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感》和《不死劫》后,奈特·沙马兰俨然成了名副其实的恐怖片卖座导演,而《天兆》仍然能印证这一点。
当年《天兆》选在暑假档期上映,无非是电影公司对这位导演票房能力的信任。
影片最终以 4 亿多美元票房的佳绩跻身 2002 年十大最卖座电影,其个人成绩仅次于《第六感》。
除了用动作明星梅尔·吉布森吸引观众入场外,沙马兰招牌式的悬疑题材依旧是他独一无二的制胜法宝。
沙马兰对超自然力量、神秘事件的兴趣几乎贯穿其所有创作的脉络,而末日题材更是反复出现,从《天兆》到《灭顶之灾》再到今年的《拜访小屋》, 他总能在这个充满陈词滥调的好莱坞类型文本里挖掘到别出心裁的创意。
而这部拍摄于千禧年初的《天兆》则将信仰的话题完美地嵌入到惊悚悬疑的类型框架里。
影片先是利用了风靡全球的“麦田怪圈”为叙事的切入口,成功调动观众对这起现象的好奇心与关注热度。
上世纪 80 年代,麦田怪圈事件风靡一时,尽管之后被科学家证实是人为伪造的,但对此现象依然一直存有争议。
沙马兰看准了这一点,在剧本中用障眼法制造叙事悬念,从偏僻郊外的农舍环境,到各种来历不明的声音,令观众对“麦田怪圈”的真伪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连电视上出现的外星飞碟也是如此。
▲神秘而众说纷纭的麦田怪圈这种故意制造模棱两可观感的手法在其新片《拜访小屋》里再次重现,不仅背景也是在偏僻的环境里,同样是一家人面对外来者入侵,而且所谓的末日情景也是在电视上报道呈现。
《天兆》里角色沉迷于电视上24小时对准城市上空的画面而难以自拔;到了《拜访小屋》,其角色开始对画面上的末日审判情景表示出怀疑。
也许沙马兰只是借此刻画一种末日氛围感,但或多或少也暗示了媒体对社会大众的洗脑与控制:电视媒体上看到的“奇迹/奇观”,很可能是伪造出来的假象。
作为一部成功的恐怖片,《天兆》最突出的莫过于对声音与画外空间的出色运用,各种心理暗示得以增强,让观众一直猜测看不到的惊悚源头。
风声、虫鸣、 狗吠声、婴儿监测仪等等,这些最简单的日常声响都能引发胆战心惊的效果。
绝大多数好莱坞恐怖片用刺激耸动的声响或配乐渲染氛围,但沙马兰却反其道而行之,越安静的画面越让人惧怕。
户外的昆虫在吵杂地鸣叫,突然静下来,往往暗示着外来者的入侵;家里的狗狗突然朝着空中乱吠一通 ,似乎有种不详的预兆;再加上小女孩将没喝完的水杯到处摆放,不断渲染出诡异不安的气氛。
▲神秘而众说纷纭的麦田怪圈同样地,这种高明的惊悚悬疑手法在塑造外星人上也颇有成效。
导演不正面刻画外星人,先是在小孩生日会的录像片段里惊鸿一瞥,再到主人公用闪亮的刀背偷偷反射出其身影(并砍掉几根手指),最后出其不意地现身地下室,电视机屏幕上的影子,以及各种刁钻的镜头设计。
全片真正出现外星人的镜头加起来 10 来分钟,这对于一部 100 多分钟的电影来说,占不到十分之一,却营造出极强的悬疑感与视觉冲击力。
沙马兰继承了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优良传统——知道越少、心理暗示越多、冲击力越惊人,将惊悚气氛推向极致。
别的不说,光是生日会那段家庭录像堪称影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镜头。
然而,麦田怪圈也好,外星人也罢,这仅仅是沙马兰吸引观众的一个精美的类型外壳,影片真正要探讨的其实是宗教信仰:它对于个人与集体、家庭与社会的重要性。
主人公在丧妻后放弃信仰,直到电视上看到外星人的新闻报道,再到最后外星人入侵家园时奋起反抗,到最后怀抱命悬一线的儿子默念祷告的心态变化,形象地诠释了信仰对于人心的关键。
由此,片名“天兆”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外星人在麦田里留下的神秘记号,也指向了信仰与奇迹存在的记号。
两兄弟关于奇迹与巧合的对话有不少启发性:两种人的观点,前者相信奇迹存在,上帝会一直给予帮助;后者相信只是自身运气或巧合,一切只能靠自己应对。
当面对世界末日这种灾难性事件时,信仰的优势便显现出来了。
表面上看来这是主人公捍卫家园,实则也是主人公在日常细节里找到奇迹存在,从而恢复其信仰的过程。
妻子当年惨死,这段痛苦的经历以片段的闪回萦绕着他的思绪,还给他留下意外的提示。
他在关键时刻想起妻子的遗言,让弟弟挥舞球棒击倒外星人的一幕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而最后儿子从外星人的毒气中醒过来这个终极反转情节也暗合了“天兆”这个题旨。
▲导演沙马兰和梅尔·吉布森在拍摄现场巧合的是,这部影片在 911 事件一周年前夕上映,一家人抵御外星人的情节想必给当年尚未平复心理创伤的社会大众带来积极的疗愈效果。
信仰产生的凝聚力,使人类在遭遇灾难冲击时能获得强大的心理支撑,从而度过难关。
不管这是否创作者的用意,这部惊悚恐怖片远远超出了普通类型片能给观众带来的娱乐体验 。
20多年过去了,沙马兰对外星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塑造手法相当高明,成为了该类型题材里不可多得的亮点。
不过,唯一的缺陷是最后外星人突然撤退的情节,暴露出剧本虎头蛇尾的意味。
外星人怕水的死穴并没有太多的铺垫和阐述,更像是导演对“水”这个意象的喜好,在他之后的不少作品里,这个意象继续发挥出不可思议的力量……
很喜欢奈特沙马兰的这部作品,12年上初中听朋友说过这部电影,以为是恐怖片,草草的看了几个外星人的片段就不敢看了,这一段时间想找点刺激的看看,就重温了这部电影,看到最后真的热泪盈眶,外星人作为麦高芬推动整个剧情线往下进行,家人们从妈妈车祸之后就都不愿意提及事故相关的人和事,就连看到罪魁祸首也是淡淡的说了一句“那就是他吗?
”然而这些克制在家人以为的最后一段晚餐时完全破碎,每个人都爆发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的想法,儿子对母亲死去的怨恨和悲痛,父亲对自己信仰的怀疑和无能为力的哀伤,这一段演出非常具有感染力和情感张力,把前半部分电影压抑的感情彻底释放出来,紧接着就是外星人开始进攻屋子,结局的设定也十分精妙,女儿满屋摆放的水,妻子临终的遗言,弟弟作为棒球手强大的体能,儿子先天的哮喘,都导向了一个“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天意”的结局,导演巧妙的利用了科幻惊悚片的外壳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家庭在经历亲人死亡意外后如何挺过来的人文故事。
不要跟我说这是一部科幻电影,我拒绝。
整部电影看完了,只有一个外星人,而且是一个巨SB的外星人:要绑架小孩子,打不过一个地球人!
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有靠其身体本身的毒气。
——有人会说,难道外星人一定要比地球人厉害吗?
我也不这样认为,不过影片开始又不断重复这些外星人可以制造麦田怪圈,可以乘飞碟从外太空来到地球,难道不应该比地球人更厉害?
实际上,导演根本没打算把这部影片当成科幻片来拍!
其实这应该算一部惊怵片!
影片一直在制造气氛,所有角色其实不过是自己吓自己!
影片想告诉我们一个主题:人,应该有信仰!
但我看到最后,也没明白人为何应该有信仰。
那个牧师,因为自己的老婆被车撞死,不再信仰上帝;因为他儿子没死,因为他弟弟打死了外星人,于是重新信仰上帝。
——这个理由也太牵强了吧!
一个字评价:烂!
很久以前看过惊声尖笑,里面恶搞了《天兆》,当时还以为是纯粹的恶搞。
直到最近几天偶然看了《天兆》后。
天哪,我简直无法理解这帮外星人。
他们有先进的飞船,拥有隐形技术,却舍不得让他们的侦察兵穿件衣服,配置一把像样的武器。
而且居然智力低下,对门没什么办法。
甚至对于破坏一扇门。
亲,你确定不是来搞笑的?
他们这群雄心勃勃企图占领地球的的外星人,使用过唯一的武器是双手,很不幸被主角切断了几根手指,手掌中间有一个尖刺,令人意外的是,它的作用并不是用于抓挠或者注射毒液,而是喷射有毒烟雾,我觉得它需要的是一个囊状物,而不是一根刺。
最后,最大的亮点就是,这些家伙的对于他们要占据的星球居然调查不足,他们用裸露的皮肤接触对他们足以致命的水,亲,你可以去买套潜水服,雨衣也行啊。
不要告诉我你们连宇航服也没有。
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些外星人,最合理的解释是,他们的星球貌似科技有某些方面的断层或者脱节。
严重缺乏军事经验。
2002年,科幻剧情恐怖电影《 天兆 | Signs》在我看来这个电影是来描写家庭创伤和治愈的故事。。
和外星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可惜,我是来看外星人的。。
电影的叙事比较乱,气氛烘托非常不错,但是没有内涵的气氛烘托我习惯叫故弄玄虚。。
---剧透了可---很多逻辑上说不通的事情比较影响整体印象。
大家都知道能开着这么大的飞船来,那科技水平完全不是一码事了。。
但是单兵作战能力,简直就像小丑一样。。
基本是裸奔来的。。
最不能接受的设定是。。
一个怕水的种族。。
会来侵略地球。。
是不是溅它一脸血,外星人就被秒杀了?
┑( ̄Д  ̄)┍所以说这个并不是一个科幻电影。。
中心只是在灾难中一个家庭患难与共的故事。。
(╯‵□′)╯︵┻━┻ 我是来看正经外星人的!
不是来看它们用麦子画画的。。
我是麦子的分界线---推荐指数:★★(4/10分),租碟时代的电影。。
真的是不好看的比较多呢。。
可以说导演在引入外星人的同时也铺垫了很多东西:1 小女孩的厌水情节2 小男孩的哮喘病3 弟弟的挥棒手艺4 主人公走向回忆的片片段段这些看似合情合理而又可以忽略一切的的情节,到了最后在段段的几分钟内全都串了起来,一点也不浪费,可谓峰回路转,看似憋闷和慢吞吞的情节,到了最后却一下子让人觉得明朗和开阔。
可谓神来之笔。
在看的时候还在纳闷,这样一个慢吞吞,时而可笑(三个人拿锡纸做帽子,傻傻的坐着),时而恐怖(主人公在麦田里寻找到那只生物的腿),我很奇怪,究竟这个片子的结尾会怎样,就在心理七上八下的时候,导演却给了一个这样的答案。
妙!
喜欢华金,角斗士里在阴影中的一笑立马记住他了,就像oldman在杀手不太冷里的表演,深入我心。
在这部里他还很年轻,也比较喜欢梅尔吉布森,还有阳光小美女里的那个小女主,演员方面舒心。
电影主题倒有点跟降临相似,虽然两部电影完全不是一回事,懂的人自然懂。
有不少处很诙谐,有的地方自我代入是有恐惧的,是心理恐惧,麦田那部分还有外星人进房屋那段等等,观感特别真实。
当年第一次看完后就有种冲动,在正午的时候跑进大片麦田中,迷失在其中然后疯狂找出路,想想就刺激。
除了代入的心理恐惧外这部最大让我喜欢的是温情,很浓的温情。
导演方面,本以为要扑街了,好莱坞是那种不管导演还是主演把商业电影搞砸了,投资没收回来,基本好资源以后跟你就没关系了,搜了下导演的最后风之子,我竟然在电视上看过,但完全没印象,应该是非常平淡的作品,没有一点让我有印象。
金酸梅最差导演,一片吐槽,但发现他明后年的有3部电影,阵容还不差,而且还有最后的风之子续集。
导演是个比较固执的人吧,看了下几乎所有电影剧本也是他自己写,他完全要把自己的想法观点思考投射到电影里,但是也不那么晦涩,有的导演是想法太多大杂烩,这导演有想表达的但不会让你看完感觉乱,顶多是平淡。
他会在电影里铺垫线索,最后串成一起,让你好好理解下什么叫“前因后果”而且感觉导演挺喜欢用“预兆”这个点的,电梯里的恶魔也是讲了预兆。
关于外星人最怕的竟然是普通的水,也没什么可吐槽的,感觉看起来很邪恶很不可战胜的外星人竟然如此简单的被地球上普通的水制服了,寓意很多了。
本来抱着猎奇的心态看的,看了才发现,更多的惊喜出乎预料。
人们都说某小l孩多么可爱像天使,这部电影里的小女孩终于让我理解了这句话。
语言动作神态无一不让人喜爱。
走起路来简直能可爱到飞。
再,有些时候,文化差异由小孩子所表现出来就更加明显。
比如尊重并保护每一个孩子的意见,意见不同时小孩子的一票和大人的一样重要。
选举的民主,如果小时候没有这个环境,并不仅仅是一群成年人就可以完成的。
当然有。
不同于其他科幻题材/末世题材,《天兆》中带来恐惧感的不是外星人,不是地球侵略,而是主角回忆里无法疏解的症结。
片中说到,面对一个事件时通常可以区分两类人,一类人将事件看作象征,相信巧合无法避免,带有宿命论的意味。
另一类是直接现实的将事件看作客体,面对事物的主体应该承担起责任/行动。
“天兆”作为一个事件的到来毫无疑问会威胁到主角一家的生命,片中多次解释妻子的死是巧合的结果,主角很清楚:巧合/未知事物会带来不好后果,而“天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巧合,是主角所恐惧记忆(丧妻)的象征,人就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旦接受了这个象征或符号的可怕性,再度面对时会产生同样的恐惧,会不假思索的逃避,“not do it again”。
丧妻之后主角放弃神父了的身份(对存在意义的绝望),在天兆降临后主角将自己看作第二类人(上帝已死,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其实是虚假,自欺欺人的划分,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会囿于悲痛),以上两个对身份的重新确定实则掩盖着对巨大未知的逃避/对悲痛记忆的逃避,这种逃避在电影中具象表现为主角带领大家钉住门窗,退到地下室,将自己封闭起来。
在电影中“天兆”不仅是麦田怪圈,外星人,而且是一个象征。
可以将其粗暴理解为巧合/命运/未知,但同时也是导演设定的一个复杂概念,天兆在形式上表现为外星人降临,在文本结构上表现为电影中巧合的相互作用(如《水中女妖》的文本结构),核心的概念落脚点与主角的丧妻记忆相呼应。
这是一个外星人来了又走的故事,不具有末世大片的恢弘,之所以说此题材具有价值,是因为它展现出一种作用于人心的力量,而天兆/巧合的力量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主角对天兆/巧合的主动利用。
主角的能动性与天兆相互对抗,交融是电影的主要叙事。
支撑对抗的力量/第一动因来自两个孩子,或者说,是孩子召唤了天兆,是否记得麦田怪圈第一次出现的镜头:镜头对着四人,小男孩在前扭转爸爸的脸,镜头后拉然后上升,天兆出现。
接着,婴儿传唤机接收/召唤了第一个信号。
所以孩子-天兆的关系,含蓄的意指是对父亲视线的吸引,是孩子们同父亲联结的一个机会。
情感是力量的源泉,角色不是孤立存在,人们以情感作为纽带对抗恐惧,这是沙马兰每一部电影的内核。
电影的最后,外星人撤离,大家走出地下室,但电影没有结束,因为天兆没有真正显现,故事的主要矛盾还没有被处理,“如何疏解丧妻的悲痛,重新唤醒对生活期望”,主角需要直面恐惧,真正的转变就在这里:具有象征性的片段通过记忆闪回被展现出来,主角从他口中的第二类中走出,在第一类与第二类之间,在象征与行动之间取得了平衡。
随着小男孩一口气上来,天兆宣告结束,症结随之解开。
虽然结尾的处理不够惊艳,但电影在文本上是自洽的,可以说如果小男孩没喘过气,电影就不可能结束。
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有些恰巧的事情其实都是冥冥中的安排,我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想法,给我影响很大
惊声尖笑来的~观感还可以,很少有这种类型的,麦田怪圈+外星人,还是饱含恶意的外星人。不会开门蛮搞笑的😂可以读到人类的思想,就不知道他们的恶意是读了地球人的思想后产生的,还是本来就是恶意的……营造出来的氛围还蛮恐怖的。全片主旨: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果然是狮子座的表述,真让人捏把汗
又名: 生命的符号导演: 奈特 希亚马兰 (M. Night Shyamalan)主演: 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 / Joaquin Phoenix / Rory Culkin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上映年度: 2002imdb链接: tt0286106
肯定有外星生物,但肯定不是这样的。人类想象力太匮乏了。
最近高清电影频道老播...看好几遍了...
对ET内容不感兴趣。。。
外星人麦田圈是幌子 看点是人 成就mel演技 恐惧感营造的很好
一切在结局之前都挺好的,悬念塑造得好棒啊,比一众恐怖片的氛围都强,但结局也太草率了。以及设定为怕水的外星人是有多想不开来地球掠夺资源……
前後線索的關聯,鋪墊與對照,妻子與孩子,水的味道,奇跡與巧合,最後還是決定重拾信仰,利用手電的光源進行場面調度,氛圍的鋪墊還是厲害。用外星人展開議題還蠻別緻,可惜最後外星人現身了就真破功了
完全不知所云,科幻?外星人都跑地球来了连个门都搞不定;悬疑?外星人出来就没什么悬念了;恐怖?完全不知道哪恐怖;情感?中间穿插的一点回忆就算感情片了么;信仰?缺点在导演安排的机缘巧合下全都成了制胜或保命的利器,和上帝没有关系,我还是信仰导演得了。
第二次看,气氛营造得真棒。演员表现很精彩。镜头的拍摄角度很舒服。
想起一笑话:有一男生到音像店大声问道,哪里有《凶兆》?
最后实在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啊
这帮高智能外星人难道不知道地球上会下雨么……而且70%的表面都是水……真是帮song货。。。
实在是受不了沙马兰为了让一个中年男人重新振作,而埋下那么大的伏笔,这样慢调子的节奏完全无法刺激我的情绪,反而越往后走越心急,如果一部带着悬疑色彩的惊悚片需要观众静下来,然后只是为了等待最后那个峰回路转的结局,那么《灵异第六感》来一次就够了,多了就显得没有惊喜了和感觉了。
连天线宝宝这么可爱的点都不太记得了真是没留下什么印象啊
被吓到了。#2020.8.20重看,四星变两星。
沙馬蘭這一部確實令人失望了。當然了,我知道故事的內核其實是關於尋回信仰,跡象既可以表示明面上的外星人留下的跡象,也可以表示暗裡的上帝幫助一家人找回信仰的跡象。但是,找回信仰的事件是外星人入侵啊,外星人入侵是這部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啊,不能因為主題而丟了故事吧。這部電影無法給高分的原因就是,我是不太能接受,你把一個造出宇宙飛船並能來到別人星球的生物描繪的比一頭熊聰明不到哪裡去。除非這個外星飛船是他們撿的,借來的,要不然他們本身怎麼可能蠢的像個傻子,侵略地球連個武器都沒看到,飛船本身也沒有武器,這到底是來度假的還是打仗的?完全就是人類自己的傲慢才把別的智能種族描繪的像傻子一樣,所以從這點出發,就沒法給這部電影高分。而且說實在的,這部電影也確實拍的一般,這麼多明星感覺根本都被浪費了。
拍的还可以,但这个外星人(蜥蜴人)设定真的有点儿令人喷饭,强的一逼,可以隐身,悬停,读人的意识。同时又怕水,打不开木板封着的门,可以从手腕里放毒气毒死地球人,来地球也是为了揍地球人,结果被揍的落花流水逃走了。整个戏是非常严肃的,但这个设定实在让人严肃不起来,这部应该是我看过的华金菲尼克斯最早的角色。
除了记得自己看过,完全没印象