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给优秀的现代特效技术。
整部电影无聊透顶,可能是我看过最无聊的科幻电影。
我不需要导演大费周章地拍部电影来告诉我太空是多么的冷酷无情,毕竟在宇宙的尺度下,谁又不是可怜的早夭婴儿呢——微末如沙砾,短暂如夏虫。
无数次我幻想自己出生在一千年、或者是一万年以后,人类在太空时代自由穿梭,迫近宇宙的极限。
而现实世界里的人类社会进行地如缓慢滚动的石磨,你出生时人登上了月球,死时至多到了火星,至于修建外星基地?
想都不敢想是的,人类落后,这大家都有数,但是我们至少愿意幻想,这是每个科幻迷心里的火种,这个火种在全球各地蔓延,结出了无数优秀的科幻作品,它们代表了人类对宇宙真相的思考和探索,无数次让我叹为观止,我期待着更多作品能够被执导上荧幕,让我在宛如原始社会的现实里看到一闪的电光。
科幻启蒙书SFW,让我开始思考宇宙,而不是班上的女同学。
而这部电影无异于泼了一盆冷水,导演试着告诉我们:宇宙黑暗寂寞,你出去找ET也找不着,还容易死翘翘,还不如多留意亲人朋友的温暖,好好过日子。
对于所有科幻影迷来说,这真是无比的刻薄!
享受完杜比全景声午夜包场待遇的我,发现好几个看《星际探索》的朋友,发出了相似的一个人独占电影院感叹——似乎今年最佳观影体验,就是这个片子了。
说来讽刺,《星际探索》一开始的分数只有六分出头。
上片之后,看的人也不多,这样才给我们这些玩了几天或者晚了几天进电影院的观众,提供了一个人包场的VIP待遇(anyway,这几天排片可能就更少了)。
为什么得强调一个人包场呢?
电影里,皮特从头到尾,差不多也是一个人享受着绝对孤独的状态,一个面带疲倦,话不多,心率从未有激动变化的冷峻型宇航员,英雄太空人的后代。
当皮特置身在前往海王星的飞船,你意识到自己正一个人在电影院,突然你就发现,大家在做着一样孤独的事情。
他要回家,看完电影,你也要回家。
不过,我喜欢这个片子,似乎也不能全从包场待遇上找分数。
事实上,看完《星际探索》,我一度想给它打五星。
自己都感到纳闷,之前明明连詹姆斯·格雷的片子都没有太看上(他老入围戛纳竞赛那几年)。
冷静一阵后,我发现《星际探索》有好些扣分项,但并不会像一些偏激影迷那样,去将它全盘否定——正如有人也会认为诺兰《星际穿越》不仅不硬,而且主核太软。
我最失望,看到那个字眼一出来,跟着咯噔一下的,是核弹二字。
从看《独立日》开始,到《钢铁侠》炸外星人,不知道为什么,科技水平发展,哪怕到了超级英雄世界,核弹似乎还在吃遍宇宙的通杀,让我感觉很不对。
我甚至不在乎 79 天就能飞到海王星,或者被开篇的大气层外太空电梯所折服。
可是,一听到核弹,我就感觉电影的问题不在保守,而是导演似乎突然被降维打击。
在核弹摧毁利马计划与皮特要去找老爸的戏剧冲突上,《星际探索》似乎好像不得不如此。
而有众多传闻表示,这并不是导演的本意。
对制作方来说,拿如此大的阵仗,去讲一个如此内心世界的科幻片,确实是自杀行为。
《星际探索》给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发生在太空间的对话。
你知道,太空是真空环境,一般电影里,为了保障观众还是能听到,它们依然清晰标准,不仅是飞船内部,哪怕是飞行器之间,都有着像 HAL 的标准机器发音,或字正腔圆没有感情的主脑机器女声。
但本片的电磁波通讯,基本上类似于信号不好,连接不畅,夹杂低频的噪音。
很快你就明白,它们就是配合主角人物塑造的耳语。
还有太空服的头盔,异常抢眼,它呈现出半侧人脸的明暗和光斑形态变化,不然就是反射出来整个宇宙的景象,有如心镜。
被认为有点扯呼的潮涌问题,我试图把它引申为一个个人问题。
就是看似波澜不惊处事大心脏的宇航员,他们在漫长的太空旅行中,会突然被潮涌而来的大浪所拍死。
看,电影要说的,到底还是一个心理问题。
没有人知道,人类在太空呆上多久,会最终被孤独感所击杀,陷入疯魔狂暴。
那可能是对地球和家的思念,也可能是被异化成动物野兽,无人可知——因为现阶段的人类,已经几十年没有登月了,火星载人计划尚未实现。
电影里,一次次的心理检查,令主角仿佛置身太空监狱。
我最享受的,肯定是一段接一段,不同形式的太空旅行。
皮特从地面开始,到近太空电梯,出发月球基地,去月球背面,再去火星,再杀出一条路,通往海王星轨道,试图带回父亲。
即便是通篇喃喃自语内心戏,那也无所谓。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这个故事。
是未来人类哪怕离开了地球,他们始终相信地球上还有个家。
皮特上了月球第一句话也是吐槽。
那里并不代表新希望,而是另一个地球复制品。
又或者,就像他父亲那样,家就是在漫长的漂泊路上。
一旦出发探索,就不再回头——哪怕儿子站面前,他也要说,从来没有尽过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两种完全相悖的论调,到底哪一个才是詹姆斯·格雷所愿意分享的呢?
《星际探索》的尾声,让我产生了一定的疑惑,就好像剧情故事突然被斩断了,被老掉牙的核弹推动所取代。
一切的问题,得到了暂时解决。
在高歌猛进新太空竞赛的潮流之下,《星际探索》却连太阳系都没跨出去,就打起退堂鼓。
着急向电影观众宣告,人类是全宇宙最孤独的智慧生物(包括又跳出来一个灵长类太空虐杀的兽性戏码,提醒人类的荒谬存在)。
总体而言,我是在享受这部电影,即便我知道,它们是绿幕加皮特的特写脸所制作出来的,所以,我懒得去在这样一部电影里找 bug?
我就是迷醉于一个人独占电影院大银幕。
我就是喜欢太空旅行。
不管他们因为什么目的而出发。
一个人的午夜场全景声,空气中弥漫着未消的甲醛味道。
我告诉自己,我喜欢这个片子。
它是一部真正可以实现视听享受的好电影,属于电影院大银幕的那种。
本该值五星,提醒你别错过
"Per aspera ad astra"——through hardships to the stars.自古以来,人类便对遥远的星空怀有无尽的美好向往,征服星空即代表征服未知的版图,获取智慧。
然而求智的时代已经远去,上一次大规模对太空轰轰烈烈的探索是还为了逃离冷战的阴影,下一次呢?
影片无所不在的商业化气息似乎把答案和盘托出——“要是我父亲知道了,他会把这里全部拆光”。
那么,为什么离开地球?
整部影片就此展开,所有的问题都落到罗伊一个人的身上,似乎全宇宙中只有他一个人负责“思考”。
导演/编剧给了罗伊两个特别的人物设定,一个是总是游离于外在视角的人,虽然目不转睛,但眼睛永远“on the exit”,他既像在执行任务又像在表演,既专注于此刻又毫不在意,既十分投入又可随时抽身,百分百聚精会神同时百分百灵魂出窍。
(与纳博科夫《眼睛》里主人公有着相似的设定)另一个设定是,罗伊的心跳从未超过每分钟80次。
这自然让人想到《碧海蓝天》里,潜水员恩佐可以不用氧气瓶轻松潜入海底400英尺的深度,并长时间在水中停留,因为他可以用“大脑呼吸”。
除了人物设定特别,格雷这次似乎摒弃了之前新好莱坞式的写作手法,转而将目光投向法国新寓言派。
顺着有“脐带”象征的绑带,罗伊面临无序的回忆造成的反复冲击。
从地球到月球,然后到火星、海王星,视野越开阔,焦点越内向。
和往常格雷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作为儿子的罗伊必须在命运前做出选择——未来自己是否与父亲站在一边。
只是这一次,这种选择更漫长,更具诗意,也更壮美。
寓言很美,但这部影片的goofs在imdb里得翻好几页,剧情错误,事实错误,逻辑错误,人物缺陷,地理问题多到数不过来。
从地球上的移民,探讨到太空移民,《星际》既是格雷拍摄类型的一次跨越,也是其空间层面的大迈进,但就个人观影来看,这部片子要么就像以前一样人物丰满,要么就干脆更散文化一些,现在两头都有点不彻底,希望导演下一部更贴近自己以及他一直反复强调的“真实”。
短评写不下长评补了。
2019年纽约客采访里格雷说到并没太多美好回忆的少年时代,说年轻时他父亲跟其实跟家人关系并不是很好:“我妈总给我念叨:‘我老是奇怪你爸下班回家路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你爸总是那么晚才回家。
有一天我去超市买东西,正好看到你爸下班,我看他溜达出地铁站,这家店瞧瞧那家店看看,漫无目的地翻书看报,你说你爸怎么是这么个漫不经心的人啊?
’我当时就想:‘哪里是他漫不经心,他是宁愿瞎溜达也不愿意回家罢了。
’”格雷说Ad Astra对于自己所有的电影来说是最私人化的一部,这个平行线也是它最私人化的地方,格雷把为了逃避孤独下班不回家一个人瞎溜达的父亲写成为了逃避内心孤独漂泊到太阳系边缘的Clifford。
最后Roy顺着坚韧结实的血缘线去拉Clifford却还是拉不回来,眼睁睁看着Clifford漂向他到达不了的更孤独更无法救赎的星系边缘的时候,那个瞬间真实搞死我,好像感情大洪水雪崩一样冲击灵魂的暴虐。
你亲儿子就站在你面前你为什么还要逃啊!
不知道格雷问过他父亲和他自己多少次这样的问题,又做过多少努力追逐父亲。
但温柔又悲天悯人的格雷也没有质问和发泄,他只是送父亲漂泊到他看不到的救赎之地,踌躇着无法继续的绝望,最终还是拿出勇气举着铁板穿越群星回到原点。
有这样的导演掏心窝给人看真的是太幸福了,感恩格雷。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
感觉和导演詹姆斯·格雷上一部《迷失Z城》一样,都有些被低估了——《迷失Z城》是我看到的除了《现代启示录》外最有康拉德《黑暗之心》感觉的影片!
首先,本片沿袭了《星际穿越》《地心引力》乃至《湮灭》等近年太空/科幻题材影片的保守态度,主题也是回归:回归地球,回归家庭,回归内心。
这是对六十至九十年代太空探险、英雄主义、人类共同话语等观念的反动。
导演似乎想表达:当外在探索失去目标,孤独成为人类的宿命,我们只能回归本心,寻求最简单的支持与慰籍。
这个主题不算多深刻,与《2001》甚至《超时空接触》等影片的深度广度都无法相比。
但是,本片对主题的呈现方式是非常出色的!
导演把太空探险、太空惊悚类型结合了一种艺术电影气质,将宏大叙事与个人化叙述结合起来。
一面是无垠太空中的各种奇观,将故事尺度放在宇宙之中;一面是不断穿插个人独白,以塔尔科夫斯基《飞向太空》式的方式呈现另一个内心维度的故事,与外部危机的故事线形成复调叙事。
这样,既消解了太空歌剧式的大而空的故事模式(如上段所说,本片本来就是对传统太空题材的反动),又建立了一种新的太空类型的质感——你会发现,本片中对太空旅行的描述远比当年《星际迷航》之类电影丰富细腻,以大量细节突出未来的真实感。
以身在其中的质感代替早年同类影片对太空生活全景式泛泛的描绘。
我并不赞同导演在本片中的主题表达,也觉得其主题确实不够深厚有力。
但影片拍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充满巨大的诗意和难以言说的情感力量。
整部片子我丝毫不觉得乏味无聊!
在叙事、美学、特效运用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我认为本片都不逊于《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唯独差了点浑然天成的功力,一种平衡感——这大概是詹姆斯·格雷还逊于诺兰及卡隆的地方。
有时间的话,准备写个专题分析一下近年来太空题材电影的发展变化,题目都想好了。
Apollo program of Dionysus: 精神分裂分析与镜头中的大航海(一)起航——精神分裂分析事实上在《Ad Astra》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去理解开篇那座巴别塔的倾塌——和本片引起的争议一样:因为我们同样羞于将这样一部影片称赞为精确的太空片:它仍是“在地”的,无处不在的地心引力和CG技术下的“拟像”漫溢于片中,彻底将影像中的地外空间揭露为一道幻景、精神分裂的幻景。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修改提问:不再是巴别塔的如何倾覆、而是它的如何规划——因为后者关乎真正的宏伟与失败,关乎生命的意志和决心。
而摆在镜头中的那只恶魔,摆在我们眼前的首要问题,怎么会是潮涌?
怎么会是星际猛兽、阴谋,亦或太空屠杀?
这些罪恶太过平平无奇。
在这一点上,《Ad Astra》与《2001》有某些相背却相通:对发展主义或科学主义的质疑、一道日神与酒神的母题。
然而在热烈的60年代,库布里克尚能于《2001》中造神:黑色石板与进化起源之力,“超人”诞生于查拉图斯特拉小屋——而如今,那凝望这颗蓝色宝石的婴儿胚胎置身何处?
破产的、或夭折的“2001”——我们见证并且承认,无限的失望再次抬高水位,大洪水吞噬着当代人精神生活的基底;而“英雄传说”的幻景背后,却掩饰着诺亚方舟触礁的绝对机密:利马号搁浅于海王星阴影,仓库中浮动着人类的死尸。
因而我们将看到布拉德·皮特,这位好莱坞明星恰如其分的饰演着这样一位“局外人”式的面具英雄——情绪稳定,睡够8个小时,奇迹的静息心率,不依赖、不分心,擅长同机械臂—电子脑会话的高级优等生:抛妻、丁克、名门之后,性感而无性欲,强大而无对手——是为何“起航”的:
“他没有选择”,他这样说,不是迫于某种权威或英雄主义,而是空心病:对生命意志让渡后的冰冷描述,活着却不再选择,如欲图将自己的玉体横呈给恶龙的神经质巫女(一个虚无主义者拥有最本质的SM受虐欲):唯有在最极端的孤独与空洞中TA才体验到货真价实的生命——当它被剥离时的痛感、高潮与微笑。
因而可以说,罗伊的妻子实际上是罗伊(甚至于罗伊父亲)的真正同构、一体多面的现代人的另一单位——“you're not here…...I'm a independent person”——我们的身体被构造为码头:离别与重逢的加速器。
因而影片一开始便是分裂,黑衣妻子穿过走廊,伏向意识的礁底。
妻子的镜像造型甚至唯有在这种精神分裂的症候中才足以为《Ad Astra》提供坚固的在地性、地心引力之核与方向锚:对白、喃喃自语的独白与粒子态的太空电子乐、绝对静音——这些音响交织着构建成复调的精神话语,影片的内在之争;而不协和的结尾对视则自动生成为影片的病症标记:一次穿透银幕的注视(超人—胚胎的病态变奏)。
镜像中的注视:穿过摄像头
冯内古特在《泰坦的女妖》中写到,“无尽的宇宙所给予的奖赏,只有三样:空洞的英雄主义,匮乏的幽默感,和无意义的死亡。
” 这在斯普特尼克发射之前就写下的句子,透露出一种对人类探索的悲观。
当背负使命的宇航员终于置身于星光之中,他或许会失望地发现,宇宙中没有为他准备任何新事物。
他所面对的,还是头盔玻璃上映照出来的自我,耳边只有自己的心跳声和呼吸声,被周身宏大的孤独感,和脑内不停歇的自我质询所笼罩。
詹姆斯·格雷绝对是冯内古特宇宙观的信徒。
他对宇宙的奇观不感兴趣,也无意寻找创世神一样的高级生命,甚至用影片中父亲任务的失败,直接否定了人类在宇宙中不孤独这一假想。
茫茫太空对他来说只是一面恢弘的背景板,或者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那些并不新鲜的挣扎和痛苦。
格雷非常善于探索人类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他将自己的主角放入一个陌生的场景,用环境的变化和意外的奇遇去推动他们认识和接受自我。
他把移民女人放进她梦想中的美国,把一心求功名的军人放入险象环生的南美丛林,而这一次,在无边际的黑暗和星光之间,他放进去了一个最像他自己的男人。
《星际探索》的主角Roy是一位优秀的宇航员。
即使任务中遭遇意外跌落云端,他的心跳也从不超过80。
这份Roy引以为豪的冷静,和对航天工作狂热的忠诚和热情,都继承自他的父亲,一位多年前执行任务时失踪的航天英雄。
然而他很快被当局告知,他那消失在海王星边缘的父亲没有死,并且可能是目前整个宇宙内紊乱能量波的罪魁祸首。
Roy被要求前往火星,向父亲的飞船发送信息以得到具体定位。
从月球,到火星,再沿着漫漫太空到达海王星的星环,这一趟旅途被分割成了几段视觉盛宴,每一个停靠点都充满未来世界的细节设计。
曾掌镜《星际穿越》和《敦刻尔克》的Hoyte van Hoytema,将他手中的宇宙铺满风格化的色彩,带来一种沉稳又令人窒息的美感。
这是一个太空旅行早已普及的时代,飞往月球的商用航班和月球基地的商铺像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一次致敬,空姐微笑着告知毛毯枕头套装要125美元,DHL和Subway的招牌在人流头顶紧挨着。
而好笑的商业气息笼罩的基地之外,是一片被月球海盗统治的荒野,铺着冰冷的黑与白。
在这样的白色荒原之中,上演了一场月球表面的疯狂麦克斯,追逐,枪战,紧张的类型片元素一个不落,却因在真空而近乎无声。
火星是人类最远的一个外星军事基地,地下被铁锈红所笼罩,荒凉的白柱间徘徊着一条狗。
Comfort Room的墙上是幻化的大朵艳花和自欺欺人的自然风景,而基地之外,有的只是一片苍黄。
色彩之外,《星际探索》也带来了一些主观视角下的太空体验。
翻转着向地球急速坠落,呼吸粗重地与异形在舱内搏斗,穿越幽蓝的小行星带,虽然都不算新奇,但也都是太空电影沉浸式魅力的体现。
然而《星际探索》题眼中这场探索,并不是穿越星际的外部旅程。
心跳不超过80的Roy,不只是对危险毫无感觉,他的麻木和疏离夺去了他对人类情感最基本的感知。
他是冷漠的丈夫,低着头一言不发地等着枕边妻子的影子渐渐淡去;他是不合群的同事,看着同船其他宇航员玩乐而自己无法融入;而最内心深处,他是无所适从的儿子。
被父亲缺席了整个童年的Roy,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人生的锚,不知自己从何而来,更不知道自己应该向哪里去。
没有人教过他如何生活,也没有人教过他如何去爱,所以他只能日复一日坚守着父亲教导的那些知识和准则,推开身边一切表达善意的人,一身空洞的孤勇,向照片墙上父亲的英姿看齐。
这解释了为什么影片前半部分所有的冲突和危险都显得缺乏紧张感,像是和观众刻意保持了冷淡的距离。
我们和Roy之间有着一层隔阂,观众感受不到在跌落中翻腾的Roy的恐惧,感受不到他对同事的同理心,感受不到他面对威胁生命的危险时的求生意志,就算大特写打到Pitt脸上的沟壑和睫毛上,也像是隔了一层毛玻璃在观察这个人物。
但伴随着他离旅程的终点越来越近,伴随着一次次更新的心理测试和Pitt沉稳的旁白,这层毛玻璃被慢慢砸开,Roy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正常的人类。
他的心跳开始加速,回忆的片段不断闪回,他开始思念妻子,想起她含泪说出的“我也有自己的人生”,开始想起童年那件黄色外套,开始流泪,眩晕,反思和悔恨。
Brad Pitt在本片中奉献了职业生涯最佳的表演之一。
在小小的录音室,Roy放弃念稿,讲起和父亲的往事,那些一起看的黑白电影,父亲教的数学题。
在一个情感疏离的男人人生第一次的剖析自我中,Pitt的一边眉毛微微抖动着,克制和汹涌同时在脸上浮现,最终忍不住涌起热泪。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对于Roy也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英雄标签,他渐渐从别人口中知道了父亲的多重身份,他是个罪犯,是个疯子,也是个忠诚的理想主义者。
跨越了星际站在父亲面前,Roy终于第一次释怀了父亲对自己和母亲的伤害,也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作为一个人的他,而不是作为父亲,丈夫,或者什么国家英雄。
跨越三十年,Roy终于完成了迟来的精神上的弑父,从此他是个与父母割裂的个体,获得了第二次新生。
有网友戏言说,如果你不恨你的父亲,那你看不懂《星际探索》。
但理解Roy并不需要仇恨那么强烈的情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用父母的肯定来标定自己的价值,在互相伤害中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和相亲,在逃避命运的路上,成为与父亲或母亲相同的人。
《星际探索》不是一部没有遗憾的作品。
它的短板很突出,节奏慢,格局小,沉闷无聊,作为科幻片也存在一些设定上的疏漏,注定会造成它口碑的两极分化。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来,比起导演的前作《迷失Z城》,《星际探索》最大的两个缺点,是片段间缺乏统一,和几乎放弃塑造女性角色。
《迷失Z城》在丛林和现实世界中有机穿梭,直到两个世界无间融合,家里房子的外墙都长出茂密繁叶。
但《星际探索》,虽然每一场戏都足够有趣味,在整体感上还是缺少一种柔顺的和谐。
《迷失Z城》奉献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妻子形象,独立大方,温柔能干,但《星际探索》中的两个女性角色,Liv Tyler饰演的妻子在银幕上时间不超过3分钟,Ruth Negga饰演的火星高层,虽然在被拒绝参与任务后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凝视镜头,这个角色还是几乎没有在塑造上有过多努力。
但抛开这些缺点,《星际探索》是一部非常特别的太空电影。
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后,他接受采访时几乎都在感谢工作人员,或是用科学术语正襟危坐地讲着他的发现。
作为在月球表面留下脚印的人,他只字不提自己在那里的感受,自己的情绪,不讲在太空中回望地球会不会孤独,或是无限的宇宙是否让他想起家庭。
《登月第一人》在一定程度上补全了这段缺失的对话,但《星际探索》更进一步,更奢侈地用一整个宇宙做背景来探讨个人情绪和心理问题。
这种特别,值得任何形式的褒奖。
当Roy回归地球,终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他,在最后一次心理测试中说:“我仍对未来一无所知,但我不再害怕。
我与身边的他人产生联结,我与他们共同承受生活的负担。
”“我会去生活,然后去爱。
”
#电影星际探索# 《星际探索》的英文片名是Ad Astra。
源自于一句拉丁语格言“Per Aspera Ad Astra”。
意思是可以翻译为“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也可以理解为“尽吾之力,以达天际”。
故事主角父子二人各自经历的各种困苦,都呼应着这高度概括的英文片名。
翻译为星际探索,只表达了最浅薄的意思。
翻译为《星际探险》意思上可能还好一点点。
而且这雷同于诺兰《星际穿越(Interstellar)》中文片名,还让普通观众对影片有着严重错误的观影预期。
这片仍是导演James Gray那套极度私人化视角的叙事,只不过换成了太空这个舞台。
神秘、危险又迷人。
真的非常适合孤身一人独自去看。
当然也决定了它不是那种每个人都喜欢的作品。
前半段有着丰富且细腻的内容铺陈,和近未来Low-fi式科幻的美术风格。
那依靠只言片语透露出的破碎世界观,某一刻我在幻想,或许动画《机动战士高达》(一年战争背景)要电影化的话,就该这样设计。
当然火星段落之后,剧本就虎头蛇尾,完成得颇为潦草了。
最精彩的部分,自然是如诗歌般的视听呈现。
开场段落大量的主观镜头,全片各种细致的表情特写,画面大面积的黑,大量符号式光影设计,大量极简又多样的“现实”光源。
比如很多场次的戏份,光色都被极简到只有一种。
不同段落构成了极为明显且简洁的色彩符号。
还有那场月球上的追车戏,因为真空环境的设定,声效设计对比常规动作类型片,轰轰隆隆的追车戏声效(例如Mad Max 4、速度与激情那种),完全是反着来的。
和导演反类型的私人化的叙事,相得益彰,恰如其分。
在杜比影院的观影条件下,私人化视角的视听设计被放大到极致。
即便是2D电影,你也会觉得沉浸感十足。
完全置身于宇宙中那种无人深空的孤寂。
如此华丽、通透洁净、光影低调又多样的画面,居然全是基于Super 35mm胶片,配合定制的镜头组拍摄实现的,实在是Marvelous。
最后不得不提观影过程几个极度恼人的槽点:1、目睹到前排某观众不止一次举起手机,屏摄Brad Pitt的特写镜头。
2、影院出入走廊的通道灯光,散射到了银幕两侧。
原本影片里大量的可在杜比影院完美呈现的纯黑影像,到了这类镜头时银幕两侧都亮起来了,极度破坏观影体验(我在上海五角场万达的杜比影院看的)。
3、国内上映的版本,不知是谁负责在片头添加博纳影业的公司Logo动画的。
在这个杜比影院版本拷贝,博纳的Logo动画色彩、亮度明显严重溢出(20世纪福克斯 & PlanB两个主要资方的Logo动画,以及影片正片,明显没有问题)。
显然是没有正确完成SDR到HDR映射导致的,属于极度严重的技术失误。
相比影片如此高水准的视听技术呈现,这种毫无技术概念的操作简直是给中国电影行业蒙羞......
太扯了,作为一个科幻片,能不能遵从一下科学规律啊?
火星起飞的时候,那是重力加速度啊,人是被拉扯到接近骨肉分离的地步的,几个人还能打斗?
你以为都是钢铁侠呢?!
79天飞到海王星,火星到海王星的距离,你以为是美国到墨西哥呢?
有没有天文知识?
79天无重力下还能活下来,就算是能苟且活下来,独自一个人79天,百分百会精神分裂的!
最最要命的是,男主他爹无重力状态下,活了三十年,OMG,你以为三十年是三十天呢?
人的骨骼和身体早废了,人体是不可能无重力生存超过三个月的,真要是超过半年,人的骨骼就会疏松到你拿筷子🥢都拿不起来的地步!
更何况是三十年,这老头是玉皇大帝变得吧?!
男主穿过海王星星环,竟然靠一个铁板就扛过去了,我的天呐,你以为海王星的星环就你家马路那么窄吗?
那是一个星球的星环,那么远的情况下,人类从地球上都能看到,你说穿越过去就穿越过去啊?!
少说星环也得比横穿美国的距离都要远啊!
那是星环,超高速飞行的陨石环,好吗?
最小的也得跟珠穆朗玛峰那么大好吧,你以为是粉尘呢?
再说,就算是小的跟雨滴那么大,那么高的速度,比一千倍音速都快,一滴水的威力都比炮弹都厉害,什么铁板给你窜不透啊?
太搞笑了吧!
最最要命的是最后靠核弹爆炸获取动力返回地球!
我靠,那是核弹,你以为是个鞭炮么?
来个人,在导演身边引爆一个核弹让他好好体验一下!
你连个渣渣也剩不下啊!
这导演,这编剧,说实话,小学没毕业吧,我看下一部电影拍《呼啦啦小魔仙》吧,可能更适合!
这部电影中皮特与其父亲的分歧点其实可以回归他们对生活虚无的反应。
在和父亲对峙过后,皮特理解了自己父亲疏离人类的原因:在遨游星系并见证了无数星球表层下的虚无,依旧没有找到地外生命的父亲失去了目的以及动力,所以他选择滞留于太空并将永无止境又徒劳无功的探索树立为自己的目标来自我欺骗度过虚无的生活(他对于地球上事物的鄙夷已经托出了他对没有目的的生活并没有兴趣)。
皮特原先也处于这种虚无的状态,在影片早期他选择自我封闭,选择不去挽回离开的妻子时,他也正在走上他父亲的老路。
但是在被揭示了他父亲对船员的劣迹后,皮特开始拒绝他的父亲以及抵触他行事的方式:他选择要亲自与父亲对峙并摧毁他父亲的空间站。
电影在中期为观众买下了一个问题:首先,皮特在机缘巧合下做了和他父亲做过一样的错事——直接/间接杀害了他全部的船员;其次,踏上旅程的他再次回归孤独状态,而孤独又是一个和他父亲选择类似的状态;所以,此时的皮特再和父亲对峙,他是会倒向父亲还是能坚定的抵抗他的父亲(甚至拯救他的父亲)?
电影从此看似要走向一场关于皮特与父亲价值观的碰撞以及皮特内心挣扎的高潮,可是电影却用简单的几个闪回式的噩梦与回忆就把此事带过了。
此后他与父亲的对峙时间也过短,他(通过放手)默许了父亲选择的生活方式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远没有达到电影早期对皮特内心挣扎的构建。
电影结局难以令人满意在电影早期就埋下种子了,因为观众从来没有被给够父亲对皮特的影响。
观众只能从电影中皮特时不时的自白里不断提取新的关于"父亲对皮特的影响"的信息,这种构建父亲形象的方式让父亲完全成为了一个工具(需要他有什么形象时他的形象就会多出一面),所以观众始终不能知道父亲对于皮特意味着什么。
这让结局皮特无论是继承/超越他的父亲,不重蹈覆辙,或是拯救他的父亲都显得有缺憾——因为早期皮特并没有表现更倾向哪种结局,所以无论哪个结局观众都能质疑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局而不是其它个呢?
这部电影也在此变得让人不满意。
电影有意地将太阳与皮特的父亲安置在了太阳系的两端,一端的象征是物理层面的温暖与光明以及沐浴在阳光下的地球和它之上代表着精神温暖的人情纽带,另一段是象征着空虚与黑暗以及长达数十年孤立于世的封闭;用这种对照以及皮特的选择来反映皮特与其父亲对虚无生活不同的回应。
影片结尾皮特回归人类社会,"去生活,去爱",是他选择对虚无的生活的另一种回应。
他并不因为在认识了生活琐碎的本质后就疏离它,他最终选择了去创造能让自己从中享受的价值——和他人的纽带与爱,想必这也是导演更倾向的对待生活的方式吧。
PS:影片中有大量废土美学(特别是火星上的那段,也是我个人认为全片最精彩的一段),实在对我胃口!
导演对孤独的塑造其实很一般,因为这些孤独很多时候都是男主主观创造的条件,而且总是把他放置在"一个人的状态"实在太过刻意。
最后,电影有的音乐的部分太多了,也对观众感受太空中虚无封闭的状态起反作用,现在电影怎么总是想着用音乐强行渲染情绪来感染观众?
最最后,电影里有三个宇航员(特别是那个机长)要替代男主去执行任务,但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怎么可能通过evaluation嘛,根本说不通。
电影美学还是很棒的!
这演了个啥,小宇航员找爸爸?
太空文艺片,时长太长,男主的旁白太催眠,就是一个太空版爸爸去哪儿
就很一般,故事讲的完全茫然,可惜皮特了。
导演段位不够,又找太帅的演员扮男主,就难免入戏太深,期待有一天看葛优老师当宇航员
爸爸再爱我一次之outer space篇。是地球已经满足不了自我救赎这种题材了所以要搬去外太空吗!除了海王星好美以外,毫无看头。哦,还有那个蠢出天际的captain,见过坑队友的,没见过顺便把自己坑死的👏impressive
感觉挺长一阵了,我加标签没有加“科幻”两个字,这部加了。我感觉从内核上来说很科幻,影像上也很艺术,思考的东西也很有意思,眼袋都会演戏的布拉德皮特又超牛。看完非常过瘾。这不是常见的所谓科幻大片,非常有意思。据说导演的原意还被修改过,不知道原来是什么样子。这种科幻电影是有品味的。为极其少见的文字大制作科幻电影打5星。
声音设计神牛~~~拿捏的真好~~~充满巧思的音轨参与叙事指明情绪弦外之音强弱对比写实写虚,棒极了~~~看评分很满意,真不是给年轻人和情侣看的片子~~~还是美国中年危机那一套:工作上探索不探索这玩意也对也不对,工作要是迷迷瞪瞪想不明白了,影片会劝诫你回归家庭亲人爱意人间。电影有充分的人间共性设定以达到共情,比如皮特换成一个走遍神州大地拜访名师学艺探索厨艺天花板的小子,皮特爹换成一个就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包子铺开成全球五万家连锁的父亲,背景地换成某县级市和北上广的对比,应该也他妈成立吧!三星还是因为少了好电影的那种说不清的东西,很喜欢,但真给不了四星,抱歉了!
其实一点也不沉闷,类型元素丰富;内外双向探索,从毁灭到治愈,从无爱到有爱,从封闭到和解,结局又逆着走到了《索拉里斯》的对立面,老派的浪漫啊。说格雷没有创造出新东西的人,你想让他背叛自己吗?
看不明白
是我情绪分辨率太低
这是一部真正能给人巨大幸福感的电影,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当你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看到街上车水马龙抑或灯火璀璨,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围绕着你。环顾四周,想想父母双全,想想世上还有这么静谧深沉的影像,感觉到爱,一切都很美好。
未来科技对人的情绪的审查和管理,这个科幻点很硬。浩瀚的太空掺入了悬疑元素后深邃得让人恐惧,太空戏份观影体验很好。还设计了一套很好看的军常服!皮特接任务这一段值得反复观看,就不必关注内容的纯看。男主辗转去火星的过程可以视为太空公路片,场景丰富且人物场景都各有特色,让人很是期待之后会发生什么。之后嘛,之后就发生了儿子带抛妻弃子的迷失爹地回家的俗套戏码。哇整个电影营造了这么久就是这么个俗套戏码我真的对主创们的想象力感到无语。而且不说科学不科学吧,这么大个事情你们就让这三个一撂就倒的草包去执行是不是也太离谱了。男主这趟无组织无纪律的单刀赴会回来以后竟然啥事没有的同时,还解决了自己情绪、世界观和家庭上的一切问题?我觉得男主回来以后应该像《发条橙子》男主结局“我完全好了”这样的状态才对得起科幻片的名号。
#cineworld, 人的情感探索起来比宇宙还神秘;哪一天地球不适宜呆,别想着去其他星球糟蹋了,无法抓住地球这一头彩机会的人类基因可能不值得延续;有这两点强烈立场,多数太空科幻都有所保留地去接受,但这次诗意中带着爆发的旅程很让人满足啊。比起《地心引力》更多是让人想起《太空生活》,比诺什歇斯底里地创造生命,琼斯别无他法地抛弃生命的对比也挺有意思。想到一个朋友,她父亲欠了一些债后消失了十年,前年她主动找到了父亲,父亲身体健康,但总是说与神对话,她给他买了房子,尽力陪伴,会不时跟我分享菜田里的丰收,我很敬佩她,换做我,我想很难做到,但不解的是她感受到的愧疚,她觉得父亲的状态她是负有责任的,说那时的他也是按自己所知的最佳方式努力过的。下次见她我可能要想起皮特了。近年的我总是对父母感恩同时愧疚。
太空旅行中途的一切都有趣,到了终点海王星以后,烂俗的父子亲开始泛滥了,我对这结局并不是很买账。
太空题材片往往会给人一种孤寂感,影片所展现的背景是月球已经为人类所开发。开头男主父亲带领团队执行探寻外星生物的“利马计划”,然而意外让他与地球失联。儿子长大成人被选中派往外太空,横跨地球、月球、火星直至海王星,一路等待他的是爆炸、陨石、和月球海盗的飙车枪战、神秘生物等意想不到的考验。见到父亲他对家已经没有概念,为了继续探索他毅然决然飘向更远,男主则拷贝完科考数据后利用爆破力重返地球。
你得接受“孤独”这个事实,否则就会疯掉。OK,我没问题,但是一屁崩回地球这个我不接受。
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吃了一泡屎。
真的不喜欢
平平无奇的电影
原本期待的是一出太空版的《迷失Z城》,却发现似乎误入了马利克的片场……结尾升华什么鬼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