头到尾我都在围观多兰的恋物癖秀场,没有哪怕一分钟的在享受故事,硬要说唯一的就是劳伦斯打电话跟妈妈哭泣那场戏了。
当然,在认真埋怨过这一切之后,我依然愿意起立鼓掌并且观看的原因除了是“多兰爱好者”之外那就是:这是部乱七八糟的电影。
但某种程度上这是多兰富得流油的艺术天赋的最集中展示场,在我看来,这才是他验明正身之作。
是作为普通受众发觉可以开始暗自在这个导演身上下赌注的开端。
如果他的未来注定不凡,那么他迟早得离开自己谙熟的题材,将自己的激情跟经验内化处理,冲破母体的藩篱,真正参与到更广大的议题中来,反视自己所处所关注的社群,透视自身的局限性。
果然在《妈咪》中看到了收敛与克制的多兰,看到了那个感叹自己已经像四十岁的老头的心的多兰。
我相信至今还有很多人执拗地相信他仍然只是一名运气比别人好点的靠脸加分严重过誉的电影玩票小丑,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江郎才尽或者原形毕露。
但至今为止,有目共睹的是在电影这个名利场的漩涡中属于他的一席之地渐次明朗起来。
我不想说,艺术圈历来的“老龄崇拜”以及“当世无天才”论调对每个人在评价青年才俊时的小心翼翼加了多少料(我自己也是如此)。
除去那些无聊的人身攻击。
目前而言,喜欢的把好都说尽了,不喜欢的但尊重的把坏也说得彻底。
怎么看,对他都是有益无害的。
PS:这片子开头三分钟太他么牛了。
看多少遍还是觉得牛。
一切都还是那个喜爱的哈维尔·多兰 Xavier Dolan,怎么拍都会为其找到说辞。
这一次不再完全借用自我内心出发为支撑。
这部影片相较《幻想之爱》成熟了更多,当然在挥洒来自于情感、文字、视听多方面触觉天才的同时,对一个相对长时间的情感变化捕捉以及整体时空铺开都还显得缺乏克制。
不过他23岁这个年龄般应该有的不稳定作用及反作用于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过程。
上海电影节一个闷热的周二晚上,下班徒步走到衡山电影院去看晚场的《双面劳伦斯》。
我看过多兰的前两部电影,但是这部太让我惊艳了。
和我同年的多兰,让这部电影开始的年份定在了我们出生的那一年。
去之前匆匆看了一眼剧情介绍,我想那应该和他之前的电影一样,带点个人自传色彩,将着眼点放在边缘之人的心理和生活琐事上。
但是这部电影,说的是爱情,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
每一个近景,华丽的画面,音乐和服装,美的好像一件艺术品。
而其中的感情又是如此细腻,在大屏幕上看简直是一次视觉和听觉的盛宴,the cure和duran duran响起的时候,忍不住起了鸡皮疙瘩。
故事开始于八十年代末,劳伦斯和弗雷德在一番云雨后,躺在温暖的被窝里说着情话,好像一部最寻常不过的爱情小文艺片。
他们随性而起要去纽约旅行,真是甜蜜得让人羡慕阿。
而随之而来的是慢慢的剧情跌宕,失望,容忍,绝望和纠缠。
劳伦斯开始第一次女性化打扮的时候,弗雷德站在他身边,无法割舍对这个男人的爱,她帮他买女士假发,在商店里故作平静的说服姐姐和母亲。
他们的房间里,一直放着想要一起去旅行的岛屿,他们的甜蜜在劳伦斯开始女性化这个节点开始凋谢。
起初她还坐在浴室里笑著看他化妆,心里是什么感觉呢?
在与劳伦斯大吵后回家一面洗澡一面哭泣的时候,心已经快要碎了吧。
后来他们争执,她终于想要离开这种畸形的感情,离开这个被全世界看不惯的男人。
他们开始了新生活,还是在若干年后服从了最原始的爱情,崩塌拥抱,又再次被迫回到了原先的轨道。
一年又一年,岁月打磨着感情,爱情终究归为平静,只是会在提起那个年份的时候,清淡的说一句,那是我们相爱的那一年。
在最好的时光里,他们还能以正常的形象——男人和女人那般轻松的相处,有继续持久爱下去的希望。
希望是个很虚幻的词汇,似乎很容易就能做到,但是一旦消失就不堪一击。
爱情脆弱无力,想要做一个足够坚强的人只是为了爱就和对方在一起,无论是不是异装癖是不是已经被整个社会的大流所抛弃,都想坚持下去,但是终究躲不过世俗的压迫。
他们的每一次见面,感情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割舍不下的感情背后,她明白了不可能为了他放弃现在的生活,他也不会为了她变回一个真正的男人,毕竟这个男人给了她那么多伤害。
想要去旅行的岛屿还是去了,但是已经不一样了,也就没有最初的意义了,那一场戏的画面很美,而夜晚的争吵和弗雷德一人醒来苍白的早晨却将气氛急转直下,他们都知道,他们已经不是曾经的他们,总是想要有一个孩子,等到有了却不敢生下来。
对于女人来说能生一个和爱人的孩子是莫大的幸福,但是劳伦斯,甚至都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又何来的勇气迎接这个新生的到来。
可是我,我情愿他们一直这样无休止的吵下去,也不愿看到他们过着平行的生活,和另一个人每日朝夕面对。
是我太过理想主义了吧,我总是希望他能为了弗雷德搬回到过去的生活里,而心里却清楚,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已是万劫不复。
最后她走在落叶里,一切都随风了,心里还是会悸动只是无可奈何。
电影的结尾,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对着她挑起了眉毛,而她也羞涩了笑了。
眼眶瞬间就湿润了,活在过去的人 果然都是没有出息的家伙。
当你已经大步往前走的时候,还一直生活在刚刚相爱的那一年,你还不曾改变的那一年,真是可悲的家伙。
天性爱男人的女人,爱上想变女人的男人,即是这个想变女人的男人,爱的不是男人,这也注定是一场虐恋……就算,这两人,因彼此的挚爱,能看得开,那周围的人呢?
社会呢?
边缘人可怜就可怜在于他们是社会的“少数人”,因此,常常被“正常的大多数”所误解、排斥,异样的眼光和口水,能淹死人……所以,能说出“外表是肤浅的,具有欺骗性”,“我跟随我的心走,不在乎性别”的那对夫妇,也只能“吸着廉价鸦片,住在孤岛上,杂草丛生的房子里,远离人世”,即便自己看得开,对旁人的眼光,自然是只能躲开,消极抵抗的罢!
电影里有很多印象派,意识流的场景,把人的心绪,用画面语言将其写实了,A.Z.女士收到劳伦斯寄给她诗集《对她说》,这样一本常人眼里薄薄的书,立刻在她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顷刻间,整个房子都被倾泻下来的潮水打湿,波澜四起,水漫金山……几近要把她淹没。
还有A.Z和劳伦斯重逢出逃,一起启程去黑岛,在路上,两人相依相偎,欢快的音乐再次响起,天空飘满了,鲜艳的围巾……还有片中多次出现的宴会、舞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境,同样的A.Z.,除了第一个舞厅场景里,与当时还穿男装的劳伦斯激情相拥的她是肆意欢乐的,其他以后的喧闹场景里,虽然布景华丽,食物丰盛,每个人都盛装打扮,A.Z也是一身华服,但这以后的华宴里,A.Z.都有着繁华的落寞……A.Z没能和劳伦斯一直走到底,在黑岛的旅馆里,他们终于爆发,歇斯底里地相互责怪,劳伦斯责怪她的不够勇敢,没有坚持,最终向现实妥协,回归所谓的脚踏实地的“正常的生活”,而A.Z则责怪他的自私,只顾自己想变女人的愿望,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最终劳问她她到底想怎样,很简单,她想要的是“一个男人”……想抛弃现世的一切,冲破所有俗世的束缚,但真的可能吗?
那次黑岛之旅,连目的地都没有达到,在争吵中,她说到她因为得知他的异装癖而擅自堕胎,终于,让他没了继续吵下去的力气,他私自上楼,留下她,蹲在墙角,无助地哭泣……第二天起来,呼唤他的名字,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是,他已离去,留给她的,是一篇空白、寂寞的天花板和墙面……其实谁都没有错,谁也没必要怪谁,在片末的吧台,两人再次重逢,两杯加冰的伏特加,A.Z的还加了个小柠檬,时隔多年。
劳伦斯已然完全蜕变,里里外外,成为了个“百分百女人”,再回忆往事,竟然说,在自己还未变装的那个时候,两人的感情就有漏洞了,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A.Z劝说劳,要他脚踏实地些,但劳认为“脚踏实地”是对他俩(该说她俩了)的侮辱,因为“我们曾经飞得那么高”……于是女方说:“那你呆在那吧”这不禁让人想起《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他,自飞在天空始,就停不下来,累了困了,就睡在风里,一生只有在死的时候,才能落地,但女方,无论骨子里,与这只“无脚鸟”多么相爱,多么心意相通,灵魂伴侣;最终也想安定,想有个温暖的窝,总而言之,想要“正常人”的幸福……或许,这才是他们致命的区别,变性,只是让在这条裂缝上撒了把盐,给俩人的分开,加了点催化剂……在纠结中释然,或许是因为太相爱,或许是因为不勇敢,或许是因为太理解对方而却一次次陷入沟通困境,但是,一切都难回从前……,于是,Fred终究只能是A.Z女士,有A的开始,也有Z.的结束……
惊叹这部电影的配音与场景,二人漫步于五彩的衣雨之下,代表的是解放与自由,或是发泄吧。
等待了如此之久的相遇。
最后男主角剪短了头发,没有抹口红,他说反正都是劳伦斯,是因为心爱的她说需要一个男人的缘故吗?
为你可以牺牲的我性别吧。
我一直在意女主角的发型,从红色染成了黑色,最后剪成了短发,颜色是一种最直接的情绪表现,也许他们都真正变了。
值得注意的细节:男主最后眨的是左眼,而之前异装时是右眼。
双面的我吧。
在与女记者聊天的时候,玻璃窗外的男人一回头,原来是之前学校里的那个老师,当男主就要被开除时,还不断说着好话。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吧,压抑的、被歧视的他们。
爱真的与性别有关系吗?
如果你是homo,你就要变性吗?
他们说,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想转变自己的性别,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认识,也许只是遇上了一个与自己恰巧同性的爱人罢了。
就像剧中的那个女人说的,她是lesbian,但她不在乎她的爱人已经变成了男人,因为心的感受,她不在乎她的爱人是否有dick。
但所有人都能接受如此吗?
你的男友说他想变成女的,但他还是爱你的。
他开始异装之后,你们还做爱。
也许有时我们只是认识不清自己,我们在混淆自我,什么是爱呢?
什么是性别呢?
你想变成女人,可你还爱女人。
你们都是在违背自然的规律啊,也许吧,可是这样的时代,千禧年的过后,有些东西不该如此了。
影片将近3个小时。看得我好累。。
Dolan,乖~~下次剪辑还是让别人做吧,动不动就将近3个小时的片长实在有些吃不消阿~~ps依然是nc粉哦~客串的一个镜头太帅气了哦!
此君还不行啊,仍得修炼
同性三步曲三。风格依旧只是完全可以抛弃1个小时左右的矫情造作的镜头剩下来的也没什么感到损失的,可惜了没看到导演那张小美脸。
绝对是云翔和李玉失散国外的兄弟。和李玉一样晕和云翔一样莫名其妙,比她两都更无聊。开场前看大厅里那么多基佬,还以为附近有gay bar关门了。
一个男人,干了三十年女人,现在要反水。剧本牵强,无法有代入感,女主角丑的不忍直视,且无比絮絮叨叨,无代入感。每个人说话都是如此的絮叨,不及重点,每说一句都像是在套别人的话,让对方说出来,自己长嘴只是为了套出别人的话。。。。。
迟缓,冗长,迷幻,谁让导演是妖孽,加一星~
絮絮叨叨,时间太长了,接近3小时,除了画面和音乐不明觉厉,其他的累感不爱
自信我没有,我只是坚定。
Not my tea.
如果说上两次对于画面和声音的尝试做得还不错,那这次对叙事的浅尝也绝对不能说烂。妈的,好喜欢!!!
前半段五星,后半段四星
整片充斥着时尚人士硬充艺术家的土鳖趣味。
挚爱的89年生加拿大导演Xavier Dolan的第三部自编(自演)自导作品。《Laurence Anyways 》。除了一些标志性的大片镜头衔接还有些生硬外,Dolan最令我佩服的是对各种布景,服装,配乐,所展现出惊人的品位与修养。而主题永远是那主流社会无法接纳之爱中的互相折磨,较之安定的情爱更使得人成长,蜕变!
越性
小帅导总算不自己演了,可画面里似乎总藏着一个他。冗长,人物轨迹欠奉,太惜素材剪出了高时长,却没什么有效配比。最有感的居然是那场争吵戏,你来我往的指责,又附带着你推我搡的爱意。升格用得太滥,出戏罪魁。
为了导演才看的电影。 160多分钟有点长,不算很精彩,教室里的女生举起手来跟劳伦斯说话的那段真的很好
真实的自己是大前提,对于劳伦斯来说,没有这个大前提,尘世也失去光泽。看到最后,只觉得劳伦斯美艳无双,眼角发梢都金光熠熠,回忆有回忆的美,自我有自我的美,对于劳伦斯们来说,幸运之处是两者皆有经历。对于此片极度共鸣,非理性怒赞推荐。
红色和发型变化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左耳的羽毛耳坠、为取悦她而戴假发之情感隐患、分手时餐馆爆发与口吐蝴蝶、母亲举起电视机、戴耳机写作隔绝新女友的沟通、千里迢迢过门不入漆一块粉砖、桃花源Isle of black裙衫从天而降、紫风衣背影。精致布景空虚内涵。So artificial. 凌晨令他空着我的星空裙。
又是一个美而忧伤的刺猬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