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把这部电影看成一个资深成瘾的赌徒的戒毒过程,包括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一样。
但其实,赌博是对命运的一次次下注,一次次翻倍2万美金,4万美金,16万美金,为什么还不离场?
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每一次下注都是在向未来寻求自毁。
意义不在于钱的数字本身,在于什么时候会输光,在于什么生命、生活、命运什么时候会毁灭?
是对人生的终极质询?
我要真正的工作,真正的房子,我要真正的人生的意义,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请你告诉我人生的终极会是什么样,0 还是1 ?
最后,在韩国城的最后一把。
我觉得男主的腰间会有一把枪,如果开红,那操蛋的人生就毁灭吧。
输过的人才会懂。
谢谢
看完短评,忍不住想说几句。
本来觉得打个四分半不错的,看完low low 的评论我觉得可以打五分。
这就是世俗观念的矛盾。
就像借高利贷的和开赌场的无法理解主人公所作所为,单纯地认为他想自杀,然后压榨他家族剩余价值一样。
果然有的作品是给懂的部分人看的。
那些说主人公在“赌博人生”的请注意,片头赢了24万,他没拿,片尾压了26万,他也没拿,这数字是凑好的?
他不是个赌徒是因为输赢他都不开心。
不开心的根源不是钱,而是三代标签、家庭矛盾、价值观的矛盾冲击。
Fuck Off 是因为从小她妈和周围世人把钱看得比他爸和儿子重要,而他觉得人情和灵魂重要(他爸死于绑架撕票,他故意欠黑社会赌资作死)最后让他妈取钱只是为了断绝关系,呼应开头他爷爷说的我要是不留遗产你的价值是什么。
他的几个学生分别象征了不同人的天赋智能,许多人选择“不做自己” 迎合他人而平凡 或是 “用以它途”。
因为他蔑视这种 Fuck off 买楼收租 颐养天年 靠息剥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他想抛开一切继承所得的,追求自己(写书、鼓励学生等等)网球小哥没拿那五万块、篮球小伙继续梦想,都是对他最好的赞扬。
这种意志观念得到了发扬。
所以故事的“隐线”他故意把家里给的钱全扔了,重新认识自己(虽然我觉得这个异常明显,但是经不住很多眼瞎小文青)。
评论区说是烂片的,一是没有观察力,二是内心格局太小。
现代社会许多不成文的准则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前辈们用圆滑的处世之道告诫我们“话不要说死”。
“这个方案还不错,但是再考虑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这个价格有点高,价钱我们回头再商量商量?
”“我也不确定喜不喜欢你,不如先来个暧昧期?
”“我直接拒绝的话对方肯定会难过,所以我要不要违心地说点好话?
”保留中立的可能性,用不敢承担决策风险的摇摆姿态,去给自己留一线见风使舵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在很多关系中找到一个模棱两可的缓冲地带,归根结底是在制造一种安全感。
但Real Cool的人生,从来只有Yes or No。
不需要安全感,所以不需要“保护”,没有中间地带,所以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有的一切只有“有意义”和“没意义”。
赌场是一个最能完美表现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场景。
每一手牌,只有“跟”和“不跟”,结局只有“赢”和“输”。
所以对于男主来说,在寻找自我存在意义的过程中,只有to be or not to be两个选项,他将这样的“赌场法则”应用到了每一段关系中,并且用这样的法则要求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他在与不同人的交往中,尖锐得不留余地的原因。
出了本书,被评为当年的最佳小说,但他自认没有天赋异禀,所以即使所有人都说Good job,他都拒绝继续写作。
大学里教现代文学,作为基础课,即便心知肚明大家都是来混学分,也不愿意敷衍“假装在讲课”。
欧米伽的手表,我开价3500刀,你只用说行还是不行,不要跟我讨价还价。
在赌场的目标是26万,所以哪怕连赢16万都不会见好就收,因为26万才是WIN,只赢16万和输光对他来说都LOSE。
每一把都是ALL IN,结局是要么ALL WIN,要么ALL LOSE,没有Frank所谓的存折、房产、日本车小心翼翼建起来的“城堡“。
所以Frank这个死胖子很有意思,他和男主的对话也非常精彩。
极致的“现实主义者“,也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处世准则,有了存折、房子、车子,才有资格对世界说FUCK YOU。
但男主告诉他,FUCK YOU的最高level是,“我有机会拥有存折、房子、车子但老子不稀罕“。
不过男主也有一次“赌场法则”没有贯彻到位的情况,便是和女主的感情。
从答应交往开始,貌似进入了一种介于Yes or No之间的状态,但很快黑佬的威胁就让他清醒过来,在处理掉这一堆破事儿之前,更准确的说是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之前,我只能对你说NO。
“如果我没死,我就来找你。
““如果我死了,你就埋葬我。
“想到哪写到哪,有点混乱,最后补充一个点,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
男主的妈妈和他其实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去银行取钱那一段戏最精彩,男主妈妈与银行柜员的对话,简直就是“赌场准则”另一个翻版,“你什么都不用问不用说,这是我自己的钱,我清楚我在干什么,所以你只用选A选项——给钱就好了,不要跟我讲A之外的BCDEFG。
”结果店员还是来了句“这是为了保护你的安全”。
男主在一旁露出了贱兮兮的微笑:)
吉姆说我想要的太多,爱情,房子,钞票…我想说我也是,吉姆说我现在做的事情对我没有意义,所以随便了,等我有找到下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就不这样堕落,我想说我也想这样,但现实不允许,电影里赌的是钞票,前途,爱情,人生,我们现实生活里我赌不起,希望也有一天放下一切,为了追求而追求,我也不是赌徒!
唯有亲身经历过赌博成瘾、众叛亲离得人才能理解这部电影影片开头即是一个爷爷临死前对于自己亲孙子极度失望和无奈,爷爷是一个精明成功得商人,人情世故深谙世事,知道一个晚期赌徒给予其再多的钱财也如同扔入大海。
所以他没留给自己孙子一分钱,却是留给他一次机会。
教授才华横溢且出身于富豪之家本该有着丰富多彩得人生和继承家族产业成为一家之主,却为了筹钱还债而一直徘徊在生死边缘,生活得毫无生气,教授是典型得晚期赌徒(赌博上瘾是需要漫长得过程,谁也不会一上来就嗜赌成性)刚离开爷爷得葬礼就迫不及待直奔赌场,并用身上得一万元迅速赢至八万,并一把输光。
此时赌场得吸血鬼慢慢向他靠近(注:赌博不能自拔会使人倾家荡产但是高利贷得出现会加快荡产得速度数倍,甚至于透支,他们与赌场相辅相成榨干赌徒及其家人朋友得每一滴血,没有高利贷得赌场是很难为继得,高利贷也依靠赌场赖以生存),黑高老大搭讪,吸引诱惑教授就范。。。。。
必定会输光得教授独自窜缩在朝气蓬勃得大学校园里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很多人不能理解他赢了为何不走?
毕竟他一上来就赢,如果收手就不至于如此,我只能说一旦你踏入赌场就会有这一天(除非你是极少数有超强自控能力得人,但如果你不是就不要轻易尝试),赌博有非常神奇得魔力能让你不能自拔,即使你曾经赢了钱,但你最终也会还回去,连本帯利得换回去,每一个赌博成瘾得人都是曾经赢过大钱的人,就如同片中的教授,曾经赢过250万美金,在一个26万美金取现都需要预约并会起银行工作人员警惕得时代可见这是是一个天文数字。
赌徒不光是想赢钱,更需要得是开牌时得感觉,当一张大牌发到你手上时那种兴奋那种热血涌入大脑得感觉会使人脑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这种美妙可以说不亚于XX高潮来临得那一刻,但赢钱得最终结果就是输光,就如同生命得最终目标就是死亡一样,这是谁也无法避免变得自然规律!!
教授知道自己该不该赌博?
他后悔吗?
他想戒赌吗?
他知道这样下去的后果吗?
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他已无法自拔,以至于当母亲近乎绝望得把26万交给他以后,他没有还债,继续赌博至最终洗白,他无数次想要自杀(也许他是基督教徒他害怕下地狱也许他下不了手),因为只有结束了自己得生命他才能不去赌场,就像每一个身无分文得赌徒一样!
他已病入膏肓,大脑已启动了自毁程序,因为在潜意识里,大脑知道即使赢再多得钱最终结果也是一样,所以让这一切都尽快过去吧。。。
影片最后,教授把两大债主都约到轮盘前,孤注一掷,摆在面前得只有两种结果,翻倍或者输光,如果翻倍就能还清欠款,但如果是后者那他必死无疑,他是用自己得生命做最后一搏也许很多人不明白他最后其实什么都没有得到觉得这部电影毫无意义?
但通过最后他拒绝了赢来得十万美元我知道,作为一个赌徒,他获得了一个赌徒最大得成功—戒赌,他获得了重生,迎着阳光他蹦向自由,奔向自己得爱情,奔向了新生活。
看到许多网友从赌博经历和赌徒心理来分析这部电影,个人不太认同,我看到的是一个愤怒者的复仇故事。
愤怒从何而来?
来自于谎言,来自于周围人对谎言的心安理得,来自于曾经深信谎言的自己。
我们所坚信的东西在某一瞬间会被彻底击碎,我们所珍视的一切并非爱护就能永存,我们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空,我们伪装坚定来说服自己。
事实上,一切都很脆弱,我们很恐惧。
主角的背景是一个典型的高富帅二代人设,不出意外会顺遂一生,但不幸的是他很爱思考,而且真的思考出一些东西。
我不认为他的麻烦是空虚所致,而是成长背景带给他的“勇气”,出身名门家庭富裕当然能给人带来一些底气,行事不用过多考虑后果,专注于满足自己。
不然你换一个寒门平民试试,那会是另外一种赌徒。
主角的愤怒有三一.上流社会的体面这些东西属于我个人的臆测,可能跟影片有所出入。
电影中关于主角成长背景的介绍不多,部分细节透露出主角对父亲的记忆和情感较为深刻,对于母亲好像总抱有一些怨恨,他的母亲也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性格非常强势(或是伪装)。
此外可以看出他的生活较为封闭,全片没有以朋友身份出场的角色,跟大众印象中二代们呼朋引伴的印象完全不同。
所以说他对于他的阶层圈子一直保持着距离,即使是在开头亲人去世的场景,他也是站位靠后,并不想引起注意。
他或许并不喜欢跟人宣扬他的家世背景,以至于他的学生都很好奇他的工资怎么买得起豪车,他的领导跟他说话也非常不客气。
他当然可以利用这些背书来帮助自己,但他没有,他想摆脱,但不彻底。
现在提倡人人平等,说贵族说上流,会被喷遗老遗少,但不可否认的是,阶层圈子一直都在,它以现实利益为基础,以姿态作为展现。
尊严对于上层可有可无(看对谁),对于中层是必需品,对于底层是奢侈品。
所以我的大学老师曾说过,对于社会底层你一定要非常客气,因为他们很可能因为你肤浅的尊重或轻视付出一切。
主角生于一个富豪家族,从小经历双面生活,他或许会有这样的困惑,当人内心崩溃后,为什么仍然要装出一副姿态?
他的长辈或许这样告诉过他:如果不这样,那些饿狼野狗便会一拥而上把你啃食干净,这样做是在保护自己。
但他可能也想过,有没有可能是强装姿态加速了内心的崩溃,甚至就是崩溃的根源。
主角在影片中的言行举止可以称得上乖张,无论对方是否强大,他都敢挑衅,他的潜台词是:你不用装出一副狠样子,让我们来点真实的,愤怒就揍我,讨厌就说出来,别想拿捏我,我不会配合你们演一出俗套戏码。
二.群体的无意识男主的职业是大学教授,教的是文学,曾经写过一本小说,在文学领域有一些研究见解,他当然是在思考的,而且善于思考,更有胆子说出来。
开片不久他在课上的讲演非常打动观众,事实上,作为第三方观众一听就知道他大概率是对的,他说的更接近现实。
但如果我是某个坐在教室的学生,我的大脑会告诉我,他说的有些道理,但我可能是一个例外。
“我可能是个例外”这个藏在DNA深处的基因分子时刻都在蛊惑着我们,让我们沉溺在幻想的欢愉中,经常忘记现实,也忘记了真理之所以称为真理,是因为它反复印证,在真理面前是没有例外的,也没有所谓的个体差异。
那什么决定了我能否得到那个结果,是运气,是那些我们无法掌控甚至无法察觉的东西决定的。
既然如此,我们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思考不需要超高的智商,其实每个人只要静下来想一想就能体悟到这样的常识,但我们更愿意活在“谎言”中,因为它让我们有希望,让我们的ego得到满足。
主角经历过这个过程,他的结论就是试探和等待。
试探自己命运的边界底线,等待一个天启时刻获得解放和新生。
片中的几个高利贷者都认为他潜意识中有自杀的倾向,但是要借别人的手,我也这样认为,就这样吧,你们称做愚蠢的,堕落的,自贱的,对于主角来说,或许是他当时唯一能做的事情。
请宽容一些,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就不会走上那一步。
三.自我厌恶世界上存在对自己100%满意的人吗?
我不知道,因为我经常厌恶自己,厌恶的点在于我是一个不彻底的人。
主角的麻烦应该由他自己承担,但还是会牵连到身边的人,他的母亲帮他还债,他的学生配合下注和打假球,他的恋人被威胁,愤怒又无助。
你想独善其身,对不起你做不到,你更做不到冷酷无情,你以为自己没有底线,其实你还是有些人性的。
你的成长经历不会因为你绝口不提就被抹除,更不会因为心理医生的治疗就得到和解,你逃离的一切都在加倍地否定你。
主角豁出去了,干票大的,让这一切来个了解,把所有人都拖入这个局,结果由天定,该死的死,该活的活,不要寄希望于旁观者的记录,让那些伪装凶狠的人也心惊胆颤一次,还有比这更痛快的复仇吗?
这部电影有点闷,但能给观众带来非常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我个人觉得编剧很厉害,有限的篇幅有无穷的延伸,它的框架下再拍个《淫棍》《毒虫》什么的,一样会有很强的戏剧效果,因为它触及到人生的根本。
你认为你看到了,你真的看到了吗?
如此深刻,不同凡响的电影,竟然只有6点几的评分。
让我很诧异。
不经想到有人说豆瓣是恶意评低电影评分的笑话,如果外国电影也在其中的话。
电影开头,有些故弄玄虚的,一开头就是,生死,价值。
从一个暮朽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倒是稀疏平常,然后让我惊喜一点,或者是看下去的原因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也是一个普通人,开篇没有解释他是一个有钱人的儿子,他的职业,他的成就,都没有。
由他跟老人进行对话,不管他说出什么道理,都没有说服力。
毕竟他的年纪摆在那儿。
虽然主观的以貌取人了,但,就是因为这样,后来的一切既不合理,却又顺理成章的结局。
成了点睛之处。
花钱,借钱,花钱,最后用别人的钱,玩一把心跳。
然后完璧归赵,分文不取,最后还钱,多出的10万块都没拿取,就像他赢钱之后说的,其实我不是个赌徒。
中间经历的挨打,害怕。
实际上只是玩心跳付出的代价,但是这个代价从来都不是钱。
(上天一直都是公平的)最后他奔向街道上,那些不同的镜头,都是再说一个表达,那就是,开头他爷爷问他,如果我没给你留遗产,你自己还有什么价值。
他的回答,就是整个电影里,从他爷爷去世开始,所经历的一切,他用三个平常人都不愿招惹的人,最在乎的东西,耍了他们一次,而且,是以生命在玩,玩的刺激,不同与常人。
其实,他把全部的钱,放在赌桌上的时候,就已经无关乎输赢了,已经无所谓了,输了,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回答了爷爷的问题,赢了,也一样。
回答完问题,就要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一直奔跑,看见自己想看见的,才停下,所以,在这个电影里,不会有什么套路可言,因为爷孙俩都不是凡人,爷爷不是凡人,不是因为他是加州排名17的富豪,而是,孙子说,我会想念你的,爷爷回答到,我不在乎,因为我不会知道了。
三土敬上,欢迎套论
赌徒看这部片会更感同身受。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我四五年后依然没能看懂。
比如第一次上课那些对白。
这里想厘清一下主角大概的还债过程。
开头欠韩国人24万,跟黑人借5万后还韩国人4万,所以欠韩国人20万,记为-20。
欠黑人的5万约定要还6万,记为-6。
筹划打假球后,跟胖白人借26万,利息没说,本利大概是-30;再跟韩国人借15万,也没说利息,大概是-18。
至此总债务=-20-6-30-18=74万。
跟韩国人借的15万,是给学生打假球的酬劳。
胖白人的26万私下投注假球,赢后资金额未知,记为X。
赢了假球后,还黑人6万,总债务变成68万。
最后一赌,还完68万后还剩10万,可知赌后资金为78万。
红黑二选一赔率简单看作1赔2,即最后一赌赌资是78/2=39万。
39万加上还了黑人的6万,可知假球后的资金X为45万。
45/26=1.73即为买学生球队让7分的赔率(这个赔率略低,可能前面假设的利息算多了,即最后一赌没有赢到78万那么多;也可能假球投注没有26万,也许先给了1万给网球学生作为去拉斯维加斯下注的跑路费)另外,最后还完债务还剩的10万,正是主角本来要给网球学生的5万赢的。
学生不要,他没在意,也一起赌进去,赢了也不要。
一切都是算好的。
最后一赌,真的是终极一博,没有想要更多,只想就此告别赌徒生涯。
(PS,这虽然是14年的片子,但剧情应该还是用它原作70年代的背景吧?
一个加州排得上号的富翁之孙,被这二三十万美金的赌债弄得这么狼狈?
)(以上写于210624。
以下更于231203。
)重新算了一下,也查了关于轮盘赌的概率,确实是1:1,就弄了个新表格。
其中增加了黑人高利贷的利息2万,毕竟拖了那么久。
最后感觉更合理了,包括打假球的赢利赔率。
对于上课的对白,时隔两年多,好像明白多一些了。
就是对普通人和天才的看法。
莎士比亚是天才,所以有人出于嫉恨说他其实是牛津公爵(一个普通人,相对而言);大部分人在写作上是普通人,建议放弃写作;我们接受运动巨星都是天才,却幻想自己在写作方面努努力就有成就。
网球和篮球学生,包括天才写作学生,都是天才,和他们的家世关系不大。
第一次讲大课这个场景,主角表达了他宁可堕落也不甘平庸的人生观,这和后面他对女学生的坦诉呼应了。
因为祖父光芒太耀眼,他难以超越,入了赌博这个坑。
显然,他最后找到了另一条路:fuck you. 意思大概是平庸又如何,平庸我也能c你。
(注:这里指的是人生或命运……)
影片表达晦涩难懂,似乎是,在外公的启发下,男主走向了一条探索原始自我的道路,我就是我,任何人事物都不能影响我当下的心意和决定,包括亲人朋友甚至自我身体的痛苦,输赢都随他的心意,算是超脱的活在当下吧。
他的精神世界就是全部,剩下的都扯淡,对他毫无意义。
人生就是这么随意,其实这才是真正的遵从本心???
有人评价,这是真正的人生自在展示,似乎有点儿共鸣,无论观点接受与否,觉得是一部能让人开动脑筋,做一些思考,或许一无所获的电影。
观影后,总觉得需要思考点儿什么,结果一知半解,充分说明该电影有力量,想不出来啥,还能让你花时间,花精力去思考,莫不是神秘力量。
有句台词值得思考“A wise mans life is based on fuck u”
自从我们降临世间,每个人都准备好要堕落,也有人准备好要改邪归正,我们生之为人,自从坠地起,除去求生的本能,我们就已经准备要堕落了,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淫欲,七宗罪,最常见的罪过;我们更多地趋于走向另一种回归,更多地理性、自制、意志、禁欲等等...,自从我们从最根本的求生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总是在不断染上各种依赖,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情绪的,有的沉沦更深,有的回归正途。
《赌徒》该剧中应是尼采艺术的两种体系日神主义和酒神主义,我们总是生而现在就幻想未来,我们总是生而现在却沉浸过去,我们明知注定无法改变的结局却总及时行乐或终日靡靡消沉,我们明知开始的美好却总固步自封或沉浸幻想,日神主义和酒神主义都是沉醉,但他们两个是相互贯通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极致过后就是另一个的开始...。
影片开端亲人间生死离别前的那段父子对白——其父:我想知道,如果我没留遗产给你的话,你还有多少价值,谁想要将众人踩在脚下,很难懂吗?
你有什么想法?
谈谈你的计划吉姆:我会尽我所能,您可以安心地去。
其父:你现在是一家之主了,看你有没有这个能耐。
死亡不可怕,最难割舍是牵挂,最担心的是突然地离开,还来不及道别,始终脱不开的是精神的眷恋,我们继承前者的恩德和训诫,将之传承。
圣经中有曰:“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
'这就是你们借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
”(马太福音15:4-6)。
接下来的篇幅来描写吉姆本内特驶向那难以自拔的嗜赌之路,以及进入关于移动的地下赌场的情境,通过关卡,换过筹码,由地下的“安保”引入这片“丛林”,穿云过雾,七弯八绕地将观众们带入这嘈杂的充斥着欲望的深渊。
当本内特理解到自己的嗜赌成性已经在逐渐伤害到自己身边的人时,他应该已经意识到嗜赌并非是只是影响自己,即便是他自身已愿意堕入其中。
可是既然他已有不错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和名气,他到底感触的是什么?
是生来即注定死去的深度迷失?
我所以恨恶生命,因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圣经)。
请细细体会他所讲及表达的东西,这些已经在他与篮球生之间单独对话中已经很明显,在他与女友争吵时已经很明显...。
因其嗜赌,那位篮球新星的学生、网球前五的学生、他母亲、他的恋人已因此受牵连,当他把从母亲那里要来的钱,输个精光,与菲利普斯的争吵,至菲利普斯的离开。
当开始实施打假球的圈套准备开始还债,他已经在操纵赌局,并不是他故意唆使篮球新星的学生打假球,而是那也是篮球新星的想法,进入职业球员,挣钱,为母亲和妹妹筹手术费,养活家人。
凭借他的能力,你可以想象到,他在三个债主中间游走,借来赌资,最后帮了他人。
我想他从嗜赌到最后的赌局都是在证明他的一个想法,人生在世,这本身就是赌注,你想要得到的与你在为其准备的所有这些。
最后的一部分的篇幅也是描写关于进入移动的地下赌场的情境;最后的赌局,当本内特从钱袋里拿出那些现金时,在场的人们瞬间安静了,表情惊讶,于旁人看来是豪赌,就连在场的庄家头目和被借贷的大头目都为这场豪赌震颤了一下,非黑即红,要么堕入无尽深渊,要么险象环生,与其说豪赌,倒不如说背水一战,感受绝境逢生的快感,最后男主酣畅淋漓地从黑夜跑步至黎明,一直到爱人的院落前,当叩响那扇门时...,它给予我们无限美好的遐想,其实至此,已经象征了日神主义的开始。
虽然尼采的艺术推至极致就是虚无,尼采的哲学推至极致就是上帝已死,存在本身就无意义。
但是个人理解,尼采的哲学完全是将“个体“推向极致,他忽略了“个体”虽是独自存在,却也不是单独的存在,我们必须通过爱他人来爱及自己,通过爱自己来爱及他人。
存在就是因为情感的关系而存在。
大概这是家族、民族甚至人类社会传承与弘扬的意义...。
其实爱他人或爱自己都是本能,爱自己的极端就是毁灭,而爱他人的极端就是继承和延续。
圣经中有曰:“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
”(马太福音19:19) 我们用爱证明存在的意义,用存在来诠释爱的意义。
不要为生命忧忧虚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虚穿什么。
生命不胜于饮食吗?
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新约·马太福音》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新约·马可福音》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
《新约·路加福音》片尾意义是趋于美好的,如果吉姆·本内特一直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那结尾就是个悲剧,如果吉姆·本内特的家人及恋人菲利普斯受此牵连,那只能说用死亡和牺牲来唤醒吉姆·本内特的自我;或者如果吉姆·本内特的家人及恋人菲利普斯受此牵连置死,吉姆·本内特癫狂;再或者如果吉姆·本内特的家人及恋人菲利普斯受此牵连置死,吉姆·本内特复仇后自杀或癫狂或未完复仇即被置死微笑离去呢;所谓悲剧的极点就是喜剧,就吉姆·本内特而言何尝不是另一种新生的诠释呢?
但这大概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
通篇之后,我所看到的是对开头的点题,我们不以身份、地位、金钱来判定人的价值,那种判定应不是最纯粹的,我们无论怎么去驾驭名利?
其实我们也是被名利所驾驭,欲念想要将众人踩在脚下,吾辈皆为其奴隶,但是如果没有爱,我们价值的存在感又在哪里呢?
那不就是推至极致到虚无了么?
所以少发那些消极负面抱怨的帖子,你没有那么苦逼。
放下那些可悲和该死的情绪,多些祝愿,让我们在痛与快乐的交织中有期待地生活,我们需要正能量!
可能还有人问,为什么去赌城下了注,应该赢了很多钱,他向韩国的债主又借了15万,向放高利贷大佬弗兰克的借了26万,他总共欠款15+26+6+26=73万,黑人放贷者说过一句的有人在赌城下了八分局,20万赌球,20万*2=40万,韩国佬的15万本奈特直接给了篮球生,6万还给黑人放贷者,去赌场下注40万,40万*2-26万(韩国佬)-15万(韩国佬)-26万(弗兰克)=13万,最后扣减利息大概是10万...,这个解释应该合理了。
总体来说,更像是一种自我救赎,也可以说是尼采的“醉生梦死”。
该片片尾背景音乐——《another wave from you》给人一种冲破枷锁和束缚,奔向广袤、美好、最真切、最纯粹生命原野的感觉。
做作 剧情也很低能 sound track不错
观众要的发哥你不给,你非给观众一个神神叨叨讲着莎翁文学存在主义上蹿下跳的教授。用了一部电影时间,讲一个赌徒,还给了他很多点,最后fuck了所有人,不要那最后的十万,还在街头狂奔,可依然对他还是无感,因为他看穿了,看的太穿,人生就没意思了,电影也没意思了
Spike, 31 Jan 2022
我不怀疑导演的思想深度,但是除了深度外,质量也很重要,否则那样的哲学和电影是空洞的,而非厚重的。
看完删……这故事我看不进去
因为不懂输赢规则,每次看赌神剧时,导演给亮了牌也不明白到底该咋惊心动魄,于是so so 个热闹凑剧情罢了。
真是文艺作品
马克沃尔伯格演技原来这么好!!
最后一把翻盘
什么打低分的都是没赌过的,瞧给你们骄傲得,啧,赤条条来到这个世上活着本就是一场巨大的赌博了,烂就是烂,外面的月亮偏要圆一点?
一部奇怪的赌片。男主没有技术,也没有运气,就是染了赌瘾,还是重度,各种不赌博的人无法理解的逻辑和桥段,如果导演是想拍一个这样的人生教育我们也没问题。但是他又给了男主教授的人设,加州富豪17名的祖父。。。这就没法教育了。。。这男主知道自己有兜底才能这么肆无忌惮啊,一个整天想自杀的文学教授,你很难分得清楚他是想赌博还是厌世,这就很难有什么教育意义了。只要没钱了,女学生送上门给弄,运动员配合他假赛,各路凶狠的高利贷一次又一次给他借钱,哎,都不知道这电影的立意到底是什么?
我这十来年 是被学长毁了
赌博就应该是无意义的死亡
理智与魔鬼只在一线之隔,记得第一次接触水果机的时候,那种输赢之间的感觉真的吓死人,可能因为胆子小,再也不敢碰。
想毁灭自己却不敢,只好不断逼别人动手。
母亲看不起你的时候,我有些感同身受。
我搞不清楚你是如何从一个什么麻烦都没有的人,转变到现在麻 烦缠身的地步。你赢了250万,任何一个混蛋都知道该干嘛。买一间25年内都屋 顶牢固的房子,买一辆中规中矩的烂日本车,其余的存进银行, 赚3%-5%的利息支付你的税金。这就是你的本钱,懂么?
他这么赌法 不可能赢 但似乎他控制不了自己 结果就是负债累累 钱不重要 玩的就是这种感觉 牛逼 最后终于领悟 再次放手 成全自己
作为猩球崛起的导演还是颇有想法的,有几个片段都处理的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剧本的节奏出了问题,导致更多的时间是冗长的前戏,师生恋那段也加入得莫名奇妙;PS:我很欣赏约翰古德曼的表演,但看到他半裸的像米其林轮胎一样的上身还是给人严重的精神污染
打分低的都是没赌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